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行漫记
题记
拜民生银行与搜狐公司联合推出的“民生银行守护敦煌”活动之福,全国共10位网友受邀前往敦煌体验敦煌文化之壮美,我有幸忝列其间。此行路线是从西安到敦煌,在敦煌体验并参与保护文化遗产的活动,顺往游览鸣沙山及月牙泉,然后参观雅丹地貌,而后至兰州回京。此行回来,收获颇丰,是以记之。也允许我将路上不同的感受进行分拆,写出不同的篇章出来。
沿着余秋雨大师的苦旅路
一 莫高窟
有关莫高窟,论者众矣,自可汗牛充栋,论影响,当代以来,则过于余秋雨大师。其《道士塔》及《莫高窟》两篇,文采横溢,开一代文化散文之风,引起一时风流。想当初,我作为当时余教授的拥趸之一,也是他每出一本书,便立即从伙食费里挤出钱来去购买一本,读的酣畅淋漓,大呼快哉。
时移世易,余教授终于成了大师,而且常出入于权威部门,仍然在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我也渐渐长大,而且从《文化苦旅》到《山居笔记》,都为余大师拜倒。而等到了《霜冷长河》时,就觉得有点不太是味道了,或者说在前两本书中余大师已经有的那种居高临下的姿态,就有点让人不太舒服,到了这一本书中,就已经被充分放大。那时还想或许是大师的一时之失,等到《千年一叹》与《行者无疆》出来,却发现姿态未变,硬伤却多了起来,加上此时对他的批驳已经泛起。因为太粉余大师了,本想找来那些批驳他的文字,看看都是些什么货色,好来替余大师辩护的。但却没想到,自己被反水了,加上余大师自己低劣的反驳,大师的光环几乎是一夜之间褪去。而后,我也成为了一个反余的人,终于由粉丝成了反对者。呜呼!
但论及《莫高窟》,那些充满感情色彩的描叙文字,还是相当漂亮的。“莫高窟可以傲视异邦古迹的地方,就在于它是一千多年的层层累聚。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标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一千年而始终活着,血脉畅通、呼吸匀停,这是一种何等壮阔的生命!一代又一代艺术家前呼后拥向我们走来,每个艺术家又牵连着喧闹的背景,在这里举行着横跨千年的游行。纷杂的衣饰使我们眼花撩乱,呼呼的旌旗使我们满耳轰鸣。在别的地方,你可以蹲下身来细细玩索一块碎石、一条土埂,在这儿完全不行,你也被裹卷着,身不由主,踉踉跄跄,直到被历史的洪流消融。在这儿,一个人的感官很不够用,那干脆就丢弃自己,让无数双艺术巨手把你碎成轻尘。”这样的句式,无论怎么读,都是让人热血澎湃的,余教授当年驾驭文字的水准之高,遣词之精准,造句之精美,用字之准确,再过去50年,读来也是让人心热的。起码,我怎么写也不会达到他那样的水平吧。
对于莫高窟,对于从北魏经隋唐到宋元,各个朝代在石窟里留下的用色及形式各异的画像及塑像,余大师的描述都很优美。我们并不能因为他含泪如何如何就抹杀掉他赖以成名的基本技能,文字的水准,及煽情的技巧,他都是个中翘楚。但撇开余大师个人的因素,向人推荐有关莫高窟的文章,我仍然推荐余版《莫高窟》。
说到莫高窟,总离不开道士王圆篆,王道士也因为余秋雨的《道士塔》而为寰内华人所熟悉。论文学成就,《道士塔》比《莫高窟》流传更广,也更为所熟知。无论是去没去过敦煌,到没到过莫高窟,但只要提起余秋雨与之间的联系,便不由得想起王道士。也因为余秋雨,王道士在当下民众的心目之中所承受的,更多的骂名,似乎没有王道士,莫高窟的所有辉煌与伟大,都还是中国自己的,而不会被外国的强盗们所窃取。想当年,读到《道士塔》,也对照片里看起来相当猥琐的王道士充满了愤恨,觉得他就是文化史上的千古罪人。
但年岁即长,发现似乎并不是这样的,我们都受了余秋雨的蒙蔽与偷换。家国不幸,朝纲不振,如此重大的历史责任怎么能够让一个小小的道士来承担,何况他身在当时,无权无势,如何担当的起庇护历史文化的重责。充其量不过一个一个小人物而已。何况,王圆篆来到敦煌,本来就是来保护莫高窟的,他将淹没在黄沙中的洞窟给清理出来,不是为了刷着玩的,而在于发扬光大莫高窟的伟大,只是,以他之力,起到的作用寥寥,或者说,保护的同时,破坏的也不在少数。但在那个时代,又有谁能够聊到以后会有一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呢,还有一个叫做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东西存在呢。王圆篆只是一个小人物,他没有做到超越时代的事情,这个本不必去苛求与他。他只是在他的时代,做着他认为对的事情而已。当斯坦因、伯希和、吉川小一郎等人先后来到敦煌,从王道士手中一再地获取藏经洞中的珍贵文物时,从最早1907年斯坦因第三次抵达敦煌开始,到1925年华尔纳最后一次洗劫,期间历经多年,敦煌的名声在世界文化届的名声早就远播了,为何中国人自己却一再地任由外国人来掠夺呢,当时的中国政府还有其他各界的人士又都在那里呢?如果说第一次文物时从王道士手中流出,那么第二次乃至第N次,都是从他手中流出,这个就绝不仅仅是王道士自己的责任了,而真正应该担责的,到现在也没有谁来提起过,眼下的我们,却还没余秋雨再一次地蒙蔽,将区区一个道士钉在了十字架上被拷问,这实在是太过于推卸责任。那个时代的中国人没有承担起来的责任,今天的中国人仍然不想承担,只想轻易的祭出一个靶子,然后其他人都在靶子之后安眠。这个罪过,是归为大师的余秋雨先生也免不了的。
余大师轻易地树起了一个靶子,就苦旅到别的地方去了,而后终于成功摆脱“苦”的形象,只留下一个苦大仇深的形象还在继续糊弄人。余大师也经过上海商家的经营,成功迈入亿万富翁的行列。而莫高窟已久,道士塔已久。
今天,我们一行是跟随民生银行的募捐活动而来,我们也是作为保护敦煌文化的自愿者而来。余大师轻轻抛下两篇神采洋溢的文章而去,不知道他成为亿万富翁之后有没有想起使他成名过的莫高窟,还有那个屑小的道士塔。不知道他从自己的亿万家财中肯否拿出一点点来,为莫高窟的保护工作做一点点切实的工作。起码,我们作为自愿者,也来了,而且凭借自己的力量,也在做着呼喊,希望更多的人能够参与到保护敦煌文化艺术的行列当中来。
唯有希望,作为大师,不要忽悠人,轻易地转移了可以责问的对象,为自己挣得了顶戴花翎,然后继续忽悠更多人,即使用含泪的方式,也是真正的罪人。而保护敦煌,不仅在于民间,也在于政府,双方各自发力,才是正道,唯社会整体发力,方才见历史的功效。
话又说回来,如果没有斯坦因他们,敦煌文化也不会在世界范围内传扬的那么大,在世界内获得声誉也不至于有今天的地位。而如果那些文物都留在了国内,谁又知道能否安然过得了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战乱呢?或者即便过了战乱,又能否安然度过上世纪的“文革”呢?我们完全有理由这么去问,毕竟,文物们在国外得到了良好的保护,得以完整地保存下来。“敦煌在国内,敦煌学在国外”,这的确对于中国来说是一种讽刺,但换种想法,将大国的气度充分放开的话,我们也不必为此而感到羞辱,恰恰证明了中华文明在世界其他地方也受到了重视,被人无视才是真正的悲哀,受人关注总是件好事。
何况敦煌莫高窟已经成为了“世界文化遗产”,这个称呼本身已经说明了这种遗产不仅仅属于中国,而属于全人类,那么,让全人类都来分享这种荣耀也不算什么坏事。而今天呼吁民众来为保护莫高窟而捐款,被呼吁的对象也不仅仅限于中国人,当然也保护全人类。君不见,在莫高窟内陈列的捐献名录里有大量日本人的捐款么。在此,我们应该接受来自更多的国外捐款才更好,让敦煌走出去,让天下的所有人都来关注,这本来就是应有之义。而余秋雨大师所宣扬的狭隘民族主义还是收敛起来吧,余大师还是学着怎么先做好一个公民社会里的公民好了,不要再冒出被人揭发捐而不捐的新闻出来。
二 玉门关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凉州词》
就冲着这首词,这玉门关就值得去看一看。这一点上,跟余秋雨大师有同病之连,不过余秋雨大师从敦煌出来,一转身去的是阳关。他冲着去的是王维的《渭城曲》,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不过,大师毕竟是大师,他摆的姿态要大得多。“今天,我冲着王维的那首《渭城曲》,去寻阳关了。出发前曾在下榻的县城向老者打听,回答是:‘路又远,也没什么好看的,倒是有一些文人辛辛苦苦找去。 ’老者抬头看天,又说:‘这雪一时下不停,别去受这个苦了。’我向他鞠了一躬 ,转身钻进雪里。”这是余大师另一篇著名的散文《阳关雪》里的段落,将一个三俗的老者几笔之下就毕现出来,同时展现出了他脱离三俗境界的大师相。我辈不才,不敢跟大师相比,只是跟了团,去玉门关去看看而已,而已。
到了玉门关,马上就知道“黄河远上白云间”之句中的 “黄河”就是“黄沙”的讹传,此句原为“黄沙远上白云间”,果没有错的。我们来的时候,已臻12月,朔风从西北吹来,一派酷寒。只是当天并无黄沙漫过,但我仍然相信诗句中应该就是黄沙而非黄河,黄河离这里太远了。《凉州词》应该是写实的,所写当就在眼下的玉门关前后,不会将遥不可及的黄河生拉硬扯进来。
只是,今日的玉门关比之当年作者眼中的玉门关还不如,起码那个时候还有孤城,有城市在,还有人烟,还有羌笛可以而吹。而今的玉门关,则只剩下一个小小的土墩,小到让人不值一看,也毫不足观,相当的让人失望。远远而来,经过漫无人烟的戈壁滩,在孤独的汽车上颠簸的七荤八素之后,结果只有一个小小的黄土墩,这实在太对不住路费。原本就能想得到今日玉门关不会太过于壮观,但还是在意料之中的意外。这一点,倒是跟余秋雨大师笔下的阳关差不多,“不远的山峰上有荒落的土墩一座.... ... 这便是阳关了”。
但是,我还是忍不住要数落余大师,那篇曾经让我拜服过的《阳关雪》,在今日读来,或者说在玉门关下去读,总觉得相当的荒谬。余大师所诉诸的,不过是个人的哀叹而已,首先他将自己与王维等先贤相提并论起来,然后所哀叹的是民众的愚昧,所谓的民心不古,文艺沉落之类,顾相自恋罢了。“阳关坍弛了,坍弛在一个 民族的精神疆域中。它终成废墟,终成荒原。... ... 这儿应该有几声胡笳和羌笛的 ... ... 既然一个民族都不忍听闻,它们也就消失在朔风之 中。 ”似乎,整个文化的传承,经过王维之后,直接被余大师一人接了下来,其余,便不足观了。
但余大师所传承的文化又是些什么呢,是矢口否认曾经身为文革宣传旗手的身份,还是宣布向汶川捐钱却不拿出钱来的行为么,还是含泪劝告民众不要扰官的号呼呢?天知道。我们知道只是,在一番苦旅之后,他成功成为了一个富豪,再也不需要苦旅了。
而阳关依旧,还只是一个土墩而已,不因为余大师写下了让人千年一叹类的文章而改变,也不因为余大师成为了富豪就有所改善。正如眼下的玉门关,也还是一个小土墩而已。
我从玉门关前多往前走了百米,那里有一片片的小水洼,水洼之间丛生着一簇簇的野生芦苇,也因为生在边关的朔风之下,生的低矮,长的瘦小。而大片大片的芒硝在这块那块的土地上泛起,也述说着生物们所生存的环境的恶劣程度。后来,从导游口中,才知道这些小水洼勾连起来,其实就是大大有名的疏勒河。这真是让人吃了一惊。而此处正是疏勒河的中游,所谓的中游,却丝毫不见河的样子,只是毫不起眼的小水洼而已。加上不远处连绵的戈壁滩,这就是著名的玉门关了。春风不度,即使想度又如何能够度得了呢?古人起码还埋怨春风的不到,在今天,周边的荒寒怕是连埋怨都不敢再有念头了。呜呼!
玉门关下疏勒河,疏勒河边芦苇棵。仅仅从名字上,将这些概念放在一起,怎么看都像是具有诗意的栖居地,怕是在感情充沛的余大师眼里,又当是一篇让其个人成名的篇章吧。可惜,春风不来,大师也不来。只有我等匆匆路过,徒留下几张照片,又匆匆离去,没有留下一片云彩。
所能做的,就是尽力呼喊,让那些从敦煌走来,去雅丹去的游客们,都停下来看一眼玉门关吧,多买一张门票,或许就可以多救活疏勒河里的一棵芦苇吧。而我还在疏勒河里看到了一群飞鸟,说是一群,其实只有几只,浅浅地飞过,一掠而没。那么,多为今日的玉门关做出一点贡献,那么这些鸟或许就可以飞的更从容一点,也多生存下来一只吧。何况,只有这群鸟,是我从敦煌到雅丹,再到雅丹回到敦煌,是看到的唯一的一群野生动物,其余,连只小虫子都没有再见过。
散章
一 鸣沙山及月牙泉
黄昏,黄沙,月牙。
来到鸣沙山的时候,天已近黄昏。入得景区门口,顾不得听骆驼客及其他贩卖者的吆喝,便一头扑进漫天的黄沙之中。
生在东方,从未见过真正的沙漠的样子,也没有看到过沙丘。这次来的正是时候,日下半杆,日光挥洒,鸣沙山的形状更显得逼真,阴暗相间,棱角分明。因为参照物的缺失,遍地黄沙间,看起来很近的地方,要走过去,其实有相当的距离,人在沙间,刹那变得渺小起来。而看起来很好玩的沙丘,一旦踏上去,马上发现路没有那么好走。在月牙泉的南侧,看起来不高的一座沙山,我想应该是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就可以迅速爬上去,正好可以再制高点上俯瞰景色。但真的爬起来,发现真是难上加难,起初的几步还还好,脚还可以踏实。而越往上走,则沙粒就变得越细小,脚再想踏实,已经相当困难。越往上越是这样,一脚迈出80公分,下滑的就不值 60公分,每一步都在跟自己较劲,有力完全的使不出来,而且每一步下去,脚也往下陷得越深,渐渐没至膝盖。最后,眼看着最后的10余米,却愣是爬不上去,而大口的换气已经也换不过来了。最后自己被自己打败,无功而返,折步下山。
在这个过程中,过往远近的沙丘沙山,西边的太阳投射过来,呈现的是一派迷离景色,金黄有之,淡黄有之,晕黄有之,暗黄有之,而在镜头之下,甚至粉色的黄也有之。远近高低各不同,只少了几双眼睛,无从将这边美景尽收眼底。而文字的力量也极为有限,无法将这万般的的好处描摹出一端来。
而鸣沙山下的月牙泉,对于从东方来的人而言,尤其是在南方生活过的人来说,实在有些不值一哂。它显得实在太过去不起眼了,小到让人几分钟就足以绕行一周。仅此而言,亦无足观。但,要考虑到周边的漫漫沙山,这较弱的不能再较弱的一泓泉水,它的价值就凸现出来了。独特的地形,使得月牙泉生在沙漠之中而久久不灭,泛出清清幽幽的水色来,还滋养了边上的几株胡杨,几株榆树,还有几簇芦苇,几从野草,大自然的神妙之处就显得殊为不易了。看似不起眼,其实需要大匠心,大巧若拙,便如是观吧。
鸣沙山与月牙泉的共生,缺少了谁,都不显得壮美。而月牙泉日渐瘦小的腰身,却正在凸现着一种真正的危机,这样危机,才需要真正去面对。只去领略其美,而忘其之危,这种状况,又在多少人的身上一再地上演呢。不说也罢。
二 雅丹地貌
去敦煌,不到雅丹,绝对是一种损失。
莫高窟呈现的是人文之美,雅丹呈现的是自然之美,敦煌一地,占尽了人文与自然的双重恩赐,实在是一种天赐。如果说鸣沙山与月牙泉的美还有一些穿凿附会的话,雅丹地貌所展现的就完全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了。
雅丹,维吾尔语原意为“陡壁的小丘”。现在所看到的景象,在那些丘壑的最高处,其实就是当年的地平线。亿万年间,凌厉的北风从西伯利亚高原一次又一次地吹刷着曾经的平地,沙尘被一遍又一遍地吹起,送到了远方。大地的土层,那些松软的地方就一再被吹走,而略微坚硬的地方的土地,则被留了下来,一遍又一遍,一遍又一遍,亿万年后,独特的地貌就显现出来了,而且被塑造成了这种的想象,任人去发挥想象。或者像孙行者,或者像雄狮,或者像孔雀,或者像一列列的军舰,各不相同,各具特色,给以人的,却是同样的震撼。
莫高窟能够入选为世界文化遗产,与莫高窟相望的雅丹地貌其实也足够实力去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中国的申遗那么热,何不将雅丹也一并去申请了呢?是为一问。不然,只拿那个惟妙惟肖的“孔雀”而言,怕就支撑了多年的,那个小小的孔雀脑袋,似乎随时都可以掉下来的。
另
西安与兰州
敦煌之行,作为转机之地,留给西安与兰州的时间各有半天,深的话自然说不出,走马观花之下,肤浅的印象总还是有的。
浅则浅矣,也总会留给人一些感觉的。这种感觉,让我将西安与兰州放在了一起,就城市的街道与建筑而言,还有浅浅领略的风土人情,似乎也没有什么区别,总觉得一个样子。跟北京、沈阳、广州、成都这些都似乎没有太大的分别,或者说整个中国都是一个样子,这不是什么创见,此行只是印证了一下而已。
灰色的天空,白瓷的建筑,呜漾的人群,那里都是一样,这是城市发展的悲哀。但这样的悲哀却一再地被上演着,而且还在继续上演中,或许还要继续上演下去。这是发展中的悲哀吗?还是为政者无意识地忽视呢?或者说民众自身的问题?似乎是拎不清,但主导力量在与何处,大家却是看得清楚,不说也罢,省得被和谐。
反正都长得一样,我也完全可以凭借小半天的印象就毫不脸红地承认自己去过了两地。
拜民生银行与搜狐公司联合推出的“民生银行守护敦煌”活动之福,全国共10位网友受邀前往敦煌体验敦煌文化之壮美,我有幸忝列其间。此行路线是从西安到敦煌,在敦煌体验并参与保护文化遗产的活动,顺往游览鸣沙山及月牙泉,然后参观雅丹地貌,而后至兰州回京。此行回来,收获颇丰,是以记之。也允许我将路上不同的感受进行分拆,写出不同的篇章出来。
沿着余秋雨大师的苦旅路
一 莫高窟
有关莫高窟,论者众矣,自可汗牛充栋,论影响,当代以来,则过于余秋雨大师。其《道士塔》及《莫高窟》两篇,文采横溢,开一代文化散文之风,引起一时风流。想当初,我作为当时余教授的拥趸之一,也是他每出一本书,便立即从伙食费里挤出钱来去购买一本,读的酣畅淋漓,大呼快哉。
时移世易,余教授终于成了大师,而且常出入于权威部门,仍然在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我也渐渐长大,而且从《文化苦旅》到《山居笔记》,都为余大师拜倒。而等到了《霜冷长河》时,就觉得有点不太是味道了,或者说在前两本书中余大师已经有的那种居高临下的姿态,就有点让人不太舒服,到了这一本书中,就已经被充分放大。那时还想或许是大师的一时之失,等到《千年一叹》与《行者无疆》出来,却发现姿态未变,硬伤却多了起来,加上此时对他的批驳已经泛起。因为太粉余大师了,本想找来那些批驳他的文字,看看都是些什么货色,好来替余大师辩护的。但却没想到,自己被反水了,加上余大师自己低劣的反驳,大师的光环几乎是一夜之间褪去。而后,我也成为了一个反余的人,终于由粉丝成了反对者。呜呼!
但论及《莫高窟》,那些充满感情色彩的描叙文字,还是相当漂亮的。“莫高窟可以傲视异邦古迹的地方,就在于它是一千多年的层层累聚。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标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一千年而始终活着,血脉畅通、呼吸匀停,这是一种何等壮阔的生命!一代又一代艺术家前呼后拥向我们走来,每个艺术家又牵连着喧闹的背景,在这里举行着横跨千年的游行。纷杂的衣饰使我们眼花撩乱,呼呼的旌旗使我们满耳轰鸣。在别的地方,你可以蹲下身来细细玩索一块碎石、一条土埂,在这儿完全不行,你也被裹卷着,身不由主,踉踉跄跄,直到被历史的洪流消融。在这儿,一个人的感官很不够用,那干脆就丢弃自己,让无数双艺术巨手把你碎成轻尘。”这样的句式,无论怎么读,都是让人热血澎湃的,余教授当年驾驭文字的水准之高,遣词之精准,造句之精美,用字之准确,再过去50年,读来也是让人心热的。起码,我怎么写也不会达到他那样的水平吧。
对于莫高窟,对于从北魏经隋唐到宋元,各个朝代在石窟里留下的用色及形式各异的画像及塑像,余大师的描述都很优美。我们并不能因为他含泪如何如何就抹杀掉他赖以成名的基本技能,文字的水准,及煽情的技巧,他都是个中翘楚。但撇开余大师个人的因素,向人推荐有关莫高窟的文章,我仍然推荐余版《莫高窟》。
说到莫高窟,总离不开道士王圆篆,王道士也因为余秋雨的《道士塔》而为寰内华人所熟悉。论文学成就,《道士塔》比《莫高窟》流传更广,也更为所熟知。无论是去没去过敦煌,到没到过莫高窟,但只要提起余秋雨与之间的联系,便不由得想起王道士。也因为余秋雨,王道士在当下民众的心目之中所承受的,更多的骂名,似乎没有王道士,莫高窟的所有辉煌与伟大,都还是中国自己的,而不会被外国的强盗们所窃取。想当年,读到《道士塔》,也对照片里看起来相当猥琐的王道士充满了愤恨,觉得他就是文化史上的千古罪人。
但年岁即长,发现似乎并不是这样的,我们都受了余秋雨的蒙蔽与偷换。家国不幸,朝纲不振,如此重大的历史责任怎么能够让一个小小的道士来承担,何况他身在当时,无权无势,如何担当的起庇护历史文化的重责。充其量不过一个一个小人物而已。何况,王圆篆来到敦煌,本来就是来保护莫高窟的,他将淹没在黄沙中的洞窟给清理出来,不是为了刷着玩的,而在于发扬光大莫高窟的伟大,只是,以他之力,起到的作用寥寥,或者说,保护的同时,破坏的也不在少数。但在那个时代,又有谁能够聊到以后会有一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呢,还有一个叫做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东西存在呢。王圆篆只是一个小人物,他没有做到超越时代的事情,这个本不必去苛求与他。他只是在他的时代,做着他认为对的事情而已。当斯坦因、伯希和、吉川小一郎等人先后来到敦煌,从王道士手中一再地获取藏经洞中的珍贵文物时,从最早1907年斯坦因第三次抵达敦煌开始,到1925年华尔纳最后一次洗劫,期间历经多年,敦煌的名声在世界文化届的名声早就远播了,为何中国人自己却一再地任由外国人来掠夺呢,当时的中国政府还有其他各界的人士又都在那里呢?如果说第一次文物时从王道士手中流出,那么第二次乃至第N次,都是从他手中流出,这个就绝不仅仅是王道士自己的责任了,而真正应该担责的,到现在也没有谁来提起过,眼下的我们,却还没余秋雨再一次地蒙蔽,将区区一个道士钉在了十字架上被拷问,这实在是太过于推卸责任。那个时代的中国人没有承担起来的责任,今天的中国人仍然不想承担,只想轻易的祭出一个靶子,然后其他人都在靶子之后安眠。这个罪过,是归为大师的余秋雨先生也免不了的。
余大师轻易地树起了一个靶子,就苦旅到别的地方去了,而后终于成功摆脱“苦”的形象,只留下一个苦大仇深的形象还在继续糊弄人。余大师也经过上海商家的经营,成功迈入亿万富翁的行列。而莫高窟已久,道士塔已久。
今天,我们一行是跟随民生银行的募捐活动而来,我们也是作为保护敦煌文化的自愿者而来。余大师轻轻抛下两篇神采洋溢的文章而去,不知道他成为亿万富翁之后有没有想起使他成名过的莫高窟,还有那个屑小的道士塔。不知道他从自己的亿万家财中肯否拿出一点点来,为莫高窟的保护工作做一点点切实的工作。起码,我们作为自愿者,也来了,而且凭借自己的力量,也在做着呼喊,希望更多的人能够参与到保护敦煌文化艺术的行列当中来。
唯有希望,作为大师,不要忽悠人,轻易地转移了可以责问的对象,为自己挣得了顶戴花翎,然后继续忽悠更多人,即使用含泪的方式,也是真正的罪人。而保护敦煌,不仅在于民间,也在于政府,双方各自发力,才是正道,唯社会整体发力,方才见历史的功效。
话又说回来,如果没有斯坦因他们,敦煌文化也不会在世界范围内传扬的那么大,在世界内获得声誉也不至于有今天的地位。而如果那些文物都留在了国内,谁又知道能否安然过得了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战乱呢?或者即便过了战乱,又能否安然度过上世纪的“文革”呢?我们完全有理由这么去问,毕竟,文物们在国外得到了良好的保护,得以完整地保存下来。“敦煌在国内,敦煌学在国外”,这的确对于中国来说是一种讽刺,但换种想法,将大国的气度充分放开的话,我们也不必为此而感到羞辱,恰恰证明了中华文明在世界其他地方也受到了重视,被人无视才是真正的悲哀,受人关注总是件好事。
何况敦煌莫高窟已经成为了“世界文化遗产”,这个称呼本身已经说明了这种遗产不仅仅属于中国,而属于全人类,那么,让全人类都来分享这种荣耀也不算什么坏事。而今天呼吁民众来为保护莫高窟而捐款,被呼吁的对象也不仅仅限于中国人,当然也保护全人类。君不见,在莫高窟内陈列的捐献名录里有大量日本人的捐款么。在此,我们应该接受来自更多的国外捐款才更好,让敦煌走出去,让天下的所有人都来关注,这本来就是应有之义。而余秋雨大师所宣扬的狭隘民族主义还是收敛起来吧,余大师还是学着怎么先做好一个公民社会里的公民好了,不要再冒出被人揭发捐而不捐的新闻出来。
二 玉门关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凉州词》
就冲着这首词,这玉门关就值得去看一看。这一点上,跟余秋雨大师有同病之连,不过余秋雨大师从敦煌出来,一转身去的是阳关。他冲着去的是王维的《渭城曲》,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不过,大师毕竟是大师,他摆的姿态要大得多。“今天,我冲着王维的那首《渭城曲》,去寻阳关了。出发前曾在下榻的县城向老者打听,回答是:‘路又远,也没什么好看的,倒是有一些文人辛辛苦苦找去。 ’老者抬头看天,又说:‘这雪一时下不停,别去受这个苦了。’我向他鞠了一躬 ,转身钻进雪里。”这是余大师另一篇著名的散文《阳关雪》里的段落,将一个三俗的老者几笔之下就毕现出来,同时展现出了他脱离三俗境界的大师相。我辈不才,不敢跟大师相比,只是跟了团,去玉门关去看看而已,而已。
到了玉门关,马上就知道“黄河远上白云间”之句中的 “黄河”就是“黄沙”的讹传,此句原为“黄沙远上白云间”,果没有错的。我们来的时候,已臻12月,朔风从西北吹来,一派酷寒。只是当天并无黄沙漫过,但我仍然相信诗句中应该就是黄沙而非黄河,黄河离这里太远了。《凉州词》应该是写实的,所写当就在眼下的玉门关前后,不会将遥不可及的黄河生拉硬扯进来。
只是,今日的玉门关比之当年作者眼中的玉门关还不如,起码那个时候还有孤城,有城市在,还有人烟,还有羌笛可以而吹。而今的玉门关,则只剩下一个小小的土墩,小到让人不值一看,也毫不足观,相当的让人失望。远远而来,经过漫无人烟的戈壁滩,在孤独的汽车上颠簸的七荤八素之后,结果只有一个小小的黄土墩,这实在太对不住路费。原本就能想得到今日玉门关不会太过于壮观,但还是在意料之中的意外。这一点,倒是跟余秋雨大师笔下的阳关差不多,“不远的山峰上有荒落的土墩一座.... ... 这便是阳关了”。
但是,我还是忍不住要数落余大师,那篇曾经让我拜服过的《阳关雪》,在今日读来,或者说在玉门关下去读,总觉得相当的荒谬。余大师所诉诸的,不过是个人的哀叹而已,首先他将自己与王维等先贤相提并论起来,然后所哀叹的是民众的愚昧,所谓的民心不古,文艺沉落之类,顾相自恋罢了。“阳关坍弛了,坍弛在一个 民族的精神疆域中。它终成废墟,终成荒原。... ... 这儿应该有几声胡笳和羌笛的 ... ... 既然一个民族都不忍听闻,它们也就消失在朔风之 中。 ”似乎,整个文化的传承,经过王维之后,直接被余大师一人接了下来,其余,便不足观了。
但余大师所传承的文化又是些什么呢,是矢口否认曾经身为文革宣传旗手的身份,还是宣布向汶川捐钱却不拿出钱来的行为么,还是含泪劝告民众不要扰官的号呼呢?天知道。我们知道只是,在一番苦旅之后,他成功成为了一个富豪,再也不需要苦旅了。
而阳关依旧,还只是一个土墩而已,不因为余大师写下了让人千年一叹类的文章而改变,也不因为余大师成为了富豪就有所改善。正如眼下的玉门关,也还是一个小土墩而已。
我从玉门关前多往前走了百米,那里有一片片的小水洼,水洼之间丛生着一簇簇的野生芦苇,也因为生在边关的朔风之下,生的低矮,长的瘦小。而大片大片的芒硝在这块那块的土地上泛起,也述说着生物们所生存的环境的恶劣程度。后来,从导游口中,才知道这些小水洼勾连起来,其实就是大大有名的疏勒河。这真是让人吃了一惊。而此处正是疏勒河的中游,所谓的中游,却丝毫不见河的样子,只是毫不起眼的小水洼而已。加上不远处连绵的戈壁滩,这就是著名的玉门关了。春风不度,即使想度又如何能够度得了呢?古人起码还埋怨春风的不到,在今天,周边的荒寒怕是连埋怨都不敢再有念头了。呜呼!
玉门关下疏勒河,疏勒河边芦苇棵。仅仅从名字上,将这些概念放在一起,怎么看都像是具有诗意的栖居地,怕是在感情充沛的余大师眼里,又当是一篇让其个人成名的篇章吧。可惜,春风不来,大师也不来。只有我等匆匆路过,徒留下几张照片,又匆匆离去,没有留下一片云彩。
所能做的,就是尽力呼喊,让那些从敦煌走来,去雅丹去的游客们,都停下来看一眼玉门关吧,多买一张门票,或许就可以多救活疏勒河里的一棵芦苇吧。而我还在疏勒河里看到了一群飞鸟,说是一群,其实只有几只,浅浅地飞过,一掠而没。那么,多为今日的玉门关做出一点贡献,那么这些鸟或许就可以飞的更从容一点,也多生存下来一只吧。何况,只有这群鸟,是我从敦煌到雅丹,再到雅丹回到敦煌,是看到的唯一的一群野生动物,其余,连只小虫子都没有再见过。
散章
一 鸣沙山及月牙泉
黄昏,黄沙,月牙。
来到鸣沙山的时候,天已近黄昏。入得景区门口,顾不得听骆驼客及其他贩卖者的吆喝,便一头扑进漫天的黄沙之中。
生在东方,从未见过真正的沙漠的样子,也没有看到过沙丘。这次来的正是时候,日下半杆,日光挥洒,鸣沙山的形状更显得逼真,阴暗相间,棱角分明。因为参照物的缺失,遍地黄沙间,看起来很近的地方,要走过去,其实有相当的距离,人在沙间,刹那变得渺小起来。而看起来很好玩的沙丘,一旦踏上去,马上发现路没有那么好走。在月牙泉的南侧,看起来不高的一座沙山,我想应该是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就可以迅速爬上去,正好可以再制高点上俯瞰景色。但真的爬起来,发现真是难上加难,起初的几步还还好,脚还可以踏实。而越往上走,则沙粒就变得越细小,脚再想踏实,已经相当困难。越往上越是这样,一脚迈出80公分,下滑的就不值 60公分,每一步都在跟自己较劲,有力完全的使不出来,而且每一步下去,脚也往下陷得越深,渐渐没至膝盖。最后,眼看着最后的10余米,却愣是爬不上去,而大口的换气已经也换不过来了。最后自己被自己打败,无功而返,折步下山。
在这个过程中,过往远近的沙丘沙山,西边的太阳投射过来,呈现的是一派迷离景色,金黄有之,淡黄有之,晕黄有之,暗黄有之,而在镜头之下,甚至粉色的黄也有之。远近高低各不同,只少了几双眼睛,无从将这边美景尽收眼底。而文字的力量也极为有限,无法将这万般的的好处描摹出一端来。
而鸣沙山下的月牙泉,对于从东方来的人而言,尤其是在南方生活过的人来说,实在有些不值一哂。它显得实在太过去不起眼了,小到让人几分钟就足以绕行一周。仅此而言,亦无足观。但,要考虑到周边的漫漫沙山,这较弱的不能再较弱的一泓泉水,它的价值就凸现出来了。独特的地形,使得月牙泉生在沙漠之中而久久不灭,泛出清清幽幽的水色来,还滋养了边上的几株胡杨,几株榆树,还有几簇芦苇,几从野草,大自然的神妙之处就显得殊为不易了。看似不起眼,其实需要大匠心,大巧若拙,便如是观吧。
鸣沙山与月牙泉的共生,缺少了谁,都不显得壮美。而月牙泉日渐瘦小的腰身,却正在凸现着一种真正的危机,这样危机,才需要真正去面对。只去领略其美,而忘其之危,这种状况,又在多少人的身上一再地上演呢。不说也罢。
二 雅丹地貌
去敦煌,不到雅丹,绝对是一种损失。
莫高窟呈现的是人文之美,雅丹呈现的是自然之美,敦煌一地,占尽了人文与自然的双重恩赐,实在是一种天赐。如果说鸣沙山与月牙泉的美还有一些穿凿附会的话,雅丹地貌所展现的就完全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了。
雅丹,维吾尔语原意为“陡壁的小丘”。现在所看到的景象,在那些丘壑的最高处,其实就是当年的地平线。亿万年间,凌厉的北风从西伯利亚高原一次又一次地吹刷着曾经的平地,沙尘被一遍又一遍地吹起,送到了远方。大地的土层,那些松软的地方就一再被吹走,而略微坚硬的地方的土地,则被留了下来,一遍又一遍,一遍又一遍,亿万年后,独特的地貌就显现出来了,而且被塑造成了这种的想象,任人去发挥想象。或者像孙行者,或者像雄狮,或者像孔雀,或者像一列列的军舰,各不相同,各具特色,给以人的,却是同样的震撼。
莫高窟能够入选为世界文化遗产,与莫高窟相望的雅丹地貌其实也足够实力去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中国的申遗那么热,何不将雅丹也一并去申请了呢?是为一问。不然,只拿那个惟妙惟肖的“孔雀”而言,怕就支撑了多年的,那个小小的孔雀脑袋,似乎随时都可以掉下来的。
另
西安与兰州
敦煌之行,作为转机之地,留给西安与兰州的时间各有半天,深的话自然说不出,走马观花之下,肤浅的印象总还是有的。
浅则浅矣,也总会留给人一些感觉的。这种感觉,让我将西安与兰州放在了一起,就城市的街道与建筑而言,还有浅浅领略的风土人情,似乎也没有什么区别,总觉得一个样子。跟北京、沈阳、广州、成都这些都似乎没有太大的分别,或者说整个中国都是一个样子,这不是什么创见,此行只是印证了一下而已。
灰色的天空,白瓷的建筑,呜漾的人群,那里都是一样,这是城市发展的悲哀。但这样的悲哀却一再地被上演着,而且还在继续上演中,或许还要继续上演下去。这是发展中的悲哀吗?还是为政者无意识地忽视呢?或者说民众自身的问题?似乎是拎不清,但主导力量在与何处,大家却是看得清楚,不说也罢,省得被和谐。
反正都长得一样,我也完全可以凭借小半天的印象就毫不脸红地承认自己去过了两地。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