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职业转折点之不靠谱的生活
文/耳朵一新
续……
五、归家
家里催的紧,还是赶在中秋节之前回到家了。一路上爸妈克制着打电话的次数,从爸爸的支言片语中知道妈妈很担心。家里的一切都是那么的熟悉,连空气是那么温柔的划过嘴唇。在汽车上,回想起经历的一切,仿佛一场梦。以为这场梦能让我大彻大悟,又或者告诉我未来的样子,谁知梦醒时分,困难依然在哪里,该做的决定还是要面对的。
回到家,爸妈看着我说:黑了、瘦了。我说:还好啦。心里暗暗想:还好把胡子剃了,要不爸妈还不把我当野人了。放下旅行包,又开始了闲散的生活。每天一样是睡到太阳晒屁股,吃早餐,喝果汁,在店铺里晃荡,想看书便看书,想出去溜达就溜达。
店铺外有三桌打牌的邻居,每天来来往往都是相同的人。就问我妈:怎么他们都不用上班做事的?天天这么有空?我妈说:你回来也可以这么自由自在的过啊,回来管店或者自己找份工作,都行。我还是说:在家赚不到钱。我妈说:你在外面赚到什么钱了,还不是赚多少花多少?!我想想也确实如此:钱不是靠攒的,要靠赚的,现在没赚到钱,明后年就把前两年的钱都赚回来了,您老放心!我妈笑着瞪了我一眼。
每次这么说的时候,内心都会反问自己一句:机会在哪里啊?别人都遇上了,你还没遇上,是不是你哪里有问题啊?!其实这样的豪言壮语不知多少次了。只记得在大学毕业的时候,心里比天高,以为两三年,天就会为自己变个颜色。踏踏实实的工作,不断的调整,不断的学习,所谓的豪言壮语仿如云烟,风吹吹便散了。
所有的一切都怪自己内心的渴望带来的焦虑,扪心自问,现在的路途完全是在毕业时的职业规划内的,而且还要稍微快那么一点点。只是有相同的名字,内容却相差太远。以前我总用“眼高手低”“心比天高命比纸薄”来告诫自己,现在却用“天生我才必有用”“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来勉励自己。
HR要知道自己在社会同龄人中的发展处于什么位置太容易了,到前程无忧或者中华英才之类的后台搜一搜就知道了。我是虚荣的,竞争意识还是有的——一直以来教育的结果,于是去翻翻简历。有很多人过的没我好,也有很多人做的比我好的多。总体说来,我是中等偏上的位置。这个看上去能安慰人的结果,却让我更失落,因为目光的大部分都落在了那些过的好。托尔斯泰说:幸福的家庭都是一样的,不幸的家庭却各有各的不幸。混得好的人都是相同的,混得不好的人却各有各的忧虑。
那时的天气还没有现在这么冷,心境却比现在忐忑的多。工作的事情嘴上说不着急,其实内心的焦虑是每个找过工作的人都能体会的。然而我的焦虑不限于工作,如果仅仅是为了工作,一切都好说。这个问题还是要回到最初离职原因上来。工作就是打工,不管是物质或者是精神的满足感来说, 都远不如创业来的刺激。离职之前我失去了动力,现在再回到公司里我能找到前行的动力吗?我不敢肯定,毕竟这只是一段小小的旅途,收获有,但不可能带来这么大的变化。旅途能给你量变,却不会有质变。所谓顿悟,释迦摩尼也是在经历多年的苦行和静坐收获的,似我般凡夫俗子哪能企及的。面对最初的问题,回想这些日子有过的想法,都是那么不切实际:贩卖虫草?真假难辨,藏商彪悍且狡诈;做培训?资源资源资源!零售?投资投资投资!……从头到尾,不过是从一个谎言到另一个谎言,从一段白日梦到另一个白日梦。
旅途结束后,回到原来的生活是我所不能接受的,这也是迟迟没有确定工作的原因。也有猎头找我,有在长沙的,也有广州的,也只是冷淡的拖着。日子一天天过去,不断有长辈问我:放假放了这么久啊?怎么不还没上班?我笑了笑:回家陪陪父母啊。爸妈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我只能告诉他们今天哪个公司给我打电话啦,谈了些什么啊。又或者跟他们说这个家的女儿不靠谱,我遇到一个朋友还行,聊着呢。用一些有的没的善意的谎言宽慰他们。
国庆前我才开始正式考虑工作的事情。毕竟还是要前进的,毕竟还是要生活的,毕竟所有的豪言壮语最后还是要靠自己去做出来的。每天投些简历,接些电话,懒洋洋的等待着去广州的时间。
好多年没有在家待这么久了,大学放假的时候也不过在家待10天就走了,这次却在家待了大半个月。别人说:在父母眼里,儿女都是永远长不大的孩子。而我则是只要一回到家,就成了长不大的孩子,在外面工作、生活的独立性或者别的什么东西一点影子都没有。这也让爸妈对我说到自己在外面的工作生活状况半信半疑,总是担心我过的不好,直到看到有别的公司找我,或者看到我的简历之类的东西,才有些许相信。家是港湾,给我温暖,也让我失去斗志、安于现状,离开的迫切心情催促着我前行的脚步。
六、在广州
10月12日到广州,在朋友家里落脚,调整状态,开始接下来的面试。
第一周和第二周都忙于面试,每天好像打仗一样。每次面试完,走在广州的街道上,看着忙碌的人群,我迈着着慵懒而失落的步子,显得不伦不类。和很多人擦肩而过,不知道他们奔向何方,想捕捉对方眼神里的思想,可是每个人都直视前方,仿佛那里有莫大的美丽风景。他们纷纷从我身前或身后走过,留下一个背影,仿佛看到为房子、车子、爱情而挣扎的表情。也许这就是生活,大都市的生活。而我又回来了。
每一份工作都有不经如人意的地方,而大多数都是我的同行们的杰作。比如一家公司,什么都好,就是年终奖在第二年的四月份才发,而我现在进去,要等到2012年才有的领,“金手铐”“留人”啊,极具吸引力的年终奖再加上错开2、3月的求职高峰期,这位前辈真是老谋深算啊,而我也兴趣全无。再比如一家上市公司,在业内还挺有名气的,但人力资源却徒有其表,败絮其中。日资企业不管怎么重视人力资源,说来也不过在事务之上,服务之下,离战略还有十万八千里。民营企业是人力资源行业浮躁的受害者,面试官们拿着书本的理论在企业里卖,也卖到了我这里,比高级人力资源管理师考试还要刁钻的询问着理论的细枝末节。面过的企业最靠谱的还是万科的人力资源,但在二面的时候,在门口等候的时候,一个男子从门口匆匆而过,当我露出稍显迟疑的笑容便知道面试肯定完了;走到面试室,果然是刚才那位男子,随便问了几句便草草结束了,于是我败在了“第一印象”、“晕轮效应”和学界鼓吹的“地上的纸团”类似的事件上。
还有许多的面试,还是那句话,各有各的不满意。大部分面试官都会问我类似于期望的工作或者选择工作的标准的话语,我一般会回答:我判断工作有三个标准,一是平台,二是发展,三是薪酬。然后又会说,三个都符合的可能性不大,但至少要满足两个。实际上之前的工作最多只能满足一个,而这个时候对于薪酬的要求我就会坚持。
于是接下来又是继续的晃荡和等待。正好要考高级人力资源管理师,不面试的时候就是看看书、上上网、聊聊天、溜溜狗什么的,这样略带焦虑的生活也蛮惬意的。
这中间来了几拨朋友的朋友,一起玩玩。其中一个我们混的很熟了,然后三个人就像焦躁的年轻人刚刚来到生机勃勃的南方大都市,每天都在一起吹着创业的项目,聊的兴起了边上网查资料边聊到晚上三点。又去创业科技园转转。时间长了,牛就吹的越加不着边际了,买一张彩票,都能坐在沙发上,三个人聊着中五百万后的生活。虽然不着调,回头想想还是能感受到青春的荷尔蒙在空气中弥漫。
从辞职到现在的生活,一直被我贴上不靠谱的标签。之前没觉得,自从谈了一场不靠谱的恋爱后,不靠谱的主题就变得明朗起来。这是一场无法定义的恋爱,只能用周杰伦的一首歌名来形容:“龙卷风”,来的快去的也快。如果真的要说那是真实的话,只能说那只是一场真实的梦。
梦过去就过去了,面对早晨的明媚阳光,只能说,生活多美好。
待续……
续……
五、归家
家里催的紧,还是赶在中秋节之前回到家了。一路上爸妈克制着打电话的次数,从爸爸的支言片语中知道妈妈很担心。家里的一切都是那么的熟悉,连空气是那么温柔的划过嘴唇。在汽车上,回想起经历的一切,仿佛一场梦。以为这场梦能让我大彻大悟,又或者告诉我未来的样子,谁知梦醒时分,困难依然在哪里,该做的决定还是要面对的。
回到家,爸妈看着我说:黑了、瘦了。我说:还好啦。心里暗暗想:还好把胡子剃了,要不爸妈还不把我当野人了。放下旅行包,又开始了闲散的生活。每天一样是睡到太阳晒屁股,吃早餐,喝果汁,在店铺里晃荡,想看书便看书,想出去溜达就溜达。
店铺外有三桌打牌的邻居,每天来来往往都是相同的人。就问我妈:怎么他们都不用上班做事的?天天这么有空?我妈说:你回来也可以这么自由自在的过啊,回来管店或者自己找份工作,都行。我还是说:在家赚不到钱。我妈说:你在外面赚到什么钱了,还不是赚多少花多少?!我想想也确实如此:钱不是靠攒的,要靠赚的,现在没赚到钱,明后年就把前两年的钱都赚回来了,您老放心!我妈笑着瞪了我一眼。
每次这么说的时候,内心都会反问自己一句:机会在哪里啊?别人都遇上了,你还没遇上,是不是你哪里有问题啊?!其实这样的豪言壮语不知多少次了。只记得在大学毕业的时候,心里比天高,以为两三年,天就会为自己变个颜色。踏踏实实的工作,不断的调整,不断的学习,所谓的豪言壮语仿如云烟,风吹吹便散了。
所有的一切都怪自己内心的渴望带来的焦虑,扪心自问,现在的路途完全是在毕业时的职业规划内的,而且还要稍微快那么一点点。只是有相同的名字,内容却相差太远。以前我总用“眼高手低”“心比天高命比纸薄”来告诫自己,现在却用“天生我才必有用”“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来勉励自己。
HR要知道自己在社会同龄人中的发展处于什么位置太容易了,到前程无忧或者中华英才之类的后台搜一搜就知道了。我是虚荣的,竞争意识还是有的——一直以来教育的结果,于是去翻翻简历。有很多人过的没我好,也有很多人做的比我好的多。总体说来,我是中等偏上的位置。这个看上去能安慰人的结果,却让我更失落,因为目光的大部分都落在了那些过的好。托尔斯泰说:幸福的家庭都是一样的,不幸的家庭却各有各的不幸。混得好的人都是相同的,混得不好的人却各有各的忧虑。
那时的天气还没有现在这么冷,心境却比现在忐忑的多。工作的事情嘴上说不着急,其实内心的焦虑是每个找过工作的人都能体会的。然而我的焦虑不限于工作,如果仅仅是为了工作,一切都好说。这个问题还是要回到最初离职原因上来。工作就是打工,不管是物质或者是精神的满足感来说, 都远不如创业来的刺激。离职之前我失去了动力,现在再回到公司里我能找到前行的动力吗?我不敢肯定,毕竟这只是一段小小的旅途,收获有,但不可能带来这么大的变化。旅途能给你量变,却不会有质变。所谓顿悟,释迦摩尼也是在经历多年的苦行和静坐收获的,似我般凡夫俗子哪能企及的。面对最初的问题,回想这些日子有过的想法,都是那么不切实际:贩卖虫草?真假难辨,藏商彪悍且狡诈;做培训?资源资源资源!零售?投资投资投资!……从头到尾,不过是从一个谎言到另一个谎言,从一段白日梦到另一个白日梦。
旅途结束后,回到原来的生活是我所不能接受的,这也是迟迟没有确定工作的原因。也有猎头找我,有在长沙的,也有广州的,也只是冷淡的拖着。日子一天天过去,不断有长辈问我:放假放了这么久啊?怎么不还没上班?我笑了笑:回家陪陪父母啊。爸妈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我只能告诉他们今天哪个公司给我打电话啦,谈了些什么啊。又或者跟他们说这个家的女儿不靠谱,我遇到一个朋友还行,聊着呢。用一些有的没的善意的谎言宽慰他们。
国庆前我才开始正式考虑工作的事情。毕竟还是要前进的,毕竟还是要生活的,毕竟所有的豪言壮语最后还是要靠自己去做出来的。每天投些简历,接些电话,懒洋洋的等待着去广州的时间。
好多年没有在家待这么久了,大学放假的时候也不过在家待10天就走了,这次却在家待了大半个月。别人说:在父母眼里,儿女都是永远长不大的孩子。而我则是只要一回到家,就成了长不大的孩子,在外面工作、生活的独立性或者别的什么东西一点影子都没有。这也让爸妈对我说到自己在外面的工作生活状况半信半疑,总是担心我过的不好,直到看到有别的公司找我,或者看到我的简历之类的东西,才有些许相信。家是港湾,给我温暖,也让我失去斗志、安于现状,离开的迫切心情催促着我前行的脚步。
六、在广州
10月12日到广州,在朋友家里落脚,调整状态,开始接下来的面试。
第一周和第二周都忙于面试,每天好像打仗一样。每次面试完,走在广州的街道上,看着忙碌的人群,我迈着着慵懒而失落的步子,显得不伦不类。和很多人擦肩而过,不知道他们奔向何方,想捕捉对方眼神里的思想,可是每个人都直视前方,仿佛那里有莫大的美丽风景。他们纷纷从我身前或身后走过,留下一个背影,仿佛看到为房子、车子、爱情而挣扎的表情。也许这就是生活,大都市的生活。而我又回来了。
每一份工作都有不经如人意的地方,而大多数都是我的同行们的杰作。比如一家公司,什么都好,就是年终奖在第二年的四月份才发,而我现在进去,要等到2012年才有的领,“金手铐”“留人”啊,极具吸引力的年终奖再加上错开2、3月的求职高峰期,这位前辈真是老谋深算啊,而我也兴趣全无。再比如一家上市公司,在业内还挺有名气的,但人力资源却徒有其表,败絮其中。日资企业不管怎么重视人力资源,说来也不过在事务之上,服务之下,离战略还有十万八千里。民营企业是人力资源行业浮躁的受害者,面试官们拿着书本的理论在企业里卖,也卖到了我这里,比高级人力资源管理师考试还要刁钻的询问着理论的细枝末节。面过的企业最靠谱的还是万科的人力资源,但在二面的时候,在门口等候的时候,一个男子从门口匆匆而过,当我露出稍显迟疑的笑容便知道面试肯定完了;走到面试室,果然是刚才那位男子,随便问了几句便草草结束了,于是我败在了“第一印象”、“晕轮效应”和学界鼓吹的“地上的纸团”类似的事件上。
还有许多的面试,还是那句话,各有各的不满意。大部分面试官都会问我类似于期望的工作或者选择工作的标准的话语,我一般会回答:我判断工作有三个标准,一是平台,二是发展,三是薪酬。然后又会说,三个都符合的可能性不大,但至少要满足两个。实际上之前的工作最多只能满足一个,而这个时候对于薪酬的要求我就会坚持。
于是接下来又是继续的晃荡和等待。正好要考高级人力资源管理师,不面试的时候就是看看书、上上网、聊聊天、溜溜狗什么的,这样略带焦虑的生活也蛮惬意的。
这中间来了几拨朋友的朋友,一起玩玩。其中一个我们混的很熟了,然后三个人就像焦躁的年轻人刚刚来到生机勃勃的南方大都市,每天都在一起吹着创业的项目,聊的兴起了边上网查资料边聊到晚上三点。又去创业科技园转转。时间长了,牛就吹的越加不着边际了,买一张彩票,都能坐在沙发上,三个人聊着中五百万后的生活。虽然不着调,回头想想还是能感受到青春的荷尔蒙在空气中弥漫。
从辞职到现在的生活,一直被我贴上不靠谱的标签。之前没觉得,自从谈了一场不靠谱的恋爱后,不靠谱的主题就变得明朗起来。这是一场无法定义的恋爱,只能用周杰伦的一首歌名来形容:“龙卷风”,来的快去的也快。如果真的要说那是真实的话,只能说那只是一场真实的梦。
梦过去就过去了,面对早晨的明媚阳光,只能说,生活多美好。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