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一法:Understatement
写文章,语调当然是极其重要的;就像作曲一样,定调是第一步。
语调是基础,是承载性的,风格的其它要素都必须在一个稳定的语调上展开。一种常见的现象:我们嗜好一个作者,很大程度上是喜欢他/她那种独特的、熟悉的、富于魅力的语调,这种语调像一个能量场一样包裹住我们,使我们觉得安全、舒适,因此我们会一再地回返到他/她那里去——他/她的语调成为了我们内心的一个家园。
找到自己的语调是作者的开始,而失去语调则往往意味着失语:我们仍然有话要说,但却无法说出,一说出就是错。失去语调的作者如果不能找到新的语调,就只能被迫停止写作,而能够不断更新语调的作者,则会不断成长,越来越成熟。
唱歌的时候,调子起得太高或太低,都会导致后来唱不下去。与此不同,就我的经验来说,文章的夭折罕有是因为调子太低,绝大多数情况是因为调子太高。
没有经验的作者特别喜欢高昂的修辞:全称陈述、断然否定、最高级形容,0或者1,all or nothing。
线性的、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是大脑运筹学的一种必要的权宜,但止步于此就等于自甘平庸。卡夫卡说缺乏耐心是人类的唯一主罪,我想他指的就是这种思想的懒惰。急于成篇、急于达成结论、急于震惊读者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则是语言能力的匮乏,不能精确地反映现实的混杂与灰度,因此只能被迫在此与彼之间做四舍五入的选择。我相信许多人(包括我自己在内)都曾遭遇过修辞的背叛:不是我们驾驭文字,而是文字驾驭我们,我们被自己的文章所绑架,离我们内心的真实想法越来越远却无力回天,这种时候,要么半途而废,要么勉强成篇——无论哪个结果都是苦涩的。
多年前,我曾经向一位同龄的文章家诚意请教“何谓好文字”,文章家的回答言简意赅:想表达的就能表达即为好文字。这是截断众流的见道之言。奥登有句话说得更明白:诗或可定义为对复杂感受的清晰表达(Poetry might be defined as the clear expression of mixed feelings.)他说的虽是诗,其实对文也适用。
我想,人的有教养与否,很大程度上可以用其感受的复杂性来判定。生活本身是复杂的,因此只要我们足够敏感、心智足够成熟,那么我们的感受就不可能不复杂。而文化教养的作用,有一部分即是让我们认清和接受这种复杂性,而不做粗暴的简化。这里,我特意用“复杂”一词来翻译mixed,是想充分利用“复”和“杂”这两个意素去再现原文的两层意思,即:一方面是多种成分并存,另一方面这些成分以难以拆解的方式交织在一起,互相影响、互相混淆。高超的作者能够以精确比例再现存在的复杂性,乃至能够在同一个文本将优美、诙谐、反讽、悲悯冶于一炉,而不是执其一端、往而不返。当然,这并不是说文本在不同的情调之间来回跳跃,而是你中有我地交织成复调,并且从总体上被统摄一个具有独特个性的语调之下。
达到这种境界既非朝夕之功,也需要相当的天赋。不过有一种相对容易的技巧可以缓解我们的痛苦,这就是我离题万里之后终于回归的主题:一种在英语里被称为understatement的东西。
《牛津英语辞典》的understatement的释义极其简略:A statement which falls below the truth or fact,低于真相或事实的陈述。在修辞学里,understatement还有一种含义是:对想强调的东西故意轻描淡写。和understatement相对的是overstatement,同样为偏离:一低一高,而我却总觉得前者要合用得多。
从操作层面上,最切近的就是去学习那些用来表达程度的词汇,然后写作的时候试着把它们减档使用:当你想“肯定”的时候,不妨试着用“可能”代替;当你想用全称命题的时候,试着用部分命题;当你想辩护的时候,与其把你辩护的对象说成完美无缺,毋宁去试图证明他/她并非一无是处,等等。这看起来似乎有点虚伪,但如果考虑到“过犹不及”是我们的思维的一种普遍疾病的话,或许你减档之后的叙述反而更近于真实。
在浅层次上,这种understatement至少可以避免你招致许多批评。这种批评甚至未必来自他人,而是他日的你自己。有多少次我们阅读自己过去的文章时汗如雨下?——如果当初你的语调不那么倔强,或许后来的你也不必那么遗憾。
然而这还只不过是一种“资产阶级小审慎”,真正的understatement必然有其更深刻的世界观渊源。
说起来,understatement总让我觉得是一种英国味特重的事物,它和伦敦的天空和伦敦人的雨伞一样,带给人的是灰和黑的色觉(当然,现实中今日伦敦的“蓝天指数”恐怕已经很好)。它是故意压低的声音,反而吸引人更洗耳恭听;它以退为进,欲擒故纵;它看起来谦逊,但这种谦逊出自自信和自持:它相信自己言说的质地,源于心灵的笃定乃至骄傲。这样压低了声音说话,你得准备好你的声音被市场的喧声压倒、被粗鄙的耳朵充耳不闻,但也有相应的奖赏:你的声音会变得更加成熟,它在训练有素的耳朵中反而会加重份量。Understatement对读者有一种挑剔和筛选,它首先平息了自己内心的浮躁,然后期待读者那边相应的平静;这种平静创造了一个更为良性的话语空间,就如同从喧闹的大堂退到隔音的小包间,在那里不必再扯直了嗓门大叫大嚷,二三好友可以做深入的交谈。Understatement还是一种对“我的无知”的深切体认,这种体认的深刻程度往往与知识的深、广度之积恰成正比;当苏格拉底宣称他自己“一无所知”的时候,他肯定同时也笃信自己是雅典公民中最有智慧的一个。
语调是基础,是承载性的,风格的其它要素都必须在一个稳定的语调上展开。一种常见的现象:我们嗜好一个作者,很大程度上是喜欢他/她那种独特的、熟悉的、富于魅力的语调,这种语调像一个能量场一样包裹住我们,使我们觉得安全、舒适,因此我们会一再地回返到他/她那里去——他/她的语调成为了我们内心的一个家园。
找到自己的语调是作者的开始,而失去语调则往往意味着失语:我们仍然有话要说,但却无法说出,一说出就是错。失去语调的作者如果不能找到新的语调,就只能被迫停止写作,而能够不断更新语调的作者,则会不断成长,越来越成熟。
唱歌的时候,调子起得太高或太低,都会导致后来唱不下去。与此不同,就我的经验来说,文章的夭折罕有是因为调子太低,绝大多数情况是因为调子太高。
没有经验的作者特别喜欢高昂的修辞:全称陈述、断然否定、最高级形容,0或者1,all or nothing。
线性的、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是大脑运筹学的一种必要的权宜,但止步于此就等于自甘平庸。卡夫卡说缺乏耐心是人类的唯一主罪,我想他指的就是这种思想的懒惰。急于成篇、急于达成结论、急于震惊读者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则是语言能力的匮乏,不能精确地反映现实的混杂与灰度,因此只能被迫在此与彼之间做四舍五入的选择。我相信许多人(包括我自己在内)都曾遭遇过修辞的背叛:不是我们驾驭文字,而是文字驾驭我们,我们被自己的文章所绑架,离我们内心的真实想法越来越远却无力回天,这种时候,要么半途而废,要么勉强成篇——无论哪个结果都是苦涩的。
多年前,我曾经向一位同龄的文章家诚意请教“何谓好文字”,文章家的回答言简意赅:想表达的就能表达即为好文字。这是截断众流的见道之言。奥登有句话说得更明白:诗或可定义为对复杂感受的清晰表达(Poetry might be defined as the clear expression of mixed feelings.)他说的虽是诗,其实对文也适用。
我想,人的有教养与否,很大程度上可以用其感受的复杂性来判定。生活本身是复杂的,因此只要我们足够敏感、心智足够成熟,那么我们的感受就不可能不复杂。而文化教养的作用,有一部分即是让我们认清和接受这种复杂性,而不做粗暴的简化。这里,我特意用“复杂”一词来翻译mixed,是想充分利用“复”和“杂”这两个意素去再现原文的两层意思,即:一方面是多种成分并存,另一方面这些成分以难以拆解的方式交织在一起,互相影响、互相混淆。高超的作者能够以精确比例再现存在的复杂性,乃至能够在同一个文本将优美、诙谐、反讽、悲悯冶于一炉,而不是执其一端、往而不返。当然,这并不是说文本在不同的情调之间来回跳跃,而是你中有我地交织成复调,并且从总体上被统摄一个具有独特个性的语调之下。
达到这种境界既非朝夕之功,也需要相当的天赋。不过有一种相对容易的技巧可以缓解我们的痛苦,这就是我离题万里之后终于回归的主题:一种在英语里被称为understatement的东西。
《牛津英语辞典》的understatement的释义极其简略:A statement which falls below the truth or fact,低于真相或事实的陈述。在修辞学里,understatement还有一种含义是:对想强调的东西故意轻描淡写。和understatement相对的是overstatement,同样为偏离:一低一高,而我却总觉得前者要合用得多。
从操作层面上,最切近的就是去学习那些用来表达程度的词汇,然后写作的时候试着把它们减档使用:当你想“肯定”的时候,不妨试着用“可能”代替;当你想用全称命题的时候,试着用部分命题;当你想辩护的时候,与其把你辩护的对象说成完美无缺,毋宁去试图证明他/她并非一无是处,等等。这看起来似乎有点虚伪,但如果考虑到“过犹不及”是我们的思维的一种普遍疾病的话,或许你减档之后的叙述反而更近于真实。
在浅层次上,这种understatement至少可以避免你招致许多批评。这种批评甚至未必来自他人,而是他日的你自己。有多少次我们阅读自己过去的文章时汗如雨下?——如果当初你的语调不那么倔强,或许后来的你也不必那么遗憾。
然而这还只不过是一种“资产阶级小审慎”,真正的understatement必然有其更深刻的世界观渊源。
说起来,understatement总让我觉得是一种英国味特重的事物,它和伦敦的天空和伦敦人的雨伞一样,带给人的是灰和黑的色觉(当然,现实中今日伦敦的“蓝天指数”恐怕已经很好)。它是故意压低的声音,反而吸引人更洗耳恭听;它以退为进,欲擒故纵;它看起来谦逊,但这种谦逊出自自信和自持:它相信自己言说的质地,源于心灵的笃定乃至骄傲。这样压低了声音说话,你得准备好你的声音被市场的喧声压倒、被粗鄙的耳朵充耳不闻,但也有相应的奖赏:你的声音会变得更加成熟,它在训练有素的耳朵中反而会加重份量。Understatement对读者有一种挑剔和筛选,它首先平息了自己内心的浮躁,然后期待读者那边相应的平静;这种平静创造了一个更为良性的话语空间,就如同从喧闹的大堂退到隔音的小包间,在那里不必再扯直了嗓门大叫大嚷,二三好友可以做深入的交谈。Understatement还是一种对“我的无知”的深切体认,这种体认的深刻程度往往与知识的深、广度之积恰成正比;当苏格拉底宣称他自己“一无所知”的时候,他肯定同时也笃信自己是雅典公民中最有智慧的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