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类型的文本:评《朝圣》
![]() |
之所以评四星是因为这本书提供了一种类型的文本,可以作为研究的资料。这是一个20岁的女孩写的心声,以西藏为背景,展示了青春的困惑与伤痛。
这本书是关于西藏、关于旅行的一种类型书的代表。作者往往厌倦自身所处的城市文明,受到强烈文化冲击,本能地记录自身的感受,往往思想认识矛盾,在事实上不够准确。
例如,书中称青朴寺主持为丹珍,实际上通常写法是丹增(藏语音译,汉语护法之意,男名),成千上万的藏族人拥有这个名字。这种低级错误,在书中并不少见。
对西藏的人工打卡限速与内地的电子限速做过一番比较之后,作者似乎认为人工打卡限速更有优越性,并上升到宗教信仰、灵魂的高度,并作出这样的判断:“西藏,除了自然的山体塌方所造成的自然性车祸之外,很少有人为的车祸。这里的车祸死亡率远远低于其他城市”。这完全是违背事实,不做调查的错误判断。
事实是,西藏自然车祸不少,人为操作不当引起的车祸更多。在西藏的城市,很多驾驶员无视交通规则,横冲直闯,以致交通肇事屡见不鲜。在西藏的原野,很多驾驶员开快车,屡屡造成车毁人亡的惨剧。在西藏,无照驾驶的情况并不少见。去年一个无照驾驶的藏族青年因为经验不足,致使包括自己在内一个卡车几十人葬身雅鲁藏布江。当年孔繁森也是因为驾驶员开快车而送命。开快车造成交通事故一直是西藏政府的一块心病,所以才采取了人工打卡计时这样一个无奈的办法。
之所以作者不加考证,妄下判断,是因为她对于自己从前所处文化的厌恶,对西藏宗教文化盲目崇拜,对事实妄加猜测,随意发挥想像所致。
我认为这不是个案,而是外界人士对西藏现代化矛盾心情以及各种误解的一个缩影,是一个生动的案例。
第一次在藏区独自旅行会给人产生强烈的思想冲击。回忆一下我自己当年在梅里雪山旅游(现在我更坦然地用这个词,而当时认为自己是“旅行”、“行走”。也像作者一样,对那些“旅游”着的“游客”不屑一顾)的情景,那时也和作者有相似的感受和想法。
看到这本书,仿佛看到曾经的自己。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