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获许多,也感动许多 ——《公民、社会与发展》课程论文
最初选这门课时,是被题目及老师所吸引。《公民、社会与发展》,课程内容上说这是一门讲公民社会的课,授课老师为朱健刚。那时,人人网上已经加了朱健刚老师为好友,挺经常的看到老师更新的一些文章,关于公益,关于公民。也曾听一些师兄师姐说这老师不错,中大的名教师,于是果断选择了这门课。
很多人选课时,会考虑的一个问题是这门课如何考试,老师给分高不高。呵呵,多功利的社会呢!即便是公选课这种不计入绩点,不影响奖学金评选的课,很多人首先看的也是能不能得高分。无意于贬低他们,因为某些时候我也会不经意走入这样功利的氛围。我们的大学到底在培养怎样的人才?在中山大学这样号称全国最自由的高校,我们的学生在想的不是如何从公选课上学到知识,而是如何做到不去上课照样拿高分。公选课,作为唯一一门自主权完全掌握在学生手里的课程(不包括选课时的系统随机筛选),本意是让学生更好地发挥自主能动性与学习激情,可我们的学生呢?兴许有人会说公选课上得很无聊,甚至有些老师讲课极端不负责,这方面的事例也听过一些,但终归是少数,毕竟我所遇到的公选课老师,都是认真负责的,都是很希望学生可以多学到些东西的。
第一次上《公民、社会与发展》,我的直观感受便是,朱健刚老师果然名不虚传,即便是在中大学子里最废的公选课堂,逸夫楼301这种几百人的大课室居然满座到很多人是站着听课的。听课的有我们这些修学分的学生,有已经修过这门课学分而再来听的学生,有社会上公益组织的成员们,有下班了赶公车或地铁过来的上班族,甚至还有从珠海专程赶来听课的其他高校的学生。
课程给我最大触动的地方,正如朱老师常说的一句话,“脚踏实地,做不可能之事”。这是一门关于公益的课程,它存在的意义不是告诉我们什么叫公益活动,公益活动的性质又是什么,它告诉我们的是,公益可大可小,最关键地是我们要去做,我们要身体力行地践行公益。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但集体的力量却是庞大的。当面临鸡蛋与墙的选择,作为大多数的我们,应当毫不犹豫地选择站在鸡蛋的这一边,春上如是说。
课程给予我们的是一种视野的拓展、一种精神的传承、一种实践的传播。没有高深的关于公民社会或者公益活动的理论,有的只是一批又一批的NGO们在课堂上给我们讲述他们的公益道路,给我们讲述他们公益路上的点滴,虽是困难,却也不乏收获。给我感动的是NGO们在践行公益活动道路上的永不退缩精神,是的,脚踏实地,做不可能之事。
较之其他公选课,这门课的另外一个特点便是鼓励课堂讨论与课后实践。这是一门以讨论和实践为基准的课,践行公益的授课老师们赋予我们的,除了不断地鼓励课外实践,便是课堂上的激烈讨论。这儿,没有中国特色的和谐,也没有中国特色的粪青与五毛。这儿不乏激进主义者,但更多的则是理性主义者。兴许在面临丈母娘和面包的问题时,我们多少只能客观面对事实,但正如许多人所说的,一步步来,面包会有的,公益也是可以继续的。
践行公益,遗憾地说,我自身也只是在大二的寒假参与过实践活动,还因为家里有急事而无法全程参与。于我而言,践行公益更多的是一种对于苦难的同情。这是个功利的世界,不乏热心公益的实践者们,但也同样存在许多功利的实践者们。即便是在我们的大学校园,为了绩点为了奖学金而参与志愿者活动的学生俯拾皆是。同上所言,我无意于贬低他们,毕竟多数的他们还是能在志愿者活动中尽心尽力的,尽管也同样存在着许多为了混绩点而加进来的酱油党们。世界没有过多对与错,能做的首先是保持自己的心不被功利过于污染。我有一个梦想,保持诗意直至大学毕业,甚至直至我的孩子长大。
这是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个最坏的时代。狄更斯留在《双城记》里的一句话。用在这儿,显得有些突兀,但却是我能想到的最适合这篇文章结尾的句子。
收获许多,也感动许多。公益的道路上,希望某一天,我也会成为其中的一员。
很多人选课时,会考虑的一个问题是这门课如何考试,老师给分高不高。呵呵,多功利的社会呢!即便是公选课这种不计入绩点,不影响奖学金评选的课,很多人首先看的也是能不能得高分。无意于贬低他们,因为某些时候我也会不经意走入这样功利的氛围。我们的大学到底在培养怎样的人才?在中山大学这样号称全国最自由的高校,我们的学生在想的不是如何从公选课上学到知识,而是如何做到不去上课照样拿高分。公选课,作为唯一一门自主权完全掌握在学生手里的课程(不包括选课时的系统随机筛选),本意是让学生更好地发挥自主能动性与学习激情,可我们的学生呢?兴许有人会说公选课上得很无聊,甚至有些老师讲课极端不负责,这方面的事例也听过一些,但终归是少数,毕竟我所遇到的公选课老师,都是认真负责的,都是很希望学生可以多学到些东西的。
第一次上《公民、社会与发展》,我的直观感受便是,朱健刚老师果然名不虚传,即便是在中大学子里最废的公选课堂,逸夫楼301这种几百人的大课室居然满座到很多人是站着听课的。听课的有我们这些修学分的学生,有已经修过这门课学分而再来听的学生,有社会上公益组织的成员们,有下班了赶公车或地铁过来的上班族,甚至还有从珠海专程赶来听课的其他高校的学生。
课程给我最大触动的地方,正如朱老师常说的一句话,“脚踏实地,做不可能之事”。这是一门关于公益的课程,它存在的意义不是告诉我们什么叫公益活动,公益活动的性质又是什么,它告诉我们的是,公益可大可小,最关键地是我们要去做,我们要身体力行地践行公益。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但集体的力量却是庞大的。当面临鸡蛋与墙的选择,作为大多数的我们,应当毫不犹豫地选择站在鸡蛋的这一边,春上如是说。
课程给予我们的是一种视野的拓展、一种精神的传承、一种实践的传播。没有高深的关于公民社会或者公益活动的理论,有的只是一批又一批的NGO们在课堂上给我们讲述他们的公益道路,给我们讲述他们公益路上的点滴,虽是困难,却也不乏收获。给我感动的是NGO们在践行公益活动道路上的永不退缩精神,是的,脚踏实地,做不可能之事。
较之其他公选课,这门课的另外一个特点便是鼓励课堂讨论与课后实践。这是一门以讨论和实践为基准的课,践行公益的授课老师们赋予我们的,除了不断地鼓励课外实践,便是课堂上的激烈讨论。这儿,没有中国特色的和谐,也没有中国特色的粪青与五毛。这儿不乏激进主义者,但更多的则是理性主义者。兴许在面临丈母娘和面包的问题时,我们多少只能客观面对事实,但正如许多人所说的,一步步来,面包会有的,公益也是可以继续的。
践行公益,遗憾地说,我自身也只是在大二的寒假参与过实践活动,还因为家里有急事而无法全程参与。于我而言,践行公益更多的是一种对于苦难的同情。这是个功利的世界,不乏热心公益的实践者们,但也同样存在许多功利的实践者们。即便是在我们的大学校园,为了绩点为了奖学金而参与志愿者活动的学生俯拾皆是。同上所言,我无意于贬低他们,毕竟多数的他们还是能在志愿者活动中尽心尽力的,尽管也同样存在着许多为了混绩点而加进来的酱油党们。世界没有过多对与错,能做的首先是保持自己的心不被功利过于污染。我有一个梦想,保持诗意直至大学毕业,甚至直至我的孩子长大。
这是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个最坏的时代。狄更斯留在《双城记》里的一句话。用在这儿,显得有些突兀,但却是我能想到的最适合这篇文章结尾的句子。
收获许多,也感动许多。公益的道路上,希望某一天,我也会成为其中的一员。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