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的微笑——读萨冈
萨冈曾经可以算做是我的偶像。有一天,我连续在陈小垚这枚才女和解大师这枚才子的页面上发现萨冈的痕迹。陈小垚写的是《你好,忧愁》这本书的介绍,解大师的一张照片让我觉得他神似萨冈的情人。
整个成年时代,这个“18岁的明星”都在纵情取乐——毫无节制地吸毒酗酒,嗜赌成性。手里夹着那个时期最著名的切斯特菲尔德牌香烟,身上穿着那个时代最昂贵的让•路易•雪莱,赤脚驾一部美洲豹XK140驰骋巴黎夜街,纵然撞伤颅骨,亦不思悔改。2004年9月,这个一生都生活在巴黎棉花糖般空气里的法国女人死于烟酒毒品带来的肺栓塞。
不是谁天生就有萨冈的容貌的,有了这样的容貌也没有后天的才华,即便有了后天的才华也不能像她那样度过一生。当然,前提是那样离经叛道风花雪月的生活并不是谁都能承受的,虽然精彩而鲜明。
和她纠缠不清的也不止密朗特、萨特这些男人,只不过是他们比较出名罢了。
《你好,忧愁》作为她十八岁的成名作,我却是在稀里糊涂断断续续的状态下看完的。这部处女作几乎被公认为是她最好最不能超越的一部,而我更喜欢的是《某种微笑》,那个稍稍成熟了一些更加自如的萨冈,包括《一月后,一年后》,这个没什么意思的故事里面,我为那些琐碎、细腻而自相矛盾的语言感到激动。
在《某种微笑》里,我在充满神秘的纸张中看见萨冈的诉说,她的脸上带着永远轻蔑满不在乎的微笑,仿佛在感情游戏里就该这样轻松和自然。但是,故事中的多米尼克只是个小姑娘而已,她不是老男人的对手。吕克温柔、体贴、稳重、忧郁。但他只把多米尼克当作默契的玩伴和令人愉悦的小朋友,始终小心翼翼地避谈爱情。
她问,您干什么事情有时间呢?
他回答,干任何事都没有时间。既没时间也没力量和愿望。要是我有能力干什么事情的话,那么我也许就会爱上你了。
她自以为她不会陷入里面,只和他一样平静而足够幸福的度过这两个星期。紧紧的抓住他,拥抱他,亲吻他,毫无希望的和他在一起。为了证实他曾经真实,可以触摸,而且在这段时间里是暂时属于她的。但是,他离开了,游戏本该结束。她却抽离不出了。
她的心态发生了变化,她居然会怀着某种小小的期待,万一他能够也真的爱了她呢。而事实是,女人的爱改变不了男人,也改变不了世界的温度。
她鄙视自己不会保持轻松自如的态度,而且,由于怨恨,也许越发依恋他。
情绪的变化过程如此波澜澎湃、百转千回。而这样的结局也是最好的结局。
一段灰暗苍白、煎熬失意的日子之后,多米妮克最终接受了吕克永远不是她的事实。她微微一笑,也许痛苦的,甜蜜的,忧愁的往事将会慢慢褪色,这是一段真实的青春岁月。听着吕克的声音,她反而感到心神怡然,情绪平和,仿佛身上某种最重要、最有活力的东西已经消失了。
萨冈在最后写道:我知道,我重又孑然一人,形影相吊。我早就想对自己讲清楚这一点。我寂寂一身,茕茕孑立。究竟又怎么样呢?我是个爱过男人的女人,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故事,没什么大惊小怪的。
是的,我也对自己说。我是个爱过男人的女人,这是一个简单的故事。
萨冈的字句里全充满着矛盾,短暂与长久的,妩媚与庄重的,平静与煎熬的。她爱着一个人的时候,也可能是不爱着他,她同时还爱着其他人,也因为厌倦而不爱了。
作为被控制的一个种类,女人生来便拥有被人注视的种种不自由。她们心理年龄成熟更早,却总归要从一个男人那里去学习爱和性和生活。要知道妇女解放运动和女权主义的热潮正是建立以往在得不到解放的前提下。
而我们为什么喜欢萨冈?通常我们喜欢某些女性有两个原因:一、她身上有我们自己所具备的令人产生共鸣的优秀品质。二、她身上有我们自己所不具备的令人产生向往的优秀品质。我们像向往那些难以企及的品质一样去向往她。
我还记得给陈小垚的留言里说,我毫不怀疑,很多女性应该都曾有成为萨冈的冲动。然而,就像她说的那样,如果女人都像萨冈,是要出事的。女人不再安安分分呆在家里,男女的关系及状况会变得混乱而失衡。
你我终究不是萨冈。不仅不是,作为21世纪的80后,每每怀着美好的愿望,我都会惭愧不已。或者,我该和六条妃子有些悲哀的共鸣。
我又想起那部《在云端》的电影,男主人公一个人的疏离于世界之外的生活。
也许,有朝一日,经历得越多,对这个世界就会越冷淡。距离让人觉得安全。有时候,我们都会有这样的错觉,似乎有了距离就不再会有伤害。豪猪都想取暖,又会刺到对方,所以他们只能在近和远之间矛盾。在现代社会中,每个人都是这样的豪猪。
我们都曾经是塞茜尔,聪明、躁动、试图摧毁。
我们都终将成为安娜,冷静、理智、懂得掂量是非轻重。
我们装着一副看透的样子,装出淡漠的表情,好像非得这样才算成熟才算懂得了人事。那些告诉你在爱情里曲终人散就微笑告别不过如此的作家们,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她们都是老女人或者老男人了。她们永远游刃有余,明白生活中的孰轻孰重。但是,她们难道不也是从年少轻狂时的折磨快乐痛苦疯狂走过来的么,然后用一副无所谓的姿态教年轻人们说,这些都无所谓。要知道,这个心态不是教了就能学会的,不是模仿了就能套用的。
现代社会里,最不缺的就是浮躁的心态。当“解放”的概念已经变味的时候,“爱”因为它本身的纯洁而沦为幼稚,受到耻笑。
那么,我想知道这些怀揣无数秘密自以为强大无敌的人们。在走过每一个十字路口,他们的内心是否真的如他们的表层生活一般充实呢。
当然,他们会回答说,这不重要。我们终将一个人孤零零的走向坟墓。我知道这是终极哲理——那么,在结果之前的过程呢?
这一天结束了。“大多数人都将回到自己温暖的小家,迎接家里闹腾的小狗,吵闹的孩童,他们的伴侣会关切地打听白天的事情,晚上,他们在夜幕中安然入睡。”
你呢?
你不是萨冈,你也不在法国。你是中国社会里的一个普通人。自由意味着孤独,孤独意味着悲伤。因为从来就没有真正的自由。
如果有一天,你对爱也麻木了,我并不恭喜你。
整个成年时代,这个“18岁的明星”都在纵情取乐——毫无节制地吸毒酗酒,嗜赌成性。手里夹着那个时期最著名的切斯特菲尔德牌香烟,身上穿着那个时代最昂贵的让•路易•雪莱,赤脚驾一部美洲豹XK140驰骋巴黎夜街,纵然撞伤颅骨,亦不思悔改。2004年9月,这个一生都生活在巴黎棉花糖般空气里的法国女人死于烟酒毒品带来的肺栓塞。
不是谁天生就有萨冈的容貌的,有了这样的容貌也没有后天的才华,即便有了后天的才华也不能像她那样度过一生。当然,前提是那样离经叛道风花雪月的生活并不是谁都能承受的,虽然精彩而鲜明。
和她纠缠不清的也不止密朗特、萨特这些男人,只不过是他们比较出名罢了。
《你好,忧愁》作为她十八岁的成名作,我却是在稀里糊涂断断续续的状态下看完的。这部处女作几乎被公认为是她最好最不能超越的一部,而我更喜欢的是《某种微笑》,那个稍稍成熟了一些更加自如的萨冈,包括《一月后,一年后》,这个没什么意思的故事里面,我为那些琐碎、细腻而自相矛盾的语言感到激动。
在《某种微笑》里,我在充满神秘的纸张中看见萨冈的诉说,她的脸上带着永远轻蔑满不在乎的微笑,仿佛在感情游戏里就该这样轻松和自然。但是,故事中的多米尼克只是个小姑娘而已,她不是老男人的对手。吕克温柔、体贴、稳重、忧郁。但他只把多米尼克当作默契的玩伴和令人愉悦的小朋友,始终小心翼翼地避谈爱情。
她问,您干什么事情有时间呢?
他回答,干任何事都没有时间。既没时间也没力量和愿望。要是我有能力干什么事情的话,那么我也许就会爱上你了。
她自以为她不会陷入里面,只和他一样平静而足够幸福的度过这两个星期。紧紧的抓住他,拥抱他,亲吻他,毫无希望的和他在一起。为了证实他曾经真实,可以触摸,而且在这段时间里是暂时属于她的。但是,他离开了,游戏本该结束。她却抽离不出了。
她的心态发生了变化,她居然会怀着某种小小的期待,万一他能够也真的爱了她呢。而事实是,女人的爱改变不了男人,也改变不了世界的温度。
她鄙视自己不会保持轻松自如的态度,而且,由于怨恨,也许越发依恋他。
情绪的变化过程如此波澜澎湃、百转千回。而这样的结局也是最好的结局。
一段灰暗苍白、煎熬失意的日子之后,多米妮克最终接受了吕克永远不是她的事实。她微微一笑,也许痛苦的,甜蜜的,忧愁的往事将会慢慢褪色,这是一段真实的青春岁月。听着吕克的声音,她反而感到心神怡然,情绪平和,仿佛身上某种最重要、最有活力的东西已经消失了。
萨冈在最后写道:我知道,我重又孑然一人,形影相吊。我早就想对自己讲清楚这一点。我寂寂一身,茕茕孑立。究竟又怎么样呢?我是个爱过男人的女人,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故事,没什么大惊小怪的。
是的,我也对自己说。我是个爱过男人的女人,这是一个简单的故事。
萨冈的字句里全充满着矛盾,短暂与长久的,妩媚与庄重的,平静与煎熬的。她爱着一个人的时候,也可能是不爱着他,她同时还爱着其他人,也因为厌倦而不爱了。
作为被控制的一个种类,女人生来便拥有被人注视的种种不自由。她们心理年龄成熟更早,却总归要从一个男人那里去学习爱和性和生活。要知道妇女解放运动和女权主义的热潮正是建立以往在得不到解放的前提下。
而我们为什么喜欢萨冈?通常我们喜欢某些女性有两个原因:一、她身上有我们自己所具备的令人产生共鸣的优秀品质。二、她身上有我们自己所不具备的令人产生向往的优秀品质。我们像向往那些难以企及的品质一样去向往她。
我还记得给陈小垚的留言里说,我毫不怀疑,很多女性应该都曾有成为萨冈的冲动。然而,就像她说的那样,如果女人都像萨冈,是要出事的。女人不再安安分分呆在家里,男女的关系及状况会变得混乱而失衡。
你我终究不是萨冈。不仅不是,作为21世纪的80后,每每怀着美好的愿望,我都会惭愧不已。或者,我该和六条妃子有些悲哀的共鸣。
我又想起那部《在云端》的电影,男主人公一个人的疏离于世界之外的生活。
也许,有朝一日,经历得越多,对这个世界就会越冷淡。距离让人觉得安全。有时候,我们都会有这样的错觉,似乎有了距离就不再会有伤害。豪猪都想取暖,又会刺到对方,所以他们只能在近和远之间矛盾。在现代社会中,每个人都是这样的豪猪。
我们都曾经是塞茜尔,聪明、躁动、试图摧毁。
我们都终将成为安娜,冷静、理智、懂得掂量是非轻重。
我们装着一副看透的样子,装出淡漠的表情,好像非得这样才算成熟才算懂得了人事。那些告诉你在爱情里曲终人散就微笑告别不过如此的作家们,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她们都是老女人或者老男人了。她们永远游刃有余,明白生活中的孰轻孰重。但是,她们难道不也是从年少轻狂时的折磨快乐痛苦疯狂走过来的么,然后用一副无所谓的姿态教年轻人们说,这些都无所谓。要知道,这个心态不是教了就能学会的,不是模仿了就能套用的。
现代社会里,最不缺的就是浮躁的心态。当“解放”的概念已经变味的时候,“爱”因为它本身的纯洁而沦为幼稚,受到耻笑。
那么,我想知道这些怀揣无数秘密自以为强大无敌的人们。在走过每一个十字路口,他们的内心是否真的如他们的表层生活一般充实呢。
当然,他们会回答说,这不重要。我们终将一个人孤零零的走向坟墓。我知道这是终极哲理——那么,在结果之前的过程呢?
这一天结束了。“大多数人都将回到自己温暖的小家,迎接家里闹腾的小狗,吵闹的孩童,他们的伴侣会关切地打听白天的事情,晚上,他们在夜幕中安然入睡。”
你呢?
你不是萨冈,你也不在法国。你是中国社会里的一个普通人。自由意味着孤独,孤独意味着悲伤。因为从来就没有真正的自由。
如果有一天,你对爱也麻木了,我并不恭喜你。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