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讲座有感
(写于2010年11月25日)
下午去听讲座,题目并不是我熟悉的领域,进场之前吃简餐时,同学口中的那些大牛我也不认识。但不知是从毛姆那里学会了欣赏不同的人还是怎样,总之在我旁边睡倒一片的时候,我却听得津津有味。做主持的女士是熊秉真教授,带着台湾女性特有的温婉音调不紧不慢地读着写好的开场白,只是时不时地抬头看一下台下的观众。张教授与余英时先生的师兄第情谊、自己与张教授的一课之缘,娓娓道来。最后把自己比作唱不了主角的跑龙套,以能够有机会摇旗呐喊感到荣幸,自豪中又带着几分谦逊。
张教授简单寒暄几句之后便切入正题。与其说他在演讲不如说他在读稿,始终埋着头不看观众,以至于旁边的服务人员几次调整话筒,想要他并不张扬的声音顺利传播出来。他讲殷周的家族伦理与祖先崇拜、讲孔孟的儒家之道、讲董仲舒的“善源于性,而性未必为善”、讲朱熹时代的君师对等。这些在我听来都是挺陌生甚至有些枯燥的东西,张教授只顾埋头读字,时不时配合几个简单手势,全然不顾台下观众反应的样子也算不上是个成功的演讲者。但听他用并不抑扬顿挫的音调读着《春秋繁露》中的字句,小心翼翼地得出每个结论,甚至有些像学生答辩一样的谨小慎微,然后在发现些惊喜之物时透漏出小小的激动,这一切都让我感受到他是多么地沉浸其中,也顺便验证了毛姆小说中描述的那种完全不在乎他人评价的自我满足。毛姆说我们常常滥用了“美”这个词,如果我在这里用“美”来形容一下这种自我满足的状态也许不算过分。这样的观听体验甚至好过一个激情洋溢如奥巴马般的演讲者声情并茂地讲出我熟悉并且容易产生共鸣的口号。
其实任何体验都是多层的吧,可以有实质内容上的收获,也可以有感受形式上的收获,如果能两者兼得,那就再好不过了。
下午去听讲座,题目并不是我熟悉的领域,进场之前吃简餐时,同学口中的那些大牛我也不认识。但不知是从毛姆那里学会了欣赏不同的人还是怎样,总之在我旁边睡倒一片的时候,我却听得津津有味。做主持的女士是熊秉真教授,带着台湾女性特有的温婉音调不紧不慢地读着写好的开场白,只是时不时地抬头看一下台下的观众。张教授与余英时先生的师兄第情谊、自己与张教授的一课之缘,娓娓道来。最后把自己比作唱不了主角的跑龙套,以能够有机会摇旗呐喊感到荣幸,自豪中又带着几分谦逊。
张教授简单寒暄几句之后便切入正题。与其说他在演讲不如说他在读稿,始终埋着头不看观众,以至于旁边的服务人员几次调整话筒,想要他并不张扬的声音顺利传播出来。他讲殷周的家族伦理与祖先崇拜、讲孔孟的儒家之道、讲董仲舒的“善源于性,而性未必为善”、讲朱熹时代的君师对等。这些在我听来都是挺陌生甚至有些枯燥的东西,张教授只顾埋头读字,时不时配合几个简单手势,全然不顾台下观众反应的样子也算不上是个成功的演讲者。但听他用并不抑扬顿挫的音调读着《春秋繁露》中的字句,小心翼翼地得出每个结论,甚至有些像学生答辩一样的谨小慎微,然后在发现些惊喜之物时透漏出小小的激动,这一切都让我感受到他是多么地沉浸其中,也顺便验证了毛姆小说中描述的那种完全不在乎他人评价的自我满足。毛姆说我们常常滥用了“美”这个词,如果我在这里用“美”来形容一下这种自我满足的状态也许不算过分。这样的观听体验甚至好过一个激情洋溢如奥巴马般的演讲者声情并茂地讲出我熟悉并且容易产生共鸣的口号。
其实任何体验都是多层的吧,可以有实质内容上的收获,也可以有感受形式上的收获,如果能两者兼得,那就再好不过了。
![]() |
![]() |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