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此人之】黄展岳
黄展岳,原籍福建南安县丰州镇四黄村。1926年8月出生。家境清贫。小学毕业后,在父亲开设的诊所里实习三年,同时参加农业劳动。1943-1945年,到泉州泉中中学(今泉州六中)读初中;1947-1949年,在泉州福建省立晋江中学(今泉五中)读高中。1950年上半年,在南安大霞美乡中心学校任教。同年7月,考取北京大学历史系。 1950年9月至1954年7月,在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读书。1954年毕业后,分配到中国科学院(1978年归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工作,直到现在。
1956年9月考取中国科学院副博士研究生,在导师夏鼐先生指导下从事秦汉考古研究。历任考古研究所研究实习员、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厦门大学历史系兼职教授。中国考古学会理事,中国古代铜鼓研究会理事,中国海外交通史研究会理事。
1954年至1963年,经常参加田野考古,主要有:洛阳中州路东周墓的发掘,洛阳汉河南县城的发掘,黄河水库考古调查和发掘,西安汉长安城的勘查及其南郊礼制建筑遗址群的发掘。在这些田野考古工作中,曾任考古工作队副队长、队长。“文化大革命”中受迫害,下放劳动。1972年2月调考古所,负责《考古学报》副刊的编辑工作。1978年以后任考古编辑室副主任、《考古学报》副主编。1983年8月应广州市文化局邀请,参加广州西汉南越王墓发掘 ,任发掘队副队长 ,并主持《西汉南越王墓》一书的编写 。
1989年退休后仍受聘担任《考古学报》副主编 ,直到1994年底。 主要论著五种。
1、《中国古代的人牲人殉》,专著,文物出版社出版,1991年。本书比较系统地阐述中国人牲人殉的起源、发展及衰落的过程 ,探讨其长期存在的历史原因 ,意在揭露这一黑暗的惨无人道的史实,以期引起国人对传统文化的反思。该书出版后 ,香港《华侨日报》“学文”副刊曾多次连载(1991年8月-10月)。英国剑桥大学《剑桥考古学评论》把本书第九章《人牲人殉与中国古代社会》译成英文发表(1989年八卷一期)。日本学者宇都木章教授及其学生佐藤三千夫等将全书译成日文,由日本株式会社第一书房出版。
2、《西汉南越王墓》,大型发掘报告,分上、下两册,与人合著(合主编),文物出版社1991年出版。本书是国家第七个五年计划重点研究课题,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赞助。本人除参加资料整理、编写并负责全书修改定稿以外,还撰写《出土文字资料汇考》、《墓主与年代》、《南越国的考古发现和研究》三篇综合性和总结性文章,把南越国以及当时岭南地区社会经济的研究推向一个新的水平,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重视。1993年获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成果优秀奖。1995年获夏鼐考古学研究成果一等奖。此外还参加《南越王墓玉器》(香港两木出版社1991年出版)、《中国考古文物之美·广州南越王墓》(文物出版社与台湾光复书局联合出版,1994年)两本巨型图集的编撰。
3、《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大型发掘报告,上下两册,与湖南省博物馆合著,文物出版社1973年出版。本书是考古书刊复刊后的第一部著作。书中的“墓葬形制”、“漆器”、“木俑”、“竹简”、“年代和死者”,由本人执笔或修改定稿。出版后不久,由日本、英国学者分别译成日文、英文出版。
4、《考古纪原》,专著,四川教育出版社1998年出版。书中辑录考古工作中年代最早的出土文物109条,每一条目又按不同资料的最早年序编排,几乎是该事物的一部简史,为探索万物的来历提供科学依据。
5、《先秦两汉考古与文化》论文集,台湾允晨文化公司1999年出版。本书收集已发表的先秦两汉考古论文60篇,约80万字。重要的有《汉长安城南郊礼制建筑遗址的位置及有关问题》、《关于王莽九庙问题》、《关于秦汉人的食粮计量问题》、《关于中国开始冶铁和使用铁器的问题》、《云梦秦律简论》、《两广出土的先秦青铜器》、《汉代诸侯王墓论述》等。这是他在先秦两汉考古道路上留下的一点足迹,可供识者选择利用。 此外有其他方面的论文和考古报告数十篇,散见于各种考古文物书刊中。其中多篇被译成外文发表,有的被国内外大学编入教材参考。
参加集体编写的重要著作有三种。
1、《新中国的考古发现和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集体编写,文物出版社1984年出版。本书是建国三十年的考古总结。他负责书中“秦汉时期”的拟目和定稿,并撰写其中的10篇。1986年获夏鼐考古学研究成果一等奖。全书由日本学者译成日文出版。
2、《新中国的考古收获》,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集体编写,文物出版社1961年出版。本书是建国十年的考古总结。他撰写书中“秦汉”剖分。全书由日本学者译成日文出版。
3、《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出版。主编夏鼐。他任该卷分支“秦汉考古”编写组副主编,参与制定全书的体例、条目,并撰写部分条目。 目前正在编写汉长安城南郊礼制建筑遗址发掘报告,计划在公元2000年交付出版。 80年代以来,他曾多次应邀去香港、美国、日本、台湾等地讲学或参加学术会议。1992年获国务院颁发的在社会科学方面有突出贡献的政府特殊津贴证书。学术成就曾载入《中国当代历史学者辞典》、《当代闽南名人》等国内多种辞书中,并载入英国剑桥国际传记中心出版的《国语名人传记辞典》(第22版)、《国际著名知识分子录》(第11版)和《亚太地区名人录》(第4版)中。
黄展岳访谈
年近八旬的秦汉考古老将黄展岳先生日前接受记者登门采访,畅谈近况及半个世纪来的为学之道。
由于年事渐高,心力不如从前,加之老伴多年的病患,黄老近来很少出远门,并推托掉许多学术活动及邀稿,专职照顾老伴。此之余,黄老完成了《古代人牲人殉通论》一书的编写(该书已于2004年出版);还担任学术顾问,参与中科院路甬祥院长主编的《古代科学技术工程大系丛书》之《造纸卷》的编撰。黄老告诉记者,该书通过对出土材料的分析,系统研究了东汉以前造纸工艺发展状况,进一步确证了学界近年来提出的西汉已出现成熟造纸工艺的观点,对传统认识形成有力冲击。
老来好静,黄老的兴趣也多在静中学问,时而在唐诗宋词中品味雅趣,时而舒张于笔墨的流溢,而按黄老自己的说法,晚年最大的爱好还在于读书。《史记》、《汉书》细细读来竟如小说一般,字字有味,百读不厌。
谈到半个世纪学术生涯最令自己难忘的事情,黄老念念不忘的还是他的《西汉礼制建筑遗址》。这部荣获2005年夏鼐考古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的大作,从五十年代末田野工作一开始,便经历了许多变故,许多同志参与进来又先后离开,发掘也多次险些中断。而后历经几度人事变迁,材料流离几乎散轶,后经张长寿、刘庆柱等先生的帮助,才又回到自己身边,得以系统整理。数十年心之所系,最终得以付梓,成为黄老一生学术的最佳注脚,让人感慨良多。它于学科发展和个人都是一件幸事。黄老说,考古虽然是很辛苦的一项工作,但乐在其中,只要认真一样可以作出成绩。
黄老说,今天的考古学研究的环境和条件已经比以往好过许多,年轻人应该抓住机遇潜下心来,摒弃浮躁的心理,踏踏实实做学问,不要盲目追随与名利等表相化的东西。自己已经到了总结一生的时候,他把弱冠求学以来的文章整理在一起,希望在不远的将来编辑成书。文章按写作时间排列,黄老将题目展示给记者。在这份厚达数页的目录里,不仅有严谨的学术文章,也有轻灵的随笔散记,从上世纪40年代,到新千年。或许这是黄老人生的又一个注脚。
黄展岳先生简历
黄展岳,1926年8月出生,原籍福建南安县。1950年9月至1954年7月,在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读书。1954年毕业后,分配到中国科学院(1978年归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工作。1956年考取中国科学院副博士研究生,在导师夏鼐先生指导下从事秦汉考古研究,仍留在考古所工作,历任考古研究所研究实习员、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并担任厦门大学历史系兼职教授,中国古代铜鼓研究会理事,中国海外交通史研究会理事。曾多次参加黄河水库、洛阳、西安、昆明、广州等地的重要考古发掘。1972年,负责《考古学报》的复刊编辑工作。以后曾任考古编辑室副主任,《考古学报》副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
主要论著有:《中国古代的人牲人殉》(1991)、《考古纪原》(1998)、《先秦两汉考古与文化》(1999)、《西汉礼制建筑遗址》(2002)、《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合著,1973)、《西汉南越王墓》(合著,合主编,1991)以及《新中国的考古收获》(1961)、《新中国的考古发现和研究》(1984)、《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1986)等集体论著的拟目和定稿,并撰写其中的部分章节和条目。其中《西汉南越王墓》获199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科研成果奖、1995年夏鼐考古学研究成果一等奖、1999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优秀成果二等奖。此外有单篇论文和考古报告一百多篇。有的论著已被译成外文出版。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http://blog.sina.com.cn/u/4941b57e01000a87
1956年9月考取中国科学院副博士研究生,在导师夏鼐先生指导下从事秦汉考古研究。历任考古研究所研究实习员、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厦门大学历史系兼职教授。中国考古学会理事,中国古代铜鼓研究会理事,中国海外交通史研究会理事。
1954年至1963年,经常参加田野考古,主要有:洛阳中州路东周墓的发掘,洛阳汉河南县城的发掘,黄河水库考古调查和发掘,西安汉长安城的勘查及其南郊礼制建筑遗址群的发掘。在这些田野考古工作中,曾任考古工作队副队长、队长。“文化大革命”中受迫害,下放劳动。1972年2月调考古所,负责《考古学报》副刊的编辑工作。1978年以后任考古编辑室副主任、《考古学报》副主编。1983年8月应广州市文化局邀请,参加广州西汉南越王墓发掘 ,任发掘队副队长 ,并主持《西汉南越王墓》一书的编写 。
1989年退休后仍受聘担任《考古学报》副主编 ,直到1994年底。 主要论著五种。
1、《中国古代的人牲人殉》,专著,文物出版社出版,1991年。本书比较系统地阐述中国人牲人殉的起源、发展及衰落的过程 ,探讨其长期存在的历史原因 ,意在揭露这一黑暗的惨无人道的史实,以期引起国人对传统文化的反思。该书出版后 ,香港《华侨日报》“学文”副刊曾多次连载(1991年8月-10月)。英国剑桥大学《剑桥考古学评论》把本书第九章《人牲人殉与中国古代社会》译成英文发表(1989年八卷一期)。日本学者宇都木章教授及其学生佐藤三千夫等将全书译成日文,由日本株式会社第一书房出版。
2、《西汉南越王墓》,大型发掘报告,分上、下两册,与人合著(合主编),文物出版社1991年出版。本书是国家第七个五年计划重点研究课题,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赞助。本人除参加资料整理、编写并负责全书修改定稿以外,还撰写《出土文字资料汇考》、《墓主与年代》、《南越国的考古发现和研究》三篇综合性和总结性文章,把南越国以及当时岭南地区社会经济的研究推向一个新的水平,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重视。1993年获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成果优秀奖。1995年获夏鼐考古学研究成果一等奖。此外还参加《南越王墓玉器》(香港两木出版社1991年出版)、《中国考古文物之美·广州南越王墓》(文物出版社与台湾光复书局联合出版,1994年)两本巨型图集的编撰。
3、《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大型发掘报告,上下两册,与湖南省博物馆合著,文物出版社1973年出版。本书是考古书刊复刊后的第一部著作。书中的“墓葬形制”、“漆器”、“木俑”、“竹简”、“年代和死者”,由本人执笔或修改定稿。出版后不久,由日本、英国学者分别译成日文、英文出版。
4、《考古纪原》,专著,四川教育出版社1998年出版。书中辑录考古工作中年代最早的出土文物109条,每一条目又按不同资料的最早年序编排,几乎是该事物的一部简史,为探索万物的来历提供科学依据。
5、《先秦两汉考古与文化》论文集,台湾允晨文化公司1999年出版。本书收集已发表的先秦两汉考古论文60篇,约80万字。重要的有《汉长安城南郊礼制建筑遗址的位置及有关问题》、《关于王莽九庙问题》、《关于秦汉人的食粮计量问题》、《关于中国开始冶铁和使用铁器的问题》、《云梦秦律简论》、《两广出土的先秦青铜器》、《汉代诸侯王墓论述》等。这是他在先秦两汉考古道路上留下的一点足迹,可供识者选择利用。 此外有其他方面的论文和考古报告数十篇,散见于各种考古文物书刊中。其中多篇被译成外文发表,有的被国内外大学编入教材参考。
参加集体编写的重要著作有三种。
1、《新中国的考古发现和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集体编写,文物出版社1984年出版。本书是建国三十年的考古总结。他负责书中“秦汉时期”的拟目和定稿,并撰写其中的10篇。1986年获夏鼐考古学研究成果一等奖。全书由日本学者译成日文出版。
2、《新中国的考古收获》,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集体编写,文物出版社1961年出版。本书是建国十年的考古总结。他撰写书中“秦汉”剖分。全书由日本学者译成日文出版。
3、《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出版。主编夏鼐。他任该卷分支“秦汉考古”编写组副主编,参与制定全书的体例、条目,并撰写部分条目。 目前正在编写汉长安城南郊礼制建筑遗址发掘报告,计划在公元2000年交付出版。 80年代以来,他曾多次应邀去香港、美国、日本、台湾等地讲学或参加学术会议。1992年获国务院颁发的在社会科学方面有突出贡献的政府特殊津贴证书。学术成就曾载入《中国当代历史学者辞典》、《当代闽南名人》等国内多种辞书中,并载入英国剑桥国际传记中心出版的《国语名人传记辞典》(第22版)、《国际著名知识分子录》(第11版)和《亚太地区名人录》(第4版)中。
黄展岳访谈
年近八旬的秦汉考古老将黄展岳先生日前接受记者登门采访,畅谈近况及半个世纪来的为学之道。
由于年事渐高,心力不如从前,加之老伴多年的病患,黄老近来很少出远门,并推托掉许多学术活动及邀稿,专职照顾老伴。此之余,黄老完成了《古代人牲人殉通论》一书的编写(该书已于2004年出版);还担任学术顾问,参与中科院路甬祥院长主编的《古代科学技术工程大系丛书》之《造纸卷》的编撰。黄老告诉记者,该书通过对出土材料的分析,系统研究了东汉以前造纸工艺发展状况,进一步确证了学界近年来提出的西汉已出现成熟造纸工艺的观点,对传统认识形成有力冲击。
老来好静,黄老的兴趣也多在静中学问,时而在唐诗宋词中品味雅趣,时而舒张于笔墨的流溢,而按黄老自己的说法,晚年最大的爱好还在于读书。《史记》、《汉书》细细读来竟如小说一般,字字有味,百读不厌。
谈到半个世纪学术生涯最令自己难忘的事情,黄老念念不忘的还是他的《西汉礼制建筑遗址》。这部荣获2005年夏鼐考古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的大作,从五十年代末田野工作一开始,便经历了许多变故,许多同志参与进来又先后离开,发掘也多次险些中断。而后历经几度人事变迁,材料流离几乎散轶,后经张长寿、刘庆柱等先生的帮助,才又回到自己身边,得以系统整理。数十年心之所系,最终得以付梓,成为黄老一生学术的最佳注脚,让人感慨良多。它于学科发展和个人都是一件幸事。黄老说,考古虽然是很辛苦的一项工作,但乐在其中,只要认真一样可以作出成绩。
黄老说,今天的考古学研究的环境和条件已经比以往好过许多,年轻人应该抓住机遇潜下心来,摒弃浮躁的心理,踏踏实实做学问,不要盲目追随与名利等表相化的东西。自己已经到了总结一生的时候,他把弱冠求学以来的文章整理在一起,希望在不远的将来编辑成书。文章按写作时间排列,黄老将题目展示给记者。在这份厚达数页的目录里,不仅有严谨的学术文章,也有轻灵的随笔散记,从上世纪40年代,到新千年。或许这是黄老人生的又一个注脚。
黄展岳先生简历
黄展岳,1926年8月出生,原籍福建南安县。1950年9月至1954年7月,在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读书。1954年毕业后,分配到中国科学院(1978年归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工作。1956年考取中国科学院副博士研究生,在导师夏鼐先生指导下从事秦汉考古研究,仍留在考古所工作,历任考古研究所研究实习员、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并担任厦门大学历史系兼职教授,中国古代铜鼓研究会理事,中国海外交通史研究会理事。曾多次参加黄河水库、洛阳、西安、昆明、广州等地的重要考古发掘。1972年,负责《考古学报》的复刊编辑工作。以后曾任考古编辑室副主任,《考古学报》副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
主要论著有:《中国古代的人牲人殉》(1991)、《考古纪原》(1998)、《先秦两汉考古与文化》(1999)、《西汉礼制建筑遗址》(2002)、《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合著,1973)、《西汉南越王墓》(合著,合主编,1991)以及《新中国的考古收获》(1961)、《新中国的考古发现和研究》(1984)、《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1986)等集体论著的拟目和定稿,并撰写其中的部分章节和条目。其中《西汉南越王墓》获199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科研成果奖、1995年夏鼐考古学研究成果一等奖、1999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优秀成果二等奖。此外有单篇论文和考古报告一百多篇。有的论著已被译成外文出版。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http://blog.sina.com.cn/u/4941b57e01000a87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