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檔】周原青铜器专著目录(部分)
周原青铜器专著目录(部分)
发信站: 四川大学蓝色星空站 (Tue Jan 3 15:23:41 2006), 站内
周原青铜器专著目录
《考古图》(1092),吕大临,明程士庄泊如斋刻本;1987中华书局影印本。
《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法帖》(1144),薛尚功,明崇祯六年(1633)朱谋垔刻本;1935年海城于氏影印本;1986年中华书局影印本。
《啸堂集古录》(1176),王俅,1922年续古逸丛书石印宋淳熙本;1985中华书局影印本。
《古籀拾遗·古籀余论》(1848-1908),孙诒让,中华书局1989年影印本。
《恒轩所见所藏吉金录》,吴大澂,光绪十年(1885)自刻本。
《从古堂款识学》,徐同柏,光绪十二年(1886)年同文书局石印本;光绪三十二年(1906)蒙学报馆石印本。
《捃古录金文》,吴式芬,光绪二十一年(1895)吴氏家刻本。
《愙斋集古录》(1896),吴大澂,1918年涵芬楼影印本。
《愙斋集古录賸稿》(1896),吴大澂,1918年涵芬楼影印本。
《缀遗斋彝器款识考释》(1899),方濬益,1935年涵芬楼影印本。
《奇觚室吉金文述》,刘心源,光绪二十八年(1902)石印本。
《陶斋吉金录》,端方,光绪三十四年(1908)石印本。
《敬吾心室彝器款识》,朱善旂,光绪三十四年(1908)朱之溱石印本。
《陶斋吉金续录》,端方,宣统元年(1909)石印本。
《栘林馆吉金图识》,丁麟年,宣统二年(1910)石印本;1941年孙海波东雅堂重印本。
《周金文存》,邹安,1916年。
《籀庼述林》,孙诒让,1916年刻本;1963年艺文印书馆(台北)孙籀庼先生集本。
《簠斋吉金录》,邓实,1918年风雨楼石印本。
《观堂集林》(1921),王国维,1959年6月中华书局影印本。
《独笑斋金石文考》,郑业敩,1929年慧业堂石印本。
《贞松堂集古遗文》,罗振玉,1930年。
《毛公鼎文正注》,吴宝炜,1930年吴氏石印本。
《双剑誃吉金文选》(1932),于省吾,1998年9月中华书局影印本。
《金文丛考》,郭沫若,1932年文求堂石印本(日本);1954年人民出版社。
《希古楼金石萃编》,刘承幹,1933年。
《金文分域编》,柯昌济,1934年。
《吉金文录》,吴闓生,1934年郉氏刻本;万有图书公司(香港)1968年4月翻印本。
《周秦金石文选评注》,黄公渚辑注,1935年上海商务印书馆石印本。
《韡华阁集古录跋尾》,柯昌济,1935年铅字本,1968年崇基书店(香港)影印本。
《小校经阁金文拓本》,刘体智,1935年。
《毛公鼎斠释》,张之纲,1935年永嘉张氏上海排印本。
《三代吉金文存》,罗振玉,1936年中华书局1983年12月影印本。
《安徽通志金石古物考稿》,徐乃昌,1936年安徽通志馆铅印本。
《金文历朔疏证》,吴其昌,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12月。
《商周彝器通考》,容庚,哈佛燕京学社,1941年。
《西周年代考》,陈梦家,商务印书馆,1945年。
《金文诂林》,周法高,香港中文大学,1975年。
《金文诂林补》,周法高,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专刊之七十七,台北,1982年5月。
《金文零释》,周法高,《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专刊之三十四》,1951年。
《商周金文录遗》,于省吾,科学出版社,1957年;中华书局1993年。
《殷周青铜器通论》,容庚、张维持,科学出版社,1958年;文物出版社,1984年10月。
《故宫铜器图录》,故宫、中央博物院联合管理处(台北),1958年。
《盂鼎克鼎》,上海博物馆,1959年。
《陕西省博物馆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藏青铜器图释》,陕西省博物馆、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编,文物出版社,1960年。
《殷周青铜器铭文研究》,郭沫若,科学出版社,1961年10月。
《殷周文字释丛》,朱芳圃,中华书局,1962年。
《双剑誃古文杂释》,于省吾,中华书局,1962年。
《美帝国主义劫掠的我国殷周铜器集录》,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科学出版社,1962年8月。
《扶风齐家村青铜器群》,陕西省博物馆、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编,文物出版社,1963年。
《上海博物馆藏青铜器》,上海博物馆编辑,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64年1月。
《金文选读第一辑》,李棪,龙门书店(香港),1969年4月。
《毛公鼎铭文通释》,余化龙,私立远东工业专科学校出版组(台北),1971年12月。
《商周青铜器与铭文的综合研究》,张光直、李光周、李卉、张充和,1973年。
《伪作先秦彝器铭文疏要》,张光裕,香港书店,1974年。
《西周青铜器铭文中之年代学资料》,黎东方,学生书局(台北),1975年。
《中国古青铜器选》,文物出版社编辑,文物出版社,1976年2月。
《三代吉金文存著录表》,周法高,三民书局(台北),1977年。
《中国青铜器第四集》,文物出版社编辑,文物出版社,1977年4月。
《中国青铜器第五集》,文物出版社编辑,文物出版社,1977年6月。
《中国历史博物馆藏青铜器》,中国历史博物馆编,文物出版社,1977年6月。
《殷周青铜器赏赐铭文研究》,黄然伟,龙门书店(香港),1978年。
《中日欧美澳纽所见所拓所摹金文汇编》,巴纳、张光裕,艺文印书馆(台北),1978年10月。
《陕西出土商周青铜器(一)》,陕西省考古研究所、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陕西省博物馆,文物出版社,1979年。
《陕西出土商周青铜器(二)》,陕西省考古研究所、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陕西省博物馆,文物出版社,1980年。
《陕西出土商周青铜器(三)》,陕西省考古研究所、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陕西省博物馆,文物出版社,1980年。
《西周金文语法研究》,管燮初,商务印书馆,1981年。
《商周铜器群综合研究》,郭宝钧,文物出版社,1981年12月。
《西周青铜彝器汇考》,高木森,中国文化大学出版社(台北),1982年。
《中国古代青铜器》,马承源,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2月。
《三代吉金文存释文》,罗福颐,问学社(香港),1983年。
《新出金文分域简目》,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辑,中华书局,1983年5月。
《古青铜器铭文研究第一册 器》,赵英山,商务印书馆(台湾),1983年7月。
《商周金文集成》,邱德修,五南图书出版公司(台北),1983年11月。
《观堂古今文考释》(),王国维,《王国维遗书》,上海古籍书店,1983年9月。
《殷周金文集录》,徐中舒编,四川辞书出版社,1984年。
《殷周金文集成》,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中华书局,1984-1994年。
《商周青铜器文饰》,上海博物馆青铜器研究组编,文物出版社,1984年5月。
《金文总集》,严一萍,艺文印书馆(台北),1985年。
《商周金文总目》,邱德修,五南图书出版公司(台北),1985年。
《中华五千年文物集刊·乐器篇》,陈万鼐主编,中华五千年文物集刊编辑委员会,1985年6月。
《北京图书馆藏青铜器铭文拓本选编》,北京图书馆金石组编,文物出版社,1985年10月。
《西周册命制度研究》,陈汉平,学林出版社,1986年。
《商周金文集成释文稿》,邱德修,五南图书出版公司(台北),1986年。
《西周金文官制研究》,张亚初、刘雨,中华书局,1986年。
《中国美术全集·工艺美术编5·青铜器》,李学勤主编,文物出版社,1986年7月。
《商周青铜器铭文选(一)》,上海博物馆商周青铜器铭文选编写组,文物出版社,1986年8月。
《西周青铜器铭文分代史征》,唐兰,中华书局,1986年12月。
《西周金文撷英》,吴镇烽,三秦出版社,1986年12月。
《商周金文蔑历初探》,邱德修,五南图书出版公司(台北),1987年。
《周原与周文化》,陈全方,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
《西周法制史》,胡留元、冯卓慧,陕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
《金文人名汇编》,吴镇烽,中华书局,1988年。
《商周金文新探》,邱德修,五南图书出版公司(台北),1988年。
《商周青铜器铭文选(三)》,上海博物馆商周青铜器铭文选编写组,文物出版社,1988年4月。
《金文选注绎》,洪家义,江苏教育出版社,1988年5月。
《金文的世界--殷周社会史》,白川静著 蔡哲茂、温天河译,联经出版事业公司(台湾),1989年。
《中华五千年文物集刊·青铜器篇一》,杨美莉主编,中华五千年文物集刊编辑委员会,1988年8月。
《陕西金文汇编》,吴镇烽,三秦出版社,1989年。
《商周用鼎制度之理论基础》,邱德修,五南图书出版公司(台北),1989年。
《中华五千年文物集刊·青铜器篇二》,杨美莉主编,中华五千年文物集刊编辑委员会,1989年6月。
《西周年代学论丛》,何幼琦,湖北人民出版社,1989年11月。
《西周金文选编》,侯志义,西北大学出版社,1990年。
《中华五千年文物集刊·青铜器篇五》,杨美莉主编,中华五千年文物集刊编辑委员会,1990年1月。
《中华五千年文物集刊·青铜器篇六》,杨美莉主编,中华五千年文物集刊编辑委员会,1990年2月。
《中华五千年文物集刊·青铜器篇七》,杨美莉主编,中华五千年文物集刊编辑委员会,1990年6月。
《中华五千年文物集刊·青铜器篇八》,杨美莉主编,中华五千年文物集刊编辑委员会,1990年12月。
《金文鉴赏》,唐复年,北京燕山出版社,1991年1月。
《中华五千年文物集刊·青铜器篇九》,杨美莉主编,中华五千年文物集刊编辑委员会,1991年1月。
《狞厉之美:中国青铜艺术铜艺术》,陈望衡,湖南美术出版社,1991年5月。
《商周古文字类纂》,郭沫若,文物出版社,1991年7月。
《西周年代》,李仲操,文物出版社,1991年9月。
《西周史略》,白川静著、彭林译,三秦出版社,1992年。
《周代采邑制度研究》第一、二、三章,吕文郁,文津出版社(台湾),1992年3月。
《西周金文选注》,秦永龙,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4月。
《西周微氏家族青铜器群研究》,尹盛平主编,文物出版社,1992年6月。
《国之重宝》(修订版),(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编辑委员会,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1993年5月。
《西周青铜器铭文分代史征器影集》,唐復年,中华书局,1993年8月。
《陕西青铜器》,李西兴主编,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94年。
《先秦乐钟之研究》,朱文玮、吕琪昌,台北南天书局,1994年4月。
《古史新证--王国维最后的讲义》,王国维,清华大学出版社,1994年12月。
《西周史》(增订本),许倬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4年12月。
《北吕周人墓地》,宝鸡周原博物馆,西北大学出版社,1995年。
《古代中国青铜器》,朱凤瀚,南开大学出版社,1995年。
《中国文物精华大辞典·青铜卷》,国家文物局主编,上海辞书出版社、香港商务印书馆,1995年8月。
《欧洲所藏中国青铜器遗珠》,李学勤、艾兰编著,文物出版社,1995年12月。
《金文形义通解》,张世超,中文出版社(京都),1996年。
《中国历代青铜器精品100件赏析》,徐艺乙,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年1月。
《中国青铜器全集·西周(一)》,中国青铜器全集编辑委员会编,文物出版社,1996年7月。
《北京图书馆藏青铜器全形拓片集》,北京图书馆编,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年。
《积微居金文说》(增订本),杨树达,中华书局,1997年12月。
《西周土地关系论》,李朝远,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1月。
《商周青铜器铭文简论》,叶正渤、李永延,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98年3月。
《北京大学图书馆藏历代金石拓本菁华》,北京大学图书馆金石组,文物出版社,1998年4月。
《周原环境与周文化》,张洲,三秦出版社,1998年6月。
《西周书法》,陈滞冬,巴蜀书社,1999年。
《故宫青铜器》,故宫博物院编,紫禁城出版社,1999年。
《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郭沫若,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年。
《西周史》,杨宽,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铜器历日研究》,张闻玉,贵州人民出版社,1999年。
《中华国宝:陕西珍贵文物集成·青铜器卷》,吴镇烽主编,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8月。
《西周青铜器分期断代研究》,王世民、陈公柔、张长寿,文物出版社,1999年11月。
《金文简帛中的刑法思想》,崔永东,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年。
《宋代著录商周青铜器铭文笺证》,刘昭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0年。
《金文通释选译》,曹兆兰,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年3月。
《西周王朝经营四土研究》,周书灿,中州古籍出版社,2000年4月。
《读金日札》,陈直,西北大学出版社,2000年11月。
《中国古代王朝の形成 --出土资料を中心とする殷周史的研究》,伊藤道治,创文社,1975年。
《欧米蒐储支那古铜精华》,梅原末治,大阪山中商会,1933年。
《定本书道全集》,河出书房编,1954-1957年。
《书道全集1-2》,下中弥三郎编,平凡社,1954-1958年。
《殷周青铜器と玉》,水野清一,日本经济新闻社,1959年。
《日本蒐储支那古铜精华》,梅原末治,大阪山中商会,1960-1964年。
《金文通释》,白川静,《白鹤美术馆志》第1-52辑,京都白鹤美术馆,1962-1980年。
《金文集》,白川静,二玄社,1963-1964年。
《西周青铜器とその国家》,松丸道雄,东京大学出版会,1980年。
《殷周时代青铜器の研究·殷周青铜器综览一》,林巳奈夫,吉川弘文馆,1984年。
《中国古代国家の支配构造--西周封建制度こ金文》,伊藤道治,中央公论社,1987年。
TheGeorgeEumorfopoulos Collection:Catalogue of the Chinese and Corean Bronzes,Sculpture,Jades,Jewellery and Miscellaneous Objects,(猷氏集古录)1929,London, W.Perceval Yetts(叶慈).
Yin and Chou in Chinese Bronzes,Bulletin of the Museum of Far Eastern Antiquities,No.8.1936,B.Karlgren.
Chinese Bronzes from the Buckingham Collection,1946,Chicago,Charles Fabens Kelley and Ch'en Meng-chia.
Sources of Western Zhou History,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91 (夏含夷)
The Freer Chinese Bronzes,1967,Washington,J.H.Pope,R.J.Gettens,J.Gahill and N.Barnard.
周原青铜器论文类目录
1.综述
〈宝鸡西周考古发现〉,任周芳,《西周史研究》(《人文杂志丛刊》第二辑),1984年。
〈关于青铜器窖藏性质的反思〉,王睿,《中国历史博物馆考古部纪念文集》,科学出版社,2000年4月。
〈青铜器与周原遗址〉,李学勤,《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年2期(又见《新出青铜器研究》,文物出版社1990年)。
〈青铜器的起源与西周青铜器〉,杜迺松,《故宫博物院院刊》,1998年2期。
〈三十年来的殷周金文研究--<三代吉金文存补编>代序〉,周法高,《大陆杂志》第六十卷第六期,1980年6月。
〈秦人青铜文化初探--由四宗西周青铜器的族属谈起〉,尚志儒,《文博》,1984创刊号。
〈秦文化的起源:西周青铜器与秦青铜器、陶器的关系〉,饭岛武次,《中国考古学与历史学之整合研究》(上册),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97年。
〈陕西地区西周墓葬和窖藏出土的青铜礼器〉,卢连成、胡智生,《宝鸡 鱼国墓地》附录一,文物出版社,1988年。
〈矩伯、裘卫两家族的消长与周礼的崩坏--试论董家青铜器群〉,周瑗,《文物》,1976年6期。
〈试论董家村青铜器群〉,李学勤,《新出青铜器研究》,文物出版社,1990年。
〈说"周行""周道"--西周时期的交通初探〉,杨升南,《西周史研究》(《人文杂志丛刊》第二辑),1984年。
〈陕西商周青铜器的出土与研究〉,吴镇烽,《考古与文物》,1988年5、6期。
〈商周铜器多出于今陕西凤翔、岐山、宝鸡、眉县、扶风各县说〉,张鹏一,《西北史地》,1938年1期。
〈商和西周的金文〉,马承源,《书法》,1982年2期。
〈商周青铜器装饰艺术〉,吴镇烽,《考古与文物》,1983年5期。
〈商周青铜器铭文研究〉,杜迺松,《考古与文物》,1993年5期。
〈试论周秦青铜文化在中国古代文明史上的重要地位〉,李先登,《周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
〈新出金文资料的意义〉,伊藤道治著、姚平译,《中国史研究动态》,1980年5期。
〈新中国金文著录表〉,田凤岭,《古文字研究》第八辑,中华书局,1983年2月。
〈殷周青铜器埋藏意义考述〉,张懋鎔,《文博》,1985年5期。
〈用青铜器铭文来研究西周史--综论宝鸡市近年发现的一批青铜器的重要历史价值 附录:伯 三器铭文的译文和考释〉,唐兰,《文物》,1976年6期(又见《唐兰先生金文论集》,紫禁城出版社1995年)。
〈早周文化的特征及渊源的再探索--兼论文、武时期青铜器的特征〉,徐锡台,《考古学研究--纪念陕西省考古研究所成立三十周年》,三秦出版社,1993年10月。
〈周原考古记〉,徐锡台,《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学报》第十二卷,1981年。
〈周原的建筑遗存和铜器窖藏〉,丁乙,《考古》,1982年4期。
〈周原遗址发掘综述〉,陈全方,《中国考古学研究论集--纪念夏鼐先生考古五十周年》,三秦出版社,1987年12月。
〈周原青铜器窖藏及有关问题的探讨〉,罗西章,《考古与文物》,1988年2期(又见《周文化论集》,三秦出版社1993年)。
〈周原考古发掘记〉,陈全方,《文物天地》,1988年5期。
〈周原考古工作的主要收获〉,徐锡台,《考古与文物》,1988年5、6期。
〈周原青铜器与西周文明〉,刘士莪,《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年3期(又见《周文化论集》,三秦出版社1993年)。
〈周原考古发掘的重大意义〉,陈全方,《中国文物报》,1990年4月26日3版。
〈周原青铜器概论〉,高西省,《故宫文物月刊》第十六卷第八期,1998年11月。
2.西周史
(1)政治
〈郕国历史初探〉,郭克煜,《齐鲁学刊》,1981年4期。
〈奠丼国铜器及其史迹之研究〉,尚志儒,《中国考古学研究论集--纪念夏鼐先生考古五十周年》,三秦出版社,1987年12月。
〈丰国铜器及相关问题〉,蔡运章、陈长安,《考古与文物》,1983年6期。
〈虢国的分封与五个虢国的历史纠葛--三门峡虢国墓地研究之三〉,蔡运章,《中原文物》,1996年2期。
〈录伯 铜器及其相关问题〉,黄盛璋,《考古与文物》,1983年5期。
〈谈铜器铭文中的"夭王"及相关历史问题〉,沈长云,《考古与文物》,1989年6期。
〈微国史考略〉,郭克煜,《齐鲁学刊》,1982年4期。
〈微方伯历史文化研究〉,金岳,《文物季刊》1995年2期。
〈西虢史迹及相关问题--三门峡虢国墓地研究之四〉,蔡运章,《洛阳考古发现与研究》(《中原文物》特刊),1986年(又见《甲骨金文与古史新探》,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10月)。
〈西周夨国考〉,王明珂,《大陆杂志》第七十五卷第二期,1987年8月。
〈西周征伐东夷、东国的铜器年代、地理及其相关问题综考〉,黄盛璋,《河洛文明论集》,中州古籍出版社,1993年。
〈西周夨国考〉,曹定云,《出土文献研究》第五集,科学出版社,1999年8月。
〈西周金文诸侯称"王"现象辨析〉,黄月,《史学集刊》,2000年4期。
〈从周初青铜器看殷商遗民的流迁〉,李宏、孙英民,《史学月刊》,1999年6期。
〈淮夷新考〉,黄盛璋,《文物研究》第五辑,黄山书社,1989年9月。
〈鬲族之铜器及其分化迁徙的初步考察〉,陈全方、尚志儒,《考古学研究--纪念陕西省考古研究所成立三十周年》,三秦出版社,1993年10月。
〈略论殷遗民的遭遇与地位〉,杜正胜,《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五十三本第四分,1982年。
〈<尚书>所见殷人入周后之境遇〉,李民,《人文杂志》,1984年5期。
〈西周金文中的殷人身份〉,陈梦家,《历史研究》,1954年6期。
〈西周王畿殷商遗民考略〉,吕文郁,《西周史论文集》(下),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6月。
〈西周南淮夷称名与军事考〉,张懋镕,《人文杂志》,1990年4期。
〈猃狁、鬼方的族属及其与周族的关系〉,尹盛平,《人文杂志》,1985年1期(又见《周文化论集》,三秦出版社1993年)。
〈论周康王〉,沈长云,《西周史论文集》(下),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6月。
〈论虢仲其人--三门峡虢国墓地研究之一〉,蔡运章,《中原文物》,1994年3期。
〈西周金文中所见的周王后妃〉,刘启益,《考古与文物》,1980年4期。
〈周昭王初论〉,刘韵叶,《西周史论文集》(下),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6月。
〈从青铜器铭文看西周的战争〉,吴浩坤,《学术月刊》,1991年12期。
〈从三监看武王大分封的性质〉,杜勇,《人文杂志》,1999年1期。
〈厈地与昭王十九年南征〉,卢连成,《考古与文物》,1984年6期。
〈关于<天亡 >所记史事的性质〉,洪家义,《东南文化》,1987年2期。
〈关于周昭王南征江汉地区有关问题的探讨〉,刘礼堂,《江汉考古》,2000年3期。
〈何尊铭文和周初史实〉,马承源,《王国维学术研究论集》(一),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年9月。
〈怀念毛公鼎、散氏盘和宗周钟--兼论西周社会性质〉,唐兰,《光明日报》,1961年2月2日(又见《唐兰先生金文论集》,紫禁城出版社1995年)。
〈金文召王南征考略〉,尹盛平,《陕西历史博物馆馆刊》第二辑,三秦出版社,1995年6月。
〈天亡簋与武王东土度邑〉,刘晓东,《考古与文物》,1987年1期。
〈天亡簋"王祀于天室"新解〉,林沄,《史学集刊》,1993年3期。
〈天亡簋"祀于天室"新解〉,林沄,《周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
〈西周四世佚史初探〉,何幼琦,《江汉考古》,1983年2期。
〈西周对待殷民的政策缕析〉,杨善群,《人文杂志》,1984年5期。
〈西周金文的六师、八师〉,李学勤,《华夏考古》,1987年2期。
〈西周诸王征伐异族的探讨〉,徐锡台,《庆祝武伯纶先生九十华诞论文集》,三秦出版社,1991年9月。
〈西周金文中的殷八师与成周八师--读金文札记〉,王人聪,《考古与文物》,1993年3期。
〈西周之衰微〉,夏含夷,《尽心集--张政烺先生八十庆寿论文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
〈西周对淮夷战争的初步研究〉,辛怡华,《陕西历史博物馆馆刊》第七辑,三秦出版社,2000年11月。
〈殷代与西周的军事制度〉,陈恩林,《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博士硕士文库历史卷》(上),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12月。
〈周代封建的建立〉,杜正胜,《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五十本三分,1979年。
〈周昭王南征补遗〉,何幼琦,《楚史研究专辑》,湖北省楚史研究会,1982年。
(2)经济
〈出土文物与周代田制〉,起星,《历史教学问题》,1982年6期。
〈从裘卫诸器铭看西周的土地交易〉,赵光贤,《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1979年6期。
〈从金文中看西周土地王权所有制的变化〉,王明阁,《西周史研究》(《人文杂志丛刊》第二辑),1984年。
〈从周原出土文物试论西周货币〉,罗西章,《中国钱币》,1986年3期。
〈对西周土地关系的几点新认识--读岐山董家村出土铜器铭文〉,林甘泉,《文物》,1976年5期。
〈几件铜器铭文中反映的西周中叶的土地交易〉,陈复澄、王辉,《辽海文物学刊》,1986年2期。
〈金文所见西周王室经济〉,沈长云,《西周史研究》(《人文杂志丛刊》第二辑),1984年。
〈金文貯字研究中的三个问题〉,刘宗汉,《古文字研究》第十五辑,中华书局,1986年6月。
〈论商周时期的金属称量货币〉,蔡运章,《中原文物》,1987年3期。
〈试说西周金文中关于井田的两条史料〉,刘桓,《人文杂志》,1993年4期。
〈试论中国青铜货币的起源〉,周卫荣,《故宫学术季刊》第十四卷第四期,1997年。
〈谈卫盉、卫鼎铭所反映的西周田制〉,王人聪,《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学报》第十六卷,1985年。
〈卫盉、鼎中"贮"与"贮田"及其牵涉的西周田制问题〉,黄盛璋,《文物》,1981年9期。
〈西周金文中的"贮"和土地关系〉,王玉哲,《南开学报》,1983年3期。
〈西周金文中的土地转让〉,李学勤,《光明日报》,1983年11月30日(又见《新出青铜器研究》,文物出版社1990年)。
〈西周关中农业〉,李凤岐,《西周史研究》(《人文杂志丛刊》第二辑),1984年。
〈西周的土地买卖〉,马希仁,《中国文字》新九期,1984年9月。
〈西周货币购买力浅论--兼谈西周物价的若干问题〉,蔡运章,《中国钱币》,1989年1期(又见《甲骨金文与古史新探》,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10月)。
〈西周金文中所见土地交换关系的再探讨〉,李朝远,《上海博物馆集刊》第六期,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
〈西周粮田考〉,裘锡圭,《周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
〈析"田"〉,袁林,《西周史论文集》(上),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6月。
〈中国古代土地私有化的具体途径〉,林甘泉,《文物与考古论集》,文物出版社,1986年12月。
〈周代土地制度和它的演变〉,何兹全,《历史研究》,1964年3期。
(3)社会结构
〈从周原出土青铜器看西周贵族家族〉,朱凤瀚,《南开学报》,1988年4期。
〈<大盂鼎>的"伯"、"人鬲"、"庶人"释义〉,赵光贤,《周代社会辨析》,人民出版社,1980年。
〈关于询 的制作年代与虎臣的身份问题〉,黄盛璋,《考古》,1961年6期。
〈金文中所见西周世族的产生和世袭〉,王培真,《西周史研究》(《人文杂志丛刊》第二辑),1984年。
〈金文所见西周世族政治〉,张懋鎔,《人文杂志》,1986年6期。
〈"釐仆"与"人鬲"〉, 徐鸿修,《西周史论文集》(上),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6月。
〈论西周社会分层秩序中的地位群体--卿大夫〉,李朝远,《人文杂志》,1990年1期。
〈论西周主要农业生产者的阶级地位〉,周自强,《华夏文明》第二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2月。
〈论"人鬲"是官吏而不是奴隶--<大盂鼎>铭文"人鬲"考辨〉,黄伟诚,《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年2期。
〈论商周时代的臣和小臣〉,高明,《尽心集--张政烺先生八十庆寿论文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
〈试论西周金文中的人鬲问题〉,尚志儒,《西周史研究》(《人文杂志丛刊》第二辑),1984年。
〈"师氏"、"虎臣"考〉,王贻梁,《考古与文物》,1989年3期。
〈释"臣"和"鬲"〉,杨宽,《考古》,1963年12期。
〈 "庶人辨"〉,张玉勤,《西周史论文集》(上),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6月。
〈说虎臣与庸〉,王祥,《考古》,1960年5期。
〈说"仆庸"〉,裘锡圭,《纪念顾颉刚学术论文集》,巴蜀书社,1990年。
〈西周奴隶考〉,陈连庆,《文史集林》第二辑,三秦出版社,1987年1月。
〈西周时期的"国"〉,松井嘉德,《西周史论文集》(上),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6月。
〈西周金文与文献中的"邦君"及相关问题〉,任伟,《中原文物》,1999年4期。
〈由西周农业劳役的性质看西周贵族的阶级属性〉,朱凤瀚,《中国古代地主阶级研究论集》,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年。
〈众人和庶民〉,何兹全,《史学月刊》,1985年1期。
〈周原铜器与西周世族〉(摘要),张懋镕,《周秦汉唐考古与文化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增刊),1988年。
〈周原考古发现所见西周世族制度与贵族家族之聚落形态〉,朱凤瀚,《商周家族形态研究》第二章第五节,天津古籍出版社,1990年。
〈周原青铜器中所见的世官世族〉,刘士莪,《周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
〈周代社会结构与"乡遂制度说"〉,晁福林,《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博士硕士文库历史卷》(上),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12月。
〈周原的非姬姓家族与虢氏家族〉,曹玮,《陕西历史博物馆馆刊》第七辑,三秦出版社,2000年11月。
〈周代封建制度的社会结构〉,杜正胜,《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五十本三分,1979年。
〈草雨虫鼎铭及其社会意义〉,伊藤道治,《西周史论文集》(上),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6月。
(4)社会制度
〈册命金文所见西周舆服制度〉,陈汉平,《西周史研究》(《人文杂志丛刊》第二辑),1984年。
〈从列鼎制度看"克己复礼"的反动性〉,杜迺松,《考古》,1976年1期。
〈从它盘看孔丘"复礼"的反动本质〉,梁星彭,《考古》,1976年4期。
〈从陕西金文看西周民法规范及民事诉讼制度〉,胡留元、冯卓慧,《考古与文物》,1983年6期。
〈从用鼎制度谈周代的士〉,王光永,《陕西省考古学会第一届年会论文集》(《考古与文物丛刊》第三号),1983年11月(又见《周文化论集》,三秦出版社1993年)。
〈从"国"字的古训看所谓西周国野制度〉,赵伯雄,《人文杂志》,1987年1期。
〈从考古资料试论商周的刖刑〉,吕智荣,《文物研究》第五辑,黄山书社,1989年9月。
〈从 簋盖铭文考释及金文中的诉讼〉,罗伯建,《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第20期,1993年。
〈从金文看<周礼>〉,李学勤,《寻根》,1996年2期(又见《缀古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从青铜器的演化试论西周前后期之交的礼制变化〉,曹玮,《周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
〈古代的"刑"与"赎刑"〉,斯维至,《人文杂志》,1958年1期。
〈关于<论西周金文中六 八 和乡遂制度的关系>一文的意见〉,于省吾,《考古》,1965年3期。
〈关于西周时期的用鼎问题〉,宋健,《考古与文物》,1983年1期。
〈关于西周监国制度的几件铜器〉,耿铁华,《考古与文物》,1985年4期。
〈关于西周春秋高级贵族礼器制度的一些看法〉,王世民,《文物与考古论集》,文物出版社,1986年12月。
〈关于卿士寮〉,韩国磐,《历史研究》,1990年4期。
〈关于西周时代重量单位的 和 〉,松丸道雄著、蔡哲茂译,《第三届中国文字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辅仁大学出版社(台北),1992年6月。
〈金文中所见官名考〉,徐宗元,《福建师院学报》(社会科学),1957年2期。
〈金文中册命之典〉,张光裕,《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学报》第十卷下册,1979年(又见《雪斋学术论文集》,艺文印书馆(台北)1989年9月)。
〈金文判例-- 朕匜〉,胡留元、冯卓慧,《法律科学》,1982年1期。
〈金文所见西周召赐制度考〉,张懋镕,《陈直先生纪念文集》,西北大学出版社,1992年。
〈考古资料所反映的商周刖刑〉,陈安利,《文博》,1985年6期(又见《周文化论集》,三秦出版社1993年)。
〈两周金文所见职官考〉,斯维至,《中国文化研究汇刊》第七卷,1947年9月。
〈略论西周金文中的"六 "和"八 "及其屯田制〉,于省吾,《考古》,1964年3期。
〈论西周金文中"六 ""八 "和乡遂制度的关系〉,杨宽,《考古》,1964年8期。
〈论西周初年的监国制度〉,伍士谦,《西周史研究》(《人文杂志丛刊》第二辑),1984年。
〈匍鸭铜盉与頫聘礼〉,王龙正、姜涛、娄金山,《文物》,1998年4期。
〈岐山新出 朕匜若干问题探索〉,盛张,《文物》,1976年6期(又见《历史地理与考古论丛》,齐鲁书社1982年6月)。
〈卿士寮、太史寮〉,李学勤,《缀古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10月。
〈卿事(士)考--兼论西周政体的演变〉,李西兴,《人文杂志》,1987年3期。
〈散伯车父器与西周婚姻制度〉,曹玮,《文物》,2000年3期。
〈师 鼎铭与西周法制〉,李雪山,《殷都学刊》,1997年1期。
〈试论西周军事领导体制的一元化〉,陈恩林,《人文杂志》,1986年2期。
〈试论商、西周时期的刖刑〉,唐云明,《文物春秋》,1989年4期。
〈试论册命金文中之"右"者及其与"受命"者之关系〉,汪中文,《大陆杂志》第七十七卷第五期,1988年11月。
〈释牧簋"取徵五寽"--周礼"以两剂禁民狱入钓金"新证之三〉,陈小松,《文物周刊》第四十二期,1947年7月。
〈释 簋"取徵五寽"--周礼"以两剂禁民狱入钓金"新证之四〉,陈小松,《文物周刊》第四十三期,1947年7月。
〈释毛公鼎取征--周礼"以两剂禁民狱入钓金"新证之七〉,陈小松,《文物周刊》第四十六期,1947年8月。
〈<书·牧誓>"友邦冢君"释义--兼说西周宗法社会中的善兄弟原则〉,沈长云,《人文杂志》,1986年3期。
〈说大师--西周官制杂考之一〉,李西兴,《考古学研究--纪念陕西省考古研究所成立三十周年》,三秦出版社,1993年10月。
〈我国法律史上的一篇重要文献--西周青铜器" 朕匜"铭文〉,来因,《法学杂志》,1981年2期。
〈西周官制概述〉,左言东,《人文杂志》,1981年3期。
〈西周春秋金文中的诸侯爵称〉,王世民,《历史研究》,1983年3期。
〈西周王朝公卿的官爵制度〉,杨宽,《西周史研究》(《人文杂志丛刊》第二辑),1984年。
〈西周刖刑〉,胡留元、冯卓慧,《法律科学》,1984年1期。
〈西周中央政权机构剖析〉,杨宽,《历史研究》,1984年1期。
〈西周金文中的射礼〉,刘雨,《考古》,1986年12期。
〈西周晚期礼器的变化〉(摘要),《周秦汉唐考古与文化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增刊),1988年。
〈西周金文中的司寇及其官司机构〉,冯卓慧、胡留元,《考古与文物》,1988年2期。
〈西周金文中的祭祖礼〉,刘雨,《考古学报》,1989年4期。
〈西周金文中的法律史料〉,胡留元、冯卓慧,《中国法律史国际会议论文集》,陕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
〈西周铭文中的"师"与"师氏"〉,杨善群,《考古与文物》,1990年2期。
〈西周采邑制度述略〉,吕文郁,《历史研究》,1991年3期。
〈西周金文中的飨与燕〉,刘雨,《大陆杂志》第八十三卷第二期,1991年8月。
〈西周金文中的大封小封和赐田里〉,刘雨,《中国考古学论丛--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建所40年纪念》,科学出版社,1993年5月。
〈西周官组织的左右结构〉,木村秀海,《西周史论文集》(下),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6月。
〈西周史官沿革〉,何幼琦,《西周史论文集》(下),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6月。
〈西周金文中的土地制度--<金文制度考>之一〉,李零,《考古学研究--纪念陕西省考古研究所成立三十周年》,三秦出版社,1993年10月。
〈西周铜器中册命制度及其关键问题新考〉,黄盛璋,《考古学研究--纪念陕西省考古研究所成立三十周年》,三秦出版社,1993年10月。
〈西周金文中所载<约剂>的研究〉,陈公柔,《第二届国际中国古文字学研讨会论文集》,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语言及文学系,1993年10月。
〈西周铜器中服饰赏赐与职官及册命制度关系〉,黄盛璋,《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7年1期。
〈西周宗法制度新证〉,王晖,《陕西历史博物馆馆刊》第四辑,西北大学出版社,1997年6月。
〈西周金文中的"周礼"〉,刘雨,《燕京学报》新三期,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8月。
〈西周铜器中服饰赏赐与职官及册命制度关系发覆〉,黄盛璋,《周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
〈西周的昭穆制度与金文中的"康宫"问题〉,尹盛平,《陕西历史博物馆馆刊》第六辑,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6月。
〈小盂鼎与西周制度〉,李学勤,《历史研究》,1987年5期。
〈<小盂鼎>铭文与西周门朝制度〉,宫长为、刘健,《吉林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建所十五周年纪念文集》,吉林大学出版社,1998年12月。
〈 匜铭文及其所反映的西周刑制〉,刘海年,《法学研究》,1984年1期。
〈殷周的外服及其演变〉,王冠英,《历史研究》,1984年5期。
〈殷周禘祭探真〉,董莲池,《人文杂志》,1994年5期。
〈用金文资料来研究西周政治法律制度〉,吴镇烽,《考古学研究--纪念陕西省考古研究所成立三十周年》,三秦出版社,1993年10月。
〈有关西周晚期礼制改革及庄白微氏青铜器年代的新假设:从世系铭文说起〉,罗泰(Lothar von Falkenhausen),《中国考古学与历史学之整合研究》(下册),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97年。
〈周代锡命礼考〉,齐思和,《燕京学报》第三十二期,1947年。
〈周代用鼎制度研究〉(上)、(中),俞伟超、高明,《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8-1、1978-2期。
〈周礼身份的象征〉,杜正胜,《中央研究院第二届国际汉学会议论文集历史与考古组》(上册),1989年。
〈周代国家政体问题述论〉,李涛,《华夏文明》第二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2月。
〈周代用鼎制度商榷〉,林沄,《史学集刊》,1990年3期。
〈周代善夫职官考辨〉,曹玮,《西周史论文集》(上),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6月。
〈周都王庙考〉,曲英杰,《西周史论文集》(下),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6月。
〈周代的诸侯国史官与国史〉,张维慎,《西周史论文集》(下),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6月。
〈周原出土金文和西周政治法律制度〉,伊藤道治,《考古学研究--纪念陕西省考古研究所成立三十周年》,三秦出版社,1993年10月。
〈周代殷周二礼并用论〉,王晖,《文史》第五十一辑,中华书局,2000年7月。
(5)思想文化
〈从商周人像艺术看中国古代无偶像崇拜传统〉,徐良高,《考古求知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4月。
〈出土法律史料中的刑法思想〉,崔永东,《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1期。
〈干支纪日与商人信仰〉,邹立昌,《中国文物报》,1993年8月29日4版。
〈金文所见西周初期的政治思想〉,连劭名,《文物》,1992年3期。
〈金文人名研究〉,吴镇烽,《周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
〈金文中的"敬夙夕"与早期道德实践理论〉,连劭名,《文物春秋》,2000年3期。
〈两周金文中的妇女称谓〉,李仲操,《古文字研究》第十八辑,中华书局,1992年8月。
〈论西周的孝道观〉,王慎行,《古文字与殷周文明》,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年。
〈青铜器铭文的书法〉,杜迺松,《中国文物报》,1990年6月21日3版。
〈陕西古代音乐文化的考古学观察〉,方建军,《交响》,1992年4期。
〈商周青铜器铭文中的复合氏名〉,朱凤瀚,《南开学报》,1983年3期。
〈<史墙盘>铭文与西周时代的正统史观〉,连劭名,《文博》,1997年4期。
〈试论西周孝道观的形成及其特点〉,王慎行,《社会科学战线》,1989年1期。
〈西周铜器铭文中的"德"字〉,杜迺松,《故宫博物院院刊》,1981年2期。
〈西周宗教思想特点试议〉,刘宝才,《人文杂志》,1981年2期(又见《周文化论集》,三秦出版社1993年)。
〈西周中期土地财富观念的变化〉,张持平,《人文杂志》,1984年2期。
〈西周教育简索〉,朱启新,《华夏文明》第二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2月。
〈西周青铜器铭文书法〉,刘涛,《文史知识》,1995年7期。
〈异姓史官与周代文化〉,胡新生,《历史研究》,1994年3期(又见《历史文化论集》,齐鲁书社2000年6月)。
〈殷周金文中干支纪日和十干命名的统计〉,周法高,《大陆杂志》第六十八卷第六期,1984年。
〈曾侯乙以前的中国古代乐论--从南宫乎钟的甬部铭文说起〉,罗泰(Lothar von Falkenhausen),《考古》,1992年9期。
〈周金文所见之吉凶宜忌日〉,岑仲勉,《两周文史论丛》,商务印书馆,1958年。
〈周人的先王崇拜〉,赵伯雄,《西周史论文集》(下),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6月。
〈周王朝接纳异族人才初探〉,吴镇烽,《西周史论文集》(下),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6月。
〈周人不用日名说〉,张懋镕,《历史研究》,1993年5期。
〈周人不用族徽说〉,张懋镕,《考古》,1995年9期。
〈周代金文中女子称谓类型研究〉,曹定云,《考古》,1999年6期。
(6)历史地理
〈褒斜道与商周文化入蜀途径〉,陈亮,《中国文物报》,1990年4月26日3版。
〈大豐 铭制作的年代、地点与史实〉,黄盛璋,《历史研究》,1960年6期。
〈大丰 历史与地理问题〉,黄盛璋,《历史地理与考古论丛》,齐鲁书社,1982年6月。
〈金文 京考〉,刘雨,《考古与文物》,1982年3期。
〈论 簋的两个地点--棫林和胡〉,裘锡圭,《古文字论集(一)》(《考古与文物丛刊》第二号),1983年11月。
〈试论金文中的"周"〉,尹盛平,《陕西省考古学会第一届年会论文集》(《考古与文物丛刊》第三号),1983年11月。
〈试论西周金文中的"周"〉,宗德生,《南开学报》,1985年2期。
〈谈西郑地望〉,李仲操,《文博》,1998年5期。
〈铜器铭文宜、虞、夨的地望及其人与吴国的关系〉,黄盛璋,《考古学报》,1983年3期。
〈西周畿内地名小记〉,王辉,《考古与文物》,1985年3期。
〈西周金文所见新邑、成周〉,卢连成,《文史集林》第二辑,三秦出版社,1987年1月。
〈西周王朝与雒邑〉,伊藤道治著、蔡凤书译,《华夏考古》,1994年3期。
〈西周鄭(奠)考〉,松井嘉德,《日本中青年学者论中国史》(上古秦汉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12月。
〈有关西周金文地名的点滴认识〉,罗振跃,《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1990年2期。
〈从史墙盘铭文谈周武王伐淮夷〉,钱伯泉,《文物研究》第二期,黄山书社,1986年12月。
〈早周都城岐邑初探〉,陈全方,《文物》,1979年10期(又见《周文化论集》,三秦出版社1993年)。
〈郑、棫林之故地及其源流探讨〉,尚志儒,《古文字研究》第十三辑,中华书局,1986年6月(又见《周文化论集》,三秦出版社1993年)。
〈周都淢郑考〉,卢连成,《古文字论集(一)》(《考古与文物丛刊》第二号),1983年11月。
〈周原、周城地望考辨〉,庞怀靖,《西周史研究》(《人文杂志丛刊》第二辑),1984年。
〈周初金文与武王定都洛邑--兼论武王伐纣的往返日程问题〉,蔡运章,《中原文物》,1987年3期。
〈西周王盂考--兼论 京地望〉,罗西章,《考古与文物》,1998年1期。
〈扶风强家村新出西周铜器群与相关史实之研究〉,黄盛璋,《西周史研究》(《人文杂志丛刊》第二辑),1984年。
3.文字
〈 需考〉,陈初生,《古文字研究》第十三辑,中华书局,1986年6月。
〈 、 、 、 、 诸辞再考辨〉,王辉,《西周史论文集》(上),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6月。
〈白公父簠铭文考释〉,伍士谦,《四川大学学报丛刊》第十辑,1982年5月。
〈班簋铭文释读的一些问题〉,孙稚雏,《古文字研究》第二十辑,中华书局,2000年3月。
〈"车马"与"大车"(跋师同鼎)〉,李零,《考古与文物》,1992年2期。
〈大丰簋铭考释〉,周名辉,《学原》第二卷第四期,1948年8月。
〈大豐簋考释〉,闻一多,《古典新义》,古籍出版社,1956年。
〈大克鼎铭文之研究〉,俞静安,《山西师范学院学报》,1957年1期。
〈大盂鼎铭文"妹辰"的涵义及其源流演变〉,朱人瑞,《学术月刊》,1957年8期。
〈<大盂鼎铭>"女妹辰又大服"解〉,平心,《中华文史论丛》第五辑,中华书局,1964年6月。
〈大盂鼎新论〉,李学勤,《郑州大学学报》,1985年3期。
〈 福考〉,陈初生,《古文字研究》第十九辑,中华书局,1992年8月。
〈"帝司"与"司母"考〉,尹盛平,《古文字研究》第十三辑,中华书局,1986年6月。
〈读金日札〉,陈直,《社会科学战线》,1980年1期。
〈对师克盨盖和 鼎铭文鉴别的商榷〉,段绍嘉,《文物》,1960年8期。
〈<对扬补释>质疑〉,林沄、张亚初,《考古》,1964年5期。
〈对所谓伯尚鼎铭的商榷〉,庞怀靖,《考古》,1982年2期。
〈对"肇諆"解释的再商榷〉,张懋镕,《考古》,1985年6期。
〈繁卣、 鼎及梁其钟铭文诠释〉,陈佩芬,《上海博物馆集刊》第2期,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夫铝"戈铭新考--兼论铸器所用金属原料之名称〉,黄锡全,《故宫学术季刊》第十三卷第一期,1995年。
〈扶风出土"微"器"墙"盘初探〉,段熙仲,《南京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8年1期。
〈古文字考释二则〉,彭静中,《四川大学学报》(社会科学),1979年2期。
〈古文字研究札记四则〉,尤仁德,《考古与文物》,1984年1期。
〈古文字考释数则〉,黄锡全,《古文字研究》第十七辑,中华书局,1989年6月。
〈古文释读三则〉,裘锡圭,《徐中舒先生九十寿辰纪念文集》,巴蜀书社,1990年。
〈古文字中的"祼"和"瓒"及相关问题〉,贾连敏,《华夏考古》,1998年3期。
〈关涉周代史实之彝铭五篇〉,杨树达,《历史研究》,1954年2期。
〈关于"天亡簋"铭文的几点论证〉,于省吾,《考古》,1960年8期。
〈关于 尊铭文释文〉,彭曦,《文物》,1980年11期。
〈害即胡簋之胡本字说〉,陈秉新,《考古与文物》,1990年1期。
〈函皇父诸器考释〉,卫聚贤,《说文月刊》第二卷第三期,1940年6月。
〈 簋铭文考释〉,王慎行,《人文杂志》,1980年5期(又见《古文字与殷周文明》,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年)。
〈 考释六则〉,何琳仪、黄锡全,《古文字研究》第七辑,中华书局,1982年6月。
〈吉服 鼎跋〉,王辉,《人文杂志》,1983年3期。
〈甲骨文及金石文考释〉,平心,《华东师大学报》(人文科学),1956年4期。
〈甲骨文金石文札记〉,平心,《华东师大学报》(人文科学),1958年1期。
〈甲骨文金石文札记(二)〉,平心,《华东师大学报》(人文科学),1958年3期。
〈解放后出土的若干西周铜器铭文补释〉,张亚初,《出土文献研究》,文物出版社,1985年。
〈金文丛考三则〉,陈邦怀,《文物》,1964年2期。
〈金文释读中一些问题的商讨〉,孙稚雏,《中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9年3期。
〈金文释读中一些问题的探讨〉(续),孙稚雏,《古文字研究》第九辑,中华书局,1984年1月。
〈金文韻读续缉(一)〉,陈世辉,《古文字研究》第五辑,中华书局,1981年1月。
〈金文五则〉,刘恒,《文博》,1992年3期。
〈金文札记三则〉,刘桓,《陕西历史博物馆馆刊》第三辑,西北大学出版社,1996年6月。
〈旧云盦金文释略·毛公鼎〉,陶北溟,《古学丛刊》第二期,1939年5月。
〈驹父盨盖铭文研究〉,黄盛璋,《考古与文物》,1983年4期。
〈<康侯 考释>后记〉,周法高,《大陆杂志》第六十一卷第三期,1980年9月。
〈克鼎释文〉,孙诒让,《国粹学报》第六卷第六十六期,1910年4月。
〈豊豐辨〉,林沄,《古文字研究》第十二辑,中华书局,1985年10月(又见《林沄学术文集》,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12月)。
〈梁其壶〉,董作宾,《中国文字》第一册,1960年10月。
〈两周今文数字合文初探〉,杨五铭,《古文字研究》第五辑,中华书局,1981年1月。
〈两周金文韻读辑遗〉,陈邦怀,《古文字研究》第九辑,中华书局,1984年1月(又见《一得集》,齐鲁书社1989年)。
〈 畀鼎通读及其相关问题〉,王辉,《考古与文物》,1983年6期。
〈两周铜器铭文数词量词初探〉,马国权,《古文字研究》第一辑,中华书局,1979年8月。
〈略论西周微史家族窖藏铜器群的重要意义--陕西扶风新出墙盘铭文解释〉,唐兰,《文物》,1978年3期(又见《唐兰先生金文论集》,紫禁城出版社1995年)。
〈略说殷周时代的异类同铭铜器〉,王世民,《中国考古学论丛--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建所40年纪念》,科学出版社,1993年5月。
〈论函皇父〉,卫聚贤,《说文月刊》第二卷第十期,1941年1月。
〈论史墙盘及其意义〉,李学勤,《考古学报》,1978年2期(又见《新出青铜器研究》,文物出版社1990年)。
〈论两篇伪作的毛公鼎铭文〉,张光裕,《雪斋学术论文集》,艺文印书馆(台北),1989年9月。
〈聃敦释说〉,陈介祺,《簠斋藏古册目并题记》,广仓学宭铅字本,1920年。
〈毛公 鼎铭释〉,商承祚,《古器物铭释》,中山大学油印本,1927年。
〈毛公鼎铭考〉,林泰辅著、明朝译,《中山大学语言历史研究所周刊》第十集第一一四期,1930年1月。
〈<毛公鼎之研究>追记〉,鼎堂,《东方杂志》第二十八卷第十六期,1931年8月。
〈毛公鼎拓本跋〉,张之纲,《瓯风杂志》,1934年11期。
〈毛公鼎之经历〉,谭旦冏,《大陆杂志》第五卷第九期,1952年。
〈毛公鼎集释〉,高鸿缙,《师大学报》第一期,1956年7月。
〈毛公鼎"朱韍、蔥衡、玉环、玉瑹"新解--驳汉人"蔥珩佩玉"说〉,唐兰,《光明日报》,1961年5月9日(又见《唐兰先生金文论集》,紫禁城出版社1995年)。
〈毛公鼎铭笺注〉,高亨,《文史述林》,中华书局,1980年。
〈毛公鼎铭斠补〉,唐復年,《第二届国际中国古文字学研讨会论文集》,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语言及文学系,1993年10月。
〈铭刻考跋四则〉,王辉,《陕西省考古学会第一届年会论文集》(《考古与文物丛刊》第三号),1983年11月。
〈岐山出土康季鼒铭读记〉,王献唐,《考古》,1964年9期。
〈岐山董家村训匜考释〉,李学勤,《古文字研究》第一辑,中华书局,1979年8月(又见《新出青铜器研究》,文物出版社1990年)。
〈墙盘" "字试释〉,单周尧,《文物》,1979年11期。
〈墙盘铭文别解〉,马承源,《上海图书馆建馆三十周年纪念论文集(1952-1982)》,上海图书馆编印,1983年。
〈墙盘铭文考释〉,洪家义,《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8年1期。
〈墙盘铭文通释〉,戴家祥,《上海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1979年2期。
〈墙盘铭文解说〉,陈世辉,《考古》,1980年5期。
〈墙盘铭文十二解〉,于省吾,《古文字研究》第五辑,中华书局,1981年1月。
〈墙盘铭文补释〉,赵诚,《古文字研究》第五辑,中华书局,1981年1月。
〈墙盘铭文考释〉,于豪亮,《古文字研究》第七辑,中华书局,1982年6月(又见《于豪亮学术文存》,中华书局1985年)。
〈墙盘新释〉,刘楚堂,《殷都学刊》,1985年2期。
〈墙盘年代与微族国别辨正〉,黄盛璋,《文物研究》第二期,黄山书社,1986年12月。
〈墙盘铭文集释〉,陈秉新,《文物研究》第八期,黄山书社,1993年。
〈青铜法典 匜铭文试析〉,于少持,《文博》,1993年6期。
〈裘卫诸器考〉(1982),伊藤道治著、张长寿译,《考古学参考资料》第5辑,1978年6月。
〈陕西新出土器铭考释〉,郭沫若,《说文月刊》第三卷第十期,1943年5月。
〈陕西省岐山县董家村新出西周重要铜器铭辞的译文和注释〉,唐兰,《文物》,1976年5期(又见《唐兰先生金文论集》,紫禁城出版社1995年)。
〈陕西岐山新出薛器考释〉,王恩田,《古文字论集(一)》(《考古与文物丛刊》第二号),1983年11月。
〈陕西扶风县强家村出土虢季家族铜器铭文考释〉,于豪亮,《古文字研究》第九辑,中华书局,1984年1月。
〈陕西省博物馆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藏青铜器图释跋〉,陈邦怀,《一得集》,齐鲁书社,1989年。
〈师 鼎铭文通释译论〉,王慎行,《求是学刊》,1982年4期(又见《古文字与殷周文明》,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年)。
〈师 鼎剩义〉,李学勤,《新出青铜器研究》,文物出版社,1990年。
〈师克盨盖考释〉,段绍嘉,《人文杂志》,1957年3期。
〈师克盨铭考释〉,郭沫若,《文物》,1962年6期。
〈<师克盨铭考释>书后〉,于省吾,《文物》,1962年11期。
〈师同鼎试探〉,李学勤,《文物》,1983年6期(又见《新出青铜器研究》,文物出版社1990年)。
〈师同鼎铭文考释〉,陈世辉,《史学集刊》,1984年1期。
〈<师同鼎>" 畀其井"刍议〉,李仲操,《人文杂志》,1990年6期。
〈史 簋铭考释〉,唐兰,《考古》,1972年5期(又见《唐兰先生金文论集》,紫禁城出版社1995年)。
〈史墙盘铭解释〉,裘锡圭,《文物》,1978年3期。
〈史墙盘铭文试释〉,李仲操,《文物》,1978年3期。
〈史墙盘铭文几个字词的解释〉,杜迺松,《文物》,1978年7期。
〈史墙盘铭文研究〉,连劭名,《古文字研究》第八辑,中华书局,1983年2月。
〈试释周初青铜器铭文中的易卦〉,张政烺,《考古学报》,1980年4期。
〈试论商周青铜器族徽文字独特的表现形式〉,《文物》,2000年2期。
〈释妹辰〉,朱英,《北平燕京大学考古学社社刊》第三期,1935年。
〈释武王征商簋与大丰簋〉,劳干,《屈万里先生七十纪念专刊》,1978年。
〈释 〉,唐志凯,《求是学刊》,1980年3期。
〈释贮〉,戚桂宴,《考古》,1980年4期。
〈释 〉,唐志凯,《求是学刊》,1981年4期。
〈释 〉,刘恒,《古文字论集(一)》(《考古与文物丛刊》第二号),1983年11月。
〈释 〉,何琳仪,《古文字论集(一)》(《考古与文物丛刊》第二号),1983年11月。
〈释籑、纂、饡、缵、灒〉,陈汉平,《人文杂志》,1985年3期。
〈释貯辨疑二则〉,刘宗汉,《古文字研究》第十二辑,中华书局,1985年10月。
〈释金文" "" "" "" "等字兼解《左传》的"讒鼎"〉,吴匡、蔡哲茂,《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五十九本第四分,1988年。
〈释<大盂鼎铭>"人鬲自驭至于庶人"〉,沈长云,《河北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年3期。
〈释易与匜--兼释史丧尊〉,赵平安,《考古与文物》,1991年3期。
〈释衣〉,谢元震,《文物》,1992年4期。
〈释西周金文的"俎"字〉,王人聪,《第二届国际中国古文字学研讨会论文集》,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语言及文学系,1993年10月。
〈释 〉,吴匡、蔡哲茂,《故宫学术季刊》第十一卷第三期,1994年。
〈释史墙盘铭文中的"逖虘*"〉,林沄,《陕西历史博物馆馆刊》第1辑,三秦出版社,1994年(又见《林沄学术文集》,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12月)。
〈释舟〉,何琳仪,《华夏考古》,1995年4期。
〈释两周铜器铭文中的"業"字〉,董莲池,《吉林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建所十五周年纪念文集》,吉林大学出版社,1998年12月。
〈释"豸舟"及相关系词〉,陈秉新,《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二辑,中华书局,2000年7月。
〈说函皇父〉,杨树达,《说文月刊》第二卷第十期,1941年1月。
〈说"天亡 "为武王灭商以前铜器〉,孙作云,《文物参考资料》,1958年1期(又见《诗经与周代社会研究》,中华书局1966年)。
〈"说天亡 为武王灭商以前铜器"一文的几点商榷〉,钱柏泉,《文物参考资料》,1958年12期。
〈说"玄衣朱 "--兼释甲骨文 字〉,裘锡圭,《文物》,1976年12期。
〈说" 白大师武"〉,裘锡圭,《考古》,1978年5期。
〈说"競埇""埇夜君"与"埇皇"〉,饶宗颐,《文物》,1981年5期。
〈说 〉,秦建明、张懋镕,《考古与文物》,1984年6期。
〈说俎字〉,于豪亮,《于豪亮学术文存》,中华书局,1985年。
〈说 〉,马承源,《古文字研究》第十二辑,中华书局,1985年10月。
〈说金文"陸""睦"二字--兼论六、入、 圥为一字〉,蔡哲茂,《故宫学术季刊》第六卷第一期,1988年。
〈说市黄〉,罗伯健,《考古与文物》,1990年1期。
〈说"严在上,异在下"〉,王冠英,《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第18-19期,1992年。
〈说" 见"--" "类字研究之一〉,刘宗汉,《古文字研究》第十九辑,中华书局,1992年8月。
〈 字说〉,戴家祥,《中山大学语言历史研究所周刊》第十一集一二五至一二八期合刊,1930年。
〈谈一篇伪作的宗周钟铭文〉,张光裕,《东吴大学中国艺术史集刊》第六卷,1976年(又见《雪斋学术论文集》,艺文印书馆(台北) 1989年9月)。
〈天亡簋全释〉,岑仲勉,《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1961年1期。
〈天亡簋问字疑年〉,孙常叙,《吉林师大学报》,1963年1期(又见《孙常叙古文字学论集》,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
〈天亡簋铭文汇释〉,孙稚雏,《古文字研究》第三辑,中华书局,1980年11月。
〈天亡簋"王又大丰"与"王凡三方"试解〉,张玉春,《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年4期。
〈天亡簋铭的重新考察〉,董莲池,《中国古文字研究》第一辑,吉林大学出版社,1999年。
〈天亡簋新韵新读〉,江学旺,《史学集刊》,2000年11期。
〈铜器铭文释读二题〉,唐钰明,《第二届国际中国古文字学研讨会论文集》,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语言及文学系,1993年10月。
〈王静安先生古金文字讲授记〉,吴其昌,《清华周刊》第二十五卷第十六期,1926年6月。
〈王作归盂铭文简释--再谈 京为西周宫室之名〉,李仲操,《考古与文物》,1998年1期。
〈文王称王、昭王伐楚及其他--关于史墙盘铭中若干西周史实与文字辞例的考证〉,李零,《华夏文明》第二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2月。
〈"锡……人鬲,自驭至于庶人"解〉,殷伟仁,《人文杂志》,1983年6期。
〈西周墙盘铭文笺释〉,徐中舒,《考古学报》,1978年2期。
〈西周铭文<师 鼎铭>的修辞技巧〉,叶保民,《修辞学习》,1982年2期。
〈西周金文联结词以、用、于释例〉,杨五铭,《古文字研究》第十辑,中华书局,1983年7月。
〈西周春秋铜器铭文中的联结词〉,陈永正,《古文字研究》第十五辑,中华书局,1986年6月。
〈西周铜器铭文选释(下)〉,高木森,《故宫文物月刊》第六卷第三期,1988年6月。
〈西周<史墙盘>铭文释义〉,黄然伟,《池田末利博士古稀纪念东洋学论集》,1989年9月。
〈西周铜器铭文中的"履"〉,裘锡圭,《甲骨文与殷商史》第三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8月。
〈西周春秋铜器铭文中的语气词〉,陈永正,《古文字研究》第十九辑,中华书局,1992年8月。
〈西周金文" "字资料整理和研究〉,高明,《考古学研究》(一),文物出版社,1992年10月。
〈西周金文"严在上"解--并述周人的祖先神观念〉,王人聪,《考古》,1998年1期。
〈夏庐题跋〉,胡光炜,《东南大学国学丛刊》第一卷第一期,1923年3月。
〈先秦古文字材料中的语气词〉,张振林,《古文字研究》第七辑,中华书局,1982年6月。
〈先秦古文字材料中所见的第一人称代词〉,陈昭容,《中国文字》新十六期,1992年4月。
〈<小盂鼎> "三左三右"的解释问题〉,陈昌远,《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年4期。
〈新发现的西周王室重器五祀 钟考〉,穆海亭、朱捷元,《人文杂志》,1983年2期(又见《周文化论集》,三秦出版社1993年)。
〈新出伯公父、伯多父铜器群及其相关问题〉,黄盛璋,《人文杂志》,1986年1期。
〈 朕匜铭文〉,吴镇烽,《陕西日报》,1979年8月28日3版。
〈一篇重要的法律史文献--读 朕匜铭文札记〉,程武,《文物》,1976年5期。
〈夷伯簋铭文笺释〉,穆海亭、郑洪春,《中国考古学研究论集--纪念夏鼐先生考古五十周年》,三秦出版社,1987年12月。
〈"夷伯尸于西宫"解〉,张懋镕,《考古与文物》,1992年4期。
〈"以五十颂处"解释--读金文札记〉,刘翔,《学习与思考》,1982年1期。
〈盂鼎铭考释〉,商承祚,《古器物铭释》,中山大学油印本,1927年。
〈盂鼎跋〉,罗振玉,《辽居乙稿》,1931年。
〈禹鼎跋〉,郭沫若,《光明日报》,1951年7月7日。
〈禹鼎考释〉,陈进宜,《光明日报》,1951年7月7日。
〈禹鼎考释〉,周勋初、谭优学,《南京大学学报》(人文科学),1959年2期。
〈禹鼎释文斠〉,陈世辉,《人文杂志》,1959年2期。
〈禹鼎的年代及其相关问题〉,徐中舒,《考古学报》,1959年3期。
〈禹鼎集释〉,李先登,《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第6期,1984年。
〈宰兽簋铭略考〉,罗西章,《文物》,1998年8期。
〈宰兽簋铭补释〉,施谢捷,《文物》,1999年11期。
〈宰兽簋小议〉,吴镇烽,《陕西历史博物馆馆刊》第七辑,三秦出版社,2000年11月。
〈再释函皇父〉,傅斯年,《说文月刊》第二卷第十期,1941年1月。
〈再论"天亡 "二三事〉,孙作云,《文物》,1960年5期(又见《诗经与周代社会研究》,中华书局1966年)。
〈则、法度量则、则誓三事试解〉,孙常叙,《古文字研究》第七辑,中华书局,1982年6月。
〈宗周钟、散氏盘与毛公鼎所记载的西周历史〉,杨绍萱,《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61年4期。
〈召禹鼎考释〉,张筱衡,《人文杂志》,1958年1期。
〈周王 钟考〉,唐兰,《国立北平故宫博物院年刊》,1936年(又见《唐兰先生金文论集》,紫禁城出版社1995年)。
〈周铸青铜器所用金属之种类及名称〉,岑仲勉,《两周文史论丛》,商务印书馆,1958年。
〈周伐商唐新证--<大丰簋铭>中周伐商唐的确证〉,李平心,《文汇报》,1960年11月25日。
〈周金文句读举隅〉,陈邦怀,《中国语文》,1979年1期(又见《一得集》,齐鲁书社1989年)。
〈周厉王胡簋释文〉,张政烺,《古文字研究》第三辑,中华书局,1980年11月。
〈周厉王所作祭器 簋考--兼论与之相关的几个问题〉,张亚初,《古文字研究》第五辑,中华书局,1981年1月。
〈琱生簋铭"仆墉土田"辨析〉,王人聪,《考古》,1994年5期。
〈周初王盂考跋〉,王辉,《第三届国际中国古文字学研讨会论文集》,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语言及文学系,1997年10月。
4.年代学
〈伯 父盨铭与厉王在位年数〉,刘启益,《文物》,1979年11期。
〈词语断代法--以 器为例〉,宗静航,《第三届中国文字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辅仁大学出版社(台北),1992年6月。
〈此鼎铭文与西周晚期年代考〉,夏含夷(Edward L.Shaughnessy),《大陆杂志》第八十卷第六期,1990年6月。
〈从铜器铭刻试论西周历法若干问题〉,黄盛璋,《亚洲文明》第一集,安徽教育出版社,1992年7月。
〈董家村西周卫器断代〉,戚桂宴,《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年3期。
〈董家村裘卫四器年代新探〉,彭裕商,《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二辑,中华书局,2000年7月。
〈读<微氏家族铜器与西周铜器断代>〉,周法高,《大陆杂志》第五十九卷第五期,1979年11月。
〈读<论金文月相与西周王年>后记〉,刘启益,《古文字研究》第十六辑,中华书局,1989年9月。
〈函皇父诸器之年代〉,董作宾,《真理世界》第45期,1953年。
〈对武王克商年份的更正--兼论夏商周年代〉,李仲操,《中原文物》,1997年1期。
〈"庚寅"辨析〉,张闻玉,《中国文物报》,1988年9月23日3版。
〈驳郭鼎堂先生毛公鼎之年代〉,吴其昌,《东方杂志》第三十卷第二十三期,1933年12月。
〈关于西周有无周公纪年的问题〉,陈恩林、郭守信,《西周史论文集》(上),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6月。
〈关于夏商周断代工程中的西周青铜器分期断代研究〉,王世民、陈公柔、张长寿,《文物》,1999年6期。
〈何谓生霸死霸〉,岑仲勉,《两周文史论丛》,商务印书馆,1958年。
〈<曶鼎>王年考〉,张闻玉,《大陆杂志》第八十五卷第二期,1992年8月(又见《西周王年论稿》,贵州人民出版社1996年9月)。
〈黄河流域西周墓葬出土青铜礼器的分期与年代〉,李丰,《考古学报》,1988年4期。
〈金文"初吉"辨析〉,刘雨,《文物》,1982年11期。
〈金文初吉等四个记时术语的阐释与西周年代问题初探--(4×9)×10+5=365假说〉,王占奎,《考古与文物》,1996年5期。
〈金文"庚寅"辨析〉,张闻玉,《西周王年论稿》,贵州人民出版社,1996年9月。
〈论周昭王时代的青铜器铭刻〉,唐兰,《古文字研究》第二辑,中华书局,1981年1月(又见《唐兰先生金文论集》,紫禁城出版社1995年)。
〈论成康时代和成康时代的铜器铭刻〉,沈长云,《中原文物》,1997年2期。
〈毛公鼎之年代〉,鼎堂,《东方杂志》第二十八卷第十三期,1931年7月。
〈毛公鼎之年代〉,温廷敬,《史学专刊》第一卷第三期,1936年4月。
〈毛公鼎考年注译〉,董作宾,《大陆杂志》第五卷第八期,1952年1月。
〈试论"大丰簋"的年代〉,殷涤非,《文物》,1960年5期。
〈试论铜器铭文形式上的时代标记〉,张振林,《古文字研究》第五辑,中华书局,1981年1月。
〈再论墙盘年代、微宗国别--兼与黄盛璋同志商榷〉,李仲操,《社会科学战线》,1981年1期。
〈克商以后西周诸王之年历〉,倪德卫,《西周诸王年代研究》,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年7月。
〈历表、系连与年代史料--关于西周年代学研究中若干方法的讨论〉,周言、魏宜辉,《东南文化》,1999年5期。
〈历表、系连与年代史料(续)--关于西周诸王年代的讨论〉,周言,《东南文化》,2000年1期。
〈厉王铜器断代问题〉,戚桂宴,《文物》,1981年11期。
〈两周时期铜壶的形态学研究〉,高崇文,《考古类型学的理论与实践》,文物出版社,1989年。
〈六年宰兽簋的时代与西周纪年〉,刘启益,《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二辑,中华书局,2000年7月。
〈论金文月相与西周王年〉,周法高,《古文字论集(初编)》,香港中文大学,1983年。
〈论"康宫"〉,何幼琦,《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年2期。
〈论北吕墓地的先周墓葬〉,罗玺章、王占奎,《庆祝武伯纶先生九十华诞论文集》,三秦出版社,1991年9月。
〈论克器的区分〉,李学勤,《夏商周年代学札记》,辽宁大学出版社,1999年10月。
〈<墙盘>断代再议〉,晁福林,《中原文物》,1989年1期。
〈陕西省岐山县董家村西周铜器的年代问题〉,周法高,《大陆杂志》第五十八卷第三期,1979年3月。
〈陕西西周青铜器断代与分期研究〉,吴镇烽,《中国考古学研究论集--纪念夏鼐先生考古五十周年》,三秦出版社,1987年12月。
〈善夫山鼎王世考〉,张闻玉,《中国文物报》,1989年10月20日3版。
〈膳夫山鼎与西周年历问题〉,李学勤,《陕西历史博物馆馆刊》第一辑,三秦出版社,1994年。
〈膳夫山鼎年世的确定〉,李学勤,《文物》,1999年6期。
〈试论金文对号与西周纪年诸问题〉,张闻玉,《西周王年论稿》,贵州人民出版社,1996年9月。
〈试说宣王早年历日〉,李学勤,《夏商周年代学札记》,辽宁大学出版社,1999年10月。
〈微氏家族铜器与西周铜器断代〉,刘启益,《考古》,1978年5期。
〈微氏家族铜器群年代初探〉,伍士谦,《古文字研究》第五辑,中华书局,1981年1月。
〈文王迁丰至武王灭商前后铜器例证〉,刘启益,《考古学研究--纪念陕西省考古研究所成立三十周年》,三秦出版社,1993年10月。
〈吴虎鼎研究的扩充〉,李学勤,《夏商周年代学札记》,辽宁大学出版社,1999年10月。
〈武王克商与西周诸王年代考〉,赵光贤,《北京图书馆馆刊》,1992年1月。
〈武王克商与西周诸王年考〉,赵光贤,《西周史论文集》(上),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6月。
〈武王克商与周初年代的再探索〉,赵光贤,《人文杂志》,1987年2期。
〈武王克商在公元前一一〇六年〉,张闻玉,《大陆杂志》第九十四卷第一期,1997年1月。
〈西周历朔新谱及其他〉,莫非斯,《北平燕京大学考古学社社刊》第五期,1936年12月。
〈西周铜器中之宫庙及由之而考订其年代〉,莫非斯,《北平燕京大学考古学社社刊》第六期,1937年6月。
〈西周年历谱〉,董作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二十三本下册,1952年12月。
〈西周铜器断代〉(一)-(六),陈梦家,《考古学报》9、10册、1956年1-4期。
〈西周积年推算的点滴〉,岑仲勉,《两周文史论丛》,商务印书馆,1958年。
〈西周铜器断代中的"康宫"问题〉,唐兰,《考古学报》,1962年1期(又见《唐兰先生金文论集》,紫禁城出版社1995年)。
〈西周彝器断代小记〉,白川静,《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三十六本上册,1965年。
〈西周微家族窖藏铜器群初步研究〉,黄盛璋,《社会科学战线》,1978年3期。
〈西周金文中月相词语的解释〉,刘启益,《历史教学》,1979年6期。
〈西周中期青铜器的重要标尺--周原庄白、强家两处青铜器窖藏的综合研究〉,李学勤,《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第1期,1979年(又见《新出青铜器研究》,文物出版社1990年)。
〈西周厉王时期铜器与<十月之交>的时代〉,刘启益,《考古与文物》,1980年1期。
〈西周王年与殷世新说〉,丁驌,《中国文字》新四期,1981年7月。
〈西周金文断代的一些问题〉,周法高,《中央研究院国际汉学会议论文集历史考古组》(上册), 中央研究院(台北),1981年10月。
〈西周纪年铜器与武王至厉王的在位年数〉,刘启益,《文史》第十三辑,中华书局,1982年3月。
〈西周铜器年代举例〉,何幼琦,《学术研究》,1982年6期。
〈西周夷王时期铜器的初步清理〉,刘启益,《古文字研究》第七辑,中华书局,1982年6月。
〈西周铜器铭文中的人名及其对断代的意义〉,盛冬铃,《文史》第十七辑,中华书局,1983年6月。
〈西周的年代问题〉,何幼琦,《江汉论坛》,1983年8期(又见《西周年代学论丛》,湖北人民出版社1989年)。
〈西周金文中月相的研究〉,马承源,《王国维学术研究论集》(一),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年9月。
〈西周年代新考--论金文月相与西周王年〉,周法高,《大陆杂志》第六十八卷第五期,1984年。
〈西周金文中的月相与共和宣幽纪年铜器〉,刘启益,《古文字研究》第九辑,中华书局,1984年1月。
〈西周历谱与西周王年--董作宾先生西周年历谱考订〉,郑天杰,《中国文字》新九期,1984年9月。
〈西周康王时期铜器的初步清理〉,刘启益,《出土文献研究》,文物出版社,1985年。
〈西周金器年谱〉,丁驌,《中国文字》新十期,1985年9月。
〈西周武成时期铜器的初步清理〉,刘启益,《古文字研究》第十二辑,中华书局,1985年10月。
〈西周考年〉,张汝舟,《二毋室古代天文历法论丛》,浙江古籍出版社,1987年2月。
〈西周年代论(下)〉,谢元震,《文史》第二十九辑,中华书局,1988年1月。
〈西周共孝懿夷王序、王年考〉,张闻玉,《人文杂志》,1989年5期。
〈西周昭王时期铜器的初步清理〉,刘启益,《出土文献研究续集》,文物出版社,1989年12月。
〈西周铜器历日中的断代问题〉,张闻玉,《华夏文明》第二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2月。
〈西周穆王时期铜器的初步清理〉,刘启益,《古文字研究》第十八辑,中华书局,1992年8月。
〈西周懿王时期铜器的初步清理〉,刘启益,《文史》第三十六辑,中华书局,1992年8月。
〈西周年代标尺的运用〉,李仲操,《西周史论文集》(上),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6月。
〈西周铜器历日断代条例〉,张闻玉,《西周史论文集》(上),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6月。
〈西周青铜器年代学〉,杰西卡·罗森著 冯林、罗亚萍译,《四川文物》,1995年6期。
〈西周铜器断代〉,陈梦家,《燕京学报》新一期,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8月。
〈西周年代历法与金文月相纪日〉,张培瑜,《中原文物》,1997年1期。
〈西周之年历〉(摘要),倪德卫著、王克文译,《武王克商之年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11月。
〈西周微氏家族青铜器群及其世系研究中的一个误区〉,王长丰,《文物研究》第十一辑,黄山书社,1998年。
〈西周厉王时期铜器补记〉,刘启益,《周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
〈西周王年足徵〉,张闻玉,《西周诸王年代研究》,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年7月。(又见《大陆杂志》第九十七卷第六期1998年12月)
〈西周诸王年代研究述评〉,朱凤瀚、张荣明,《西周诸王年代研究》,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年7月。
〈西周孝王时期铜器的初步清理〉,刘启益,《出土文献研究》第三辑,中华书局,1998年10月。
〈西周金文"初吉"之研究〉,张闻玉,《考古与文物》,1999年3期。
〈西周宣王时期铜器的再清理--[附]共和及幽王时期铜器〉,刘启益,《出土文献研究》第五集,科学出版社,1999年8月。
〈西周晚期金文历日的归纳〉,李学勤,《夏商周年代学札记》,辽宁大学出版社,1999年10月。
〈西周共王时期铜器的初步清理〉,刘启益,《古文字研究》第二十辑,中华书局,2000年3月。
〈<鲜簋>王年与两周昭穆制〉,张闻玉,《西周王年论稿》,贵州人民出版社,1996年9月。
〈小盂鼎非康王器〉,张闻玉,《人文杂志》,1991年6期。
〈兴器断代问题检讨〉,汪中文,《大陆杂志》第八十二卷第五期,1991年5月。
〈也谈师同鼎断代及其相关问题〉,王雷生,《考古与文物》,1990年2期。
〈也论新出虎簋盖的年代〉,彭裕商,《文物》,1999年6期。
〈再谈西周金文中的月相与西周铜器断代--读<西周金文和周历的研究>后记〉,刘启益,《古文字研究》第十三辑,中华书局,1986年6月。
〈再论周昭王在位年数--兼与张闻玉同志商榷〉,李仲操,《人文杂志》,1995年2期。
〈昭王在位年数考〉,张闻玉,《人文杂志》,1994年2期。
〈周代吉金年月考〉,刘师培,《国粹学报》第六卷第七十三期,1910年11月。
〈周原西周铜器的分期〉,曹玮,《考古学研究》(二),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
〈周原贺家村周墓分期断代研究〉,徐锡台,《周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
5.器物
〈北方出土的西周青铜甬钟〉,刁淑琴,《华夏考古》,1998年3期。
〈鬯器考〉,周聪俊,《大陆杂志》第八十九卷第一期,1994年7月。
〈陈簠斋先生与毛公鼎〉,刘階平,《故宫文物月刊》第一卷第十二期,1984年3月。
〈陈介祺如何得以收藏毛公鼎?〉,罗宏才,《中国文物报》,1989年7月7日4版。
〈"楚公 戈"辨伪〉,于省吾、姚孝遂,《文物》,1960年3期。
〈传世珍品录〉,《中国文物报》,1991年3月10日4版。
〈传世珍品录〉,《中国文物报》,1991年3月31日4版。
〈从商周铜器的内部特征试论毛公鼎的真伪问题〉,张世贤,《故宫季刊》第十六卷第四期,1982年。
〈从周原出土的三件铜器谈西周铜器的装饰特色〉,高西省,《故宫文物月刊》第十四卷第四期,1996年7月。
〈大盂鼎和大克鼎的第二次出土〉,陈佩芬,《文物天地》,1987年3期。
〈大盂鼎流传及定名〉,庞文龙,《中国文物报》,1991年7月7日4版。
〈大克鼎〉,马今洪,《中国文物世界》第138卷,1997年。
〈鼎谭--四件具有特殊意义的鼎〉,黄士强,《故宫文物月刊》第一卷第九期,1983年12月。
〈对商周青铜盉的综合研究〉,张亚初,《中国考古学研究--夏鼐先生考古五十年纪念论文集(二集)》,科学出版社,1986年。
〈扶风出土西周兵器浅识〉,罗西章,《考古与文物》,1985年1期。
〈扶风出土的西周巨型青铜爬龙及研究〉,高西省,《文博》,1993年6期。
〈簠 为黍稷圆器说质疑〉,周聪俊,《大陆杂志》第一百卷第三期,2000年3月。
〈簠斋轶事〉,陈育丞,《文物》,1964年4期。
〈古代的取火用具--阳燧〉,罗芳贤,《中国文物报》,1996年12月29日3版。
〈故宫博物院所藏匜形器研究〉,陈临生,《故宫学术季刊》第一卷第三期,1984年。
〈关于青铜弓形器的若干问题〉,林沄,《吉林大学社会科学论丛2》,1980年(又见《林沄学术文集》,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12月)。
〈关于大克钟〉,唐兰,《出土文献研究》,文物出版社,1985年(又见《唐兰先生金文论集》,紫禁城出版社1995年)。
〈关于商周钟一些问题的探讨〉,高西省,《文物》,1996年1期。
〈簋与盂--簋与其它粢盛器关系研究之一〉,陈芳妹,《故宫学术季刊》第一卷第二期,1983年。
〈国宝毛公鼎的沧桑〉,王殿英,《中国文物报》,1986年12月12日4版。
〈何物" 鼎"--饮食文物庸谈(三)〉,知仁,《中国文物报》,1991年8月4日3版。
〈 簠考辨〉,高明,《文物》,1982年6期。
〈记几父壶、柞钟及其同出的铜器〉,陈公柔,《考古》,1962年2期。
〈记陕西出土的西周青铜历史名器〉,李静,《陕西文献》(台湾)第五十六卷,1984年8月。
〈记新出现的师克盨〉,李学勤,《文物天地》,1990年2期。
〈介绍两件潍县仿作的大丰 〉,张光裕,《中国文字》新十六期,1992年4月。
〈金爵〉,张光远,《故宫文物月刊》第三卷第十期,1986年1月。
〈晋侯 铺--兼论铜铺的出现及其礼制意义〉,陈芳妹,《故宫学术季刊》第十七卷第四期,2000年。
〈爵、尊、卣、鍪的定名和用途杂议〉,刘昭瑞,《文物》,1991年3期。
〈克镈简介〉,陈邦怀,《文物》,1972年6期。
〈两周铜鎛综论〉,方建军,《东南文化》,1994年1期。
〈銮(车銮)考〉,网干善教著、汪勃译,《陕西历史博物馆馆刊》第四辑,西北大学出版社,1997年6月。
〈略说"阳燧"--被考古发现所忽略的一类铜器〉,张天恩,《中国文物报》,1997年7月27日3版。
〈略论中国北方西周青铜双音钟〉,高西省,《故宫文物月刊》第十六卷第十期,1999年1月。
〈论"析子孙"铭文铜器〉,周永珍,《中国考古学研究--夏鼐先生考古五十年纪念论文集(二集)》,科学出版社,1986年。
〈论周原地区出土的几种异形青铜兵器--兼论新干大墓的年代〉,高西省,《文博》1994年1期。
〈论关中出土的西周青铜方鼎〉,高西省,《故宫文物月刊》第十五卷第三期,1997年6月。
〈毛公鼎和散氏盘〉,《新民晚报》,1960年2月25日。
〈毛公鼎〉,梓溪,《人民日报》,1960年3月1日。
〈铭文最长的先秦青铜器是什么?〉,李学勤,《文物天地》,1985年2期。
〈毛公鼎的浅识〉,谭旦冏,《故宫文物月刊》第四卷第四期,1986年7月。
〈毛公鼎追寻入藏记〉,王厚宇,《中国文物报》,1989年2月24日。
〈毛公鼎旧事〉(上),陈继揆,《文物天地》,1991年6期。
〈毛公鼎旧事〉(下),陈继揆,《文物天地》,1992年1期。
〈潘达于与大克鼎〉,郑重,《鉴赏家》(台湾),1997年1期。
〈青铜饮器--爵〉,夏阳,《中国文物报》,1989年1月1日3版。
〈青铜匕、勺、斗考辨〉,杜迺松,《文物》,1991年3期。
〈青铜器定名的几个理论问题〉,杜迺松,《中国文物报》,1996年8月4日3版。
〈陕西出土西周和春秋时期甬钟的初步观察〉,方建军,《交响》,1989年3期。
〈陕西周代青铜乐器初探〉,魏勇娥,《西周史论文集》(上),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6月。
〈陝西出土的西周青铜壶及其特征〉,高西省,《故宫文物月刊》第十四卷第十一期,1997年2月。
〈善夫梁其簋及其他关系诸器〉,张光裕,《雪斋学术论文集》,艺文印书馆(台北),1989年9月。
〈商 鼎介绍〉,段绍嘉,《人文杂志》,1958年2期。
〈商周铜鎛概说〉,高至喜,《中国文物报》,1989年11月10日3版。
〈商周方鼎初论〉,杨宝成、刘森淼,《考古》,1991年6期。
〈商周时代南北甬钟之关系及南北文化交流之检讨〉,高西省,《东南文化》,1991年6期。
〈商周面具初探〉,刘士莪、黄尚明,《考古与文物》,1993年6期。
〈商周青铜面饰的用途及相关问题〉,柴晓明,《文物季刊》,1995年2期。
〈商周青铜器上的蝉纹〉,辛爱罡,《考古求知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4月。
〈试论陕西出土的西周钟〉,蒋定穗,《考古与文物》,1984年5期。
〈试论周原遗址出土的西周玺印〉,罗红侠、周晓,《文物》,1995年12期。
〈试论西周时期的扁茎柳叶形短剑--西周青铜兵器研究之四〉,高西省,《耕耘论丛(一)》,科学出版社,1999年。
〈说盉与匜--青铜彝器中的水器〉,张临生,《故宫季刊》第十七卷第一期,1982年。
〈谈青铜器上的龙〉,杜迺松,《中国文物报》,1988年1月1日3版。
〈铜镜的源流--中国青铜文化与西伯利亚青铜文化的比较研究〉,李亨求,《故宫学术季刊》第一卷第四期,1984年。
〈铜四足器座小议〉,俞凉亘,《文物》,1999年3期。
〈吴县潘家与盂鼎克鼎〉,墨泉,《中国文物报》,1989年11月17日4版。
〈西周七件长铭的铜器〉,张光远,《故宫季刊》第九卷第一期,1976年。
〈西周时代的温器〉,周永珍,《考古与文物》,1981年4期。
〈西周暨春秋战国时代编钟铭文的排列形式〉,王世民,《中国考古学研究--夏鼐先生考古五十年纪念论文集(二集)》,科学出版社,1986年。
〈西周青铜龙〉,窦智礼、高西省,《中国文物报》,1993年4月4日4版。
〈西周编钟的礼制意义〉,曹玮、魏京武,《南方文物》,1994年2期。
〈西周青铜兵器研究之一--殳、我及管銎兵器〉,高西省,《故宫文物月刊》第十三卷第六期,1995年9月。
〈西周青铜兵器研究之二--西周时期的扁茎人面纹铜短剑〉,高西省,《故宫文物月刊》第十三卷第八期,1995年11月。
〈西周圆雕青铜龙的特征--从扶风出土之大型爬龙谈起〉,高西省,《故宫文物月刊》第十三卷第十一期,1996年2月。
〈西周青铜兵器研究之三--初论西周时期的翼耳直內戈〉,高西省,《故宫文物月刊》第十四卷第九期,1996年12月。
〈西周扁茎人面纹铜短剑初论〉,高西省,《文博》,1997年2期。
〈西周时期的青铜矛〉,李健民,《考古》,1997年3期。
〈西周方座簋研究〉,张懋镕,《考古》,1999年12期。
〈西周重器毛公鼎〉,张光远,《故宫季刊》第七卷第二期,1973年。
〈阳燧〉,罗西章,《寻根》,1996年3期。
〈有流鼎初探〉,朱仁星,《故宫学术季刊》第十卷第四期,1993年。
〈朕簋〉,张克忠,《故宫博物院院刊》第一期,1958年。
〈朕簋〉,唐兰,《文物参考资料》,1958年9期。
〈中原地区西周编钟的组合〉,李纯一,《文物天地》,1990年5期。
〈周原出土文物丛谈〉,陈全方,《人文杂志》,1980年6期。
〈周初国宝"小盂鼎"失落在大荔说〉,王重九,《考古与文物》,1988年3期。
〈周穆王时"作旅鼎"考--兼为"旅器"说解〉,张光远,《故宫学术季刊》第七卷第一期,1989年。
〈周原出土的人物形象文物〉,罗红侠,《文博》,1993年6期。
〈周秦民族文化"戎狄性"的考察--兼论关中出土的"北方式"青铜器〉,杜正胜,《大陆杂志》第八十七卷第五期,1993年11月。
〈周原遗址殷商时期文化遗存试析〉,张天恩,《中原文物》,1998年1期。
〈铸鼎象物--从面具艺术看商周青铜器的文饰〉,高木森,《故宫文物月刊》第五卷第八期,1987年11月。
6.科技文保
〈从毛公鼎的真伪鉴别展望中国古器物学的研究〉(上),张世贤,《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第六卷第二期,1995年。
〈从毛公鼎的真伪鉴别展望中国古器物学的研究〉(下),张世贤,《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第七卷第一期,1995年。
〈毛公鼎的铸造及相关问题〉,万家保,《大陆杂志》第六十卷第四期,1980年4月。
〈商周金文制作方法的商榷--与日本松丸道雄教授切磋〉,张光远,《故宫文物月刊》第九卷第八期,1991年11月。
〈西周 父盉的铸造技术特征及其保护处理〉,马琳燕、杨军昌,《中原文物》,2000年6期。
〈先秦编钟音阶结构的断代研究〉,黄翔鹏,《江汉考古》,1982年2期。
〈陕西周原出土西周时期的阳燧--兼论其科学价值〉,杨军昌,《故宫文物月刊》第十四卷第九期,1996年12月。
〈中国早期阳燧的几个问题〉,杨军昌、段艳丽,《东南文化》,2000年8期。
〈周原出土阳燧的光学特性〉,杨军昌,《中国文物报》,1997年4月13日3版。
〈周原出土西周阳燧的技术研究〉,杨军昌,《文物》,1997年7期。
〈周原西周青铜器中铸铆技术的应用〉,杨军昌,《故宫文物月刊》第十五卷第十二期,1998年3月。
〈周原阳燧的合金成分与金相组织〉,路迪民、翟克勇,《考古》,2000年5期。
〈周原遗址及 国墓地出土青铜器保存状况及埋藏环境调研〉,张晓梅、原思训、刘煜、杨宪伟、于平陵、周宝中,《考古学研究》(四),科学出版社,2000年10月。
〈殷·周时代の氏族制について〉,松丸道雄,《社会经济史学会第三二回大会报告要旨》,1963年9月。
〈殷周国家の構造〉,松丸道雄,《岩波讲座·世界历史》第四卷,岩波书店(东京)1970年5月。
〈殷周金文の真伪问题〉,松丸道雄,《史学杂志》第七九编第一二号,1970年12月。
〈青铜器〉,松谷敏雄、松丸道雄,《ブリタニカ国际大百科事典》第一一卷,TBSブリタニカ(东京),1974年1月。
〈殷周时代の绝对年代〉,松丸道雄,《全释汉文大系》月报二二,第一一卷《尚书》,集英社(东京),1976年4月。
〈殷周金文の辨伪をめぐって〉,松丸道雄,《甲骨学》第一一号,1976年6月。
〈西周诸侯自作器について〉,松丸道雄,《史学杂志》第八五编第一二号,1976年12月。
〈西周青铜器制作の背景--周金文研究·序章〉,松丸道雄,《东洋文化研究所纪要》第七二册,1977年3月。
〈毛公鼎〉,松丸道雄,《世界考古学事典》,平凡社(东京),1979年2月。
〈西周青铜器中の诸侯制作器について--周金文研究·序章その二〉,松丸道雄,《东洋文化》第五九号,1979年3月。
〈日本所见殷周青铜器集录(一)〉,持井康孝、松丸道雄,《甲骨学》第一二号,1980年8月。
〈殷·周青铜器と金文の制作技法について〉,松丸道雄,《出光美术馆馆报》第四七号,1984年7月。
〈中国古文字と殷周文化--公开シンポジウムに参加して〉,松丸道雄,《出版ダイジェスト》第一一九九号,1987年4月1日。
〈殷周王城と川砂〉,松丸道雄,《历史と地理 世界史の研究(一三三)》通卷第三八七号,山川出版社,1987年11月。
〈科学的な目の解き明かすもの--皮型による青铜器铭文の铸造法〉,松丸道雄(与谷村宪斋的对谈),《修美》二七号,1989年6月。
〈殷周金文の制作法について〉,松丸道雄,《全日本书道连盟会报》第六一号,1990年3月。
〈殷周青铜器と铭文の制作技法を探る〉,松丸道雄,《墨(すみ)》第九O号,1991年6月。
〈殷周青铜器铭文の制作技法〉,松丸道雄,《近代诗文书作家协会会报》第三六号,1991年8月。
〈西周金文中の法制史料〉,竹内康浩、松丸道雄,《中国法制史--基本资料の研究》(滋贺秀三编),东京大学出版会(东京),1993年2月。
〈殷周秦における汉字の正统书体の传流〉,松丸道雄,《史学杂志》第一O四编,1995年12月。
〈殷周青铜器について〉,松丸道雄,《中国美术全集·4》青铜器(I)工艺篇,京都书院(京都),1996年6月。
〈西周金文中の"天子"について〉,竹内唐浩,《论集 中国古代の文字と文化》,论集编辑委员会编,汲古书院(东京),1999年8月。
〈西周金文に見える"家"について--妇人の婚姻そして祖先神、领地や军事など〉,丰田久,《论集 中国古代の文字と文化》,论集编辑委员会编,汲古书院(东京),1999年8月。
〈西周金文の祖先祭祀における祭祀对象〉--陕西省强家村、庄白村铜器群の例,池泽优,《论集 中国古代の文字と文化》,论集编辑委员会编,汲古书院(东京),1999年8月。
〈殷周金文の制作法について〉,松丸道雄,全日本书道联盟会报61,1990年。
〈楚公 の钟周边〉,泉屋博古馆纪要(京都)第十六卷,1997年。
〈西周时代の重量单位〉,松丸道雄,《东洋文化研究所纪要》第百十七册。
〈西周时代的审判制度〉,伊藤道治,《神户大学文学部创立三十周年纪念论集》,1979年10月。
〈陕西省扶风县强家村出土的西周青铜器铭文新释〉,木村秀海,《人文论究》31,4,1982年。
〈西周土地转让金文的考察〉,松井嘉德,《东洋史研究》34,1,1984。
〈西周后期的代诉记录〉,木村秀海,《史林》69卷2期,1986年。
〈西周册命金文考〉,吉本道雄,《史林》74卷5期。
Records of Discoveries of Bronze Vessels in Literary Sources--and Some Pertinent Remarks on Aspects of Chinese Historiography(文献资料所见青铜器的发现--兼论有关中国史料编纂者的真貌),NOEL
The Inconstancy of Character Structure Writing in Chinese(汉字异体略说),CHENG TE-K'UN(郑德坤),《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学报》第四卷第一期,1971年9月。
Chronology of the Western Chou Dynasty(西周年代考),CHOU FA-KAO(周法高),《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学报》第四卷第一期,1971年9月。
The Dates of Western Chou,David S.Nivison,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vol.43.2 1983
Western Zhou Jades from tomb 1 at Fufeng Qiangjia:futher evidence for ritual changes in the Western Zhou,Jessica Rawson,《考古学研究--纪念陕西省考古研究所成立三十周年》,三秦出版社,1993年10期。
Animal Motifs on Early Western Zhou Bronzes,Jessica Rawson,Orientations.18.9,1987.
Late Western Zhou:A Break in the Shang Bronze Tradition,Jessica Rawson,Early China.11-12,1987.
Historical Perspectives on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Chariot into China,Edward Shaughnessy,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48.1,1988.
The Dude of Zhou's Retirement in the East and the Beginning of the Minister-Monarch Debate in Chinese Political Philosophy,Edward shaughnessy,Early China.18,1993.
陕西宝鸡地区西周农业考古概况及其相关问题,刘军社,农业考古1992年1期。
《西周青铜器和国家》(日),1980。
井人 钟,松井嘉德,《泉屋博物馆纪要》1,1984。
成周王朝及其礼仪,丰田久,《史滴》11
西周王朝的彤弓考,丰田久,《东方学》80
周原青铜器发掘报告目录
〈陕西岐山、扶风周墓清理记〉,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考古》,1960年8期。
〈陕西长安、扶风出土西周铜器〉,梁星彭、冯孝堂,《考古》,1963年8期。
〈陕西扶风、岐山周代遗址和墓葬调查发掘报告〉,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考古》,1963年12期。
〈陕西岐山贺家村西周墓葬〉,陕西省博物馆、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考古》,1976年1期。
〈陕西省岐山县董家村西周铜器窖穴发掘简报〉,岐山县文化馆 庞怀靖,陕西省文管会 镇烽、忠如、志儒,《文物》,1976年5期。
〈陕西扶风县召李村一号周墓清理简报〉,扶风县文化馆 罗西章,陕西省文管会 吴镇烽、尚志儒,《文物》,1976年6期。
〈陕西岐山礼村附近周遗址的调查和试掘〉,陕西省博物馆、文管会岐山工作队,《文物资料丛刊2》,文物出版社,1978年。
〈陕西扶风庄白一号西周青铜器窖藏发掘简报〉,陕西周原考古队,《文物》,1978年3期。
〈陕西扶风县云塘、庄白二号西周铜器窖藏〉,陕西周原考古队,《文物》,1978年11期。
〈陕西扶风齐家十九号西周墓〉,陕西周原考古队,《文物》,1979年11期。
〈陕西岐山凤雏村西周青铜器窖藏简报〉,陕西周原考古队,《文物》,1979年11期。
〈岐山贺家村周墓发掘简报〉,陕西省考古研究所 徐锡台,《考古与文物》,1980年1期。
〈陕西扶风杨家堡西周墓清理简报〉,扶风县图博馆 罗西章,《考古与文物》,1980年2期。
〈扶风云塘西周骨器制造作坊遗址试掘简报〉,陕西周原考古队,《文物》,1980年4期。
〈扶风云塘西周墓〉,陕西周原考古队,《文物》,1980年4期。
〈陕西岐山贺家村西周墓发掘报告〉,陕西周原考古队,《文物资料丛刊8》,文物出版社,1983年。
〈扶风北吕周人墓地发掘简报〉,扶风县博物馆,《文物》,1984年7期。
〈扶风齐家村七、八号西周铜器窖藏清理简报〉,周原扶风文管所,《考古与文物》,1985年1期。
〈陕西岐山王家嘴、衙里西周墓发掘简报〉,巨万仓,《文博》,1985年5期。
〈扶风黄堆西周墓地钻探清理简报〉,陕西周原考古队,《文物》,1986年8期。
〈陕西扶风强家一号西周墓〉,周原扶风文管所,《文博》,1987年4期。
〈扶风黄堆老堡三座西周残墓清理简报〉,罗红侠,《考古与文物》,1994年3期。
〈扶风县飞凤山西周墓发掘简报〉,宝鸡市考古队、扶风县博物馆,《考古与文物》,1996年3期。
介绍报道
〈陕西最近发现的西周铜器〉,《文物参考资料》,1951年10期。
〈陕西岐山县京当乡王家嘴子的原始社会遗址〉,关琳,《文物参考资料》,1954年10期。
〈岐山发现西周时代大鼎〉,王玉清,《文物》,1959年10期。
〈宝鸡扶风发现西周铜器〉,程学华,《文物》,1959年11期。
〈记岐山发现的三件青铜器〉,赵学谦,《考古》,1959年11期。
〈陕西兴平、凤翔发现铜器〉,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文物》,1961年7期。
〈介绍陕西省博物馆的几件青铜器〉,段绍嘉,《文物》,1963年3期。
〈扶风县又出土了周代铜器〉,雒忠如,《文物》,1963年9期。
〈陕西宝鸡、扶风出土的几件青铜器〉,赵学谦,《考古》,1963年10期。
〈陕西省博物馆新近征集的几件西周铜器〉,陕西省博物馆,《文物》,1965年7期。
〈扶风庄白大队出土的一批西周铜器〉,史言,《文物》,1972年6期。
〈岐山贺家村出土的西周铜器〉,长水,《文物》,1972年6期。
〈新出土的几件西周铜器〉,周文,《文物》,1972年7期。
〈扶风新征集了一批西周青铜器〉,扶风县文化馆 罗西章,《文物》,1973年11期。
〈陕西扶风县北桥出土一批西周青铜器〉,扶风县文化馆 罗西章,《文物》,1974年11期。
〈陕西省扶风县强家村出土的西周铜器〉,吴镇烽、雒忠如,《文物》,1975年8期。
〈陕西扶风出土西周伯 诸器〉,扶风县文化馆 罗西章,陕西省文管会 吴镇烽、雒忠如,《文物》,1976年6期。
〈扶风白家窑水库出土商周文物〉,扶风县文化馆 罗西章,《文物》,1977年12期。
〈陕西省岐山县发现商代铜器〉,宝鸡市博物馆 王光永,《文物》,1977年12期。
〈陕西省近年收集的部分商周青铜器〉,尚志儒、吴镇烽、朱捷元,《文物资料丛刊2》,文物出版社,1978年。
〈扶风白龙大队发现西周早期墓葬〉,扶风县文化馆 罗西章,《文物》,1978年2期。
〈扶风美阳发现商周铜器〉,扶风县文化馆 罗西章,《文物》,1978年10期。
〈陕西扶风发现西周厉王 簋〉,罗西章,《文物》,1979年4期。
〈扶风出土的商周青铜器〉,罗西章,《考古与文物》,1980年4期。
〈记布伦戴奇收藏的中国青铜器〉,陈寿,《考古与文物》,1982年2期。
〈岐山县北郭公社出土的西周青铜器〉,岐山县博物图书馆 祁健业,《考古与文物》,1982年2期。
〈周原西周遗址扶风地区出土几批青铜器〉,陕西周原扶风文管所,《考古与文物》,1982年2期。
〈扶风沟原发现叔赵父爯〉,罗西章,《考古与文物》,1982年4期。
〈介绍新出土的两件虢器〉,王光永,《古文字研究》第七辑,中华书局,1982年6期。
〈周原出土伯公父簠〉,周原考古队,《文物》,1982年6期。
〈周原发现师同鼎〉,陕西周原扶风文管所,《文物》,1982年12期。
〈扶风新出土的青铜器〉,付升岐,《文博》,1984创刊号。
〈岐山县博物馆近几年来征集的商周青铜器〉,岐山县博物图书馆 祁健业,《考古与文物》,1984年5期。
〈扶风发现一铜器窖藏〉,高西省、侯若斌,《文博》,1985年1期。
〈扶风县官务窑出土西周铜器〉,扶风县博物馆,《文博》,1986年5期。
〈介绍几件流传海外的青铜器铭文〉,刘翔,《江汉考古》,1987年3期。
〈周原岐山出土的西周兵器〉,巨万仓,《文博》,1988年5期。
〈扶风出土的青铜兵器与生产工具〉,侯若冰,《文博》,1988年6期。
〈扶风近年征集的商周青铜器〉,高西省,《文博》,1988年6期。
〈扶风唐西塬出土青铜器〉,高西省,《考古与文物》,1989年1期。
〈扶风新出土的铜鼎铜戈〉,扶风县博物馆 侯若冰,《考古与文物》,1989年2期。
〈陕西岐山近年出土的青铜器〉,岐山县博物馆 庞文龙、崔玫英,《考古与文物》,1990年1期。
〈岐山县博物馆藏古代甬钟、鎛钟〉,庞文龙,《文博》,1992年2期。
〈岐山县北郭乡樊村新出土青铜器等文物〉,岐山县博物馆 庞文龙、刘少敏,《文物》,1992年6期。
〈陕西岐山新出土周初青铜器等文物〉,岐山县博物馆 刘少敏、庞文龙,《文物》,1992年6期。
〈岐山出土周初青铜头盔等文物〉,刘少敏,《中国文物报》,1993年2月14日。
〈扶风出土的几组商周青铜兵器〉,高西省,《考古与文物》,1993年3期。
〈美国圣路易斯市私藏师克盨的再考察〉,杨晓能,《考古》,1994年1期。
〈扶风巨良海家出土大型爬龙等青铜器〉,高西省,《文物》,1994年2期。
〈岐山县博物馆藏商周青铜器录遗〉,庞文龙,《考古与文物》,1994年3期。
〈三千年前中华先人从太阳取火有明证--阳燧在陕出土〉,边江、杨林,《人民日报》,1995年10月14日。
〈迄今国内最早人工金属取火用具--陕西出土西周青铜阳燧〉,边江、杨林,《中国文物报》,1995年11月19日。
〈周原挖出个"太阳"--西周"阳燧"发现纪实〉,孟西安,《人民日报》,1995年12月25日。
〈陕西周原出土西周早期青铜大鼎〉,边江,《西藏日报》,1996年1月17日。
〈陕西周原新出土的青铜器〉,罗西章,《考古》,1999年4期。
〈新征集文物述要〉,师小群 万晓,《陕西历史博物馆馆刊》第七辑,三秦出版社,2000年11月。
发信站: 四川大学蓝色星空站 (Tue Jan 3 15:23:41 2006), 站内
周原青铜器专著目录
《考古图》(1092),吕大临,明程士庄泊如斋刻本;1987中华书局影印本。
《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法帖》(1144),薛尚功,明崇祯六年(1633)朱谋垔刻本;1935年海城于氏影印本;1986年中华书局影印本。
《啸堂集古录》(1176),王俅,1922年续古逸丛书石印宋淳熙本;1985中华书局影印本。
《古籀拾遗·古籀余论》(1848-1908),孙诒让,中华书局1989年影印本。
《恒轩所见所藏吉金录》,吴大澂,光绪十年(1885)自刻本。
《从古堂款识学》,徐同柏,光绪十二年(1886)年同文书局石印本;光绪三十二年(1906)蒙学报馆石印本。
《捃古录金文》,吴式芬,光绪二十一年(1895)吴氏家刻本。
《愙斋集古录》(1896),吴大澂,1918年涵芬楼影印本。
《愙斋集古录賸稿》(1896),吴大澂,1918年涵芬楼影印本。
《缀遗斋彝器款识考释》(1899),方濬益,1935年涵芬楼影印本。
《奇觚室吉金文述》,刘心源,光绪二十八年(1902)石印本。
《陶斋吉金录》,端方,光绪三十四年(1908)石印本。
《敬吾心室彝器款识》,朱善旂,光绪三十四年(1908)朱之溱石印本。
《陶斋吉金续录》,端方,宣统元年(1909)石印本。
《栘林馆吉金图识》,丁麟年,宣统二年(1910)石印本;1941年孙海波东雅堂重印本。
《周金文存》,邹安,1916年。
《籀庼述林》,孙诒让,1916年刻本;1963年艺文印书馆(台北)孙籀庼先生集本。
《簠斋吉金录》,邓实,1918年风雨楼石印本。
《观堂集林》(1921),王国维,1959年6月中华书局影印本。
《独笑斋金石文考》,郑业敩,1929年慧业堂石印本。
《贞松堂集古遗文》,罗振玉,1930年。
《毛公鼎文正注》,吴宝炜,1930年吴氏石印本。
《双剑誃吉金文选》(1932),于省吾,1998年9月中华书局影印本。
《金文丛考》,郭沫若,1932年文求堂石印本(日本);1954年人民出版社。
《希古楼金石萃编》,刘承幹,1933年。
《金文分域编》,柯昌济,1934年。
《吉金文录》,吴闓生,1934年郉氏刻本;万有图书公司(香港)1968年4月翻印本。
《周秦金石文选评注》,黄公渚辑注,1935年上海商务印书馆石印本。
《韡华阁集古录跋尾》,柯昌济,1935年铅字本,1968年崇基书店(香港)影印本。
《小校经阁金文拓本》,刘体智,1935年。
《毛公鼎斠释》,张之纲,1935年永嘉张氏上海排印本。
《三代吉金文存》,罗振玉,1936年中华书局1983年12月影印本。
《安徽通志金石古物考稿》,徐乃昌,1936年安徽通志馆铅印本。
《金文历朔疏证》,吴其昌,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12月。
《商周彝器通考》,容庚,哈佛燕京学社,1941年。
《西周年代考》,陈梦家,商务印书馆,1945年。
《金文诂林》,周法高,香港中文大学,1975年。
《金文诂林补》,周法高,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专刊之七十七,台北,1982年5月。
《金文零释》,周法高,《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专刊之三十四》,1951年。
《商周金文录遗》,于省吾,科学出版社,1957年;中华书局1993年。
《殷周青铜器通论》,容庚、张维持,科学出版社,1958年;文物出版社,1984年10月。
《故宫铜器图录》,故宫、中央博物院联合管理处(台北),1958年。
《盂鼎克鼎》,上海博物馆,1959年。
《陕西省博物馆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藏青铜器图释》,陕西省博物馆、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编,文物出版社,1960年。
《殷周青铜器铭文研究》,郭沫若,科学出版社,1961年10月。
《殷周文字释丛》,朱芳圃,中华书局,1962年。
《双剑誃古文杂释》,于省吾,中华书局,1962年。
《美帝国主义劫掠的我国殷周铜器集录》,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科学出版社,1962年8月。
《扶风齐家村青铜器群》,陕西省博物馆、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编,文物出版社,1963年。
《上海博物馆藏青铜器》,上海博物馆编辑,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64年1月。
《金文选读第一辑》,李棪,龙门书店(香港),1969年4月。
《毛公鼎铭文通释》,余化龙,私立远东工业专科学校出版组(台北),1971年12月。
《商周青铜器与铭文的综合研究》,张光直、李光周、李卉、张充和,1973年。
《伪作先秦彝器铭文疏要》,张光裕,香港书店,1974年。
《西周青铜器铭文中之年代学资料》,黎东方,学生书局(台北),1975年。
《中国古青铜器选》,文物出版社编辑,文物出版社,1976年2月。
《三代吉金文存著录表》,周法高,三民书局(台北),1977年。
《中国青铜器第四集》,文物出版社编辑,文物出版社,1977年4月。
《中国青铜器第五集》,文物出版社编辑,文物出版社,1977年6月。
《中国历史博物馆藏青铜器》,中国历史博物馆编,文物出版社,1977年6月。
《殷周青铜器赏赐铭文研究》,黄然伟,龙门书店(香港),1978年。
《中日欧美澳纽所见所拓所摹金文汇编》,巴纳、张光裕,艺文印书馆(台北),1978年10月。
《陕西出土商周青铜器(一)》,陕西省考古研究所、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陕西省博物馆,文物出版社,1979年。
《陕西出土商周青铜器(二)》,陕西省考古研究所、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陕西省博物馆,文物出版社,1980年。
《陕西出土商周青铜器(三)》,陕西省考古研究所、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陕西省博物馆,文物出版社,1980年。
《西周金文语法研究》,管燮初,商务印书馆,1981年。
《商周铜器群综合研究》,郭宝钧,文物出版社,1981年12月。
《西周青铜彝器汇考》,高木森,中国文化大学出版社(台北),1982年。
《中国古代青铜器》,马承源,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2月。
《三代吉金文存释文》,罗福颐,问学社(香港),1983年。
《新出金文分域简目》,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辑,中华书局,1983年5月。
《古青铜器铭文研究第一册 器》,赵英山,商务印书馆(台湾),1983年7月。
《商周金文集成》,邱德修,五南图书出版公司(台北),1983年11月。
《观堂古今文考释》(),王国维,《王国维遗书》,上海古籍书店,1983年9月。
《殷周金文集录》,徐中舒编,四川辞书出版社,1984年。
《殷周金文集成》,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中华书局,1984-1994年。
《商周青铜器文饰》,上海博物馆青铜器研究组编,文物出版社,1984年5月。
《金文总集》,严一萍,艺文印书馆(台北),1985年。
《商周金文总目》,邱德修,五南图书出版公司(台北),1985年。
《中华五千年文物集刊·乐器篇》,陈万鼐主编,中华五千年文物集刊编辑委员会,1985年6月。
《北京图书馆藏青铜器铭文拓本选编》,北京图书馆金石组编,文物出版社,1985年10月。
《西周册命制度研究》,陈汉平,学林出版社,1986年。
《商周金文集成释文稿》,邱德修,五南图书出版公司(台北),1986年。
《西周金文官制研究》,张亚初、刘雨,中华书局,1986年。
《中国美术全集·工艺美术编5·青铜器》,李学勤主编,文物出版社,1986年7月。
《商周青铜器铭文选(一)》,上海博物馆商周青铜器铭文选编写组,文物出版社,1986年8月。
《西周青铜器铭文分代史征》,唐兰,中华书局,1986年12月。
《西周金文撷英》,吴镇烽,三秦出版社,1986年12月。
《商周金文蔑历初探》,邱德修,五南图书出版公司(台北),1987年。
《周原与周文化》,陈全方,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
《西周法制史》,胡留元、冯卓慧,陕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
《金文人名汇编》,吴镇烽,中华书局,1988年。
《商周金文新探》,邱德修,五南图书出版公司(台北),1988年。
《商周青铜器铭文选(三)》,上海博物馆商周青铜器铭文选编写组,文物出版社,1988年4月。
《金文选注绎》,洪家义,江苏教育出版社,1988年5月。
《金文的世界--殷周社会史》,白川静著 蔡哲茂、温天河译,联经出版事业公司(台湾),1989年。
《中华五千年文物集刊·青铜器篇一》,杨美莉主编,中华五千年文物集刊编辑委员会,1988年8月。
《陕西金文汇编》,吴镇烽,三秦出版社,1989年。
《商周用鼎制度之理论基础》,邱德修,五南图书出版公司(台北),1989年。
《中华五千年文物集刊·青铜器篇二》,杨美莉主编,中华五千年文物集刊编辑委员会,1989年6月。
《西周年代学论丛》,何幼琦,湖北人民出版社,1989年11月。
《西周金文选编》,侯志义,西北大学出版社,1990年。
《中华五千年文物集刊·青铜器篇五》,杨美莉主编,中华五千年文物集刊编辑委员会,1990年1月。
《中华五千年文物集刊·青铜器篇六》,杨美莉主编,中华五千年文物集刊编辑委员会,1990年2月。
《中华五千年文物集刊·青铜器篇七》,杨美莉主编,中华五千年文物集刊编辑委员会,1990年6月。
《中华五千年文物集刊·青铜器篇八》,杨美莉主编,中华五千年文物集刊编辑委员会,1990年12月。
《金文鉴赏》,唐复年,北京燕山出版社,1991年1月。
《中华五千年文物集刊·青铜器篇九》,杨美莉主编,中华五千年文物集刊编辑委员会,1991年1月。
《狞厉之美:中国青铜艺术铜艺术》,陈望衡,湖南美术出版社,1991年5月。
《商周古文字类纂》,郭沫若,文物出版社,1991年7月。
《西周年代》,李仲操,文物出版社,1991年9月。
《西周史略》,白川静著、彭林译,三秦出版社,1992年。
《周代采邑制度研究》第一、二、三章,吕文郁,文津出版社(台湾),1992年3月。
《西周金文选注》,秦永龙,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4月。
《西周微氏家族青铜器群研究》,尹盛平主编,文物出版社,1992年6月。
《国之重宝》(修订版),(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编辑委员会,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1993年5月。
《西周青铜器铭文分代史征器影集》,唐復年,中华书局,1993年8月。
《陕西青铜器》,李西兴主编,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94年。
《先秦乐钟之研究》,朱文玮、吕琪昌,台北南天书局,1994年4月。
《古史新证--王国维最后的讲义》,王国维,清华大学出版社,1994年12月。
《西周史》(增订本),许倬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4年12月。
《北吕周人墓地》,宝鸡周原博物馆,西北大学出版社,1995年。
《古代中国青铜器》,朱凤瀚,南开大学出版社,1995年。
《中国文物精华大辞典·青铜卷》,国家文物局主编,上海辞书出版社、香港商务印书馆,1995年8月。
《欧洲所藏中国青铜器遗珠》,李学勤、艾兰编著,文物出版社,1995年12月。
《金文形义通解》,张世超,中文出版社(京都),1996年。
《中国历代青铜器精品100件赏析》,徐艺乙,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年1月。
《中国青铜器全集·西周(一)》,中国青铜器全集编辑委员会编,文物出版社,1996年7月。
《北京图书馆藏青铜器全形拓片集》,北京图书馆编,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年。
《积微居金文说》(增订本),杨树达,中华书局,1997年12月。
《西周土地关系论》,李朝远,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1月。
《商周青铜器铭文简论》,叶正渤、李永延,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98年3月。
《北京大学图书馆藏历代金石拓本菁华》,北京大学图书馆金石组,文物出版社,1998年4月。
《周原环境与周文化》,张洲,三秦出版社,1998年6月。
《西周书法》,陈滞冬,巴蜀书社,1999年。
《故宫青铜器》,故宫博物院编,紫禁城出版社,1999年。
《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郭沫若,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年。
《西周史》,杨宽,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铜器历日研究》,张闻玉,贵州人民出版社,1999年。
《中华国宝:陕西珍贵文物集成·青铜器卷》,吴镇烽主编,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8月。
《西周青铜器分期断代研究》,王世民、陈公柔、张长寿,文物出版社,1999年11月。
《金文简帛中的刑法思想》,崔永东,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年。
《宋代著录商周青铜器铭文笺证》,刘昭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0年。
《金文通释选译》,曹兆兰,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年3月。
《西周王朝经营四土研究》,周书灿,中州古籍出版社,2000年4月。
《读金日札》,陈直,西北大学出版社,2000年11月。
《中国古代王朝の形成 --出土资料を中心とする殷周史的研究》,伊藤道治,创文社,1975年。
《欧米蒐储支那古铜精华》,梅原末治,大阪山中商会,1933年。
《定本书道全集》,河出书房编,1954-1957年。
《书道全集1-2》,下中弥三郎编,平凡社,1954-1958年。
《殷周青铜器と玉》,水野清一,日本经济新闻社,1959年。
《日本蒐储支那古铜精华》,梅原末治,大阪山中商会,1960-1964年。
《金文通释》,白川静,《白鹤美术馆志》第1-52辑,京都白鹤美术馆,1962-1980年。
《金文集》,白川静,二玄社,1963-1964年。
《西周青铜器とその国家》,松丸道雄,东京大学出版会,1980年。
《殷周时代青铜器の研究·殷周青铜器综览一》,林巳奈夫,吉川弘文馆,1984年。
《中国古代国家の支配构造--西周封建制度こ金文》,伊藤道治,中央公论社,1987年。
TheGeorgeEumorfopoulos Collection:Catalogue of the Chinese and Corean Bronzes,Sculpture,Jades,Jewellery and Miscellaneous Objects,(猷氏集古录)1929,London, W.Perceval Yetts(叶慈).
Yin and Chou in Chinese Bronzes,Bulletin of the Museum of Far Eastern Antiquities,No.8.1936,B.Karlgren.
Chinese Bronzes from the Buckingham Collection,1946,Chicago,Charles Fabens Kelley and Ch'en Meng-chia.
Sources of Western Zhou History,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91 (夏含夷)
The Freer Chinese Bronzes,1967,Washington,J.H.Pope,R.J.Gettens,J.Gahill and N.Barnard.
周原青铜器论文类目录
1.综述
〈宝鸡西周考古发现〉,任周芳,《西周史研究》(《人文杂志丛刊》第二辑),1984年。
〈关于青铜器窖藏性质的反思〉,王睿,《中国历史博物馆考古部纪念文集》,科学出版社,2000年4月。
〈青铜器与周原遗址〉,李学勤,《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年2期(又见《新出青铜器研究》,文物出版社1990年)。
〈青铜器的起源与西周青铜器〉,杜迺松,《故宫博物院院刊》,1998年2期。
〈三十年来的殷周金文研究--<三代吉金文存补编>代序〉,周法高,《大陆杂志》第六十卷第六期,1980年6月。
〈秦人青铜文化初探--由四宗西周青铜器的族属谈起〉,尚志儒,《文博》,1984创刊号。
〈秦文化的起源:西周青铜器与秦青铜器、陶器的关系〉,饭岛武次,《中国考古学与历史学之整合研究》(上册),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97年。
〈陕西地区西周墓葬和窖藏出土的青铜礼器〉,卢连成、胡智生,《宝鸡 鱼国墓地》附录一,文物出版社,1988年。
〈矩伯、裘卫两家族的消长与周礼的崩坏--试论董家青铜器群〉,周瑗,《文物》,1976年6期。
〈试论董家村青铜器群〉,李学勤,《新出青铜器研究》,文物出版社,1990年。
〈说"周行""周道"--西周时期的交通初探〉,杨升南,《西周史研究》(《人文杂志丛刊》第二辑),1984年。
〈陕西商周青铜器的出土与研究〉,吴镇烽,《考古与文物》,1988年5、6期。
〈商周铜器多出于今陕西凤翔、岐山、宝鸡、眉县、扶风各县说〉,张鹏一,《西北史地》,1938年1期。
〈商和西周的金文〉,马承源,《书法》,1982年2期。
〈商周青铜器装饰艺术〉,吴镇烽,《考古与文物》,1983年5期。
〈商周青铜器铭文研究〉,杜迺松,《考古与文物》,1993年5期。
〈试论周秦青铜文化在中国古代文明史上的重要地位〉,李先登,《周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
〈新出金文资料的意义〉,伊藤道治著、姚平译,《中国史研究动态》,1980年5期。
〈新中国金文著录表〉,田凤岭,《古文字研究》第八辑,中华书局,1983年2月。
〈殷周青铜器埋藏意义考述〉,张懋鎔,《文博》,1985年5期。
〈用青铜器铭文来研究西周史--综论宝鸡市近年发现的一批青铜器的重要历史价值 附录:伯 三器铭文的译文和考释〉,唐兰,《文物》,1976年6期(又见《唐兰先生金文论集》,紫禁城出版社1995年)。
〈早周文化的特征及渊源的再探索--兼论文、武时期青铜器的特征〉,徐锡台,《考古学研究--纪念陕西省考古研究所成立三十周年》,三秦出版社,1993年10月。
〈周原考古记〉,徐锡台,《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学报》第十二卷,1981年。
〈周原的建筑遗存和铜器窖藏〉,丁乙,《考古》,1982年4期。
〈周原遗址发掘综述〉,陈全方,《中国考古学研究论集--纪念夏鼐先生考古五十周年》,三秦出版社,1987年12月。
〈周原青铜器窖藏及有关问题的探讨〉,罗西章,《考古与文物》,1988年2期(又见《周文化论集》,三秦出版社1993年)。
〈周原考古发掘记〉,陈全方,《文物天地》,1988年5期。
〈周原考古工作的主要收获〉,徐锡台,《考古与文物》,1988年5、6期。
〈周原青铜器与西周文明〉,刘士莪,《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年3期(又见《周文化论集》,三秦出版社1993年)。
〈周原考古发掘的重大意义〉,陈全方,《中国文物报》,1990年4月26日3版。
〈周原青铜器概论〉,高西省,《故宫文物月刊》第十六卷第八期,1998年11月。
2.西周史
(1)政治
〈郕国历史初探〉,郭克煜,《齐鲁学刊》,1981年4期。
〈奠丼国铜器及其史迹之研究〉,尚志儒,《中国考古学研究论集--纪念夏鼐先生考古五十周年》,三秦出版社,1987年12月。
〈丰国铜器及相关问题〉,蔡运章、陈长安,《考古与文物》,1983年6期。
〈虢国的分封与五个虢国的历史纠葛--三门峡虢国墓地研究之三〉,蔡运章,《中原文物》,1996年2期。
〈录伯 铜器及其相关问题〉,黄盛璋,《考古与文物》,1983年5期。
〈谈铜器铭文中的"夭王"及相关历史问题〉,沈长云,《考古与文物》,1989年6期。
〈微国史考略〉,郭克煜,《齐鲁学刊》,1982年4期。
〈微方伯历史文化研究〉,金岳,《文物季刊》1995年2期。
〈西虢史迹及相关问题--三门峡虢国墓地研究之四〉,蔡运章,《洛阳考古发现与研究》(《中原文物》特刊),1986年(又见《甲骨金文与古史新探》,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10月)。
〈西周夨国考〉,王明珂,《大陆杂志》第七十五卷第二期,1987年8月。
〈西周征伐东夷、东国的铜器年代、地理及其相关问题综考〉,黄盛璋,《河洛文明论集》,中州古籍出版社,1993年。
〈西周夨国考〉,曹定云,《出土文献研究》第五集,科学出版社,1999年8月。
〈西周金文诸侯称"王"现象辨析〉,黄月,《史学集刊》,2000年4期。
〈从周初青铜器看殷商遗民的流迁〉,李宏、孙英民,《史学月刊》,1999年6期。
〈淮夷新考〉,黄盛璋,《文物研究》第五辑,黄山书社,1989年9月。
〈鬲族之铜器及其分化迁徙的初步考察〉,陈全方、尚志儒,《考古学研究--纪念陕西省考古研究所成立三十周年》,三秦出版社,1993年10月。
〈略论殷遗民的遭遇与地位〉,杜正胜,《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五十三本第四分,1982年。
〈<尚书>所见殷人入周后之境遇〉,李民,《人文杂志》,1984年5期。
〈西周金文中的殷人身份〉,陈梦家,《历史研究》,1954年6期。
〈西周王畿殷商遗民考略〉,吕文郁,《西周史论文集》(下),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6月。
〈西周南淮夷称名与军事考〉,张懋镕,《人文杂志》,1990年4期。
〈猃狁、鬼方的族属及其与周族的关系〉,尹盛平,《人文杂志》,1985年1期(又见《周文化论集》,三秦出版社1993年)。
〈论周康王〉,沈长云,《西周史论文集》(下),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6月。
〈论虢仲其人--三门峡虢国墓地研究之一〉,蔡运章,《中原文物》,1994年3期。
〈西周金文中所见的周王后妃〉,刘启益,《考古与文物》,1980年4期。
〈周昭王初论〉,刘韵叶,《西周史论文集》(下),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6月。
〈从青铜器铭文看西周的战争〉,吴浩坤,《学术月刊》,1991年12期。
〈从三监看武王大分封的性质〉,杜勇,《人文杂志》,1999年1期。
〈厈地与昭王十九年南征〉,卢连成,《考古与文物》,1984年6期。
〈关于<天亡 >所记史事的性质〉,洪家义,《东南文化》,1987年2期。
〈关于周昭王南征江汉地区有关问题的探讨〉,刘礼堂,《江汉考古》,2000年3期。
〈何尊铭文和周初史实〉,马承源,《王国维学术研究论集》(一),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年9月。
〈怀念毛公鼎、散氏盘和宗周钟--兼论西周社会性质〉,唐兰,《光明日报》,1961年2月2日(又见《唐兰先生金文论集》,紫禁城出版社1995年)。
〈金文召王南征考略〉,尹盛平,《陕西历史博物馆馆刊》第二辑,三秦出版社,1995年6月。
〈天亡簋与武王东土度邑〉,刘晓东,《考古与文物》,1987年1期。
〈天亡簋"王祀于天室"新解〉,林沄,《史学集刊》,1993年3期。
〈天亡簋"祀于天室"新解〉,林沄,《周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
〈西周四世佚史初探〉,何幼琦,《江汉考古》,1983年2期。
〈西周对待殷民的政策缕析〉,杨善群,《人文杂志》,1984年5期。
〈西周金文的六师、八师〉,李学勤,《华夏考古》,1987年2期。
〈西周诸王征伐异族的探讨〉,徐锡台,《庆祝武伯纶先生九十华诞论文集》,三秦出版社,1991年9月。
〈西周金文中的殷八师与成周八师--读金文札记〉,王人聪,《考古与文物》,1993年3期。
〈西周之衰微〉,夏含夷,《尽心集--张政烺先生八十庆寿论文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
〈西周对淮夷战争的初步研究〉,辛怡华,《陕西历史博物馆馆刊》第七辑,三秦出版社,2000年11月。
〈殷代与西周的军事制度〉,陈恩林,《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博士硕士文库历史卷》(上),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12月。
〈周代封建的建立〉,杜正胜,《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五十本三分,1979年。
〈周昭王南征补遗〉,何幼琦,《楚史研究专辑》,湖北省楚史研究会,1982年。
(2)经济
〈出土文物与周代田制〉,起星,《历史教学问题》,1982年6期。
〈从裘卫诸器铭看西周的土地交易〉,赵光贤,《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1979年6期。
〈从金文中看西周土地王权所有制的变化〉,王明阁,《西周史研究》(《人文杂志丛刊》第二辑),1984年。
〈从周原出土文物试论西周货币〉,罗西章,《中国钱币》,1986年3期。
〈对西周土地关系的几点新认识--读岐山董家村出土铜器铭文〉,林甘泉,《文物》,1976年5期。
〈几件铜器铭文中反映的西周中叶的土地交易〉,陈复澄、王辉,《辽海文物学刊》,1986年2期。
〈金文所见西周王室经济〉,沈长云,《西周史研究》(《人文杂志丛刊》第二辑),1984年。
〈金文貯字研究中的三个问题〉,刘宗汉,《古文字研究》第十五辑,中华书局,1986年6月。
〈论商周时期的金属称量货币〉,蔡运章,《中原文物》,1987年3期。
〈试说西周金文中关于井田的两条史料〉,刘桓,《人文杂志》,1993年4期。
〈试论中国青铜货币的起源〉,周卫荣,《故宫学术季刊》第十四卷第四期,1997年。
〈谈卫盉、卫鼎铭所反映的西周田制〉,王人聪,《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学报》第十六卷,1985年。
〈卫盉、鼎中"贮"与"贮田"及其牵涉的西周田制问题〉,黄盛璋,《文物》,1981年9期。
〈西周金文中的"贮"和土地关系〉,王玉哲,《南开学报》,1983年3期。
〈西周金文中的土地转让〉,李学勤,《光明日报》,1983年11月30日(又见《新出青铜器研究》,文物出版社1990年)。
〈西周关中农业〉,李凤岐,《西周史研究》(《人文杂志丛刊》第二辑),1984年。
〈西周的土地买卖〉,马希仁,《中国文字》新九期,1984年9月。
〈西周货币购买力浅论--兼谈西周物价的若干问题〉,蔡运章,《中国钱币》,1989年1期(又见《甲骨金文与古史新探》,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10月)。
〈西周金文中所见土地交换关系的再探讨〉,李朝远,《上海博物馆集刊》第六期,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
〈西周粮田考〉,裘锡圭,《周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
〈析"田"〉,袁林,《西周史论文集》(上),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6月。
〈中国古代土地私有化的具体途径〉,林甘泉,《文物与考古论集》,文物出版社,1986年12月。
〈周代土地制度和它的演变〉,何兹全,《历史研究》,1964年3期。
(3)社会结构
〈从周原出土青铜器看西周贵族家族〉,朱凤瀚,《南开学报》,1988年4期。
〈<大盂鼎>的"伯"、"人鬲"、"庶人"释义〉,赵光贤,《周代社会辨析》,人民出版社,1980年。
〈关于询 的制作年代与虎臣的身份问题〉,黄盛璋,《考古》,1961年6期。
〈金文中所见西周世族的产生和世袭〉,王培真,《西周史研究》(《人文杂志丛刊》第二辑),1984年。
〈金文所见西周世族政治〉,张懋鎔,《人文杂志》,1986年6期。
〈"釐仆"与"人鬲"〉, 徐鸿修,《西周史论文集》(上),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6月。
〈论西周社会分层秩序中的地位群体--卿大夫〉,李朝远,《人文杂志》,1990年1期。
〈论西周主要农业生产者的阶级地位〉,周自强,《华夏文明》第二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2月。
〈论"人鬲"是官吏而不是奴隶--<大盂鼎>铭文"人鬲"考辨〉,黄伟诚,《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年2期。
〈论商周时代的臣和小臣〉,高明,《尽心集--张政烺先生八十庆寿论文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
〈试论西周金文中的人鬲问题〉,尚志儒,《西周史研究》(《人文杂志丛刊》第二辑),1984年。
〈"师氏"、"虎臣"考〉,王贻梁,《考古与文物》,1989年3期。
〈释"臣"和"鬲"〉,杨宽,《考古》,1963年12期。
〈 "庶人辨"〉,张玉勤,《西周史论文集》(上),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6月。
〈说虎臣与庸〉,王祥,《考古》,1960年5期。
〈说"仆庸"〉,裘锡圭,《纪念顾颉刚学术论文集》,巴蜀书社,1990年。
〈西周奴隶考〉,陈连庆,《文史集林》第二辑,三秦出版社,1987年1月。
〈西周时期的"国"〉,松井嘉德,《西周史论文集》(上),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6月。
〈西周金文与文献中的"邦君"及相关问题〉,任伟,《中原文物》,1999年4期。
〈由西周农业劳役的性质看西周贵族的阶级属性〉,朱凤瀚,《中国古代地主阶级研究论集》,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年。
〈众人和庶民〉,何兹全,《史学月刊》,1985年1期。
〈周原铜器与西周世族〉(摘要),张懋镕,《周秦汉唐考古与文化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增刊),1988年。
〈周原考古发现所见西周世族制度与贵族家族之聚落形态〉,朱凤瀚,《商周家族形态研究》第二章第五节,天津古籍出版社,1990年。
〈周原青铜器中所见的世官世族〉,刘士莪,《周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
〈周代社会结构与"乡遂制度说"〉,晁福林,《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博士硕士文库历史卷》(上),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12月。
〈周原的非姬姓家族与虢氏家族〉,曹玮,《陕西历史博物馆馆刊》第七辑,三秦出版社,2000年11月。
〈周代封建制度的社会结构〉,杜正胜,《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五十本三分,1979年。
〈草雨虫鼎铭及其社会意义〉,伊藤道治,《西周史论文集》(上),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6月。
(4)社会制度
〈册命金文所见西周舆服制度〉,陈汉平,《西周史研究》(《人文杂志丛刊》第二辑),1984年。
〈从列鼎制度看"克己复礼"的反动性〉,杜迺松,《考古》,1976年1期。
〈从它盘看孔丘"复礼"的反动本质〉,梁星彭,《考古》,1976年4期。
〈从陕西金文看西周民法规范及民事诉讼制度〉,胡留元、冯卓慧,《考古与文物》,1983年6期。
〈从用鼎制度谈周代的士〉,王光永,《陕西省考古学会第一届年会论文集》(《考古与文物丛刊》第三号),1983年11月(又见《周文化论集》,三秦出版社1993年)。
〈从"国"字的古训看所谓西周国野制度〉,赵伯雄,《人文杂志》,1987年1期。
〈从考古资料试论商周的刖刑〉,吕智荣,《文物研究》第五辑,黄山书社,1989年9月。
〈从 簋盖铭文考释及金文中的诉讼〉,罗伯建,《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第20期,1993年。
〈从金文看<周礼>〉,李学勤,《寻根》,1996年2期(又见《缀古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从青铜器的演化试论西周前后期之交的礼制变化〉,曹玮,《周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
〈古代的"刑"与"赎刑"〉,斯维至,《人文杂志》,1958年1期。
〈关于<论西周金文中六 八 和乡遂制度的关系>一文的意见〉,于省吾,《考古》,1965年3期。
〈关于西周时期的用鼎问题〉,宋健,《考古与文物》,1983年1期。
〈关于西周监国制度的几件铜器〉,耿铁华,《考古与文物》,1985年4期。
〈关于西周春秋高级贵族礼器制度的一些看法〉,王世民,《文物与考古论集》,文物出版社,1986年12月。
〈关于卿士寮〉,韩国磐,《历史研究》,1990年4期。
〈关于西周时代重量单位的 和 〉,松丸道雄著、蔡哲茂译,《第三届中国文字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辅仁大学出版社(台北),1992年6月。
〈金文中所见官名考〉,徐宗元,《福建师院学报》(社会科学),1957年2期。
〈金文中册命之典〉,张光裕,《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学报》第十卷下册,1979年(又见《雪斋学术论文集》,艺文印书馆(台北)1989年9月)。
〈金文判例-- 朕匜〉,胡留元、冯卓慧,《法律科学》,1982年1期。
〈金文所见西周召赐制度考〉,张懋镕,《陈直先生纪念文集》,西北大学出版社,1992年。
〈考古资料所反映的商周刖刑〉,陈安利,《文博》,1985年6期(又见《周文化论集》,三秦出版社1993年)。
〈两周金文所见职官考〉,斯维至,《中国文化研究汇刊》第七卷,1947年9月。
〈略论西周金文中的"六 "和"八 "及其屯田制〉,于省吾,《考古》,1964年3期。
〈论西周金文中"六 ""八 "和乡遂制度的关系〉,杨宽,《考古》,1964年8期。
〈论西周初年的监国制度〉,伍士谦,《西周史研究》(《人文杂志丛刊》第二辑),1984年。
〈匍鸭铜盉与頫聘礼〉,王龙正、姜涛、娄金山,《文物》,1998年4期。
〈岐山新出 朕匜若干问题探索〉,盛张,《文物》,1976年6期(又见《历史地理与考古论丛》,齐鲁书社1982年6月)。
〈卿士寮、太史寮〉,李学勤,《缀古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10月。
〈卿事(士)考--兼论西周政体的演变〉,李西兴,《人文杂志》,1987年3期。
〈散伯车父器与西周婚姻制度〉,曹玮,《文物》,2000年3期。
〈师 鼎铭与西周法制〉,李雪山,《殷都学刊》,1997年1期。
〈试论西周军事领导体制的一元化〉,陈恩林,《人文杂志》,1986年2期。
〈试论商、西周时期的刖刑〉,唐云明,《文物春秋》,1989年4期。
〈试论册命金文中之"右"者及其与"受命"者之关系〉,汪中文,《大陆杂志》第七十七卷第五期,1988年11月。
〈释牧簋"取徵五寽"--周礼"以两剂禁民狱入钓金"新证之三〉,陈小松,《文物周刊》第四十二期,1947年7月。
〈释 簋"取徵五寽"--周礼"以两剂禁民狱入钓金"新证之四〉,陈小松,《文物周刊》第四十三期,1947年7月。
〈释毛公鼎取征--周礼"以两剂禁民狱入钓金"新证之七〉,陈小松,《文物周刊》第四十六期,1947年8月。
〈<书·牧誓>"友邦冢君"释义--兼说西周宗法社会中的善兄弟原则〉,沈长云,《人文杂志》,1986年3期。
〈说大师--西周官制杂考之一〉,李西兴,《考古学研究--纪念陕西省考古研究所成立三十周年》,三秦出版社,1993年10月。
〈我国法律史上的一篇重要文献--西周青铜器" 朕匜"铭文〉,来因,《法学杂志》,1981年2期。
〈西周官制概述〉,左言东,《人文杂志》,1981年3期。
〈西周春秋金文中的诸侯爵称〉,王世民,《历史研究》,1983年3期。
〈西周王朝公卿的官爵制度〉,杨宽,《西周史研究》(《人文杂志丛刊》第二辑),1984年。
〈西周刖刑〉,胡留元、冯卓慧,《法律科学》,1984年1期。
〈西周中央政权机构剖析〉,杨宽,《历史研究》,1984年1期。
〈西周金文中的射礼〉,刘雨,《考古》,1986年12期。
〈西周晚期礼器的变化〉(摘要),《周秦汉唐考古与文化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增刊),1988年。
〈西周金文中的司寇及其官司机构〉,冯卓慧、胡留元,《考古与文物》,1988年2期。
〈西周金文中的祭祖礼〉,刘雨,《考古学报》,1989年4期。
〈西周金文中的法律史料〉,胡留元、冯卓慧,《中国法律史国际会议论文集》,陕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
〈西周铭文中的"师"与"师氏"〉,杨善群,《考古与文物》,1990年2期。
〈西周采邑制度述略〉,吕文郁,《历史研究》,1991年3期。
〈西周金文中的飨与燕〉,刘雨,《大陆杂志》第八十三卷第二期,1991年8月。
〈西周金文中的大封小封和赐田里〉,刘雨,《中国考古学论丛--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建所40年纪念》,科学出版社,1993年5月。
〈西周官组织的左右结构〉,木村秀海,《西周史论文集》(下),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6月。
〈西周史官沿革〉,何幼琦,《西周史论文集》(下),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6月。
〈西周金文中的土地制度--<金文制度考>之一〉,李零,《考古学研究--纪念陕西省考古研究所成立三十周年》,三秦出版社,1993年10月。
〈西周铜器中册命制度及其关键问题新考〉,黄盛璋,《考古学研究--纪念陕西省考古研究所成立三十周年》,三秦出版社,1993年10月。
〈西周金文中所载<约剂>的研究〉,陈公柔,《第二届国际中国古文字学研讨会论文集》,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语言及文学系,1993年10月。
〈西周铜器中服饰赏赐与职官及册命制度关系〉,黄盛璋,《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7年1期。
〈西周宗法制度新证〉,王晖,《陕西历史博物馆馆刊》第四辑,西北大学出版社,1997年6月。
〈西周金文中的"周礼"〉,刘雨,《燕京学报》新三期,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8月。
〈西周铜器中服饰赏赐与职官及册命制度关系发覆〉,黄盛璋,《周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
〈西周的昭穆制度与金文中的"康宫"问题〉,尹盛平,《陕西历史博物馆馆刊》第六辑,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6月。
〈小盂鼎与西周制度〉,李学勤,《历史研究》,1987年5期。
〈<小盂鼎>铭文与西周门朝制度〉,宫长为、刘健,《吉林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建所十五周年纪念文集》,吉林大学出版社,1998年12月。
〈 匜铭文及其所反映的西周刑制〉,刘海年,《法学研究》,1984年1期。
〈殷周的外服及其演变〉,王冠英,《历史研究》,1984年5期。
〈殷周禘祭探真〉,董莲池,《人文杂志》,1994年5期。
〈用金文资料来研究西周政治法律制度〉,吴镇烽,《考古学研究--纪念陕西省考古研究所成立三十周年》,三秦出版社,1993年10月。
〈有关西周晚期礼制改革及庄白微氏青铜器年代的新假设:从世系铭文说起〉,罗泰(Lothar von Falkenhausen),《中国考古学与历史学之整合研究》(下册),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97年。
〈周代锡命礼考〉,齐思和,《燕京学报》第三十二期,1947年。
〈周代用鼎制度研究〉(上)、(中),俞伟超、高明,《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8-1、1978-2期。
〈周礼身份的象征〉,杜正胜,《中央研究院第二届国际汉学会议论文集历史与考古组》(上册),1989年。
〈周代国家政体问题述论〉,李涛,《华夏文明》第二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2月。
〈周代用鼎制度商榷〉,林沄,《史学集刊》,1990年3期。
〈周代善夫职官考辨〉,曹玮,《西周史论文集》(上),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6月。
〈周都王庙考〉,曲英杰,《西周史论文集》(下),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6月。
〈周代的诸侯国史官与国史〉,张维慎,《西周史论文集》(下),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6月。
〈周原出土金文和西周政治法律制度〉,伊藤道治,《考古学研究--纪念陕西省考古研究所成立三十周年》,三秦出版社,1993年10月。
〈周代殷周二礼并用论〉,王晖,《文史》第五十一辑,中华书局,2000年7月。
(5)思想文化
〈从商周人像艺术看中国古代无偶像崇拜传统〉,徐良高,《考古求知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4月。
〈出土法律史料中的刑法思想〉,崔永东,《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1期。
〈干支纪日与商人信仰〉,邹立昌,《中国文物报》,1993年8月29日4版。
〈金文所见西周初期的政治思想〉,连劭名,《文物》,1992年3期。
〈金文人名研究〉,吴镇烽,《周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
〈金文中的"敬夙夕"与早期道德实践理论〉,连劭名,《文物春秋》,2000年3期。
〈两周金文中的妇女称谓〉,李仲操,《古文字研究》第十八辑,中华书局,1992年8月。
〈论西周的孝道观〉,王慎行,《古文字与殷周文明》,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年。
〈青铜器铭文的书法〉,杜迺松,《中国文物报》,1990年6月21日3版。
〈陕西古代音乐文化的考古学观察〉,方建军,《交响》,1992年4期。
〈商周青铜器铭文中的复合氏名〉,朱凤瀚,《南开学报》,1983年3期。
〈<史墙盘>铭文与西周时代的正统史观〉,连劭名,《文博》,1997年4期。
〈试论西周孝道观的形成及其特点〉,王慎行,《社会科学战线》,1989年1期。
〈西周铜器铭文中的"德"字〉,杜迺松,《故宫博物院院刊》,1981年2期。
〈西周宗教思想特点试议〉,刘宝才,《人文杂志》,1981年2期(又见《周文化论集》,三秦出版社1993年)。
〈西周中期土地财富观念的变化〉,张持平,《人文杂志》,1984年2期。
〈西周教育简索〉,朱启新,《华夏文明》第二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2月。
〈西周青铜器铭文书法〉,刘涛,《文史知识》,1995年7期。
〈异姓史官与周代文化〉,胡新生,《历史研究》,1994年3期(又见《历史文化论集》,齐鲁书社2000年6月)。
〈殷周金文中干支纪日和十干命名的统计〉,周法高,《大陆杂志》第六十八卷第六期,1984年。
〈曾侯乙以前的中国古代乐论--从南宫乎钟的甬部铭文说起〉,罗泰(Lothar von Falkenhausen),《考古》,1992年9期。
〈周金文所见之吉凶宜忌日〉,岑仲勉,《两周文史论丛》,商务印书馆,1958年。
〈周人的先王崇拜〉,赵伯雄,《西周史论文集》(下),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6月。
〈周王朝接纳异族人才初探〉,吴镇烽,《西周史论文集》(下),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6月。
〈周人不用日名说〉,张懋镕,《历史研究》,1993年5期。
〈周人不用族徽说〉,张懋镕,《考古》,1995年9期。
〈周代金文中女子称谓类型研究〉,曹定云,《考古》,1999年6期。
(6)历史地理
〈褒斜道与商周文化入蜀途径〉,陈亮,《中国文物报》,1990年4月26日3版。
〈大豐 铭制作的年代、地点与史实〉,黄盛璋,《历史研究》,1960年6期。
〈大丰 历史与地理问题〉,黄盛璋,《历史地理与考古论丛》,齐鲁书社,1982年6月。
〈金文 京考〉,刘雨,《考古与文物》,1982年3期。
〈论 簋的两个地点--棫林和胡〉,裘锡圭,《古文字论集(一)》(《考古与文物丛刊》第二号),1983年11月。
〈试论金文中的"周"〉,尹盛平,《陕西省考古学会第一届年会论文集》(《考古与文物丛刊》第三号),1983年11月。
〈试论西周金文中的"周"〉,宗德生,《南开学报》,1985年2期。
〈谈西郑地望〉,李仲操,《文博》,1998年5期。
〈铜器铭文宜、虞、夨的地望及其人与吴国的关系〉,黄盛璋,《考古学报》,1983年3期。
〈西周畿内地名小记〉,王辉,《考古与文物》,1985年3期。
〈西周金文所见新邑、成周〉,卢连成,《文史集林》第二辑,三秦出版社,1987年1月。
〈西周王朝与雒邑〉,伊藤道治著、蔡凤书译,《华夏考古》,1994年3期。
〈西周鄭(奠)考〉,松井嘉德,《日本中青年学者论中国史》(上古秦汉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12月。
〈有关西周金文地名的点滴认识〉,罗振跃,《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1990年2期。
〈从史墙盘铭文谈周武王伐淮夷〉,钱伯泉,《文物研究》第二期,黄山书社,1986年12月。
〈早周都城岐邑初探〉,陈全方,《文物》,1979年10期(又见《周文化论集》,三秦出版社1993年)。
〈郑、棫林之故地及其源流探讨〉,尚志儒,《古文字研究》第十三辑,中华书局,1986年6月(又见《周文化论集》,三秦出版社1993年)。
〈周都淢郑考〉,卢连成,《古文字论集(一)》(《考古与文物丛刊》第二号),1983年11月。
〈周原、周城地望考辨〉,庞怀靖,《西周史研究》(《人文杂志丛刊》第二辑),1984年。
〈周初金文与武王定都洛邑--兼论武王伐纣的往返日程问题〉,蔡运章,《中原文物》,1987年3期。
〈西周王盂考--兼论 京地望〉,罗西章,《考古与文物》,1998年1期。
〈扶风强家村新出西周铜器群与相关史实之研究〉,黄盛璋,《西周史研究》(《人文杂志丛刊》第二辑),1984年。
3.文字
〈 需考〉,陈初生,《古文字研究》第十三辑,中华书局,1986年6月。
〈 、 、 、 、 诸辞再考辨〉,王辉,《西周史论文集》(上),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6月。
〈白公父簠铭文考释〉,伍士谦,《四川大学学报丛刊》第十辑,1982年5月。
〈班簋铭文释读的一些问题〉,孙稚雏,《古文字研究》第二十辑,中华书局,2000年3月。
〈"车马"与"大车"(跋师同鼎)〉,李零,《考古与文物》,1992年2期。
〈大丰簋铭考释〉,周名辉,《学原》第二卷第四期,1948年8月。
〈大豐簋考释〉,闻一多,《古典新义》,古籍出版社,1956年。
〈大克鼎铭文之研究〉,俞静安,《山西师范学院学报》,1957年1期。
〈大盂鼎铭文"妹辰"的涵义及其源流演变〉,朱人瑞,《学术月刊》,1957年8期。
〈<大盂鼎铭>"女妹辰又大服"解〉,平心,《中华文史论丛》第五辑,中华书局,1964年6月。
〈大盂鼎新论〉,李学勤,《郑州大学学报》,1985年3期。
〈 福考〉,陈初生,《古文字研究》第十九辑,中华书局,1992年8月。
〈"帝司"与"司母"考〉,尹盛平,《古文字研究》第十三辑,中华书局,1986年6月。
〈读金日札〉,陈直,《社会科学战线》,1980年1期。
〈对师克盨盖和 鼎铭文鉴别的商榷〉,段绍嘉,《文物》,1960年8期。
〈<对扬补释>质疑〉,林沄、张亚初,《考古》,1964年5期。
〈对所谓伯尚鼎铭的商榷〉,庞怀靖,《考古》,1982年2期。
〈对"肇諆"解释的再商榷〉,张懋镕,《考古》,1985年6期。
〈繁卣、 鼎及梁其钟铭文诠释〉,陈佩芬,《上海博物馆集刊》第2期,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夫铝"戈铭新考--兼论铸器所用金属原料之名称〉,黄锡全,《故宫学术季刊》第十三卷第一期,1995年。
〈扶风出土"微"器"墙"盘初探〉,段熙仲,《南京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8年1期。
〈古文字考释二则〉,彭静中,《四川大学学报》(社会科学),1979年2期。
〈古文字研究札记四则〉,尤仁德,《考古与文物》,1984年1期。
〈古文字考释数则〉,黄锡全,《古文字研究》第十七辑,中华书局,1989年6月。
〈古文释读三则〉,裘锡圭,《徐中舒先生九十寿辰纪念文集》,巴蜀书社,1990年。
〈古文字中的"祼"和"瓒"及相关问题〉,贾连敏,《华夏考古》,1998年3期。
〈关涉周代史实之彝铭五篇〉,杨树达,《历史研究》,1954年2期。
〈关于"天亡簋"铭文的几点论证〉,于省吾,《考古》,1960年8期。
〈关于 尊铭文释文〉,彭曦,《文物》,1980年11期。
〈害即胡簋之胡本字说〉,陈秉新,《考古与文物》,1990年1期。
〈函皇父诸器考释〉,卫聚贤,《说文月刊》第二卷第三期,1940年6月。
〈 簋铭文考释〉,王慎行,《人文杂志》,1980年5期(又见《古文字与殷周文明》,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年)。
〈 考释六则〉,何琳仪、黄锡全,《古文字研究》第七辑,中华书局,1982年6月。
〈吉服 鼎跋〉,王辉,《人文杂志》,1983年3期。
〈甲骨文及金石文考释〉,平心,《华东师大学报》(人文科学),1956年4期。
〈甲骨文金石文札记〉,平心,《华东师大学报》(人文科学),1958年1期。
〈甲骨文金石文札记(二)〉,平心,《华东师大学报》(人文科学),1958年3期。
〈解放后出土的若干西周铜器铭文补释〉,张亚初,《出土文献研究》,文物出版社,1985年。
〈金文丛考三则〉,陈邦怀,《文物》,1964年2期。
〈金文释读中一些问题的商讨〉,孙稚雏,《中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9年3期。
〈金文释读中一些问题的探讨〉(续),孙稚雏,《古文字研究》第九辑,中华书局,1984年1月。
〈金文韻读续缉(一)〉,陈世辉,《古文字研究》第五辑,中华书局,1981年1月。
〈金文五则〉,刘恒,《文博》,1992年3期。
〈金文札记三则〉,刘桓,《陕西历史博物馆馆刊》第三辑,西北大学出版社,1996年6月。
〈旧云盦金文释略·毛公鼎〉,陶北溟,《古学丛刊》第二期,1939年5月。
〈驹父盨盖铭文研究〉,黄盛璋,《考古与文物》,1983年4期。
〈<康侯 考释>后记〉,周法高,《大陆杂志》第六十一卷第三期,1980年9月。
〈克鼎释文〉,孙诒让,《国粹学报》第六卷第六十六期,1910年4月。
〈豊豐辨〉,林沄,《古文字研究》第十二辑,中华书局,1985年10月(又见《林沄学术文集》,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12月)。
〈梁其壶〉,董作宾,《中国文字》第一册,1960年10月。
〈两周今文数字合文初探〉,杨五铭,《古文字研究》第五辑,中华书局,1981年1月。
〈两周金文韻读辑遗〉,陈邦怀,《古文字研究》第九辑,中华书局,1984年1月(又见《一得集》,齐鲁书社1989年)。
〈 畀鼎通读及其相关问题〉,王辉,《考古与文物》,1983年6期。
〈两周铜器铭文数词量词初探〉,马国权,《古文字研究》第一辑,中华书局,1979年8月。
〈略论西周微史家族窖藏铜器群的重要意义--陕西扶风新出墙盘铭文解释〉,唐兰,《文物》,1978年3期(又见《唐兰先生金文论集》,紫禁城出版社1995年)。
〈略说殷周时代的异类同铭铜器〉,王世民,《中国考古学论丛--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建所40年纪念》,科学出版社,1993年5月。
〈论函皇父〉,卫聚贤,《说文月刊》第二卷第十期,1941年1月。
〈论史墙盘及其意义〉,李学勤,《考古学报》,1978年2期(又见《新出青铜器研究》,文物出版社1990年)。
〈论两篇伪作的毛公鼎铭文〉,张光裕,《雪斋学术论文集》,艺文印书馆(台北),1989年9月。
〈聃敦释说〉,陈介祺,《簠斋藏古册目并题记》,广仓学宭铅字本,1920年。
〈毛公 鼎铭释〉,商承祚,《古器物铭释》,中山大学油印本,1927年。
〈毛公鼎铭考〉,林泰辅著、明朝译,《中山大学语言历史研究所周刊》第十集第一一四期,1930年1月。
〈<毛公鼎之研究>追记〉,鼎堂,《东方杂志》第二十八卷第十六期,1931年8月。
〈毛公鼎拓本跋〉,张之纲,《瓯风杂志》,1934年11期。
〈毛公鼎之经历〉,谭旦冏,《大陆杂志》第五卷第九期,1952年。
〈毛公鼎集释〉,高鸿缙,《师大学报》第一期,1956年7月。
〈毛公鼎"朱韍、蔥衡、玉环、玉瑹"新解--驳汉人"蔥珩佩玉"说〉,唐兰,《光明日报》,1961年5月9日(又见《唐兰先生金文论集》,紫禁城出版社1995年)。
〈毛公鼎铭笺注〉,高亨,《文史述林》,中华书局,1980年。
〈毛公鼎铭斠补〉,唐復年,《第二届国际中国古文字学研讨会论文集》,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语言及文学系,1993年10月。
〈铭刻考跋四则〉,王辉,《陕西省考古学会第一届年会论文集》(《考古与文物丛刊》第三号),1983年11月。
〈岐山出土康季鼒铭读记〉,王献唐,《考古》,1964年9期。
〈岐山董家村训匜考释〉,李学勤,《古文字研究》第一辑,中华书局,1979年8月(又见《新出青铜器研究》,文物出版社1990年)。
〈墙盘" "字试释〉,单周尧,《文物》,1979年11期。
〈墙盘铭文别解〉,马承源,《上海图书馆建馆三十周年纪念论文集(1952-1982)》,上海图书馆编印,1983年。
〈墙盘铭文考释〉,洪家义,《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8年1期。
〈墙盘铭文通释〉,戴家祥,《上海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1979年2期。
〈墙盘铭文解说〉,陈世辉,《考古》,1980年5期。
〈墙盘铭文十二解〉,于省吾,《古文字研究》第五辑,中华书局,1981年1月。
〈墙盘铭文补释〉,赵诚,《古文字研究》第五辑,中华书局,1981年1月。
〈墙盘铭文考释〉,于豪亮,《古文字研究》第七辑,中华书局,1982年6月(又见《于豪亮学术文存》,中华书局1985年)。
〈墙盘新释〉,刘楚堂,《殷都学刊》,1985年2期。
〈墙盘年代与微族国别辨正〉,黄盛璋,《文物研究》第二期,黄山书社,1986年12月。
〈墙盘铭文集释〉,陈秉新,《文物研究》第八期,黄山书社,1993年。
〈青铜法典 匜铭文试析〉,于少持,《文博》,1993年6期。
〈裘卫诸器考〉(1982),伊藤道治著、张长寿译,《考古学参考资料》第5辑,1978年6月。
〈陕西新出土器铭考释〉,郭沫若,《说文月刊》第三卷第十期,1943年5月。
〈陕西省岐山县董家村新出西周重要铜器铭辞的译文和注释〉,唐兰,《文物》,1976年5期(又见《唐兰先生金文论集》,紫禁城出版社1995年)。
〈陕西岐山新出薛器考释〉,王恩田,《古文字论集(一)》(《考古与文物丛刊》第二号),1983年11月。
〈陕西扶风县强家村出土虢季家族铜器铭文考释〉,于豪亮,《古文字研究》第九辑,中华书局,1984年1月。
〈陕西省博物馆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藏青铜器图释跋〉,陈邦怀,《一得集》,齐鲁书社,1989年。
〈师 鼎铭文通释译论〉,王慎行,《求是学刊》,1982年4期(又见《古文字与殷周文明》,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年)。
〈师 鼎剩义〉,李学勤,《新出青铜器研究》,文物出版社,1990年。
〈师克盨盖考释〉,段绍嘉,《人文杂志》,1957年3期。
〈师克盨铭考释〉,郭沫若,《文物》,1962年6期。
〈<师克盨铭考释>书后〉,于省吾,《文物》,1962年11期。
〈师同鼎试探〉,李学勤,《文物》,1983年6期(又见《新出青铜器研究》,文物出版社1990年)。
〈师同鼎铭文考释〉,陈世辉,《史学集刊》,1984年1期。
〈<师同鼎>" 畀其井"刍议〉,李仲操,《人文杂志》,1990年6期。
〈史 簋铭考释〉,唐兰,《考古》,1972年5期(又见《唐兰先生金文论集》,紫禁城出版社1995年)。
〈史墙盘铭解释〉,裘锡圭,《文物》,1978年3期。
〈史墙盘铭文试释〉,李仲操,《文物》,1978年3期。
〈史墙盘铭文几个字词的解释〉,杜迺松,《文物》,1978年7期。
〈史墙盘铭文研究〉,连劭名,《古文字研究》第八辑,中华书局,1983年2月。
〈试释周初青铜器铭文中的易卦〉,张政烺,《考古学报》,1980年4期。
〈试论商周青铜器族徽文字独特的表现形式〉,《文物》,2000年2期。
〈释妹辰〉,朱英,《北平燕京大学考古学社社刊》第三期,1935年。
〈释武王征商簋与大丰簋〉,劳干,《屈万里先生七十纪念专刊》,1978年。
〈释 〉,唐志凯,《求是学刊》,1980年3期。
〈释贮〉,戚桂宴,《考古》,1980年4期。
〈释 〉,唐志凯,《求是学刊》,1981年4期。
〈释 〉,刘恒,《古文字论集(一)》(《考古与文物丛刊》第二号),1983年11月。
〈释 〉,何琳仪,《古文字论集(一)》(《考古与文物丛刊》第二号),1983年11月。
〈释籑、纂、饡、缵、灒〉,陈汉平,《人文杂志》,1985年3期。
〈释貯辨疑二则〉,刘宗汉,《古文字研究》第十二辑,中华书局,1985年10月。
〈释金文" "" "" "" "等字兼解《左传》的"讒鼎"〉,吴匡、蔡哲茂,《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五十九本第四分,1988年。
〈释<大盂鼎铭>"人鬲自驭至于庶人"〉,沈长云,《河北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年3期。
〈释易与匜--兼释史丧尊〉,赵平安,《考古与文物》,1991年3期。
〈释衣〉,谢元震,《文物》,1992年4期。
〈释西周金文的"俎"字〉,王人聪,《第二届国际中国古文字学研讨会论文集》,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语言及文学系,1993年10月。
〈释 〉,吴匡、蔡哲茂,《故宫学术季刊》第十一卷第三期,1994年。
〈释史墙盘铭文中的"逖虘*"〉,林沄,《陕西历史博物馆馆刊》第1辑,三秦出版社,1994年(又见《林沄学术文集》,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12月)。
〈释舟〉,何琳仪,《华夏考古》,1995年4期。
〈释两周铜器铭文中的"業"字〉,董莲池,《吉林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建所十五周年纪念文集》,吉林大学出版社,1998年12月。
〈释"豸舟"及相关系词〉,陈秉新,《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二辑,中华书局,2000年7月。
〈说函皇父〉,杨树达,《说文月刊》第二卷第十期,1941年1月。
〈说"天亡 "为武王灭商以前铜器〉,孙作云,《文物参考资料》,1958年1期(又见《诗经与周代社会研究》,中华书局1966年)。
〈"说天亡 为武王灭商以前铜器"一文的几点商榷〉,钱柏泉,《文物参考资料》,1958年12期。
〈说"玄衣朱 "--兼释甲骨文 字〉,裘锡圭,《文物》,1976年12期。
〈说" 白大师武"〉,裘锡圭,《考古》,1978年5期。
〈说"競埇""埇夜君"与"埇皇"〉,饶宗颐,《文物》,1981年5期。
〈说 〉,秦建明、张懋镕,《考古与文物》,1984年6期。
〈说俎字〉,于豪亮,《于豪亮学术文存》,中华书局,1985年。
〈说 〉,马承源,《古文字研究》第十二辑,中华书局,1985年10月。
〈说金文"陸""睦"二字--兼论六、入、 圥为一字〉,蔡哲茂,《故宫学术季刊》第六卷第一期,1988年。
〈说市黄〉,罗伯健,《考古与文物》,1990年1期。
〈说"严在上,异在下"〉,王冠英,《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第18-19期,1992年。
〈说" 见"--" "类字研究之一〉,刘宗汉,《古文字研究》第十九辑,中华书局,1992年8月。
〈 字说〉,戴家祥,《中山大学语言历史研究所周刊》第十一集一二五至一二八期合刊,1930年。
〈谈一篇伪作的宗周钟铭文〉,张光裕,《东吴大学中国艺术史集刊》第六卷,1976年(又见《雪斋学术论文集》,艺文印书馆(台北) 1989年9月)。
〈天亡簋全释〉,岑仲勉,《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1961年1期。
〈天亡簋问字疑年〉,孙常叙,《吉林师大学报》,1963年1期(又见《孙常叙古文字学论集》,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
〈天亡簋铭文汇释〉,孙稚雏,《古文字研究》第三辑,中华书局,1980年11月。
〈天亡簋"王又大丰"与"王凡三方"试解〉,张玉春,《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年4期。
〈天亡簋铭的重新考察〉,董莲池,《中国古文字研究》第一辑,吉林大学出版社,1999年。
〈天亡簋新韵新读〉,江学旺,《史学集刊》,2000年11期。
〈铜器铭文释读二题〉,唐钰明,《第二届国际中国古文字学研讨会论文集》,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语言及文学系,1993年10月。
〈王静安先生古金文字讲授记〉,吴其昌,《清华周刊》第二十五卷第十六期,1926年6月。
〈王作归盂铭文简释--再谈 京为西周宫室之名〉,李仲操,《考古与文物》,1998年1期。
〈文王称王、昭王伐楚及其他--关于史墙盘铭中若干西周史实与文字辞例的考证〉,李零,《华夏文明》第二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2月。
〈"锡……人鬲,自驭至于庶人"解〉,殷伟仁,《人文杂志》,1983年6期。
〈西周墙盘铭文笺释〉,徐中舒,《考古学报》,1978年2期。
〈西周铭文<师 鼎铭>的修辞技巧〉,叶保民,《修辞学习》,1982年2期。
〈西周金文联结词以、用、于释例〉,杨五铭,《古文字研究》第十辑,中华书局,1983年7月。
〈西周春秋铜器铭文中的联结词〉,陈永正,《古文字研究》第十五辑,中华书局,1986年6月。
〈西周铜器铭文选释(下)〉,高木森,《故宫文物月刊》第六卷第三期,1988年6月。
〈西周<史墙盘>铭文释义〉,黄然伟,《池田末利博士古稀纪念东洋学论集》,1989年9月。
〈西周铜器铭文中的"履"〉,裘锡圭,《甲骨文与殷商史》第三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8月。
〈西周春秋铜器铭文中的语气词〉,陈永正,《古文字研究》第十九辑,中华书局,1992年8月。
〈西周金文" "字资料整理和研究〉,高明,《考古学研究》(一),文物出版社,1992年10月。
〈西周金文"严在上"解--并述周人的祖先神观念〉,王人聪,《考古》,1998年1期。
〈夏庐题跋〉,胡光炜,《东南大学国学丛刊》第一卷第一期,1923年3月。
〈先秦古文字材料中的语气词〉,张振林,《古文字研究》第七辑,中华书局,1982年6月。
〈先秦古文字材料中所见的第一人称代词〉,陈昭容,《中国文字》新十六期,1992年4月。
〈<小盂鼎> "三左三右"的解释问题〉,陈昌远,《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年4期。
〈新发现的西周王室重器五祀 钟考〉,穆海亭、朱捷元,《人文杂志》,1983年2期(又见《周文化论集》,三秦出版社1993年)。
〈新出伯公父、伯多父铜器群及其相关问题〉,黄盛璋,《人文杂志》,1986年1期。
〈 朕匜铭文〉,吴镇烽,《陕西日报》,1979年8月28日3版。
〈一篇重要的法律史文献--读 朕匜铭文札记〉,程武,《文物》,1976年5期。
〈夷伯簋铭文笺释〉,穆海亭、郑洪春,《中国考古学研究论集--纪念夏鼐先生考古五十周年》,三秦出版社,1987年12月。
〈"夷伯尸于西宫"解〉,张懋镕,《考古与文物》,1992年4期。
〈"以五十颂处"解释--读金文札记〉,刘翔,《学习与思考》,1982年1期。
〈盂鼎铭考释〉,商承祚,《古器物铭释》,中山大学油印本,1927年。
〈盂鼎跋〉,罗振玉,《辽居乙稿》,1931年。
〈禹鼎跋〉,郭沫若,《光明日报》,1951年7月7日。
〈禹鼎考释〉,陈进宜,《光明日报》,1951年7月7日。
〈禹鼎考释〉,周勋初、谭优学,《南京大学学报》(人文科学),1959年2期。
〈禹鼎释文斠〉,陈世辉,《人文杂志》,1959年2期。
〈禹鼎的年代及其相关问题〉,徐中舒,《考古学报》,1959年3期。
〈禹鼎集释〉,李先登,《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第6期,1984年。
〈宰兽簋铭略考〉,罗西章,《文物》,1998年8期。
〈宰兽簋铭补释〉,施谢捷,《文物》,1999年11期。
〈宰兽簋小议〉,吴镇烽,《陕西历史博物馆馆刊》第七辑,三秦出版社,2000年11月。
〈再释函皇父〉,傅斯年,《说文月刊》第二卷第十期,1941年1月。
〈再论"天亡 "二三事〉,孙作云,《文物》,1960年5期(又见《诗经与周代社会研究》,中华书局1966年)。
〈则、法度量则、则誓三事试解〉,孙常叙,《古文字研究》第七辑,中华书局,1982年6月。
〈宗周钟、散氏盘与毛公鼎所记载的西周历史〉,杨绍萱,《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61年4期。
〈召禹鼎考释〉,张筱衡,《人文杂志》,1958年1期。
〈周王 钟考〉,唐兰,《国立北平故宫博物院年刊》,1936年(又见《唐兰先生金文论集》,紫禁城出版社1995年)。
〈周铸青铜器所用金属之种类及名称〉,岑仲勉,《两周文史论丛》,商务印书馆,1958年。
〈周伐商唐新证--<大丰簋铭>中周伐商唐的确证〉,李平心,《文汇报》,1960年11月25日。
〈周金文句读举隅〉,陈邦怀,《中国语文》,1979年1期(又见《一得集》,齐鲁书社1989年)。
〈周厉王胡簋释文〉,张政烺,《古文字研究》第三辑,中华书局,1980年11月。
〈周厉王所作祭器 簋考--兼论与之相关的几个问题〉,张亚初,《古文字研究》第五辑,中华书局,1981年1月。
〈琱生簋铭"仆墉土田"辨析〉,王人聪,《考古》,1994年5期。
〈周初王盂考跋〉,王辉,《第三届国际中国古文字学研讨会论文集》,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语言及文学系,1997年10月。
4.年代学
〈伯 父盨铭与厉王在位年数〉,刘启益,《文物》,1979年11期。
〈词语断代法--以 器为例〉,宗静航,《第三届中国文字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辅仁大学出版社(台北),1992年6月。
〈此鼎铭文与西周晚期年代考〉,夏含夷(Edward L.Shaughnessy),《大陆杂志》第八十卷第六期,1990年6月。
〈从铜器铭刻试论西周历法若干问题〉,黄盛璋,《亚洲文明》第一集,安徽教育出版社,1992年7月。
〈董家村西周卫器断代〉,戚桂宴,《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年3期。
〈董家村裘卫四器年代新探〉,彭裕商,《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二辑,中华书局,2000年7月。
〈读<微氏家族铜器与西周铜器断代>〉,周法高,《大陆杂志》第五十九卷第五期,1979年11月。
〈读<论金文月相与西周王年>后记〉,刘启益,《古文字研究》第十六辑,中华书局,1989年9月。
〈函皇父诸器之年代〉,董作宾,《真理世界》第45期,1953年。
〈对武王克商年份的更正--兼论夏商周年代〉,李仲操,《中原文物》,1997年1期。
〈"庚寅"辨析〉,张闻玉,《中国文物报》,1988年9月23日3版。
〈驳郭鼎堂先生毛公鼎之年代〉,吴其昌,《东方杂志》第三十卷第二十三期,1933年12月。
〈关于西周有无周公纪年的问题〉,陈恩林、郭守信,《西周史论文集》(上),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6月。
〈关于夏商周断代工程中的西周青铜器分期断代研究〉,王世民、陈公柔、张长寿,《文物》,1999年6期。
〈何谓生霸死霸〉,岑仲勉,《两周文史论丛》,商务印书馆,1958年。
〈<曶鼎>王年考〉,张闻玉,《大陆杂志》第八十五卷第二期,1992年8月(又见《西周王年论稿》,贵州人民出版社1996年9月)。
〈黄河流域西周墓葬出土青铜礼器的分期与年代〉,李丰,《考古学报》,1988年4期。
〈金文"初吉"辨析〉,刘雨,《文物》,1982年11期。
〈金文初吉等四个记时术语的阐释与西周年代问题初探--(4×9)×10+5=365假说〉,王占奎,《考古与文物》,1996年5期。
〈金文"庚寅"辨析〉,张闻玉,《西周王年论稿》,贵州人民出版社,1996年9月。
〈论周昭王时代的青铜器铭刻〉,唐兰,《古文字研究》第二辑,中华书局,1981年1月(又见《唐兰先生金文论集》,紫禁城出版社1995年)。
〈论成康时代和成康时代的铜器铭刻〉,沈长云,《中原文物》,1997年2期。
〈毛公鼎之年代〉,鼎堂,《东方杂志》第二十八卷第十三期,1931年7月。
〈毛公鼎之年代〉,温廷敬,《史学专刊》第一卷第三期,1936年4月。
〈毛公鼎考年注译〉,董作宾,《大陆杂志》第五卷第八期,1952年1月。
〈试论"大丰簋"的年代〉,殷涤非,《文物》,1960年5期。
〈试论铜器铭文形式上的时代标记〉,张振林,《古文字研究》第五辑,中华书局,1981年1月。
〈再论墙盘年代、微宗国别--兼与黄盛璋同志商榷〉,李仲操,《社会科学战线》,1981年1期。
〈克商以后西周诸王之年历〉,倪德卫,《西周诸王年代研究》,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年7月。
〈历表、系连与年代史料--关于西周年代学研究中若干方法的讨论〉,周言、魏宜辉,《东南文化》,1999年5期。
〈历表、系连与年代史料(续)--关于西周诸王年代的讨论〉,周言,《东南文化》,2000年1期。
〈厉王铜器断代问题〉,戚桂宴,《文物》,1981年11期。
〈两周时期铜壶的形态学研究〉,高崇文,《考古类型学的理论与实践》,文物出版社,1989年。
〈六年宰兽簋的时代与西周纪年〉,刘启益,《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二辑,中华书局,2000年7月。
〈论金文月相与西周王年〉,周法高,《古文字论集(初编)》,香港中文大学,1983年。
〈论"康宫"〉,何幼琦,《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年2期。
〈论北吕墓地的先周墓葬〉,罗玺章、王占奎,《庆祝武伯纶先生九十华诞论文集》,三秦出版社,1991年9月。
〈论克器的区分〉,李学勤,《夏商周年代学札记》,辽宁大学出版社,1999年10月。
〈<墙盘>断代再议〉,晁福林,《中原文物》,1989年1期。
〈陕西省岐山县董家村西周铜器的年代问题〉,周法高,《大陆杂志》第五十八卷第三期,1979年3月。
〈陕西西周青铜器断代与分期研究〉,吴镇烽,《中国考古学研究论集--纪念夏鼐先生考古五十周年》,三秦出版社,1987年12月。
〈善夫山鼎王世考〉,张闻玉,《中国文物报》,1989年10月20日3版。
〈膳夫山鼎与西周年历问题〉,李学勤,《陕西历史博物馆馆刊》第一辑,三秦出版社,1994年。
〈膳夫山鼎年世的确定〉,李学勤,《文物》,1999年6期。
〈试论金文对号与西周纪年诸问题〉,张闻玉,《西周王年论稿》,贵州人民出版社,1996年9月。
〈试说宣王早年历日〉,李学勤,《夏商周年代学札记》,辽宁大学出版社,1999年10月。
〈微氏家族铜器与西周铜器断代〉,刘启益,《考古》,1978年5期。
〈微氏家族铜器群年代初探〉,伍士谦,《古文字研究》第五辑,中华书局,1981年1月。
〈文王迁丰至武王灭商前后铜器例证〉,刘启益,《考古学研究--纪念陕西省考古研究所成立三十周年》,三秦出版社,1993年10月。
〈吴虎鼎研究的扩充〉,李学勤,《夏商周年代学札记》,辽宁大学出版社,1999年10月。
〈武王克商与西周诸王年代考〉,赵光贤,《北京图书馆馆刊》,1992年1月。
〈武王克商与西周诸王年考〉,赵光贤,《西周史论文集》(上),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6月。
〈武王克商与周初年代的再探索〉,赵光贤,《人文杂志》,1987年2期。
〈武王克商在公元前一一〇六年〉,张闻玉,《大陆杂志》第九十四卷第一期,1997年1月。
〈西周历朔新谱及其他〉,莫非斯,《北平燕京大学考古学社社刊》第五期,1936年12月。
〈西周铜器中之宫庙及由之而考订其年代〉,莫非斯,《北平燕京大学考古学社社刊》第六期,1937年6月。
〈西周年历谱〉,董作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二十三本下册,1952年12月。
〈西周铜器断代〉(一)-(六),陈梦家,《考古学报》9、10册、1956年1-4期。
〈西周积年推算的点滴〉,岑仲勉,《两周文史论丛》,商务印书馆,1958年。
〈西周铜器断代中的"康宫"问题〉,唐兰,《考古学报》,1962年1期(又见《唐兰先生金文论集》,紫禁城出版社1995年)。
〈西周彝器断代小记〉,白川静,《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三十六本上册,1965年。
〈西周微家族窖藏铜器群初步研究〉,黄盛璋,《社会科学战线》,1978年3期。
〈西周金文中月相词语的解释〉,刘启益,《历史教学》,1979年6期。
〈西周中期青铜器的重要标尺--周原庄白、强家两处青铜器窖藏的综合研究〉,李学勤,《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第1期,1979年(又见《新出青铜器研究》,文物出版社1990年)。
〈西周厉王时期铜器与<十月之交>的时代〉,刘启益,《考古与文物》,1980年1期。
〈西周王年与殷世新说〉,丁驌,《中国文字》新四期,1981年7月。
〈西周金文断代的一些问题〉,周法高,《中央研究院国际汉学会议论文集历史考古组》(上册), 中央研究院(台北),1981年10月。
〈西周纪年铜器与武王至厉王的在位年数〉,刘启益,《文史》第十三辑,中华书局,1982年3月。
〈西周铜器年代举例〉,何幼琦,《学术研究》,1982年6期。
〈西周夷王时期铜器的初步清理〉,刘启益,《古文字研究》第七辑,中华书局,1982年6月。
〈西周铜器铭文中的人名及其对断代的意义〉,盛冬铃,《文史》第十七辑,中华书局,1983年6月。
〈西周的年代问题〉,何幼琦,《江汉论坛》,1983年8期(又见《西周年代学论丛》,湖北人民出版社1989年)。
〈西周金文中月相的研究〉,马承源,《王国维学术研究论集》(一),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年9月。
〈西周年代新考--论金文月相与西周王年〉,周法高,《大陆杂志》第六十八卷第五期,1984年。
〈西周金文中的月相与共和宣幽纪年铜器〉,刘启益,《古文字研究》第九辑,中华书局,1984年1月。
〈西周历谱与西周王年--董作宾先生西周年历谱考订〉,郑天杰,《中国文字》新九期,1984年9月。
〈西周康王时期铜器的初步清理〉,刘启益,《出土文献研究》,文物出版社,1985年。
〈西周金器年谱〉,丁驌,《中国文字》新十期,1985年9月。
〈西周武成时期铜器的初步清理〉,刘启益,《古文字研究》第十二辑,中华书局,1985年10月。
〈西周考年〉,张汝舟,《二毋室古代天文历法论丛》,浙江古籍出版社,1987年2月。
〈西周年代论(下)〉,谢元震,《文史》第二十九辑,中华书局,1988年1月。
〈西周共孝懿夷王序、王年考〉,张闻玉,《人文杂志》,1989年5期。
〈西周昭王时期铜器的初步清理〉,刘启益,《出土文献研究续集》,文物出版社,1989年12月。
〈西周铜器历日中的断代问题〉,张闻玉,《华夏文明》第二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2月。
〈西周穆王时期铜器的初步清理〉,刘启益,《古文字研究》第十八辑,中华书局,1992年8月。
〈西周懿王时期铜器的初步清理〉,刘启益,《文史》第三十六辑,中华书局,1992年8月。
〈西周年代标尺的运用〉,李仲操,《西周史论文集》(上),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6月。
〈西周铜器历日断代条例〉,张闻玉,《西周史论文集》(上),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6月。
〈西周青铜器年代学〉,杰西卡·罗森著 冯林、罗亚萍译,《四川文物》,1995年6期。
〈西周铜器断代〉,陈梦家,《燕京学报》新一期,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8月。
〈西周年代历法与金文月相纪日〉,张培瑜,《中原文物》,1997年1期。
〈西周之年历〉(摘要),倪德卫著、王克文译,《武王克商之年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11月。
〈西周微氏家族青铜器群及其世系研究中的一个误区〉,王长丰,《文物研究》第十一辑,黄山书社,1998年。
〈西周厉王时期铜器补记〉,刘启益,《周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
〈西周王年足徵〉,张闻玉,《西周诸王年代研究》,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年7月。(又见《大陆杂志》第九十七卷第六期1998年12月)
〈西周诸王年代研究述评〉,朱凤瀚、张荣明,《西周诸王年代研究》,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年7月。
〈西周孝王时期铜器的初步清理〉,刘启益,《出土文献研究》第三辑,中华书局,1998年10月。
〈西周金文"初吉"之研究〉,张闻玉,《考古与文物》,1999年3期。
〈西周宣王时期铜器的再清理--[附]共和及幽王时期铜器〉,刘启益,《出土文献研究》第五集,科学出版社,1999年8月。
〈西周晚期金文历日的归纳〉,李学勤,《夏商周年代学札记》,辽宁大学出版社,1999年10月。
〈西周共王时期铜器的初步清理〉,刘启益,《古文字研究》第二十辑,中华书局,2000年3月。
〈<鲜簋>王年与两周昭穆制〉,张闻玉,《西周王年论稿》,贵州人民出版社,1996年9月。
〈小盂鼎非康王器〉,张闻玉,《人文杂志》,1991年6期。
〈兴器断代问题检讨〉,汪中文,《大陆杂志》第八十二卷第五期,1991年5月。
〈也谈师同鼎断代及其相关问题〉,王雷生,《考古与文物》,1990年2期。
〈也论新出虎簋盖的年代〉,彭裕商,《文物》,1999年6期。
〈再谈西周金文中的月相与西周铜器断代--读<西周金文和周历的研究>后记〉,刘启益,《古文字研究》第十三辑,中华书局,1986年6月。
〈再论周昭王在位年数--兼与张闻玉同志商榷〉,李仲操,《人文杂志》,1995年2期。
〈昭王在位年数考〉,张闻玉,《人文杂志》,1994年2期。
〈周代吉金年月考〉,刘师培,《国粹学报》第六卷第七十三期,1910年11月。
〈周原西周铜器的分期〉,曹玮,《考古学研究》(二),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
〈周原贺家村周墓分期断代研究〉,徐锡台,《周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
5.器物
〈北方出土的西周青铜甬钟〉,刁淑琴,《华夏考古》,1998年3期。
〈鬯器考〉,周聪俊,《大陆杂志》第八十九卷第一期,1994年7月。
〈陈簠斋先生与毛公鼎〉,刘階平,《故宫文物月刊》第一卷第十二期,1984年3月。
〈陈介祺如何得以收藏毛公鼎?〉,罗宏才,《中国文物报》,1989年7月7日4版。
〈"楚公 戈"辨伪〉,于省吾、姚孝遂,《文物》,1960年3期。
〈传世珍品录〉,《中国文物报》,1991年3月10日4版。
〈传世珍品录〉,《中国文物报》,1991年3月31日4版。
〈从商周铜器的内部特征试论毛公鼎的真伪问题〉,张世贤,《故宫季刊》第十六卷第四期,1982年。
〈从周原出土的三件铜器谈西周铜器的装饰特色〉,高西省,《故宫文物月刊》第十四卷第四期,1996年7月。
〈大盂鼎和大克鼎的第二次出土〉,陈佩芬,《文物天地》,1987年3期。
〈大盂鼎流传及定名〉,庞文龙,《中国文物报》,1991年7月7日4版。
〈大克鼎〉,马今洪,《中国文物世界》第138卷,1997年。
〈鼎谭--四件具有特殊意义的鼎〉,黄士强,《故宫文物月刊》第一卷第九期,1983年12月。
〈对商周青铜盉的综合研究〉,张亚初,《中国考古学研究--夏鼐先生考古五十年纪念论文集(二集)》,科学出版社,1986年。
〈扶风出土西周兵器浅识〉,罗西章,《考古与文物》,1985年1期。
〈扶风出土的西周巨型青铜爬龙及研究〉,高西省,《文博》,1993年6期。
〈簠 为黍稷圆器说质疑〉,周聪俊,《大陆杂志》第一百卷第三期,2000年3月。
〈簠斋轶事〉,陈育丞,《文物》,1964年4期。
〈古代的取火用具--阳燧〉,罗芳贤,《中国文物报》,1996年12月29日3版。
〈故宫博物院所藏匜形器研究〉,陈临生,《故宫学术季刊》第一卷第三期,1984年。
〈关于青铜弓形器的若干问题〉,林沄,《吉林大学社会科学论丛2》,1980年(又见《林沄学术文集》,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12月)。
〈关于大克钟〉,唐兰,《出土文献研究》,文物出版社,1985年(又见《唐兰先生金文论集》,紫禁城出版社1995年)。
〈关于商周钟一些问题的探讨〉,高西省,《文物》,1996年1期。
〈簋与盂--簋与其它粢盛器关系研究之一〉,陈芳妹,《故宫学术季刊》第一卷第二期,1983年。
〈国宝毛公鼎的沧桑〉,王殿英,《中国文物报》,1986年12月12日4版。
〈何物" 鼎"--饮食文物庸谈(三)〉,知仁,《中国文物报》,1991年8月4日3版。
〈 簠考辨〉,高明,《文物》,1982年6期。
〈记几父壶、柞钟及其同出的铜器〉,陈公柔,《考古》,1962年2期。
〈记陕西出土的西周青铜历史名器〉,李静,《陕西文献》(台湾)第五十六卷,1984年8月。
〈记新出现的师克盨〉,李学勤,《文物天地》,1990年2期。
〈介绍两件潍县仿作的大丰 〉,张光裕,《中国文字》新十六期,1992年4月。
〈金爵〉,张光远,《故宫文物月刊》第三卷第十期,1986年1月。
〈晋侯 铺--兼论铜铺的出现及其礼制意义〉,陈芳妹,《故宫学术季刊》第十七卷第四期,2000年。
〈爵、尊、卣、鍪的定名和用途杂议〉,刘昭瑞,《文物》,1991年3期。
〈克镈简介〉,陈邦怀,《文物》,1972年6期。
〈两周铜鎛综论〉,方建军,《东南文化》,1994年1期。
〈銮(车銮)考〉,网干善教著、汪勃译,《陕西历史博物馆馆刊》第四辑,西北大学出版社,1997年6月。
〈略说"阳燧"--被考古发现所忽略的一类铜器〉,张天恩,《中国文物报》,1997年7月27日3版。
〈略论中国北方西周青铜双音钟〉,高西省,《故宫文物月刊》第十六卷第十期,1999年1月。
〈论"析子孙"铭文铜器〉,周永珍,《中国考古学研究--夏鼐先生考古五十年纪念论文集(二集)》,科学出版社,1986年。
〈论周原地区出土的几种异形青铜兵器--兼论新干大墓的年代〉,高西省,《文博》1994年1期。
〈论关中出土的西周青铜方鼎〉,高西省,《故宫文物月刊》第十五卷第三期,1997年6月。
〈毛公鼎和散氏盘〉,《新民晚报》,1960年2月25日。
〈毛公鼎〉,梓溪,《人民日报》,1960年3月1日。
〈铭文最长的先秦青铜器是什么?〉,李学勤,《文物天地》,1985年2期。
〈毛公鼎的浅识〉,谭旦冏,《故宫文物月刊》第四卷第四期,1986年7月。
〈毛公鼎追寻入藏记〉,王厚宇,《中国文物报》,1989年2月24日。
〈毛公鼎旧事〉(上),陈继揆,《文物天地》,1991年6期。
〈毛公鼎旧事〉(下),陈继揆,《文物天地》,1992年1期。
〈潘达于与大克鼎〉,郑重,《鉴赏家》(台湾),1997年1期。
〈青铜饮器--爵〉,夏阳,《中国文物报》,1989年1月1日3版。
〈青铜匕、勺、斗考辨〉,杜迺松,《文物》,1991年3期。
〈青铜器定名的几个理论问题〉,杜迺松,《中国文物报》,1996年8月4日3版。
〈陕西出土西周和春秋时期甬钟的初步观察〉,方建军,《交响》,1989年3期。
〈陕西周代青铜乐器初探〉,魏勇娥,《西周史论文集》(上),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6月。
〈陝西出土的西周青铜壶及其特征〉,高西省,《故宫文物月刊》第十四卷第十一期,1997年2月。
〈善夫梁其簋及其他关系诸器〉,张光裕,《雪斋学术论文集》,艺文印书馆(台北),1989年9月。
〈商 鼎介绍〉,段绍嘉,《人文杂志》,1958年2期。
〈商周铜鎛概说〉,高至喜,《中国文物报》,1989年11月10日3版。
〈商周方鼎初论〉,杨宝成、刘森淼,《考古》,1991年6期。
〈商周时代南北甬钟之关系及南北文化交流之检讨〉,高西省,《东南文化》,1991年6期。
〈商周面具初探〉,刘士莪、黄尚明,《考古与文物》,1993年6期。
〈商周青铜面饰的用途及相关问题〉,柴晓明,《文物季刊》,1995年2期。
〈商周青铜器上的蝉纹〉,辛爱罡,《考古求知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4月。
〈试论陕西出土的西周钟〉,蒋定穗,《考古与文物》,1984年5期。
〈试论周原遗址出土的西周玺印〉,罗红侠、周晓,《文物》,1995年12期。
〈试论西周时期的扁茎柳叶形短剑--西周青铜兵器研究之四〉,高西省,《耕耘论丛(一)》,科学出版社,1999年。
〈说盉与匜--青铜彝器中的水器〉,张临生,《故宫季刊》第十七卷第一期,1982年。
〈谈青铜器上的龙〉,杜迺松,《中国文物报》,1988年1月1日3版。
〈铜镜的源流--中国青铜文化与西伯利亚青铜文化的比较研究〉,李亨求,《故宫学术季刊》第一卷第四期,1984年。
〈铜四足器座小议〉,俞凉亘,《文物》,1999年3期。
〈吴县潘家与盂鼎克鼎〉,墨泉,《中国文物报》,1989年11月17日4版。
〈西周七件长铭的铜器〉,张光远,《故宫季刊》第九卷第一期,1976年。
〈西周时代的温器〉,周永珍,《考古与文物》,1981年4期。
〈西周暨春秋战国时代编钟铭文的排列形式〉,王世民,《中国考古学研究--夏鼐先生考古五十年纪念论文集(二集)》,科学出版社,1986年。
〈西周青铜龙〉,窦智礼、高西省,《中国文物报》,1993年4月4日4版。
〈西周编钟的礼制意义〉,曹玮、魏京武,《南方文物》,1994年2期。
〈西周青铜兵器研究之一--殳、我及管銎兵器〉,高西省,《故宫文物月刊》第十三卷第六期,1995年9月。
〈西周青铜兵器研究之二--西周时期的扁茎人面纹铜短剑〉,高西省,《故宫文物月刊》第十三卷第八期,1995年11月。
〈西周圆雕青铜龙的特征--从扶风出土之大型爬龙谈起〉,高西省,《故宫文物月刊》第十三卷第十一期,1996年2月。
〈西周青铜兵器研究之三--初论西周时期的翼耳直內戈〉,高西省,《故宫文物月刊》第十四卷第九期,1996年12月。
〈西周扁茎人面纹铜短剑初论〉,高西省,《文博》,1997年2期。
〈西周时期的青铜矛〉,李健民,《考古》,1997年3期。
〈西周方座簋研究〉,张懋镕,《考古》,1999年12期。
〈西周重器毛公鼎〉,张光远,《故宫季刊》第七卷第二期,1973年。
〈阳燧〉,罗西章,《寻根》,1996年3期。
〈有流鼎初探〉,朱仁星,《故宫学术季刊》第十卷第四期,1993年。
〈朕簋〉,张克忠,《故宫博物院院刊》第一期,1958年。
〈朕簋〉,唐兰,《文物参考资料》,1958年9期。
〈中原地区西周编钟的组合〉,李纯一,《文物天地》,1990年5期。
〈周原出土文物丛谈〉,陈全方,《人文杂志》,1980年6期。
〈周初国宝"小盂鼎"失落在大荔说〉,王重九,《考古与文物》,1988年3期。
〈周穆王时"作旅鼎"考--兼为"旅器"说解〉,张光远,《故宫学术季刊》第七卷第一期,1989年。
〈周原出土的人物形象文物〉,罗红侠,《文博》,1993年6期。
〈周秦民族文化"戎狄性"的考察--兼论关中出土的"北方式"青铜器〉,杜正胜,《大陆杂志》第八十七卷第五期,1993年11月。
〈周原遗址殷商时期文化遗存试析〉,张天恩,《中原文物》,1998年1期。
〈铸鼎象物--从面具艺术看商周青铜器的文饰〉,高木森,《故宫文物月刊》第五卷第八期,1987年11月。
6.科技文保
〈从毛公鼎的真伪鉴别展望中国古器物学的研究〉(上),张世贤,《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第六卷第二期,1995年。
〈从毛公鼎的真伪鉴别展望中国古器物学的研究〉(下),张世贤,《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第七卷第一期,1995年。
〈毛公鼎的铸造及相关问题〉,万家保,《大陆杂志》第六十卷第四期,1980年4月。
〈商周金文制作方法的商榷--与日本松丸道雄教授切磋〉,张光远,《故宫文物月刊》第九卷第八期,1991年11月。
〈西周 父盉的铸造技术特征及其保护处理〉,马琳燕、杨军昌,《中原文物》,2000年6期。
〈先秦编钟音阶结构的断代研究〉,黄翔鹏,《江汉考古》,1982年2期。
〈陕西周原出土西周时期的阳燧--兼论其科学价值〉,杨军昌,《故宫文物月刊》第十四卷第九期,1996年12月。
〈中国早期阳燧的几个问题〉,杨军昌、段艳丽,《东南文化》,2000年8期。
〈周原出土阳燧的光学特性〉,杨军昌,《中国文物报》,1997年4月13日3版。
〈周原出土西周阳燧的技术研究〉,杨军昌,《文物》,1997年7期。
〈周原西周青铜器中铸铆技术的应用〉,杨军昌,《故宫文物月刊》第十五卷第十二期,1998年3月。
〈周原阳燧的合金成分与金相组织〉,路迪民、翟克勇,《考古》,2000年5期。
〈周原遗址及 国墓地出土青铜器保存状况及埋藏环境调研〉,张晓梅、原思训、刘煜、杨宪伟、于平陵、周宝中,《考古学研究》(四),科学出版社,2000年10月。
〈殷·周时代の氏族制について〉,松丸道雄,《社会经济史学会第三二回大会报告要旨》,1963年9月。
〈殷周国家の構造〉,松丸道雄,《岩波讲座·世界历史》第四卷,岩波书店(东京)1970年5月。
〈殷周金文の真伪问题〉,松丸道雄,《史学杂志》第七九编第一二号,1970年12月。
〈青铜器〉,松谷敏雄、松丸道雄,《ブリタニカ国际大百科事典》第一一卷,TBSブリタニカ(东京),1974年1月。
〈殷周时代の绝对年代〉,松丸道雄,《全释汉文大系》月报二二,第一一卷《尚书》,集英社(东京),1976年4月。
〈殷周金文の辨伪をめぐって〉,松丸道雄,《甲骨学》第一一号,1976年6月。
〈西周诸侯自作器について〉,松丸道雄,《史学杂志》第八五编第一二号,1976年12月。
〈西周青铜器制作の背景--周金文研究·序章〉,松丸道雄,《东洋文化研究所纪要》第七二册,1977年3月。
〈毛公鼎〉,松丸道雄,《世界考古学事典》,平凡社(东京),1979年2月。
〈西周青铜器中の诸侯制作器について--周金文研究·序章その二〉,松丸道雄,《东洋文化》第五九号,1979年3月。
〈日本所见殷周青铜器集录(一)〉,持井康孝、松丸道雄,《甲骨学》第一二号,1980年8月。
〈殷·周青铜器と金文の制作技法について〉,松丸道雄,《出光美术馆馆报》第四七号,1984年7月。
〈中国古文字と殷周文化--公开シンポジウムに参加して〉,松丸道雄,《出版ダイジェスト》第一一九九号,1987年4月1日。
〈殷周王城と川砂〉,松丸道雄,《历史と地理 世界史の研究(一三三)》通卷第三八七号,山川出版社,1987年11月。
〈科学的な目の解き明かすもの--皮型による青铜器铭文の铸造法〉,松丸道雄(与谷村宪斋的对谈),《修美》二七号,1989年6月。
〈殷周金文の制作法について〉,松丸道雄,《全日本书道连盟会报》第六一号,1990年3月。
〈殷周青铜器と铭文の制作技法を探る〉,松丸道雄,《墨(すみ)》第九O号,1991年6月。
〈殷周青铜器铭文の制作技法〉,松丸道雄,《近代诗文书作家协会会报》第三六号,1991年8月。
〈西周金文中の法制史料〉,竹内康浩、松丸道雄,《中国法制史--基本资料の研究》(滋贺秀三编),东京大学出版会(东京),1993年2月。
〈殷周秦における汉字の正统书体の传流〉,松丸道雄,《史学杂志》第一O四编,1995年12月。
〈殷周青铜器について〉,松丸道雄,《中国美术全集·4》青铜器(I)工艺篇,京都书院(京都),1996年6月。
〈西周金文中の"天子"について〉,竹内唐浩,《论集 中国古代の文字と文化》,论集编辑委员会编,汲古书院(东京),1999年8月。
〈西周金文に見える"家"について--妇人の婚姻そして祖先神、领地や军事など〉,丰田久,《论集 中国古代の文字と文化》,论集编辑委员会编,汲古书院(东京),1999年8月。
〈西周金文の祖先祭祀における祭祀对象〉--陕西省强家村、庄白村铜器群の例,池泽优,《论集 中国古代の文字と文化》,论集编辑委员会编,汲古书院(东京),1999年8月。
〈殷周金文の制作法について〉,松丸道雄,全日本书道联盟会报61,1990年。
〈楚公 の钟周边〉,泉屋博古馆纪要(京都)第十六卷,1997年。
〈西周时代の重量单位〉,松丸道雄,《东洋文化研究所纪要》第百十七册。
〈西周时代的审判制度〉,伊藤道治,《神户大学文学部创立三十周年纪念论集》,1979年10月。
〈陕西省扶风县强家村出土的西周青铜器铭文新释〉,木村秀海,《人文论究》31,4,1982年。
〈西周土地转让金文的考察〉,松井嘉德,《东洋史研究》34,1,1984。
〈西周后期的代诉记录〉,木村秀海,《史林》69卷2期,1986年。
〈西周册命金文考〉,吉本道雄,《史林》74卷5期。
Records of Discoveries of Bronze Vessels in Literary Sources--and Some Pertinent Remarks on Aspects of Chinese Historiography(文献资料所见青铜器的发现--兼论有关中国史料编纂者的真貌),NOEL
The Inconstancy of Character Structure Writing in Chinese(汉字异体略说),CHENG TE-K'UN(郑德坤),《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学报》第四卷第一期,1971年9月。
Chronology of the Western Chou Dynasty(西周年代考),CHOU FA-KAO(周法高),《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学报》第四卷第一期,1971年9月。
The Dates of Western Chou,David S.Nivison,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vol.43.2 1983
Western Zhou Jades from tomb 1 at Fufeng Qiangjia:futher evidence for ritual changes in the Western Zhou,Jessica Rawson,《考古学研究--纪念陕西省考古研究所成立三十周年》,三秦出版社,1993年10期。
Animal Motifs on Early Western Zhou Bronzes,Jessica Rawson,Orientations.18.9,1987.
Late Western Zhou:A Break in the Shang Bronze Tradition,Jessica Rawson,Early China.11-12,1987.
Historical Perspectives on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Chariot into China,Edward Shaughnessy,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48.1,1988.
The Dude of Zhou's Retirement in the East and the Beginning of the Minister-Monarch Debate in Chinese Political Philosophy,Edward shaughnessy,Early China.18,1993.
陕西宝鸡地区西周农业考古概况及其相关问题,刘军社,农业考古1992年1期。
《西周青铜器和国家》(日),1980。
井人 钟,松井嘉德,《泉屋博物馆纪要》1,1984。
成周王朝及其礼仪,丰田久,《史滴》11
西周王朝的彤弓考,丰田久,《东方学》80
周原青铜器发掘报告目录
〈陕西岐山、扶风周墓清理记〉,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考古》,1960年8期。
〈陕西长安、扶风出土西周铜器〉,梁星彭、冯孝堂,《考古》,1963年8期。
〈陕西扶风、岐山周代遗址和墓葬调查发掘报告〉,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考古》,1963年12期。
〈陕西岐山贺家村西周墓葬〉,陕西省博物馆、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考古》,1976年1期。
〈陕西省岐山县董家村西周铜器窖穴发掘简报〉,岐山县文化馆 庞怀靖,陕西省文管会 镇烽、忠如、志儒,《文物》,1976年5期。
〈陕西扶风县召李村一号周墓清理简报〉,扶风县文化馆 罗西章,陕西省文管会 吴镇烽、尚志儒,《文物》,1976年6期。
〈陕西岐山礼村附近周遗址的调查和试掘〉,陕西省博物馆、文管会岐山工作队,《文物资料丛刊2》,文物出版社,1978年。
〈陕西扶风庄白一号西周青铜器窖藏发掘简报〉,陕西周原考古队,《文物》,1978年3期。
〈陕西扶风县云塘、庄白二号西周铜器窖藏〉,陕西周原考古队,《文物》,1978年11期。
〈陕西扶风齐家十九号西周墓〉,陕西周原考古队,《文物》,1979年11期。
〈陕西岐山凤雏村西周青铜器窖藏简报〉,陕西周原考古队,《文物》,1979年11期。
〈岐山贺家村周墓发掘简报〉,陕西省考古研究所 徐锡台,《考古与文物》,1980年1期。
〈陕西扶风杨家堡西周墓清理简报〉,扶风县图博馆 罗西章,《考古与文物》,1980年2期。
〈扶风云塘西周骨器制造作坊遗址试掘简报〉,陕西周原考古队,《文物》,1980年4期。
〈扶风云塘西周墓〉,陕西周原考古队,《文物》,1980年4期。
〈陕西岐山贺家村西周墓发掘报告〉,陕西周原考古队,《文物资料丛刊8》,文物出版社,1983年。
〈扶风北吕周人墓地发掘简报〉,扶风县博物馆,《文物》,1984年7期。
〈扶风齐家村七、八号西周铜器窖藏清理简报〉,周原扶风文管所,《考古与文物》,1985年1期。
〈陕西岐山王家嘴、衙里西周墓发掘简报〉,巨万仓,《文博》,1985年5期。
〈扶风黄堆西周墓地钻探清理简报〉,陕西周原考古队,《文物》,1986年8期。
〈陕西扶风强家一号西周墓〉,周原扶风文管所,《文博》,1987年4期。
〈扶风黄堆老堡三座西周残墓清理简报〉,罗红侠,《考古与文物》,1994年3期。
〈扶风县飞凤山西周墓发掘简报〉,宝鸡市考古队、扶风县博物馆,《考古与文物》,1996年3期。
介绍报道
〈陕西最近发现的西周铜器〉,《文物参考资料》,1951年10期。
〈陕西岐山县京当乡王家嘴子的原始社会遗址〉,关琳,《文物参考资料》,1954年10期。
〈岐山发现西周时代大鼎〉,王玉清,《文物》,1959年10期。
〈宝鸡扶风发现西周铜器〉,程学华,《文物》,1959年11期。
〈记岐山发现的三件青铜器〉,赵学谦,《考古》,1959年11期。
〈陕西兴平、凤翔发现铜器〉,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文物》,1961年7期。
〈介绍陕西省博物馆的几件青铜器〉,段绍嘉,《文物》,1963年3期。
〈扶风县又出土了周代铜器〉,雒忠如,《文物》,1963年9期。
〈陕西宝鸡、扶风出土的几件青铜器〉,赵学谦,《考古》,1963年10期。
〈陕西省博物馆新近征集的几件西周铜器〉,陕西省博物馆,《文物》,1965年7期。
〈扶风庄白大队出土的一批西周铜器〉,史言,《文物》,1972年6期。
〈岐山贺家村出土的西周铜器〉,长水,《文物》,1972年6期。
〈新出土的几件西周铜器〉,周文,《文物》,1972年7期。
〈扶风新征集了一批西周青铜器〉,扶风县文化馆 罗西章,《文物》,1973年11期。
〈陕西扶风县北桥出土一批西周青铜器〉,扶风县文化馆 罗西章,《文物》,1974年11期。
〈陕西省扶风县强家村出土的西周铜器〉,吴镇烽、雒忠如,《文物》,1975年8期。
〈陕西扶风出土西周伯 诸器〉,扶风县文化馆 罗西章,陕西省文管会 吴镇烽、雒忠如,《文物》,1976年6期。
〈扶风白家窑水库出土商周文物〉,扶风县文化馆 罗西章,《文物》,1977年12期。
〈陕西省岐山县发现商代铜器〉,宝鸡市博物馆 王光永,《文物》,1977年12期。
〈陕西省近年收集的部分商周青铜器〉,尚志儒、吴镇烽、朱捷元,《文物资料丛刊2》,文物出版社,1978年。
〈扶风白龙大队发现西周早期墓葬〉,扶风县文化馆 罗西章,《文物》,1978年2期。
〈扶风美阳发现商周铜器〉,扶风县文化馆 罗西章,《文物》,1978年10期。
〈陕西扶风发现西周厉王 簋〉,罗西章,《文物》,1979年4期。
〈扶风出土的商周青铜器〉,罗西章,《考古与文物》,1980年4期。
〈记布伦戴奇收藏的中国青铜器〉,陈寿,《考古与文物》,1982年2期。
〈岐山县北郭公社出土的西周青铜器〉,岐山县博物图书馆 祁健业,《考古与文物》,1982年2期。
〈周原西周遗址扶风地区出土几批青铜器〉,陕西周原扶风文管所,《考古与文物》,1982年2期。
〈扶风沟原发现叔赵父爯〉,罗西章,《考古与文物》,1982年4期。
〈介绍新出土的两件虢器〉,王光永,《古文字研究》第七辑,中华书局,1982年6期。
〈周原出土伯公父簠〉,周原考古队,《文物》,1982年6期。
〈周原发现师同鼎〉,陕西周原扶风文管所,《文物》,1982年12期。
〈扶风新出土的青铜器〉,付升岐,《文博》,1984创刊号。
〈岐山县博物馆近几年来征集的商周青铜器〉,岐山县博物图书馆 祁健业,《考古与文物》,1984年5期。
〈扶风发现一铜器窖藏〉,高西省、侯若斌,《文博》,1985年1期。
〈扶风县官务窑出土西周铜器〉,扶风县博物馆,《文博》,1986年5期。
〈介绍几件流传海外的青铜器铭文〉,刘翔,《江汉考古》,1987年3期。
〈周原岐山出土的西周兵器〉,巨万仓,《文博》,1988年5期。
〈扶风出土的青铜兵器与生产工具〉,侯若冰,《文博》,1988年6期。
〈扶风近年征集的商周青铜器〉,高西省,《文博》,1988年6期。
〈扶风唐西塬出土青铜器〉,高西省,《考古与文物》,1989年1期。
〈扶风新出土的铜鼎铜戈〉,扶风县博物馆 侯若冰,《考古与文物》,1989年2期。
〈陕西岐山近年出土的青铜器〉,岐山县博物馆 庞文龙、崔玫英,《考古与文物》,1990年1期。
〈岐山县博物馆藏古代甬钟、鎛钟〉,庞文龙,《文博》,1992年2期。
〈岐山县北郭乡樊村新出土青铜器等文物〉,岐山县博物馆 庞文龙、刘少敏,《文物》,1992年6期。
〈陕西岐山新出土周初青铜器等文物〉,岐山县博物馆 刘少敏、庞文龙,《文物》,1992年6期。
〈岐山出土周初青铜头盔等文物〉,刘少敏,《中国文物报》,1993年2月14日。
〈扶风出土的几组商周青铜兵器〉,高西省,《考古与文物》,1993年3期。
〈美国圣路易斯市私藏师克盨的再考察〉,杨晓能,《考古》,1994年1期。
〈扶风巨良海家出土大型爬龙等青铜器〉,高西省,《文物》,1994年2期。
〈岐山县博物馆藏商周青铜器录遗〉,庞文龙,《考古与文物》,1994年3期。
〈三千年前中华先人从太阳取火有明证--阳燧在陕出土〉,边江、杨林,《人民日报》,1995年10月14日。
〈迄今国内最早人工金属取火用具--陕西出土西周青铜阳燧〉,边江、杨林,《中国文物报》,1995年11月19日。
〈周原挖出个"太阳"--西周"阳燧"发现纪实〉,孟西安,《人民日报》,1995年12月25日。
〈陕西周原出土西周早期青铜大鼎〉,边江,《西藏日报》,1996年1月17日。
〈陕西周原新出土的青铜器〉,罗西章,《考古》,1999年4期。
〈新征集文物述要〉,师小群 万晓,《陕西历史博物馆馆刊》第七辑,三秦出版社,2000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