绷带缠上青春的手指
http://bandage-movie.jp/index.html
岩井俊二和山田洋次是一样一样的,你总能在他构造的故事里看到那些对于生命的凝视和对自然的冷眼静观。
我是在青春年少的那几年,爱上岩井俊二的电影。
那个时候,一切折腾着我的事物,它们在我质朴却躁动的少女身体内翻滚出喜悦、温暖的情绪,并且赋予我那个狭隘的年龄段里所有的生存意志,甚至干脆一口气将我毁灭。当我发现这些事物神奇的在一些影片中出现,城市天空街道青春颠沛流离在胶片的转动里,我开始心甘情愿地接受毁灭与剥夺。而这些影片,竟是出于同一人的手笔。
倒流而致的时光隧道。斑驳的阳光里的每一步平移,都好像在我卑劣的身体与心灵内最敏感最隐秘的弦上拨响一声。
内蕴于心,自然流露,然后弥漫了每一个人的眼睛和心灵。
BANDAGE。
电影到了落幕处,BANDAGE的歌声响起,在最后一幕静默的镜头之后。墨黑色屏幕上幽幽飘出干干净净“赤西仁”三个字。我兴奋地与屏幕拉开一段距离,小声的说对对对就是这个就是这个。我想我当初为了赤西仁和岩井俊二这一组合的诞生而兴奋,大体也就是抱着为着这一刻欢呼的庸俗心理。
赤西仁,我从来没有怀疑过你的演技,你的理解力。就算你说不出道不明,丝毫不妨碍你纵身扑入。
深吸一口气,才开始第二遍重新审视自己对于这部电影的态度。
高杉natsu。
我是某一天深夜阅读一篇观后感时才猛然间想起,这个乐队的小主唱,他刚刚满二十,在赤西仁的那副25岁年轻的身体的下面,是更加青涩与无助,却也无畏的躯体与心灵。
二十岁,他叛逆张扬得无着无落。
他所玩味着的摇滚,没有精神没有责任,只是年轻的本能与挥霍。就像破旧的录音棚里,他们的令人哭笑不得的涂鸦标语:No smoke,no future。
以我的眼看去,natsu就是那种轻易把青春搭进去以换取将来不一定觉得值得的追求的人。
他混蛋他乱七八糟。
“性爱不就是摇滚么。”
……
性爱不就是摇滚么。
摇滚不就是烂生活。
在一个混乱的环境里,得有足够的定力才能够吸收到氧气,而非毒气。
我淡淡心疼——到底是怎样的成长土壤,养成了这颗青涩、不堪重负的长不大的果子。
我对摇滚并没有多少知道,从前在我的认知里存在的那个半解的摇滚,也不过源于一种背叛之后的绝望态度。
绝望造成的摇滚乐,在糜烂生活之后的杂草中繁衍生息。
惯常看到的那些类似于假象的口头禅大约都集结在“热爱摇滚乐,热爱生活”之上。
热爱,作为一种被理想化的情绪,却是无所不能的力量。这一点,是我们再是参透,赤西仁再是魂入灵摄,岩井俊二与再是撕扯疼痛,小林武史再是剥离拼接,甚至是摇滚乐自身,都不曾想到的。
我们都忽略了,当摇滚可以用来沟通,这世界上便不再有背叛。
natsu没有明白的是,物理学上总是强调——没有方向,速度就失去了意义。
他混蛋他乱七八糟。
回想起来,总是能记得那一幕的。在车里,natsu对着asako张开手臂说“那么,lands的natsu呢?”他扬起的下巴疏狂自信,有年轻人特有的得意气味。
车前窗的玻璃上能够看到头顶的树叶的影子,也能够看到他太阳穴上方的那束总是带着淡绿色的微光。洒下来,照进他褐色的头发,越变越暗。
故事也是从“我怎么样”,“lands怎么样”上升到“lands的natsu怎么样”的那一刻起,才开始了真正的波澜。
人际遭遇,羁绊中升腾的少年时代的理想,迷茫与价值的迷失,在浸润着感伤与令人兴奋的清新空气的基调里融入了岩井俊二的梦想。
他混蛋他乱七八糟。
别人言语技校的起讫合度,他却坚持着稚拙。
但是在暗色影像背后的那个他却像含糖,甜蜜,戳一下就能涌出蜜来,坚强又脆弱着,
粗糙又细腻着,需要被爱,谨慎又羞涩地希望去爱别人……这种甜蜜,令人怅惘。
委婉含蓄的爱情,就在静谧的凝视中获得细腻的表达。我自省态度的结局是告诉自己,这部片子,终究不是用来讲述爱情。我们都知道,外在的情感冲突在电影叙事中相对容易驾驭,恰恰是那些不曾外露的情感,在以影像为叙事载体的影片中最难拿捏。
对于natsu和asako的那段没有结果的爱情,或者说,natsu对asako的最后也没成功的追求,有的人说那是在说爱情,就我片面地看来,若那只是用来充实natsu这个人物一个方面的东西,导演完全可以有更好的方式,哪怕是给他安排更冗长的青春叛逆期。
因为这本不是一个讲述爱情的片子。
asako是个清纯的女孩子,简单,直接,善良,却不轻易改变。
而真正的natsu也如此清纯,简单,直接,善良,却不轻易改变。
对于natsu和asako在窗前的那段情节,我坦言我是存在着某些恐惧的。窗外的微弱光芒,暗的房间,白色床单,乱糟糟的房间。还有床沿那一股混杂着间于“情 欲”与“单纯”的复杂氛围。
某些与自己的记忆雷同的部分,让我比故事里的人物更加企盼情感能够快一点来一次痛快的了结。
吻,不吻,都不再那么重要的。重要的是,两颗心在那一刻认清了彼此。
屋里屋外两个人。
Natsu拨动吉他,唱着两个人才懂得的歌。活着的故事里面里面的所有委屈。如果说委屈就是为了想要的东西付出代价,那么到底什么才是想要的东西。
两两相撞,才知道审视。像是镜面,那是一种对称的关照。
《元气》。
其实,这是一首每个人心知肚明的歌。不用吟唱,也早就在心底的歌。
在那样的成长的故事里,爱情只是渺小卑微的东西。连同故事里面卑微的每一个人,在夹缝中求生存的每一个人。
起初的遗憾,不是遗憾在lands的member之间没有爱,而是明明有爱而不自知的别扭。这样的看上去问题重重的乐队,始终没有谁真正想过要解散不是么。
那时间我们都自强不息,为了我们那个未来。然而有时候,眼里的世界是什么样子,我们自己就是什么样子。所谓立场决定观点,我们也知道带着笑容的泪水和带着泪水的笑容同样迷人,因为它们本就是同一个事物的正反面。
Natsu。那身体是一个夺人魂魄的孩子乔装的恶魔。
但是20岁的小natsu,你不能光保留20岁的天真无邪而无20岁的勇气。
岩井俊二监制的电影,仍是关于青春年少。情节并不精彩,只是偶尔的一个画面,突兀的一句对白甚至很多成年人看了笑出声来的片段,会让我们忍不住大哭起来。
犹记得natsu在黑暗中用细长的手指攥着烟头在镜子上划出看不见的痕迹,那痕迹沿着镜面,划过natsu的面孔,一直划进无尽的黑暗里。Natsu对着镜子里的自己说,“你,到底是谁。”
这是让人每每想到都会心弦崩断的情节。
赤西仁自己也说过,并不太喜欢没有意义的谎言。
只有真相最残酷,所以,爱的话,就一起隐瞒。
某一年的目光突然因为隐形眼镜的丢失而变得模糊,视野却在natsu以口浸润之后清晰起来,清晰起来,第一个出现的人就是上帝之手计划好安排与她有一些纠缠有一些羁绊的人。
曾经着火,在以后的日子里,为不止一个人反复燃烧。爱到不能爱,恨到不能忘。光抑或是热,在他面前都变得没有了形状。
那感觉仿佛一场千年大寐,醒来睡得只剩下骨头。
人生是一条永不回头的河流,多少的良辰美景,平凡瞬间,若不用心体会,便会无声的从指缝间滑过,留不下一丝痕迹。
故事的结尾,维持着一贯的淡然,那样的不突兀,已经到了让我们这些把华丽收场当做家常便饭的人感到了突兀的程度。
经过很多事情,过去的一切都变得无法细述颠末。
两年后的一个再次相见。naatsu唱着关于记住的歌,在人生的路上踽踽而行,然而相遇的季节周而复始,曾经的自己的影子却早已烟消云散。
希望时间停滞在natsu对着光闭上双眼吟唱的那一刻。那个定格,多么像一幅画。简单到可以用同一个硬度的铅笔可以勾勒出来。
像极了二十世纪初叶的黑白默片。
闭上眼睛吟唱。
只有闭上双眼,才可以心无旁骛地传达爱与自然。
只有闭上双眼,才能听到自己心灵的声音,像是灌注到每一条神经之间的罅隙里,目光沾着水滴,一点一点,从最近的地方开始延展,流过手指,顺着帽檐,浅浅地放向天边。
像一滴浓稠的泪滴滴入透明的湖泊,深情从一个点失散向无数的可能性,最后蔓延为大片的看不见的,动情的,狼烟。
成就一整片湖泊的静谧下最澎湃的骊歌。
我是谁,我们到底是谁。
记得尚未能辨别悲喜的年纪里,曾经看过岩井俊二的一部叫做《梦旅人》的短片。
如果看惯了那些晦涩画面里暗藏的能量,也应该早就已经习惯了阳光下找不到出口的困窘。
所谓的夹缝中求生存说的就是他们,被生活挤压,逼到一个窄小的狭长的围墙上。
蓝色天空,不断流逝的生命。
好在,青春的日子即使走向毁灭,这一段旅程也不算太差,至少走在围墙的时候,距离天空和自由多么地近。
而这个故事内外的所有相关人士,却在全部的过程中学会了努力认知这个周遭以及这个周遭中赖以生存的自己。这是一部温暖人心的影片,知道结局的人无不释然微笑——少年心地流徙,成人之后便不再漂泊。
“在年年岁岁忧伤的战斗中成长,我们和生活彼此互不成全,以个人之名打败所有不可抗力,最终变成摇滚一般的强大的人生。然而存在于时间的罅隙里的点滴梦想,但愿它们一直都在。”
光是说电影而回避赤西仁,未免也太爱装腔作势。
过去的时光中,能说的,似乎都已说尽,再有什么,也都是无所谓的喟叹。懂的人自是能懂,不懂的人,也终是无法懂得。
从头到尾,我都没有打算夸赞赤西仁的演技,岩井俊二的电影胜在细节的强大,而赤西仁只是恰好很擅长细节而已。这样的话说出口,有人大概会责怪我故意不好好说话,因为这明明可以结案陈词为“赤西仁的所有细节,在懂得赏识的人眼里才成为发扬光大的金子。”
人对第一次,往往倾注超过任何事情的期望,承载太多的勇气,兴奋,和莫名的复杂情绪。我们看着电影如此,彼方的役者与作者又何尝不是。
岩井俊二,描述细节有天分,所有的细节都在他的心里扎了根,只消轻声召唤,就随时能到眼前来。
赤西仁有一双细致的眼睛,眼亮且心明。
我翻看以前的一些笔记,看见了塔可夫斯基的这样一段话:“演员必须处于一种无法佯装的心理状态中,没有任何沮丧气的人可以完全隐藏他的情绪——而电影所要求的,正是一种不容欺瞒的,真实的心理状态。”
所以我们所看到的赤西仁,仿佛是自然而然走进了故事,魂魄嵌进了natsu,水到渠成又一气呵成。
尽管如此,我依旧坚持地认为,赤西仁与高杉natsu之间相同的,只有那种不造作的自然体的存在方式,以及粗粝成长的那段弧度而已。
梦想都是糖衣,当糖衣褪尽,我们还得嚼碎药里。可是切记虫牙,它很可怕。
赤西仁的前进看起来有点保守,有点老土,但是回首来时的种种,早已是芳踪杳渺,赤西仁已经不复原地。当我们以成熟的心态再去反观少年生活,一切似乎都与所经历时的感受不同,却增添了无限的纯真和温情。
赤西仁始终不是高杉natsu。
这或许,就是赤西仁于BANDAGE这部影片,于所有岩井俊二小林武史fans,于所有冲着赤西仁而去观看这部电影的人来说的最初的意义。
而我,也看清自己——我到底只是赤西仁的fans,而非高杉natsu那个年轻主唱的膜拜者。
我常常的这样想,如果说赤西仁的演绎真的给人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真的让岩井俊二产生了与印象中的natsu没有违和感的想法的话,那么真正存在于岩井俊二回忆里无法磨灭的、曾经站在那方狭窄却激烈的舞台上歌唱的那个natsu的,甩甩长发嚼着糖,又是什么样子的呢。
Bandage 。
岩井俊二和山田洋次是一样一样的,你总能在他构造的故事里看到那些对于生命的凝视和对自然的冷眼静观。
我是在青春年少的那几年,爱上岩井俊二的电影。
那个时候,一切折腾着我的事物,它们在我质朴却躁动的少女身体内翻滚出喜悦、温暖的情绪,并且赋予我那个狭隘的年龄段里所有的生存意志,甚至干脆一口气将我毁灭。当我发现这些事物神奇的在一些影片中出现,城市天空街道青春颠沛流离在胶片的转动里,我开始心甘情愿地接受毁灭与剥夺。而这些影片,竟是出于同一人的手笔。
倒流而致的时光隧道。斑驳的阳光里的每一步平移,都好像在我卑劣的身体与心灵内最敏感最隐秘的弦上拨响一声。
内蕴于心,自然流露,然后弥漫了每一个人的眼睛和心灵。
BANDAGE。
电影到了落幕处,BANDAGE的歌声响起,在最后一幕静默的镜头之后。墨黑色屏幕上幽幽飘出干干净净“赤西仁”三个字。我兴奋地与屏幕拉开一段距离,小声的说对对对就是这个就是这个。我想我当初为了赤西仁和岩井俊二这一组合的诞生而兴奋,大体也就是抱着为着这一刻欢呼的庸俗心理。
赤西仁,我从来没有怀疑过你的演技,你的理解力。就算你说不出道不明,丝毫不妨碍你纵身扑入。
深吸一口气,才开始第二遍重新审视自己对于这部电影的态度。
高杉natsu。
我是某一天深夜阅读一篇观后感时才猛然间想起,这个乐队的小主唱,他刚刚满二十,在赤西仁的那副25岁年轻的身体的下面,是更加青涩与无助,却也无畏的躯体与心灵。
二十岁,他叛逆张扬得无着无落。
他所玩味着的摇滚,没有精神没有责任,只是年轻的本能与挥霍。就像破旧的录音棚里,他们的令人哭笑不得的涂鸦标语:No smoke,no future。
以我的眼看去,natsu就是那种轻易把青春搭进去以换取将来不一定觉得值得的追求的人。
他混蛋他乱七八糟。
“性爱不就是摇滚么。”
……
性爱不就是摇滚么。
摇滚不就是烂生活。
在一个混乱的环境里,得有足够的定力才能够吸收到氧气,而非毒气。
我淡淡心疼——到底是怎样的成长土壤,养成了这颗青涩、不堪重负的长不大的果子。
我对摇滚并没有多少知道,从前在我的认知里存在的那个半解的摇滚,也不过源于一种背叛之后的绝望态度。
绝望造成的摇滚乐,在糜烂生活之后的杂草中繁衍生息。
惯常看到的那些类似于假象的口头禅大约都集结在“热爱摇滚乐,热爱生活”之上。
热爱,作为一种被理想化的情绪,却是无所不能的力量。这一点,是我们再是参透,赤西仁再是魂入灵摄,岩井俊二与再是撕扯疼痛,小林武史再是剥离拼接,甚至是摇滚乐自身,都不曾想到的。
我们都忽略了,当摇滚可以用来沟通,这世界上便不再有背叛。
natsu没有明白的是,物理学上总是强调——没有方向,速度就失去了意义。
他混蛋他乱七八糟。
回想起来,总是能记得那一幕的。在车里,natsu对着asako张开手臂说“那么,lands的natsu呢?”他扬起的下巴疏狂自信,有年轻人特有的得意气味。
车前窗的玻璃上能够看到头顶的树叶的影子,也能够看到他太阳穴上方的那束总是带着淡绿色的微光。洒下来,照进他褐色的头发,越变越暗。
故事也是从“我怎么样”,“lands怎么样”上升到“lands的natsu怎么样”的那一刻起,才开始了真正的波澜。
人际遭遇,羁绊中升腾的少年时代的理想,迷茫与价值的迷失,在浸润着感伤与令人兴奋的清新空气的基调里融入了岩井俊二的梦想。
他混蛋他乱七八糟。
别人言语技校的起讫合度,他却坚持着稚拙。
但是在暗色影像背后的那个他却像含糖,甜蜜,戳一下就能涌出蜜来,坚强又脆弱着,
粗糙又细腻着,需要被爱,谨慎又羞涩地希望去爱别人……这种甜蜜,令人怅惘。
委婉含蓄的爱情,就在静谧的凝视中获得细腻的表达。我自省态度的结局是告诉自己,这部片子,终究不是用来讲述爱情。我们都知道,外在的情感冲突在电影叙事中相对容易驾驭,恰恰是那些不曾外露的情感,在以影像为叙事载体的影片中最难拿捏。
对于natsu和asako的那段没有结果的爱情,或者说,natsu对asako的最后也没成功的追求,有的人说那是在说爱情,就我片面地看来,若那只是用来充实natsu这个人物一个方面的东西,导演完全可以有更好的方式,哪怕是给他安排更冗长的青春叛逆期。
因为这本不是一个讲述爱情的片子。
asako是个清纯的女孩子,简单,直接,善良,却不轻易改变。
而真正的natsu也如此清纯,简单,直接,善良,却不轻易改变。
对于natsu和asako在窗前的那段情节,我坦言我是存在着某些恐惧的。窗外的微弱光芒,暗的房间,白色床单,乱糟糟的房间。还有床沿那一股混杂着间于“情 欲”与“单纯”的复杂氛围。
某些与自己的记忆雷同的部分,让我比故事里的人物更加企盼情感能够快一点来一次痛快的了结。
吻,不吻,都不再那么重要的。重要的是,两颗心在那一刻认清了彼此。
屋里屋外两个人。
Natsu拨动吉他,唱着两个人才懂得的歌。活着的故事里面里面的所有委屈。如果说委屈就是为了想要的东西付出代价,那么到底什么才是想要的东西。
两两相撞,才知道审视。像是镜面,那是一种对称的关照。
《元气》。
其实,这是一首每个人心知肚明的歌。不用吟唱,也早就在心底的歌。
在那样的成长的故事里,爱情只是渺小卑微的东西。连同故事里面卑微的每一个人,在夹缝中求生存的每一个人。
起初的遗憾,不是遗憾在lands的member之间没有爱,而是明明有爱而不自知的别扭。这样的看上去问题重重的乐队,始终没有谁真正想过要解散不是么。
那时间我们都自强不息,为了我们那个未来。然而有时候,眼里的世界是什么样子,我们自己就是什么样子。所谓立场决定观点,我们也知道带着笑容的泪水和带着泪水的笑容同样迷人,因为它们本就是同一个事物的正反面。
Natsu。那身体是一个夺人魂魄的孩子乔装的恶魔。
但是20岁的小natsu,你不能光保留20岁的天真无邪而无20岁的勇气。
岩井俊二监制的电影,仍是关于青春年少。情节并不精彩,只是偶尔的一个画面,突兀的一句对白甚至很多成年人看了笑出声来的片段,会让我们忍不住大哭起来。
犹记得natsu在黑暗中用细长的手指攥着烟头在镜子上划出看不见的痕迹,那痕迹沿着镜面,划过natsu的面孔,一直划进无尽的黑暗里。Natsu对着镜子里的自己说,“你,到底是谁。”
这是让人每每想到都会心弦崩断的情节。
赤西仁自己也说过,并不太喜欢没有意义的谎言。
只有真相最残酷,所以,爱的话,就一起隐瞒。
某一年的目光突然因为隐形眼镜的丢失而变得模糊,视野却在natsu以口浸润之后清晰起来,清晰起来,第一个出现的人就是上帝之手计划好安排与她有一些纠缠有一些羁绊的人。
曾经着火,在以后的日子里,为不止一个人反复燃烧。爱到不能爱,恨到不能忘。光抑或是热,在他面前都变得没有了形状。
那感觉仿佛一场千年大寐,醒来睡得只剩下骨头。
人生是一条永不回头的河流,多少的良辰美景,平凡瞬间,若不用心体会,便会无声的从指缝间滑过,留不下一丝痕迹。
故事的结尾,维持着一贯的淡然,那样的不突兀,已经到了让我们这些把华丽收场当做家常便饭的人感到了突兀的程度。
经过很多事情,过去的一切都变得无法细述颠末。
两年后的一个再次相见。naatsu唱着关于记住的歌,在人生的路上踽踽而行,然而相遇的季节周而复始,曾经的自己的影子却早已烟消云散。
希望时间停滞在natsu对着光闭上双眼吟唱的那一刻。那个定格,多么像一幅画。简单到可以用同一个硬度的铅笔可以勾勒出来。
像极了二十世纪初叶的黑白默片。
闭上眼睛吟唱。
只有闭上双眼,才可以心无旁骛地传达爱与自然。
只有闭上双眼,才能听到自己心灵的声音,像是灌注到每一条神经之间的罅隙里,目光沾着水滴,一点一点,从最近的地方开始延展,流过手指,顺着帽檐,浅浅地放向天边。
像一滴浓稠的泪滴滴入透明的湖泊,深情从一个点失散向无数的可能性,最后蔓延为大片的看不见的,动情的,狼烟。
成就一整片湖泊的静谧下最澎湃的骊歌。
我是谁,我们到底是谁。
记得尚未能辨别悲喜的年纪里,曾经看过岩井俊二的一部叫做《梦旅人》的短片。
如果看惯了那些晦涩画面里暗藏的能量,也应该早就已经习惯了阳光下找不到出口的困窘。
所谓的夹缝中求生存说的就是他们,被生活挤压,逼到一个窄小的狭长的围墙上。
蓝色天空,不断流逝的生命。
好在,青春的日子即使走向毁灭,这一段旅程也不算太差,至少走在围墙的时候,距离天空和自由多么地近。
而这个故事内外的所有相关人士,却在全部的过程中学会了努力认知这个周遭以及这个周遭中赖以生存的自己。这是一部温暖人心的影片,知道结局的人无不释然微笑——少年心地流徙,成人之后便不再漂泊。
“在年年岁岁忧伤的战斗中成长,我们和生活彼此互不成全,以个人之名打败所有不可抗力,最终变成摇滚一般的强大的人生。然而存在于时间的罅隙里的点滴梦想,但愿它们一直都在。”
光是说电影而回避赤西仁,未免也太爱装腔作势。
过去的时光中,能说的,似乎都已说尽,再有什么,也都是无所谓的喟叹。懂的人自是能懂,不懂的人,也终是无法懂得。
从头到尾,我都没有打算夸赞赤西仁的演技,岩井俊二的电影胜在细节的强大,而赤西仁只是恰好很擅长细节而已。这样的话说出口,有人大概会责怪我故意不好好说话,因为这明明可以结案陈词为“赤西仁的所有细节,在懂得赏识的人眼里才成为发扬光大的金子。”
人对第一次,往往倾注超过任何事情的期望,承载太多的勇气,兴奋,和莫名的复杂情绪。我们看着电影如此,彼方的役者与作者又何尝不是。
岩井俊二,描述细节有天分,所有的细节都在他的心里扎了根,只消轻声召唤,就随时能到眼前来。
赤西仁有一双细致的眼睛,眼亮且心明。
我翻看以前的一些笔记,看见了塔可夫斯基的这样一段话:“演员必须处于一种无法佯装的心理状态中,没有任何沮丧气的人可以完全隐藏他的情绪——而电影所要求的,正是一种不容欺瞒的,真实的心理状态。”
所以我们所看到的赤西仁,仿佛是自然而然走进了故事,魂魄嵌进了natsu,水到渠成又一气呵成。
尽管如此,我依旧坚持地认为,赤西仁与高杉natsu之间相同的,只有那种不造作的自然体的存在方式,以及粗粝成长的那段弧度而已。
梦想都是糖衣,当糖衣褪尽,我们还得嚼碎药里。可是切记虫牙,它很可怕。
赤西仁的前进看起来有点保守,有点老土,但是回首来时的种种,早已是芳踪杳渺,赤西仁已经不复原地。当我们以成熟的心态再去反观少年生活,一切似乎都与所经历时的感受不同,却增添了无限的纯真和温情。
赤西仁始终不是高杉natsu。
这或许,就是赤西仁于BANDAGE这部影片,于所有岩井俊二小林武史fans,于所有冲着赤西仁而去观看这部电影的人来说的最初的意义。
而我,也看清自己——我到底只是赤西仁的fans,而非高杉natsu那个年轻主唱的膜拜者。
我常常的这样想,如果说赤西仁的演绎真的给人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真的让岩井俊二产生了与印象中的natsu没有违和感的想法的话,那么真正存在于岩井俊二回忆里无法磨灭的、曾经站在那方狭窄却激烈的舞台上歌唱的那个natsu的,甩甩长发嚼着糖,又是什么样子的呢。
Bandage 。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