座谈|闲聊,看书对我来说很危险
-
多多 楼主 2023-02-21 16:57:53 山东
我是从哲学史开始,系统地了解一下思想的走向和各方观点,中间对某个哲学家感兴趣就找他最著名的书来读,对于我们这样的情况来说,中国哲学是更“安全”的一种选择,因为中国人的东西始终讲究“知行合一”,融入自然而非与自然对立,而且我们的思想土壤就是儒思想,除此之外,我会在感到不安全的时候休息,理清思绪确保安全后再重新开始接触
-
野有蔓草 2023-02-21 17:14:28 广东
好的!听起来就很“安全”,我好像一直有点忽视中国哲学现在想起来看部分中国哲学的书籍是即思考又踏实的感觉(西哲时常加重恐慌就先放弃)。突然想起来“上瘾的对立面是联系”对思考上瘾的时候就去建立实在的联系,当然我觉得经历过这样痛苦的uu应该已经很清楚如何对抗了,谢谢uu
-
石雕凿子 2023-02-22 14:11:10 广东
还记得我入门社科哲学不久的时候,看过哪个学者说要在有保护的情况下才能去探究那个虚假之下最真的真理和真我,就一直记着,但是仍然没有避免陷入虚无,只能说打了心理预防针,对自己会面对的境况有一点点认知。 可能也是因为这一点所以我和楼主症状不太一样,是一种慢性的虚无感,在被激发严重的焦虑恐慌抑郁的情况下,会觉得被笼罩在一层膜里,身边的一切如常,很清楚是自己的问题,躯体化症状只有胸闷。 在陷入的时候我会记得提醒自己“这一关我要过”“生活本身的美好不是假的”“解构啥也别解构自己生活中的美好”,念起既觉,觉既不随。 行动上我亲测有效的缓解方法有两个,一个是和亲朋好友聊天贴贴,一个是接触大自然,拍拍树皮摸摸树叶揉揉花瓣,晒太阳玩水,都很有效。楼主或许可以试一试。 不过这只是缓解的办法,至于根治的办法我认为是没有,楼主老师说的那个方法也只是接近根治,因为不论从哲学思想还是物理学数学,都是没有确切答案的,只能说也许我们沿着大佬们走出来的路走一走,最后我们会接受没有答案,然后回归现实。
-
啾啾鸟鸣 2023-02-25 17:29:14 意大利
学科偏哲学但研究领域偏社科(传播学、人类学、社会学)的人来说一下,感觉lz缺了点“定住自己”的东西,用我国的说法是“安身立命”,用西方的说法是“自我身份和定位的确认”。推荐两条腿走路,一边看看东方哲学(儒释道均可,我是在儒家中找到自我定位的),一边去实践(去寻找、去交流、去体验、去研究,比如去实习去打工去写论文去搞项目去做志愿),来找到能定住自己的点。 社会科学其实并不是单纯的解构。人们对现象的探知分析、理论构建,都是建构性的行为。为什么社科要问“为什么”?因为答案不仅是解构的,更是建构的,可供其他领域、其他地区、未来之人参考的努力。如果lz只看到解构,感觉你忽略了研究意义的重要性,见“术”忘“道”了。
-
多多 楼主 2023-02-25 17:32:39 河南
学科偏哲学但研究领域偏社科(传播学、人类学、社会学)的人来说一下,感觉lz缺了点“定住自己” 学科偏哲学但研究领域偏社科(传播学、人类学、社会学)的人来说一下,感觉lz缺了点“定住自己”的东西,用我国的说法是“安身立命”,用西方的说法是“自我身份和定位的确认”。推荐两条腿走路,一边看看东方哲学(儒释道均可,我是在儒家中找到自我定位的),一边去实践(去寻找、去交流、去体验、去研究,比如去实习去打工去写论文去搞项目去做志愿),来找到能定住自己的点。 社会科学其实并不是单纯的解构。人们对现象的探知分析、理论构建,都是建构性的行为。为什么社科要问“为什么”?因为答案不仅是解构的,更是建构的,可供其他领域、其他地区、未来之人参考的努力。如果lz只看到解构,感觉你忽略了研究意义的重要性,见“术”忘“道”了。 ... 啾啾鸟鸣你说的都在点上,我确实是没有自己“定心”“安身立命”的东西,感谢建议!
-
初初 2023-02-27 15:29:31 安徽
uu可以试试《存在主义心理治疗》?科学方面,推荐《菲利克斯·考夫曼对现象学的解读》。感觉现在 uu可以试试《存在主义心理治疗》?科学方面,推荐《菲利克斯·考夫曼对现象学的解读》。感觉现在的问题是解构太多缺乏建构,尤其是解构了我们生活其中的现象世界,然后又缺乏确立它们的根本价值(或者说信仰)。根本问题就在于,我们必须去相信(有坚实的信心),必须有一个更高的,超越性的价值作为一切现象的起点。哪怕只是你喜欢什么生活。同时,现象的背后,也要有一个所谓的本质(或无限性)而不只是现象可以根据什么科学解构其来源(科学自身的有限性已经决定了这是不可能的)。否则一切都是虚幻。这说白了就是存在主义的处境,我们必须对自己负责,找到自己的安身立命,发现自己的价值所在,确立真实性的来源。 ... nono求推荐书单,我现在就已经天天想着zs,但永远不会想着死,我不怕。我想体会知道真相的感觉,现在大专大三在读,想开始读书
-
nono (momo的马甲) 2023-02-27 16:40:52 河北
抱歉uu,我觉得看书可能意义不大。楼主可能是读太多陷进去了,过于理性而失去了知性生活。所以要先从理性本身做起,用魔法打败魔法,之后才能恢复对生活的热爱。而uu很难说和楼主是一回事。然后,推荐《存在主义心理治疗》也是如此(类似还有《存在的勇气》)。存在主义比较贴近个人主义和科学方法论,对了解社科较多的正合适。楼主看得多相比也有一定的补正能力,而看得少就很难说。再加上我看的比较……乱糟糟的。所以对uu来说可能没什么帮助。
真相我觉得很难说,只有我们的处境大致不变。比如人的有限性、心智的结构、社会冲突、问题的复杂多变等等。但事实永远在变,很难找到一个所谓真相。这点在之前推荐的《考夫曼对现象学的解读》里就有:『所谓个体的“本质”,不是一个朴素实在论视之为理所当然的给定存在,而是一个需要阐明和“完成的任务(set as a task for it)”』。但关键在于,这只是事实层面,可问题是价值层面,我们需要找到自己为之坚持的价值(信仰)。对这点而言,别人只能给你指路让不能告诉你那是什么……而且我也没有能力推荐(很可能推荐儒道传统)。如果目前没什么想法,或许之后经历过什么,有一些神秘体验可能更好(内省冥想也可能做到)。
至于读物……目前,我个人倾向于偏哲学的基础性读物。哲学,所罗门《大问题》之类。伦理学,朱利安(于连)《道德奠基》之类。人论,卡西尔《人论》之类。科学,卡尔纳普《科学哲学导论》之类(其中的形式逻辑语言和物理学公理之类可以不深入)。还有传统文化方面的也要看看。这些能给你最基本的线索和问题意识,之后的要自己顺着问题去找。
-
初初 2023-02-27 17:41:21 安徽
抱歉uu,我觉得看书可能意义不大。楼主可能是读太多陷进去了,过于理性而失去了知性生活。所以要 抱歉uu,我觉得看书可能意义不大。楼主可能是读太多陷进去了,过于理性而失去了知性生活。所以要先从理性本身做起,用魔法打败魔法,之后才能恢复对生活的热爱。而uu很难说和楼主是一回事。然后,推荐《存在主义心理治疗》也是如此(类似还有《存在的勇气》)。存在主义比较贴近个人主义和科学方法论,对了解社科较多的正合适。楼主看得多相比也有一定的补正能力,而看得少就很难说。再加上我看的比较……乱糟糟的。所以对uu来说可能没什么帮助。 真相我觉得很难说,只有我们的处境大致不变。比如人的有限性、心智的结构、社会冲突、问题的复杂多变等等。但事实永远在变,很难找到一个所谓真相。这点在之前推荐的《考夫曼对现象学的解读》里就有:『所谓个体的“本质”,不是一个朴素实在论视之为理所当然的给定存在,而是一个需要阐明和“完成的任务(set as a task for it)”』。但关键在于,这只是事实层面,可问题是价值层面,我们需要找到自己为之坚持的价值(信仰)。对这点而言,别人只能给你指路让不能告诉你那是什么……而且我也没有能力推荐(很可能推荐儒道传统)。如果目前没什么想法,或许之后经历过什么,有一些神秘体验可能更好(内省冥想也可能做到)。 至于读物……目前,我个人倾向于偏哲学的基础性读物。哲学,所罗门《大问题》之类。伦理学,朱利安(于连)《道德奠基》之类。人论,卡西尔《人论》之类。科学,卡尔纳普《科学哲学导论》之类(其中的形式逻辑语言和物理学公理之类可以不深入)。还有传统文化方面的也要看看。这些能给你最基本的线索和问题意识,之后的要自己顺着问题去找。 ... nono好的,谢谢。我是ENTP,我应该还算比较理性的
-
初初 2023-02-27 17:41:43 安徽
抱歉uu,我觉得看书可能意义不大。楼主可能是读太多陷进去了,过于理性而失去了知性生活。所以要 抱歉uu,我觉得看书可能意义不大。楼主可能是读太多陷进去了,过于理性而失去了知性生活。所以要先从理性本身做起,用魔法打败魔法,之后才能恢复对生活的热爱。而uu很难说和楼主是一回事。然后,推荐《存在主义心理治疗》也是如此(类似还有《存在的勇气》)。存在主义比较贴近个人主义和科学方法论,对了解社科较多的正合适。楼主看得多相比也有一定的补正能力,而看得少就很难说。再加上我看的比较……乱糟糟的。所以对uu来说可能没什么帮助。 真相我觉得很难说,只有我们的处境大致不变。比如人的有限性、心智的结构、社会冲突、问题的复杂多变等等。但事实永远在变,很难找到一个所谓真相。这点在之前推荐的《考夫曼对现象学的解读》里就有:『所谓个体的“本质”,不是一个朴素实在论视之为理所当然的给定存在,而是一个需要阐明和“完成的任务(set as a task for it)”』。但关键在于,这只是事实层面,可问题是价值层面,我们需要找到自己为之坚持的价值(信仰)。对这点而言,别人只能给你指路让不能告诉你那是什么……而且我也没有能力推荐(很可能推荐儒道传统)。如果目前没什么想法,或许之后经历过什么,有一些神秘体验可能更好(内省冥想也可能做到)。 至于读物……目前,我个人倾向于偏哲学的基础性读物。哲学,所罗门《大问题》之类。伦理学,朱利安(于连)《道德奠基》之类。人论,卡西尔《人论》之类。科学,卡尔纳普《科学哲学导论》之类(其中的形式逻辑语言和物理学公理之类可以不深入)。还有传统文化方面的也要看看。这些能给你最基本的线索和问题意识,之后的要自己顺着问题去找。 ... nono谢谢uu这么认真的答复
-
九⑨cola 2023-02-28 19:53:03 上海
还记得我入门社科哲学不久的时候,看过哪个学者说要在有保护的情况下才能去探究那个虚假之下最真 还记得我入门社科哲学不久的时候,看过哪个学者说要在有保护的情况下才能去探究那个虚假之下最真的真理和真我,就一直记着,但是仍然没有避免陷入虚无,只能说打了心理预防针,对自己会面对的境况有一点点认知。 可能也是因为这一点所以我和楼主症状不太一样,是一种慢性的虚无感,在被激发严重的焦虑恐慌抑郁的情况下,会觉得被笼罩在一层膜里,身边的一切如常,很清楚是自己的问题,躯体化症状只有胸闷。 在陷入的时候我会记得提醒自己“这一关我要过”“生活本身的美好不是假的”“解构啥也别解构自己生活中的美好”,念起既觉,觉既不随。 行动上我亲测有效的缓解方法有两个,一个是和亲朋好友聊天贴贴,一个是接触大自然,拍拍树皮摸摸树叶揉揉花瓣,晒太阳玩水,都很有效。楼主或许可以试一试。 不过这只是缓解的办法,至于根治的办法我认为是没有,楼主老师说的那个方法也只是接近根治,因为不论从哲学思想还是物理学数学,都是没有确切答案的,只能说也许我们沿着大佬们走出来的路走一走,最后我们会接受没有答案,然后回归现实。 ... 石雕凿子点了,我跟这位uu差不多。 “最后我们会接受没有答案,然后回归现实。”这应该是能想到的最好的结局了。 但是现在我还在不断否定自己否定生活,也不做出选择,保持一个悬停的状态,我觉得这个时候是最危险的。过去的一切信念都被解构了,过去为之努力的目标现在在我看来像个笑话。我不知道该怎么办,基本就一直在逃避现实生活,很痛苦也很无力。 以前看过的鸡汤一点都没用了。最近在看《惶然录》和《我与地坛》,几乎边看边哭哭出声的那种痛苦,可能让人很难理解。社科类的书还是在看,楼里uu说的看些通俗小说什么的,看的时候会感受到一些快乐,看完还是会回到现实生活,举个例子比如说看小甜文或者比较严肃的爱情小说,你能很清醒的知道这只是审美意义上的爱,真实世界不会这样。 我觉得矛盾在于,看了那么多解构的书,我很想找到一条绝对正确的路或者世界观方法论来进行重构,但好像是不太可能的,这也体现了我的傲慢和幼稚。我不知道该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
九⑨cola 2023-02-28 19:58:19 上海
点进这个贴子很多次想说点什么都忍住了,但看楼主很认真地想讨论—— 我经历过十分类似的状况。 点进这个贴子很多次想说点什么都忍住了,但看楼主很认真地想讨论—— 我经历过十分类似的状况。我的建议就是:离后现代远一点。这里的后现代取狭义的范围,指福柯、德里达、拉康这批人,尤其是指以后现代解构文字解构逻辑的这部分人。在没有哲学功底的状态下过早接触这部分思想很容易让人忘记“实存”,忘记否定“实存”只是一种20世纪才成为某些学科主流的思潮,而仅仅把它当作真理。 前边有uu已经提到了可以通过存在主义来获得解答,对我来说有效,但它的有效也类同于一种顿悟。具体是哪种思想会起到顿悟般的影响,这因人而异。 真正好的办法就是像主楼你老师推荐的那样去完整梳理哲学史,明白你当前所喜爱并沉迷的方法只是认识论中的其中一种方法。进而,在此基础上刻意训练自己使用其他自己并不热衷的认知方法,以改变你现在认识上的失调。 ... hmev同意你的观点,但是其实现在社科很多入门书籍都会推荐后现代的书,看的时候就会觉得整个人都被撕裂了,尤其是对于理科生,没有接受过文科研究方法训练的人其实很容易陷进去
-
九⑨cola 2023-02-28 20:12:01 上海
我以前也有过类似的情况,当时毕业在家不想工作,整个人物欲很低,靠着以前存的钱买书,靠住在家 我以前也有过类似的情况,当时毕业在家不想工作,整个人物欲很低,靠着以前存的钱买书,靠住在家不用花销吃住。当时还只是想从另外的书里去找解决方法,看了《惶然录》发现对我的焦虑没有好转,一边沉浸,一边更焦虑。又转头去看了王阳明,他的心学还有知行合一让我有一点好转。再后来去看了叔本华比较通俗的《人生的智慧》,有一点悲观走到极限后引发自救式的乐观了。 再后来,追星了,需要钱,开始社畜的生活,这样才发现,把我拖出来的是现实生活,那些好和不好的人,那些自己努力可以改变的事。 前两天刚读完《悉达多》,感受到一些安宁,如果楼主也是更多活在脑子和概念里的人,也可以去读读,更重要的是多去感受现实,感官世界会救你的🥰 ... Switch offuu请教一下,我最近开始磕cp和追星(白嫖的那种)就是看看比赛什么的,和同好交流的时候很快乐,但是当一个人安静下来,会觉得这一切非常可笑,会追问自己追星和磕cp满足了我什么,就是控制不住的批判,要怎么办呢?
-
多多 楼主 2023-02-28 20:34:43 山东
我就是一直在治疗,最近开始重新吃药,我的建议就是如果已经严重影响到你的生活,就去开点药吃吧,因为强迫思维是可以矫正的,时刻提醒自己只是生病,我不建议做冥想正念,我们这种情况只会胡思乱想加重病情,还有就是让自己忙起来干别的事,每次发觉自己有钻牛角尖思考的时候就主动截停转移注意,提醒自己只是在钻牛角尖,告诉自己脑子里那些“结构”“主义”不过是别人的东西,体验为真快乐为真,所有东西都有自己存在的道理,我们只需要体验就行了
-
hmev 2023-02-28 21:45:20 上海
理科生(我自己也是)其实不常出现前文“忘记实存”的问题,但是很容易过分执著于寻找社科的“原理”、“真相”。须知自然科学和社科虽能在一定程度上统一到哲学中,但对哲学的偏好还是有很明显的差别的。这方面我十分推荐你去读一读胡塞尔这类数理出身但是又属于正统哲学家谱系的哲学家,感受一下他进入哲学的脉络。
除了这个之外,理科生过早接触后现代的另一典型表现,就是觉得社科过于容易,观念很容易解构,因而产生自负心理。
-
九⑨cola 2023-02-28 21:55:49 上海
你说得很对,我前面也有一条回复就是说到自己的傲慢和幼稚,后现代害人(bushi 正在读《存在主义咖啡馆》,刚好读到现象学,感觉很有意思,谢谢友友~
-
Switch off 2023-02-28 22:19:24 四川
满足了你的快乐呀,不要做苦行僧,人就是需要快乐的! 我当初追星是喜欢上一个小爱豆,她真的超级有活力,那种你肉眼可见的蓬勃的生命力,光是看着都让我觉得很快乐,当初也算是借了点生命力来活着,所以也就想稍微替她做一些事情当作回报。虽然现在不追星了,依旧会觉得当初刚开始那段时间是有救了我的。 当然啦,每个人走出来的时机是不同的,可能你的timing还没到啦,别太焦虑
-
石雕凿子 2023-03-01 00:13:27 广东
点了,我跟这位uu差不多。 “最后我们会接受没有答案,然后回归现实。”这应该是能想到的最好的 点了,我跟这位uu差不多。 “最后我们会接受没有答案,然后回归现实。”这应该是能想到的最好的结局了。 但是现在我还在不断否定自己否定生活,也不做出选择,保持一个悬停的状态,我觉得这个时候是最危险的。过去的一切信念都被解构了,过去为之努力的目标现在在我看来像个笑话。我不知道该怎么办,基本就一直在逃避现实生活,很痛苦也很无力。 以前看过的鸡汤一点都没用了。最近在看《惶然录》和《我与地坛》,几乎边看边哭哭出声的那种痛苦,可能让人很难理解。社科类的书还是在看,楼里uu说的看些通俗小说什么的,看的时候会感受到一些快乐,看完还是会回到现实生活,举个例子比如说看小甜文或者比较严肃的爱情小说,你能很清醒的知道这只是审美意义上的爱,真实世界不会这样。 我觉得矛盾在于,看了那么多解构的书,我很想找到一条绝对正确的路或者世界观方法论来进行重构,但好像是不太可能的,这也体现了我的傲慢和幼稚。我不知道该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 九⑨cola“绝对正确”里面的“绝对”这个词挺需要警惕的,我经常会混淆,是真的想要“正确”,还是既想要正确的精神层面的好处又想要不正确的利益层面的好处
-
花生 (探索生活) 2023-03-17 23:29:50 云南
社科的书看得不多,我读的工科,工科就是非常讲究落地的学科,而且我觉得理工有一种很独特的美,哈哈哈哈哈,理工的思维模式,在我看来,就是建构的思维模式,楼主可以康康。也理解你的这种感受,我平时会看一些关于心理学的书,有一个准则就是坚决不碰非常学术的书,因为有一次,读了一段讲人格的消解还是啥的,就差点让我情绪崩溃。我的理解是,有的观点学说,是需要路径的,这个路径或许是一个好的引领者,或许是需要岁月沉淀,或许是需要更多的积累感知认知。现在读着难受,就说明现在不合适。不过,今天知道原来“解构”还有这种意思,真的蛮有趣,嘿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求解|求推荐描写细腻青春情感的作品 (脆脆的牙齒)
- 求解|儿童文学作者都是如何保持儿童视角的? (黄油飞过废墟)
- 求解|为什么要读小说 (贼达不溜)
- 求读起来有趣轻松的书 (二两米饭)
- 求解|能给我推一些基调很悲伤的书嘛? (贝狄狄威威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