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的城市?
宏观调控政策频出却不能浇熄楼市的热度。随着下沙、留下等传统城区的边缘地带都相继开出天价地块,可以想见的高房价让楼市日益成为少数富人的风月场,而在通胀压力下的大部分城市人群却连一声叹息都省了。
在古代的希腊,城市原本是神灵的家园,奥林匹斯山上的众神拱卫着城市的精神价值,而后城市变成了人类认知自己、并发展自我的主要场所,人性在这里充分发挥。“人们为了生活而聚集到城市,为了生活得更美好而居留在城市。”当亚里士多德对城市意义做出如上判断之时,他肯定无法预料到,两千多年之后,以他这句名言为口号的城市已经成为人类发展的一大难题。刘易斯•芒福德在《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一书悲观地看到,二十世纪的城市已经变成一个“四散蔓延的畸形巨大团块”,生活其中的人们终日被高昂的房价、拥挤的交通、恶化的环境而为城市奴役。这样的场景已经在当下的中国成为每日上映的风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已经成为最大的反讽。
有学者指出,郊区城市化是城市发展的必然阶段,城市功能必然会随着城市的发展而转移到更大的城市边缘地带,在主城买不起房子的人群可以相应选择有发展潜力的郊区置业,而新兴的城市也必然成为一个多中心、多元化的场所。这个说法貌似有理、并被许多政府、开发商用作城市扩张、拉升地价房价的理由之一。然而事实是否如是?
古代的城市在形成的时候,把人类社会活动的许多分散机构集中在一起,并圈围在城墙之内,在一个适宜的尺度内,促成它们的相互作用和融合。而在现代的郊区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开发商和政府也提出了大型社区或卫星城的概念来模拟小型城市的功能。“居住在此、生活在此、快乐在此”——貌似一幅和谐完美的规划前景,殊不知在这里被偷换了概念——开发商仅仅只能提供居住的功能以及部分商业的功能,然而不能提供社会就业、优质的基础配套等生活要素。一方面,位于城市边缘的地带在城市化进程中不断被拉升居住成本,另一方面,优质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就业市场仍然停留在传统的城区范围内,政府在郊区不能创造出相应的工作机会和优质配套。
而这种畸形的城市郊区化扩张导致的结果是,众多无力在主城置业的人群被分流到郊区,每日不得不穿越整个城市上下班;城市公共道路的发展永远赶不上汽车的增长,而所谓的“卫星城”因为无法提供政府的职能、也最终成为了一个个“卧城”。通过抬升地价、促进房地产发展以及向居住更为分散的人口提供相应社会配套的建设,固然大大提升了GDP,然而经济数据的积极向好是由众多刚需人群的幸福指数下降为代价。
暂且不说城市是否书写历史,它首先关系到的是每个人真实的生活和体验。城市因为拥有更完善的配套、更缤纷的生活可能性、更强大的创造力而变得美丽,然而脱离了大部分城市居民的生活需求,再完美的城市也不过是个花架子。在面对城市扩张的同时,城市的管理者们是否也应该重新审视一下城市的原初命题:
城市为何形成?城市价值何在?谁才是城市发展的主体?
(《楼市》约稿,最终稿有删节)
在古代的希腊,城市原本是神灵的家园,奥林匹斯山上的众神拱卫着城市的精神价值,而后城市变成了人类认知自己、并发展自我的主要场所,人性在这里充分发挥。“人们为了生活而聚集到城市,为了生活得更美好而居留在城市。”当亚里士多德对城市意义做出如上判断之时,他肯定无法预料到,两千多年之后,以他这句名言为口号的城市已经成为人类发展的一大难题。刘易斯•芒福德在《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一书悲观地看到,二十世纪的城市已经变成一个“四散蔓延的畸形巨大团块”,生活其中的人们终日被高昂的房价、拥挤的交通、恶化的环境而为城市奴役。这样的场景已经在当下的中国成为每日上映的风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已经成为最大的反讽。
有学者指出,郊区城市化是城市发展的必然阶段,城市功能必然会随着城市的发展而转移到更大的城市边缘地带,在主城买不起房子的人群可以相应选择有发展潜力的郊区置业,而新兴的城市也必然成为一个多中心、多元化的场所。这个说法貌似有理、并被许多政府、开发商用作城市扩张、拉升地价房价的理由之一。然而事实是否如是?
古代的城市在形成的时候,把人类社会活动的许多分散机构集中在一起,并圈围在城墙之内,在一个适宜的尺度内,促成它们的相互作用和融合。而在现代的郊区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开发商和政府也提出了大型社区或卫星城的概念来模拟小型城市的功能。“居住在此、生活在此、快乐在此”——貌似一幅和谐完美的规划前景,殊不知在这里被偷换了概念——开发商仅仅只能提供居住的功能以及部分商业的功能,然而不能提供社会就业、优质的基础配套等生活要素。一方面,位于城市边缘的地带在城市化进程中不断被拉升居住成本,另一方面,优质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就业市场仍然停留在传统的城区范围内,政府在郊区不能创造出相应的工作机会和优质配套。
而这种畸形的城市郊区化扩张导致的结果是,众多无力在主城置业的人群被分流到郊区,每日不得不穿越整个城市上下班;城市公共道路的发展永远赶不上汽车的增长,而所谓的“卫星城”因为无法提供政府的职能、也最终成为了一个个“卧城”。通过抬升地价、促进房地产发展以及向居住更为分散的人口提供相应社会配套的建设,固然大大提升了GDP,然而经济数据的积极向好是由众多刚需人群的幸福指数下降为代价。
暂且不说城市是否书写历史,它首先关系到的是每个人真实的生活和体验。城市因为拥有更完善的配套、更缤纷的生活可能性、更强大的创造力而变得美丽,然而脱离了大部分城市居民的生活需求,再完美的城市也不过是个花架子。在面对城市扩张的同时,城市的管理者们是否也应该重新审视一下城市的原初命题:
城市为何形成?城市价值何在?谁才是城市发展的主体?
(《楼市》约稿,最终稿有删节)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