闲话
别人都在头两天元旦的时候纷纷发表新一年的日志,祝福之类的。那时我却没有那样的兴致,总觉得到年关却没有可说的,如果这是因为自己都大概一直保持某种平静因而感到没有什么需要多说的话,那么这样似乎就是最好的新年对自己的祝福了。去年年底几个月自己一直都在寻找一种东西,或者是一种未来,或者是一种重要。然而找来找去却觉得似乎很多都可以是,那样便会使自己感到某种莫名的由于模凌两可的虚无而带来的飘离感,或者说好像某种未被定义的事物不具备能够 “使用”它的权限一样。那么我就开始问自己所追求的这些到底对自己有什么影响,或者我自己又想要些什么。我给自己的答案是:一种平静。
我忽然想起了史铁生,为甚么呢,我自己也不知道。那天得知他逝世的消息,我微微的感到有些诧异的。因为我总觉得,他离我们不远,他离他自己的出生不远,他还很年轻,比很多很多人都要年轻。很难想象一个生机勃勃的人就这样去了。于是那天我打开网页,找到了关于他的生平,细细的读了一遍。说实话,我对这个作家的印象不能算很深刻。然而他的那一篇《我与地坛》却是在我阅读过的那么多的文字中唯一的几篇让我落泪的文字之一。于是我在网上搜索到《我与地坛》的全文,又读了一遍,此时我才发觉他这篇文章写的多么深刻。
为什么高中不学习这篇文章的全文,而只是节选呢?也许是那些编写教材的老师们觉得这实在太过深刻了?至少,我自己并不这么认为。依我自己来看,越是深刻的东西越是有拿出来早早阅读理解的分量。我自己确有这样的感悟,譬如说有许多很早就熟记的名篇长大之后却有了不同的理解。这样的感悟的转变是十分必要的,它能让人知道这个感悟本身之外的很多别的东西。当我蓦然回头看自己原来曾经许多的误解时,我才能对过去的自己有着更清晰的把握,对自己的将来有更清醒的认识。这东西比之经验本身的价值,更能让人感到自我价值之所在。
回到史铁生,我就想到,似乎我与他可能有那么一点概率有着一面之缘?小时候住在地坛附近,确也搬过2次家,然而却没有搬出那个小区。顺理成章的我也便算是一直住在地坛周边。自然,是少不了去那里游玩的。然而去的次数更多的恐怕还是开在地坛里的庙会和书市。然而小时候仍旧去过很多次。我想,史铁生先生那样的平静的一如既往的人大概是不会在庙会或者书市那样热闹的场合露面,然而我又想,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又或者说真的平静不需要环境来衬托,反倒是他可以感染环境了。也许他也会在年会上由友人推着车子,也向着人群凑凑热闹,或者来看看世上的真切的火热的氛围?如果真是这样,那我想,他也一定会说:“来这里看看,也好。”
在《我与地坛》中作者曾写道,他的母亲在地坛的每一处都留下了她的脚印。然而这么多年过去了,地坛里也都处处留下了史铁生的车辙印。更多的,留下了他本人的思考,留下了无数的疑问,也留下了无数自我矛盾冲突的情感。我想起了他所描写过的那对老夫妻,那对兄妹,还有那个唱歌的年轻人。我原来一直搞不懂,为甚么他要写这些东西,那时我只是粗鄙的感到这是对他在地坛中生活与思考的背景写照,然后后来我才慢慢发觉,这些人,才是他思考的中心,才是舞台上聚光灯之所指。这样看来,似乎史铁生是个思考者,思考自己的命运,然而他思考的客体并不是他本人。我忽的想起了那文中的第三节,那描写四季的感情,那在那园中思考所带来的感恩,那种稍稍带有一丝稚气的眼神。他面对这个变化万千的世界,不过是个青涩未脱的孩子。
我问我自己:史铁生他真的明白了生命么,他真的明白了什么是命运么?我思索了很久,却没有得到任何回答。我从文中未能按图索骥到任何关于结论的字眼,也没有任何能够诠释生命的定义。我这才明白,问史铁生,是不对的,他从来就没有说过他能够解决这个问题,也从来未曾想过给我们后人以任何的暗示。他只是坐在那里,看着园子的生生不息,笔下慢慢流淌出他自己内心的自白而已。待到黄昏已至,再慢慢的摇着车子回家罢。
写到这里,我感觉似乎应该收笔了,就以原文中的一段话做结尾吧。
“我说不好我想不想回去。我说不好是想还是不想,还是无所谓。我说不好我是像那个孩子,还是像那个老人,还是像一个热恋中的情人。很可能是这样:我同时是他 们三个。我来的时候是个孩子,他有那么多孩子气的念头所以才哭着喊着闹着要来,他一来一见到这个世界便立刻成了不要命的情人,而对一个情人来说,不管多么 漫长的时光也是稍纵即逝,那时他便明白,每一步每一步,其实一步步都是走在回去的路上。当牵牛花初开的时节,葬礼的号角就已吹响。
但是太阳,他每时每刻都是夕阳也都是旭日。当他熄灭着走下山去收尽苍凉残照之际,正是他在另一面燃烧着爬上山巅布散烈烈朝辉之时。有一天,我也将沉静着走下山去,扶着我的拐杖。那一天,在某一处山洼里,势必会跑上来一个欢蹦的孩子,抱着他的玩具。
当然,那不是我。
但是,那不是我吗?
宇宙以其不息的欲望将一个歌舞炼为永恒。这欲望有怎样一个人间的姓名,大可忽略不计。”
11 1月9日 深夜
我忽然想起了史铁生,为甚么呢,我自己也不知道。那天得知他逝世的消息,我微微的感到有些诧异的。因为我总觉得,他离我们不远,他离他自己的出生不远,他还很年轻,比很多很多人都要年轻。很难想象一个生机勃勃的人就这样去了。于是那天我打开网页,找到了关于他的生平,细细的读了一遍。说实话,我对这个作家的印象不能算很深刻。然而他的那一篇《我与地坛》却是在我阅读过的那么多的文字中唯一的几篇让我落泪的文字之一。于是我在网上搜索到《我与地坛》的全文,又读了一遍,此时我才发觉他这篇文章写的多么深刻。
为什么高中不学习这篇文章的全文,而只是节选呢?也许是那些编写教材的老师们觉得这实在太过深刻了?至少,我自己并不这么认为。依我自己来看,越是深刻的东西越是有拿出来早早阅读理解的分量。我自己确有这样的感悟,譬如说有许多很早就熟记的名篇长大之后却有了不同的理解。这样的感悟的转变是十分必要的,它能让人知道这个感悟本身之外的很多别的东西。当我蓦然回头看自己原来曾经许多的误解时,我才能对过去的自己有着更清晰的把握,对自己的将来有更清醒的认识。这东西比之经验本身的价值,更能让人感到自我价值之所在。
回到史铁生,我就想到,似乎我与他可能有那么一点概率有着一面之缘?小时候住在地坛附近,确也搬过2次家,然而却没有搬出那个小区。顺理成章的我也便算是一直住在地坛周边。自然,是少不了去那里游玩的。然而去的次数更多的恐怕还是开在地坛里的庙会和书市。然而小时候仍旧去过很多次。我想,史铁生先生那样的平静的一如既往的人大概是不会在庙会或者书市那样热闹的场合露面,然而我又想,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又或者说真的平静不需要环境来衬托,反倒是他可以感染环境了。也许他也会在年会上由友人推着车子,也向着人群凑凑热闹,或者来看看世上的真切的火热的氛围?如果真是这样,那我想,他也一定会说:“来这里看看,也好。”
在《我与地坛》中作者曾写道,他的母亲在地坛的每一处都留下了她的脚印。然而这么多年过去了,地坛里也都处处留下了史铁生的车辙印。更多的,留下了他本人的思考,留下了无数的疑问,也留下了无数自我矛盾冲突的情感。我想起了他所描写过的那对老夫妻,那对兄妹,还有那个唱歌的年轻人。我原来一直搞不懂,为甚么他要写这些东西,那时我只是粗鄙的感到这是对他在地坛中生活与思考的背景写照,然后后来我才慢慢发觉,这些人,才是他思考的中心,才是舞台上聚光灯之所指。这样看来,似乎史铁生是个思考者,思考自己的命运,然而他思考的客体并不是他本人。我忽的想起了那文中的第三节,那描写四季的感情,那在那园中思考所带来的感恩,那种稍稍带有一丝稚气的眼神。他面对这个变化万千的世界,不过是个青涩未脱的孩子。
我问我自己:史铁生他真的明白了生命么,他真的明白了什么是命运么?我思索了很久,却没有得到任何回答。我从文中未能按图索骥到任何关于结论的字眼,也没有任何能够诠释生命的定义。我这才明白,问史铁生,是不对的,他从来就没有说过他能够解决这个问题,也从来未曾想过给我们后人以任何的暗示。他只是坐在那里,看着园子的生生不息,笔下慢慢流淌出他自己内心的自白而已。待到黄昏已至,再慢慢的摇着车子回家罢。
写到这里,我感觉似乎应该收笔了,就以原文中的一段话做结尾吧。
“我说不好我想不想回去。我说不好是想还是不想,还是无所谓。我说不好我是像那个孩子,还是像那个老人,还是像一个热恋中的情人。很可能是这样:我同时是他 们三个。我来的时候是个孩子,他有那么多孩子气的念头所以才哭着喊着闹着要来,他一来一见到这个世界便立刻成了不要命的情人,而对一个情人来说,不管多么 漫长的时光也是稍纵即逝,那时他便明白,每一步每一步,其实一步步都是走在回去的路上。当牵牛花初开的时节,葬礼的号角就已吹响。
但是太阳,他每时每刻都是夕阳也都是旭日。当他熄灭着走下山去收尽苍凉残照之际,正是他在另一面燃烧着爬上山巅布散烈烈朝辉之时。有一天,我也将沉静着走下山去,扶着我的拐杖。那一天,在某一处山洼里,势必会跑上来一个欢蹦的孩子,抱着他的玩具。
当然,那不是我。
但是,那不是我吗?
宇宙以其不息的欲望将一个歌舞炼为永恒。这欲望有怎样一个人间的姓名,大可忽略不计。”
11 1月9日 深夜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