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学院毕业学员沟通备忘
![]() |
雕刻时光咖啡学院毕业学员沟通备忘
时间: 2010年12月30日(周四)
地点: 雕刻时光咖啡学院1号教室
参与人员: 庄仔、林金豹、荆宇、胡晓柏
毕业学员: 余阳、陈乐、沈晓慧、李秀芳
沟通备忘——Q&A
Q:为什么会创办了雕刻时光咖啡馆?投创初期产生了什么样的经营理念?
A:1997年,刚从电影学院的导演系毕业。(同期同学中出迹的,有徐静蕾和贾樟柯...)原本是设想能进北京電影制片厂工作,结果不是那么顺利。刚好手头上有一笔家人支持的毕业作品拍摄经费。
在暑假从新疆回来后,就萌发了开一家自己的小店的想法。刚好在北大城府路找到了一个还蛮不错的位置,边上是万圣书店。一开始是准备以经营台版书籍为主的,做咖啡是因为自己喜欢喝咖啡。谁知,书籍更多的是作为店面的陈列和客人翻阅使用。倒是咖啡馆的名气慢慢地传开了。取名“雕刻时光”是因为同名的苏联导演安德烈塔科夫斯基的电影自传体小说。
择取了“让时间、人和情感在此驻留,留下美好的回忆。”的含义。
Q:在创业初期,是怎样坚持过来的?
A:比较辛苦。经营的前几年,店里面经营的事情主要是由小猫负责。我在业余时间会在外面找活干,赚外快来贴补咖啡馆的经营所用。曾经在由台湾的顶新集团投资的综艺节目”鼎新世界“里做编导。每个月大概4000元人民币的样子,会上交其中的3500块给小猫经营咖啡馆用。
后来,經過三聯生活週刊李孟殊等的報導,生意景况就慢慢好起来了。
Q:雕刻时光的发展历程是怎样的?
A:北大老店经营到2000年的时候,得知了地块即将拆迁的消息后,就在现在的魏公村西路上找到了一个觉得还不错的位置了,开了魏公村店。到02年的香山店,02年成立公司,确定了公司化的发展和管理,03年的五道口店,04年的丽都店,05年的北航店,07年的金融街店和外经贸店,08年的北师大店,10年的鼓楼店,11年的万科公园5号店和三联店。以及开拓了西安市场(3家店-师大店,交大店,金桥店),南京市场(2家店-南大店和夫子庙店),还有接下來的上海市场(2家店-复旦大学店和大悦城店)。现在雕刻时光品牌底下包括了:雕刻時光咖啡馆,雕刻時光咖啡学院,艺丰商达公关,边界文化傳播4个品牌。未来有机会的话,也愿意往其他的行业再抻抻。
我个人会比较习惯提前做好準備的“未雨绸缪”的心態,並尽可能地“将鸡蛋分开篮子来放”--也就是將風險分開來...
Q:怎么想到了创办咖啡学院?
A:首先是公司总部由原本光大花園的住宅樓搬到了雙安商場這一塊的青云园区,面積變大了,除了行政辦公外,還有塊空間比较合适用來作咖啡樣板間的空间,可以利用來做內部培訓和拓展用,也可以给到公司参观的客人瞭解我們。
但后来,经常有人在咖啡馆咨询如何做咖啡,如何開咖啡館的事情,所以公司相应的成立的咖啡培訓機構,把这三个因素串起来,做了咖啡学院。
Q:如何吸引和管理员工的?
A:首先要致力于让咖啡馆这个小团队发展形成为一套独特的机制,然后借此来吸引好的人才进来,再通过市场发展需求,磨合团队,优胜劣汰。
Q:关于咖啡馆的选址和设计有什么样的建议?
A:选址的话要注意几个事情:一是交通要比较便利,这样方便四面八方想过来的人可以比较方便过来;
最好是要有比较方便的停车位置;
再则,咖啡馆的楼层结构,譬如空间感(不能太过于压抑),明亮度(能见到阳光和利于打开窗户就可以空气流通)等要比较舒服;
再下来就是硬件的要求(水电气等经营需求条件的齐整)。
在设计方面,要充分考虑你这个咖啡馆是想吸引什么样的人进来,然后把自己當成體驗者,假装从路边经过,从门口进来,从楼梯上来,从楼梯下去等等进入咖啡馆营业区,希望眼前一亮能看到什么样的场景就对了。
总之就是“舒服而俨然”。
並且,在设计和装修的咖啡館的过程中,要充分重视咖啡馆的“公共属性”。也就是咖啡馆是一个“public area”。它是属于喜欢她来享受她的消费大众的,而不是個人擁有的...千万要注意,不要将咖啡馆做成一个太过于私人化和专属化的空间。这样会生硬地拒绝走那些原本想亲近她的大众。久而久之,就不好做了。
Q:关于咖啡馆的经营方式有什么建议?
A: 咖啡館有很多種經營方式,初次經營者我認為混搭经营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但在混搭的选择中,要有主次之分。千万别让消费者产生“喧宾夺主”的错觉,或者深陷不知云里雾里的消费抉择。
咖啡館里除了賣咖啡,有书,有杂货,手工制品等都是不错的选择。
还要考虑经营自身的专业素养和能力能否照顾得过来。千万不能顾此失彼。项目也不太适合过于繁多。可以一点一点尝试,摸索,然后根据市场的需求,及时调整和修葺。总之,所呈现给消费者的东西必须是经过精心考虑的,而不是随随便便的。
要力图作出属于“自己内心深处”的东西,咖啡馆是人和人,心和心,情感和情感交流的地方。非常的细腻而又脆弱。大到门头,logo,颜色,小到楼梯拐角,一把餐具的质感,都是应该用心挑选,甄别,然后提供给到店的每一个客人。
Q:为什么会选择在北大城府路开第一家店?
A:首先是因为當年讀大學時经常到北大或清華大學一帶游泳健身和或去那一區的書店買書
。当时的成府路是连接“北大”和“清华”两所大陆顶尖学府的“文化大道”,艺文产业比较发达。所以对这块区域的风土人情就了解多一些。再加上租金不是太贵的原因,且有了合适的位置就开了。
雕刻时光成立初期,北京的咖啡馆类型的消费场所还非常少。再加上我本身所读的媒體屬性的专业影响,文艺圈子的朋友会多一些。后来,经由《三联生活周刊》等關於雕刻時光咖啡館的生活方式的采访和报道,許多媒体也纷纷報導或转载,慢慢地名气就大起来了。
Q:如何做到管理和协调的游刃有余?
A:我个人比较擅长视觉(vision)方面的掌控和协调。而像財務和人事方面的管理就比较不擅长。于是会找到合适的人来做相应模块的管控。平时只抓“大方向”,因为觉得做事,大方向对了就对了。
个人认为在团队管理的过程中,要把握决策和放权的“度”,这样有利于激励员工的主动性和提升团队的综合能力;
“一个萝卜一个坑”,坑挖好了,剩下的就找各种各样的萝卜来种,然后给予灌溉,修剪,栽培,慢慢地萝卜就长起来了。
Q:学员毕业后,如果有创业需求,雕刻时光能够提供什么样的帮助和支持?
A:我觉得,到雕刻时光的学员,要学习和吸收的不仅仅是一门技能。而更多是关于咖啡馆运作的习惯,性格。技能只是辅助的工具,而性格和习惯则很大程度则制约了经营者的眼光和决策。
如果可以的话,我们愿意和大家一起仔细讨论咖啡馆的案子怎么进行,给予我们这么多年的经验和心得。譬如在设计方面(我们有自己的设计團隊),在团队管理方面,在物料采购方面等等。
Q:为什么台湾人做咖啡馆,成活率较高?
A:可能是两方面的原因:
一是跟生活的环境有关系。台湾是一个岛屿,气候,水土会比较湿润和温润,所以台湾的性子会比较软绵绵,导致了对咖啡馆的空间的调性拿捏得比较柔和。符合了人们对于咖啡馆的认知或者追求。
再则就是教育。从小就在一个相对比较宽松和自由的空间接受教育,所以对于新事物的接收和消化会比较自然点。再加上受到美国,日本的风气的影响比较深刻点。所以,所谓的灵感和思绪自然会比较丰富点了。
Q:您和夫人小猫是怎么认识的?她现在还和您一起经营咖啡馆么?你们有小孩么?
A:97年的暑假,因为想去新疆玩,就到北大的三角地张贴游伴招募,后来有个女孩同行就一起去了。在火车上,认识了来自北京服装学院的小猫一干人等。小猫是所有女孩中最高的。从新疆回来后,两个人能就在一起了。第二年结的婚。
在咖啡馆做到2002年的时候,雕刻时光成立了公司,也从外部请来了专门的管理人员。小猫不是太喜欢从事餐饮行业。于是,就转投到了自己喜欢并擅长的杂货行业。创建了“生活饰集”公司,底下包括了““生活饰集”“失物招领”二个品牌。
目前我們还没小孩。但是很喜欢小孩...。
-
Cayetana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3-06-23 08:5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