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时记事(一):不需要副食券的日子
新的一年来临了,转眼之间,已经步入不惑之年,俗话说:过去的事情忘不了,现在的事情记不得.有时候我还真能感觉到自己的变化--越是小时候的事情,越是记忆忧新,越是近期的事情,越是记不起来,如今出门最重要的东西除了钥匙钱包就是每天不离的记事本了,没有了它,真想不起来今天该干些什么呢.
新年的时候一家人坐在一起,说到吃的东西涨价的事,小时候的一张张副食券就如同昨天般一个个涌出来,让人心感世事变迁........
在我出生到长大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副食券作为一种吃喝用度仅次于人民币的东西在计划经济的舞台上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让我记忆忧新的不仅有肉号,粉条号,豆腐号,白糖号,还有月饼号,鸡蛋号,油号,只要是供应缺少的食品,统统都需要用号来购买,那时候的号是按家庭在户籍上的人口来发给的,我记忆里最深的莫过于油号了,那时的标准一度是每人每月3两油,因此吃一次葱花烙饼是多么奢侈的一件事情,必须等家里来了贵客或者重大节日时候才可以.但庆幸的是,我的妈妈是一家菜市场的经理,我在小时候没有受过因缺少副食券而缺吃少喝的事情,虽然母亲没有多少文化,但辛苦的工作和内部职工的便利让我的童年生活过得没有那么艰难.没有素油,我们可以吃到用猪油烙成的饼,最初知道"走后门"这个词也是那时候,菜市场的后门相当于今天超市的卸货码头,只有熟人才能从这个门进去,而且进去的人大多是一件事---买点稀缺的肥肉,那时的肥肉非常吃香,全部瘦肉的通脊买得是最便宜的,才六毛钱,幼时的我因为经常去母亲的单位找她,很小的时候就知道了猪的各个部位:中腰\前腿\后退\槽头,现在每每遇到卖肉的想糊弄我的时候,我就在窃笑:我在卖肉的地方观察肉的分割时,你小子还在你妈肚子里呢.
除了猪肉,比较难买的就数豆制品了,那时候的豆制品没有小作坊,只有3个厂子生产,每天的豆腐开始卖时,提前用一个大杠子顶住大门,杠子一撤,拿着锅碗瓢盆的人们就好像股疯中进入上交所的股民们一般,疯狂冲进店里,幸亏柜台是水泥的,不然每天都得挤塌几回.不到20分钟,豆腐就全部售罄,没有买到的就只有寄希望于第二天早点来排队了,那场面用本山小品的话描述那真是人山人海啊.
还有一种东西是平常见不到,只有过年时才可以买得到的,也必须用券,这就是带鱼.那时候,这里的人没有见过活鱼,只是到了过节时才可能吃到冷冻的带鱼,我记得一家六七口人也不过就是十斤的额度,因此买带鱼和吃带鱼几乎成为一种仪式,可不用副食券的我们却屡次为这东西而遭殃--每逢过节一吃带鱼,我就不住的咳嗽哮喘,后来才知道了世界上还有"过敏"这种病,想想,我也是个时尚之人吧,从小就有这么个毛病.
在缺吃少喝的年代,副食券就想如今的原始股认购券和限量版东西一样炙手可热,但那时的领导从不敢动一点贪念,就连买东西不用副食券这件事,妈妈都一直觉得心里愧疚得很,认为这是犯了不可饶恕的错误,经常回来自责.
记不得是什么时候取消这些券的,反正那时候已经有了小商小贩,物资也不再那样紧缺了.如今说起这些,12岁的孩子象是听天书一般奇怪,但那就是我们真实经历过的童年.感谢那不需要副食券的童年,让我生了一副好胃口和好体格.
新年的时候一家人坐在一起,说到吃的东西涨价的事,小时候的一张张副食券就如同昨天般一个个涌出来,让人心感世事变迁........
在我出生到长大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副食券作为一种吃喝用度仅次于人民币的东西在计划经济的舞台上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让我记忆忧新的不仅有肉号,粉条号,豆腐号,白糖号,还有月饼号,鸡蛋号,油号,只要是供应缺少的食品,统统都需要用号来购买,那时候的号是按家庭在户籍上的人口来发给的,我记忆里最深的莫过于油号了,那时的标准一度是每人每月3两油,因此吃一次葱花烙饼是多么奢侈的一件事情,必须等家里来了贵客或者重大节日时候才可以.但庆幸的是,我的妈妈是一家菜市场的经理,我在小时候没有受过因缺少副食券而缺吃少喝的事情,虽然母亲没有多少文化,但辛苦的工作和内部职工的便利让我的童年生活过得没有那么艰难.没有素油,我们可以吃到用猪油烙成的饼,最初知道"走后门"这个词也是那时候,菜市场的后门相当于今天超市的卸货码头,只有熟人才能从这个门进去,而且进去的人大多是一件事---买点稀缺的肥肉,那时的肥肉非常吃香,全部瘦肉的通脊买得是最便宜的,才六毛钱,幼时的我因为经常去母亲的单位找她,很小的时候就知道了猪的各个部位:中腰\前腿\后退\槽头,现在每每遇到卖肉的想糊弄我的时候,我就在窃笑:我在卖肉的地方观察肉的分割时,你小子还在你妈肚子里呢.
除了猪肉,比较难买的就数豆制品了,那时候的豆制品没有小作坊,只有3个厂子生产,每天的豆腐开始卖时,提前用一个大杠子顶住大门,杠子一撤,拿着锅碗瓢盆的人们就好像股疯中进入上交所的股民们一般,疯狂冲进店里,幸亏柜台是水泥的,不然每天都得挤塌几回.不到20分钟,豆腐就全部售罄,没有买到的就只有寄希望于第二天早点来排队了,那场面用本山小品的话描述那真是人山人海啊.
还有一种东西是平常见不到,只有过年时才可以买得到的,也必须用券,这就是带鱼.那时候,这里的人没有见过活鱼,只是到了过节时才可能吃到冷冻的带鱼,我记得一家六七口人也不过就是十斤的额度,因此买带鱼和吃带鱼几乎成为一种仪式,可不用副食券的我们却屡次为这东西而遭殃--每逢过节一吃带鱼,我就不住的咳嗽哮喘,后来才知道了世界上还有"过敏"这种病,想想,我也是个时尚之人吧,从小就有这么个毛病.
在缺吃少喝的年代,副食券就想如今的原始股认购券和限量版东西一样炙手可热,但那时的领导从不敢动一点贪念,就连买东西不用副食券这件事,妈妈都一直觉得心里愧疚得很,认为这是犯了不可饶恕的错误,经常回来自责.
记不得是什么时候取消这些券的,反正那时候已经有了小商小贩,物资也不再那样紧缺了.如今说起这些,12岁的孩子象是听天书一般奇怪,但那就是我们真实经历过的童年.感谢那不需要副食券的童年,让我生了一副好胃口和好体格.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