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哈姆雷特
一头公鹿的尸体躺在台上,长长的麻绳从天而降,牢牢地套在公鹿的脖子上。
导演Luk Perceval不仅创造了一个令人讶异的舞台,也导演了一出来自未来的哈姆雷特。
性情古怪的新国王克劳迪斯,搔首弄姿的皇后乔特鲁德,坐在轮椅上的女人波洛涅斯,踩着高跷的怪人雷欧提斯,金色短发无辜的奥菲利亚,孩童罗生克兰和盖登思邓。所有的人都抛开了掩饰而夸张变形,尽管故事依旧是王子复仇记,但叙事已经不再是这部戏的重点,有时我甚至觉得故事是破碎的,你所看见的应该不仅是复仇。
中年臃肿的Josef Ostendorf和年轻英俊的lithe Jörg Pohl身穿同一件巨大的黑色衣服,头戴纸糊的皇冠,恍惚融为一体。或许,他们一位是死去的哈姆雷特国王的鬼魂,另一位是年轻的哈姆雷特王子,也或许,他们都是哈姆雷特王子。
他们在同一个“身躯”里,说着时而相同时而不同的言语。最初,小哈姆雷特只是露出脑袋,老哈姆雷特占据了几乎全部,小哈姆雷特慢慢地逐渐成长与老哈姆雷特并存。小哈姆雷特时常喃喃自语,老哈姆雷特便用双手捂住他的嘴,小哈姆雷特面部狰狞痛苦挣扎甚至眼眶含泪,老哈姆雷特又伸手轻抚他的头。后来,小哈姆雷特挣脱出那件衣服,赤身裸体胡言乱语地奔跑流窜,不知是刻意掩饰还是真的疯癫,老哈姆雷特沉默不语悄然离去。我总觉得,那像是成熟圆滑的父亲在教导少不更事的孩子,又像是少年成长的烦恼不知如何抉择生出两个自己。
哈姆雷特逐渐地“癫狂”,让周围的人以为他病了,却不知是真相刺激他思考。他间接导致奥菲利亚溺水,他用剑刺死波洛涅斯,他与雷欧提斯决斗,他反抗母亲乔特鲁德与叔父克劳迪斯。而一切外化的桀骜不驯,都抵不过内心的暴风骤雨。
最终,哈姆雷特王子回到黑色衣服里,就好像皈依完整的自己,他高声呐喊甚至是咆哮,老哈姆雷特沉默不语或轻声符合。“活着还是死去”,“吻还是不吻”,“离开还是留下”,“保持安静还是高声呐喊”,哈姆雷特一口气抛出近百个关于生命的选择,呐喊着仿佛要冲出躯体。
这依然是莎翁富有哲理的诗句,但显然已经不是那个诗意的莎翁,打破了诗体念白严格的格式,更加自然也更加贴合人物扭曲变形的性格。舞台上,演员们有时更像在和自己对话,更像是扪心自问。
舞台边上一架钢琴一把吉他,一个男人的背影和幕后的童声合唱团,非常美妙的现场配乐。他唱的歌词我全然不知,有时甚至只是吟唱呐喊,童声合唱更是隐约而美妙,不动声色却恰到好处地配合着戏里细腻的情绪。
很可惜,语言成为障碍,入戏太慢。尽管哈姆雷特的故事很熟悉,但糟糕的字幕依旧让我唏嘘不已。倒也好,调动一切感官,独立完成了这一次解码的全过程,在没有被灌输任何别人意见的前提下。与舞台上的一切同步呼吸,戏才入心更深,呐喊才由心而生。
离场的时候,我回头又看见那头自始至终睡在舞台上的公鹿。突然觉得,他就像是被谋害的老哈姆雷特国王,他的沉默也与台上扭曲的身影,特别是哈姆雷特王子近乎癫狂的思维形成反差。你必须面对的,便是人生中的抉择,无处不在。
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a question!
(汉堡塔利亚剧院话剧《哈姆雷特》)
导演Luk Perceval不仅创造了一个令人讶异的舞台,也导演了一出来自未来的哈姆雷特。
性情古怪的新国王克劳迪斯,搔首弄姿的皇后乔特鲁德,坐在轮椅上的女人波洛涅斯,踩着高跷的怪人雷欧提斯,金色短发无辜的奥菲利亚,孩童罗生克兰和盖登思邓。所有的人都抛开了掩饰而夸张变形,尽管故事依旧是王子复仇记,但叙事已经不再是这部戏的重点,有时我甚至觉得故事是破碎的,你所看见的应该不仅是复仇。
中年臃肿的Josef Ostendorf和年轻英俊的lithe Jörg Pohl身穿同一件巨大的黑色衣服,头戴纸糊的皇冠,恍惚融为一体。或许,他们一位是死去的哈姆雷特国王的鬼魂,另一位是年轻的哈姆雷特王子,也或许,他们都是哈姆雷特王子。
他们在同一个“身躯”里,说着时而相同时而不同的言语。最初,小哈姆雷特只是露出脑袋,老哈姆雷特占据了几乎全部,小哈姆雷特慢慢地逐渐成长与老哈姆雷特并存。小哈姆雷特时常喃喃自语,老哈姆雷特便用双手捂住他的嘴,小哈姆雷特面部狰狞痛苦挣扎甚至眼眶含泪,老哈姆雷特又伸手轻抚他的头。后来,小哈姆雷特挣脱出那件衣服,赤身裸体胡言乱语地奔跑流窜,不知是刻意掩饰还是真的疯癫,老哈姆雷特沉默不语悄然离去。我总觉得,那像是成熟圆滑的父亲在教导少不更事的孩子,又像是少年成长的烦恼不知如何抉择生出两个自己。
哈姆雷特逐渐地“癫狂”,让周围的人以为他病了,却不知是真相刺激他思考。他间接导致奥菲利亚溺水,他用剑刺死波洛涅斯,他与雷欧提斯决斗,他反抗母亲乔特鲁德与叔父克劳迪斯。而一切外化的桀骜不驯,都抵不过内心的暴风骤雨。
最终,哈姆雷特王子回到黑色衣服里,就好像皈依完整的自己,他高声呐喊甚至是咆哮,老哈姆雷特沉默不语或轻声符合。“活着还是死去”,“吻还是不吻”,“离开还是留下”,“保持安静还是高声呐喊”,哈姆雷特一口气抛出近百个关于生命的选择,呐喊着仿佛要冲出躯体。
这依然是莎翁富有哲理的诗句,但显然已经不是那个诗意的莎翁,打破了诗体念白严格的格式,更加自然也更加贴合人物扭曲变形的性格。舞台上,演员们有时更像在和自己对话,更像是扪心自问。
舞台边上一架钢琴一把吉他,一个男人的背影和幕后的童声合唱团,非常美妙的现场配乐。他唱的歌词我全然不知,有时甚至只是吟唱呐喊,童声合唱更是隐约而美妙,不动声色却恰到好处地配合着戏里细腻的情绪。
很可惜,语言成为障碍,入戏太慢。尽管哈姆雷特的故事很熟悉,但糟糕的字幕依旧让我唏嘘不已。倒也好,调动一切感官,独立完成了这一次解码的全过程,在没有被灌输任何别人意见的前提下。与舞台上的一切同步呼吸,戏才入心更深,呐喊才由心而生。
离场的时候,我回头又看见那头自始至终睡在舞台上的公鹿。突然觉得,他就像是被谋害的老哈姆雷特国王,他的沉默也与台上扭曲的身影,特别是哈姆雷特王子近乎癫狂的思维形成反差。你必须面对的,便是人生中的抉择,无处不在。
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a question!
(汉堡塔利亚剧院话剧《哈姆雷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