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公社
艺术公社
文/尤洋
上一期中英文《TimeOut北京》中,关于梁远苇新展《金色笔记》的报道从幅度和板式设计上均有不约而同之趣。以往中英文刊因各自读者属性有异从而在展览的报道选择上各有千秋,这样相似的编辑角度我也是在双刊上首次看到。虽距上一篇介绍梁作品的专栏不到10个月,但艺术家的创作风格和其作品在市场上的追捧度均迅速成长,已远远超出前文的信息承载。
相比之下2008年亮相的《生活的片段》系列,现在看来只是梁为《金色笔记》小试牛刀。新作延续了梁式笔触并且发挥至极,花瓣图式占据了巨大画布每一分寸,丰富色层映射出的厚重情感压倒状涌向观者。从作品呈现来看,创作痕迹的冰冷感,最终被整体画面的情感温度化解。梁在没有助手协作下,所选择不断重复、机械的创作方式是对身体和耐力的挑战。所以梁作品动人之处除了她在艺术脉络上的探索外,难以置信的工作量与梁看似柔弱的外表并置也会增强作品内在情绪的激发。上期TimeOut双刊为文章所选用的类似配图似乎也是因为编辑意识到这一表征。杂志对展览的其他亮点大体以涉足,在此不累述,下文将关注点移至此展览推手,艺术爱好者或许并不那么熟悉的北京公社身上。
北京公社临近798艺术区北门,入口并不明显且常年紧闭。对一般游客来说怕是还没有斜对面小卖部显眼,过去买根冰棍功夫就错过了这间机构。空间创始人冷林人如其名:作为艺术评论者,文字冷静中立;作为饭局组织者,也鲜有杯晃交斟。前阵子我微博上所引用一言“我们从不考虑商业只做学术,相信学术做好后商业效果随之而来”,便出自这位掌门人之口。2005年北京公社创立以来由于冷林自身背景和藏家结构,逐步推动所代理艺术作品进入美术馆体系的收藏视野。同其它学术主导机构一样,这里的团队为展览效果不择手段。譬如07年冷林为岳敏君策划的个展只有一张画作,但为了导入理想的自然光线,布展团队拆掉了半个屋顶。09年来北京公社在现有中坚艺术家资源基础上,着手增强与更年轻一代艺术家的合作。近期几个展览逐一亮相后,北京公社策展的其中一条线索随之浮出水面。从学术层面上看,他们试图摆脱艺术创作中的策略化或换言之某种借力,同时突出艺术自身内在的精细感知;此外在全球愈来愈平的信息化进程下,从当代艺术语境的缝隙中寻找传统线索,挖掘中国艺术家作品的文化自信也是又一动力。仅从先后策划的《王光乐个展》(2009),《刘建华:地平线》(2009),《萧昱:回头》(2010)及《金色时光》几个展览中均映射了这一线索。从呈现风貌上我们需要抓住如“优雅”,“理性感性并置”,“内敛的强大情感”等几个关键词。当然上述线索外,北京公社与胡晓媛,马秋莎等影像艺术家的合作是在探讨艺术的其他可能,有心者不妨下次在798寻觅下此这么近那么远的神秘空间。
文/尤洋
上一期中英文《TimeOut北京》中,关于梁远苇新展《金色笔记》的报道从幅度和板式设计上均有不约而同之趣。以往中英文刊因各自读者属性有异从而在展览的报道选择上各有千秋,这样相似的编辑角度我也是在双刊上首次看到。虽距上一篇介绍梁作品的专栏不到10个月,但艺术家的创作风格和其作品在市场上的追捧度均迅速成长,已远远超出前文的信息承载。
相比之下2008年亮相的《生活的片段》系列,现在看来只是梁为《金色笔记》小试牛刀。新作延续了梁式笔触并且发挥至极,花瓣图式占据了巨大画布每一分寸,丰富色层映射出的厚重情感压倒状涌向观者。从作品呈现来看,创作痕迹的冰冷感,最终被整体画面的情感温度化解。梁在没有助手协作下,所选择不断重复、机械的创作方式是对身体和耐力的挑战。所以梁作品动人之处除了她在艺术脉络上的探索外,难以置信的工作量与梁看似柔弱的外表并置也会增强作品内在情绪的激发。上期TimeOut双刊为文章所选用的类似配图似乎也是因为编辑意识到这一表征。杂志对展览的其他亮点大体以涉足,在此不累述,下文将关注点移至此展览推手,艺术爱好者或许并不那么熟悉的北京公社身上。
北京公社临近798艺术区北门,入口并不明显且常年紧闭。对一般游客来说怕是还没有斜对面小卖部显眼,过去买根冰棍功夫就错过了这间机构。空间创始人冷林人如其名:作为艺术评论者,文字冷静中立;作为饭局组织者,也鲜有杯晃交斟。前阵子我微博上所引用一言“我们从不考虑商业只做学术,相信学术做好后商业效果随之而来”,便出自这位掌门人之口。2005年北京公社创立以来由于冷林自身背景和藏家结构,逐步推动所代理艺术作品进入美术馆体系的收藏视野。同其它学术主导机构一样,这里的团队为展览效果不择手段。譬如07年冷林为岳敏君策划的个展只有一张画作,但为了导入理想的自然光线,布展团队拆掉了半个屋顶。09年来北京公社在现有中坚艺术家资源基础上,着手增强与更年轻一代艺术家的合作。近期几个展览逐一亮相后,北京公社策展的其中一条线索随之浮出水面。从学术层面上看,他们试图摆脱艺术创作中的策略化或换言之某种借力,同时突出艺术自身内在的精细感知;此外在全球愈来愈平的信息化进程下,从当代艺术语境的缝隙中寻找传统线索,挖掘中国艺术家作品的文化自信也是又一动力。仅从先后策划的《王光乐个展》(2009),《刘建华:地平线》(2009),《萧昱:回头》(2010)及《金色时光》几个展览中均映射了这一线索。从呈现风貌上我们需要抓住如“优雅”,“理性感性并置”,“内敛的强大情感”等几个关键词。当然上述线索外,北京公社与胡晓媛,马秋莎等影像艺术家的合作是在探讨艺术的其他可能,有心者不妨下次在798寻觅下此这么近那么远的神秘空间。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