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告诉我怎么活?
文学/文化解读期末学术散文
谁告诉我怎么活?
——我看“青春励志”的是与非
1947年,一位北大学生心中苦闷,给胡适写信:“国家是否有救?救的方法为何?国家前途是否绝望,若有,希望在哪里?”2005年,“开复学生网”收到了它的第1000个问题:“开复老师:就要毕业了,回头看大学生活,我想哭,不是因为离别,而是因为什么都没学到……要说收获的话,就是对什么都没有的忍耐和适应。”青春期的热望、迷茫与忧郁,现在的我们逐渐有了深刻的体味。有需求就有市场,这是经济学的基本原理。青年们对成功的渴望和追逐、情感缺失、孤独迷惘的烦恼,以及对安慰鼓励的渴求,带来了励志导师、励志书籍、励志讲座、励志电影等一系列“励志产品”的繁荣。2010年,我每天打开电脑第一件事——连接上校园网,查看香港大学某位老师的新浪微博上对学生们的鼓励。在痴迷“被励志”的过程中,我渐渐开始反思,反思这种文化现象对我们产生的更深层次的影响。
如今,我们随意走进一家书店,赫然出现在眼前的不是什么古典名著、哲学经典。相比起这些经过历史考验留下的巨著,我们的励志书籍待遇好多了,总是堆得高高的,再挂上华丽耀眼的海报,摆放在书店最显眼的黄金地段。《跟***学管理》、《***的成功之道》、《这样的**最有效》、《**的成功可以复制》,还有另一类,打着人物传记的旗子,夹杂强烈个人感情,记录各类成功人士的一生。我也算是个励志作品迷了,励志书籍在我的阅读中占有很大的比例,我发现强烈的叙述方式,迷人的梦境的构造,极具说服力的呐喊,总能深深地吸引我。
我读过一本叫《做女人要像希拉里》励志书籍,称号称“狂销百万册的励志经典”,一经推出立即获得追捧。在经历忘情式阅读的“迷醉”之后,我尝试着进行反煽情的再创造,以跨越阅读的困境,实现完整的阅读过程。进行再阅读尝试的另一个原因是:2009年我细读过希拉里·克林顿的自传《亲历历史》,这样巧合的阅读经历使我更有兴趣对比一下两本书描述内容的差异。更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我急切需要在这个过程中为自己“驱毒”,反思自己价值观存在的问题、原因、以及解决的措施。
在《做女人要想希拉里》的阅读中,字里行间烦躁不安以及浮夸虚伪的感觉令人很难受。从目录中,可以看出这本书的内涵:“雄鹰展翅、希拉里的14种成功模式、读书、写作,成功女人的基石、会赚钱的女人掌握主导权、希拉里敬佩的女人——杰奎琳·肯尼迪”等。在文章的内容中有这样一段:“因为随着和宿舍同学相处时间的增长,刚开始看起来要比自己强百倍的同学逐步暴露出了思维的缺陷。希拉里发现这些富家女有3个方面的缺陷。 1、做事情不会独立思考;2、对未来没有长远计划;3、把是否有趣为评判一切事物的标准。希拉里没有把有这3种缺陷的同学放在眼里。她认为这些人不要说在社会中获得成功,要是能大学毕业就应该很知足了,并预测这些女人在今后生活的多个方面都会遭受失败打击,无法获得理想的职位、职业生涯受挫、过着依靠丈夫的生活。”我注意到类似这里的1—3条,文章中有很多作者自己的分析,用标号1、2、3来总结,然而这些总结多是为自己的观点服务。在《亲历历史》中对这希拉里艰难适应大学生活这段经历亦有描述,不过里面也谈她打电话对父母哭诉,请求回家不读大学,也谈母亲对她的鼓励、自己的忍耐和心理跨越。这些更合理更真实的信息却被励志文章的作者遮蔽了,于是,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强势的、没有人情的、变态钢铁一般的女人。试想还不具备完善辨别能力的青年人将这样一个扭曲的、不真实的,一味功利的人当做自己的偶像,结果会是怎样?我们的女孩要是真像这样做人,那会怎样?
这篇励志作品像我们展示了希拉里“残酷”的第一夫人的生活,她连夜工作、怀孕期间还为地区发展奔波,身患疾病还坚持工作…… 倡导人们学习她拼命工作、积极向上的精神。然而尽管身份特殊,希拉里拥有典型美国人的生活方式,即使克林顿刚签署完对战伊拉克的决议,他们也会踏上日程上的度假之旅。虽然深陷繁重的工作漩涡,度假却很少被耽搁。斯克兰顿的湖边度假小屋、玛莎的葡萄园、夏威夷。在自传中多次出现有关度假的故事,这才是一个真实的生活。有一个方面不得不考虑,自传的记叙可能出于某些政治目的,不能完全真实地反映作者生活。但是一个稍具判断力的人即会认为这比励志作品,或者是别人为她作的传记可信得多。
什么因素使这些“励志产品” 至今还层出不穷,并且在市场占重要地位,扁平速食的“快餐文化”仍然迅速蔓延呢?青年们是如何迷上“被激励”的?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我们需要故事,需要别人起伏跌宕成功的艰辛历程,一方面来安慰困境中的自己,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另一方面我们需要树立目标,我们需要精神偶像,我们在试图复制别人的成功,这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在不健康的社会环境和不完善的文化体制中已经迷失了真实的自己。我们渐渐习惯被安排、被激励,失去了独立思考、自我救赎的能力,我们不知道要怎么去活。另外一个很大原因是时代造成的,我们的独生子女政策,造成了我们性格和价值观方面的某种缺失,巨大的孤独吞噬着我们,父母的期望不断上升,失败的沟通和教育,不断加剧的社会竞争,青年们不得不另觅心灵的通风口。
我们的这些个青年励志导师们又是怎样抓住市场,满足需求的呢?他们为达到励志的目的,掩盖真实,夸张地分析别人或者自己的成功之路。他们传播高效的工作方法、智慧的生存之道、倡导积极工作、拼命活出精彩,自认为其输出的价值观是多元化的,却不知道我们接受到的是同一种方法论,同一个梦想。他们用浅薄的记叙方式、呐喊式的煽情手段、市场化的传媒占据着我们本该用来提升思考能力,阅读了解伟大思想的时间和空间。
青年是国家的未来,我们需要励志作品么?我们要活出最精彩的青春应该听谁的?我们必须要看到,励志作品是有其社会价值的。我们既是受害者,也是受益者。在低落的时候,一句恨铁不成钢的激励会带来巨大的勇气,在成功人士的故事中cosplay一番,于是忍耐力不断升级,内心逐渐变得强大。在这个信仰缺失,大家都迷茫困惑的年代,能找到一丝精神的慰藉,找到一点精神支柱。至少不会脆弱到想自杀。但同时,我们应该竭力“驱毒”,说服自己,消极的状态是正常的,不必太责备自己,这是青春的常态,我们有权享受在挣扎中救赎自己然后醒悟的成长。我们固然需要“导师”们诚恳的健康的指导,但就如一句话说得好:“人生不是一句话就能解决的,如果真有一辈子的人生导师,那只能是潜意识的成长中的自己。”我想如果把青春的比作一块硬币,那么阳光健康、积极向上,拼搏奋斗,只是硬币的一个面,我们不能忽视真实青春的另一个面:充满矛盾的、忧郁的,纠结的,妥协的,昏暗的,甚至是悲伤、沉沦的。我们不可能全都是拯救世界的英雄,可能性更大的是我们只是平凡的卑微脆弱的小人物。然而,谁说小人物的青春就不是青春呢?甚至这样真实的一面才是青春的主流。只是太多人不愿意承认罢了。如果我们没有勇气直面真实的青春,那么我们只会沉浸在片面的功利的变态扭曲的鼓吹成功的方法论中,不能通向自我。郁达夫通过其作品《沉沦》平静而有力地向我们展现出一个真实的“我”,这样的一个形象更能促使我们更深层次的思考与体味。特别是当你移情式的走进“我”的世界,了解所有前因后果,与“我”融为一体之后。
曾经李阳老师告诉我们,人要疯狂地活着,俞敏洪老师讲人要像一颗树一样活着,李开复老师说人要为改变世界而活,Russell大师说: 为追求爱与知识,同情人类的苦难而活。《蜗居》说很有可能为房而活,《潜伏》中的间谍余则成告诉观众,为信仰而活。多方高人各指迷津,我最赞成的是作家余华的说法,为了活着而活着。《活着》讲述的徐福贵的悲惨故事没有告诉我们要怎么活,但当我们看完《活着》的那一刻,一定已经有了自己的答案,这种体会比励志名言以及各位老师的指点来的深刻得多。
不用谁来告诉我们要怎么去活,我们会活出属于自己的精彩。
soda 安瑜
完稿于2010.12.01
谁告诉我怎么活?
——我看“青春励志”的是与非
1947年,一位北大学生心中苦闷,给胡适写信:“国家是否有救?救的方法为何?国家前途是否绝望,若有,希望在哪里?”2005年,“开复学生网”收到了它的第1000个问题:“开复老师:就要毕业了,回头看大学生活,我想哭,不是因为离别,而是因为什么都没学到……要说收获的话,就是对什么都没有的忍耐和适应。”青春期的热望、迷茫与忧郁,现在的我们逐渐有了深刻的体味。有需求就有市场,这是经济学的基本原理。青年们对成功的渴望和追逐、情感缺失、孤独迷惘的烦恼,以及对安慰鼓励的渴求,带来了励志导师、励志书籍、励志讲座、励志电影等一系列“励志产品”的繁荣。2010年,我每天打开电脑第一件事——连接上校园网,查看香港大学某位老师的新浪微博上对学生们的鼓励。在痴迷“被励志”的过程中,我渐渐开始反思,反思这种文化现象对我们产生的更深层次的影响。
如今,我们随意走进一家书店,赫然出现在眼前的不是什么古典名著、哲学经典。相比起这些经过历史考验留下的巨著,我们的励志书籍待遇好多了,总是堆得高高的,再挂上华丽耀眼的海报,摆放在书店最显眼的黄金地段。《跟***学管理》、《***的成功之道》、《这样的**最有效》、《**的成功可以复制》,还有另一类,打着人物传记的旗子,夹杂强烈个人感情,记录各类成功人士的一生。我也算是个励志作品迷了,励志书籍在我的阅读中占有很大的比例,我发现强烈的叙述方式,迷人的梦境的构造,极具说服力的呐喊,总能深深地吸引我。
我读过一本叫《做女人要像希拉里》励志书籍,称号称“狂销百万册的励志经典”,一经推出立即获得追捧。在经历忘情式阅读的“迷醉”之后,我尝试着进行反煽情的再创造,以跨越阅读的困境,实现完整的阅读过程。进行再阅读尝试的另一个原因是:2009年我细读过希拉里·克林顿的自传《亲历历史》,这样巧合的阅读经历使我更有兴趣对比一下两本书描述内容的差异。更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我急切需要在这个过程中为自己“驱毒”,反思自己价值观存在的问题、原因、以及解决的措施。
在《做女人要想希拉里》的阅读中,字里行间烦躁不安以及浮夸虚伪的感觉令人很难受。从目录中,可以看出这本书的内涵:“雄鹰展翅、希拉里的14种成功模式、读书、写作,成功女人的基石、会赚钱的女人掌握主导权、希拉里敬佩的女人——杰奎琳·肯尼迪”等。在文章的内容中有这样一段:“因为随着和宿舍同学相处时间的增长,刚开始看起来要比自己强百倍的同学逐步暴露出了思维的缺陷。希拉里发现这些富家女有3个方面的缺陷。 1、做事情不会独立思考;2、对未来没有长远计划;3、把是否有趣为评判一切事物的标准。希拉里没有把有这3种缺陷的同学放在眼里。她认为这些人不要说在社会中获得成功,要是能大学毕业就应该很知足了,并预测这些女人在今后生活的多个方面都会遭受失败打击,无法获得理想的职位、职业生涯受挫、过着依靠丈夫的生活。”我注意到类似这里的1—3条,文章中有很多作者自己的分析,用标号1、2、3来总结,然而这些总结多是为自己的观点服务。在《亲历历史》中对这希拉里艰难适应大学生活这段经历亦有描述,不过里面也谈她打电话对父母哭诉,请求回家不读大学,也谈母亲对她的鼓励、自己的忍耐和心理跨越。这些更合理更真实的信息却被励志文章的作者遮蔽了,于是,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强势的、没有人情的、变态钢铁一般的女人。试想还不具备完善辨别能力的青年人将这样一个扭曲的、不真实的,一味功利的人当做自己的偶像,结果会是怎样?我们的女孩要是真像这样做人,那会怎样?
这篇励志作品像我们展示了希拉里“残酷”的第一夫人的生活,她连夜工作、怀孕期间还为地区发展奔波,身患疾病还坚持工作…… 倡导人们学习她拼命工作、积极向上的精神。然而尽管身份特殊,希拉里拥有典型美国人的生活方式,即使克林顿刚签署完对战伊拉克的决议,他们也会踏上日程上的度假之旅。虽然深陷繁重的工作漩涡,度假却很少被耽搁。斯克兰顿的湖边度假小屋、玛莎的葡萄园、夏威夷。在自传中多次出现有关度假的故事,这才是一个真实的生活。有一个方面不得不考虑,自传的记叙可能出于某些政治目的,不能完全真实地反映作者生活。但是一个稍具判断力的人即会认为这比励志作品,或者是别人为她作的传记可信得多。
什么因素使这些“励志产品” 至今还层出不穷,并且在市场占重要地位,扁平速食的“快餐文化”仍然迅速蔓延呢?青年们是如何迷上“被激励”的?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我们需要故事,需要别人起伏跌宕成功的艰辛历程,一方面来安慰困境中的自己,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另一方面我们需要树立目标,我们需要精神偶像,我们在试图复制别人的成功,这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在不健康的社会环境和不完善的文化体制中已经迷失了真实的自己。我们渐渐习惯被安排、被激励,失去了独立思考、自我救赎的能力,我们不知道要怎么去活。另外一个很大原因是时代造成的,我们的独生子女政策,造成了我们性格和价值观方面的某种缺失,巨大的孤独吞噬着我们,父母的期望不断上升,失败的沟通和教育,不断加剧的社会竞争,青年们不得不另觅心灵的通风口。
我们的这些个青年励志导师们又是怎样抓住市场,满足需求的呢?他们为达到励志的目的,掩盖真实,夸张地分析别人或者自己的成功之路。他们传播高效的工作方法、智慧的生存之道、倡导积极工作、拼命活出精彩,自认为其输出的价值观是多元化的,却不知道我们接受到的是同一种方法论,同一个梦想。他们用浅薄的记叙方式、呐喊式的煽情手段、市场化的传媒占据着我们本该用来提升思考能力,阅读了解伟大思想的时间和空间。
青年是国家的未来,我们需要励志作品么?我们要活出最精彩的青春应该听谁的?我们必须要看到,励志作品是有其社会价值的。我们既是受害者,也是受益者。在低落的时候,一句恨铁不成钢的激励会带来巨大的勇气,在成功人士的故事中cosplay一番,于是忍耐力不断升级,内心逐渐变得强大。在这个信仰缺失,大家都迷茫困惑的年代,能找到一丝精神的慰藉,找到一点精神支柱。至少不会脆弱到想自杀。但同时,我们应该竭力“驱毒”,说服自己,消极的状态是正常的,不必太责备自己,这是青春的常态,我们有权享受在挣扎中救赎自己然后醒悟的成长。我们固然需要“导师”们诚恳的健康的指导,但就如一句话说得好:“人生不是一句话就能解决的,如果真有一辈子的人生导师,那只能是潜意识的成长中的自己。”我想如果把青春的比作一块硬币,那么阳光健康、积极向上,拼搏奋斗,只是硬币的一个面,我们不能忽视真实青春的另一个面:充满矛盾的、忧郁的,纠结的,妥协的,昏暗的,甚至是悲伤、沉沦的。我们不可能全都是拯救世界的英雄,可能性更大的是我们只是平凡的卑微脆弱的小人物。然而,谁说小人物的青春就不是青春呢?甚至这样真实的一面才是青春的主流。只是太多人不愿意承认罢了。如果我们没有勇气直面真实的青春,那么我们只会沉浸在片面的功利的变态扭曲的鼓吹成功的方法论中,不能通向自我。郁达夫通过其作品《沉沦》平静而有力地向我们展现出一个真实的“我”,这样的一个形象更能促使我们更深层次的思考与体味。特别是当你移情式的走进“我”的世界,了解所有前因后果,与“我”融为一体之后。
曾经李阳老师告诉我们,人要疯狂地活着,俞敏洪老师讲人要像一颗树一样活着,李开复老师说人要为改变世界而活,Russell大师说: 为追求爱与知识,同情人类的苦难而活。《蜗居》说很有可能为房而活,《潜伏》中的间谍余则成告诉观众,为信仰而活。多方高人各指迷津,我最赞成的是作家余华的说法,为了活着而活着。《活着》讲述的徐福贵的悲惨故事没有告诉我们要怎么活,但当我们看完《活着》的那一刻,一定已经有了自己的答案,这种体会比励志名言以及各位老师的指点来的深刻得多。
不用谁来告诉我们要怎么去活,我们会活出属于自己的精彩。
soda 安瑜
完稿于2010.12.01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