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 心
忘了何时买的《聂鲁达诗集》,也忘了读,就这么一直放在窗前。
傍晚。一时兴起,信手翻阅间,看到一篇无名短诗。字句空灵清雅,颇得我心。稍事斟酌,译为下文:
晨风峻凛,盛夏入心。
离愁漫卷,别绪如云。
灼灼思慕,意不胜静。
譬若恋曲,弦柔音清。
时节已过初冬。我静立沉思,只觉诗人的夏日遐想恍如隔世,更因此时的不可触拥而分外迷人。南美四季炎热,聂鲁达作诗时,大概难有此番心境。艺术之神奇与伟大,全在这变换时空的启发与感动。正如海明威在冬季见到梵高的《向日葵》,便顿时感受到火烧灵魂般的炽热。
除可调动人类情感中天生的对自然体验的感应与共鸣外,于人寰之内,艺术同样有醍醐灌顶的力量。
我曾在杂志上看过Annie Leibovitz为印度心灵导师克里希那穆提拍摄的黑白肖像。在世界最优秀人像摄影家的镜头下,这位智者的眼神一如其思想般沉静深邃。
可想而知,这是一位大师的眼睛在观察另一位大师。所以描画其性灵的光影笔触,更显独到精微。
抽象的文字变换了具体的季节时空;具体的影像传达出抽象的灵魂质感。艺术之奥妙,一至于斯。
名曲《卡农》经久不衰,流传数个世纪。那反复重叠的轻灵乐句和百转千迴的精巧结构,恰如潮汐阵阵,叩击耳膜,直抵人心。欣赏者每次听到;或演奏者每次弹到自第33小节开始那11回精彩绝伦的经典章节,无不心醉神迷,欲罢不能。
鲜有人知,Pachelbel写作此曲时正遭遇爱人自杀惨死的巨大悲痛。然而,我们聆听《卡农》时非但察觉不出一丝忧伤,反而感受到淋漓尽致的轻松畅快。伟大的艺术作品中,往往流露出创作者的真情实感,形式与内容也高度一致。而当艺术作品呈现出超越个体情感与理性规则的惊人境界时,这神圣而纯粹的美更具令人震撼莫名的力量。
希腊神话中,太阳神阿波罗追求美女西比尔,承诺应允她提出的一切条件。于是西比尔捧起一把沙子,要阿波罗赐她长生。掌中沙粒有多少颗,便让她活到多少岁。可惜这粗心的美女忘记了,长生未必不老。于是她衰老至肉体只剩一具枯壳,依然求死不能。这故事不知成为后世多少美人的梦魇——若要在百年青春与永恒苍老间选择,恐怕没有一个女子会选择后者。
阿波罗与西比尔固然子虚乌有;凡间无数美人也终究难逃香消玉殒的宿命。但千年之后,世人仍可凝视蒙娜丽莎的微笑而欣赏赞叹。不知当初那位佛罗伦萨商人的妻子,在端坐等待达芬奇长时间作画而百无聊赖之际,是否想到自己会因艺术扭转乾坤的力量而超越了神话与历史,成为永恒的美丽象征?
夜色渐浓,寒气刺骨。我放下聂鲁达诗集,思绪重回现实。
与纷繁奇瑰、天马行空的艺术世界相比,生活似乎要简单平凡许多。无论富贵如王侯或卑贱如乞丐,一样要在种种约束与限制之下苟延残喘;一样跳不出亘古未改的生老病死、朝兴暮亡。人生变幻无常的表象之下,是生命本质决定的不可改变与无法逃脱。唯有在超越这绝望宿命与未知轮回的艺术之中,人类灵魂才可获得自由与救赎。
正如我读到聂鲁达诗句时,南美的炎炎盛夏如在眼前,如在鼻端,如在耳边,如在掌心,如在舌尖。文字调动感官的本领出神入化,生命状态在极短暂的瞬间被艺术充盈、改变,沉溺于美的宇宙——这稍纵即逝的虚幻之美被俗世与常识嘲讽,却是真正的永恒。
世间那些实实在在的苦痛与骄傲,辉煌与失意,悲哀和幸福,希望和等待,其实并不比这一瞬间漫长真切多少。有如西比尔手中沙粒,颗颗都兑现为活生生的岁月,再划算不过。但真正叫人执着入心的,偏偏是必然沦为梦幻泡影的美貌与青春。
年华流逝,无人永生。至少有了艺术,我们还有凝视与触摸,聆听和感动。“境生象外,得其圜中”。
我以为,这是真正伟大的快乐。
傍晚。一时兴起,信手翻阅间,看到一篇无名短诗。字句空灵清雅,颇得我心。稍事斟酌,译为下文:
晨风峻凛,盛夏入心。
离愁漫卷,别绪如云。
灼灼思慕,意不胜静。
譬若恋曲,弦柔音清。
时节已过初冬。我静立沉思,只觉诗人的夏日遐想恍如隔世,更因此时的不可触拥而分外迷人。南美四季炎热,聂鲁达作诗时,大概难有此番心境。艺术之神奇与伟大,全在这变换时空的启发与感动。正如海明威在冬季见到梵高的《向日葵》,便顿时感受到火烧灵魂般的炽热。
除可调动人类情感中天生的对自然体验的感应与共鸣外,于人寰之内,艺术同样有醍醐灌顶的力量。
我曾在杂志上看过Annie Leibovitz为印度心灵导师克里希那穆提拍摄的黑白肖像。在世界最优秀人像摄影家的镜头下,这位智者的眼神一如其思想般沉静深邃。
可想而知,这是一位大师的眼睛在观察另一位大师。所以描画其性灵的光影笔触,更显独到精微。
抽象的文字变换了具体的季节时空;具体的影像传达出抽象的灵魂质感。艺术之奥妙,一至于斯。
名曲《卡农》经久不衰,流传数个世纪。那反复重叠的轻灵乐句和百转千迴的精巧结构,恰如潮汐阵阵,叩击耳膜,直抵人心。欣赏者每次听到;或演奏者每次弹到自第33小节开始那11回精彩绝伦的经典章节,无不心醉神迷,欲罢不能。
鲜有人知,Pachelbel写作此曲时正遭遇爱人自杀惨死的巨大悲痛。然而,我们聆听《卡农》时非但察觉不出一丝忧伤,反而感受到淋漓尽致的轻松畅快。伟大的艺术作品中,往往流露出创作者的真情实感,形式与内容也高度一致。而当艺术作品呈现出超越个体情感与理性规则的惊人境界时,这神圣而纯粹的美更具令人震撼莫名的力量。
希腊神话中,太阳神阿波罗追求美女西比尔,承诺应允她提出的一切条件。于是西比尔捧起一把沙子,要阿波罗赐她长生。掌中沙粒有多少颗,便让她活到多少岁。可惜这粗心的美女忘记了,长生未必不老。于是她衰老至肉体只剩一具枯壳,依然求死不能。这故事不知成为后世多少美人的梦魇——若要在百年青春与永恒苍老间选择,恐怕没有一个女子会选择后者。
阿波罗与西比尔固然子虚乌有;凡间无数美人也终究难逃香消玉殒的宿命。但千年之后,世人仍可凝视蒙娜丽莎的微笑而欣赏赞叹。不知当初那位佛罗伦萨商人的妻子,在端坐等待达芬奇长时间作画而百无聊赖之际,是否想到自己会因艺术扭转乾坤的力量而超越了神话与历史,成为永恒的美丽象征?
夜色渐浓,寒气刺骨。我放下聂鲁达诗集,思绪重回现实。
与纷繁奇瑰、天马行空的艺术世界相比,生活似乎要简单平凡许多。无论富贵如王侯或卑贱如乞丐,一样要在种种约束与限制之下苟延残喘;一样跳不出亘古未改的生老病死、朝兴暮亡。人生变幻无常的表象之下,是生命本质决定的不可改变与无法逃脱。唯有在超越这绝望宿命与未知轮回的艺术之中,人类灵魂才可获得自由与救赎。
正如我读到聂鲁达诗句时,南美的炎炎盛夏如在眼前,如在鼻端,如在耳边,如在掌心,如在舌尖。文字调动感官的本领出神入化,生命状态在极短暂的瞬间被艺术充盈、改变,沉溺于美的宇宙——这稍纵即逝的虚幻之美被俗世与常识嘲讽,却是真正的永恒。
世间那些实实在在的苦痛与骄傲,辉煌与失意,悲哀和幸福,希望和等待,其实并不比这一瞬间漫长真切多少。有如西比尔手中沙粒,颗颗都兑现为活生生的岁月,再划算不过。但真正叫人执着入心的,偏偏是必然沦为梦幻泡影的美貌与青春。
年华流逝,无人永生。至少有了艺术,我们还有凝视与触摸,聆听和感动。“境生象外,得其圜中”。
我以为,这是真正伟大的快乐。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