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幸得到了录制管弦乐的机会,经过几次录音总结一下
这次的录音已不是第一次接触管弦乐录音了,回想起第一次录弦乐队时的情形,不免窃笑自己当时忐忑的窘境,用个词来概括当时的情形,非惊心动魄莫属。
废话不多说,开始进入正题,主要是说说这几次录音的总结。
先谈谈第一次录弦乐队,很荣幸与武汉著名音乐人洪凯洪老师合作,当时的编制要比这次的大,是86442的编制。录制前一天晚上,请教了POET老师关于管弦乐话筒摆放的问题,他给我发来一个国外的视频,看见点话筒摆在声部乐器的后方,第二天也依样画葫芦地摆在声部乐器后方。可回到控制间监听点话筒音色的时候,那个位置的MIC音色高频损失很厉害,特别是松香声。有违点话筒近距离细致的特点,于是马上进行调整,摆到了乐队前方。就这样几十号人看着我折腾话筒,耽误了40多分钟的时间。洪老师,我有罪,以后不会了(虽说当时不明白老外为什么要把话筒摆在乐队后方的原因,不过后来发现了一些东西,下文再继续讨论)。就这样,乐队开始正式录音的时候,已经过了一个小时了。我在忐忑中开始了第一次弦乐队同期分轨录音。这里要感谢一下乐队老师们没有抱怨我耽误他们的时间。
第一次折腾管弦乐对,面对那么多人,说实在的,还真有点紧张,从业以来,第一次紧张。恩师徐四中先生在录音前除了对在下进行悉心的辅导之外,也忠告过在下,说这样的录音,对于一位录音师来说,是经不起失败的。基本上那一次录音是在不安中度过的。在下也怀着只能成功,不能失败的决心,多少是有点压力。好在结果不算很坏,方石先生听完最后的成品之后,没有太多差评。老师们,学生一定会努力。
再来说说乐器的位置安排,基本上也就沿用传统弦乐队的座位方法来安排座位。至于贝大的位置,大编制的时候,我安排在了所有乐器的后方,而且在中间位置。一个是因为收声间宽度的问题,再一个也是因为低音的定位性不是很强。不过,最主要的是依据乐队风格来,如果完全是严肃的东西,那么贝大的位置,还是在极右方坐着为好,因为贝大不仅仅是低音,它自身也有泛音成分。通俗作品,可以放宽一点政策,哈哈。
伴唱,小号,也没什么好说的,说说圆号。圆号的照片忘记拍了。不好意思,圆号的录制,采用的是反射板录法。棚里也没有专业的反射板,后来DIY了一个,两个茶几,竖起来之后做成了一个屏风。用反射板之后,还是有区别的,圆号的声音更加圆润。也挺符合真实乐队中,圆号的声学传播方式。当时也没有尝试,直接录的反射板。以后有机会,也要尝试一下直录的区别。
接下来来说说上文提到的点话筒摆放问题,其实这个问题不是在录制的时候发现的,而是在后期缩混的时候发现的。多轨同时响的时候。发现谐波失真比较厉害,于是就找原因。最后发现,问题出在点话筒的信号上面。于是对所有的点话筒信号进行了高频滚降才有所好转。而后突然顿悟为什么老外要把话筒放在乐队后方了。不错,虽然乐队后方是缺少点高频的东西,但是在录制前期通过传声器位置避免谐波失真,比后期通过滤波器避免谐波失真要高明许多。虽然到现在未曾有过将点话筒放在乐队后方进行录制的经历,但以后有机会,一定要尝试一下。
最后,谈一谈一些随想,顺便夹杂一些暂时的心得。
通过几次的录音吧,找到了主话筒和点话筒的关系,后期的时候音色大体还是以主话筒为主。发现声部的情绪并不是单纯的点话筒来弥补的,而是靠乐队自己演奏出来的。我想这可能就是为什么老外在录制弦乐的时候,会有指挥在里面的原因。如果单纯的依靠点话筒来推一推,可能会造成音色和声场的破坏。当主话筒的宽度不够的时候,可以尝试用点话筒来拉宽,不过这样就影响了群感。所以吧,还是回到了之前徐老师常说的一个问题,取舍与妥协。难怪那些牛B的作品,都是请的整个乐队拉的了,通过几次录音之后,深有体会。不一样,确实不一样啊。
好了,这次就总结到这里吧,以后有什么心得,也会继续记录的。感谢支持我的老师朋友们。接下来发点录音的照片。感谢CMCC倾情奉献。
废话不多说,开始进入正题,主要是说说这几次录音的总结。
先谈谈第一次录弦乐队,很荣幸与武汉著名音乐人洪凯洪老师合作,当时的编制要比这次的大,是86442的编制。录制前一天晚上,请教了POET老师关于管弦乐话筒摆放的问题,他给我发来一个国外的视频,看见点话筒摆在声部乐器的后方,第二天也依样画葫芦地摆在声部乐器后方。可回到控制间监听点话筒音色的时候,那个位置的MIC音色高频损失很厉害,特别是松香声。有违点话筒近距离细致的特点,于是马上进行调整,摆到了乐队前方。就这样几十号人看着我折腾话筒,耽误了40多分钟的时间。洪老师,我有罪,以后不会了(虽说当时不明白老外为什么要把话筒摆在乐队后方的原因,不过后来发现了一些东西,下文再继续讨论)。就这样,乐队开始正式录音的时候,已经过了一个小时了。我在忐忑中开始了第一次弦乐队同期分轨录音。这里要感谢一下乐队老师们没有抱怨我耽误他们的时间。
第一次折腾管弦乐对,面对那么多人,说实在的,还真有点紧张,从业以来,第一次紧张。恩师徐四中先生在录音前除了对在下进行悉心的辅导之外,也忠告过在下,说这样的录音,对于一位录音师来说,是经不起失败的。基本上那一次录音是在不安中度过的。在下也怀着只能成功,不能失败的决心,多少是有点压力。好在结果不算很坏,方石先生听完最后的成品之后,没有太多差评。老师们,学生一定会努力。
再来说说乐器的位置安排,基本上也就沿用传统弦乐队的座位方法来安排座位。至于贝大的位置,大编制的时候,我安排在了所有乐器的后方,而且在中间位置。一个是因为收声间宽度的问题,再一个也是因为低音的定位性不是很强。不过,最主要的是依据乐队风格来,如果完全是严肃的东西,那么贝大的位置,还是在极右方坐着为好,因为贝大不仅仅是低音,它自身也有泛音成分。通俗作品,可以放宽一点政策,哈哈。
伴唱,小号,也没什么好说的,说说圆号。圆号的照片忘记拍了。不好意思,圆号的录制,采用的是反射板录法。棚里也没有专业的反射板,后来DIY了一个,两个茶几,竖起来之后做成了一个屏风。用反射板之后,还是有区别的,圆号的声音更加圆润。也挺符合真实乐队中,圆号的声学传播方式。当时也没有尝试,直接录的反射板。以后有机会,也要尝试一下直录的区别。
接下来来说说上文提到的点话筒摆放问题,其实这个问题不是在录制的时候发现的,而是在后期缩混的时候发现的。多轨同时响的时候。发现谐波失真比较厉害,于是就找原因。最后发现,问题出在点话筒的信号上面。于是对所有的点话筒信号进行了高频滚降才有所好转。而后突然顿悟为什么老外要把话筒放在乐队后方了。不错,虽然乐队后方是缺少点高频的东西,但是在录制前期通过传声器位置避免谐波失真,比后期通过滤波器避免谐波失真要高明许多。虽然到现在未曾有过将点话筒放在乐队后方进行录制的经历,但以后有机会,一定要尝试一下。
最后,谈一谈一些随想,顺便夹杂一些暂时的心得。
通过几次的录音吧,找到了主话筒和点话筒的关系,后期的时候音色大体还是以主话筒为主。发现声部的情绪并不是单纯的点话筒来弥补的,而是靠乐队自己演奏出来的。我想这可能就是为什么老外在录制弦乐的时候,会有指挥在里面的原因。如果单纯的依靠点话筒来推一推,可能会造成音色和声场的破坏。当主话筒的宽度不够的时候,可以尝试用点话筒来拉宽,不过这样就影响了群感。所以吧,还是回到了之前徐老师常说的一个问题,取舍与妥协。难怪那些牛B的作品,都是请的整个乐队拉的了,通过几次录音之后,深有体会。不一样,确实不一样啊。
好了,这次就总结到这里吧,以后有什么心得,也会继续记录的。感谢支持我的老师朋友们。接下来发点录音的照片。感谢CMCC倾情奉献。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