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美和艺术的词源探讨以及使用规律
【摘要】
美的概念由于人类思想的演变而变得很复杂,但是变得复杂的只是该概念的外延,内涵(既本质)并没有改变。本文以“美”的词源作为切入点,结合关于美的感受与表述的论述,探讨美的本质、美的使用规律以及美与艺术之间的联系。
【关键词】: 美的本质,美感,美的表述
前言————————————————————
11月21号我们水彩系的师生60余人前往三江八寨风景区观摩水彩名家们作画。可以说,这次全中国大半的水彩名家都来到了这里。名家的称号,当然是无可争议的,娴熟巧妙的技法、扎实的基本功,这是成为名家的基本条件。不过有一个人例外,他展示给我们看的技法并没有多巧妙,他的基本功是否扎实在画作中寻找不到答案,就是这样一个人,担任了全国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美术学院教授,水彩作品多次获得国内外各大奖项,这个人叫周刚。
第一天的观摩活动结束后,我与几位老师在房间里闲谈,谈到周刚的画,一位老师直说自己看不懂,不便发表评价,另一位老师直接转换话题,我不耐烦的说:“他的画不好看!”这次的谈话使我产生了困惑:不考虑作者拥有的头衔等因素给欣赏者带来的压力,难道平常的审美标准在描述周刚的作品时并不适用吗?对美还可以做进一步阐释吗?一件作品是否是艺术与其是否美之间有什么联系呢?
为了弄清这三个问题,必须先了解美这个概念。
A美的概念———————————————————
美的概念由于人类思想的演变而变得很复杂,但是变得复杂的只是该概念的外延,内涵(既本质)并没有改变。美的本质我们可以在甲骨文和《说文解字》中查到,就是“羊人为美”、“羊大则美”,其意为戴着羊头面具的人是美,大的羊是美,说明美与人对事物的感受有直接联系。在原始社会里,羊肉可以食用,羊奶可以解渴,羊毛可以御寒,可以说,羊是原始狩猎民族逐水草而居的必要物质条件[1]。因此,羊象征着使人愉快的事物,也就是说,凡是能够使人愉快的欣赏对象都可以表述为“美”。
美在我国历史上一直是一个泛化的标准,没有出现不同美的标准互掐的局面,庄子曾说过,各美其美。“逆旅人有妾二人,其一人美,其一人恶,恶者贵而美者贱。阳子问其故,逆旅小子对曰:其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美也,其恶者自恶,吾不知其恶业”[2]。美的感受因人而异,哪里有什么共同标准可找呢?不可能也不需要去发现或建立美的规则、理论或科学[3]。
我国近代之前的现有文献中并没有“美学”这个词,也没有形成一门研究美的学科。中文中的“美学”一词起源于二十世纪初的日本(中江肇民译),是西文Aesthetics一词的翻译。西文此词始用于十八世纪鲍姆加登(Baumgarten),他把这个本来指感觉的希腊字转用于指感性认识的学科。所以如果用更准确的中文翻译,“美学”一词应该是“审美学”,指研究人们认识美、感知美的学科[4]。这些研究包括:探究美的本质——美是什么,总结美学观点——美学史,还有探寻形成机理——为什么美。 由于美的标准的泛化,对于什么是美的形而上努力也就失去了意义。至于对美的形成机理的探索,就交给科学吧。 我不是科学家,历史上的美学观点也已经总结得很清楚了,并且一个人即使不了解美学,也可以对一件事物进行美的判断(例如美的感受与表述)。
历史上的美学思想就是一个大杂烩,各种美学观点相互死磕,也曾经有人做过整合所有美学观点的努力,比如黑格尔[5]。直到维特根斯坦的后期思想(维特根斯坦前期思想是反对黑格尔整合美学观点的努力的,因为他认为哲学不能失去问题[6],黑格尔的努力会使问题消失)终于证明了美在价值判断上的无意义[7],这就与庄子殊途同归了。
B美的感受与表述—————————————————
美是一个古老的概念,可以说,这个概念和人类文明一样古老,而这个概念所表述的自然状态,贯穿了自然的始终。人类用自己的感官去发现那些令人愉快的事物,并用“美”去标记它们。
当你劳累一天回到家,感受到了家的温暖与舒适,美这个概念就充斥了你的脑海。但你有没有想过,你对美的感受是如何产生的?是工作时需要一直紧绷着神经,地铁里令人窒息的味道,回家路上的孤独寂寞,茫茫人海中无所依靠……当你带着这些压抑的情绪回到家,脱下鞋子,脱下外套,坐在椅子上……那种到家之前的压抑感一扫而空,这就是美。
这样的感受过程还可以无限细化下去:“……脱下踩到狗屎的鞋子,脱下被雨淋湿的外套,坐在软软的椅子上,边喝着热巧克力边看着已经下载完毕的电影,更新一下自己的博客。”
再深化下去:“……脱下不合脚的,并且刚踩到狗屎的鞋子,脱下被雨淋湿的沉重的外套,坐在软软的有靠背的椅子上,边喝着热巧克力边看着已经下载完毕的电影,更新一下自己的博客,与朋友分享自己喜欢的东西……沉重负担的去除,烦恼的消除,热巧克力的甜腻与温暖,电影带来的喜悦,表达自我的乐趣。”
也可以单就对丑恶事物的感受进行深化:“……公司里的尔虞我诈,老板的责骂,下属的无能,这些事情让你必须时刻紧绷着神经,注意力高度集中;要站半个小时的地铁,乘客的你推我挤,还要时刻注意自己的口袋;回家路上洒下冰冷的雨水,这雨没有大到非要撑伞的地步,但是想要冒雨前行也是不容易的。”
对丑恶事物的感受是一种铺垫,是为了衬托回到家后美的感受,对丑恶事物分析感受得越仔细,对美的感受就越清晰越强烈。
表述美的方法可以依据不同的修辞手法来划分。下面仅列举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
比喻 比喻是作者对自身感受采用了另一种方式再现出来,例如:“……卸下沉重的枷锁,躺在摇篮中,汲取着生命的甘甜,享受着分享的快乐,褪去负担,褪去烦恼。”这种表述方式无疑是十分诱人的,诱人之处在于通过把对现实的描述转换成对感受的描述,使作者的精神得到了升华,但是实际上并没有再现出作者的经历,并且代替了欣赏者对作者经历的直接感受。
在此有人会产生疑问:作者用一切材料再现的亲身经历是否真的与欣赏者所感受到的一致呢?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能做到完全一致的例子出现。
物质会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而不断丰富,这就注定了我们对自身感受的表述所需要的材料会不断丰富,因此作者即使努力到极限,也只能做到用现阶段最丰富的材料来表述自己的感受。可以肯定,判断作品是否做到完全再现作者经历对于创作过程与欣赏过程来说并不重要。
由此可见,对于作者来说,选择什么样的表述方式并不受实际情况的限制;对于欣赏者来说,欣赏并不局限于作者的作品本身。欣赏者不用因为理解不了作者感受到的美而困惑。
C美与艺术———————————————————
艺术(art)一词源自拉丁文ars,意为“技巧”,该词现在衍生出很多新的定义,不过不管出现多少新定义,都不能回避艺术这一词汇的原意。因此我仅就艺术的原意来建立艺术与美这两个概念的联系。
由“技巧”可知,艺术是具有思维活动能力的主体对客观存在的反应,并作用于现实。因此,我们可以把艺术定义为:作者表达情感与意识的结果。也就是说,艺术并不是仅仅对自身经历的感受与表述,而是“另有目的的”,并且所感受的与所表述的可能是美的,也可能是不美的。
有一点需要注意。由于作者实际上(至少是目前)并不能完全再现自己的经历,在不知道作者的目的(只是再现经历还是为了表达情感与意识)的情况下,艺术便被一部分人直接理解为:对经历的感受并表述的结果。不过,因为人类文明远没有结束,所以就算事实已经证明了到目前为止人不能完全再现自己的经历,我们也无法确证未来就一定不能完全再现自己的经历。所以,当作者的目的只是“再现经历”时,把该作者的作品称作艺术是不能逻辑自洽的。
联系上文“下班回家”的例子可知,“……脱下踩到狗屎的鞋子,脱下被雨淋湿的外套,坐在软软的椅子上,边喝着热巧克力边看着已经下载完毕的电影,更新一下自己的博客……”这只是作者对自身经历的描述,是欣赏者对美的感受,不是艺术。
然而,现实往往是复杂的,因此不一定在回家之前全都遇到丑恶的事,也不一定在回家之后全都遇到美的事。要想从这件事中体现美,就需要对各种丑恶与美的事物进行筛选,而这种筛选必然是思维影响下的活动。所以,对现实事物进行筛选,从而形成新的具有让欣赏者感受到美的能力的事物是一种艺术。
结论————————————————————
美这个概念其实没有大多數人想象的那样复杂。并且即使完全了解了美,也不能直接让作者的作品变美或者让欣赏者的品位变高。不过,了解美的概念将使作者或欣赏者的思路变得清晰,使其能够对任何事物、观念和关于美的评论做出自己的判断。
参考文献:
[1] 《甲骨文字典》,四川辞书出版社,413—416
[2] 《庄子•山木》
[3] 李泽厚,2003,《美学三书》,396
[4] 朱光潜,2003.,《西方美学史》,第二部分第十章
[5] 黑格尔,《美学》,第一卷,8—10
[6] 维特根斯坦,商务印书馆,《逻辑哲学论》,44
[7] 维特根斯坦,《文化与价值》,一九四七
美的概念由于人类思想的演变而变得很复杂,但是变得复杂的只是该概念的外延,内涵(既本质)并没有改变。本文以“美”的词源作为切入点,结合关于美的感受与表述的论述,探讨美的本质、美的使用规律以及美与艺术之间的联系。
【关键词】: 美的本质,美感,美的表述
前言————————————————————
11月21号我们水彩系的师生60余人前往三江八寨风景区观摩水彩名家们作画。可以说,这次全中国大半的水彩名家都来到了这里。名家的称号,当然是无可争议的,娴熟巧妙的技法、扎实的基本功,这是成为名家的基本条件。不过有一个人例外,他展示给我们看的技法并没有多巧妙,他的基本功是否扎实在画作中寻找不到答案,就是这样一个人,担任了全国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美术学院教授,水彩作品多次获得国内外各大奖项,这个人叫周刚。
第一天的观摩活动结束后,我与几位老师在房间里闲谈,谈到周刚的画,一位老师直说自己看不懂,不便发表评价,另一位老师直接转换话题,我不耐烦的说:“他的画不好看!”这次的谈话使我产生了困惑:不考虑作者拥有的头衔等因素给欣赏者带来的压力,难道平常的审美标准在描述周刚的作品时并不适用吗?对美还可以做进一步阐释吗?一件作品是否是艺术与其是否美之间有什么联系呢?
为了弄清这三个问题,必须先了解美这个概念。
A美的概念———————————————————
美的概念由于人类思想的演变而变得很复杂,但是变得复杂的只是该概念的外延,内涵(既本质)并没有改变。美的本质我们可以在甲骨文和《说文解字》中查到,就是“羊人为美”、“羊大则美”,其意为戴着羊头面具的人是美,大的羊是美,说明美与人对事物的感受有直接联系。在原始社会里,羊肉可以食用,羊奶可以解渴,羊毛可以御寒,可以说,羊是原始狩猎民族逐水草而居的必要物质条件[1]。因此,羊象征着使人愉快的事物,也就是说,凡是能够使人愉快的欣赏对象都可以表述为“美”。
美在我国历史上一直是一个泛化的标准,没有出现不同美的标准互掐的局面,庄子曾说过,各美其美。“逆旅人有妾二人,其一人美,其一人恶,恶者贵而美者贱。阳子问其故,逆旅小子对曰:其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美也,其恶者自恶,吾不知其恶业”[2]。美的感受因人而异,哪里有什么共同标准可找呢?不可能也不需要去发现或建立美的规则、理论或科学[3]。
我国近代之前的现有文献中并没有“美学”这个词,也没有形成一门研究美的学科。中文中的“美学”一词起源于二十世纪初的日本(中江肇民译),是西文Aesthetics一词的翻译。西文此词始用于十八世纪鲍姆加登(Baumgarten),他把这个本来指感觉的希腊字转用于指感性认识的学科。所以如果用更准确的中文翻译,“美学”一词应该是“审美学”,指研究人们认识美、感知美的学科[4]。这些研究包括:探究美的本质——美是什么,总结美学观点——美学史,还有探寻形成机理——为什么美。 由于美的标准的泛化,对于什么是美的形而上努力也就失去了意义。至于对美的形成机理的探索,就交给科学吧。 我不是科学家,历史上的美学观点也已经总结得很清楚了,并且一个人即使不了解美学,也可以对一件事物进行美的判断(例如美的感受与表述)。
历史上的美学思想就是一个大杂烩,各种美学观点相互死磕,也曾经有人做过整合所有美学观点的努力,比如黑格尔[5]。直到维特根斯坦的后期思想(维特根斯坦前期思想是反对黑格尔整合美学观点的努力的,因为他认为哲学不能失去问题[6],黑格尔的努力会使问题消失)终于证明了美在价值判断上的无意义[7],这就与庄子殊途同归了。
B美的感受与表述—————————————————
美是一个古老的概念,可以说,这个概念和人类文明一样古老,而这个概念所表述的自然状态,贯穿了自然的始终。人类用自己的感官去发现那些令人愉快的事物,并用“美”去标记它们。
当你劳累一天回到家,感受到了家的温暖与舒适,美这个概念就充斥了你的脑海。但你有没有想过,你对美的感受是如何产生的?是工作时需要一直紧绷着神经,地铁里令人窒息的味道,回家路上的孤独寂寞,茫茫人海中无所依靠……当你带着这些压抑的情绪回到家,脱下鞋子,脱下外套,坐在椅子上……那种到家之前的压抑感一扫而空,这就是美。
这样的感受过程还可以无限细化下去:“……脱下踩到狗屎的鞋子,脱下被雨淋湿的外套,坐在软软的椅子上,边喝着热巧克力边看着已经下载完毕的电影,更新一下自己的博客。”
再深化下去:“……脱下不合脚的,并且刚踩到狗屎的鞋子,脱下被雨淋湿的沉重的外套,坐在软软的有靠背的椅子上,边喝着热巧克力边看着已经下载完毕的电影,更新一下自己的博客,与朋友分享自己喜欢的东西……沉重负担的去除,烦恼的消除,热巧克力的甜腻与温暖,电影带来的喜悦,表达自我的乐趣。”
也可以单就对丑恶事物的感受进行深化:“……公司里的尔虞我诈,老板的责骂,下属的无能,这些事情让你必须时刻紧绷着神经,注意力高度集中;要站半个小时的地铁,乘客的你推我挤,还要时刻注意自己的口袋;回家路上洒下冰冷的雨水,这雨没有大到非要撑伞的地步,但是想要冒雨前行也是不容易的。”
对丑恶事物的感受是一种铺垫,是为了衬托回到家后美的感受,对丑恶事物分析感受得越仔细,对美的感受就越清晰越强烈。
表述美的方法可以依据不同的修辞手法来划分。下面仅列举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
比喻 比喻是作者对自身感受采用了另一种方式再现出来,例如:“……卸下沉重的枷锁,躺在摇篮中,汲取着生命的甘甜,享受着分享的快乐,褪去负担,褪去烦恼。”这种表述方式无疑是十分诱人的,诱人之处在于通过把对现实的描述转换成对感受的描述,使作者的精神得到了升华,但是实际上并没有再现出作者的经历,并且代替了欣赏者对作者经历的直接感受。
在此有人会产生疑问:作者用一切材料再现的亲身经历是否真的与欣赏者所感受到的一致呢?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能做到完全一致的例子出现。
物质会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而不断丰富,这就注定了我们对自身感受的表述所需要的材料会不断丰富,因此作者即使努力到极限,也只能做到用现阶段最丰富的材料来表述自己的感受。可以肯定,判断作品是否做到完全再现作者经历对于创作过程与欣赏过程来说并不重要。
由此可见,对于作者来说,选择什么样的表述方式并不受实际情况的限制;对于欣赏者来说,欣赏并不局限于作者的作品本身。欣赏者不用因为理解不了作者感受到的美而困惑。
C美与艺术———————————————————
艺术(art)一词源自拉丁文ars,意为“技巧”,该词现在衍生出很多新的定义,不过不管出现多少新定义,都不能回避艺术这一词汇的原意。因此我仅就艺术的原意来建立艺术与美这两个概念的联系。
由“技巧”可知,艺术是具有思维活动能力的主体对客观存在的反应,并作用于现实。因此,我们可以把艺术定义为:作者表达情感与意识的结果。也就是说,艺术并不是仅仅对自身经历的感受与表述,而是“另有目的的”,并且所感受的与所表述的可能是美的,也可能是不美的。
有一点需要注意。由于作者实际上(至少是目前)并不能完全再现自己的经历,在不知道作者的目的(只是再现经历还是为了表达情感与意识)的情况下,艺术便被一部分人直接理解为:对经历的感受并表述的结果。不过,因为人类文明远没有结束,所以就算事实已经证明了到目前为止人不能完全再现自己的经历,我们也无法确证未来就一定不能完全再现自己的经历。所以,当作者的目的只是“再现经历”时,把该作者的作品称作艺术是不能逻辑自洽的。
联系上文“下班回家”的例子可知,“……脱下踩到狗屎的鞋子,脱下被雨淋湿的外套,坐在软软的椅子上,边喝着热巧克力边看着已经下载完毕的电影,更新一下自己的博客……”这只是作者对自身经历的描述,是欣赏者对美的感受,不是艺术。
然而,现实往往是复杂的,因此不一定在回家之前全都遇到丑恶的事,也不一定在回家之后全都遇到美的事。要想从这件事中体现美,就需要对各种丑恶与美的事物进行筛选,而这种筛选必然是思维影响下的活动。所以,对现实事物进行筛选,从而形成新的具有让欣赏者感受到美的能力的事物是一种艺术。
结论————————————————————
美这个概念其实没有大多數人想象的那样复杂。并且即使完全了解了美,也不能直接让作者的作品变美或者让欣赏者的品位变高。不过,了解美的概念将使作者或欣赏者的思路变得清晰,使其能够对任何事物、观念和关于美的评论做出自己的判断。
参考文献:
[1] 《甲骨文字典》,四川辞书出版社,413—416
[2] 《庄子•山木》
[3] 李泽厚,2003,《美学三书》,396
[4] 朱光潜,2003.,《西方美学史》,第二部分第十章
[5] 黑格尔,《美学》,第一卷,8—10
[6] 维特根斯坦,商务印书馆,《逻辑哲学论》,44
[7] 维特根斯坦,《文化与价值》,一九四七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