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锋》的文体小记
《刀锋》和《月亮与六便士》的文体有一点扎眼,作者以亲历者的身份讲述故事,要么是他见到的,要么是他听说的。这口气有点像希罗多德写《历史》的态度。为什么这样写呢?经常听人讲小说属于虚构作品,这种说法我一直没太想通。也许那是相对于史诗说的——史诗直接把历史告诉我们,不容我们去质疑,而真正的历史态度(如希罗多德)崛起之后,文学明明白白地不是历史了,小说坦诚这一点,但坚持自己说的是真理。随着历史态度或理性态度的发展,真理的范围一步步缩小,可靠的东西越来越少,最后竟至于只剩罗素的“亲知”。
文学面临这种挑战,采取了几种应对方式。一是只用第一人称写自己,只写我自己的感觉和感受,因为这似乎是唯一可靠的东西。所谓放弃“全知视角”。作家也许会修改一些细节,参考别人的故事,但其实无关紧要。因为作家的根本态度或理想是只相信“我的感官”。作家拒绝作任何判断,除了“我的”判断。只有主观的东西是靠得住的,判断之所以为真,只在于那的的确确是“我的”判断。因为并无其它意义上的真实判断。(这一路的下等是私人写作。)
进而,作家试图根本不作判断,罗伯•格里耶大概就作过这种努力。仿佛是,只有我的肉体感官才是唯一真实的,而且在肉体感官里还得拔除洛克说的“第二类的性质”,真实的东西只是形状、广延、数字。于是格里耶拍电影去了。
这种写作的评判人只能是作者,惟有作者本人才知道作品是否真实。这一点与文学界的实际运作是不相容的,所以其基本地位的渐渐式微也很自然——即便博客等大众写作为其提供了浮华的容身之所。
第二种应对是进入幻想世界。作家丢开了对真实的承诺,明确地写作虚构作品。无论最后的作品写成什么样,无论作家的说辞如何,这一路的秘密动力是比拼所谓智力。“童话”、“灵异”、“可能世界”、“游戏理论”等等只是作家用来聊作辩护的历史废墟或学术名词。在虚构的世界里,重要的只是可能性,真实与否则无关紧要。“游戏理论”也许是个重要的支撑,但只是望梅止渴。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游戏”、伽达默尔谈的“游戏”,实际上并不提供这种支撑。
而《刀锋》采取了一种无心恋战的态度,写得貌似历史,其实谁都知道是小说。所以这种写法看上去有点古怪,又似乎有些道理。这是一种肤浅的包装。
另两种路子则相对高深。虽然在许多作品里仍然是包装,但其主干作品则不是。在某些后现代建筑(也许还可以加上艺术)那里,可以见到两种路子的结合——用形状玩幻想游戏。“玩”似乎是最后的和最有力的辩护。“魔术”则成了范本。相比之下,唯我主义的文体似乎显得较真了,而较真当然已经是贬义词。
但无论哪一路,至少在秘密的核心处和源头,仍有着对“真”的尊重和渴求。对于幻想作家而言,唯一的真就是可能性。可能性的真超过现实世界的真,就像数学家的100维世界比现实世界更真。所以幻想作品往往最重视逻辑。
而且它们渴求的是不可错的真。“无论如何,这些是不容置疑的”。仿佛文学不是一连串对真实的追求,而是一劳永逸的对真实的占有,以及随后的展示。与占有相比,展示到头来是无足轻重的,于是作家越写越少,渐至停笔。
文学面临这种挑战,采取了几种应对方式。一是只用第一人称写自己,只写我自己的感觉和感受,因为这似乎是唯一可靠的东西。所谓放弃“全知视角”。作家也许会修改一些细节,参考别人的故事,但其实无关紧要。因为作家的根本态度或理想是只相信“我的感官”。作家拒绝作任何判断,除了“我的”判断。只有主观的东西是靠得住的,判断之所以为真,只在于那的的确确是“我的”判断。因为并无其它意义上的真实判断。(这一路的下等是私人写作。)
进而,作家试图根本不作判断,罗伯•格里耶大概就作过这种努力。仿佛是,只有我的肉体感官才是唯一真实的,而且在肉体感官里还得拔除洛克说的“第二类的性质”,真实的东西只是形状、广延、数字。于是格里耶拍电影去了。
这种写作的评判人只能是作者,惟有作者本人才知道作品是否真实。这一点与文学界的实际运作是不相容的,所以其基本地位的渐渐式微也很自然——即便博客等大众写作为其提供了浮华的容身之所。
第二种应对是进入幻想世界。作家丢开了对真实的承诺,明确地写作虚构作品。无论最后的作品写成什么样,无论作家的说辞如何,这一路的秘密动力是比拼所谓智力。“童话”、“灵异”、“可能世界”、“游戏理论”等等只是作家用来聊作辩护的历史废墟或学术名词。在虚构的世界里,重要的只是可能性,真实与否则无关紧要。“游戏理论”也许是个重要的支撑,但只是望梅止渴。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游戏”、伽达默尔谈的“游戏”,实际上并不提供这种支撑。
而《刀锋》采取了一种无心恋战的态度,写得貌似历史,其实谁都知道是小说。所以这种写法看上去有点古怪,又似乎有些道理。这是一种肤浅的包装。
另两种路子则相对高深。虽然在许多作品里仍然是包装,但其主干作品则不是。在某些后现代建筑(也许还可以加上艺术)那里,可以见到两种路子的结合——用形状玩幻想游戏。“玩”似乎是最后的和最有力的辩护。“魔术”则成了范本。相比之下,唯我主义的文体似乎显得较真了,而较真当然已经是贬义词。
但无论哪一路,至少在秘密的核心处和源头,仍有着对“真”的尊重和渴求。对于幻想作家而言,唯一的真就是可能性。可能性的真超过现实世界的真,就像数学家的100维世界比现实世界更真。所以幻想作品往往最重视逻辑。
而且它们渴求的是不可错的真。“无论如何,这些是不容置疑的”。仿佛文学不是一连串对真实的追求,而是一劳永逸的对真实的占有,以及随后的展示。与占有相比,展示到头来是无足轻重的,于是作家越写越少,渐至停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