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一本书去吴哥
之前还没有哪一次旅行让我这般重视,一个月来有时间就要看看吴哥的书。爱上读旅行笔记还要从林达的《带一本书去巴黎》开始,于是,我也思量着,是不是也要带一本什么书去吴哥?
带吴哥的历史?
东南亚盛极一时的王朝,六百多年辉煌统治,就那样在战乱和洪水中一夜倾覆。如果留下《真腊风土记》的周达观能看到之后吴哥的败落,不知是哪样一种心情。毕竟,有传说他去吴哥的时候,带着刺探国力的秘密任务。
然而,国力再盛,百姓却不能同享。周达观在描述了吴哥王朝宫苑如何华美之后,这样写:“其下如百姓之家,止用草盖,瓦片不敢上屋。”世界上每一个奇迹建筑的背后,都少不了辛酸黑暗的奴役与压迫。雄伟的吴哥城,也一定有着千百段凄美的故事,一砖一土都印刻着建造着的血泪。这些血泪,建造的时候看不到,建造之后更不会有人想起。
直到四百年后,法国人亨利·穆奥拨开丛林发现吴哥巨大的塔尖时,吴哥才重新进入了人们的视野,而那一段历史的伤疤,也不得不随之揭开。建筑,仍然屹立;而人,早已化为尘土。沈从文的墓碑上,黄永玉写道:一个战士,要不战死沙场,就是回到故乡。建造起吴哥的人们,不知如今是否也已几度轮回,回到了故乡呢?
历史,对我来说,过于沉重了。
抑或带印度史诗?
最伟大的印度教建筑诞生在印度之外,就是吴哥。虽然吴哥的建筑半途转向了佛教,但让人向往的还是印度教的建筑。
去吴哥,至少不能对印度教一无所知。印度史诗《罗摩衍那》有中国的《西游记》之称。《摩诃婆罗多》是更长的一部经典。吴哥大大小小的雕像,绵延不绝的浮雕,都向印度教神灵做出崇拜。百变的毗湿奴,四面的梵天、代表生殖的湿婆,还有史诗中的生动故事。
看吴哥,怎能不看史诗?每每都有一股去借阅的冲动,可是,一到跟前,又退缩了。这样大部头的史诗,恐怕临行前浮躁的心情难以去消受。于是,只去了解个皮毛。季羡林老先生,用了十年时间,翻译出了八卷的《罗摩衍那》。而我想用一个月,甚至更少的时间去看,怎能承受得住季老的十年之心血。还是等到我做好足够的准备,心也沉静下来,带着对史诗和季老纯粹的崇敬的时候再去细细品读吧。
还是带一本图册或摄影集?
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是的,照片看的多了,有几个晚上,都辗转反侧。吴哥的照片太多了,有清晨的剪影,有夕阳的光圈,有晴空下的色彩。而脑中总是在回味的,却是两个面容,一个是高棉人刻在巴戎寺石头上的微笑,一个是吴哥王城入口处巨大的脸。
他们都在微笑着。巴戎寺的雕像小一些,似乎更贴近人间;吴哥城的那个伟岸,仿佛更贴近神灵。然而,两者的微笑,却是一样的。这微笑,有人给出了东方的蒙娜丽莎的赞美。虽然蒙娜丽莎世界闻名,但用蒙娜丽莎来赞美吴哥这微笑,未免太过肤浅了。
呆呆地对着照片,想看透这吴哥的微笑,却越发糊涂了。这微笑,是宗教的大彻大悟?是王室的与民同乐?是平民的会心一笑?还是你我内心中一刹那的交会?也许,你眼中的微笑与我眼中的微笑就着千差万别了。也许,当我真正走近巴戎寺和吴哥城的时候,那时我眼中看到的微笑又与现在我的理解全然不同了。
那么带旅行指南?
第一次把Lonely Planet看得如此细致,想去的地方都勾画出来,以至于越看越发现几乎都要被画尽了,于是,只好搁笔。毕竟,短时间的旅行,说到底,还是走马观花的快餐一般。如若一一都细细看去,恐怕一个月也不为多吧。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但是,照书本旅行却容易违背了旅行的意义。我们为什么旅行?为了亲眼去看,亲耳去听,亲手去触。也许,去到吴哥之前,本就不该看这些,做这些准备,而应该身临其境了,去得到第一手的所见所闻所感。
带一本书去吴哥吗?我不带了。到吴哥,我只要带着自己的腿脚去游历,带着眼睛去观察,带着耳朵去聆听,带着心灵去感悟,这不就是旅行的意义吗?
想,第二天,就微笑着,飞到吴哥,去看吴哥的微笑。
带吴哥的历史?
东南亚盛极一时的王朝,六百多年辉煌统治,就那样在战乱和洪水中一夜倾覆。如果留下《真腊风土记》的周达观能看到之后吴哥的败落,不知是哪样一种心情。毕竟,有传说他去吴哥的时候,带着刺探国力的秘密任务。
然而,国力再盛,百姓却不能同享。周达观在描述了吴哥王朝宫苑如何华美之后,这样写:“其下如百姓之家,止用草盖,瓦片不敢上屋。”世界上每一个奇迹建筑的背后,都少不了辛酸黑暗的奴役与压迫。雄伟的吴哥城,也一定有着千百段凄美的故事,一砖一土都印刻着建造着的血泪。这些血泪,建造的时候看不到,建造之后更不会有人想起。
直到四百年后,法国人亨利·穆奥拨开丛林发现吴哥巨大的塔尖时,吴哥才重新进入了人们的视野,而那一段历史的伤疤,也不得不随之揭开。建筑,仍然屹立;而人,早已化为尘土。沈从文的墓碑上,黄永玉写道:一个战士,要不战死沙场,就是回到故乡。建造起吴哥的人们,不知如今是否也已几度轮回,回到了故乡呢?
历史,对我来说,过于沉重了。
抑或带印度史诗?
最伟大的印度教建筑诞生在印度之外,就是吴哥。虽然吴哥的建筑半途转向了佛教,但让人向往的还是印度教的建筑。
去吴哥,至少不能对印度教一无所知。印度史诗《罗摩衍那》有中国的《西游记》之称。《摩诃婆罗多》是更长的一部经典。吴哥大大小小的雕像,绵延不绝的浮雕,都向印度教神灵做出崇拜。百变的毗湿奴,四面的梵天、代表生殖的湿婆,还有史诗中的生动故事。
看吴哥,怎能不看史诗?每每都有一股去借阅的冲动,可是,一到跟前,又退缩了。这样大部头的史诗,恐怕临行前浮躁的心情难以去消受。于是,只去了解个皮毛。季羡林老先生,用了十年时间,翻译出了八卷的《罗摩衍那》。而我想用一个月,甚至更少的时间去看,怎能承受得住季老的十年之心血。还是等到我做好足够的准备,心也沉静下来,带着对史诗和季老纯粹的崇敬的时候再去细细品读吧。
还是带一本图册或摄影集?
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是的,照片看的多了,有几个晚上,都辗转反侧。吴哥的照片太多了,有清晨的剪影,有夕阳的光圈,有晴空下的色彩。而脑中总是在回味的,却是两个面容,一个是高棉人刻在巴戎寺石头上的微笑,一个是吴哥王城入口处巨大的脸。
他们都在微笑着。巴戎寺的雕像小一些,似乎更贴近人间;吴哥城的那个伟岸,仿佛更贴近神灵。然而,两者的微笑,却是一样的。这微笑,有人给出了东方的蒙娜丽莎的赞美。虽然蒙娜丽莎世界闻名,但用蒙娜丽莎来赞美吴哥这微笑,未免太过肤浅了。
呆呆地对着照片,想看透这吴哥的微笑,却越发糊涂了。这微笑,是宗教的大彻大悟?是王室的与民同乐?是平民的会心一笑?还是你我内心中一刹那的交会?也许,你眼中的微笑与我眼中的微笑就着千差万别了。也许,当我真正走近巴戎寺和吴哥城的时候,那时我眼中看到的微笑又与现在我的理解全然不同了。
那么带旅行指南?
第一次把Lonely Planet看得如此细致,想去的地方都勾画出来,以至于越看越发现几乎都要被画尽了,于是,只好搁笔。毕竟,短时间的旅行,说到底,还是走马观花的快餐一般。如若一一都细细看去,恐怕一个月也不为多吧。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但是,照书本旅行却容易违背了旅行的意义。我们为什么旅行?为了亲眼去看,亲耳去听,亲手去触。也许,去到吴哥之前,本就不该看这些,做这些准备,而应该身临其境了,去得到第一手的所见所闻所感。
带一本书去吴哥吗?我不带了。到吴哥,我只要带着自己的腿脚去游历,带着眼睛去观察,带着耳朵去聆听,带着心灵去感悟,这不就是旅行的意义吗?
想,第二天,就微笑着,飞到吴哥,去看吴哥的微笑。
-
touch 赞了这篇日记 2013-04-26 11:19: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