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本壮介:原始的未来(译文)
本文译自el croquis 151,自英文粗粗译出,个别地方参照西班牙文。仅供网友学习参考,请勿转载,万勿商用,谢谢。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告知。图版请参阅原文。
【巢还是洞?】
巢和洞都是原始的建筑形式,但在某种意义上它们是对立的。巢是为了居住的人(或动物)而安排周到的“功能性的场所”。相反,洞脱离人类自主存在,它是作为自然现象而出现的场所,与是否便利居于其中者无关。然而,当质疑洞穴的非适居性时,会发现这样的臆断是不真实的。在一个洞穴里,有各种半凹半凸的表面,预料不到的扩展和收缩。进入洞穴,人类可以从那些地貌特征中重新发现生活方式。逐渐地,他们开始使自己的生活适应这种地貌,诸如:这些压低处似乎适合睡觉;这儿的高度适宜进餐;或者,这些凹处可以作为小的私人空间。换句话说,洞穴不是功能性的而是启发性的。它作为场所的姿态是激发各种各样的活动并使之变得容易,而非专制的功能主义。在那里,人们将在生活常态中发现新的用途。
如此,巢和洞也许显得相像但实际上却是完全相对的概念。一个是为人而建的功能性场所,另一个则比人类出现得还早,对人来说是“别的”场所。然而,正因为它是一个客观物,意外发现的可能性弥漫在整个场所。进而,它不必为了被称为洞穴而显得像一个洞穴。我们反而能想象一个可被称为透明洞穴的洞穴,在那里洞穴的特性展现在一个纯形式里。
建筑的未来,我相信,必定是类似于洞而不是巢。我认为这更加丰富。然而,问题是洞穴本身是自然形成的地貌,作为人类的外在物有被发现的希望。在“人造建筑”中“人工洞穴”是否可获得?这是个很大的谜,它关乎我们主动地去创造缺乏甚至超越意向性(intentionality)的东西的能力。只有人工的和透明的洞穴才是明天的建筑的可能形式。
【渐变(gradation)】
渐变将成为建筑的未来的关键词。比如,在黑白之间有无限的色阶,在1和0之间有无数的数值。常规的建筑以“功能主义”之名把我们的世界系统化,就好像不是黑就是白。可是我们的当代生活是由巨量的处于它们之间的不可预料的行动所维持。不像互联网,空间不能瞬间地从0切换到1。相反,空间的魅力必定存在于在现实中实现在0和1之间的渐变的可能性的能力。
渐变在各个不同的场所蛰伏着。它们可以在内与外、建筑与都市、家具与建筑、私人与公共、剧场与博物馆、住宅与街道、物质与空间、早晨与夜晚、可理解性与不可理解性、动态与静止之间被发现。在大量的概念之间,我们应该能够发现意料之外的渐变并给它们提供新的形式。渐变的想法将宣告建筑的巨大的可能性。
【没有五线谱的音符——新的几何学】
在五线谱音符系统里,旋律符号置于像格栅的五线谱上,旋律线指示出“同质的时间”。这个手段类似于现代建筑:元素的排列是基于笛卡尔坐标系统的“同质空间”。因此,没有任何写入的五线谱必定就是密斯的建筑,密斯宣称建筑(=音乐)就是五线谱本身,而不在于记在那些五线谱上的音调里。他能够预见建筑学的根基。
拿掉五线谱,只画上记录声音漂浮的音符。这样会混乱吗?并非如此。这里,联系出现在音符之间。无数的音符在巨大的互相联系的网中彼此交织。这里存在着一种由局部的联系产生的动态的温和的秩序。这个由音符显示的秩序就是21世纪建筑的秩序。
【内变成外/外变成内(inside out/outside in)】
内和外是建筑学永恒的主题。当内与外进行反转或积聚时,就产生了充满更多潜力的建筑。在他的称为“罐装的宇宙”(Uchu no Kanzume)的作品中,日本艺术家赤瀬川原平(Genpei Akasegawa)提出了最非同寻常的内外反转的概念:他把通常贴在外面的标签贴到了内表面。结果,整个宇宙,包括我们,就被容纳在那个反转的罐子里。
【城市作为住宅—住宅作为城市】
建筑和城市并不是完全不同的东西,而是同一个现象的不同的显现。一座城市并不是建筑的集合,而它本身就是一个大而复杂的建筑。建筑不是城市性的一部分,而是城市里的一个小宇宙。这里,部分并不是整体的一个成分,整体也不是部分的总和。部分和整体持续不断地交互作用着。有时,组件与整体竞争并吞没整体。
比如,东京是所大宅子。住在东京,走出房子(=房间)一小步,就到了一条小巷子,为精巧尺度的东西围绕,感觉就像是房子的一个舒适的延伸。因此,当它们逐渐彼此渗透,宅子和城市就熔合为一。住在东京就是住在一所房子里,同时地也是住在一所巨大的房子里,这个巨大的房子就是城市本身。从小尺度到大尺度,当它们逐渐地变化时,所有东西都关联起来了。一个曾经是个人的场所变成为巨大的城市景观的连续性的一部分。
如果一个小房子当做一个城市来分析,就会看到无限复杂性的令人愉快的轨迹。另一方面,当一个城市被当做一所巨大的房子来分析,或许一种新的敏感性就会出现:建筑空间可以在一个巨大的尺度上被体验。比如,让我们想象一个城市空间可以被定义为一个一百万平方米的房间。这是与我们熟知的城市不同的崭新的城市性。
【森林的意义】
森林是透明性和不透明性的共生的场所。它是分节和整体共存的场所。它是既有又没有外部的界面的场所。对于人类来说森林这个外在物又是令人欣慰的。类似森林的建筑是理想建筑的图景之一。
【单个房间】
所有建筑在某种意义上都是一个单间。一个空间变形、波动、搏动,创造无数场所。你甚至可以想象城市是一个吞没了城和它的建筑的巨大的房间。这里,作为一个单间,内和外不是完全不同的元素,而只是暂时给予那种内和外既联结又时刻转变的状态的一个别名。
【区分之前】
当你去伦敦的约翰•索恩(John Soane)博物馆,无数的小物件以小间隔排列着。因为这个,你能体会到神秘的倒置:无法分清到底这些小物件产生了空间还是这些小物件是由空间产生的。这整体的场所是空间和物件的难分因果的集成。
绕着勒柯布西耶的朗香教堂漫步,在我们眼前的无疑是个有着巨大存在感的建筑。然而同时,这个巨大的存在感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感觉,就是身处一个“剩余的”空间,一个整体的一部分,周围环境的产物。在法国南部的多罗内(Thoronet)修道院内,光线从其石结构的缝隙照耀进来,这些异常清晰的光线的纯然体量混淆了谁先存在的顺序:光还是石头。这肯定是区分光和物质之前的状态的图景。
生产建筑或许类同于生成一个原始的统一的连续体:就在区别光和物质、空间和体量、自然和人工、内和外、城市和房子、微小和巨大之前的连续体。要做到这个就是要同时既原始又复杂,既令人信服又完全深不可测。
【风景的意义】
生成建筑类同于创造令人难忘的风景。
【东京】
我出生在日本北部一个叫北海道的地方并在那里长大。那是一个融在大自然中的农业区,夏天舒适,但冬天很冷经常达到摄氏零下三十度以下,雪也下得很多。在那种环境下,房子就要把人从周边环境中保护起来。室内要加热达到舒适的程度以便于居住,室外则是冷酷的苛刻的自然。在那里,自然和人工是敌对的,室内与室外是对立面。
然后我去东京上大学。在某种意义上,东京和北海道是极端的对比。每次我从我东京的仅有一个房间的小公寓里迈出一步,甚至在冬天,室外都感觉温和。我会穿过我的公寓楼的狭窄走道并下楼梯。进入楼前的仅两米宽的小巷,一点也没有进入空旷室外的感觉。反而,就好像你的房子慢慢扩展延伸随着你从房子进入城市。这些小巷绕着房子弯曲蔓延,两边是颓败的煤渣砌块的墙和两层的木屋。除此,还有无数的电线盘旋在头顶上就像一个保护蓬一样。因此,一个小房子和一条窄巷之间的关系并非对立而是连续而扩展的。内和外无定形地互相联系并愈益相互转化。自然风在外面吹拂,但不再可怕而是显得温和轻柔。人工和自然的现象慢慢轻轻地聚合。因此,住在东京并漫步于窄街和矮楼间很令人愉悦。
在北海道,自然和人工,内和外是对立的。但在东京,自然和人工融合了,室内外形成连续体。这两种环境构成了我的建筑的基本背景。
【图解的意义:甚至儿童都能画的图】
我想要创造甚至儿童也能画出来的建筑。这是我对清晰的渴望。但同时,我要这个让人信服的建筑包涵深不可测的巨大的多重性。
人们会为树的复杂和多样所惊叹,但同时却能立刻想象出一棵“树”,并用简单的草图或图解捕捉住它。
为了产生可理解性和不可理解性的双重性,我使用“图解”。 在图解中捕捉住本质的能力通向方法论的主要源泉。
【“之间”的建筑】
我一直在思考“之间”的建筑。比如,“之间”这个词毫不含糊地表示当有人说“在一个城市和一所房子之间”时所有人都不怎么知道的东西。然而,在“之间”里并没有有形的东西。“之间”状态总是透明的,即使那些构成两极的东西是实在的。
在自然和建筑之间/在内和外之间/在城市和房子之间/在家具和建筑之间/在物和眼之间/在此与彼之间/在大地和天空之间/在这一页和下一页之间/在洞和巢之间/在空和稠密之间/在空间和光之间。
如果这样的话,我们为什么不能说终极建筑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被认为是“之间”的建筑?建筑学无休止地困扰于笨拙的无可避免的形式主义、不透明性和限制。但是,让我们想象这样一种建筑:“之间”的所有东西无重力地发生,那些最精华的,而剩余的粗粝的沉积物则沉没无闻。我们可以想象“之间”的建筑是完全由那些“之间”的状态构成的场所。这是梦的建筑。
【作为云的建筑】
在传统的日本屏风上描绘的画里,不同的风景可以通过翻腾的云浪的缝隙观察到。不同的时间、空间和不同尺度的人共存于其中。也许N宅中嵌套的盒子的叠置就是这些屏风里的云的三维展示。这些云不停地后退到背景里,并作为交联各种在其轮廓之间展现的情境的透明的框架。换句话说,一个不明确的元素可能变得与整体一致同时又保持其暧昧性。这些构成了概念的云。
【嵌套】
理想建筑类似于“星云状的领域”。它是一个内和外融合的场所。建筑学的创新和挑战在于把这种无定形的领域实在化,成为有形的有意义的建筑存在。一个恰当的例子是,我对嵌套的构造感兴趣。
通过一个多层嵌套的结构,由带有开口的盒子构成,一种有形的同时又是星云状的领域出现了。一个盒子套在另一个里,无限地,产生了变化多样的渐变。首先,嵌套没有尺度。嵌套贯穿尺度的所有渐变的层级:从手里的小盒子;到包容它的一所房子;到一个城市;到地球;到宇宙。因为,嵌套是相对论的一种形式,只能由“内和外”的手段来调控。换句话说,它是一种秩序,只能由本地化的关系来调控。进而,嵌套是一种灵活的构成。嵌套建筑的外壳本身永远是背景,在它们之间我们日常生活和用品的无级递减,昭示着被允许生存的我们当代世界的多样性。一个盒子在另一个中直到无限,就是一个保持内在统一性又可灵活感知的构成,它使不确定性和递减成为可能。
【花园】
一个花园是原初的建筑形式。它是人类操控的自然,或者它是受自然影响的人工产物。在花园里,存在着场所,透视法和多样性。当小尺度与大尺度交互联系时不同的尺度显现出来。
“我爱花园。因为花园从不抛弃人。在那里我们可以自由地散步或站立不动。我们既可静观整个花园,又能凝视一棵树。植物、石头和砂、都展现出许多变化。它们永远在变。”
——武满彻《从音乐的空白处》
【一座森林:建筑作为信息的场所的可能性】
在某种意义上,森林是人们与信息交互作用的一个场所。这里,信息不能被限定为标准的“信息”,而是包括无所不在地围绕我们的任何东西。在森林里,不同种类的信息相互关联共生共存:从第一眼看没有什么用处的东西;从人的视角自然不可感知的踪迹;相反因尺度太大而无法感知的东西;既无用又有用的;到那些不可言说的东西。人类建造的建筑总是试图组织这个信息的等级制(试图强加一种秩序)。然而,如果我们要一个场所类同于森林,那么我们必须努力创造一个各种各样的信息都可以在里面交互作用的场所,将包括那些第一眼看起来琐碎的、无足轻重的和无意义的东西。这并不意味着其外形要模仿森林,也不靠单纯用网格来积聚物体来达到这个效果。场所施加一种秩序,它同时协商、激发、催化各种不同的交互作用并增强信息的多样性。这些信息不仅只是存在而且激发人们,一旦掌握后将引向更深的真实的发现。这将激发各种“人与信息的交互作用”,使我们永远对新的联系打开视野。这样的场所必定是像森林一样的。在那里,我们可以发现日益增长的丰富发展的潜力,这种潜力由真实空间和信息空间的共时性作用而成为可能。
【外部的意义】
我认为建筑在于对其外部的营建中。然而,我讲的外部并不仅仅意味着营造外部体量和立面。我说的外部是指内部与外部空间之间的界限的内部结构。外部始于内部空间结束处。外部空间结束处,外部开始。典型地,外部本身是内外交互作用的物质实现。
在足球里,存在球场的之外的空间。一部小说有书的外部空间。计算机终端是互联网的外部。换句话说,世上的大部分事物都有外部来调和其内在与外在现实不同尺度的相互作用,或者作为它们的一个外壳来标示在世界上的存在。歌剧有其舞台,舞台内部的结构框架成为歌剧的外部。现代艺术的外部是被称为展厅的地方(尽管你可以声称不需要展厅)。存在着一种文化的传统使我们把它组织为艺术。
然而,在这个世界上,存在着没有外部化的表现形式的外部。例如,拉面的外部是碗,但一个饭团的外部只是它自己。因此,在这个世界上至少有两个没有外部化的表现形式的外部;换句话说,内在本身就是与外在现实的联系的展示。一个例子是饭团,另一个是俄罗斯套娃。
【房子的意义】
当把房子作为人类居住的场所考虑时,我们对它作为一个对象的总体理解只是感知的一部分而非全部。超越一所房子的个别性,我把它看做是人们在日常生活里交往作用的场所的整体。
或许,比如说一所房子是类似于一座小山的东西。让我们想象某人拥有一座山。在那山上,主人有所像是住宅的建筑物,有农田,一处原始森林,一条小溪,库房,家畜棚,步行约二十分钟有另一处房子作为分开的书房。此外,在山的另一边也许有小村子。其他的人可能住在在那里的废墟,半建成的房子和一个图书馆里。在那座山上,有一个古老的山洞,人们可以探险。对这些住在山里的人来说,他们的房子的概念一定会延伸到作为所有的现象的整体的整个山。如果我们把这个整体当做一所房子考虑,那么它必然是个内与外、自然与人工、房子和城市累积聚合的场所。
【含糊(ambiguity)的意义】
建筑必定不能含糊,当人们与建筑交互作用时可能出现一种主动的含糊。含糊性由建筑实现,这是令人信服的东西。含糊性相当于差异性、多样性,并萃取出人类的精华。
【山一样的建筑】
东京有许多山丘,有较大的自由延展的山丘,也散布着无数蜿蜒的小丘。甚而,还有一些地方通过少量台阶连接那些算不上山丘的不同的斜坡。根本上,可以说我们称为城市的特征是由地貌环境形成的地景的表现形式,这些地貌环境形成于建筑物等人工环境(它们构成城市组织)之前很久。
如果我们要评估建筑和城市,不是作为不同的现象,而是作为彼此联系的,那么建筑可以有更多的山丘。换句话说,迄今为止的建筑都是通过堆积水平的楼板形成的,但如果我们把建筑作为一个城市来想象的话,我们就能把建筑作为更刺激的景观来感知。斜坡就是这样的一个方法。另一方面,甚至不常出现的斜坡也不再是个能够打破惯常的、不灵活的建筑经验的元素。必须出现一种建筑样式,它们能唤起类似于在东京市的许多不同的小山丘上旅行的体验。这是山一样的建筑,这种形态能获得一种超越老一套的效率和便利的品质吗?
【同时既分开又连接】
建筑要产生“接近性”。然而,建筑也同时要产生“连接性”。相互联系的矩阵可以通过想象连续和不连续之间的接近的无限的光谱来设计。可是,这些不是固执的格子框架。如果能产生一种同时既疏离又联系的动态秩序,那么我们就能够实现丰富的建筑体验。如此,所有的建筑都可以被认为是“单一房间”。所有空间同时既分开又连接。
【窗】
建筑是空间的窗。想象一个窗不是一个内与外之间的开口,而是一个由一定深度的领域的叠置,一个为人们活动提供催化剂的场所的叠置。在内与外、城市与住宅、自然与人工之间存在着丰富的层级。所有这些种类的深度都可以在一个窗子上完美体现。想象我们在这些与场所联系的窗子里的活动。把建筑重新考虑为空间的窗是要认识到内和外并不只是被一堵墙或框架隔开,如此,无数的领域,尺度,连续和不连续,之间的透明与不透明可以被整合起来。不同的建筑概念会应运而生。
【成形(formulation)和互动(interactivity)】
建筑由两种物质构成:成形和互动。成形字面上是指一个结构或场所如何被建构,经常是指结构的和空间的,同时也是概念的、几何的和哲学的。另一方面,建筑的互动意味着人们如何与作为与上述的建构的结果的场所相联系;它显示人们如何以某种方式理解空间并与之互动,这些方式可以从功能的到最奇特的用途。
成形和互动看起来似乎是互不兼容的。然而,不正是这两个元素的互相作用产生了有活力的建筑?一种新的建筑概念既不仅仅是一种新的成形的表示,也非单指互动。如果有一个新的构成形态的空间但人们还是继续用往常的方式与之互动,那是不够的。反之亦然,如果一个有着新的互动可能性的空间但其构成形态仍然是传统的,那也是不足取的。新的构成形态产生新的互动行为,进而,新的互动应该将新的现实投射进新的构成形态中。当成形和互动得新样式能够紧密地互相关联达到不可分割时,我们可以说这就是真正字面意义上的新建筑。
【二元性(duality)不必是两个对立面面对面共存。
它意指那两个极端之间的渐变的可能性。】
【和服和身体】
在欧洲,衣服是三维裁制以适合人体。另一方面,日本和服基本上是一个平面。当穿着和服时平面的布料和三维的身体互相作用,一种形式出现了。进而,人的身体是富有活力的,随着身体的每一个运动,衣和身之间的互动时刻调整,表现出一系列的形式。日本和服并不追随人体的外形,而是追随人的运动的多样性。要不然,可以说是设计围绕人体的空气,换句话说,它是在设计身体和和服之间的互动。
人体并非静止不动,而是持续不断地在摇动、移动和变形。身上穿的衣服要容纳这些运动并在大量的交互作用和滑动中展示体形。人们的生活也不是一陈不变的,而是持续不断地在摇摆、移动和变形。因此,人们生活的场所也应该容纳这些运动,并时时激发出建立在大量差异和互动的网络上的生动的场景。
在三宅一生的作品里,材料、制作方法、形状、与人的关系、功能、美、运动、变形、循环利用、技术、惊奇的元素、传统、未来、以及一切之上的愉悦,都结晶为一个整体。与一个生态系统类似,这种合而为一是一个强有力的各方交互作用并开始彼此界定的网络的结果。创造单个物体的行为与重新想象整个世界的行为相联系。
【相对论/量子力学】
相对论告诉我们空间的振荡。量子力学告诉我们星云状领域的可能性。
【伊东丰雄和仙台媒体中心】
伊东的仙台媒体中心向我们揭示了三个主要的可能性。一个是在常规建筑中通常认为是“物”的东西里发现空间的可能性,就像仙台媒体中心里著名的“管子”所表明的。以前尽管在形式、厚薄以及构成方面提出过无数的变化,但柱子仍然是柱子。超越“物”的新“空间”是由伊东丰雄发现的。他的提案拒绝成为单纯的新结构系统。建筑是由实体构成的。所有那些实体都隐藏着转化为空间的潜能。因此,媒体中心本身展示了那种可能性。我的项目,叫做“原始的未来住宅”,也是这种可能性的一个开发。楼面、柱子、家具和建筑都一起构成一种实体与空间之间的胚胎般的环境。
媒体中心向我们揭示的另一个可能性是这样的想法:“由波动的空间激发,人们将开始新的多样的活动。”媒体中心的平面很简单:方形之上有一些像漂浮的泡泡的圆。乍一看,好像没有反映任何功能,也不像是一个建筑平面。但是,由这些管柱组成的圆圈引发的空间的波动暗示了什么是“为人类的新场所”。没有确定的房间和功能,它只创造新空间的波动。这些波动被严格而又松散地界定,可用于大大方便我们那些多样化的而又组织严密的行为,这些行为充满了日常活动中的各种意外发现。正是建筑将会颠覆平面和规划的概念。但是,这种可能性仍然有待充分挖掘。
第三个可能性是给予我们在当下甚至在未来构想新建筑的勇气。
【材料性】
材料必须能够不时激发新的建筑概念,即使那些物质仅覆盖建筑表面。
【时间的维度:人类中心说和无意义】
带有时间浸淫的光泽的物体有着关于它们的独特的品质,这种品质是历史短暂的物体所没有的。甚至人造物在经过几十几百年后也开始向自然一边轻微倾斜,或者开始呈现介于自然和人工之间的存在性。或者像以前的村子一样,那些随着时间慢慢磨砺的东西开始获得某种自然的品质。伯纳德•鲁多夫斯基(Bernard Rudofsky)称之为“没有建筑师的建筑”。
新造的物体没有可能获得那种只有时间才能给予的品质吗?当代的东西要花上五十年才能获得这样的品质?这就要以一种建设性的方式来复制这种时间的维度。我相信这并非不可能。这不是对时间感的单纯模仿。不能把时间性包含进建筑的形态构成里吗?由无比复杂而又具有令人信服的形式创造的建筑能否达到内在于那些村子的时间感?由复杂性和简洁性创造的计算机能否在一瞬间捕捉住时间的连续性?那将是在人类中心说和无意义之间的世界的广阔天地。
【建筑是引发意外发现的精巧过程】
150年前,达尔文证明了意外事件和逻辑是并存的。他论证了在自然中发现的多样性是源于意外事件。或许可以构想能激发意外发现的精巧过程来减小自然与人造物之间的距离。它是一种新的存在,同时拥有自然的多样性和人工的清晰性。
【废墟】
废墟是建筑的尽头,同时也是建筑的起源。废墟是包容了意外事件的不完美物,正由于此,能够转形为人工的洞穴。建筑就是要小心翼翼地设计废墟。
【巢还是洞?】
巢和洞都是原始的建筑形式,但在某种意义上它们是对立的。巢是为了居住的人(或动物)而安排周到的“功能性的场所”。相反,洞脱离人类自主存在,它是作为自然现象而出现的场所,与是否便利居于其中者无关。然而,当质疑洞穴的非适居性时,会发现这样的臆断是不真实的。在一个洞穴里,有各种半凹半凸的表面,预料不到的扩展和收缩。进入洞穴,人类可以从那些地貌特征中重新发现生活方式。逐渐地,他们开始使自己的生活适应这种地貌,诸如:这些压低处似乎适合睡觉;这儿的高度适宜进餐;或者,这些凹处可以作为小的私人空间。换句话说,洞穴不是功能性的而是启发性的。它作为场所的姿态是激发各种各样的活动并使之变得容易,而非专制的功能主义。在那里,人们将在生活常态中发现新的用途。
如此,巢和洞也许显得相像但实际上却是完全相对的概念。一个是为人而建的功能性场所,另一个则比人类出现得还早,对人来说是“别的”场所。然而,正因为它是一个客观物,意外发现的可能性弥漫在整个场所。进而,它不必为了被称为洞穴而显得像一个洞穴。我们反而能想象一个可被称为透明洞穴的洞穴,在那里洞穴的特性展现在一个纯形式里。
建筑的未来,我相信,必定是类似于洞而不是巢。我认为这更加丰富。然而,问题是洞穴本身是自然形成的地貌,作为人类的外在物有被发现的希望。在“人造建筑”中“人工洞穴”是否可获得?这是个很大的谜,它关乎我们主动地去创造缺乏甚至超越意向性(intentionality)的东西的能力。只有人工的和透明的洞穴才是明天的建筑的可能形式。
【渐变(gradation)】
渐变将成为建筑的未来的关键词。比如,在黑白之间有无限的色阶,在1和0之间有无数的数值。常规的建筑以“功能主义”之名把我们的世界系统化,就好像不是黑就是白。可是我们的当代生活是由巨量的处于它们之间的不可预料的行动所维持。不像互联网,空间不能瞬间地从0切换到1。相反,空间的魅力必定存在于在现实中实现在0和1之间的渐变的可能性的能力。
渐变在各个不同的场所蛰伏着。它们可以在内与外、建筑与都市、家具与建筑、私人与公共、剧场与博物馆、住宅与街道、物质与空间、早晨与夜晚、可理解性与不可理解性、动态与静止之间被发现。在大量的概念之间,我们应该能够发现意料之外的渐变并给它们提供新的形式。渐变的想法将宣告建筑的巨大的可能性。
【没有五线谱的音符——新的几何学】
在五线谱音符系统里,旋律符号置于像格栅的五线谱上,旋律线指示出“同质的时间”。这个手段类似于现代建筑:元素的排列是基于笛卡尔坐标系统的“同质空间”。因此,没有任何写入的五线谱必定就是密斯的建筑,密斯宣称建筑(=音乐)就是五线谱本身,而不在于记在那些五线谱上的音调里。他能够预见建筑学的根基。
拿掉五线谱,只画上记录声音漂浮的音符。这样会混乱吗?并非如此。这里,联系出现在音符之间。无数的音符在巨大的互相联系的网中彼此交织。这里存在着一种由局部的联系产生的动态的温和的秩序。这个由音符显示的秩序就是21世纪建筑的秩序。
【内变成外/外变成内(inside out/outside in)】
内和外是建筑学永恒的主题。当内与外进行反转或积聚时,就产生了充满更多潜力的建筑。在他的称为“罐装的宇宙”(Uchu no Kanzume)的作品中,日本艺术家赤瀬川原平(Genpei Akasegawa)提出了最非同寻常的内外反转的概念:他把通常贴在外面的标签贴到了内表面。结果,整个宇宙,包括我们,就被容纳在那个反转的罐子里。
【城市作为住宅—住宅作为城市】
建筑和城市并不是完全不同的东西,而是同一个现象的不同的显现。一座城市并不是建筑的集合,而它本身就是一个大而复杂的建筑。建筑不是城市性的一部分,而是城市里的一个小宇宙。这里,部分并不是整体的一个成分,整体也不是部分的总和。部分和整体持续不断地交互作用着。有时,组件与整体竞争并吞没整体。
比如,东京是所大宅子。住在东京,走出房子(=房间)一小步,就到了一条小巷子,为精巧尺度的东西围绕,感觉就像是房子的一个舒适的延伸。因此,当它们逐渐彼此渗透,宅子和城市就熔合为一。住在东京就是住在一所房子里,同时地也是住在一所巨大的房子里,这个巨大的房子就是城市本身。从小尺度到大尺度,当它们逐渐地变化时,所有东西都关联起来了。一个曾经是个人的场所变成为巨大的城市景观的连续性的一部分。
如果一个小房子当做一个城市来分析,就会看到无限复杂性的令人愉快的轨迹。另一方面,当一个城市被当做一所巨大的房子来分析,或许一种新的敏感性就会出现:建筑空间可以在一个巨大的尺度上被体验。比如,让我们想象一个城市空间可以被定义为一个一百万平方米的房间。这是与我们熟知的城市不同的崭新的城市性。
【森林的意义】
森林是透明性和不透明性的共生的场所。它是分节和整体共存的场所。它是既有又没有外部的界面的场所。对于人类来说森林这个外在物又是令人欣慰的。类似森林的建筑是理想建筑的图景之一。
【单个房间】
所有建筑在某种意义上都是一个单间。一个空间变形、波动、搏动,创造无数场所。你甚至可以想象城市是一个吞没了城和它的建筑的巨大的房间。这里,作为一个单间,内和外不是完全不同的元素,而只是暂时给予那种内和外既联结又时刻转变的状态的一个别名。
【区分之前】
当你去伦敦的约翰•索恩(John Soane)博物馆,无数的小物件以小间隔排列着。因为这个,你能体会到神秘的倒置:无法分清到底这些小物件产生了空间还是这些小物件是由空间产生的。这整体的场所是空间和物件的难分因果的集成。
绕着勒柯布西耶的朗香教堂漫步,在我们眼前的无疑是个有着巨大存在感的建筑。然而同时,这个巨大的存在感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感觉,就是身处一个“剩余的”空间,一个整体的一部分,周围环境的产物。在法国南部的多罗内(Thoronet)修道院内,光线从其石结构的缝隙照耀进来,这些异常清晰的光线的纯然体量混淆了谁先存在的顺序:光还是石头。这肯定是区分光和物质之前的状态的图景。
生产建筑或许类同于生成一个原始的统一的连续体:就在区别光和物质、空间和体量、自然和人工、内和外、城市和房子、微小和巨大之前的连续体。要做到这个就是要同时既原始又复杂,既令人信服又完全深不可测。
【风景的意义】
生成建筑类同于创造令人难忘的风景。
【东京】
我出生在日本北部一个叫北海道的地方并在那里长大。那是一个融在大自然中的农业区,夏天舒适,但冬天很冷经常达到摄氏零下三十度以下,雪也下得很多。在那种环境下,房子就要把人从周边环境中保护起来。室内要加热达到舒适的程度以便于居住,室外则是冷酷的苛刻的自然。在那里,自然和人工是敌对的,室内与室外是对立面。
然后我去东京上大学。在某种意义上,东京和北海道是极端的对比。每次我从我东京的仅有一个房间的小公寓里迈出一步,甚至在冬天,室外都感觉温和。我会穿过我的公寓楼的狭窄走道并下楼梯。进入楼前的仅两米宽的小巷,一点也没有进入空旷室外的感觉。反而,就好像你的房子慢慢扩展延伸随着你从房子进入城市。这些小巷绕着房子弯曲蔓延,两边是颓败的煤渣砌块的墙和两层的木屋。除此,还有无数的电线盘旋在头顶上就像一个保护蓬一样。因此,一个小房子和一条窄巷之间的关系并非对立而是连续而扩展的。内和外无定形地互相联系并愈益相互转化。自然风在外面吹拂,但不再可怕而是显得温和轻柔。人工和自然的现象慢慢轻轻地聚合。因此,住在东京并漫步于窄街和矮楼间很令人愉悦。
在北海道,自然和人工,内和外是对立的。但在东京,自然和人工融合了,室内外形成连续体。这两种环境构成了我的建筑的基本背景。
【图解的意义:甚至儿童都能画的图】
我想要创造甚至儿童也能画出来的建筑。这是我对清晰的渴望。但同时,我要这个让人信服的建筑包涵深不可测的巨大的多重性。
人们会为树的复杂和多样所惊叹,但同时却能立刻想象出一棵“树”,并用简单的草图或图解捕捉住它。
为了产生可理解性和不可理解性的双重性,我使用“图解”。 在图解中捕捉住本质的能力通向方法论的主要源泉。
【“之间”的建筑】
我一直在思考“之间”的建筑。比如,“之间”这个词毫不含糊地表示当有人说“在一个城市和一所房子之间”时所有人都不怎么知道的东西。然而,在“之间”里并没有有形的东西。“之间”状态总是透明的,即使那些构成两极的东西是实在的。
在自然和建筑之间/在内和外之间/在城市和房子之间/在家具和建筑之间/在物和眼之间/在此与彼之间/在大地和天空之间/在这一页和下一页之间/在洞和巢之间/在空和稠密之间/在空间和光之间。
如果这样的话,我们为什么不能说终极建筑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被认为是“之间”的建筑?建筑学无休止地困扰于笨拙的无可避免的形式主义、不透明性和限制。但是,让我们想象这样一种建筑:“之间”的所有东西无重力地发生,那些最精华的,而剩余的粗粝的沉积物则沉没无闻。我们可以想象“之间”的建筑是完全由那些“之间”的状态构成的场所。这是梦的建筑。
【作为云的建筑】
在传统的日本屏风上描绘的画里,不同的风景可以通过翻腾的云浪的缝隙观察到。不同的时间、空间和不同尺度的人共存于其中。也许N宅中嵌套的盒子的叠置就是这些屏风里的云的三维展示。这些云不停地后退到背景里,并作为交联各种在其轮廓之间展现的情境的透明的框架。换句话说,一个不明确的元素可能变得与整体一致同时又保持其暧昧性。这些构成了概念的云。
【嵌套】
理想建筑类似于“星云状的领域”。它是一个内和外融合的场所。建筑学的创新和挑战在于把这种无定形的领域实在化,成为有形的有意义的建筑存在。一个恰当的例子是,我对嵌套的构造感兴趣。
通过一个多层嵌套的结构,由带有开口的盒子构成,一种有形的同时又是星云状的领域出现了。一个盒子套在另一个里,无限地,产生了变化多样的渐变。首先,嵌套没有尺度。嵌套贯穿尺度的所有渐变的层级:从手里的小盒子;到包容它的一所房子;到一个城市;到地球;到宇宙。因为,嵌套是相对论的一种形式,只能由“内和外”的手段来调控。换句话说,它是一种秩序,只能由本地化的关系来调控。进而,嵌套是一种灵活的构成。嵌套建筑的外壳本身永远是背景,在它们之间我们日常生活和用品的无级递减,昭示着被允许生存的我们当代世界的多样性。一个盒子在另一个中直到无限,就是一个保持内在统一性又可灵活感知的构成,它使不确定性和递减成为可能。
【花园】
一个花园是原初的建筑形式。它是人类操控的自然,或者它是受自然影响的人工产物。在花园里,存在着场所,透视法和多样性。当小尺度与大尺度交互联系时不同的尺度显现出来。
“我爱花园。因为花园从不抛弃人。在那里我们可以自由地散步或站立不动。我们既可静观整个花园,又能凝视一棵树。植物、石头和砂、都展现出许多变化。它们永远在变。”
——武满彻《从音乐的空白处》
【一座森林:建筑作为信息的场所的可能性】
在某种意义上,森林是人们与信息交互作用的一个场所。这里,信息不能被限定为标准的“信息”,而是包括无所不在地围绕我们的任何东西。在森林里,不同种类的信息相互关联共生共存:从第一眼看没有什么用处的东西;从人的视角自然不可感知的踪迹;相反因尺度太大而无法感知的东西;既无用又有用的;到那些不可言说的东西。人类建造的建筑总是试图组织这个信息的等级制(试图强加一种秩序)。然而,如果我们要一个场所类同于森林,那么我们必须努力创造一个各种各样的信息都可以在里面交互作用的场所,将包括那些第一眼看起来琐碎的、无足轻重的和无意义的东西。这并不意味着其外形要模仿森林,也不靠单纯用网格来积聚物体来达到这个效果。场所施加一种秩序,它同时协商、激发、催化各种不同的交互作用并增强信息的多样性。这些信息不仅只是存在而且激发人们,一旦掌握后将引向更深的真实的发现。这将激发各种“人与信息的交互作用”,使我们永远对新的联系打开视野。这样的场所必定是像森林一样的。在那里,我们可以发现日益增长的丰富发展的潜力,这种潜力由真实空间和信息空间的共时性作用而成为可能。
【外部的意义】
我认为建筑在于对其外部的营建中。然而,我讲的外部并不仅仅意味着营造外部体量和立面。我说的外部是指内部与外部空间之间的界限的内部结构。外部始于内部空间结束处。外部空间结束处,外部开始。典型地,外部本身是内外交互作用的物质实现。
在足球里,存在球场的之外的空间。一部小说有书的外部空间。计算机终端是互联网的外部。换句话说,世上的大部分事物都有外部来调和其内在与外在现实不同尺度的相互作用,或者作为它们的一个外壳来标示在世界上的存在。歌剧有其舞台,舞台内部的结构框架成为歌剧的外部。现代艺术的外部是被称为展厅的地方(尽管你可以声称不需要展厅)。存在着一种文化的传统使我们把它组织为艺术。
然而,在这个世界上,存在着没有外部化的表现形式的外部。例如,拉面的外部是碗,但一个饭团的外部只是它自己。因此,在这个世界上至少有两个没有外部化的表现形式的外部;换句话说,内在本身就是与外在现实的联系的展示。一个例子是饭团,另一个是俄罗斯套娃。
【房子的意义】
当把房子作为人类居住的场所考虑时,我们对它作为一个对象的总体理解只是感知的一部分而非全部。超越一所房子的个别性,我把它看做是人们在日常生活里交往作用的场所的整体。
或许,比如说一所房子是类似于一座小山的东西。让我们想象某人拥有一座山。在那山上,主人有所像是住宅的建筑物,有农田,一处原始森林,一条小溪,库房,家畜棚,步行约二十分钟有另一处房子作为分开的书房。此外,在山的另一边也许有小村子。其他的人可能住在在那里的废墟,半建成的房子和一个图书馆里。在那座山上,有一个古老的山洞,人们可以探险。对这些住在山里的人来说,他们的房子的概念一定会延伸到作为所有的现象的整体的整个山。如果我们把这个整体当做一所房子考虑,那么它必然是个内与外、自然与人工、房子和城市累积聚合的场所。
【含糊(ambiguity)的意义】
建筑必定不能含糊,当人们与建筑交互作用时可能出现一种主动的含糊。含糊性由建筑实现,这是令人信服的东西。含糊性相当于差异性、多样性,并萃取出人类的精华。
【山一样的建筑】
东京有许多山丘,有较大的自由延展的山丘,也散布着无数蜿蜒的小丘。甚而,还有一些地方通过少量台阶连接那些算不上山丘的不同的斜坡。根本上,可以说我们称为城市的特征是由地貌环境形成的地景的表现形式,这些地貌环境形成于建筑物等人工环境(它们构成城市组织)之前很久。
如果我们要评估建筑和城市,不是作为不同的现象,而是作为彼此联系的,那么建筑可以有更多的山丘。换句话说,迄今为止的建筑都是通过堆积水平的楼板形成的,但如果我们把建筑作为一个城市来想象的话,我们就能把建筑作为更刺激的景观来感知。斜坡就是这样的一个方法。另一方面,甚至不常出现的斜坡也不再是个能够打破惯常的、不灵活的建筑经验的元素。必须出现一种建筑样式,它们能唤起类似于在东京市的许多不同的小山丘上旅行的体验。这是山一样的建筑,这种形态能获得一种超越老一套的效率和便利的品质吗?
【同时既分开又连接】
建筑要产生“接近性”。然而,建筑也同时要产生“连接性”。相互联系的矩阵可以通过想象连续和不连续之间的接近的无限的光谱来设计。可是,这些不是固执的格子框架。如果能产生一种同时既疏离又联系的动态秩序,那么我们就能够实现丰富的建筑体验。如此,所有的建筑都可以被认为是“单一房间”。所有空间同时既分开又连接。
【窗】
建筑是空间的窗。想象一个窗不是一个内与外之间的开口,而是一个由一定深度的领域的叠置,一个为人们活动提供催化剂的场所的叠置。在内与外、城市与住宅、自然与人工之间存在着丰富的层级。所有这些种类的深度都可以在一个窗子上完美体现。想象我们在这些与场所联系的窗子里的活动。把建筑重新考虑为空间的窗是要认识到内和外并不只是被一堵墙或框架隔开,如此,无数的领域,尺度,连续和不连续,之间的透明与不透明可以被整合起来。不同的建筑概念会应运而生。
【成形(formulation)和互动(interactivity)】
建筑由两种物质构成:成形和互动。成形字面上是指一个结构或场所如何被建构,经常是指结构的和空间的,同时也是概念的、几何的和哲学的。另一方面,建筑的互动意味着人们如何与作为与上述的建构的结果的场所相联系;它显示人们如何以某种方式理解空间并与之互动,这些方式可以从功能的到最奇特的用途。
成形和互动看起来似乎是互不兼容的。然而,不正是这两个元素的互相作用产生了有活力的建筑?一种新的建筑概念既不仅仅是一种新的成形的表示,也非单指互动。如果有一个新的构成形态的空间但人们还是继续用往常的方式与之互动,那是不够的。反之亦然,如果一个有着新的互动可能性的空间但其构成形态仍然是传统的,那也是不足取的。新的构成形态产生新的互动行为,进而,新的互动应该将新的现实投射进新的构成形态中。当成形和互动得新样式能够紧密地互相关联达到不可分割时,我们可以说这就是真正字面意义上的新建筑。
【二元性(duality)不必是两个对立面面对面共存。
它意指那两个极端之间的渐变的可能性。】
【和服和身体】
在欧洲,衣服是三维裁制以适合人体。另一方面,日本和服基本上是一个平面。当穿着和服时平面的布料和三维的身体互相作用,一种形式出现了。进而,人的身体是富有活力的,随着身体的每一个运动,衣和身之间的互动时刻调整,表现出一系列的形式。日本和服并不追随人体的外形,而是追随人的运动的多样性。要不然,可以说是设计围绕人体的空气,换句话说,它是在设计身体和和服之间的互动。
人体并非静止不动,而是持续不断地在摇动、移动和变形。身上穿的衣服要容纳这些运动并在大量的交互作用和滑动中展示体形。人们的生活也不是一陈不变的,而是持续不断地在摇摆、移动和变形。因此,人们生活的场所也应该容纳这些运动,并时时激发出建立在大量差异和互动的网络上的生动的场景。
在三宅一生的作品里,材料、制作方法、形状、与人的关系、功能、美、运动、变形、循环利用、技术、惊奇的元素、传统、未来、以及一切之上的愉悦,都结晶为一个整体。与一个生态系统类似,这种合而为一是一个强有力的各方交互作用并开始彼此界定的网络的结果。创造单个物体的行为与重新想象整个世界的行为相联系。
【相对论/量子力学】
相对论告诉我们空间的振荡。量子力学告诉我们星云状领域的可能性。
【伊东丰雄和仙台媒体中心】
伊东的仙台媒体中心向我们揭示了三个主要的可能性。一个是在常规建筑中通常认为是“物”的东西里发现空间的可能性,就像仙台媒体中心里著名的“管子”所表明的。以前尽管在形式、厚薄以及构成方面提出过无数的变化,但柱子仍然是柱子。超越“物”的新“空间”是由伊东丰雄发现的。他的提案拒绝成为单纯的新结构系统。建筑是由实体构成的。所有那些实体都隐藏着转化为空间的潜能。因此,媒体中心本身展示了那种可能性。我的项目,叫做“原始的未来住宅”,也是这种可能性的一个开发。楼面、柱子、家具和建筑都一起构成一种实体与空间之间的胚胎般的环境。
媒体中心向我们揭示的另一个可能性是这样的想法:“由波动的空间激发,人们将开始新的多样的活动。”媒体中心的平面很简单:方形之上有一些像漂浮的泡泡的圆。乍一看,好像没有反映任何功能,也不像是一个建筑平面。但是,由这些管柱组成的圆圈引发的空间的波动暗示了什么是“为人类的新场所”。没有确定的房间和功能,它只创造新空间的波动。这些波动被严格而又松散地界定,可用于大大方便我们那些多样化的而又组织严密的行为,这些行为充满了日常活动中的各种意外发现。正是建筑将会颠覆平面和规划的概念。但是,这种可能性仍然有待充分挖掘。
第三个可能性是给予我们在当下甚至在未来构想新建筑的勇气。
【材料性】
材料必须能够不时激发新的建筑概念,即使那些物质仅覆盖建筑表面。
【时间的维度:人类中心说和无意义】
带有时间浸淫的光泽的物体有着关于它们的独特的品质,这种品质是历史短暂的物体所没有的。甚至人造物在经过几十几百年后也开始向自然一边轻微倾斜,或者开始呈现介于自然和人工之间的存在性。或者像以前的村子一样,那些随着时间慢慢磨砺的东西开始获得某种自然的品质。伯纳德•鲁多夫斯基(Bernard Rudofsky)称之为“没有建筑师的建筑”。
新造的物体没有可能获得那种只有时间才能给予的品质吗?当代的东西要花上五十年才能获得这样的品质?这就要以一种建设性的方式来复制这种时间的维度。我相信这并非不可能。这不是对时间感的单纯模仿。不能把时间性包含进建筑的形态构成里吗?由无比复杂而又具有令人信服的形式创造的建筑能否达到内在于那些村子的时间感?由复杂性和简洁性创造的计算机能否在一瞬间捕捉住时间的连续性?那将是在人类中心说和无意义之间的世界的广阔天地。
【建筑是引发意外发现的精巧过程】
150年前,达尔文证明了意外事件和逻辑是并存的。他论证了在自然中发现的多样性是源于意外事件。或许可以构想能激发意外发现的精巧过程来减小自然与人造物之间的距离。它是一种新的存在,同时拥有自然的多样性和人工的清晰性。
【废墟】
废墟是建筑的尽头,同时也是建筑的起源。废墟是包容了意外事件的不完美物,正由于此,能够转形为人工的洞穴。建筑就是要小心翼翼地设计废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