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1
关于风格(styling)。
史论,我不逮。
要说 你是什么范儿。
风潮,我不及。
有人说日本设计是○的,北欧设计是△的,德国设计是□的,美国设计是☆,台湾设计是◇,¤设计是……
或者我们评论国内学生的作品。“和风味道。”,“像德国的设计。”
或有学生捏碎自我仿袭他国之态。
我想,这是不必要的,也是没有出路的。二十余年施与的教化在审美与思维方式上盘踞。自己做出自己的独立作品才是出路。一个国家的审美应该拥有自己的高度。拥有自己的品味。我们也许会和日韩出现很多的交集。但是绝对不应该是去求与他们的交集。
与任何人之外的独立成分才会是身份识别之特徵。
我们要拓展的,深入的,就是这样的一个‘区域’。做比肩经济发达的文化强国的对手而不是附庸。
当然这一切都是建立于工业制成品美感至上的,在空调冰箱面板上画金花的这种行为和刻意宣讲“中国元素”的应用都不是现代工业设计的范畴。
一切应该是建筑于工程美感之上的国家思维,国家审美趣味。 捏碎自己不见得能够翻模成为别人,相反最大的发展问题在于没有一个强健的骨骼去应对一种风格的自我矛盾冲击。所以画虎不成反类犬。做自己才存在思索兵解决的可能性。同样的你不会愿意排5个小时的队去德国馆看德国人唱京剧。一个民族一种文化。多样性才是彼此吸引的东西。你会愿意在比利时馆外花几十元吃一个外国人做的华夫饼,但是如果他给你的是一个你在农村庙会买的手裹蛋卷或者煎饼果子你就要后悔了,哪怕他在里面多给你抓了一撮肉松或者一片薄脆。
One nation one culture.价值源于文化差异。
史论,我不逮。
要说 你是什么范儿。
风潮,我不及。
有人说日本设计是○的,北欧设计是△的,德国设计是□的,美国设计是☆,台湾设计是◇,¤设计是……
或者我们评论国内学生的作品。“和风味道。”,“像德国的设计。”
或有学生捏碎自我仿袭他国之态。
我想,这是不必要的,也是没有出路的。二十余年施与的教化在审美与思维方式上盘踞。自己做出自己的独立作品才是出路。一个国家的审美应该拥有自己的高度。拥有自己的品味。我们也许会和日韩出现很多的交集。但是绝对不应该是去求与他们的交集。
与任何人之外的独立成分才会是身份识别之特徵。
我们要拓展的,深入的,就是这样的一个‘区域’。做比肩经济发达的文化强国的对手而不是附庸。
当然这一切都是建立于工业制成品美感至上的,在空调冰箱面板上画金花的这种行为和刻意宣讲“中国元素”的应用都不是现代工业设计的范畴。
一切应该是建筑于工程美感之上的国家思维,国家审美趣味。 捏碎自己不见得能够翻模成为别人,相反最大的发展问题在于没有一个强健的骨骼去应对一种风格的自我矛盾冲击。所以画虎不成反类犬。做自己才存在思索兵解决的可能性。同样的你不会愿意排5个小时的队去德国馆看德国人唱京剧。一个民族一种文化。多样性才是彼此吸引的东西。你会愿意在比利时馆外花几十元吃一个外国人做的华夫饼,但是如果他给你的是一个你在农村庙会买的手裹蛋卷或者煎饼果子你就要后悔了,哪怕他在里面多给你抓了一撮肉松或者一片薄脆。
One nation one culture.价值源于文化差异。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