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性诗学(卷下):神性写作的一般性阐释
![]() |
神性写作 神性诗学2006 |
————————————————————————————————
神性诗学(卷下)
————————————————————————————————
神性写作的一般性阐释
————————————————————————————————
文/亚伯拉罕•蝼冢
————————————————————————————————
1. 神性三重冕:
1.1 属于深沉意识和经验范畴
1.2 为存在的不可知,和可信的不可能性
1.3 及确定性混沌
2. 神性只是发生,然后在。
2.1 神性将置于一个开放的形式系统中来讨论。尽量避免“什么是什么”或者“什么不是什么”这类简单推理。
2.1.1 根本的在于,我们认为a≠a,且衡不等于。
2.2 对神性写作的理解也一样。
3. 否定性神性诗学。
3.1 我们试图以其松动一种常识和基本的对神性固有的认识:即否定的神性诗学。
3.2 这是认识神性和神性写作的基本方法论。
3.3 这种方法广泛适用于对上帝和一切本原事物的思考。
3.4 但它仍然只是发生。
3.5 神性写作作为每个神性写作者自己的规律而存在。
3.6 但,神性写作应当建立并成为一门有着精当理论的独立的社会学学科。学术化,体系化,纯粹化。并有其独立的价值体系。
3.6.1 知识不再是秘传的,在全民书写时代,写作的专业化势必成为一种普遍意识。和积极追求。也势必成为极少数人的行为。
3.6.2 拒绝无知的,低幼的,没有难度的写作。
4. 神性与TA的关系探讨(本词条之下各条被废黜)。
4.2 但是,我与TA的关系可以表达为“我与你”。
4.2.1 即有“我即你”和“你即我”的延伸。
5. 神性写作理解初步。讨论两个大的问题:
[一]诗性;及其诞生。[二]诗性的物质性载体。
5.1 形势是诗的奥秘。参5.4.4.1。
5.1.1 形势是形式和势能(或能)的总称。形式指内容。内容也指形式本身。能且抹去意识与万物的阈界。它处于物质和意识的混沌处。
5.1.1.1 形式和结构是等同的词,有时候使用前者,有时候强调后者。形式系统和结构系综也一样。
5.1.2 思想,你,我,他,是意识和能。
5.1.3 能的基本特征在人乃是成就光体。
5.2 思想仍然孕育在形式当中。
5.3 语言和言语是形式的物性之一。
5.4 诗意的本质乃悲剧和宇宙法则。
5.4.1 5.4还可以表达为:诗性的本质乃悲剧和宇宙法则。
5.4.2 某些时候,诗性和诗意这两种说法可以等同。
5.4.3 但指向终极的始终是不断诞衍着的诗性。
5.4.4 诗性是永恒的。基本的乃因绝对宇宙精神是永恒的。以及我们对诗的认知:
5.4.4.1 诗是对绝对宇宙精神的追加模仿以及合而为一,即介入。也可参看9.。
5.5 语言是大地的产物。记忆也是。
5.6 它有有机物,无机物的身味。有季候,物候,岩相,海洋的气息。有动植物的多重属性。
5.6.1 因此,诗也是大地的植物。是存在和记忆的第一空间。
5.6.2 可感通天地。与万物合一。并与呼吸。
5.6.3 由此:我们说,最伟大的诗存在于民族记忆当中。
5.6.4 它深邃,摇曳多姿。除此之外,没有我们所谓的伟大。
6. 呼吸和诗歌。呼吸是最后的秘密。
6.1 呼吸即时间。
6.2 呼吸完成了无机物和有机物之间的转换生成。
6.2.1 呼吸和时间的基本属性即自相似(自身类构)。
6.2.1.1 自相似统摄一切关于时间的问题。
6.2.1.2 树木是自相似的。生命是自相似的。一部复杂史诗的结构也可以是自相似的。
6.1.1.3 它是复杂系统的基本属性之一。
6.1.1.4 我们认为史诗(大诗歌)首先是一个复杂系统。
7. 诗的物理分析:
7.1 一首诗的文字层面;文字携带了民族的基因信息。
7.2 一首诗的思想层面;思想是个体的,但还是在民族的记忆中打井。
7.3 一首诗的艺术层面;这是我们单独赋予的。事实上,艺术从来就存在一切的事物之中。
7.4 一首诗的象征和隐喻层面,即神秘层面;
7.4.1 神秘:神圣,秘而不宣。事物不可言说,语言符号是附加的形式系统。我们无能为力道出一块石头,一朵花的奥秘。神性写作的努力却是朝着这个方向的。这里涉及到神性写作的修辞理论。即:
7.4.2 象征和隐喻。
7.5 一首诗的道德层面:(对基本特性道德的考察)
7.5.1 天地有道,厚生有德,之谓道德。
7.5.1.1 道即绝对宇宙精神。
7.5.1.2 德即天德。
7.5.1.3 所以,道也是德,德也是道。
8.1 音乐性和神性:
8.2 音乐性是神性的微宇宙法则,
8.3 是超自然的,抽象的和神性的力量。
8.4 它仍然是神性的最好体现之一。
8.5 是直接能让人体感知到的神性=绝对宇宙精神。
9. 作为发生的神性:
9.1 它的基本特性是发生和自我呈示。
9.2 肉身以形式切入绝对宇宙精神之感知和统一的过程。
9.3 这个过程也是诗性发生的过程。发生的神性和诗性的发生它们属于一个过程的两种表述。
10. 神性。物性。人性。
10.1 物性和神性是一个东西。
10.2 不存在所谓的人性(必须强调这一点)。
10.3 所以救赎和超度也是不存在的。
10.4 神性并不在文学的第三极。它从来就是终极的。
10.4.1 譬如:创造射线,它哪一端都不是终极。尽管它是无穷的。
10.4.2 终极的意思是大象无形和万物资始乃统天的“一”。
10.5 “一”仍然是象征和隐喻。
11. “我”是神性的基础。
11.1 也是神性写作共时性的基础。
11.1.1 宇宙空间中有我,群我-我群。它们同时而在。
11.1.1 “我”是复杂的。所以神性是复杂的。神性写作也是复杂的。
11.2 神性只能以象征和隐喻来阐释,和抵达。
11.2.1 以及依靠可信的感知。
11.2.1.1 感知的基础是“我”(生命)和形式(结构)。
11.2.1.2 说出来的都不是神性。而是“亚神性”(生命),或者“微宇宙法则”(形式)。微宇宙法则是神性的二级代名词。
11.3 对基本特性素质的考察:
11.3.1 素质是元素和物质的总称(即素质=元素+物质)。指涉人和诗意的发生过程。具足的能量是成就素质的必要条件。
11.3.2 超越先天的能量依靠持久的修行而得。
11.3.3 整个民族和大地,宇宙的能量都可集于一体。“我”即世界的总和,也即世界的极限。感知具有无限性质的特征,但 “我” 始终是“我”的边界。这一现象称之为具体的神性之不完整性。所以,完全神性在次元世界是疺阙的,不存在的。因此,“个我”须上升去元世界。
11.3.4 上升的个我须具足的能量为道德和素质。因此:
11.3.5 神性要求个体关注自身食物的结构。它是获得具体能量的方式之一。
11.3.5.1 食物成分的构成:饮食。用于呼吸的气体。印象等视觉食物。等等。无机物进入有机体――转化――诞生新的能量体。它是可信的,和可调制的。
11.3.5.2 金。木。水。火。土。都是我们的食物。吃土,和食光是同一层面上的意思。
11.3.6 神性要求个体关注自身意念的修炼。这也是获得具体能量的方式之一。
11.4 神性写作者本身必须是神圣的。
11.4.1 神圣的身体。神圣的思想。和绝对神圣的自由(体)。
12. 对物质性载体语言(汉语)的考察:
12.1 现代汉语已经分衍成“词素-音节文字”。
12.1.1 笼统的说汉语为象形文字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
12.1.2 在古汉语时代,我们说汉语是物。是象。是道的语言的天然范式。是能指和所指没有分裂的尚存语种。它有五千年以上的理式和民族记忆沉淀。万物即汉语。大象无形也是汉语。是神性写作理所当然的物质性载体。
12.3 但是现代汉语已不再是单纯意义上的象形文字。它已经衍化成为了一种“词素-音节文字”。
12.3.1 然而,不得不坦承,任何文字谱系都是神性的物质性载体。
12.4 汉语的基本特性考察:积极的一面:语义簇的平方性。义积的立方性。不确定性混沌。灵性。肌理招展。空间嘹亮。消极的一面:象(及物)的一面已经渐弱。
12.4.1 但现代汉语仍然是一种大道自然的语言。是目前人类所有文字谱系中仍在使用着的尚存的伪象形文字。区别于辅音-带元音的表音文字(阿拉伯语,希伯来语等),元音-音素文字(希腊语,拉丁语,斯拉夫语等)以及音节文字(印度文字谱系)等。
12.4.2 它(或它们)的可贵的创造者仍然是自然本身。区别与人造语言,如世界语。
12.5 语言言语=物质性载体∩符号=能指所指∩事物∈神性(∞)。
神性
(∞)
语言言语(符号)
物质性载体
能指所指
事物
(万物本原) ∞
12.5.1 语言言语和符号是事物的物质性载体,具有能指所指的功能,当它们的内在含义趋向无穷大或者无穷小的时候,都是在向神性逼近。概而言之,这一切都发生在神性的范畴。作为物质性载体的符号承担了物和观念之间的桥梁。但是,我们并不喜欢“桥梁”这种事先二分的说法,因为主体跟客观,意识和物交道的过程本是共时性的统一发生。能指所指是区分这种发生的,因此是有害的,它在割裂这种发生的完整性。在神性的观念中并没有这种区分。神性统摄了万物和万物的本原。无穷大和无穷小都是神性的基本属性。
13. 下面是一个实验:对日常之物的意识化和意识的物化这一互逆共时过程的考察。
13.1 举例:设若我是木匠李。
13.2 事实上我就是木匠李。那么我对用木头制造一只水桶的过程了如指掌,分开来说就是我对水桶的物理部分和主观部分都很清楚。现在,摆在面前的这只水桶,就是意识物化过程的最终呈现物。概而言之,也就是意识的物化。
13.3 反过来,物的意识化同属于这一过程。一开始,水桶是干瘪的,没有东西的,只有当你的意识充盈水桶这个词与物之后,水桶才丰满充溢起来。这时的水桶是一种生命的体现,与身体共生共长的一个东西。
13.4 它们属于互逆过程。从始至终都是运动着的。
13.5 也就是说,水桶本身不是对象,也不是目的,它是具有肉感的与我对等的生命体。因此,日常之物的意识化和物化过程也即神性。
14. 再探讨“我的语言的界限就是我的世界的界限”问题。
14.1 事实上并不如此。看见与眼睛毫无关系,意识,或者意念的界限才可能是我之次元世界的界限。一般地,我们认为意识没有阈界。因此,神性首先不是逻辑的,而是回归大地的,自然的,宇宙和道的。
15. 对我们所属世界的初步界定:我们把我们眼,耳,鼻,舌,身,意感知的世界称之为次元世界。
15.1 元世界包涵了次元世界。
15.2 元世界之上还有世界。
16. 象征和隐喻为神性写作修辞学第一定律。
2003年春初稿于赣州
2006年12月改定于北京红庙
说明:①本文根据《神性写作》(2003年)献辞部分《生命的圣水》改定。②TA指他,她,它,祂。
-----------------------------------
第一卷 全文下载
中国神性写作者同盟官方论坛:tp://www.writly.cn/bbs
http://blog.sina.com.cn/louchung
-
畢懷德 赞了这篇日记 2014-12-31 03:45: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