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间系列:身份无间之《无间道》
2008年06月14日 星期六
出来混的,迟早要还…… ——《无间道》
人需要多种归属感,躯体的归宿,心灵的归宿,身份的归属……。没有了躯体的归属,是漂泊,没有了心灵的归宿,是孤独,没有了身份的归属,是绝望。
——题记
《无间道1》是刘伟强的赢得良好声誉的重要作品。这部反映卧底生活题材的电影,光从故事性质来看,似乎很老套,在香港的电影史上,反映卧底的电影一直都是长盛不衰的。但是这部电影却将卧底题材的电影推向了一个无人能企及的高峰,这几乎断了卧底电影的路,以后的卧底题材的还要怎么拍,这是每一个想在这方面有所突破的电影导演需要思考明白的问题。
强大的明星阵容自不必提。这部电影似乎是对香港多年来暴力美学、卧底生活展现以及人生哲学的一种总结和升华。从这个意义上说,他已经不是一部单纯的警匪片或者卧底片。而是赋予了这种类型片子更多的人生思考。
片名直接取自佛学中的术语“无间道”,这是佛教中的地狱。宗教对人生的认知是不一样的,基督认为,人生来是有罪的,应当不断洗练自己。道教认为,人生是虚无的,得道成仙才是人生正果。而佛教认为,人生就是一场苦难,寻求西天的极乐世界是他们的目标。人生是一场苦难,这样的佛学思考在现代社会中,和众生的境遇在一定的点上达到了契合,而在崇尚佛教的香港,选择无间道作为隐喻也就是顺利成章的事情了。
痛苦而不死,是为无间地狱。
警官学校一名成绩优异的学生陈永仁突然被辞退,事实上,他是被黄警司安排去做了卧底。毒贩琛哥也在搞一场誓师大会,他将手下的几名骨干安排进了警局,成为他的卧底。一场卧底之战就这样打响了。
如果说电影仅仅展现卧底是如果千难万险地获得老大的信任,然后又是如何九死一生的获取情报,最后将团伙一网打尽的话,这部电影肯定不会达到如此的高度,也就更加俗套了。电影在处理卧底生活的设置上,进行了一些更加恰当处理。在展示卧底生活状况的同时,更展示了他们内心世界的彷徨,迷茫,还有永无消失的恐惧。
影片开始时,陈永仁是名警察,却在街上像过街老鼠一样,而刘建明是黑社会,却不断升迁,两个人几次碰面,加上他们的不同遭遇,给人以很深的心灵冲击力。
陈永仁在快十年的卧底生活中,已经快要失去了自己,支撑他的就是那句“我是警察。”他只能在美丽的心理医生的椅子上才能安稳地睡觉。他本来是个好人,是个优秀的警察,可是,他却整天为韩琛这个毒贩工作,同时为警局提供情报,没有了自己的正常生活。黄警司,这个唯一能知道他的真实身份的人死后,陈永仁的未来更加渺茫。身份的定位和认同感是这个社会中人所必须的,没有了定位,就没有了归属感,这是人在社会体系中一个重要的基础感觉。陈永仁在警察与毒贩之间徘徊、转换,一方面提醒自己是个警察,另一方面却在黑社会的世界里打拼。
然后,在这个世界上,他并不是孤单的,还有人和他一样过着徘徊和转换的生活。刘建明是韩琛安排在警局的卧底,他精明能干,在警局的地位和身份不断提高的时候,他想洗底,于是利用韩琛来为自己的晋级做筹码。杀死韩琛后,刘建明如愿以偿。但是陈永仁的到来却给他添了麻烦,因为陈永仁知道了刘建明的真实身份。他想劝服陈永仁帮助他实现做个好人的愿望,“我以前没得选择,现在我想做一个好人”。
刘建明出身于黑道,但是,在进入警局以后,他爱上这种光明正大的生活。人的出身没得选择,但是,野心家会去希望通过后天的努力来改变自己的人生走向。刘建明正是这样想法,他一方面在为韩琛做事的同时,也在利用韩琛为自己的仕途增加筹码。终于,在杀死韩琛之后,他实现了这些,但是他依然无法改变自己的黑色背景。陈永仁把他和韩琛的通话录音给了他的女友、和他一起进来做卧底的同事也知道他是韩琛的人。他在满心以为即将实现转变的时候,被狠狠地拉了一把。。最终事情还是败露了,刘建明想要做好人的愿望没有能够实现。他的意愿不能说服别人他的善意,别人更看重的是他的出身。最后,他只能发出这样的怒吼:为什么?我只想做个好人,为什么你们不给我一次机会?
没有人会给你机会,这个社会各方面的构成都是复杂的,但是,对于人的身份论断却是非常简单,群体只有一次思维,要开始第二次思维,这个群体是要付出巨大代价的。自己是个坏人出身,可是一直想要做好人,出身还是决定了他做好人之路是艰难的。
陈永仁被打死,他最终获得了警官的公开称号。在死后他的身份得到了认同,也算是脱离了无间炼狱。刘建明在电影的最后包裹着纱布,他没有死去,在他的意识里,一个一个死去的人在他周围萦绕,他在无间的炼狱中。
陈永仁死了,他的眼睛一直睁着,在他活着的时候,他并没有得到身份的承认,他是死不瞑目。可是,无间地狱,陈永仁已经走完,而刘建明依然在其中挣扎,谁能救赎?
黑白两道在价值观上的对立是鲜明的。人对于自己的价值认同和归属的感的需求也是非常必要的。现代社会的纷乱复杂使得这种需求愈发的明显,这些年影视界的类似作品并不少。模糊的身份,尤其当自己的体内活着两种相对立的灵魂时,这是一种巨大的心理煎熬。
佛家讲求因果,就像那句台词一样,出来混总是要还的。电影里面似乎也在暗暗地体现这一点。陈永仁虽死,但是获得了正名。刘建明没有死,但是受到了宇宙间最大的惩罚:打入无间炼狱。看到这点,让人有点同情刘建明的遭遇。同时也给我们一个提醒,如果你不想生活在这个无间炼狱之中,就不要尝试去改变自己的身份,按照自己的想法做下去,改变是要冒险的,改变也没有回头路可以走。
如是等辈,当堕无间地狱,千万亿劫,以此连绵,求出无期
——地藏菩萨本愿经
出来混的,迟早要还…… ——《无间道》
![]() |
人需要多种归属感,躯体的归宿,心灵的归宿,身份的归属……。没有了躯体的归属,是漂泊,没有了心灵的归宿,是孤独,没有了身份的归属,是绝望。
——题记
《无间道1》是刘伟强的赢得良好声誉的重要作品。这部反映卧底生活题材的电影,光从故事性质来看,似乎很老套,在香港的电影史上,反映卧底的电影一直都是长盛不衰的。但是这部电影却将卧底题材的电影推向了一个无人能企及的高峰,这几乎断了卧底电影的路,以后的卧底题材的还要怎么拍,这是每一个想在这方面有所突破的电影导演需要思考明白的问题。
强大的明星阵容自不必提。这部电影似乎是对香港多年来暴力美学、卧底生活展现以及人生哲学的一种总结和升华。从这个意义上说,他已经不是一部单纯的警匪片或者卧底片。而是赋予了这种类型片子更多的人生思考。
片名直接取自佛学中的术语“无间道”,这是佛教中的地狱。宗教对人生的认知是不一样的,基督认为,人生来是有罪的,应当不断洗练自己。道教认为,人生是虚无的,得道成仙才是人生正果。而佛教认为,人生就是一场苦难,寻求西天的极乐世界是他们的目标。人生是一场苦难,这样的佛学思考在现代社会中,和众生的境遇在一定的点上达到了契合,而在崇尚佛教的香港,选择无间道作为隐喻也就是顺利成章的事情了。
痛苦而不死,是为无间地狱。
![]() |
这次离开,开始了他的身份混淆的日子…… |
警官学校一名成绩优异的学生陈永仁突然被辞退,事实上,他是被黄警司安排去做了卧底。毒贩琛哥也在搞一场誓师大会,他将手下的几名骨干安排进了警局,成为他的卧底。一场卧底之战就这样打响了。
如果说电影仅仅展现卧底是如果千难万险地获得老大的信任,然后又是如何九死一生的获取情报,最后将团伙一网打尽的话,这部电影肯定不会达到如此的高度,也就更加俗套了。电影在处理卧底生活的设置上,进行了一些更加恰当处理。在展示卧底生活状况的同时,更展示了他们内心世界的彷徨,迷茫,还有永无消失的恐惧。
影片开始时,陈永仁是名警察,却在街上像过街老鼠一样,而刘建明是黑社会,却不断升迁,两个人几次碰面,加上他们的不同遭遇,给人以很深的心灵冲击力。
陈永仁在快十年的卧底生活中,已经快要失去了自己,支撑他的就是那句“我是警察。”他只能在美丽的心理医生的椅子上才能安稳地睡觉。他本来是个好人,是个优秀的警察,可是,他却整天为韩琛这个毒贩工作,同时为警局提供情报,没有了自己的正常生活。黄警司,这个唯一能知道他的真实身份的人死后,陈永仁的未来更加渺茫。身份的定位和认同感是这个社会中人所必须的,没有了定位,就没有了归属感,这是人在社会体系中一个重要的基础感觉。陈永仁在警察与毒贩之间徘徊、转换,一方面提醒自己是个警察,另一方面却在黑社会的世界里打拼。
![]() |
只有在这张椅子上,陈永仁才能安睡…… |
然后,在这个世界上,他并不是孤单的,还有人和他一样过着徘徊和转换的生活。刘建明是韩琛安排在警局的卧底,他精明能干,在警局的地位和身份不断提高的时候,他想洗底,于是利用韩琛来为自己的晋级做筹码。杀死韩琛后,刘建明如愿以偿。但是陈永仁的到来却给他添了麻烦,因为陈永仁知道了刘建明的真实身份。他想劝服陈永仁帮助他实现做个好人的愿望,“我以前没得选择,现在我想做一个好人”。
![]() |
陈永仁:对不起,我是警察…… 刘建明:谁知道? |
刘建明出身于黑道,但是,在进入警局以后,他爱上这种光明正大的生活。人的出身没得选择,但是,野心家会去希望通过后天的努力来改变自己的人生走向。刘建明正是这样想法,他一方面在为韩琛做事的同时,也在利用韩琛为自己的仕途增加筹码。终于,在杀死韩琛之后,他实现了这些,但是他依然无法改变自己的黑色背景。陈永仁把他和韩琛的通话录音给了他的女友、和他一起进来做卧底的同事也知道他是韩琛的人。他在满心以为即将实现转变的时候,被狠狠地拉了一把。。最终事情还是败露了,刘建明想要做好人的愿望没有能够实现。他的意愿不能说服别人他的善意,别人更看重的是他的出身。最后,他只能发出这样的怒吼:为什么?我只想做个好人,为什么你们不给我一次机会?
![]() |
刘建明想做到的另外一个自己,就像镜子里的影像,离自己那么近,但是却是那么虚幻…… |
没有人会给你机会,这个社会各方面的构成都是复杂的,但是,对于人的身份论断却是非常简单,群体只有一次思维,要开始第二次思维,这个群体是要付出巨大代价的。自己是个坏人出身,可是一直想要做好人,出身还是决定了他做好人之路是艰难的。
陈永仁被打死,他最终获得了警官的公开称号。在死后他的身份得到了认同,也算是脱离了无间炼狱。刘建明在电影的最后包裹着纱布,他没有死去,在他的意识里,一个一个死去的人在他周围萦绕,他在无间的炼狱中。
陈永仁死了,他的眼睛一直睁着,在他活着的时候,他并没有得到身份的承认,他是死不瞑目。可是,无间地狱,陈永仁已经走完,而刘建明依然在其中挣扎,谁能救赎?
![]() |
两种身份,两种人生,他们都没有选择…… |
黑白两道在价值观上的对立是鲜明的。人对于自己的价值认同和归属的感的需求也是非常必要的。现代社会的纷乱复杂使得这种需求愈发的明显,这些年影视界的类似作品并不少。模糊的身份,尤其当自己的体内活着两种相对立的灵魂时,这是一种巨大的心理煎熬。
![]() |
陈永仁:恢复我身份就行,我只想做个普通人 刘建明:厌了? 陈永仁:你没做过卧 |
佛家讲求因果,就像那句台词一样,出来混总是要还的。电影里面似乎也在暗暗地体现这一点。陈永仁虽死,但是获得了正名。刘建明没有死,但是受到了宇宙间最大的惩罚:打入无间炼狱。看到这点,让人有点同情刘建明的遭遇。同时也给我们一个提醒,如果你不想生活在这个无间炼狱之中,就不要尝试去改变自己的身份,按照自己的想法做下去,改变是要冒险的,改变也没有回头路可以走。
![]() |
孤独,绝望,是这个想做好人的刘建明无间人生的主题词。他也许在思考,什么是好人,什么是坏人… |
如是等辈,当堕无间地狱,千万亿劫,以此连绵,求出无期
——地藏菩萨本愿经
![]() |
何处是永生? |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