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至死

胖大魔

来自: 胖大魔(养老不愁,看我小组) 组长
2012-05-03 14:13:37

×
加入小组后即可参加投票
  • 胖大魔

    胖大魔 (养老不愁,看我小组) 组长 楼主 2012-05-03 14:14:49

    在印刷术的时代,合法的话语方式是书本上的话语方式,讲求逻辑清晰、用辞精确、推理完整,即使是辩论也要遵循以上的原则,只要看看1854年林肯和道格拉斯的辩论就可以知道(这场辩论长达7小时,采用了大量书面化的语言)。这就是印刷术时代信息的一大特征:信息应该是完整地,有逻辑、有情境的。    电报的发明使得亚特兰大地震的消息立刻地传到了阿肯色,维多利亚女王得了百日咳的消息立刻就被美国中南部的群众得知——信息终于获得了自由,脱离了时间空间的限制,满天空地飞。与此同时,作为一种媒介,电报本身的特点也塑造了信息从内容到形式上的变化。    电报要求所承载的信息必须是简短的,所以信息被抽取、分割了,一事件务必舍去前因后果和它发生的情境,而只突出它最重要、最吸引人甚至是最骇人听闻的部分。    与此同时,人们获得信息和使用信息的目的也发生了变化:过去(印刷术时代),人们获得信息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获得信息和付诸行动是对等的。现在大量脱离了情境的、于我们生活无关的信息,比如维多利亚女王得了百日咳,充塞了我们的耳朵。获得信息不再是为了行动,而仅仅是为了消费信息、获得感官享受。尤其是电视的发明,最直接的结果是带了图像的繁荣,图像的出现彻底改变了人们认识信息的方式,并且彻底削弱了文字的作用,正如作者所说,图像不是作为文字的补充出现的,而是作为文字的替代品。    从来没有哪一种媒介能如此符合人们的心理需求——人类对感观刺激的寻求,并且不需它不需你付出任何努力就可以获得满足,正如格布纳所说:    “电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生活中最有吸引力的东西。我们生活在一个绝大多数人不会关掉电视的世界里。如果我们不直接从电视得到某种信息,我们也会通过其他人得到它。”这使得信息变得没有内容、没有历史、没有语境,也就是说,信息被包装成为一种娱乐。    在电视的时代,无论你说什么、做什么,只要你想引起关注,就必须使自己的言行具备娱乐性,在电视的时代,最不受欢迎的就是那些面无表情、身体僵硬地宣讲自己理论的人。新的游戏规则是——你须先娱乐大众,才能获得自己所需。在这种情况下,“文化生活被定义为娱乐的周而复始,严肃的公众对话变成了幼稚的婴儿语言,一切公共事务形同杂耍,那么文化灭亡的命运也就在劫难逃。”    这本书教我们从一个新的角度思考文学从兴盛到衰落的历史变化,重新看待我们身边那些习以为常的事,比如代沟、比如超女,比如日本漫画。最后作者引用赫胥黎在《美丽新世界》里表达的思想告诉我们,由于电视,人们感到痛苦的不是他们用笑声代替了思考,而是他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笑及为什么不再思考。   

  • 胖大魔

    胖大魔 (养老不愁,看我小组) 组长 楼主 2012-05-03 14:15:41

    人类的思想传播跟随着书籍、报纸、电视、互联网的技术进步方式而前进。       上个世纪80年代,当《少林寺》风靡全中国的时候,记录李连杰成长的画面中,除了苦练功夫的画面外,还有李抱读文学名著的身影。若干年后,已到娱乐之城香港发展的李,对采访的记者说:我只听音乐,看录影带,没时间读书了。       这是电视战胜书籍的一个象征。电视跟报纸一样,传递更多的信息,但更形象,传播更快,对文化的影响也更为巨大。       电视作为一种媒介,暗示了它特有的构成方式 :(1)你无须任何知识前提,就可以了解。(消息而非知识的认知条件);(2)丰富多彩而应接不暇的画面; (3)不需要转换的逻辑关系:上一秒中还在悲惨伤心,下一秒已经在畅想未来、欢天喜地了;       电视的全民化倾向,使得一些不宜于电视表达的文化内容开始衰落:文学的衰落、相声的衰落、戏曲的衰落....       电视的特性和其营运方式,一开始就注定了和商业的联系。商业活动和广告是电视的主要受益来源。       电视的娱乐化表达,掩盖不了这样的一个事实:它能胜任传播,但取缔了思考;人们谈论电视的内容,却不讨论电视该有什么内容或没有什么内容。       其实在这一点上,互联网有着惊人的相似:信息更大、互动性更好。有着更广泛的传播,信息的质量却未必成数量级的提高。人们未必得到更多的想法,而是被更多的趋同。从思想、创意到实践的方式,都更缺少差异性。文化被一种媒介混合同化。       我个人认为《娱乐至死》是这样的一本书,它提出了一个严肃的问题:媒介的发展,是不可阻挡的。问题是该如何认识到新媒介的局限,媒介的特性更多的为唯利是图的商家所利用,我们生活在一个娱乐化时代,到底给我们的文化带来了什么样的冲击和挑战?我们如何保持书籍在人类文化进化中的价值?       现在的一代,生下来在日本卡通和迪斯尼的动画中学习,在好莱坞的大片中成长,在韩国泡菜中学习儒家文化。我们的导演在飞来飞去的武打中,打得都是三维动画的高科技。我们正生活在一个没有自己文化根的时代中,不知是一种进步,还是一种悲哀。       《娱乐至死》代表着一种深刻的预见和尖锐的批评:天空会毁灭,我们会毁灭,孩子们健康成长。

  • 胖大魔

    胖大魔 (养老不愁,看我小组) 组长 楼主 2012-05-03 14:19:13

    整本书都是为了说明一个观点,媒体是如何影响其承载的信息,人们的思考方式,甚至是整个社会文化的。该书的背景是电视时代,强调的是电视媒体的间断性和娱乐性将印刷机媒体的逻辑性和严谨性的特质统统推翻。反观现在,虽然是网络时代,又何尝不是这样呢?媒体变得更加碎裂和娱乐,新浪新闻的更新速度是以半小时为时间点,于是我们就不停地刷新新浪,以为得到了很多的信息,可是这些繁多的断裂的信息残片又给了我们什么呢?没有联系,也进而更没有思考的价值。我们只是为了“知道”而知道,而媒体以提供我们更多的“知道”来获取注意力进而获取利益,受损的只是我们的思考能力。同时,社会也变得更加的娱乐,Youtube和PSP的流行,让人们在任何时间点以及任何短暂的时间碎片都能够娱乐,可以看到,美国大选时,每一个候选人都在Youtube上设立站点,这也许是严肃向娱乐的妥协吧?(必须承认竞选本身就变得越来越娱乐化,为了争取更多的选民而不是政治智慧的比拼,使佩林成为了副总统候选人。形象、气质在大选中变得越来越重要的同时,似乎美国大选正在成为“American Idol”的政治版)       这种趋势的本身是非常可怕的,引用书中的观点是,它让人们对周边事务的看法脱离自身,全盘娱乐化以及扼杀了人们联系事物,独立思考的能力。媒体告诉我们的很多信息,可是我们知道这些信息只是为了娱乐。越来越多的情况是我们知道俄罗斯进军格鲁吉亚,只是为了增加饭桌上的谈资,并不是我们本身对地缘政治有着深厚的兴趣。我们的了解程度大多也就止步于那些伤亡的人数和双方领导人热烈的嘴仗,可是背后北约与俄罗斯的较劲,高加索地区的历史渊源由于太不娱乐化,不会被大众所乐见和乐知的。当人们以知道完全脱离自己的理解能力的信息片段为乐趣的时候时,这样不会是一个好现象的。同时,更可怕的是这个局面造成人们正在丧失联系事物,独立思考的能力。我们知道的信息的太多,我们已经过于崇拜信息的力量,放弃了对自己独立思考能力的坚守。这种人们对信息的盲从就造成不连贯的信息对社会的冲击越来越大。以股市举例子,新浪财经提供给我们的信息的频率是如此的之快,信息量是如此之大,失去联系事物,独立思考能力的人们随这些前后矛盾的信息上下起舞,因为他们没有判断的标准,他们想停也停不下来。所谓愤青很多人都号称是非常关心政治的,他们知道的政治新闻也是不少的,小到某个日本的小道消息也会激情他们的愤慨之情,可是,你有没有观察发现,他们的情感虽然炽烈,但却是碎裂,只针对某个事件的而发,很少能联系起事件建立起自己的逻辑,进行独立的思考。因为,中日历史是一定要放在一个历史的长河下联系的思考才会有意义,从中华人民共和国为与日本建交放弃赔偿,到日本20年大量低息贷款给中国不被人所知,再到中日关系的政治冷经济热……,厘清背后的逻辑,才会发现也许很多事情并不是看到的那样。这种趋势造成的后果是社会越来越容易被煽动,越来越肤浅。从这个角度,90后的所谓“脑残”也变得很好理解了,请不要责怪他们,他们只是伴随他们成长的媒体的牺牲品。       最后,这个趋势有被改变的可能吗?作者是悲观的,读完书,我也是悲观的。社会的肤浅化和娱乐化是不可逆的,自己每天校内,豆瓣也是在娱乐化,不是吗?但是,我想说的是,换个角度看,在这个娱乐化的社会,独立思考能力将越来越变成一种稀缺的资源,你可以去娱乐,但请你好好去修炼一种联系事物,独立思考的能力,因为这种能力在周围人变肤浅的同时,越来越成为一种核心竞争力,能为你挣来更多资源供你娱乐。所以,每天要坚持读书,地铁里,公车上……挤出时间去阅读,每天在地铁上,看着和我一样在读书的人,我想他们都是明白的人,他们正在为自己的竞争积累核心竞争力。福音书说“信基督者有福 ”,我说“坚持阅读,拒绝被娱乐化的人也一定是有福的”。         原文摘抄:      第一章 媒介即隐喻   麦克卢汉“媒介即信息,深入一种文化的最有效途径是了解这种文化中用于对话的工具”      “但是我们的媒介,包括那些使会话得以实现的符号,却没有这个功能。它们更像是一种隐喻,用一种隐蔽但有力的暗示来定义这个现实世界”      制造分秒的时候,钟表把时间从人类的活动中分离开来。钟表是怎样使人变成遵守时间的人、节约时间的人和现在被拘役于时间的人      书面的文字使思想能够方便地接受他人持续而严格的审察。      把诸如文字或钟表这样的技艺引入文化,不仅仅是人类对时间的约束力的延伸,而且是人类思维方式的转变,当然啊,也是文化内容的转变。      12世纪眼镜的发明不仅使矫正视力成为可能,而且还暗示人类可以不必把天赋或缺陷市委最终的命运。      第二章 媒介即认识论   我想证明,在印刷机统治下的美国,话语和现在有很大的不同——清晰易懂,严肃而又理性。   真理的定义至少有一部分来自传递信息的媒体的性质。      任何一种媒体都有共鸣,因为共鸣就是扩大的隐喻。      印刷术的兴起造成了诗歌、谚语、俗语、寓言或其他任何代表人类口头智慧的表达方式的衰败。      真理不能,也从来没有,毫无修饰的存在      印刷术树立了个体的现代意识,却毁灭了中世纪的集体感和统一感;印刷术创造了散文,却把诗歌变成了一种奇异的表达形式;印刷术使现代科学成为可能,却把宗教变成了迷信。      第三章 印刷机统治下的美国      第四章 印刷机统治下的思想   林肯和道格拉斯的辩论,每场竟然持续七个小时。首先,用当今的标准来衡量,那时的听众具有超常的注意广度。其次,那时的听众必须具备非凡的、理解长句的能力。      电视文化中的人们需要一种对于视觉和听觉都没有过高要求的“平白语言”。葛底斯堡演讲对于今天的听众来说,恐怕近于天书。      一旦语言付诸印刷机,语言就不可避免成为一个想法、一个事实或一个观点。      阅读过程能促进理性思维。铅字那种有序排列的、具有逻辑命题的特点、能够培养沃尔特温格所说的“对于知识的分析管理能力”。阅读文字意味着要跟随一条死路,这需要读者具有相当强的分类、推理和判断的能力。      印刷术通知下的文化中,公众话语往往是事实和观点明确而有序的组合,大众通常都有能力进行这样的话语活动。      印刷术赋予智力一个新的定义,这个定义推崇客观和理性的思维,同时鼓励严肃、有序和具有逻辑性的公众话语。      18世纪和19世纪的美国公众话语,由于深深扎根于铅字的传统,因而是严肃的,其论点和表现形式是趋向理性的。      因为理性思维的推崇,自然神论的生逢其时      这并不是说,印刷术时代发表的文字就一定是真实的。文字不能保证内容的真实性,而是形成一个语境,让人可以问“这是真的还是假的”      第五章 躲躲猫的世界   电报使脱离语境的信息合法化,也就是说,信息的价值不再取决于其在社会和政治对策和行动中所起的作用,而是取决于它是否新奇有趣      我们也许可以说,电报对公众话语的贡献就是使它变得无聊而且无能。电报还是公众话语变得散乱无序。它带给我们的是支离破碎的时间和被割裂的注意力。电报的主要力量来自于它传播信息的能力,而不是收集信息、解释信息或分析信息。这方面,电报和印刷术截然相反。例如,书籍就是收集、细察和组织分析信息观点的绝好容器。      电报式话语不允许人们进行历史的回顾,也不鼓励深入的分析。对于电报来说,智力就是知道很多事情,而不是理解它们。      摄影与语言作为话语模式的本质区别,第一点区别是,摄影师一种只描述特例的语言。与自此和句子不同的是,摄影无法提供给我们关于这个世界的观点和概念,除非我们自己用语言把图像转换成概念      照片表现的是事实,而不是关于这些事实的讨论或从这些事实得到的结论      一切真正的理解起源于我们不接受这个世界表面所表现出来的东西      照片为你所听到的一句话提供了语境,而这句话又为照片提供了某种语境,然后你甚至会相信你确实学到了什么东西。      在电报和照片成功地把新闻从有用的信息转变成没有语境的事实时,纵横字谜在美国成为一种非常流行的消遣。这种巧合说明现代技术彻底改变了人们对于信息的态度,过去人们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而搜寻信息,现在是为了让无用的信息派上用场而制造问题。      在《图像》一书中,布尔斯廷认为图像革命的主要产物是“伪事件”,即蓄意安排用于被报道的事件,如记者招待会等。而伪语境的作用是为了让脱离生活,毫无关联的信息获得表面的用处。      电视已经赢得“元媒介”的地位——一种不仅决定我们对世界的认识,而且决定我们如何认识世界的工具      电视的思维方式和印刷术的思维方式是格格不入的;电视对话会助长语无伦次和无聊琐碎;“严肃的电视”这种表达方式是自相矛盾的      第六章 娱乐业时代   后视镜思维“认为一种新媒介只是旧媒介的眼神和扩展”      当我们谈论电视的时候,我们不是指一种技术,而是指一种媒介      我们经常会想到小波那第一次看见百老汇和四十二大街上夜间闪烁的霓虹灯时发表的精彩评论。他说,如果你不识字,那么这些灯光无疑是美丽的      但我们这里想要说的不是电视的娱乐性,而是电视把娱乐本身变成了表现一切经历的形式      娱乐是电视上所有话语的超意识形态。不管是什么内容,也不管采取什么视角。电视的一切都是给我们提供娱乐的。      新闻节目是一种娱乐形式,而不是为了教育、反思或净化心灵,而且我们还不能过于指责这些把新闻节目作此定位的人      电视上的讨论,没有论点和反论点,没有依据的假设,没有解释,没有阐述,没有定义      “让我想一想”这样的话语不仅减慢了电视节目的节奏,而且还造成一种不确定或不完美的影响。      思考无法再电视上得到很好的表现,这一点导演们很久以前就发现了。      思考不是表演艺术,而电视需要的是表演艺术。美国广播公司展示给我们的是原本具有高超语言驾驭能力和政治见解的人现在屈服于电视媒介,是致力于表演水平的提高而不是表达他们的思想      任何人都可以在电视上看到这一切,甚至更多。这就解释了为什么电视对于文化会产生如此巨大的冲击力。电视是我们文化中存在的,了解文化的最主要方式      第七章 “好……现在”   “好……现在”是为我们的语法增添了一种词类,一种无法连接任何东西的连词,相反,它把一切都分割开来      电视为真实性提供了一种新的定义:讲述者的可信度决定了事件的真实性      事实上,电视新闻并不想提醒观众某条新闻有严肃的内涵,否则观众在新闻播完后,还必定要继续思考,这样就会妨碍他们观看下一条新闻。      在“好……现在”这种文化中,观众其实是播音员的合作伙伴,他们希望播音员在扮演其角色时要表现出说得过去的严肃性,但同时又不需要真正理解角色的含义。      我们希望书和其他一些媒介(如电影)应该保持口气上的一直以及内容的连贯性,而对电视节目就没有这样的要求,尤其是对电视新闻。我们已经习惯了电视的不连贯性,任何一个心智正常的人都不会因为播音员在播完有关核战争无法避免的新闻之后说“巨无霸广告后我们再见”而厥倒。我们无法想象这样的情况会对我们的世界观产生怎样的影响。      掩藏在电视新闻节目超现实外壳下的是反交流的理论,这种理论以一种抛弃逻辑、理性和秩序的话语为特先      电视通过创造出一种可以被称为“假信息”的种类改变了“得到信息”的含义      我们已经彻底地适应了电视中“好……现在”的世界——所有的事件都是独立存在的,被剥夺了与过去、未来或其他相关事件的关联——连贯性消失了,自相矛盾存在的条件也随之消失了。没有语境的语境,它只能消失。      第八章 走向伯利恒   第一个结论是,在电视上,宗教和其他任何东西一样,被明白无误地表现为一种娱乐形式。   第二个结论是,宗教之所以成为娱乐是由电视本身的倾向决定的,而不是因为这些所谓的电视传教士存在缺陷      首先我们无法神化电视节目播出的空间      电视只能给予观众他们想要的,电视是“客户友好”型的,要关掉它实在太容易了。      电视最大的长处是它让具体的形象进入我们的心里,而不是让抽象的概念留在我们脑中      第九章 伸出你的手投出一票   如果政治真的像娱乐业,那么他的目的就不是追求一目了然,公正诚实和超越平凡。      在一个电视和其他视觉媒介占据主要地位的世界里,“政治知识”是意味着图像,而不是文字。      一个看过百万条广告的观众可能会认为,所有的政治问题都可以或应该通过简单的方式得到快速解决;复杂的语言无法让人信任,戏剧的表达方式适用于所有问题;争论令人乏味,而且只能让人心存疑惑。      我们无法知道谁最胜任总统或是州长或参议员,但我们知道谁的形象最能排解和抚慰我们心中的不满      电视是一种具有光年速度的媒介,是以现时为中心的。它的语法里没有表达过去的时态      现代人对于历史已经变得漠不关心,因为历史对他们来说没有使用价值。      “我担心我的这个行业……推波助澜地会使这个时代成为充满遗忘症患者的焦虑时代……我们美国人似乎知道过去24小时内发生的任何事情,而对过去60个世纪或60年里发生的事却知之甚少”      在一个本身结构就是偏向图像和片段的媒介里,我们注定要丧失历史的视角。没有了连续性和预警,“零星破碎的信息无法会继承一个连贯而充满智慧的整体”      如果记忆不仅仅是怀旧,那么语境就应该成为记忆的基本条件——理论、洞察力、比喻——某种可以组织和明辨事实的东西。      因为有了电视,我们便纵身跃入了一个与过去毫无关联的现实世界      历史的消失根本不需要如此残酷的手段,表面温和的现代技术通过为民众提供一种政治形象,瞬间快乐和安慰疗法,能够同样有效的让历史销声匿迹,或许还更恒久,而且不会遭到任何反对      奥威尔实际探讨的是一个存在于印刷时代的问题      我们的文化是赫胥黎式的,而不是奥威尔式的,他想尽一切办法让我们不断看电视,但是我们看到的是使信息简单化的一种媒介,它使信息变得没有内容,没有历史,没有语境,也就是说,信息被包装成娱乐。      第十章 数学是一种娱乐活动   杜威“也许人们对于教育最大的错误认识是,一个人学会的只有他当时正在学习的东西。其实伴随学习的过程形成持久的态度……也许比拼写课或地理历史课更为重要……因为这些态度才是在未来发挥重要作用的东西”      电视教学   1. 你不能有前提条件   2. 你不能令人困惑   3. 你应该像躲避瘟神一样避开阐述      从电视上获得的意义往往是一些具体的片段,不具备推论性,而从阅读中获得的意义往往和我们原来储存的知识相关,所以具有较强的推论性         第十一章 赫胥黎的警告   有两种方法可以让文化精神枯萎,一种是奥威尔式的——文化成为一个监狱,另一种是赫胥黎式的——文化成为一场滑稽戏。      问题不在于我们看什么电视,问题在于我们再看电视,要想解决问题,我们必须找到我们怎样看电视的方法。      只有深刻而持久地意识到信息的结构和效应,消除对媒介的神秘感,我们才有可能对电视或电脑,或任何其他媒介活动某种程度的控制。      他们的这种意识往往集中在“我们怎样利用电视(或电脑,或文字处理机)来控制教育”这个问题上,而不是“我们怎样利用教育来控制电视(或电脑,或文字处理机)”上      学生应该学会怎样疏远某些信息形式      人们感到痛苦的不是他们用笑声代替了思考,而是他们呢不知道自己为什么笑以及为什么不在思考

你的回应

回应请先 , 或 注册

5616 人聚集在这个小组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