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二十
偶尔看到夏目漱石的一段话:“人生二十而知有生的利益,二十五而知有明之处必有暗,至于三十,更知明多之处暗亦多,欢浓之时愁亦重”。于我,对二十岁的到来,对有生的利益是那么苍白,迷惘。查汉典,有生有‘有生命’‘生活,生存’之意,利益亦有‘好处’,‘利生益世的功德’取其真意,概而述之,有生的利益,大抵就是生命体征尚且正常的好处。这个二十而知的利益到底是什么东西呢?难道人生的意义只在于活?一生最有意义的仅仅是还没死?这不免过于浅薄,低级。对此实为困惑…
一甲子有六十年,分为上元,中元,下元,各有20年,这与一卦兼三才(天,地,人)是那么的吻合,这是不是隐含着什么奥妙呢?细细探求是实在与有生的利益无太多关联。
古语有云:反以观往,复以验今。与其苦苦思索,到不如回忆我已度过的二十年岁月:淡淡读书十几载,懵懵懂懂于世间,古冠礼者二十,今成年者十八。此前生活多平淡而无波澜,此后爱瞎想,胡琢磨。人大了一点总要有一些感情上的烦扰,我亦如此,回头看看以前,心中良多感慨,以平和的心态来静静的说出这段往事,我还清楚地记得,那年的大雪时节,我的恋爱以一种平静的不能再平静的方式收场,而那时的我,自认为亦能平静的接受,但之后泛起的种种涟漪让我几乎不能接受,每一个寂静的夜里,回忆...我是怎样在千千万万人中找寻到一个你,而又是怎样将你放回千千万万中。从来没有过的脆弱侵占了我,从那日开始我的生活是怎样继续的?失落,不解像黑夜一样吞噬着我的阳光。逃课,睡觉,恍惚恍惚而不知所以然。似乎从生下来开始就没有过这样的状况。人若一直沉溺过去,实在不好,穷则变,变则通。 失恋可以打败一个人,同样也可以改变一个人。当“变”的思想开始在我心中升起的时候,我在不断的尝试着改变。我希望领悟‘变中有恒,恒中有变’的真谛。来到了寒假。我回到了我的老家,回到了儿时生活的村庄,冬季的小村,闲适,静谧,寒冷的天气并没有使温馨的成分降低。与亲人,与故乡在一起总能给你无穷的力量。苍茫的大地,拓宽了我思想的边界,夜阑静时,仰望苍穹,星星闪闪,远近相依。心与大自然的交流时那么美妙,自觉不自觉的告诉我,我要的生活不是充斥着无聊,烦躁,迷茫与堕落。
曾经,会为秋叶纷落,为大雪纷飞而感伤,会触乐景而生哀情,内心始终得不到宁静所带来的快乐,会为一些往事而忧悒长久,会浮躁不已,总是在回忆过去,或沉溺于思索未知的将来,心始终到不了一种境界,无法心平气和,任何外界的情绪极易扰乱我的安宁,我渴望营建一种心境,心灵可以在其中依托,并休憩于此,它能使我高兴的迎接朝露,愉悦的送走晚霞,生活充满香草一样的芳香,我很羡慕隐士的生活,一山一水,一花一叶,他们让我可以知道,我本生于自然,终将归于自然。纵然很孤独,可孤独又有什么不好的呢?或许恰当点的说,他们只是孤单,并不孤独!!!自上帝把亚当一分为二的时候,我们就不可避免的会孤单,或许孤单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害怕孤单带来的心灵上的孤独,一些人整天忙忙碌碌只为了让自己摆脱孤独,但静下来的时候,却发现比任何人都要孤独。那些隐士孤独忙?不!他们比谁活得都自在。周国平说:判断一个人有没有自我,要看他能不能独处,当你一个人呆着时,你是感觉百无聊赖,难以忍受呢?还是感到一种平静,充实,满足呢?孤单时一种常态,享受孤独时一种能力,一个没有自我的人,一个没有自我精神世界的人,必然伴随着永无止境的厌烦和空虚,为此,他们不得不寻求不断地刺激,泡吧,游戏,酒精…然而刺激通常伴随着幻灭感,于是,寻求下一个更刺激的刺激,不知不觉陷入万劫不复之地。叔本华说:没有足够的独处,我们就不可能获得平静的心境。
看完《瓦尔登湖》,寂寞与梭罗相伴,而其能悠然自得,那该是一种怎样的境界?
蓝天,白云,湖水,青草,野花,野果...我希望内心能像瓦尔登湖那样平静,清澈,而深沉。:“我不能更接近上帝和天堂,甚于我之生活在瓦尔登湖。我是它的圆石岸,飘拂而过的风;在我掌中的一握,是它的水,它的沙,而它的最深邃僻隐处,高高的躺在我的思想中。”多么美丽的小诗...芸芸众生的我们看不到生活中的美,自然徒增了对生活中的烦恼乃至绝望,这多么可悲呀!人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一直被赶着前进,却不曾停下来看看我们的内心,了解我们的内心。独处的意义在于,我们终于可以与自己为伴,我们终于属于了我们自己,我们有了前所未有的自由去了解内心,感悟人生。古语说:口者,心之门户。心者,神之主也。心生万物,不一定就是那么的唯心。人需要一片属于自己的心灵土壤,并躬耕于其上,这样生活才能少了一点无聊多了一点充实。在某个时刻我觉得我目前的心态与一个青年应有的心态是不符的,似乎有点心如止水的味道,这并不是我所希望的。但让我更为鄙夷的是永远被外界的力量所左右,永远生活在喧嚣的外部环境中,未尝有过自己的内心生活。人还是要过自己的生活,不易乎世,不成乎名。但有时我们不得不感慨,人生如戏,出将入相千百回,却做不得戏中之人。所以我就夹在这个中间,一方面致力最求内心的安逸,另一方面又不想那么默默无闻。(正如一面追求宁静,一面又害怕孤独)。或许这两方面并不矛盾,叔本华这样告诉青年人:“我们可以把社会人群比喻成一堆火,明智的人在取暖的时候懂得与火保持一段距离,而不会像傻瓜那样太过靠近火堆,后者在灼伤自己之后,就一头扎进寒冷的孤独之中”。然而我觉得在不默默无闻的努力中,你很难不被社会,不被浮躁,距离游该如何让把握?解决这一矛盾似乎又回到了“度”的问题上,然而这本身对我来说又是矛盾中的矛盾,因为我的阅历如此缺少,我的所谓的想法是如此的不成熟,我好像成为了别人思想的跑马场。我一直在聆听别人的金玉良言,却没有了解我的内心,内心生活也是贫瘠的很,因为我有所惧怕,较多时候我与心灵的对话,大都是为自己心灵的浊化,伪化而惊讶,忧惧,于是不得不草草结束对心灵的扣问。问题是不会自己消失的,唯一的办法就是解决掉。现在我能做的仅仅是在矛盾中抑制心灵的浊化。追求心灵宁静是很困难的,人难免回被六尘所染,内心的清澈难免被玷污,我能做的是尽量保持。同时,内心的生活,与外在物质生活,是两个交叉在一起不可分离的人生活的两部分。一个人只有物质生活是可悲的,但是一个人若想同时拥有物质和精神生活,而又能做到其如其分是不易的,当一个人游离于内心与外在的时候,找不到思想芦苇的根的时候,会真的觉得自己想浮萍一样,飘飘乎而不知所归。出家,自杀也就不奇怪了。
人生一世,旦夕祸福,是我们不能控制的,生命的短暂性让我们感慨人生短暂,会不由得心生悲观,但人是不可能一直悲观下去的,因为生活总会给你一点希望。当希望破灭的时候,我们更加悲观。后来,生活又给你希望,然后又把你摧残...再后来我们想想。人生短暂何必又那么的认真于名利,何不看淡呢?但你也不能真的那么脱世,信佛的人很多,真正成为佛陀却寥寥无几,真正进入涅槃境界的人,古往今来能有几人?这也许就是问什么和尚多,方丈就一个的缘故。呵呵...古往今来大多的隐士,如果仕途平坦,人生得意,我想他们也是不愿去隐居的。全然的悲观与脱世,是很不易的。我也不可能真正达到‘遁世无闷’的真我境界。所以真正的困难在于如何寻找一个均衡点,在你执着于人生的追逐的时候,又要静下来看看过去。在困惑的时候,'闲适','淡然','平和','热爱生活','亲近自然'一个接着一个蹦蹦跳跳的出现在我的心里。美哉,美哉...
然而难过的是,不解达观的我,在略明白这些道理的时候,又在矛盾,到底是现在平淡的生活,使我营建了一个虚假的危如累卵的平静心境。还是在经历过一些事情之后变得成熟了一点?这种内心追逐的心境是否开始在心中生根发芽?他又能否经受住以后生活的打压?就在我矛盾的时候,看见电脑旁边那一颗植株,在今天这个大雪的节气,露出新嫩的叶片,我不由得高兴起来。心想“活在当下“比什么都好,我们还年轻,我们才二十,可他确确乎乎的要求我应该去思考,去改变了,或许这就是“人活二十而知有生的利益”吧…
一甲子有六十年,分为上元,中元,下元,各有20年,这与一卦兼三才(天,地,人)是那么的吻合,这是不是隐含着什么奥妙呢?细细探求是实在与有生的利益无太多关联。
古语有云:反以观往,复以验今。与其苦苦思索,到不如回忆我已度过的二十年岁月:淡淡读书十几载,懵懵懂懂于世间,古冠礼者二十,今成年者十八。此前生活多平淡而无波澜,此后爱瞎想,胡琢磨。人大了一点总要有一些感情上的烦扰,我亦如此,回头看看以前,心中良多感慨,以平和的心态来静静的说出这段往事,我还清楚地记得,那年的大雪时节,我的恋爱以一种平静的不能再平静的方式收场,而那时的我,自认为亦能平静的接受,但之后泛起的种种涟漪让我几乎不能接受,每一个寂静的夜里,回忆...我是怎样在千千万万人中找寻到一个你,而又是怎样将你放回千千万万中。从来没有过的脆弱侵占了我,从那日开始我的生活是怎样继续的?失落,不解像黑夜一样吞噬着我的阳光。逃课,睡觉,恍惚恍惚而不知所以然。似乎从生下来开始就没有过这样的状况。人若一直沉溺过去,实在不好,穷则变,变则通。 失恋可以打败一个人,同样也可以改变一个人。当“变”的思想开始在我心中升起的时候,我在不断的尝试着改变。我希望领悟‘变中有恒,恒中有变’的真谛。来到了寒假。我回到了我的老家,回到了儿时生活的村庄,冬季的小村,闲适,静谧,寒冷的天气并没有使温馨的成分降低。与亲人,与故乡在一起总能给你无穷的力量。苍茫的大地,拓宽了我思想的边界,夜阑静时,仰望苍穹,星星闪闪,远近相依。心与大自然的交流时那么美妙,自觉不自觉的告诉我,我要的生活不是充斥着无聊,烦躁,迷茫与堕落。
曾经,会为秋叶纷落,为大雪纷飞而感伤,会触乐景而生哀情,内心始终得不到宁静所带来的快乐,会为一些往事而忧悒长久,会浮躁不已,总是在回忆过去,或沉溺于思索未知的将来,心始终到不了一种境界,无法心平气和,任何外界的情绪极易扰乱我的安宁,我渴望营建一种心境,心灵可以在其中依托,并休憩于此,它能使我高兴的迎接朝露,愉悦的送走晚霞,生活充满香草一样的芳香,我很羡慕隐士的生活,一山一水,一花一叶,他们让我可以知道,我本生于自然,终将归于自然。纵然很孤独,可孤独又有什么不好的呢?或许恰当点的说,他们只是孤单,并不孤独!!!自上帝把亚当一分为二的时候,我们就不可避免的会孤单,或许孤单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害怕孤单带来的心灵上的孤独,一些人整天忙忙碌碌只为了让自己摆脱孤独,但静下来的时候,却发现比任何人都要孤独。那些隐士孤独忙?不!他们比谁活得都自在。周国平说:判断一个人有没有自我,要看他能不能独处,当你一个人呆着时,你是感觉百无聊赖,难以忍受呢?还是感到一种平静,充实,满足呢?孤单时一种常态,享受孤独时一种能力,一个没有自我的人,一个没有自我精神世界的人,必然伴随着永无止境的厌烦和空虚,为此,他们不得不寻求不断地刺激,泡吧,游戏,酒精…然而刺激通常伴随着幻灭感,于是,寻求下一个更刺激的刺激,不知不觉陷入万劫不复之地。叔本华说:没有足够的独处,我们就不可能获得平静的心境。
看完《瓦尔登湖》,寂寞与梭罗相伴,而其能悠然自得,那该是一种怎样的境界?
蓝天,白云,湖水,青草,野花,野果...我希望内心能像瓦尔登湖那样平静,清澈,而深沉。:“我不能更接近上帝和天堂,甚于我之生活在瓦尔登湖。我是它的圆石岸,飘拂而过的风;在我掌中的一握,是它的水,它的沙,而它的最深邃僻隐处,高高的躺在我的思想中。”多么美丽的小诗...芸芸众生的我们看不到生活中的美,自然徒增了对生活中的烦恼乃至绝望,这多么可悲呀!人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一直被赶着前进,却不曾停下来看看我们的内心,了解我们的内心。独处的意义在于,我们终于可以与自己为伴,我们终于属于了我们自己,我们有了前所未有的自由去了解内心,感悟人生。古语说:口者,心之门户。心者,神之主也。心生万物,不一定就是那么的唯心。人需要一片属于自己的心灵土壤,并躬耕于其上,这样生活才能少了一点无聊多了一点充实。在某个时刻我觉得我目前的心态与一个青年应有的心态是不符的,似乎有点心如止水的味道,这并不是我所希望的。但让我更为鄙夷的是永远被外界的力量所左右,永远生活在喧嚣的外部环境中,未尝有过自己的内心生活。人还是要过自己的生活,不易乎世,不成乎名。但有时我们不得不感慨,人生如戏,出将入相千百回,却做不得戏中之人。所以我就夹在这个中间,一方面致力最求内心的安逸,另一方面又不想那么默默无闻。(正如一面追求宁静,一面又害怕孤独)。或许这两方面并不矛盾,叔本华这样告诉青年人:“我们可以把社会人群比喻成一堆火,明智的人在取暖的时候懂得与火保持一段距离,而不会像傻瓜那样太过靠近火堆,后者在灼伤自己之后,就一头扎进寒冷的孤独之中”。然而我觉得在不默默无闻的努力中,你很难不被社会,不被浮躁,距离游该如何让把握?解决这一矛盾似乎又回到了“度”的问题上,然而这本身对我来说又是矛盾中的矛盾,因为我的阅历如此缺少,我的所谓的想法是如此的不成熟,我好像成为了别人思想的跑马场。我一直在聆听别人的金玉良言,却没有了解我的内心,内心生活也是贫瘠的很,因为我有所惧怕,较多时候我与心灵的对话,大都是为自己心灵的浊化,伪化而惊讶,忧惧,于是不得不草草结束对心灵的扣问。问题是不会自己消失的,唯一的办法就是解决掉。现在我能做的仅仅是在矛盾中抑制心灵的浊化。追求心灵宁静是很困难的,人难免回被六尘所染,内心的清澈难免被玷污,我能做的是尽量保持。同时,内心的生活,与外在物质生活,是两个交叉在一起不可分离的人生活的两部分。一个人只有物质生活是可悲的,但是一个人若想同时拥有物质和精神生活,而又能做到其如其分是不易的,当一个人游离于内心与外在的时候,找不到思想芦苇的根的时候,会真的觉得自己想浮萍一样,飘飘乎而不知所归。出家,自杀也就不奇怪了。
人生一世,旦夕祸福,是我们不能控制的,生命的短暂性让我们感慨人生短暂,会不由得心生悲观,但人是不可能一直悲观下去的,因为生活总会给你一点希望。当希望破灭的时候,我们更加悲观。后来,生活又给你希望,然后又把你摧残...再后来我们想想。人生短暂何必又那么的认真于名利,何不看淡呢?但你也不能真的那么脱世,信佛的人很多,真正成为佛陀却寥寥无几,真正进入涅槃境界的人,古往今来能有几人?这也许就是问什么和尚多,方丈就一个的缘故。呵呵...古往今来大多的隐士,如果仕途平坦,人生得意,我想他们也是不愿去隐居的。全然的悲观与脱世,是很不易的。我也不可能真正达到‘遁世无闷’的真我境界。所以真正的困难在于如何寻找一个均衡点,在你执着于人生的追逐的时候,又要静下来看看过去。在困惑的时候,'闲适','淡然','平和','热爱生活','亲近自然'一个接着一个蹦蹦跳跳的出现在我的心里。美哉,美哉...
然而难过的是,不解达观的我,在略明白这些道理的时候,又在矛盾,到底是现在平淡的生活,使我营建了一个虚假的危如累卵的平静心境。还是在经历过一些事情之后变得成熟了一点?这种内心追逐的心境是否开始在心中生根发芽?他又能否经受住以后生活的打压?就在我矛盾的时候,看见电脑旁边那一颗植株,在今天这个大雪的节气,露出新嫩的叶片,我不由得高兴起来。心想“活在当下“比什么都好,我们还年轻,我们才二十,可他确确乎乎的要求我应该去思考,去改变了,或许这就是“人活二十而知有生的利益”吧…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