呵呵与哈哈
某天,看到一个帖子,专门分析上网聊天习惯的,看完吃了一吓。
大意是,聊天时喜欢用“呵呵”的,其实戒备心很强,对于陌生人还可,如果跟熟人聊天还常用“呵呵”,那就是在内心里已经把对方判定为比陌生人还要陌生的一类;常用“哈哈”的,属于比较单纯无心机那种。
什么时候,我们的生活已经精确到可以通过上网习惯来测试一个人的内心了?放眼所及,铺天盖地的全是星座揭秘和五花八门的心理测试。
短信也好,QQ也好,我不耐烦挑选表情符,就随手打上个“呵呵”,感觉挺好。文字是冰冷的,说话的双方没有语气,看不到表情,难免会误解,急需语气词来调节。同样一句话,有没有“呵呵”收到的效果很可能完全不一样。如果说呵呵是嘴角上翘的微笑,那么哈哈就是龇牙咧嘴的傻笑,有事没事哈哈个没完,多冒傻气呀!相信大多数人和我一样,看到这两个字感觉很亲切,像是在跟老朋友谈话。戒备心强?简直是毫无道理!
不过也有例外,让我觉得这个结论有几分可信。因为工作中的一点小事,莫名其妙地把一个同事惹火了,她在公司内部的QQ上质问我,说同一个问题我回答你了你又让某某来问我,显得我故意不告诉你似的,云云。其实,那两个问题还是有区别的,且关系着大家的评分和绩效考核,由不得我不多核实几遍。她以自己的想法来揣度别人,认为我故意找茬,明显就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在我掷地有声的理由陈述之后,她见无懈可击,就软了下来,忙着为自己开脱,一句一个“呵呵”。我本来也是与人为善的,到了忍无可忍之时,连虚与委蛇的敷衍也省了。那一段对话,我一个“呵呵”也没用,从那以后,回她的话,尽量简洁。不是我记仇,只是觉得“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这句话应验在我身上是屡试不爽。偏偏就是不长记性,跟谁都是没心没肺地“呵呵”;而有些人的“呵呵”,看上去蜜里调油,实则笑里藏刀。如果一个人能边指责你边跟你“呵呵”个没完,真能让你汗毛倒竖,这种人还是避开为妙。
经一事,长一智。看来这“呵呵”也不是随便乱用的,正如被用滥了的“朋友”,不是每个被叫做“朋友”的人都是你真正的朋友。为了避嫌疑,近来我也不常用了。
大意是,聊天时喜欢用“呵呵”的,其实戒备心很强,对于陌生人还可,如果跟熟人聊天还常用“呵呵”,那就是在内心里已经把对方判定为比陌生人还要陌生的一类;常用“哈哈”的,属于比较单纯无心机那种。
什么时候,我们的生活已经精确到可以通过上网习惯来测试一个人的内心了?放眼所及,铺天盖地的全是星座揭秘和五花八门的心理测试。
短信也好,QQ也好,我不耐烦挑选表情符,就随手打上个“呵呵”,感觉挺好。文字是冰冷的,说话的双方没有语气,看不到表情,难免会误解,急需语气词来调节。同样一句话,有没有“呵呵”收到的效果很可能完全不一样。如果说呵呵是嘴角上翘的微笑,那么哈哈就是龇牙咧嘴的傻笑,有事没事哈哈个没完,多冒傻气呀!相信大多数人和我一样,看到这两个字感觉很亲切,像是在跟老朋友谈话。戒备心强?简直是毫无道理!
不过也有例外,让我觉得这个结论有几分可信。因为工作中的一点小事,莫名其妙地把一个同事惹火了,她在公司内部的QQ上质问我,说同一个问题我回答你了你又让某某来问我,显得我故意不告诉你似的,云云。其实,那两个问题还是有区别的,且关系着大家的评分和绩效考核,由不得我不多核实几遍。她以自己的想法来揣度别人,认为我故意找茬,明显就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在我掷地有声的理由陈述之后,她见无懈可击,就软了下来,忙着为自己开脱,一句一个“呵呵”。我本来也是与人为善的,到了忍无可忍之时,连虚与委蛇的敷衍也省了。那一段对话,我一个“呵呵”也没用,从那以后,回她的话,尽量简洁。不是我记仇,只是觉得“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这句话应验在我身上是屡试不爽。偏偏就是不长记性,跟谁都是没心没肺地“呵呵”;而有些人的“呵呵”,看上去蜜里调油,实则笑里藏刀。如果一个人能边指责你边跟你“呵呵”个没完,真能让你汗毛倒竖,这种人还是避开为妙。
经一事,长一智。看来这“呵呵”也不是随便乱用的,正如被用滥了的“朋友”,不是每个被叫做“朋友”的人都是你真正的朋友。为了避嫌疑,近来我也不常用了。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