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诚《南明史》读书笔记(八)
十四、崇祯朝覆亡的历史逻辑问题
笔者曾经谈过,一切问题都是逻辑问题。顾诚先生认定清朝替代明朝是偶然,那么同样的逻辑来分析,也能得出这样的结论:崇祯朝覆亡也是历史的偶然。
看上去1644年的崇祯朝廷已经陷入全面危机状况,两线作战均已陷入绝境,但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其时明朝军政系统还可以基本正常运转,而江南富庶之地还完全在明朝政府的控制之下,这都并不是“亡国之象”。而李自成东征的快速胜利反而是有偶然性的,至少当时既出乎李自成的意料又出乎明廷的意料。应当说,是明朝的制度导致威宗难以作出正确而有力的决定,最终导致崇祯朝廷的覆亡。
如果李自成在西安建号之后不急于东征,而是经营陕西,或者先攻取山西河南作为根据地,那么崇祯朝的灭亡肯定会推后一些,而自成在实际经历了治理国家的经验之后,或许能够更好地处理与投降官绅的关系,并且有效约束部属,不致出现山海关之败。如果威宗南迁成功,就可以在淮河一线集结湖广河南山东的兵力与吴三桂部呈犄角之势夹击东征的李自成,而满清即便入关也只能是与李自成作战,使明朝坐收渔翁之利(如果威宗在世,就不可能出现南明朝廷的内讧,可以有效组织抵抗)。从南明的历史来看,说“孙传庭部主力被大顺军歼灭以后,明朝官绅眼见大势已去,政治态度发生了根本的转变”,是受了《明史 孙传庭传》的误导。李自成在山西和直隶北部的迅速胜利
十五、明朝官绅的投降以及李自成在河南山西山东的统治
李自成东征以来,明朝官吏“望风而降”才导致了崇祯朝廷如此迅速地覆亡。但这并不代表明朝官绅普遍认同李自成必然胜利,很可能更多地只是因为畏死偷生的心态以及未曾料到李自成如此迅速地出兵东征而已。应当指出,从南明的历史看,虽然当时还没有顾炎武明确地提出“亡国”和“亡天下”的区别,但是降李自成和降清在当时明朝官吏的心目中是截然不同的。弃明投顺,还可以说是“良禽择木而栖”,最多不齿于士林而已;而剃发事清就完全是冲破“华夷之辨”而不齿于同胞的行为了。
顾诚先生的书中刻画了项煜、时敏等人的嘴脸,但未言及著名投降派光时亨、龚鼎孳等人的谄媚丑行,很遗憾。
崇祯朝廷覆亡后,如果李自成处理得当,是有可能以相对和平的方式“传檄而定”取得明朝其他领土的。但从河南山东在李自成败逃之后迅速脱离大顺朝廷的情况来看,显然大顺朝根本没有在上述两省建立有效统治。
十六、关于吴三桂的“投降”
吴三桂接到威宗“入关勤王”的诏令之后率军西行,到了冀东使崇祯朝廷已经覆亡,李自成发布诏书对其实施“招安”。吴三桂的“投降”根本不可信。无论是从他“世受国恩”,难以接受明朝被消灭的事实角度,还是从他与满清早有往来的角度,或者是他的父亲吴襄被李自成政权拷打追赃的角度,掌握明朝最精锐军队的吴三桂都没有投降的理由和可能。但应当指出的是,吴三桂最初对待满清的态度只可能是“借师助剿”、“联虏平贼”,之后实际上也是貌合神离,内心深处他不可能忘记自己是明朝的大臣。这种思想,贯彻了他的终生。
笔者曾经谈过,一切问题都是逻辑问题。顾诚先生认定清朝替代明朝是偶然,那么同样的逻辑来分析,也能得出这样的结论:崇祯朝覆亡也是历史的偶然。
看上去1644年的崇祯朝廷已经陷入全面危机状况,两线作战均已陷入绝境,但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其时明朝军政系统还可以基本正常运转,而江南富庶之地还完全在明朝政府的控制之下,这都并不是“亡国之象”。而李自成东征的快速胜利反而是有偶然性的,至少当时既出乎李自成的意料又出乎明廷的意料。应当说,是明朝的制度导致威宗难以作出正确而有力的决定,最终导致崇祯朝廷的覆亡。
如果李自成在西安建号之后不急于东征,而是经营陕西,或者先攻取山西河南作为根据地,那么崇祯朝的灭亡肯定会推后一些,而自成在实际经历了治理国家的经验之后,或许能够更好地处理与投降官绅的关系,并且有效约束部属,不致出现山海关之败。如果威宗南迁成功,就可以在淮河一线集结湖广河南山东的兵力与吴三桂部呈犄角之势夹击东征的李自成,而满清即便入关也只能是与李自成作战,使明朝坐收渔翁之利(如果威宗在世,就不可能出现南明朝廷的内讧,可以有效组织抵抗)。从南明的历史来看,说“孙传庭部主力被大顺军歼灭以后,明朝官绅眼见大势已去,政治态度发生了根本的转变”,是受了《明史 孙传庭传》的误导。李自成在山西和直隶北部的迅速胜利
十五、明朝官绅的投降以及李自成在河南山西山东的统治
李自成东征以来,明朝官吏“望风而降”才导致了崇祯朝廷如此迅速地覆亡。但这并不代表明朝官绅普遍认同李自成必然胜利,很可能更多地只是因为畏死偷生的心态以及未曾料到李自成如此迅速地出兵东征而已。应当指出,从南明的历史看,虽然当时还没有顾炎武明确地提出“亡国”和“亡天下”的区别,但是降李自成和降清在当时明朝官吏的心目中是截然不同的。弃明投顺,还可以说是“良禽择木而栖”,最多不齿于士林而已;而剃发事清就完全是冲破“华夷之辨”而不齿于同胞的行为了。
顾诚先生的书中刻画了项煜、时敏等人的嘴脸,但未言及著名投降派光时亨、龚鼎孳等人的谄媚丑行,很遗憾。
崇祯朝廷覆亡后,如果李自成处理得当,是有可能以相对和平的方式“传檄而定”取得明朝其他领土的。但从河南山东在李自成败逃之后迅速脱离大顺朝廷的情况来看,显然大顺朝根本没有在上述两省建立有效统治。
十六、关于吴三桂的“投降”
吴三桂接到威宗“入关勤王”的诏令之后率军西行,到了冀东使崇祯朝廷已经覆亡,李自成发布诏书对其实施“招安”。吴三桂的“投降”根本不可信。无论是从他“世受国恩”,难以接受明朝被消灭的事实角度,还是从他与满清早有往来的角度,或者是他的父亲吴襄被李自成政权拷打追赃的角度,掌握明朝最精锐军队的吴三桂都没有投降的理由和可能。但应当指出的是,吴三桂最初对待满清的态度只可能是“借师助剿”、“联虏平贼”,之后实际上也是貌合神离,内心深处他不可能忘记自己是明朝的大臣。这种思想,贯彻了他的终生。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