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2-08: 作者<如水的人生>-看青海
2008-03-22 14:56:20 来自: 灵心 (San Diego)
作者:如水的人生 提交日期:2007-4-3 12:10:27
我的记忆青海
离开青海近十年了,前几日一个偶然的机会,居然见到了中学的同学。谈起青海,谈起我长大的地方,感慨颇丰。就象一个从小一起玩大朋友所说的:青海再也不是我们儿时的青海了。于是记忆中的那些事和物、模糊的和清晰的都在脑海中跳跃、翻腾着,有一种冲动,用文字把它们“记忆”起来。因为我已经感觉它们正在支离破碎,越来越远去,生怕有一天全部都会从脑海中消失,便不知道自己从何处而来,曾经在哪儿停留……
可是有时记忆总是不太真实的,它是会取舍的、会修改的、它总是把美好的记忆牢牢抓住,丢掉那些容易刺痛你肉骨的回忆,它夹杂着后来的很多经历、感受,它隐藏了许多真实的东西,甚至还有虚伪的内心在里面;在所有的回忆中分不清哪些是真实存在的,哪些是虚幻的,根本没有办法剥离,因此也就权且让它们都在那吧。
看看网上那些去过青海的人们对她的感受和评价,大都是高山、蓝天、白云、明媚的阳光、飞翔的雄鹰、草地和草地上的牛羊、淳朴民风、安静详和的黑红色面容,还有通向天边的笔直的“天路”……无一不给他们以震撼、以感触。
虽然,在近几年回去过几次,可我认为我从没真正的回去过,谈不上对现在的青海的感受,也只能从那些我的支离的、破碎的、不太真实的记忆来感受自己的青海。也借此充实一下我久已没有更新的博客,
由于,因此我的记录也是片断的,残破的,先这样“记”着走吧。
或许当我“记忆”完了那些事和物,再回头看一下,就可以发现一个已经过去的、真实的我和我的青海。
那些群山和荒野
一提到青藏高原人们往往想到的是西藏。其实不然,青藏高原青海占据了更大的部分。对青海的记忆,感受最深的就是一个字,静!一切都那么静谧和安详。
在我的记忆中,那里的山总是灰色的、它们一直就在那儿,除非夏日草长时节,你走近它的身边,才能看到它青色的面容;天空上云朵是一片片的,三三两两聚在一起四处游走;雄鹰也不是常能看见的;草地是空旷和荒芜的,很远就能看到牛羊经过之处的飞扬尘土;散落其间的人们,身边的人和你目光能极的人都离的非常远。他和他怀抱中的一切,好像亘古已来就无声无息的存在着,没有人听的到它们,所有的声音都被它大而无边的空旷吸食掉了,你只能去看、去感触。也或许他们本就不屑于用声音显示自己的存在,因为它的魅力是不用着力“叫卖”的。
四月已近过半,这座城市里的空气中已经弥漫着燥热的气息,满眼、满耳尽是嘈杂,清风中都夹杂着烟尘和喧嚣。不经意间,脂粉和香水味已经充斥着街头。
此时的青海却是另类的,你站在一个高处,极目望去,就像看一幅风景,景物单调,远处是连绵不断的山,眼前是起起伏伏的旷野;色彩单一,永远的青色和灰黄。你和那些卑微的生灵是属于她的,隐匿在这风景中,千百年来都是如此,不会改变。
如果从空中府看,这里只有群山和荒野,但是我知道,在这片荒芜的空间,只有用最平庸的生命,站在这片土地上坚韧的生活过,就会立刻被他占满你的灵魂,无论你走到哪里,他都镌刻在你的记忆中。
塘格木(一)
我从出生到十六七岁,机乎没有离开过一个叫塘格木的地方(3岁的时候和父母回过一次老家,但那段记忆已经消失了),塘格木应该读“塘格尔木”藏语的意思是“草原上的星星”。那是一个没有多少人知道的地方,就象茫茫星空中的一个亮点。
塘格木位于青海省共和县境内,从行政区划上隶属于海南藏族自治州,从西宁沿214国道,经湟源,翻越日月山,过倒淌河,进入共和县城(海南藏族自治州府所在地,叫恰不恰镇),再往南,经过三级台阶一样自然上升的“塔拉台”,(塔拉是藏语,高地的意思。这一处被称为塔拉台的风蚀地带,有三个台阶,当地藏人叫一塔拉、二塔拉、三塔拉)到三塔拉就会有一条向西的沙石路,顺着这条路的不远方就是塘格!。
塘格木在宽旷的切吉旷野东缘,这一片草原在唐代此处曾被称作大非川草原(西汉末年的支冬加拉古城也位于此),是唐与土蕃交战的主战场。 214线省道正好穿过这片地势起落和缓,中间夹杂了小片沙漠的半干旱型大草原。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大非川这片荒滩上出现了塘格木农场,于是有了房子、有了树,有了一些庄稼。
我生活的这片无比宽阔、高寒的大地上曾经是丝绸南路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千多年前,在骑着“青海骢”的吐谷浑人的引导下,满载着货物的驼队就是行走在我们目光所及的这些地方;它也曾是吐蕃40万大军迎战十万大唐将士,结果大唐将士全军覆没的地方,在萧萧的风沙下,似乎能听见铁马金戈;也是唐蕃再次和亲,金城公主入藏经过的地方。
塘格木(二)
塘格木实际是一个劳改农场,另一个名称叫青省第十三劳改支队,海拔近四千米,往北几百公里就是有名的青海湖。这里没有污染,没有噪音;这里没有汽车尾气,没有大城市的喧嚣。
这里其实是一个大型监狱,关押的大都是重型犯,还有一部分政治犯,著名的魏京生就曾关押在这里。它的建制有点象军队,机关为场部、然后分为一、二、三、四、五共五个大队,再往下分某某中队,每个大队都有一座监狱,加上一个特殊监狱共有六个,每个大队都驻有一个连队的武警,他们主要是看管监狱和里面的犯人的。各个大队相互之间很远,散布在方圆几十公里的草原上。
在期间夹杂着几个藏族村,至今还记得它们的名字:红旗、五一、宁曲村等。从名字上就能看出,它们不是自然村落,是在特殊时期形成的半游牧式的藏族村,青草返青时,除了老人和孩子留在村子里外,家里的青壮年便牵着驼着帐篷、锅碗等简单家什的牦牛、带上炒面、酥油和茶三样不可缺少的食品,赶着他们的牛羊,到各自己的草山上放牧生活,寒冬到来的时候,则又回到村子。他们的游牧式生活也有只有短短几个月时间,因为这里只有到了六月份,青草才能慢慢变绿,然而,八月之后又迅速地变黄了。
农场各项设置齐全,俨然就是一个小社会,这里有榨油房、豆腐房、有养鸡厂、养猪厂、酿酒厂、磨坊等生产厂房,与生活相关的商店、邮局、银行、书店、电视转播塔、电影院等等,甚至还有铁匠铺(主要用于打造农具,镰刀、锄头、铁锹等),开垦了大面积的农田和菜园,可以说基本达到了自给自足。
每个大队都有上千亩的农田,人力是无法完成这样的大面积耕作的,于是又有了管理和操作农机具的机耕队。这里高寒缺氧、土地贫瘠,只适于油菜和青颗这样的耐旱、耐寒的植物,而且必须实行轮种和修耕制度,就是一块田里,今年种油菜,那么明年就必须种青颗,每隔三五年就要抛荒什么都不种,目的就是为了保证产量。这块土地属半干旱型草原,一年里雨水稀少,靠天吃饭是不行的,那自然就有一座水库,由那儿引水浇灌这些农田。
我的童年就是在塘格木的一个叫水库的地方度过的。
水库
由塘格木的场部向西经过红旗村,不断的向高处走,到达一处群山的边缘,那连绵的山应该是昆仑山的南缘。
水库就建在两座山的之间,中间拦起了一道大坝,收集从大山深处流出的溪水形成一个很大的水库,整个塘格木的生活、生产及农田用水全靠它,包括那此邻近的藏族村的用水也靠它。
有一次因为用水纠纷,和一个藏族村发生了冲突,双方发生了械斗。我们这些汉人当然不是他们的对手,被打的都钻进了一个桥洞,藏民冲不进来,我们也跟本出不去,因为他们的“抛子”能打很远,也很准;相持了很久,后来还是找来了队长向藏民鸣枪示威,才得以脱险。当时我还很小,只记得被大人关在家里不让出来,只是看到那些被打伤的大人们,被抬着或搀扶着回来时痛苦的表情。
我们的住宅区就在那个大水库的旁边,四周都是山,是真正的远离尘世,又加上消息闭塞。我们这些小孩子,除了在书本上知道有个北京天安门外,就只知道西宁的大十字,想象中大十字是一个非常大的商店,能卖到任何我们能想到的东西。
当时都是住的土坏房子,睡的是土炕,冬天烧火墙,没有什么幼儿园、学前班之类的,在上学之前,都是以那儿的山,那儿的水为伴,大人们不会担心我们走丢。
水库(续)
在那个山沟的童年记忆中山很近,那是我们的天地,前面的山上有一个“神仙洞”,是山上自然形成的一个洞穴,傍晚的时候时常能看到那洞边燃起的篝火,对我们来说是很神秘的地方,多年的好奇,至使后来上去过,才知道那是一个喇嘛苦修的场所,除了简单的生活用品外,还挂着许多的风马旗和经幡、供俸着“神像”,当时的我们并不知道宗教对他们的重要性。
听大人们说,在革所有的命的时期,革命小将上去过把喇嘛们赶走,从里面缴获了许多经书,那书是用黄缎子包着的(我家里曾有一块,黄的晃眼,质地很好),纸是一种绵纸,后来我再也没见过这种纸,纸质绝对是上等,轻薄、柔韧、洁白。那年月没人敢保留(如果留到现在一定能值不少银子呢),倒便宜了我们的小屁屁,用它当手纸感觉比用现在的纸巾舒服多了。回想起来简直是亵渎。
水库和它的水成了我们的游乐场,冬天结很厚的冰,汽车都可以在上面开行。滑冰是自然少不了的一项游戏。小孩子们就玩冰车,大孩子们都用冰鞋。这两种玩具都是自已做的,冰车就是用两块方木,上面钉以木板,可容一个人座下,方木下面固定钢金或粗铁丝,人座在上面用两根有尖的铁棍撑着滑行;冰鞋也是用两块方木,长短以自己的脚长而定,将钢锯条深深的锯进去,前方订上钉子当抓钩,用带子捆在鞋上,滑技好的每只上只用一根锯条,不好的每只上就用两根以保平衡。
夏天最好的日子是关闸蓄水的时候,水渠的水很小,里面有很多小鱼,黑黄色、无鳞,一匝长,应该是湟鱼。我们和大人们一起拿着小网眼的筛子,能捞很多,回家后将那些小鱼去头、内脏,用盐等佐料腌一下裹上面糊,下油锅一炸真是美味无比。
夏日的河滩也是很好的一个去处,由水库渗出来的水汇集成很大的一片湿地,我们叫河滩,学术语叫辫状水系,然后汇成一条小河顺着山沟流向远方,至今也不知道流向何方,那不是我们关心的事情。几乎每个夏天我们都留连在那片河滩上,不知道回家、忘了上学,为此而挨打或罚跪是经常的事,记得最清楚的就是跪在小板凳上,后来学校的罚站对我们来说是小菜。
草原记忆
我曾经有幸一个人在夏日空旷的草原上呆过几日,没有人,没有岸,除了草地,远处的群山、就是头顶的天空。没有害怕,没有畏惧、没有苦涩、没有忧伤、也不觉的孤独寂寞,好象回到了原点,有的只是安祥、宁静,让我在温暖的温柔中忘却。
夜晚是一片死寂,除了断断续续的狼嚎,就只有那明净的夜空包裹着你。飘渺的星空干净、空灵、恬静,我用心灵触摸着那些闪烁的星光,轻轻地拨动无名的情弦,无缘的伤感在心中响起,它们带着我去远方寂静的国度,此中感受说不清、写不出、辩不明。
自从离开了草原,我就再也没有看到过这样的星空。记得,有一位哲人说过,:"一个民族需要一群仰望星空的人,他们不只是注意自己的脚下."。当然我不是那样的人。我只希望能经常仰望一下自己的那片星空,让心灵不再烦闷。
清晨,朝阳透过草尖上晶莹的露珠,微微闪露着光芒;清雅的草香荡漾著,轻轻落下;鸟儿、虫儿呼唤着,等待大地醒来;牛儿、羊儿在半人高的芨芨草中悠闲的漫步,时隐时现;天边朝霞的炫色也由浓变谈,进而还原成雪白的本色。
当太阳升至穹顶,强烈的阳光刺眼而炫目,草地上的花草在它的照耀下,对比度更加浓郁,白云在天上做起了追逐游戏,巨大的身影在大地上来回移动;牛羊躲到了山阴处,鸟儿、虫儿也不知躲到了哪儿;雄鹰也懒的扇动它那宽大的翅膀,在白云下滑翔。
此时,我趟在厚厚的草甸上,闭上眼睛,看到一团温暖的光,由黄转而为红、我的身体飘浮其中,感到跌入了另一个境界,耳边响起了“嘘嘘” 声,那是微风佛过身边的小草的交谈声,我已感不到自己的存在了,忽然又听到了强劲的“咚咚”声,似牛皮大鼓,我知道那是我心跳的声音,那团光又将我引入了混沌,然后我就象一个喝饱了母乳的婴儿一样睡去。直到太阳下山,凉风吹来。
现在的我,再也不能象婴儿一样入眠。
<<<
作者:一叶无舵 回复日期:2007-6-2 10:07:00
很久了,上来看看如水的忆青海是不是写完了,看来让我惊喜,又有了新朋友。
我今天有时间来助一下兴,让大家继续回忆下去,看有没有更多的青海朋友,加入我们这个在蓝天白云下成长起来的为了希望为了美好的一代。
青海,格尔木应该是我的第二故乡了,在这里成长,童年的记忆有着太多的幻想与渴望,就像如水说得那样,它是广大而宁静,但不能说它的植被是广茂,从湟源往西,我说它是苍凉的,虽然有着蓝天,有着白云,但给人的感觉就像人到了暮年,没有生机,可却顽强的活着,活着是为了记住它曾有过得童年,青年与壮年,那些美好是支持它活到现在的理由,是想看到它还有没有一次青春期的萌动,是想走到它几一年前的辉煌!
作者:一叶无舵 回复日期:2007-6-3 21:34:00
说是有时间了,但刚做到电脑面前就被红尘里没完没了的琐事叫走了,哎,想坐下来真难。。。。。
青海,我提到它心是痛的,虽然我现在还陪伴在它身边,但我抬头看它,特别是我每次出差和休假回来,每从兰州往上走一点,我的心就痛一分,到湟源再往上走,我的泪就会潸潸而下,我不知我的父辈是怎样在这里奋斗了大半生,他们来时格尔木到处是荒草,草是没有内地的草高的,<它没有疯长的力量,好像是离天太近的缘故吧,才把它们压抑的无法生长,>他们的帐篷就搭在草上,白天劳累一天,晚上躺下就睡了,晚上一场大风刮来,第二天就分不清张三李四是谁了,相互看看,只有眼睛是黑白分明的,每当父亲给我讲他们的青春是怎样过来的时候,我的心就收的紧紧的,我感到就要窒息而死了。记得小时候有一次晚上晚上刮风,父亲出去玩了,母亲让我去给父亲送衣服,路不远,大概有70米的距离,刚出门就被大风刮倒了,我几乎是爬着到了别人家的,可那时父亲说:“是小风,你根本没见过大风”,晕吧?现在想起来那晚的感受,我都没想到我活到了今天。我住的地方离盐湖很近,往北走除了一些修青藏路留下的一片无名坟场以外,就是一望无际的盐湖了。在内地看到的是百花争艳,青的山,绿的水时,回到这里,也算是我的第二故乡,它竟是苍凉与灰蒙的,虽然它有很美丽的传说,但我没有看到,我只看到它的苍凉,它的低沉,只看到它老了,也许宇宙会给它第二次青春,但那时我也看不到了,就算这样,我还是依赖着它,拥抱着它,渴望着它的美丽!
迁得出能致富 海东4000农民安家塘格木>>>
草原记忆(二)
昨日半夜就开始下雨,直到早上出门还在下,这里又开始了多雨的季节,这场雨一扫前几日的闷热天气,这城市里的雨除能让空气清新点外就只有这一点好处了。骑着电动车,穿着雨披,经过流淌着污黑雨水的街道,看着满城的车辆和人们在红绿灯和交警的“指挥”下,遮遮掩掩、小心翼翼穿行其中,象在逃避着什么;直到坐到办公桌旁许久,我对这雨的厌恶还挥之不去。
这让我想起了那片草原的雨。青海草原即是在多雨的夏季也没有几场象样的雨;因此在我记忆中它的每一场雨都是欢快的,惊喜的,那哗哗的雨声象一首园舞曲,雨滴们伴随着这曲子在大地上肆意的挥洒着来自天外的舞姿,而迎接它的大地万物一片欢歌,就象一首儿歌中唱到的:“小草说,下吧、下吧我要长大!花儿说,下吧、下吧我要开花……”。
这雨是迅速的,刚才还是乌云压顶,一会儿就迅速散开,象散布在谷场上的白棉堆;就只有西边的天空还有些黑云,阳光从云隙穿射而下,零七八碎的洒将在挂满雨滴的草地上,透亮的雨滴把阳光折成七色,随意丢弃在地上;即而在另一边天空上划过一道(甚至是两道)彩虹,象雉嫩的孩童刚画上去的,色彩浓郁而鲜亮。雨后的天空、白云、草儿、花儿都被浆洗了一遍,重新染色,就连泥土都洗出了光泽。
当然雨后最高兴的还是我们,邀两三小友,背上背篓,拿上小铲我们就向草地进发了,要采到最新鲜的蘑菇,雨后初晴是最好的时候,去早了它们还没有拱出地面,去晚了它们会生虫变老。蘑菇喜荫,最多的地方是在背阴的缓坡地带,还有就是废弃的牛羊圈周围,象我们这些每年都要采蘑菇的“老手”都有自已的“根据地”,老远就能看到地上鼓起的上土包,依旧直奔过去,一铲下去,圆圆的、白嫩嫩的蘑菇就从泥土中滚将出来。质地最好的是乒乓球大小、没有开伞的,牛羊圈旁的也不如草坪上的好。
采回去后当然少不了一顿美味,其中最难忘的就是用羊肉和着蒜苗爆炒后下面片了。吃不完的,切成片,用细绳子穿起,挂在院子里,几个大太阳就晒干了,要吃的时候用开水泡开,鲜味依旧。
现在在市场上卖的都是人工培植的,已称不上真正的山野之珍了。
记忆好象越来越乱了羊肉蘑菇面片,真的记不清是不是那个时候还是后来才吃的了塘格木现在沙化很严重,学校门口的那片杨树林基本没有了,学校后山就只剩下草疙瘩了,一大队路旁的树也基本没有了.塔拉上的路每年春天都会被沙子埋掉.
真想回去看一下
这是以前写的,放在这个贴子里还是比较合适的.
我回不去了
我是一个高山草地上来的孩子
脚上裹带着干净的泥土
散发着牛羊和青草的气息
怯怯地
打量着、趋步前行
不敢稍作停留
在这个城市
溪水在管道中流淌
尘嚣侵扰着
梦已不在的夜晚
红绿灯和斑马线只不过是道路的装饰
诚实被谎言和虚假嘲笑着抬不起本就高贵的头颅
我双脚的泥土洗净了
躲在鞋袜中老去
我的目光被阻挡在陆离的霓虹前
看不清七色光华
我的气息混杂在都市的尾气中
正在失去清香
行走没有了方向只能低头找寻
思绪没有了翅膀再不能飞翔在茫茫星空
我回不去了
回不去了
躺在草地上看雄鹰展翅
奔跑在开满狼毒花的原野上
聆听风雨和自己的心声
--------------------------------------------------
以上是一个叫: <如水的人生> 所写下有关他对青海的记忆的片断。看了后好象自己又回到了童年。他描述的太逼真了,他说出了我对青海怀念的心情。
作者:如水的人生 提交日期:2007-4-3 12:10:27
我的记忆青海
离开青海近十年了,前几日一个偶然的机会,居然见到了中学的同学。谈起青海,谈起我长大的地方,感慨颇丰。就象一个从小一起玩大朋友所说的:青海再也不是我们儿时的青海了。于是记忆中的那些事和物、模糊的和清晰的都在脑海中跳跃、翻腾着,有一种冲动,用文字把它们“记忆”起来。因为我已经感觉它们正在支离破碎,越来越远去,生怕有一天全部都会从脑海中消失,便不知道自己从何处而来,曾经在哪儿停留……
可是有时记忆总是不太真实的,它是会取舍的、会修改的、它总是把美好的记忆牢牢抓住,丢掉那些容易刺痛你肉骨的回忆,它夹杂着后来的很多经历、感受,它隐藏了许多真实的东西,甚至还有虚伪的内心在里面;在所有的回忆中分不清哪些是真实存在的,哪些是虚幻的,根本没有办法剥离,因此也就权且让它们都在那吧。
看看网上那些去过青海的人们对她的感受和评价,大都是高山、蓝天、白云、明媚的阳光、飞翔的雄鹰、草地和草地上的牛羊、淳朴民风、安静详和的黑红色面容,还有通向天边的笔直的“天路”……无一不给他们以震撼、以感触。
虽然,在近几年回去过几次,可我认为我从没真正的回去过,谈不上对现在的青海的感受,也只能从那些我的支离的、破碎的、不太真实的记忆来感受自己的青海。也借此充实一下我久已没有更新的博客,
由于,因此我的记录也是片断的,残破的,先这样“记”着走吧。
或许当我“记忆”完了那些事和物,再回头看一下,就可以发现一个已经过去的、真实的我和我的青海。
那些群山和荒野
一提到青藏高原人们往往想到的是西藏。其实不然,青藏高原青海占据了更大的部分。对青海的记忆,感受最深的就是一个字,静!一切都那么静谧和安详。
在我的记忆中,那里的山总是灰色的、它们一直就在那儿,除非夏日草长时节,你走近它的身边,才能看到它青色的面容;天空上云朵是一片片的,三三两两聚在一起四处游走;雄鹰也不是常能看见的;草地是空旷和荒芜的,很远就能看到牛羊经过之处的飞扬尘土;散落其间的人们,身边的人和你目光能极的人都离的非常远。他和他怀抱中的一切,好像亘古已来就无声无息的存在着,没有人听的到它们,所有的声音都被它大而无边的空旷吸食掉了,你只能去看、去感触。也或许他们本就不屑于用声音显示自己的存在,因为它的魅力是不用着力“叫卖”的。
四月已近过半,这座城市里的空气中已经弥漫着燥热的气息,满眼、满耳尽是嘈杂,清风中都夹杂着烟尘和喧嚣。不经意间,脂粉和香水味已经充斥着街头。
此时的青海却是另类的,你站在一个高处,极目望去,就像看一幅风景,景物单调,远处是连绵不断的山,眼前是起起伏伏的旷野;色彩单一,永远的青色和灰黄。你和那些卑微的生灵是属于她的,隐匿在这风景中,千百年来都是如此,不会改变。
如果从空中府看,这里只有群山和荒野,但是我知道,在这片荒芜的空间,只有用最平庸的生命,站在这片土地上坚韧的生活过,就会立刻被他占满你的灵魂,无论你走到哪里,他都镌刻在你的记忆中。
塘格木(一)
我从出生到十六七岁,机乎没有离开过一个叫塘格木的地方(3岁的时候和父母回过一次老家,但那段记忆已经消失了),塘格木应该读“塘格尔木”藏语的意思是“草原上的星星”。那是一个没有多少人知道的地方,就象茫茫星空中的一个亮点。
塘格木位于青海省共和县境内,从行政区划上隶属于海南藏族自治州,从西宁沿214国道,经湟源,翻越日月山,过倒淌河,进入共和县城(海南藏族自治州府所在地,叫恰不恰镇),再往南,经过三级台阶一样自然上升的“塔拉台”,(塔拉是藏语,高地的意思。这一处被称为塔拉台的风蚀地带,有三个台阶,当地藏人叫一塔拉、二塔拉、三塔拉)到三塔拉就会有一条向西的沙石路,顺着这条路的不远方就是塘格!。
塘格木在宽旷的切吉旷野东缘,这一片草原在唐代此处曾被称作大非川草原(西汉末年的支冬加拉古城也位于此),是唐与土蕃交战的主战场。 214线省道正好穿过这片地势起落和缓,中间夹杂了小片沙漠的半干旱型大草原。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大非川这片荒滩上出现了塘格木农场,于是有了房子、有了树,有了一些庄稼。
我生活的这片无比宽阔、高寒的大地上曾经是丝绸南路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千多年前,在骑着“青海骢”的吐谷浑人的引导下,满载着货物的驼队就是行走在我们目光所及的这些地方;它也曾是吐蕃40万大军迎战十万大唐将士,结果大唐将士全军覆没的地方,在萧萧的风沙下,似乎能听见铁马金戈;也是唐蕃再次和亲,金城公主入藏经过的地方。
塘格木(二)
塘格木实际是一个劳改农场,另一个名称叫青省第十三劳改支队,海拔近四千米,往北几百公里就是有名的青海湖。这里没有污染,没有噪音;这里没有汽车尾气,没有大城市的喧嚣。
这里其实是一个大型监狱,关押的大都是重型犯,还有一部分政治犯,著名的魏京生就曾关押在这里。它的建制有点象军队,机关为场部、然后分为一、二、三、四、五共五个大队,再往下分某某中队,每个大队都有一座监狱,加上一个特殊监狱共有六个,每个大队都驻有一个连队的武警,他们主要是看管监狱和里面的犯人的。各个大队相互之间很远,散布在方圆几十公里的草原上。
在期间夹杂着几个藏族村,至今还记得它们的名字:红旗、五一、宁曲村等。从名字上就能看出,它们不是自然村落,是在特殊时期形成的半游牧式的藏族村,青草返青时,除了老人和孩子留在村子里外,家里的青壮年便牵着驼着帐篷、锅碗等简单家什的牦牛、带上炒面、酥油和茶三样不可缺少的食品,赶着他们的牛羊,到各自己的草山上放牧生活,寒冬到来的时候,则又回到村子。他们的游牧式生活也有只有短短几个月时间,因为这里只有到了六月份,青草才能慢慢变绿,然而,八月之后又迅速地变黄了。
农场各项设置齐全,俨然就是一个小社会,这里有榨油房、豆腐房、有养鸡厂、养猪厂、酿酒厂、磨坊等生产厂房,与生活相关的商店、邮局、银行、书店、电视转播塔、电影院等等,甚至还有铁匠铺(主要用于打造农具,镰刀、锄头、铁锹等),开垦了大面积的农田和菜园,可以说基本达到了自给自足。
每个大队都有上千亩的农田,人力是无法完成这样的大面积耕作的,于是又有了管理和操作农机具的机耕队。这里高寒缺氧、土地贫瘠,只适于油菜和青颗这样的耐旱、耐寒的植物,而且必须实行轮种和修耕制度,就是一块田里,今年种油菜,那么明年就必须种青颗,每隔三五年就要抛荒什么都不种,目的就是为了保证产量。这块土地属半干旱型草原,一年里雨水稀少,靠天吃饭是不行的,那自然就有一座水库,由那儿引水浇灌这些农田。
我的童年就是在塘格木的一个叫水库的地方度过的。
水库
由塘格木的场部向西经过红旗村,不断的向高处走,到达一处群山的边缘,那连绵的山应该是昆仑山的南缘。
水库就建在两座山的之间,中间拦起了一道大坝,收集从大山深处流出的溪水形成一个很大的水库,整个塘格木的生活、生产及农田用水全靠它,包括那此邻近的藏族村的用水也靠它。
有一次因为用水纠纷,和一个藏族村发生了冲突,双方发生了械斗。我们这些汉人当然不是他们的对手,被打的都钻进了一个桥洞,藏民冲不进来,我们也跟本出不去,因为他们的“抛子”能打很远,也很准;相持了很久,后来还是找来了队长向藏民鸣枪示威,才得以脱险。当时我还很小,只记得被大人关在家里不让出来,只是看到那些被打伤的大人们,被抬着或搀扶着回来时痛苦的表情。
我们的住宅区就在那个大水库的旁边,四周都是山,是真正的远离尘世,又加上消息闭塞。我们这些小孩子,除了在书本上知道有个北京天安门外,就只知道西宁的大十字,想象中大十字是一个非常大的商店,能卖到任何我们能想到的东西。
当时都是住的土坏房子,睡的是土炕,冬天烧火墙,没有什么幼儿园、学前班之类的,在上学之前,都是以那儿的山,那儿的水为伴,大人们不会担心我们走丢。
水库(续)
在那个山沟的童年记忆中山很近,那是我们的天地,前面的山上有一个“神仙洞”,是山上自然形成的一个洞穴,傍晚的时候时常能看到那洞边燃起的篝火,对我们来说是很神秘的地方,多年的好奇,至使后来上去过,才知道那是一个喇嘛苦修的场所,除了简单的生活用品外,还挂着许多的风马旗和经幡、供俸着“神像”,当时的我们并不知道宗教对他们的重要性。
听大人们说,在革所有的命的时期,革命小将上去过把喇嘛们赶走,从里面缴获了许多经书,那书是用黄缎子包着的(我家里曾有一块,黄的晃眼,质地很好),纸是一种绵纸,后来我再也没见过这种纸,纸质绝对是上等,轻薄、柔韧、洁白。那年月没人敢保留(如果留到现在一定能值不少银子呢),倒便宜了我们的小屁屁,用它当手纸感觉比用现在的纸巾舒服多了。回想起来简直是亵渎。
水库和它的水成了我们的游乐场,冬天结很厚的冰,汽车都可以在上面开行。滑冰是自然少不了的一项游戏。小孩子们就玩冰车,大孩子们都用冰鞋。这两种玩具都是自已做的,冰车就是用两块方木,上面钉以木板,可容一个人座下,方木下面固定钢金或粗铁丝,人座在上面用两根有尖的铁棍撑着滑行;冰鞋也是用两块方木,长短以自己的脚长而定,将钢锯条深深的锯进去,前方订上钉子当抓钩,用带子捆在鞋上,滑技好的每只上只用一根锯条,不好的每只上就用两根以保平衡。
夏天最好的日子是关闸蓄水的时候,水渠的水很小,里面有很多小鱼,黑黄色、无鳞,一匝长,应该是湟鱼。我们和大人们一起拿着小网眼的筛子,能捞很多,回家后将那些小鱼去头、内脏,用盐等佐料腌一下裹上面糊,下油锅一炸真是美味无比。
夏日的河滩也是很好的一个去处,由水库渗出来的水汇集成很大的一片湿地,我们叫河滩,学术语叫辫状水系,然后汇成一条小河顺着山沟流向远方,至今也不知道流向何方,那不是我们关心的事情。几乎每个夏天我们都留连在那片河滩上,不知道回家、忘了上学,为此而挨打或罚跪是经常的事,记得最清楚的就是跪在小板凳上,后来学校的罚站对我们来说是小菜。
草原记忆
我曾经有幸一个人在夏日空旷的草原上呆过几日,没有人,没有岸,除了草地,远处的群山、就是头顶的天空。没有害怕,没有畏惧、没有苦涩、没有忧伤、也不觉的孤独寂寞,好象回到了原点,有的只是安祥、宁静,让我在温暖的温柔中忘却。
夜晚是一片死寂,除了断断续续的狼嚎,就只有那明净的夜空包裹着你。飘渺的星空干净、空灵、恬静,我用心灵触摸着那些闪烁的星光,轻轻地拨动无名的情弦,无缘的伤感在心中响起,它们带着我去远方寂静的国度,此中感受说不清、写不出、辩不明。
自从离开了草原,我就再也没有看到过这样的星空。记得,有一位哲人说过,:"一个民族需要一群仰望星空的人,他们不只是注意自己的脚下."。当然我不是那样的人。我只希望能经常仰望一下自己的那片星空,让心灵不再烦闷。
清晨,朝阳透过草尖上晶莹的露珠,微微闪露着光芒;清雅的草香荡漾著,轻轻落下;鸟儿、虫儿呼唤着,等待大地醒来;牛儿、羊儿在半人高的芨芨草中悠闲的漫步,时隐时现;天边朝霞的炫色也由浓变谈,进而还原成雪白的本色。
当太阳升至穹顶,强烈的阳光刺眼而炫目,草地上的花草在它的照耀下,对比度更加浓郁,白云在天上做起了追逐游戏,巨大的身影在大地上来回移动;牛羊躲到了山阴处,鸟儿、虫儿也不知躲到了哪儿;雄鹰也懒的扇动它那宽大的翅膀,在白云下滑翔。
此时,我趟在厚厚的草甸上,闭上眼睛,看到一团温暖的光,由黄转而为红、我的身体飘浮其中,感到跌入了另一个境界,耳边响起了“嘘嘘” 声,那是微风佛过身边的小草的交谈声,我已感不到自己的存在了,忽然又听到了强劲的“咚咚”声,似牛皮大鼓,我知道那是我心跳的声音,那团光又将我引入了混沌,然后我就象一个喝饱了母乳的婴儿一样睡去。直到太阳下山,凉风吹来。
现在的我,再也不能象婴儿一样入眠。
<<<
作者:一叶无舵 回复日期:2007-6-2 10:07:00
很久了,上来看看如水的忆青海是不是写完了,看来让我惊喜,又有了新朋友。
我今天有时间来助一下兴,让大家继续回忆下去,看有没有更多的青海朋友,加入我们这个在蓝天白云下成长起来的为了希望为了美好的一代。
青海,格尔木应该是我的第二故乡了,在这里成长,童年的记忆有着太多的幻想与渴望,就像如水说得那样,它是广大而宁静,但不能说它的植被是广茂,从湟源往西,我说它是苍凉的,虽然有着蓝天,有着白云,但给人的感觉就像人到了暮年,没有生机,可却顽强的活着,活着是为了记住它曾有过得童年,青年与壮年,那些美好是支持它活到现在的理由,是想看到它还有没有一次青春期的萌动,是想走到它几一年前的辉煌!
作者:一叶无舵 回复日期:2007-6-3 21:34:00
说是有时间了,但刚做到电脑面前就被红尘里没完没了的琐事叫走了,哎,想坐下来真难。。。。。
青海,我提到它心是痛的,虽然我现在还陪伴在它身边,但我抬头看它,特别是我每次出差和休假回来,每从兰州往上走一点,我的心就痛一分,到湟源再往上走,我的泪就会潸潸而下,我不知我的父辈是怎样在这里奋斗了大半生,他们来时格尔木到处是荒草,草是没有内地的草高的,<它没有疯长的力量,好像是离天太近的缘故吧,才把它们压抑的无法生长,>他们的帐篷就搭在草上,白天劳累一天,晚上躺下就睡了,晚上一场大风刮来,第二天就分不清张三李四是谁了,相互看看,只有眼睛是黑白分明的,每当父亲给我讲他们的青春是怎样过来的时候,我的心就收的紧紧的,我感到就要窒息而死了。记得小时候有一次晚上晚上刮风,父亲出去玩了,母亲让我去给父亲送衣服,路不远,大概有70米的距离,刚出门就被大风刮倒了,我几乎是爬着到了别人家的,可那时父亲说:“是小风,你根本没见过大风”,晕吧?现在想起来那晚的感受,我都没想到我活到了今天。我住的地方离盐湖很近,往北走除了一些修青藏路留下的一片无名坟场以外,就是一望无际的盐湖了。在内地看到的是百花争艳,青的山,绿的水时,回到这里,也算是我的第二故乡,它竟是苍凉与灰蒙的,虽然它有很美丽的传说,但我没有看到,我只看到它的苍凉,它的低沉,只看到它老了,也许宇宙会给它第二次青春,但那时我也看不到了,就算这样,我还是依赖着它,拥抱着它,渴望着它的美丽!
迁得出能致富 海东4000农民安家塘格木>>>
草原记忆(二)
昨日半夜就开始下雨,直到早上出门还在下,这里又开始了多雨的季节,这场雨一扫前几日的闷热天气,这城市里的雨除能让空气清新点外就只有这一点好处了。骑着电动车,穿着雨披,经过流淌着污黑雨水的街道,看着满城的车辆和人们在红绿灯和交警的“指挥”下,遮遮掩掩、小心翼翼穿行其中,象在逃避着什么;直到坐到办公桌旁许久,我对这雨的厌恶还挥之不去。
这让我想起了那片草原的雨。青海草原即是在多雨的夏季也没有几场象样的雨;因此在我记忆中它的每一场雨都是欢快的,惊喜的,那哗哗的雨声象一首园舞曲,雨滴们伴随着这曲子在大地上肆意的挥洒着来自天外的舞姿,而迎接它的大地万物一片欢歌,就象一首儿歌中唱到的:“小草说,下吧、下吧我要长大!花儿说,下吧、下吧我要开花……”。
这雨是迅速的,刚才还是乌云压顶,一会儿就迅速散开,象散布在谷场上的白棉堆;就只有西边的天空还有些黑云,阳光从云隙穿射而下,零七八碎的洒将在挂满雨滴的草地上,透亮的雨滴把阳光折成七色,随意丢弃在地上;即而在另一边天空上划过一道(甚至是两道)彩虹,象雉嫩的孩童刚画上去的,色彩浓郁而鲜亮。雨后的天空、白云、草儿、花儿都被浆洗了一遍,重新染色,就连泥土都洗出了光泽。
当然雨后最高兴的还是我们,邀两三小友,背上背篓,拿上小铲我们就向草地进发了,要采到最新鲜的蘑菇,雨后初晴是最好的时候,去早了它们还没有拱出地面,去晚了它们会生虫变老。蘑菇喜荫,最多的地方是在背阴的缓坡地带,还有就是废弃的牛羊圈周围,象我们这些每年都要采蘑菇的“老手”都有自已的“根据地”,老远就能看到地上鼓起的上土包,依旧直奔过去,一铲下去,圆圆的、白嫩嫩的蘑菇就从泥土中滚将出来。质地最好的是乒乓球大小、没有开伞的,牛羊圈旁的也不如草坪上的好。
采回去后当然少不了一顿美味,其中最难忘的就是用羊肉和着蒜苗爆炒后下面片了。吃不完的,切成片,用细绳子穿起,挂在院子里,几个大太阳就晒干了,要吃的时候用开水泡开,鲜味依旧。
现在在市场上卖的都是人工培植的,已称不上真正的山野之珍了。
记忆好象越来越乱了羊肉蘑菇面片,真的记不清是不是那个时候还是后来才吃的了塘格木现在沙化很严重,学校门口的那片杨树林基本没有了,学校后山就只剩下草疙瘩了,一大队路旁的树也基本没有了.塔拉上的路每年春天都会被沙子埋掉.
真想回去看一下
这是以前写的,放在这个贴子里还是比较合适的.
我回不去了
我是一个高山草地上来的孩子
脚上裹带着干净的泥土
散发着牛羊和青草的气息
怯怯地
打量着、趋步前行
不敢稍作停留
在这个城市
溪水在管道中流淌
尘嚣侵扰着
梦已不在的夜晚
红绿灯和斑马线只不过是道路的装饰
诚实被谎言和虚假嘲笑着抬不起本就高贵的头颅
我双脚的泥土洗净了
躲在鞋袜中老去
我的目光被阻挡在陆离的霓虹前
看不清七色光华
我的气息混杂在都市的尾气中
正在失去清香
行走没有了方向只能低头找寻
思绪没有了翅膀再不能飞翔在茫茫星空
我回不去了
回不去了
躺在草地上看雄鹰展翅
奔跑在开满狼毒花的原野上
聆听风雨和自己的心声
--------------------------------------------------
以上是一个叫: <如水的人生> 所写下有关他对青海的记忆的片断。看了后好象自己又回到了童年。他描述的太逼真了,他说出了我对青海怀念的心情。
-
popokoko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6-08 17:5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