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海巡礼--《牛津迷案》观感
在网上看到很多评论都没有准确的领会作者的意图...甚感惋惜,遂成此文,初版未修改。
星海巡礼--《牛津迷案》观感
Written by 叶流征
合上书卷的那一刻,我想到了侦探小说鼻祖爱伦•坡的《你就是凶手》和推理小说女王阿加莎•克里斯蒂的《斯泰尔斯庄园奇案》。塞尔登教授毫无疑问便是那位古德菲勒,贝丝小姐也即是阿尔佛雷德•英格尔索普(注1),整个案件的构思采用了多凶手与连环事件模式。仅从推理小说的写作技巧上分析,本书尚未臻极致——作者并未将解答谜题的全部证据呈现给读者——但显然这并不影响我们对小说的欣赏。
“没有无动机的犯罪”(注2),贝丝小姐是与第一起命案有利益关系的直接嫌疑人,作案动机与作案时间都具备,但同时我们也无法排除塞尔登教授的嫌疑,因为他虽有不在场证明,但也完全有可能作为共犯提供一份并不存在的所谓“序列的第一个”的证物将案件引入歧途。那么教授的动机是什么?作者并未直接回答,但却借警官皮特森之口给了我们提示:“你永远也不会知道为了孩子,你愿意付出多少代价”。俄罗斯学者波多洛夫的出现令人不由生疑:不合理的时间、不合理的地点以及早年关于费马大定理证明所引发的动机,然而作者并不打算让读者的思考偏离太远,第四起命案的发生是一个契机,让我们重新思考四起案件或许并非同一凶手所为,因为约翰逊具有无可辩驳的动机与作案条件。
作者由一道哈佛入学考试题目引起后文的数列问题——已知首项和递推公式方可推导出通项公式,而塞尔登教授却是用数列的两项就得出了通项,这看似是一个不完全归纳,实则蕴涵了作者所要表达的关于毕达哥拉斯学派的些微线索。纵观全文这样的线索并不少见,作者也正是通过这样的方式将自己热爱的数学、哲学的花朵一瓣瓣剥落。
道路上出现的獾,从心理学层面分析,是作为一种不祥的符号对真凶产生了消极的心理暗示,从文学笔法层面分析,渲染了扑朔迷离的氛围,使案件蒙上一层忧郁的阴影。
作者还引入了关于犯罪心理学的讨论。塞尔登教授与约翰逊出于某种“并非纯粹邪恶”的目的而犯罪,所以他们下意识地使犯罪程度尽可能轻、不殃及无辜的人,当男主角表现出对波多洛夫的怀疑时,塞尔登教授甚至断然否定:“不会是他,我从没想过他是凶手。”这固然成为之后男主角破解迷案的关键线索,同时也提醒读者:犯罪者本性中亦有善念留存。如果单纯地把犯罪视作人类行为范畴,这不难理解。所以当塞尔登教授的罪行暴露时,读者对他的态度不是决然痛恨,反而包含着隐约的同情,这得益于作者对人物心理细致的刻画。然而这一细节的意义并不仅限于此,它似乎涉及了一个唯心主义亘古流传的命题:人性本恶还是性本善?作者不动声色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值得一提的是文中出现的唐氏综合征,译者由于翻译习惯多会选择这个译名,然而它还有一个更广为人知的名字。(注3)
开放式的结局。作者并没有给出凶手们最终的结局,但全文已有了精神意义上的结尾,贝丝小姐价值观的沦丧与塞尔登教授深陷其中难以自拔的窘态已是他们终生难获救赎的包袱,这是对他们最戏谑的惩罚。
我始终相信,作者撰写此书的目的并非是要奉献给我们一部出乎意料的推理小说,整个作品的意义,恰恰在于那些多数人一瞥而过的渗透全文的数学、哲学史符号。还记得高三时做过的一篇完形填空中的一句话:The professor’s follows liked the fact that he believed in what he taught. 作者吉列尔莫•马丁内斯身为布宜诺斯艾利斯大学数学系教授,对自己事业的信仰超越了一切——我甚至可以想见他提笔铸就此文时内心汹涌着的对先贤们的崇敬之情——他不温不火娓娓道来,引领我们虔诚地完成一次对群星闪耀的数学、哲学史的巡礼。
提到阿兰•图灵,所有涉足信息科学的人皆应顶礼膜拜,因为直到今天,计算机的发展仍难逃他与摩尔(注4)的预言。顺便一提,国内唯一一位获得图灵奖的科学家姚期智先生于2004年放弃了普林斯顿大学终身教授的职务回国担任清华大学全职教授,并着手组建清华软件科学实验班,该系现已成为清华最引以为豪的院系之一,甚至仅通过数学与计算机竞赛决赛招收全国一等奖获得者。我们仿佛看到了中国计算机科学振兴的曙光。
歌德尔的不完全性定理,海森堡测不准原理,维根斯坦悖论,勾股定理,安德鲁•怀尔斯与三百余年悬而未决的费马大定理,谷山-志村猜想,斐波那契数列,曼德尔布罗特悖论……作者对自己所从事领域内的定理信手拈来,甚至对他不甚熟悉的马克思主义都作了一番探索。情节的铺排虽有不可知论意味,作者的哲学思辩已值得我们称道。文章还提到了同为数学家与作家的卡洛尔(注5)和三位著名的侦探小说作家F•达涅、M•李与G•K•切斯特顿(注6),作者广泛的阅读趣味亦可见一斑。
结尾处作者终于驱散了困扰读者的迷雾,给予我们一个合理的解释,塞尔登与贝丝的父女关系,与前文提到的皮特森警官的话语及全文的情感线索相合。“目力所及,前方的道路伸展开去,重新变的干净,整洁,空旷。”出于数学家的习惯,作者以这样一个简洁的句子收束全文,如同费尽波折完成一道证明题,马丁内斯心旷神怡地在后面标上QED。
注1:古德菲勒:爱伦•坡《你就是凶手》的主角,同时也是该书中谋杀案的凶手。即“Goodfellow”,直译为好心人,具有双关的讽刺意味。
阿尔佛雷德•英格尔索普:阿加莎•克里斯蒂《斯泰尔斯庄园奇案》中最初确定的嫌疑人与真正的凶手,尽管随着证据的逐步浮现他曾一度被认为是遭人陷害的。
注2:此为柯南•道尔写作秉承的原则。
注3:唐氏综合征:即21-三体综合征,又名先天愚型、伸舌样痴呆,因亲本减数分裂产生生殖细胞时纺锤丝不能正常牵引导致21号染色体未能分开而引发的染色体变异病征,人群中发病率高达1/600~800,患者主要表现为智能低下。
注4:戈登•摩尔:英特尔名誉董事长,1965年提出摩尔定律:IC上可容纳的晶体管数目,约每隔18个月便会增加一倍,性能也将提升一倍。
注5:刘易斯•卡洛尔:英国数学家,著有《爱丽丝漫游仙境》。
注6:艾拉里•昆恩:侦探小说家F•达涅与M•李共同创作时所用笔名,文中注释不尽准确。
星海巡礼--《牛津迷案》观感
Written by 叶流征
合上书卷的那一刻,我想到了侦探小说鼻祖爱伦•坡的《你就是凶手》和推理小说女王阿加莎•克里斯蒂的《斯泰尔斯庄园奇案》。塞尔登教授毫无疑问便是那位古德菲勒,贝丝小姐也即是阿尔佛雷德•英格尔索普(注1),整个案件的构思采用了多凶手与连环事件模式。仅从推理小说的写作技巧上分析,本书尚未臻极致——作者并未将解答谜题的全部证据呈现给读者——但显然这并不影响我们对小说的欣赏。
“没有无动机的犯罪”(注2),贝丝小姐是与第一起命案有利益关系的直接嫌疑人,作案动机与作案时间都具备,但同时我们也无法排除塞尔登教授的嫌疑,因为他虽有不在场证明,但也完全有可能作为共犯提供一份并不存在的所谓“序列的第一个”的证物将案件引入歧途。那么教授的动机是什么?作者并未直接回答,但却借警官皮特森之口给了我们提示:“你永远也不会知道为了孩子,你愿意付出多少代价”。俄罗斯学者波多洛夫的出现令人不由生疑:不合理的时间、不合理的地点以及早年关于费马大定理证明所引发的动机,然而作者并不打算让读者的思考偏离太远,第四起命案的发生是一个契机,让我们重新思考四起案件或许并非同一凶手所为,因为约翰逊具有无可辩驳的动机与作案条件。
作者由一道哈佛入学考试题目引起后文的数列问题——已知首项和递推公式方可推导出通项公式,而塞尔登教授却是用数列的两项就得出了通项,这看似是一个不完全归纳,实则蕴涵了作者所要表达的关于毕达哥拉斯学派的些微线索。纵观全文这样的线索并不少见,作者也正是通过这样的方式将自己热爱的数学、哲学的花朵一瓣瓣剥落。
道路上出现的獾,从心理学层面分析,是作为一种不祥的符号对真凶产生了消极的心理暗示,从文学笔法层面分析,渲染了扑朔迷离的氛围,使案件蒙上一层忧郁的阴影。
作者还引入了关于犯罪心理学的讨论。塞尔登教授与约翰逊出于某种“并非纯粹邪恶”的目的而犯罪,所以他们下意识地使犯罪程度尽可能轻、不殃及无辜的人,当男主角表现出对波多洛夫的怀疑时,塞尔登教授甚至断然否定:“不会是他,我从没想过他是凶手。”这固然成为之后男主角破解迷案的关键线索,同时也提醒读者:犯罪者本性中亦有善念留存。如果单纯地把犯罪视作人类行为范畴,这不难理解。所以当塞尔登教授的罪行暴露时,读者对他的态度不是决然痛恨,反而包含着隐约的同情,这得益于作者对人物心理细致的刻画。然而这一细节的意义并不仅限于此,它似乎涉及了一个唯心主义亘古流传的命题:人性本恶还是性本善?作者不动声色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值得一提的是文中出现的唐氏综合征,译者由于翻译习惯多会选择这个译名,然而它还有一个更广为人知的名字。(注3)
开放式的结局。作者并没有给出凶手们最终的结局,但全文已有了精神意义上的结尾,贝丝小姐价值观的沦丧与塞尔登教授深陷其中难以自拔的窘态已是他们终生难获救赎的包袱,这是对他们最戏谑的惩罚。
我始终相信,作者撰写此书的目的并非是要奉献给我们一部出乎意料的推理小说,整个作品的意义,恰恰在于那些多数人一瞥而过的渗透全文的数学、哲学史符号。还记得高三时做过的一篇完形填空中的一句话:The professor’s follows liked the fact that he believed in what he taught. 作者吉列尔莫•马丁内斯身为布宜诺斯艾利斯大学数学系教授,对自己事业的信仰超越了一切——我甚至可以想见他提笔铸就此文时内心汹涌着的对先贤们的崇敬之情——他不温不火娓娓道来,引领我们虔诚地完成一次对群星闪耀的数学、哲学史的巡礼。
提到阿兰•图灵,所有涉足信息科学的人皆应顶礼膜拜,因为直到今天,计算机的发展仍难逃他与摩尔(注4)的预言。顺便一提,国内唯一一位获得图灵奖的科学家姚期智先生于2004年放弃了普林斯顿大学终身教授的职务回国担任清华大学全职教授,并着手组建清华软件科学实验班,该系现已成为清华最引以为豪的院系之一,甚至仅通过数学与计算机竞赛决赛招收全国一等奖获得者。我们仿佛看到了中国计算机科学振兴的曙光。
歌德尔的不完全性定理,海森堡测不准原理,维根斯坦悖论,勾股定理,安德鲁•怀尔斯与三百余年悬而未决的费马大定理,谷山-志村猜想,斐波那契数列,曼德尔布罗特悖论……作者对自己所从事领域内的定理信手拈来,甚至对他不甚熟悉的马克思主义都作了一番探索。情节的铺排虽有不可知论意味,作者的哲学思辩已值得我们称道。文章还提到了同为数学家与作家的卡洛尔(注5)和三位著名的侦探小说作家F•达涅、M•李与G•K•切斯特顿(注6),作者广泛的阅读趣味亦可见一斑。
结尾处作者终于驱散了困扰读者的迷雾,给予我们一个合理的解释,塞尔登与贝丝的父女关系,与前文提到的皮特森警官的话语及全文的情感线索相合。“目力所及,前方的道路伸展开去,重新变的干净,整洁,空旷。”出于数学家的习惯,作者以这样一个简洁的句子收束全文,如同费尽波折完成一道证明题,马丁内斯心旷神怡地在后面标上QED。
注1:古德菲勒:爱伦•坡《你就是凶手》的主角,同时也是该书中谋杀案的凶手。即“Goodfellow”,直译为好心人,具有双关的讽刺意味。
阿尔佛雷德•英格尔索普:阿加莎•克里斯蒂《斯泰尔斯庄园奇案》中最初确定的嫌疑人与真正的凶手,尽管随着证据的逐步浮现他曾一度被认为是遭人陷害的。
注2:此为柯南•道尔写作秉承的原则。
注3:唐氏综合征:即21-三体综合征,又名先天愚型、伸舌样痴呆,因亲本减数分裂产生生殖细胞时纺锤丝不能正常牵引导致21号染色体未能分开而引发的染色体变异病征,人群中发病率高达1/600~800,患者主要表现为智能低下。
注4:戈登•摩尔:英特尔名誉董事长,1965年提出摩尔定律:IC上可容纳的晶体管数目,约每隔18个月便会增加一倍,性能也将提升一倍。
注5:刘易斯•卡洛尔:英国数学家,著有《爱丽丝漫游仙境》。
注6:艾拉里•昆恩:侦探小说家F•达涅与M•李共同创作时所用笔名,文中注释不尽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