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语诗歌奖撷英-2
弗朗西斯科•布里尼斯:“索菲娅王后伊比利亚美洲诗歌奖”
2010年4月28日,78岁的瓦伦西亚诗人弗朗西斯科•布里尼斯摘走了王后头顶的诗歌桂冠。作为一位沉静的学院派,他从西班牙内战后的“五零一代”中走出,却少有受到时代“社会诗歌”的裹挟,而是保持着形而上的警醒和七情具的生活常态。从1988年进入牛津大学教授西班牙语,到2001年被接纳进皇家语言学院继承安东尼奥•布埃罗•巴列霍的十号扶手椅,他的一生用诗歌单行本和奖项就可以还原。
书评三则
“索菲娅王后伊比利亚美洲诗歌奖”表彰诗人的终身成就,所以在此附上一篇代表作的书评,以及两篇“套盒”式的文章,一为批评家希梅内斯1966年对诗人第二部作品的推介,二为1986年希梅内斯为诗人作的选集被年轻学者评价。二十年始终关注,莫不如子期伯牙,美在相互之间。
弗朗西斯科•布里尼斯《最后的岸》中的“本质存在”
经过四十年的本体论追寻,弗朗西斯科•布里尼斯终于抵达了他“最后的岸”。这本诗集的焦点并不落在乍看标题涌动的“死亡之海”,正相反,它表明了诗人“充分生活”的新航向;从1960年《炭火》(Las brasas)中即始的自我拷问把布里尼斯领到了“人生”和“文生”最重要的发现:在1995年《最后的岸》中,诗人同两位始终伴随左右的朋友——另一个自我(alter-ego)和读者——掷地有声地回答了一个问题,也就是他迄今诗歌谱系中贯穿的血脉:“我是谁?”。答案直接而具有启发性:“唯在本身,我之为我”。布里尼斯现在终于知道、并且有能力表述每个人类单体在锻造自身存在时扮演的特殊角色。本文即聚焦《最后的岸》中的“本质存在”,揭示诗人和读者在把“我们”变成“我们”的时候应当“何为”。
布里尼斯试图为“人类存在”定义,多年来遍寻“反语”与生活抗衡:死亡、无、虚空、逼仄的无、令人窒息的空洞、不存在、黑曜。从《炭火》、《黑暗中的语词》(Palabras a la oscuridad, 1966)到《还没有》(Aún no, 1971),尤其是在《力挺路西弗》(Insistencias en Luzbel, 1977)中,作者一直认为回溯“我”的人生等于追讨人类的必朽、被死亡限定疆界的生存,正如1966年诗集中一首“森林暗下来”:“朝着死亡自然流逝,一切都在生命之中;呼吸和存活都是天赋,呼吸着走向狭长的无。”1971年辑入的《灭绝》又说:“我不过是一声叹息,说出他的灭绝,只等在死的语词中,再续起我的欢歌,胜利的、因为是真正的歌。”艰深的《力挺路西弗》里也有《从错误之中》说:“什么更多(或更少):无还是忘?无:一种不可能,忘:秘事一桩。”
但《最后的岸》显示他承认:之前的无的放矢是一定程度上的歧途,“向死而生”已经不能再作为一种生存模式和诗学导向。当关注点出现这样的逆转,不再苛求“人类形而上的灾难”、生命在时间上的最终结果,他蓦然回首,开始选择——这是一个刻意的选择——创造个人存在的举措。诗中的“我”被拉入一个特别的“生存行动”项目,目标非常明确:每一个活着的个人只能用“变作”(becoming)来达到“成为”(be)。在这里,第一次在布里尼斯的诗歌中,我们遭遇了一个萨特式的主角,一个行为者(doer)、一个“他自己时日的主宰”,一个忙于实现自我的人,从本质上看,一个植根于自己的“变作”的自我创造者。这个诗学意义上的“我”是自体的主动分身,证实“人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最后的岸》的45首诗由此组成一个生存手册,诗意地提供了积极生存的各种指导,其中布里尼斯式的“我”,或者说现代生活的每个人,充分地生于活中,并告诉读者如何同样去做。
Judith Nantell,2003(亚利桑那大学)
弗朗西斯科•布里尼斯:《圣婴》(El Santo Inocente)
马德里,1965年,33页(选入《致所有人的诗》系列)
这是一个赏心悦目的小册子,直观上有马努埃尔•皮奥拉设计的漂亮封面,翻开来是西班牙年轻诗人弗朗西斯科•布里尼斯精心挑选的两篇长诗:一首同名《圣婴》,一首《苏格拉底之死》,共通之处是借历史之名——前者得缘瓦伦西亚主教堂的圣物匣,据信盛着希律王斩杀令下呜呼的婴儿(干枯的躯体);后者是个人化的随想,揣测被众人献祭的雅典哲学家另一种可能的死法。除此而外,两诗之间还有三条纽带:一是云淡风轻的口吻,叙述、对话如同立体于纸面;二是素朴的语言,点染形象异常节制,但始终浸润着叙述声音的感念和被述内容的人格化情怀;三是自由诗体的有效运用,紧随故事情节保持着高度的画面感。
其余留待读者与诗行直接相会,我只指出这几点,虽则略显浮浅,但却是布里尼斯诗艺的某处入口,正如他第一部、也是此前唯一一部诗集中凝聚的那样。1960年在马德里问世的《炭火》(Las brasas)是近来西班牙语诗坛最沉郁又利落的声音,对自我的边界有自然的把握,使刚刚启程的诗歌之旅充满了张力。布里尼斯在这两首新诗中探索了新的河床,应当说,这一开挖(把特定历史材料具体化,不光是复写,而是融合了个人的秉性和时代的观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其世界观的交流与客观化。
关于最后这一点,我想特别强调一下他从起始中心向外扩展采取了多么精妙的方式(这个中心我们在《炭火》中触到过,诗人对时光流逝在自身留下的印痕作平静屈服的守望)。在这里,哀而不伤的悲观和对人类深切的同情慷慨地张开双臂,指向终极的意义,由此反而把更多的温度拥入怀中,正如第一首诗中反复吟唱的两句:
人类的命运 微渺的沙粒
盲目任风拖曳 不尽不尽。
在另一首诗中,西班牙背景被倾斜但绝对生动地摆设出来,传达着一种痛彻的批判:反对“嫉妒”这一伊比利亚民族的陋习,以及“先入为主”的妄自尊大心理。但是,上文提及的“对人类的同情”坚持为我们的弱点找一个解释。出于他的言辞,更出于其中诚挚的伦理根源,捧读的我不断悬想:这些诗该让路易斯•塞尔努达多么欢喜多么忧。
José Olivio Jiménez,1966(纽约亨特学院)
何塞•奥里维奥•希梅内斯:《弗朗西斯科•布里尼斯诗选》(Antología Poética de Francisco Brines)
马德里:Alianza出版社,1986年,184页,475比塞塔
弗朗西斯科•布里尼斯那一代前浪,渐渐被七十年代“新锐派”(novísimos)和晚近“后新锐派”(post novísimos)的后浪拍死在沙滩上,所以为这位杰出代表单列成集、梳理诗艺是一个让人宽心的举动。同多数六十年代的西班牙诗人一样,布里尼斯写作也是哲理的、深思的,旨归时间、死亡及其加诸于人类生命的限制;但正如诗论家们已经指出,思想维度并没有妨害其语言的精湛,潜隐在他平淡无奇的单词之下的,是微妙的结构技巧、象征和一整套词语装置,以至于无论从哪个时期选读,总让人浩叹其平衡感稳如泰山。尽管对人类必朽的悲观笼罩不散,对生的乐趣并不因此消减,他的诗句仿佛始终严峻、内省,缓步徐行,是此岸的豪尔赫•曼里克和安东尼奥•马查多。
在《当下五诗人》(Cinco poetas del tiempo)和《西班牙诗坛十年记,1960-1970》(Diez años de poesía española, 1960-1970)中向布里尼斯致敬之后,何塞•奥里维奥•希梅内斯又对六本诗集仔细斟酌,另附1977年之后没有发表的作品若干。虽然大部分出自《黑暗中的语词》(Palabras a la oscuridad),但其它并未输于勾勒布里尼斯手笔的全貌。此外,编辑采用了亲切的平装版、细腻的封面,在简洁的前言中厘清了诗人的主题、蜕变、视域,包括详尽的主动和被动书目,最后送到大家手中的就是这本精美的《弗朗西斯科•布里尼斯诗选》,回应希梅内斯对探索诗友内心世界的呼唤。
Catherine C. Bellver,1988(内华达大学)
2010年4月28日,78岁的瓦伦西亚诗人弗朗西斯科•布里尼斯摘走了王后头顶的诗歌桂冠。作为一位沉静的学院派,他从西班牙内战后的“五零一代”中走出,却少有受到时代“社会诗歌”的裹挟,而是保持着形而上的警醒和七情具的生活常态。从1988年进入牛津大学教授西班牙语,到2001年被接纳进皇家语言学院继承安东尼奥•布埃罗•巴列霍的十号扶手椅,他的一生用诗歌单行本和奖项就可以还原。
书评三则
“索菲娅王后伊比利亚美洲诗歌奖”表彰诗人的终身成就,所以在此附上一篇代表作的书评,以及两篇“套盒”式的文章,一为批评家希梅内斯1966年对诗人第二部作品的推介,二为1986年希梅内斯为诗人作的选集被年轻学者评价。二十年始终关注,莫不如子期伯牙,美在相互之间。
弗朗西斯科•布里尼斯《最后的岸》中的“本质存在”
经过四十年的本体论追寻,弗朗西斯科•布里尼斯终于抵达了他“最后的岸”。这本诗集的焦点并不落在乍看标题涌动的“死亡之海”,正相反,它表明了诗人“充分生活”的新航向;从1960年《炭火》(Las brasas)中即始的自我拷问把布里尼斯领到了“人生”和“文生”最重要的发现:在1995年《最后的岸》中,诗人同两位始终伴随左右的朋友——另一个自我(alter-ego)和读者——掷地有声地回答了一个问题,也就是他迄今诗歌谱系中贯穿的血脉:“我是谁?”。答案直接而具有启发性:“唯在本身,我之为我”。布里尼斯现在终于知道、并且有能力表述每个人类单体在锻造自身存在时扮演的特殊角色。本文即聚焦《最后的岸》中的“本质存在”,揭示诗人和读者在把“我们”变成“我们”的时候应当“何为”。
布里尼斯试图为“人类存在”定义,多年来遍寻“反语”与生活抗衡:死亡、无、虚空、逼仄的无、令人窒息的空洞、不存在、黑曜。从《炭火》、《黑暗中的语词》(Palabras a la oscuridad, 1966)到《还没有》(Aún no, 1971),尤其是在《力挺路西弗》(Insistencias en Luzbel, 1977)中,作者一直认为回溯“我”的人生等于追讨人类的必朽、被死亡限定疆界的生存,正如1966年诗集中一首“森林暗下来”:“朝着死亡自然流逝,一切都在生命之中;呼吸和存活都是天赋,呼吸着走向狭长的无。”1971年辑入的《灭绝》又说:“我不过是一声叹息,说出他的灭绝,只等在死的语词中,再续起我的欢歌,胜利的、因为是真正的歌。”艰深的《力挺路西弗》里也有《从错误之中》说:“什么更多(或更少):无还是忘?无:一种不可能,忘:秘事一桩。”
但《最后的岸》显示他承认:之前的无的放矢是一定程度上的歧途,“向死而生”已经不能再作为一种生存模式和诗学导向。当关注点出现这样的逆转,不再苛求“人类形而上的灾难”、生命在时间上的最终结果,他蓦然回首,开始选择——这是一个刻意的选择——创造个人存在的举措。诗中的“我”被拉入一个特别的“生存行动”项目,目标非常明确:每一个活着的个人只能用“变作”(becoming)来达到“成为”(be)。在这里,第一次在布里尼斯的诗歌中,我们遭遇了一个萨特式的主角,一个行为者(doer)、一个“他自己时日的主宰”,一个忙于实现自我的人,从本质上看,一个植根于自己的“变作”的自我创造者。这个诗学意义上的“我”是自体的主动分身,证实“人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最后的岸》的45首诗由此组成一个生存手册,诗意地提供了积极生存的各种指导,其中布里尼斯式的“我”,或者说现代生活的每个人,充分地生于活中,并告诉读者如何同样去做。
Judith Nantell,2003(亚利桑那大学)
弗朗西斯科•布里尼斯:《圣婴》(El Santo Inocente)
马德里,1965年,33页(选入《致所有人的诗》系列)
这是一个赏心悦目的小册子,直观上有马努埃尔•皮奥拉设计的漂亮封面,翻开来是西班牙年轻诗人弗朗西斯科•布里尼斯精心挑选的两篇长诗:一首同名《圣婴》,一首《苏格拉底之死》,共通之处是借历史之名——前者得缘瓦伦西亚主教堂的圣物匣,据信盛着希律王斩杀令下呜呼的婴儿(干枯的躯体);后者是个人化的随想,揣测被众人献祭的雅典哲学家另一种可能的死法。除此而外,两诗之间还有三条纽带:一是云淡风轻的口吻,叙述、对话如同立体于纸面;二是素朴的语言,点染形象异常节制,但始终浸润着叙述声音的感念和被述内容的人格化情怀;三是自由诗体的有效运用,紧随故事情节保持着高度的画面感。
其余留待读者与诗行直接相会,我只指出这几点,虽则略显浮浅,但却是布里尼斯诗艺的某处入口,正如他第一部、也是此前唯一一部诗集中凝聚的那样。1960年在马德里问世的《炭火》(Las brasas)是近来西班牙语诗坛最沉郁又利落的声音,对自我的边界有自然的把握,使刚刚启程的诗歌之旅充满了张力。布里尼斯在这两首新诗中探索了新的河床,应当说,这一开挖(把特定历史材料具体化,不光是复写,而是融合了个人的秉性和时代的观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其世界观的交流与客观化。
关于最后这一点,我想特别强调一下他从起始中心向外扩展采取了多么精妙的方式(这个中心我们在《炭火》中触到过,诗人对时光流逝在自身留下的印痕作平静屈服的守望)。在这里,哀而不伤的悲观和对人类深切的同情慷慨地张开双臂,指向终极的意义,由此反而把更多的温度拥入怀中,正如第一首诗中反复吟唱的两句:
人类的命运 微渺的沙粒
盲目任风拖曳 不尽不尽。
在另一首诗中,西班牙背景被倾斜但绝对生动地摆设出来,传达着一种痛彻的批判:反对“嫉妒”这一伊比利亚民族的陋习,以及“先入为主”的妄自尊大心理。但是,上文提及的“对人类的同情”坚持为我们的弱点找一个解释。出于他的言辞,更出于其中诚挚的伦理根源,捧读的我不断悬想:这些诗该让路易斯•塞尔努达多么欢喜多么忧。
José Olivio Jiménez,1966(纽约亨特学院)
何塞•奥里维奥•希梅内斯:《弗朗西斯科•布里尼斯诗选》(Antología Poética de Francisco Brines)
马德里:Alianza出版社,1986年,184页,475比塞塔
弗朗西斯科•布里尼斯那一代前浪,渐渐被七十年代“新锐派”(novísimos)和晚近“后新锐派”(post novísimos)的后浪拍死在沙滩上,所以为这位杰出代表单列成集、梳理诗艺是一个让人宽心的举动。同多数六十年代的西班牙诗人一样,布里尼斯写作也是哲理的、深思的,旨归时间、死亡及其加诸于人类生命的限制;但正如诗论家们已经指出,思想维度并没有妨害其语言的精湛,潜隐在他平淡无奇的单词之下的,是微妙的结构技巧、象征和一整套词语装置,以至于无论从哪个时期选读,总让人浩叹其平衡感稳如泰山。尽管对人类必朽的悲观笼罩不散,对生的乐趣并不因此消减,他的诗句仿佛始终严峻、内省,缓步徐行,是此岸的豪尔赫•曼里克和安东尼奥•马查多。
在《当下五诗人》(Cinco poetas del tiempo)和《西班牙诗坛十年记,1960-1970》(Diez años de poesía española, 1960-1970)中向布里尼斯致敬之后,何塞•奥里维奥•希梅内斯又对六本诗集仔细斟酌,另附1977年之后没有发表的作品若干。虽然大部分出自《黑暗中的语词》(Palabras a la oscuridad),但其它并未输于勾勒布里尼斯手笔的全貌。此外,编辑采用了亲切的平装版、细腻的封面,在简洁的前言中厘清了诗人的主题、蜕变、视域,包括详尽的主动和被动书目,最后送到大家手中的就是这本精美的《弗朗西斯科•布里尼斯诗选》,回应希梅内斯对探索诗友内心世界的呼唤。
Catherine C. Bellver,1988(内华达大学)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