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尾记:这一年,你是否也觉得自己变渺小了,世界变宽广了?
我妈有个习惯,爱论虚岁。比如今年初,去见她的牌友,问我几岁,我刚想说26,她就蹦了句“28岁”。所以,每次过新年,我都有些阴影。明天开始,2011年到了,我自己说自己27岁半,但她就会到处传扬“我儿子29岁了。”
上月和一个来上海听王菲演唱会的朋友说起此事,我说,这习惯只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有个“提前预警”,建议她也试一试。
“提前预警”是我生造的词,确切说小时候看《大撒把》,跟葛优学来的。葛优说,“你把这事往好了想到头,再往坏了想到头,然后就没什么了。”为此,我经常这么琢磨。比如,害怕考试?那就拼命模拟考试的情景,模拟考砸了之后的情景。《六人行》里JOEY说得好:“你怕高,你去爬山;你胆小,你就对着敌人的枪口撒尿!”
四年前,我吓过那个朋友——那时她26岁——说,张爱玲在哪里说过,女人过30岁,心里会“咯登”一下子。这次见面,她说,她成功度过了30岁。她说她在27、28、29时都慌。但是30岁?好像就一下过去了。
我据此得出的经验是,我们通常的自虐和自我拷问,其实是在为了让自己能够习惯更艰难的东西。强迫症有时就来源于此。你会自觉强迫自己做更多的准备,来让自己变强大一点。
上周苏美引了句凡高的话,大体是说30岁以前该自强不息。当时我问,“为什么是30岁?”
以前我也有过这样的日子,即给自己设定一个年限,“多少多少岁前,怎么样怎么样”。我有好几个朋友把年限定到30岁。一过那个年纪,娶的娶嫁的嫁,开始做正经事。放下屠刀立地成佛,金盆洗手相夫教子。而我的拖延症,是倾向于一点点把年限推晚的。这个过程,我和其他朋友说过。比如,有编辑姐姐前段问我,“你以前说的想写的那个东西呢”,我就答,“近来又想想,觉得没什么意思,再多看看多想想吧。”但是这样看看想想其实是无止境的。看的东西越杂,越觉得自己啥都不是。对周围越好奇,就越想再推延迟一点,多看看周围的一切。
今年学会的东西,大概是:没有固定的年限,没有那样一个“按一下一切都会变化的开关”,一切都是渐进自然的。以前会急功近利,比如开始练拳击,就想一下子熟习步伐、节奏,每个动作都到位;开始跑步,就想明天就能一口气跑一小时都不喘。看一本书,总琢磨能够学到什么立刻就能用的。现在稍微好一点了。觉今是而昨非是好的,但今之视昨又如昨之视昔,什么都是一路顺延下来的。每个人的生活方式都是独一无二的(这点当然是废话);但每个人所走的路差不多都是他每一刻生活推出来的必然。
昨晚和人开玩笑谈容貌,说,非把一个姑娘定成“大眼睛、肉嘴唇、细腰长腿”之类的元素堆砌,只有动漫或者游戏自设人物才有效。每个姑娘的好看都是一整个浑融的,她所有元素(甚至包括一些小缺点)的集合。稍微假想下,周迅长了个D杯,感觉如何?这大概可以算个例子。每个人的生活都是由过去的一切集合而成的。刻意转折什么的,意义不太大。了解了这点后,急躁脾气就稍微缓一点,强迫症也没那么强烈了。
这几年另外学会的一点是,大概四五年前,我也是个巧舌如簧安慰起人来道理重叠的,但道理总不能放到自己身上,知其然而不能行,其实挺糟糕的。说到底,心里总有一些戾气,现在多少好一点了。
害怕、恐慌、自我强迫、自虐情绪、焦躁,大多都和某个自己给自己定的期限/标准有关。许多人,都是在外界给自己施加压力前,自己提前给自己施加压力。因为经历过害怕之后,就不想再害怕,于是提前锻炼自己的害怕。但说到底,这个世界上必须做的事、必须拥有的东西、必须迁就的人,并不那么多的。众生皆苦,其实是苦在一些自己摆不脱的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
变得更强和自然而然的心情其实并不矛盾。我发现了一个小标准:如果你发现世界上曾有过的和现在存在着的,各个领域的强大的人越来越多了,那说明你自己变得比以前强了——开明有利于开阔视野,聪明有利于理解其他强大的东西,能够接纳其他有趣的、聪明的、强大的东西说明你的心在变宽。
真的。如果你在2010年曾经觉得“我所做过的读过的见识过的那些,越来越显得没什么了不起显得渺小啊”,挺好的,你正在成为一个更了不起的人。我们的内心如果还能有所长进,无非就是在令自己的世界变宽。世界越广袤,琐碎的束缚就会越少,自由就越多。把那些自设的期限和拘束去掉后,你才真正觉得,我们大多数人,以及我们所期待的可能性,真的都还年轻。
顺祝大家2011年快乐。
上月和一个来上海听王菲演唱会的朋友说起此事,我说,这习惯只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有个“提前预警”,建议她也试一试。
“提前预警”是我生造的词,确切说小时候看《大撒把》,跟葛优学来的。葛优说,“你把这事往好了想到头,再往坏了想到头,然后就没什么了。”为此,我经常这么琢磨。比如,害怕考试?那就拼命模拟考试的情景,模拟考砸了之后的情景。《六人行》里JOEY说得好:“你怕高,你去爬山;你胆小,你就对着敌人的枪口撒尿!”
四年前,我吓过那个朋友——那时她26岁——说,张爱玲在哪里说过,女人过30岁,心里会“咯登”一下子。这次见面,她说,她成功度过了30岁。她说她在27、28、29时都慌。但是30岁?好像就一下过去了。
我据此得出的经验是,我们通常的自虐和自我拷问,其实是在为了让自己能够习惯更艰难的东西。强迫症有时就来源于此。你会自觉强迫自己做更多的准备,来让自己变强大一点。
上周苏美引了句凡高的话,大体是说30岁以前该自强不息。当时我问,“为什么是30岁?”
以前我也有过这样的日子,即给自己设定一个年限,“多少多少岁前,怎么样怎么样”。我有好几个朋友把年限定到30岁。一过那个年纪,娶的娶嫁的嫁,开始做正经事。放下屠刀立地成佛,金盆洗手相夫教子。而我的拖延症,是倾向于一点点把年限推晚的。这个过程,我和其他朋友说过。比如,有编辑姐姐前段问我,“你以前说的想写的那个东西呢”,我就答,“近来又想想,觉得没什么意思,再多看看多想想吧。”但是这样看看想想其实是无止境的。看的东西越杂,越觉得自己啥都不是。对周围越好奇,就越想再推延迟一点,多看看周围的一切。
今年学会的东西,大概是:没有固定的年限,没有那样一个“按一下一切都会变化的开关”,一切都是渐进自然的。以前会急功近利,比如开始练拳击,就想一下子熟习步伐、节奏,每个动作都到位;开始跑步,就想明天就能一口气跑一小时都不喘。看一本书,总琢磨能够学到什么立刻就能用的。现在稍微好一点了。觉今是而昨非是好的,但今之视昨又如昨之视昔,什么都是一路顺延下来的。每个人的生活方式都是独一无二的(这点当然是废话);但每个人所走的路差不多都是他每一刻生活推出来的必然。
昨晚和人开玩笑谈容貌,说,非把一个姑娘定成“大眼睛、肉嘴唇、细腰长腿”之类的元素堆砌,只有动漫或者游戏自设人物才有效。每个姑娘的好看都是一整个浑融的,她所有元素(甚至包括一些小缺点)的集合。稍微假想下,周迅长了个D杯,感觉如何?这大概可以算个例子。每个人的生活都是由过去的一切集合而成的。刻意转折什么的,意义不太大。了解了这点后,急躁脾气就稍微缓一点,强迫症也没那么强烈了。
这几年另外学会的一点是,大概四五年前,我也是个巧舌如簧安慰起人来道理重叠的,但道理总不能放到自己身上,知其然而不能行,其实挺糟糕的。说到底,心里总有一些戾气,现在多少好一点了。
害怕、恐慌、自我强迫、自虐情绪、焦躁,大多都和某个自己给自己定的期限/标准有关。许多人,都是在外界给自己施加压力前,自己提前给自己施加压力。因为经历过害怕之后,就不想再害怕,于是提前锻炼自己的害怕。但说到底,这个世界上必须做的事、必须拥有的东西、必须迁就的人,并不那么多的。众生皆苦,其实是苦在一些自己摆不脱的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
变得更强和自然而然的心情其实并不矛盾。我发现了一个小标准:如果你发现世界上曾有过的和现在存在着的,各个领域的强大的人越来越多了,那说明你自己变得比以前强了——开明有利于开阔视野,聪明有利于理解其他强大的东西,能够接纳其他有趣的、聪明的、强大的东西说明你的心在变宽。
真的。如果你在2010年曾经觉得“我所做过的读过的见识过的那些,越来越显得没什么了不起显得渺小啊”,挺好的,你正在成为一个更了不起的人。我们的内心如果还能有所长进,无非就是在令自己的世界变宽。世界越广袤,琐碎的束缚就会越少,自由就越多。把那些自设的期限和拘束去掉后,你才真正觉得,我们大多数人,以及我们所期待的可能性,真的都还年轻。
顺祝大家2011年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