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的脸
早上到达Tel Aviv机场,还没走到check-in的柜台前,不出所料又被保安单挑出来询问:“为什么来以色列,来了几天了,什么时候到达的,都去了哪些地方,为什么一个人来,有没有朋友在以色列,做什么工作,谁付旅行的费用,手提袋里有没有武器……”(我有武器会告诉你么?)铁青脸的保安问完之后,把我拉到距离柜台有100米左右的地方,扫描所有行李,2遍。然后,又把我领到一排长桌前,要求开包检查。黑面小姐将我的行李拆开,酒店早上给我的早餐盒也打开,把面包蛋糕全部捏烂,两个梨子单拿出来盯着看了半天,又放进X光安检仪照了许久。护照也被用探测仪扫了几分钟——不过是薄薄的护照而已。一切都妥当后,黑面小姐黑着更黑的脸将我带到BA柜台前check-in,当我的行李被托送上传运带后安检小姐才离开。英航空姐冲我微笑:hi,how are you doing?这一刹那,我觉得我都要哭了,谢天谢地,终于有人懂得怎么轻松的微笑了。
在8天以前,12月30日,我坐了若干小时的飞机,在2粒半晕车药的催眠下,凌晨5:30糊里糊涂躺倒在酒店大床上在睡着之前,朦胧中没忘了对刚刚降落在以色列土地上半个小时的经历做一个总结:“以色列人有着严肃的脸。”不单是在刚下飞机时,只有我一个人受到面无表情的保安盘查的礼遇,包括地勤、安检、边防、出租司机,所有人的脸都极为严肃。很多人抱怨中国人不会笑,充其量也只是没有表情的脸而已,但很多以色列的脸散发着寒意,像石头一样的冷硬。在英国宽松环境的这几年被宠坏了的我,一开始对这一切无法适应,感受到极大压力。
第一天早上,睡醒后去特拉维夫市中心看博物馆。在找第二家博物馆时走错路,误将一座停车场后的灰色楼房当作特拉维夫大学,正要穿越停车场走近大楼时被一个从停车场里开车出来的老头叫住。以色列人虽然很多都能说英文,但也实在有限,口音很重,我一开始没明白他说什么,就又走了两步。却被他抓住,打电话叫了两个保安来盘查。等待保安的时候,老头说,“要是没有问题,之后我送你去博物馆”。果然,任凭后面的车怎么按喇叭,老头就是停在那里不开走。后面司机上前质问,老头几句话就把其他的司机吓跑了。可惜我听不懂希伯来文,不知道他们讨论了什么。年轻保安的英文好很多,沟通很顺畅,但还是不让我走,看了护照,问了各种问题,又检查了我相机里的每一张照片。确认没事后,还是不能走,要再找一个保安来盘查一遍。等待第二个保安的时候,年轻保安安慰我说“没关系,没事儿,检查完了就没事了。”第二个保安也是年轻帅哥,把之前问过的问题又问了一遍,确定没事后向我道歉“我们有很多的敌人,你应该理解”。当时我很生气,什么叫“you should understand”,什么人敢用这种口气和我说话!不过考虑大概他们英文不好,不懂得怎么讲客气话,我当时就没发作。他们告诉我那个老头“很安全,上他的车没问题”。我猜老头可能是这里工作的负责人,也省得半路再出什么岔子,就上了他的车,任他载我去特拉维夫大学的Diaspora museum。下车时,老头伸出手来,跟我握手道歉,脸上浮现出淡淡的微笑。我很愉快的把手伸过去,可是我也注意到,他的微笑里是没有歉意的。他刚刚说过,“it's my duty to report”。
这是一个神经时刻紧绷的国家,每个人都脸都被拉得僵直坚硬,任何外来人都被先假定为敌人,然后通过各种证据推翻假定后,才有可能被接受——但无论任何时刻,他们的眼睛里都闪烁着警惕的目光。在这几天里,我几乎每走一步都要受到盘查:在大屠杀纪念馆门口,保安大喝“country?”;在咖啡馆门口要开包检查;邮局要开包检查;景点门口自然要安检;有一家餐厅只允许我take away不允许我sit in;商场门口要开包、要过安检门……
(Gap在里面减价,却要先过了安检这道卡才能进去血拼)
虽然我知道这些安全措施不是针对我个人,而是这个国家的创痛,但还是感到无比巨大的压力。以色列是很安全的,但这种安全是建立在无数安检关卡和全民皆兵的警戒的基础上的。这些天我也看到很多扛枪的人,有UN的军人,以色列警察,组织爱国主义教育参观游览的新兵……不得不承认那些戴着贝雷帽、身着迷彩服、扛着长枪的军人很帅,而且已经对他们习以为常,并不以为异,似乎本就是生活的一部分。但当我看到长辫子、穿粉红色衣服的少女们也背着长枪,我突然心里抽搐了一下。以色列每个人都要服兵役,男生3年,女生2年,我认识的一个化学女博士因为曾当了军官,所以共服役2年半。
(这个在清真寺门口开小店的男人请我喝了一杯薄荷红茶。他不太会说英文,一边喝茶,一边抽烟,一边和我看电视。应该是表示友好吧,但他也始终没有露出笑容。)
在耶路撒冷,各色阿拉伯小店主请我喝茶喝咖啡。我对其中一个说:“这里的人不会微笑呀。”他说“微笑?为什么要微笑?”我试图解释“就是表示友好吧。”他还是不能理解“为什么要微笑?life is hard。”作为阿拉伯人的他,痛恨背枪的犹太人,并且“rich people are rubbish”,痛恨七七八八加起来有30%的税,所以“why smile?what for?”
无论是犹太人,还是阿拉伯人,这里所有人都有着紧张严肃的脸。但严肃的原因各有不同,每个人都从自己的角度讲非常不同的故事。这故事的对立构成一种似乎随时可以爆炸的张力,每个人都铁板着脸,机敏的眼睛四处搜索,鼻子努力去嗅危险的味道。
在8天以前,12月30日,我坐了若干小时的飞机,在2粒半晕车药的催眠下,凌晨5:30糊里糊涂躺倒在酒店大床上在睡着之前,朦胧中没忘了对刚刚降落在以色列土地上半个小时的经历做一个总结:“以色列人有着严肃的脸。”不单是在刚下飞机时,只有我一个人受到面无表情的保安盘查的礼遇,包括地勤、安检、边防、出租司机,所有人的脸都极为严肃。很多人抱怨中国人不会笑,充其量也只是没有表情的脸而已,但很多以色列的脸散发着寒意,像石头一样的冷硬。在英国宽松环境的这几年被宠坏了的我,一开始对这一切无法适应,感受到极大压力。
第一天早上,睡醒后去特拉维夫市中心看博物馆。在找第二家博物馆时走错路,误将一座停车场后的灰色楼房当作特拉维夫大学,正要穿越停车场走近大楼时被一个从停车场里开车出来的老头叫住。以色列人虽然很多都能说英文,但也实在有限,口音很重,我一开始没明白他说什么,就又走了两步。却被他抓住,打电话叫了两个保安来盘查。等待保安的时候,老头说,“要是没有问题,之后我送你去博物馆”。果然,任凭后面的车怎么按喇叭,老头就是停在那里不开走。后面司机上前质问,老头几句话就把其他的司机吓跑了。可惜我听不懂希伯来文,不知道他们讨论了什么。年轻保安的英文好很多,沟通很顺畅,但还是不让我走,看了护照,问了各种问题,又检查了我相机里的每一张照片。确认没事后,还是不能走,要再找一个保安来盘查一遍。等待第二个保安的时候,年轻保安安慰我说“没关系,没事儿,检查完了就没事了。”第二个保安也是年轻帅哥,把之前问过的问题又问了一遍,确定没事后向我道歉“我们有很多的敌人,你应该理解”。当时我很生气,什么叫“you should understand”,什么人敢用这种口气和我说话!不过考虑大概他们英文不好,不懂得怎么讲客气话,我当时就没发作。他们告诉我那个老头“很安全,上他的车没问题”。我猜老头可能是这里工作的负责人,也省得半路再出什么岔子,就上了他的车,任他载我去特拉维夫大学的Diaspora museum。下车时,老头伸出手来,跟我握手道歉,脸上浮现出淡淡的微笑。我很愉快的把手伸过去,可是我也注意到,他的微笑里是没有歉意的。他刚刚说过,“it's my duty to report”。
这是一个神经时刻紧绷的国家,每个人都脸都被拉得僵直坚硬,任何外来人都被先假定为敌人,然后通过各种证据推翻假定后,才有可能被接受——但无论任何时刻,他们的眼睛里都闪烁着警惕的目光。在这几天里,我几乎每走一步都要受到盘查:在大屠杀纪念馆门口,保安大喝“country?”;在咖啡馆门口要开包检查;邮局要开包检查;景点门口自然要安检;有一家餐厅只允许我take away不允许我sit in;商场门口要开包、要过安检门……
![]() |
(Gap在里面减价,却要先过了安检这道卡才能进去血拼)
虽然我知道这些安全措施不是针对我个人,而是这个国家的创痛,但还是感到无比巨大的压力。以色列是很安全的,但这种安全是建立在无数安检关卡和全民皆兵的警戒的基础上的。这些天我也看到很多扛枪的人,有UN的军人,以色列警察,组织爱国主义教育参观游览的新兵……不得不承认那些戴着贝雷帽、身着迷彩服、扛着长枪的军人很帅,而且已经对他们习以为常,并不以为异,似乎本就是生活的一部分。但当我看到长辫子、穿粉红色衣服的少女们也背着长枪,我突然心里抽搐了一下。以色列每个人都要服兵役,男生3年,女生2年,我认识的一个化学女博士因为曾当了军官,所以共服役2年半。
![]() |
![]() |
(这个在清真寺门口开小店的男人请我喝了一杯薄荷红茶。他不太会说英文,一边喝茶,一边抽烟,一边和我看电视。应该是表示友好吧,但他也始终没有露出笑容。)
在耶路撒冷,各色阿拉伯小店主请我喝茶喝咖啡。我对其中一个说:“这里的人不会微笑呀。”他说“微笑?为什么要微笑?”我试图解释“就是表示友好吧。”他还是不能理解“为什么要微笑?life is hard。”作为阿拉伯人的他,痛恨背枪的犹太人,并且“rich people are rubbish”,痛恨七七八八加起来有30%的税,所以“why smile?what for?”
无论是犹太人,还是阿拉伯人,这里所有人都有着紧张严肃的脸。但严肃的原因各有不同,每个人都从自己的角度讲非常不同的故事。这故事的对立构成一种似乎随时可以爆炸的张力,每个人都铁板着脸,机敏的眼睛四处搜索,鼻子努力去嗅危险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