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书评:《难以为继的虚构》
虚拟书评
《难以为继的虚构》
已故著名作家睦如轩的遗作《难以为继的虚构》上个月一出版,便在文学界掀起了一股巨浪,并迅速登上各大书店的畅销排行榜。对这位著名作家的天鹅之作,无论是批评界界还是读者都分成了截然相反的两派,捧派和骂派在网络上吵得不可开交,据说“睦如轩”的百度贴吧因此暂时封闭。
熟悉中国文坛的朋友都会知道,对睦如轩的争议在当代文学界可以说是无出其右,而这种争议很大程度上来自于他文风的多变,从八十年代初的反思文学(《记忆中的那片花海》)、寻根文学(《最后的村庄》)、先锋文学(《迷葬》),到九十年代的商业化写作(《两腿之间》《我的夜晚,你的红唇》),再到两千年后的网络写作(《青丝红颜》),每股思潮中都能找到他的影子。他的勤奋与善变一直是人们乐于谈论的话题,而由此而来的各种评价以及从纯文学到商业化写作转型更是得到不断的阐释。有的评论家说,睦如轩在赢得越来越多读者的同时,亲手关上了文学史的大门。然而读罢睦如轩这个超级多栖作家的遗作,我的感觉却是,这是一此艰难的回归,一次决绝而又令人心酸的尝试。
《难以为继的虚构》这部短片小说集收入了睦如轩从未公布的14篇作品,而这些小说的结集理由,如书名所示,“难以为继”。换句话说,书中收录的全是没有结尾的小说。这很容易使读者联想起意大利作家伊塔洛·卡尔维诺的名作《寒冬夜行人》。但睦如轩遗孀、年仅25岁的著名编辑古悦在她的博客中回复网友的疑问时表示,“《难以为继的虚构》与《寒冬夜行人》毫无联系,卡尔维诺用一个完整的故事把他没有写完的小说组织在一个系统中,而睦如轩却完全放弃了这种虚伪的形式。”在最近一次的采访中,古悦女士还透露,睦如轩在知道自己身患肺癌之后,便开始整理自己的作品。把自己整日关在书房里,“我只能听到他越来越剧烈的咳嗽声。最后他拿出来薄薄的一本册子交给我,把其余的书稿全烧了。” 可以说,这十四篇小说是睦如轩面临死亡,重新梳理自己一生,献给这个世界的最沉重的礼物。
翻开这本书,除了十四篇小说之外,看不到任何序言后记之类的东西,干干净净,一如武则天的无字碑。十四篇小说,或长或短,每一篇都在故事刚进入正题时便戛然而止。《深池》讲述了一则民间故事:一个老实巴交的农夫和一个总是顶着一口黑锅的淹死鬼交上了朋友,在池塘边喝酒谈天好不快活。有一天那汉子告诉了农夫他的身份,并告诫他明天不要再来池塘边,因为淹死鬼只有拉个替死鬼才能解脱无尽的折磨,而每年只有一次机会。小说是这样结尾的:“第二天,艳阳高照,那个农民赶集回来,阳光在头顶上晃动。背着一袋子马铃薯,他突然感到口干舌燥。不知怎么了,他不由自主地又走向了那个深池。”读过睦如轩的著名悼文《夏夜里的父亲》的读者都会记得那段深情的怀念,“清凉的夏夜里,父亲躺在草席上,仰望着满天星空,给我讲过多少故事啊。那时,鬼鬼神神啦,太阳金山啦,小狗犁地啦,一段段都是那么动听。可父亲突然不在了,那些故事的细节与结尾,我再也记不起来了。”也许这个故事就是那些他再也记不起来的故事之一。同样的主题也出现在《片羽》中,这部小说集中篇幅最长的小说描绘了主人公孙长喜的悲惨童年与家庭变故。小说最后落在了父亲的病逝上,“泪水晾干了,脸上的皮肤紧紧的。哭过之后,他感到浑身发冷,不住打颤。生活的艰难在他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劈头盖脸地打下来了。”如果上述两篇小说让人想到作家的身世,而《从广场开始的错误》则很容易让人联想起他那炽热的爱情与失败的婚姻,小说叙述了一对男女在广场上的一次邂逅,“于是,在那个爱情注定要发生的早晨,一切都湿漉漉的。他们通过两根短短的香烟,开始了长久纠缠不清的,初次的,湿漉漉的会面。”对于这篇小说,无论外界有何种猜测与忖度,睦如轩的第二任妻子、年轻美貌的古悦女士始终保持沉默。
参照睦如轩的身世,我们可以大胆的说,这些小说就是作家本人的真实写照。《高山流水》中挚友绝交的故事,《荒诞》中少年对死亡的初次体验等等,在在体现出强烈的自传色彩。也许那些或悲伤,或纠结的往事在睦如轩心中一直萦绕,始终挥之不去,而又难以直面,所以下笔时才欲言又止,最后不得不半途而废。在这个意义上说,难以为继的虚构实在是不堪回首的真实。在此我们看到,被人们认为在商业性写作中迷失方向的睦如轩,在生命的最后阶段终于回归文学,回归真实的内心。自我的回家之路竟是那么迂回,那样艰难,甚至只有当我们面临死亡时,才会回顾来时的路,做一次自己也难以言尽的虚构。
每一篇都是一个遗憾的故事。那些没有说出的话,永远埋在了内心的深处。
——著名编辑古悦推荐语
《难以为继的虚构》
已故著名作家睦如轩的遗作《难以为继的虚构》上个月一出版,便在文学界掀起了一股巨浪,并迅速登上各大书店的畅销排行榜。对这位著名作家的天鹅之作,无论是批评界界还是读者都分成了截然相反的两派,捧派和骂派在网络上吵得不可开交,据说“睦如轩”的百度贴吧因此暂时封闭。
熟悉中国文坛的朋友都会知道,对睦如轩的争议在当代文学界可以说是无出其右,而这种争议很大程度上来自于他文风的多变,从八十年代初的反思文学(《记忆中的那片花海》)、寻根文学(《最后的村庄》)、先锋文学(《迷葬》),到九十年代的商业化写作(《两腿之间》《我的夜晚,你的红唇》),再到两千年后的网络写作(《青丝红颜》),每股思潮中都能找到他的影子。他的勤奋与善变一直是人们乐于谈论的话题,而由此而来的各种评价以及从纯文学到商业化写作转型更是得到不断的阐释。有的评论家说,睦如轩在赢得越来越多读者的同时,亲手关上了文学史的大门。然而读罢睦如轩这个超级多栖作家的遗作,我的感觉却是,这是一此艰难的回归,一次决绝而又令人心酸的尝试。
《难以为继的虚构》这部短片小说集收入了睦如轩从未公布的14篇作品,而这些小说的结集理由,如书名所示,“难以为继”。换句话说,书中收录的全是没有结尾的小说。这很容易使读者联想起意大利作家伊塔洛·卡尔维诺的名作《寒冬夜行人》。但睦如轩遗孀、年仅25岁的著名编辑古悦在她的博客中回复网友的疑问时表示,“《难以为继的虚构》与《寒冬夜行人》毫无联系,卡尔维诺用一个完整的故事把他没有写完的小说组织在一个系统中,而睦如轩却完全放弃了这种虚伪的形式。”在最近一次的采访中,古悦女士还透露,睦如轩在知道自己身患肺癌之后,便开始整理自己的作品。把自己整日关在书房里,“我只能听到他越来越剧烈的咳嗽声。最后他拿出来薄薄的一本册子交给我,把其余的书稿全烧了。” 可以说,这十四篇小说是睦如轩面临死亡,重新梳理自己一生,献给这个世界的最沉重的礼物。
翻开这本书,除了十四篇小说之外,看不到任何序言后记之类的东西,干干净净,一如武则天的无字碑。十四篇小说,或长或短,每一篇都在故事刚进入正题时便戛然而止。《深池》讲述了一则民间故事:一个老实巴交的农夫和一个总是顶着一口黑锅的淹死鬼交上了朋友,在池塘边喝酒谈天好不快活。有一天那汉子告诉了农夫他的身份,并告诫他明天不要再来池塘边,因为淹死鬼只有拉个替死鬼才能解脱无尽的折磨,而每年只有一次机会。小说是这样结尾的:“第二天,艳阳高照,那个农民赶集回来,阳光在头顶上晃动。背着一袋子马铃薯,他突然感到口干舌燥。不知怎么了,他不由自主地又走向了那个深池。”读过睦如轩的著名悼文《夏夜里的父亲》的读者都会记得那段深情的怀念,“清凉的夏夜里,父亲躺在草席上,仰望着满天星空,给我讲过多少故事啊。那时,鬼鬼神神啦,太阳金山啦,小狗犁地啦,一段段都是那么动听。可父亲突然不在了,那些故事的细节与结尾,我再也记不起来了。”也许这个故事就是那些他再也记不起来的故事之一。同样的主题也出现在《片羽》中,这部小说集中篇幅最长的小说描绘了主人公孙长喜的悲惨童年与家庭变故。小说最后落在了父亲的病逝上,“泪水晾干了,脸上的皮肤紧紧的。哭过之后,他感到浑身发冷,不住打颤。生活的艰难在他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劈头盖脸地打下来了。”如果上述两篇小说让人想到作家的身世,而《从广场开始的错误》则很容易让人联想起他那炽热的爱情与失败的婚姻,小说叙述了一对男女在广场上的一次邂逅,“于是,在那个爱情注定要发生的早晨,一切都湿漉漉的。他们通过两根短短的香烟,开始了长久纠缠不清的,初次的,湿漉漉的会面。”对于这篇小说,无论外界有何种猜测与忖度,睦如轩的第二任妻子、年轻美貌的古悦女士始终保持沉默。
参照睦如轩的身世,我们可以大胆的说,这些小说就是作家本人的真实写照。《高山流水》中挚友绝交的故事,《荒诞》中少年对死亡的初次体验等等,在在体现出强烈的自传色彩。也许那些或悲伤,或纠结的往事在睦如轩心中一直萦绕,始终挥之不去,而又难以直面,所以下笔时才欲言又止,最后不得不半途而废。在这个意义上说,难以为继的虚构实在是不堪回首的真实。在此我们看到,被人们认为在商业性写作中迷失方向的睦如轩,在生命的最后阶段终于回归文学,回归真实的内心。自我的回家之路竟是那么迂回,那样艰难,甚至只有当我们面临死亡时,才会回顾来时的路,做一次自己也难以言尽的虚构。
![]() |
每一篇都是一个遗憾的故事。那些没有说出的话,永远埋在了内心的深处。
——著名编辑古悦推荐语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
魏春亮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董袭莹的瓜,卫健委来了也没用 (3人喜欢)
- 肖飞出轨最新后续,董袭莹背景太通天了 (11人喜欢)
- 猿辅导,能不能要点脸? (5人喜欢)
- 董明珠,越来越离谱了! (3人喜欢)
- 美团别哔哔了,有本事告京东啊 (4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