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傅雷先生诞辰百年
4月7日是我国著名的翻译家、教育家、文艺评论家傅雷先生诞辰百年,为此国家图书馆将会于近期举行一系列的纪念活动,昨天早上10时是傅敏先生的讲座“纪念我的父亲”,4月9日上午9:30,香港中文大学翻译系教授金圣华女士会带来“探索傅雷的精神世界”报告会,下午2点的讲座是南京大学教授许钧的“阅读傅雷,理解傅雷”,同时,主题为“洁白的丰碑——纪念傅雷百年诞辰展览”活动正式拉开帷幕,此次展览是国家图书馆历年年规模最大,资料最完整的展览会,其中会有傅雷家书原件以及翻译作品的手稿展出。展区将包括:傅雷的翻译成果,傅雷的艺术世界,傅雷的身后影响,傅雷与家人,傅雷与朋友以及傅雷的一生。这次纪念活动在国家图书馆截止到4月22日,北京结束后,将会在其他城市巡展,包括南京上海等。期间傅聪将会回到中国,在北京和南京举行纪念音乐会。
这次活动规模很大,敬重喜欢傅雷先生的朋友们不要错过这次近距离深入了解傅雷的机会。
我从小就从父母那里知道了傅雷这个名字,当时家里即有傅雷家书和傅雷翻译的巴尔扎克的小说多部,我想我的父母也深受傅雷的影响,长期对我也有潜移默化的作用了。但是小时候只是尊重,其实并不太了解傅雷这个人本身,家书也没怎么看过。随着年龄的增长,渐渐的走入了家书的世界,才发现书里面竟然包含着这么一颗伟大的赤子之心,对祖国和人民的忠诚,对事业的执着,对朋友的真诚坦荡,对孩子的谆谆教诲,让我直接感受到了一颗高贵的灵魂。傅雷说,教育的第一目的是要教会学生做人,要分辨真善美,要有基本的是非观念,其次才能谈到教授知识。对于他的儿子傅聪,傅雷先生告诫他,要先学会做人,次为艺术家,再为音乐家,后为钢琴家。这种倡导人文精神对于人的成长的观点,我觉得非常正确,品性第一,学问第二。家书里面有大量的关于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探讨,同时也包含了对音乐作品,绘画作品的分析和阐述,用“满纸墨香”来形容真是感觉都不够。傅雷家书对于提高人的修养具有难以想象的促进作用。我自己也是受益匪浅。以后的生活中,对于傅雷翻译的作品更是具有由衷的感情和亲和力,觉得那就是珍品,值得去阅读。罗曼罗兰的作品《巨人三传》和《约翰.克里斯多夫》,傅雷是以自己切身的体会(傅雷二十多岁到法国,对其影响最大的作品即为巨人三传)希望能通过这些作品来给青年人人生的激励和引导。为何这几部作品对于人的成长会有很大帮助?因为作品的主人公,贝多芬,米开朗琪罗,托尔斯泰以及约翰.克里斯多夫都具有共同的特点,即他们曾经比普通人经历过难以想象的精神和肉体的痛苦,但是人类精神和意志的力量却在他们身上体现的最为突出,他们没有沉沦下去,最终他们靠坚韧不拔的意志力战胜了自我,终于做出了一番伟大的成就,这是人性的光辉和伟大。这种人性的光辉正是治疗怯懦者的良方。正如傅雷在《约翰.克里斯多夫》的翻译献辞中说道:
真正的光明决不是永没有黑暗的时间,只是永不被黑暗所掩蔽罢了。真正的英雄决不是永没有卑下的情操,只是永不被卑下的情操所屈服罢了。
所以在你要战胜外来的敌人之前,先得战胜你内在的敌人;你不必害怕沉沦堕落,只消你能不断的自拔与更新。
《约翰·克利斯朵夫》不是一部小说,——应当说:不止是一部小说,而是人类一部伟大的史诗。它所描绘歌咏的不是人类在物质方面而是在精神方面所经历的艰险,不是征服外界而是征服内界的战迹。它是千万生灵的一面镜子,是古今中外英雄圣哲的一部历险记,是贝多芬式的一阕大交响乐。愿读者以虔敬的心情来打开这部宝典罢!
战士啊,当你知道世界上受苦的不止你一个时,你定会减少痛楚,而你的希望也将永远在绝望中再生了罢!
这些文字真是字字珠玑,激励人奋进,给人勇气和希望。傅雷翻译这些作品其实是想跟青年人分享他的人生收获和价值,这是多么伟大的高尚情操。
傅雷除了是一个杰出的翻译家外,还是文艺评论家,在法国留学时,24岁即写出了《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对西洋画的代表作品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其观点视角之独特,艺术造诣之深,知识之渊博,让人叹为观止。有著名艺术家评论此书为:文学、音乐、美术和哲学的完美融合。傅雷对美术作品,包括中国画的鉴赏力都达到很高水平,为此与其欣赏的黄宾虹成为往年之交。而傅雷对音乐的欣赏水平也是专业的,家书中常给傅聪分析肖邦,贝多芬,莫扎特的作品,读来让人感叹更是钦佩不已。傅雷后期(60年后)因为身体的缘故,还曾经学过养花和书法,也都是学一门精一门,据傅敏说,钱钟书也曾赞扬傅雷学碑帖很有功力,超过了他。我想,傅雷对艺术的精通除了自己的天赋以外,还在于他对于生活的热爱和执着。
今天有幸到国图听傅敏先生的讲座“纪念我的父亲”,记得以前看家书时,照片里面傅敏还是二十几岁的年轻人,而今天他已经是六十多的老人了,不禁让我对人生的逝去唏嘘不已。傅敏先生谈到他父亲的三个特点,即是最开始我提到的“对国家的忠诚热爱;对事业的认真执着;对朋友的真诚坦荡”。傅敏回顾了他父亲的一生,对各个阶段谈到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事件,我印象比较深的就是他二十多岁去法国后,第一次读到罗曼罗兰的巨人三传,竟然放声痛哭,这部作品对其影响巨大大,整个改变了他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另外就是反右期间,关于傅雷遭受的不公正待遇对其的影响。但傅雷先生性格耿直,嫉恶如仇,那时候其实稍微能够在政治上妥协一下就会让自己不至于受到牵连,但妥协必然违心,违背他做人的原则,因此他从来都不会放下自己的尊严去违心的认错。傅雷曾对来劝他写检讨书的人说“从来都没有廉价的检讨”,而后来又对给他摘掉右派帽子的人说“你们戴帽子,摘帽子都是你们的事情,跟我一点关系都没有”,他丝毫不畏惧强权和政治,以此看到了傅雷先生人格的伟大。而正是由于把人的尊严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面对那个荒谬年代对人的践踏和侮辱,他和夫人最后离开这个世界,坦坦荡荡的选择了不归路。傅敏先生说,当时他听到父母去世的消息后,丝毫没有觉得意外,他了解他的父亲,他觉得父亲必然不会再苟活于这个黑暗的世界。我想,死并不代表着软弱,当人的尊严已经被践踏的无以复加时,死便是一种保护自己高贵灵魂,维护自己做人尊严的最好方式。
傅雷先生一生度过了五十八个春秋,虽然历经艰难,却是充实而有光辉。他的人格魅力,人文情怀,赤子之心、渊博知识以及那些卓越的翻译作品,成为了人类的共同精神财富,伴随着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成长前行。他传达给我们的关于人类精神和意志力量的坚韧和伟大,会让我们不再放弃沉沦,而是不断的自拔更新。
谨此纪念傅雷先生
2008.4.3日凌晨3时于北京
这次活动规模很大,敬重喜欢傅雷先生的朋友们不要错过这次近距离深入了解傅雷的机会。
我从小就从父母那里知道了傅雷这个名字,当时家里即有傅雷家书和傅雷翻译的巴尔扎克的小说多部,我想我的父母也深受傅雷的影响,长期对我也有潜移默化的作用了。但是小时候只是尊重,其实并不太了解傅雷这个人本身,家书也没怎么看过。随着年龄的增长,渐渐的走入了家书的世界,才发现书里面竟然包含着这么一颗伟大的赤子之心,对祖国和人民的忠诚,对事业的执着,对朋友的真诚坦荡,对孩子的谆谆教诲,让我直接感受到了一颗高贵的灵魂。傅雷说,教育的第一目的是要教会学生做人,要分辨真善美,要有基本的是非观念,其次才能谈到教授知识。对于他的儿子傅聪,傅雷先生告诫他,要先学会做人,次为艺术家,再为音乐家,后为钢琴家。这种倡导人文精神对于人的成长的观点,我觉得非常正确,品性第一,学问第二。家书里面有大量的关于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探讨,同时也包含了对音乐作品,绘画作品的分析和阐述,用“满纸墨香”来形容真是感觉都不够。傅雷家书对于提高人的修养具有难以想象的促进作用。我自己也是受益匪浅。以后的生活中,对于傅雷翻译的作品更是具有由衷的感情和亲和力,觉得那就是珍品,值得去阅读。罗曼罗兰的作品《巨人三传》和《约翰.克里斯多夫》,傅雷是以自己切身的体会(傅雷二十多岁到法国,对其影响最大的作品即为巨人三传)希望能通过这些作品来给青年人人生的激励和引导。为何这几部作品对于人的成长会有很大帮助?因为作品的主人公,贝多芬,米开朗琪罗,托尔斯泰以及约翰.克里斯多夫都具有共同的特点,即他们曾经比普通人经历过难以想象的精神和肉体的痛苦,但是人类精神和意志的力量却在他们身上体现的最为突出,他们没有沉沦下去,最终他们靠坚韧不拔的意志力战胜了自我,终于做出了一番伟大的成就,这是人性的光辉和伟大。这种人性的光辉正是治疗怯懦者的良方。正如傅雷在《约翰.克里斯多夫》的翻译献辞中说道:
真正的光明决不是永没有黑暗的时间,只是永不被黑暗所掩蔽罢了。真正的英雄决不是永没有卑下的情操,只是永不被卑下的情操所屈服罢了。
所以在你要战胜外来的敌人之前,先得战胜你内在的敌人;你不必害怕沉沦堕落,只消你能不断的自拔与更新。
《约翰·克利斯朵夫》不是一部小说,——应当说:不止是一部小说,而是人类一部伟大的史诗。它所描绘歌咏的不是人类在物质方面而是在精神方面所经历的艰险,不是征服外界而是征服内界的战迹。它是千万生灵的一面镜子,是古今中外英雄圣哲的一部历险记,是贝多芬式的一阕大交响乐。愿读者以虔敬的心情来打开这部宝典罢!
战士啊,当你知道世界上受苦的不止你一个时,你定会减少痛楚,而你的希望也将永远在绝望中再生了罢!
这些文字真是字字珠玑,激励人奋进,给人勇气和希望。傅雷翻译这些作品其实是想跟青年人分享他的人生收获和价值,这是多么伟大的高尚情操。
傅雷除了是一个杰出的翻译家外,还是文艺评论家,在法国留学时,24岁即写出了《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对西洋画的代表作品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其观点视角之独特,艺术造诣之深,知识之渊博,让人叹为观止。有著名艺术家评论此书为:文学、音乐、美术和哲学的完美融合。傅雷对美术作品,包括中国画的鉴赏力都达到很高水平,为此与其欣赏的黄宾虹成为往年之交。而傅雷对音乐的欣赏水平也是专业的,家书中常给傅聪分析肖邦,贝多芬,莫扎特的作品,读来让人感叹更是钦佩不已。傅雷后期(60年后)因为身体的缘故,还曾经学过养花和书法,也都是学一门精一门,据傅敏说,钱钟书也曾赞扬傅雷学碑帖很有功力,超过了他。我想,傅雷对艺术的精通除了自己的天赋以外,还在于他对于生活的热爱和执着。
今天有幸到国图听傅敏先生的讲座“纪念我的父亲”,记得以前看家书时,照片里面傅敏还是二十几岁的年轻人,而今天他已经是六十多的老人了,不禁让我对人生的逝去唏嘘不已。傅敏先生谈到他父亲的三个特点,即是最开始我提到的“对国家的忠诚热爱;对事业的认真执着;对朋友的真诚坦荡”。傅敏回顾了他父亲的一生,对各个阶段谈到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事件,我印象比较深的就是他二十多岁去法国后,第一次读到罗曼罗兰的巨人三传,竟然放声痛哭,这部作品对其影响巨大大,整个改变了他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另外就是反右期间,关于傅雷遭受的不公正待遇对其的影响。但傅雷先生性格耿直,嫉恶如仇,那时候其实稍微能够在政治上妥协一下就会让自己不至于受到牵连,但妥协必然违心,违背他做人的原则,因此他从来都不会放下自己的尊严去违心的认错。傅雷曾对来劝他写检讨书的人说“从来都没有廉价的检讨”,而后来又对给他摘掉右派帽子的人说“你们戴帽子,摘帽子都是你们的事情,跟我一点关系都没有”,他丝毫不畏惧强权和政治,以此看到了傅雷先生人格的伟大。而正是由于把人的尊严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面对那个荒谬年代对人的践踏和侮辱,他和夫人最后离开这个世界,坦坦荡荡的选择了不归路。傅敏先生说,当时他听到父母去世的消息后,丝毫没有觉得意外,他了解他的父亲,他觉得父亲必然不会再苟活于这个黑暗的世界。我想,死并不代表着软弱,当人的尊严已经被践踏的无以复加时,死便是一种保护自己高贵灵魂,维护自己做人尊严的最好方式。
傅雷先生一生度过了五十八个春秋,虽然历经艰难,却是充实而有光辉。他的人格魅力,人文情怀,赤子之心、渊博知识以及那些卓越的翻译作品,成为了人类的共同精神财富,伴随着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成长前行。他传达给我们的关于人类精神和意志力量的坚韧和伟大,会让我们不再放弃沉沦,而是不断的自拔更新。
谨此纪念傅雷先生
2008.4.3日凌晨3时于北京
-
Plan triple A@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5-08 01:0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