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氓”绅士
“流氓”绅士
英格兰足球流氓群体心理分析
说起足球流氓,大多数人首先想到的是英格兰人。确实,由于他们喜欢寻衅滋事的暴力传统,英格兰足球流氓几乎成了全世界球迷最不待见的一群人,很多国家甚至直接把英格兰球迷等同于足球流氓,以至于在举办重要足球比赛时禁止那些被怀疑是足球流氓的英格兰球迷入境。全球人民的这种看法并非空穴来风,英格兰足球流氓确实很能惹是生非,制造过不少暴力事件,其中最臭名昭著的一起案件是1985年在比利时杀死39名意大利球迷的海瑟尔惨案。
英格兰球迷怎么这么好斗?英格兰足球流氓为何屡禁不止?有意思的是,通常人们对英国人的印象都是比较好的:彬彬有礼、谦和绅士,即使是普通的蓝领工人也不例外,这是这个国家几百年坚持推行文明教化所致。然而,英国绅士们也有他们不为人知的“月亮背面”,这集中体现在他们的国球——足球。
现代足球起源于英格兰。12世纪时英格兰人同入侵的丹麦人打仗,战斗结束后英军士兵出于泄私愤的目的用脚狠狠地踢丹麦人的人头,足球运动就这么产生了。早期的足球没有什么规则可言,上百号人聚在一片空地上追着踢一个牛皮缝制的球,乱哄哄的打架斗殴是常事。到19世纪初,足球运动在当时的英国已经相当盛行。针对当时混乱的比赛场面,人们制定了《剑桥规则》,它是现代足球比赛规则的雏形。
不过,由于《剑桥规则》规定每方只能有11人入场,其他人禁止入内,于是不能参加比赛的人选择在场外解决争斗。最早的足球骚乱就这样出现在19世纪:1846年一场德比大战引发双方球迷大规模的对峙和骚乱,之后球场骚乱的数量不断增加。但是,当时的英国政府对这种采取的是一种相对纵容的态度,认为这种粗野的行为是英格兰的足球传统,没必要过多干涉。正是这种纵容,导致了英格兰足球流氓行为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大爆发。直到现在,英国特别是英格兰的足球流氓依旧活跃,难以根治,是因为它在英国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和后备“人才”队伍,以致有人说这是二战后“英国病”的一个具体体现。
英格兰足球流氓现象很难用一种原因去解释,涉及心理、文化、历史、社会等多个方面,不过心理因素无疑是最重要的一点。因为英格兰球迷普遍在人格方面表现出两面性:日常生活中是英伦绅士,温文尔雅;遇到比赛就变流氓,打架闹事。
早期的足球流氓主要是蓝领工人,近年来,许多白领也开始加入足球流氓的队伍。他们很多人属中产阶级,有着体面的工作,受过良好的教育,有的还是牛津剑桥的毕业生。在日常生活中,他们是西装革履的部门经理或者大学教师,衣着得体,温文尔雅,一副绅士做派。工作时恪尽职守,在家则是好丈夫、好父亲。另一方面,这些男人们还有他们的另一面:足球比赛期间,他们便会脱光衣服,聚众醉酒闹事,破坏公共设施,殴打对方球迷,简直跟平时判若两人。穿上西装是绅士,脱下衣服当流氓,这种人格上的两面性,是现在英格兰足球流氓的最大特点。
但是,并不是每个英格兰足球流氓都患有人格分裂症,双重人格也不是每个人都有。一个人的精神包含了成为各种性格的可能性,环境的变化会使其中的一种可能性表现出来。比如,法国大革命中国民公会里那些最残忍的成员,原来都是些谦和本分的公民,但在暴乱杀人时却心狠手辣毫不留情,类似现象文革的武斗中也出现过。心理学上把这种现象叫做“群体效应”。
法国大众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在他的《乌合之众》书中也谈论到了“群体效应”:“尽管生活方式、职业、性格、智力都不同,但当人们聚合成一个群体时,会使得他们获得一种群体心理,这种心理状态与他们单独一人时颇为不同。形成群体的个人会感到一种势不可挡的力量,这使得他敢于发泄出自本能的欲望。”确实,处在暴乱群体里的个人很难不产生这样的想法:我们人多势众,同时法不责众。一个人跟随群体作恶,不但更容易得手,也更容易逃脱罪责。在群体心理中,个人的理性被削弱,无意识的非理性占了上风,也就是心理学上常说的集体无意识。
处在激情球迷群体里的人也是这样一种情况:在标语、口号、队歌和酒精的刺激下,他们的克制和理性开始消失,本能欲望凸现。尽管平时的他可能是个富有教养而又胆小温和的人,但这时受到周围人行为的鼓励和带动,却敢于做出平时不可能做出的疯狂行为。在群体的刺激带动下,一个个足球流氓就这样诞生了。
为何现在有这么多的英国男人都热衷于参加足球暴力活动?除了英格兰传统粗野的足球文化,诺丁汉大学心理学教授艾里克•邓恩认为心理宣泄也是一个重要因素:“足球为男性提供了一个使用暴力的机会,它能够引起强烈的情感兴奋,让男人们有一种抗击敌人和保卫地盘的幻觉,很容易就引发狂热的暴力流氓行为。”
现代社会让男人富有教养,但这教养好像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令男人的行为更加文明,另一方面也压抑了男人的本能欲望。体内的雄性荷尔蒙使男人在本能上就生性好斗,但在文明社会里,这方面的需求被压抑了。作为一名绅士,你必须遵守文明社会的行为规范,出门要排队,尊老爱幼,女士优先,使用尊称,不能随口说脏话,更不能打人,有事找警察。大家都这么办,否则会遭到周围人的鄙视和孤立。在单位无论对上司下属,都要克制自己的脾气,工作的压力再大也要抗住;在家对妻子孩子更是要温柔爱护,即使有情绪也不能随意流露。文明社会把男人们都变成了无害的温和动物,这对于社会上的其他人来说固然是好的,但这本身是压抑男人本能的,久而久之会造成心理上的躁动和压抑。
而足球则更能刺激他们的原始神经,和对方球迷打架闹事能给予他们很强的快感和力量感,令人血液沸腾,唤起本能的野性,宣泄内心的压抑。这种与足球连在一起的暴力会让一些人像吸毒一样的上瘾,这就像性事一样能带给男人强烈的自我肯定和满足感。除此,现代文明社会还给男人们带来了存在感丧失的焦虑,因为心理学上说的存在感很大程度上来自本能欲望,男人的本能欲望很大一部分来自战斗和打猎。电影《搏击俱乐部》对这个话题有着更为深刻的探讨“在你的世界里,你不自觉得被限制住。你的衣着为外界所定型,为了生存遗忘本身的才能。”“以前我们看色情图片寻求刺激,现在坐在马桶上看宜家产品目录!”
是选择周末宅在家里看A片;还是到球场上喝酒看球,然后到街上痛痛快快干一架?在英格兰,很多男人将存在感的获得通过足球诉诸内心的本能欲望——暴力。在他们的观念里,只有投身于足球暴力,他们才觉得自己真正活过来,才感觉自己真实地存在着。
ps: 足球流氓并非英格兰特产,德国、意大利足球流氓闹得也都很凶。有意思的是,与英格兰同属大不列颠的苏格兰,却有着全欧洲素质最高的球迷,他们是一群真正热爱足球的人。阿根廷这个足球大国也盛产足球流氓,河床棒子队就是最著名的一支。这些狂热的家伙每逢比赛来临,肾上腺素分泌就加快,对于他们来说比赛的输赢是第二位,闹事打架才是关键。南非世界杯上,也有河床棒子们的身影,据说是他们是专门去为马拉多纳的阿根廷队助威,顺带摆平各种麻烦的。不过对此事,马天王矢口予以否认。
英格兰足球流氓群体心理分析
说起足球流氓,大多数人首先想到的是英格兰人。确实,由于他们喜欢寻衅滋事的暴力传统,英格兰足球流氓几乎成了全世界球迷最不待见的一群人,很多国家甚至直接把英格兰球迷等同于足球流氓,以至于在举办重要足球比赛时禁止那些被怀疑是足球流氓的英格兰球迷入境。全球人民的这种看法并非空穴来风,英格兰足球流氓确实很能惹是生非,制造过不少暴力事件,其中最臭名昭著的一起案件是1985年在比利时杀死39名意大利球迷的海瑟尔惨案。
英格兰球迷怎么这么好斗?英格兰足球流氓为何屡禁不止?有意思的是,通常人们对英国人的印象都是比较好的:彬彬有礼、谦和绅士,即使是普通的蓝领工人也不例外,这是这个国家几百年坚持推行文明教化所致。然而,英国绅士们也有他们不为人知的“月亮背面”,这集中体现在他们的国球——足球。
现代足球起源于英格兰。12世纪时英格兰人同入侵的丹麦人打仗,战斗结束后英军士兵出于泄私愤的目的用脚狠狠地踢丹麦人的人头,足球运动就这么产生了。早期的足球没有什么规则可言,上百号人聚在一片空地上追着踢一个牛皮缝制的球,乱哄哄的打架斗殴是常事。到19世纪初,足球运动在当时的英国已经相当盛行。针对当时混乱的比赛场面,人们制定了《剑桥规则》,它是现代足球比赛规则的雏形。
不过,由于《剑桥规则》规定每方只能有11人入场,其他人禁止入内,于是不能参加比赛的人选择在场外解决争斗。最早的足球骚乱就这样出现在19世纪:1846年一场德比大战引发双方球迷大规模的对峙和骚乱,之后球场骚乱的数量不断增加。但是,当时的英国政府对这种采取的是一种相对纵容的态度,认为这种粗野的行为是英格兰的足球传统,没必要过多干涉。正是这种纵容,导致了英格兰足球流氓行为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大爆发。直到现在,英国特别是英格兰的足球流氓依旧活跃,难以根治,是因为它在英国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和后备“人才”队伍,以致有人说这是二战后“英国病”的一个具体体现。
英格兰足球流氓现象很难用一种原因去解释,涉及心理、文化、历史、社会等多个方面,不过心理因素无疑是最重要的一点。因为英格兰球迷普遍在人格方面表现出两面性:日常生活中是英伦绅士,温文尔雅;遇到比赛就变流氓,打架闹事。
早期的足球流氓主要是蓝领工人,近年来,许多白领也开始加入足球流氓的队伍。他们很多人属中产阶级,有着体面的工作,受过良好的教育,有的还是牛津剑桥的毕业生。在日常生活中,他们是西装革履的部门经理或者大学教师,衣着得体,温文尔雅,一副绅士做派。工作时恪尽职守,在家则是好丈夫、好父亲。另一方面,这些男人们还有他们的另一面:足球比赛期间,他们便会脱光衣服,聚众醉酒闹事,破坏公共设施,殴打对方球迷,简直跟平时判若两人。穿上西装是绅士,脱下衣服当流氓,这种人格上的两面性,是现在英格兰足球流氓的最大特点。
但是,并不是每个英格兰足球流氓都患有人格分裂症,双重人格也不是每个人都有。一个人的精神包含了成为各种性格的可能性,环境的变化会使其中的一种可能性表现出来。比如,法国大革命中国民公会里那些最残忍的成员,原来都是些谦和本分的公民,但在暴乱杀人时却心狠手辣毫不留情,类似现象文革的武斗中也出现过。心理学上把这种现象叫做“群体效应”。
法国大众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在他的《乌合之众》书中也谈论到了“群体效应”:“尽管生活方式、职业、性格、智力都不同,但当人们聚合成一个群体时,会使得他们获得一种群体心理,这种心理状态与他们单独一人时颇为不同。形成群体的个人会感到一种势不可挡的力量,这使得他敢于发泄出自本能的欲望。”确实,处在暴乱群体里的个人很难不产生这样的想法:我们人多势众,同时法不责众。一个人跟随群体作恶,不但更容易得手,也更容易逃脱罪责。在群体心理中,个人的理性被削弱,无意识的非理性占了上风,也就是心理学上常说的集体无意识。
处在激情球迷群体里的人也是这样一种情况:在标语、口号、队歌和酒精的刺激下,他们的克制和理性开始消失,本能欲望凸现。尽管平时的他可能是个富有教养而又胆小温和的人,但这时受到周围人行为的鼓励和带动,却敢于做出平时不可能做出的疯狂行为。在群体的刺激带动下,一个个足球流氓就这样诞生了。
为何现在有这么多的英国男人都热衷于参加足球暴力活动?除了英格兰传统粗野的足球文化,诺丁汉大学心理学教授艾里克•邓恩认为心理宣泄也是一个重要因素:“足球为男性提供了一个使用暴力的机会,它能够引起强烈的情感兴奋,让男人们有一种抗击敌人和保卫地盘的幻觉,很容易就引发狂热的暴力流氓行为。”
现代社会让男人富有教养,但这教养好像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令男人的行为更加文明,另一方面也压抑了男人的本能欲望。体内的雄性荷尔蒙使男人在本能上就生性好斗,但在文明社会里,这方面的需求被压抑了。作为一名绅士,你必须遵守文明社会的行为规范,出门要排队,尊老爱幼,女士优先,使用尊称,不能随口说脏话,更不能打人,有事找警察。大家都这么办,否则会遭到周围人的鄙视和孤立。在单位无论对上司下属,都要克制自己的脾气,工作的压力再大也要抗住;在家对妻子孩子更是要温柔爱护,即使有情绪也不能随意流露。文明社会把男人们都变成了无害的温和动物,这对于社会上的其他人来说固然是好的,但这本身是压抑男人本能的,久而久之会造成心理上的躁动和压抑。
而足球则更能刺激他们的原始神经,和对方球迷打架闹事能给予他们很强的快感和力量感,令人血液沸腾,唤起本能的野性,宣泄内心的压抑。这种与足球连在一起的暴力会让一些人像吸毒一样的上瘾,这就像性事一样能带给男人强烈的自我肯定和满足感。除此,现代文明社会还给男人们带来了存在感丧失的焦虑,因为心理学上说的存在感很大程度上来自本能欲望,男人的本能欲望很大一部分来自战斗和打猎。电影《搏击俱乐部》对这个话题有着更为深刻的探讨“在你的世界里,你不自觉得被限制住。你的衣着为外界所定型,为了生存遗忘本身的才能。”“以前我们看色情图片寻求刺激,现在坐在马桶上看宜家产品目录!”
是选择周末宅在家里看A片;还是到球场上喝酒看球,然后到街上痛痛快快干一架?在英格兰,很多男人将存在感的获得通过足球诉诸内心的本能欲望——暴力。在他们的观念里,只有投身于足球暴力,他们才觉得自己真正活过来,才感觉自己真实地存在着。
ps: 足球流氓并非英格兰特产,德国、意大利足球流氓闹得也都很凶。有意思的是,与英格兰同属大不列颠的苏格兰,却有着全欧洲素质最高的球迷,他们是一群真正热爱足球的人。阿根廷这个足球大国也盛产足球流氓,河床棒子队就是最著名的一支。这些狂热的家伙每逢比赛来临,肾上腺素分泌就加快,对于他们来说比赛的输赢是第二位,闹事打架才是关键。南非世界杯上,也有河床棒子们的身影,据说是他们是专门去为马拉多纳的阿根廷队助威,顺带摆平各种麻烦的。不过对此事,马天王矢口予以否认。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