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抄书
在更广泛的哲学与社会议题上,安布罗斯无惧地挑战那个被19世纪奉为圭臬的“人类是在不断进步中”的观念:
有进步或改善的只是外在的人类事务。例如,我们现在所使用的铁路和电报,是从前所没有的;又例如,从前煤都是隐藏在地底深处的,但现在却被我们挖掘了出来。不过,从道德或基督教的角度来看,人类却是没有进步过的。不管什么时代,都有一些在道德上臻于至善的基督徒……不管什么时代,都有一些向不同罪恶屈服而无法无天的人……
世上的道德完善从未被人类的全体获得过,而只被个别的信徒获得过……为人类谋福祉的渴望是非常值得嘉许的,但人们却把他们的努力放错了地方。先知大卫王说过:“要离恶行善。”(《诗篇》34:14)但在现时代,情形却恰恰相反。
伟大的灵魂的最大特征就是独立和个性化。“任何可以被称为人的人,都是非墨守成规者。”“坚持做你自己,不要模仿。”在爱默生看来,打开美好生活的钥匙是“自我依靠”(self-reliance)。圣灵都是自我依靠的,而作为圣灵的肉体化身,人也只有在分享了“自我依靠”这种属性以后,才会成其为善的。如果人人都能够做到自我依靠,那社会将可望重生。而事实上,也只有透过每一个个人内在的改造,社会才有重生的可能。“随着智者的出现,国家就会消亡;随着个性的出现,国家会变得非必要。”
虽然梭罗强烈主张,一个人应该按照自己内心的指引过生活,而不要征求别人的意见;不过,他受惠于别人的见解,却在他的作品里随处可见。他有关直观是所有道德的基础的主张就是一例:
任何人都有能力知道,自己所在做的,是不是一件对的事,而这一点,是全世界的智慧加起来都无法告诉他的。如果在道路上有所犹豫,就尽管停下来吧。他应该尊敬他的怀疑,因为怀疑也是有若干真理在里面的。自信不够并不可悲,自忠不够才值得悲哀。能够忠于自己,自信就会随之而得。
很多人都刻意去逃避孤独,“他们通过各种社会所提供的可怜事务与娱乐,好让自己一天24小时都可以不用跟自己相处。”
孤独会让人受不了的一件事情就是它会逼一个人去面对自己的荒谬性:
它会让你极度痛苦地了解到,在日常生活那合乎逻辑、理性而仅仅有条的外表下面,隐藏着一个非理性的、让人困惑的、漫无目的的,甚至可说是混乱的深渊。而这是那些抛弃分心生活的人马上就会发现的。事情不可能是别的样子,因为一个人在抛弃分心的同时,也是在抛弃那个似乎无伤大雅的、关于他自己和他的小世界的自足性的幻想。
不过,孤独也会带给人很多洞察,而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就是:孤独不但不会把一个人跟其他人的关联性切断,反而会让这种关联性更加深刻紧密:
受到孤独所召唤的人,不是被召唤去把自己想象为孤独的人、也不是把自己想象为生活得孤独的人,更不是将自己想象为是个与众不同的离群索居的贤者。相反的,他是被召唤去虚己(emptiness)。在这样的虚己中,他不是找一个可以区分他人和自我的立足点。相反,他会意识到,他所进入的孤绝状态,事实上是一个为所有其他人所分享的孤独。并非独他是孤独的,而其他人是社群的。每个人都是孤独的,只不过,他们的孤独被一张假面具掩盖了罢了。
一个真正的孤独者,会在他的孤独中体认到孤独是一个基本而无法逃避的人类事实。因此,他的孤独会让他对其他人产生更深、更纯、更柔情的共鸣,而不管这些其他人有没有能够意识到他自己的困境。
每个人都是一个孤独者,被他无可动摇的孤独性的限制所紧紧包围。这一点,在死亡一事上表现得尤为明显:每个人死的时候,都是孤独地死去。
从人群中隐退,可以是对他们一种特殊形式的爱。那绝不应该是对人类或对社会的一种否定。不过,它却可以是对一种神话和虚构的安静而谦逊的否定。对人筑在他四周的假象和高墙的否定,绝不等同于对人的否定。正相反,那是一种爱与盼望的表征。因为当我们爱某个人时,我们就会无法容忍那会破坏和重创他的人格的东西。如果我们爱人类,难道我们应该对人类的危机视若无睹吗?你们可能会说:如果你真的关心人类,就应该为他们的危机做些什么。不过有些人却意识到,这些危机,并不是他们挺身而出大声疾呼就帮得了忙的。他们的贡献,是在当一个人沉默的见证人,他们用来表达他们的爱的,是一种静悄悄的甚至不为人知的方式,他们这样做,是为了表示,自己宁愿选择孤独而不愿接受社会虚构出来的谎言。因为,难道不是我们对虚构的参与,特别是对政治虚构的参与,才正是一种对人甚至对上帝失望的隐含表示吗?
——【美】法朗士《隐士:透视孤独》
有进步或改善的只是外在的人类事务。例如,我们现在所使用的铁路和电报,是从前所没有的;又例如,从前煤都是隐藏在地底深处的,但现在却被我们挖掘了出来。不过,从道德或基督教的角度来看,人类却是没有进步过的。不管什么时代,都有一些在道德上臻于至善的基督徒……不管什么时代,都有一些向不同罪恶屈服而无法无天的人……
世上的道德完善从未被人类的全体获得过,而只被个别的信徒获得过……为人类谋福祉的渴望是非常值得嘉许的,但人们却把他们的努力放错了地方。先知大卫王说过:“要离恶行善。”(《诗篇》34:14)但在现时代,情形却恰恰相反。
伟大的灵魂的最大特征就是独立和个性化。“任何可以被称为人的人,都是非墨守成规者。”“坚持做你自己,不要模仿。”在爱默生看来,打开美好生活的钥匙是“自我依靠”(self-reliance)。圣灵都是自我依靠的,而作为圣灵的肉体化身,人也只有在分享了“自我依靠”这种属性以后,才会成其为善的。如果人人都能够做到自我依靠,那社会将可望重生。而事实上,也只有透过每一个个人内在的改造,社会才有重生的可能。“随着智者的出现,国家就会消亡;随着个性的出现,国家会变得非必要。”
虽然梭罗强烈主张,一个人应该按照自己内心的指引过生活,而不要征求别人的意见;不过,他受惠于别人的见解,却在他的作品里随处可见。他有关直观是所有道德的基础的主张就是一例:
任何人都有能力知道,自己所在做的,是不是一件对的事,而这一点,是全世界的智慧加起来都无法告诉他的。如果在道路上有所犹豫,就尽管停下来吧。他应该尊敬他的怀疑,因为怀疑也是有若干真理在里面的。自信不够并不可悲,自忠不够才值得悲哀。能够忠于自己,自信就会随之而得。
很多人都刻意去逃避孤独,“他们通过各种社会所提供的可怜事务与娱乐,好让自己一天24小时都可以不用跟自己相处。”
孤独会让人受不了的一件事情就是它会逼一个人去面对自己的荒谬性:
它会让你极度痛苦地了解到,在日常生活那合乎逻辑、理性而仅仅有条的外表下面,隐藏着一个非理性的、让人困惑的、漫无目的的,甚至可说是混乱的深渊。而这是那些抛弃分心生活的人马上就会发现的。事情不可能是别的样子,因为一个人在抛弃分心的同时,也是在抛弃那个似乎无伤大雅的、关于他自己和他的小世界的自足性的幻想。
不过,孤独也会带给人很多洞察,而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就是:孤独不但不会把一个人跟其他人的关联性切断,反而会让这种关联性更加深刻紧密:
受到孤独所召唤的人,不是被召唤去把自己想象为孤独的人、也不是把自己想象为生活得孤独的人,更不是将自己想象为是个与众不同的离群索居的贤者。相反的,他是被召唤去虚己(emptiness)。在这样的虚己中,他不是找一个可以区分他人和自我的立足点。相反,他会意识到,他所进入的孤绝状态,事实上是一个为所有其他人所分享的孤独。并非独他是孤独的,而其他人是社群的。每个人都是孤独的,只不过,他们的孤独被一张假面具掩盖了罢了。
一个真正的孤独者,会在他的孤独中体认到孤独是一个基本而无法逃避的人类事实。因此,他的孤独会让他对其他人产生更深、更纯、更柔情的共鸣,而不管这些其他人有没有能够意识到他自己的困境。
每个人都是一个孤独者,被他无可动摇的孤独性的限制所紧紧包围。这一点,在死亡一事上表现得尤为明显:每个人死的时候,都是孤独地死去。
从人群中隐退,可以是对他们一种特殊形式的爱。那绝不应该是对人类或对社会的一种否定。不过,它却可以是对一种神话和虚构的安静而谦逊的否定。对人筑在他四周的假象和高墙的否定,绝不等同于对人的否定。正相反,那是一种爱与盼望的表征。因为当我们爱某个人时,我们就会无法容忍那会破坏和重创他的人格的东西。如果我们爱人类,难道我们应该对人类的危机视若无睹吗?你们可能会说:如果你真的关心人类,就应该为他们的危机做些什么。不过有些人却意识到,这些危机,并不是他们挺身而出大声疾呼就帮得了忙的。他们的贡献,是在当一个人沉默的见证人,他们用来表达他们的爱的,是一种静悄悄的甚至不为人知的方式,他们这样做,是为了表示,自己宁愿选择孤独而不愿接受社会虚构出来的谎言。因为,难道不是我们对虚构的参与,特别是对政治虚构的参与,才正是一种对人甚至对上帝失望的隐含表示吗?
——【美】法朗士《隐士:透视孤独》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