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读书杂感(关于法国文学与巴尔扎克)

KerichyZ

来自: KerichyZ
2022-07-05 11:46:05 已编辑

×
加入小组后即可参加投票
  • KerichyZ

    KerichyZ 楼主 2022-07-08 15:20:21

    走向逐渐离奇,但很喜欢梅里美中短篇小说集里的最后两个故事,热烈的荒唐里隐含着虔诚的隐喻,看来与魔鬼交换灵魂似乎是这一时期的常见主题?《炼狱里的灵魂》结局着实有些让人意外,但仍然觉得,引人入胜的优秀作品无论篇幅长短,总是有灵魂的,其不朽之处,就是嵌入其中的人文关怀与一致的道德理性。

  • KerichyZ

    KerichyZ 楼主 2022-07-09 22:46:42

    [该回应暂时不可见] [该回应暂时不可见] 部分内容可能不符合 社区指导原则

    傅雷译,巴蜀书社2018版。

  • KerichyZ

    KerichyZ 楼主 2022-07-11 21:20:26

    [该回应暂时不可见] [该回应暂时不可见] 部分内容可能不符合 社区指导原则

    诚然,大丹士也是灵魂高大而深刻的人。选段出自大丹士写给夏娃的信。(依旧是巴尔扎克的《幻灭》)

  • KerichyZ

    KerichyZ 楼主 2022-07-16 19:19:34

  • KerichyZ

    KerichyZ 楼主 2022-07-16 19:29:34

    吕西安和家中母亲、妹妹的挥之不去的隔阂,或许有养育过程中方式不当的成因,但作者却无意对任何现象进行主观的归因,只是以超一流的洞察力和文字功夫将这些本在人情往来中隐秘又细微的龃龉之处呈现在了读者眼前,对这些表象之下的暗流涌动并不能进行线性的单向归因,甚至连根源也谈不上为何,有时候觉得文学展现力的妙处也在于此,点到为止的表达里,并不旨在探讨、解决问题,看起来最是没有实际功用,却又总能发人深省。

  • KerichyZ

    KerichyZ 楼主 2022-07-16 19:38:47

    但若真的着眼于这种双方心理的对比,倒是真的很有趣。一方面吕西安从声名鹊起再到跌落谷底,生活的大起大落似乎并未给他带来多深重的愁苦,因而凭着来得猛烈消失也迅捷的秉性,他连对母亲与妹妹的心理揣度也是肤浅的,甚至有些无头脑的孩子气;另一方面对于重情义且又周全稳重的妹妹和母亲而言,即使再偶然的挫折也足以让人吸取教训,更别说陷入真正的孤立无援境地后,好坏是非,仅凭简单的细节就能断定。那么这样一来,习惯了受人扶助的吕西安只是些微体会了失去的痛感,而深谙处事艰难之道的夏娃等人才是真正地在咀嚼生活的苦难,所以对于不幸的感知力,可能也是人人不同的。

  • KerichyZ

    KerichyZ 楼主 2022-07-16 19:42:23

    但若真的着眼于这种双方心理的对比,倒是真的很有趣。一方面吕西安从声名鹊起再到跌落谷底,生活 但若真的着眼于这种双方心理的对比,倒是真的很有趣。一方面吕西安从声名鹊起再到跌落谷底,生活的大起大落似乎并未给他带来多深重的愁苦,因而凭着来得猛烈消失也迅捷的秉性,他连对母亲与妹妹的心理揣度也是肤浅的,甚至有些无头脑的孩子气;另一方面对于重情义且又周全稳重的妹妹和母亲而言,即使再偶然的挫折也足以让人吸取教训,更别说陷入真正的孤立无援境地后,好坏是非,仅凭简单的细节就能断定。那么这样一来,习惯了受人扶助的吕西安只是些微体会了失去的痛感,而深谙处事艰难之道的夏娃等人才是真正地在咀嚼生活的苦难,所以对于不幸的感知力,可能也是人人不同的。 ... KerichyZ

    刚写完自己的想法回看书页,就看到下一段待看段落里,作者借吕西安母亲之口,完美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吕西安已经把什么都忘了,不但忘了他的苦难,也忘了我们的苦难。”😂😂😂

  • KerichyZ

    KerichyZ 楼主 2022-07-18 19:38:52

    至此,算是读到了本书中自己心中最好的结局,所有人看清吕西安之后,他也看懂了他自己。在此之前设想过很多让人快意的可能,却在看到这一自述时不由得再度感叹作者高明,不是喜闻乐见的痛改前非,亦非因一朝不慎而从此一蹶不振,信里有看透自己之后仍浮于表面的飘渺悔意,也有清醒意识到问题所在却也深知堕落之无可避免的最后预警。如果跳出吕西安的个人视角,更耐人寻味的无疑是社会环境,因为总是不乏予人诱惑又擅长迷惑这类青年的所谓“前辈”,更有拱手将富贵生活相送而不求回报的“无私奉献者”,仅仅是看似圆滑却错漏百出的漂亮说辞便能轻易缔结魔鬼条约,可叹他最后看透是出卖灵魂,却又再次义无反顾投身其中。最后一次的奔赴很是意义重大,本该悲情的色彩反倒多了几分喜感,戏谑满分。

  • KerichyZ

    KerichyZ 楼主 2022-07-18 19:47:08

    又不由得想到大卫的故事线,初读时以为大卫会是故事主角,像是打怪升级那样在重重磨难中愈来愈强,或是彻底被击垮,没想到作品的现实主义毫不拘泥于这样的俗套,反而将本可英雄主义的叙事写得平平淡淡,中间一度被气到忍不住想放弃,却又在平复之后试图理解了这样的写作逻辑。正直诚恳又心地纯良的普通人,成长之路固然艰辛曲折,却也大同小异地终得圆满,所以那些本以为藏于角落中的污垢泥泞却反而以“自我同情”的方式登场,成为主角后,又一遍又一遍地在可叹可怜的浮沉变换中被捉弄被摆布,看起来风光无限的时候,也只差一步便是万丈深渊。更有意思的是永远在立志洗心革面的途中止步,看起来高洁的“理想”,难免注定幻灭。

  • KerichyZ

    KerichyZ 楼主 2022-07-21 13:40:58

    昨天读《交际花盛衰记》的感受是这样的“密集出现的‘爱情’字眼实在劝退,但翻看了后半部分又很想看下去,需要冷静……按说以巴尔扎克的功力,实在不必把那些轻佻浮夸又形式主义的上流过场冠名为“爱情”,倒显得有种模式化的傻白甜气息因而了无生趣……以及前期神父那黑白颠倒又巧言令色的诡辩反而成为主场,少了幻灭里那种发人深省的剖析,或许运笔至此已有些疲软,但真的需要缓缓再看…‘”今天也还是差不多的纠结,但纠结中又有了新的思考,即或许本不该强求巴尔扎克这类创作题材广博的文豪面面俱到,从作品也可看出,作家对金融学、社会学、政治学、法学等学科乃至19世纪的新闻传播业、出版业等领域都有着非常深入的了解和思考,因此涉及到相关场景时的写作往往既真实鲜活又不至流于琐碎,因此正如其自述的那样,他的文学作品更多是在以文学的形式传达社会学家的反思,所以无论是广度和厚度方面,绝不止于文学。但作为“续集”的《交际花盛衰记》前半部分明显有种为写故事而写故事的意味,所以即使勉强读来也觉得乏善可陈,但后半部分看来又是一贯的深刻而有趣,所以想试着直接跳过前面对故事情节的铺陈叙述,从第三部读起。

  • KerichyZ

    KerichyZ 楼主 2022-07-21 13:59:12

    但还是想说,《幻灭》里以旁白的方式对人物心理反映的深层次原因的剖析真的十分精彩,算是文学性层面特别值得一提的过人之处,真正体现了用语言表达来讲述与探索人性幽微之处的功力,这部作品里却很少此类段落,因此即使就文学层面而言,艺术性和思想性也是不如前作的。

  • KerichyZ

    KerichyZ 楼主 2022-07-21 14:02:40

    第三部开始的确找回了熟悉的惊喜感,巴尔扎克确实非常擅长描写社会图景,法律、制度体系一类的学术问题在他笔下总是以“故事背景”的形式呈现,繁复却不枯燥,虽然几乎都是知识盲区,却并不会难以读下去,即使看起来离题抑或是兜圈子的叙述,都很见作者功力,于雨果不同,巴尔扎克的写作方式是以展现为主,除了对自己身处其中的文坛之恶俗风气多有批判外,对于其他领域的社会现状多持一种中立的观察者立场,还记得《悲惨世界》里雨果写到修道院以及当时苦役犯的定罪制度时颇为激愤地批判了一通,但又带点学术写作那种论证的意味,所以个人立场也更鲜明一些;但巴尔扎克这种写法倒也丝毫不让人觉得无趣,每次像是听一位见闻丰富的长者在讲故事一样,即使只是科普性的叙述,也不会过分一本正经。

  • KerichyZ

    KerichyZ 楼主 2022-07-22 16:12:08

    第三部开始的确找回了熟悉的惊喜感,巴尔扎克确实非常擅长描写社会图景,法律、制度体系一类的学 第三部开始的确找回了熟悉的惊喜感,巴尔扎克确实非常擅长描写社会图景,法律、制度体系一类的学术问题在他笔下总是以“故事背景”的形式呈现,繁复却不枯燥,虽然几乎都是知识盲区,却并不会难以读下去,即使看起来离题抑或是兜圈子的叙述,都很见作者功力,于雨果不同,巴尔扎克的写作方式是以展现为主,除了对自己身处其中的文坛之恶俗风气多有批判外,对于其他领域的社会现状多持一种中立的观察者立场,还记得《悲惨世界》里雨果写到修道院以及当时苦役犯的定罪制度时颇为激愤地批判了一通,但又带点学术写作那种论证的意味,所以个人立场也更鲜明一些;但巴尔扎克这种写法倒也丝毫不让人觉得无趣,每次像是听一位见闻丰富的长者在讲故事一样,即使只是科普性的叙述,也不会过分一本正经。 ... KerichyZ

    续集的确比《幻灭》好读得多,是很棒的社会风俗小说,若仍以续集的眼光来看的确吕西安的形象整体比较扁平,几乎成了可有可无的存在,而涉及法律制度、司法体系的部分比起雨果的《悲惨世界》来也稍欠火候,描写细致入微但少了揭露和反思的意味,感觉巴尔扎克用力之处仍在社会学,因此“天才罪犯”的设定看起来有点荒唐,实则也是扬长避短的明智之举。

  • 豆友196270045

    豆友196270045 2022-07-22 21:21:21

    [内容不可见]

  • KerichyZ

    KerichyZ 楼主 2022-07-22 21:38:42

    [内容不可见] [内容不可见] 豆友196270045

    哈哈推荐这个真的不敢当因为我看过的作品也实在太少,目前的阅读感受也仅仅是就有限的几部作品讲一点很粗浅的个人认识😂我首先读的是一个短篇选集,里面收录的作品都很棒,也些微感受到了巴尔扎克写中短篇的功力非常深厚,所以我感觉中短篇选集应该都不差,只是译者这方面我没太关注过不敢随意评价译本差异,长篇的话我个人会比较着意选择作品主题,目前读到的两部长篇里《幻灭》算是让我觉得非常惊艳的,之前借阅时也是因为大致翻看了里面有很大篇幅涉及对当时出版界、作家群体的讨论所以就比较有兴趣,不过读下来收获也远远超出我的预期,其他知名度较高的像《高老头》、《驴皮记》一类我还没机会拜读,可能因为目前也没能找到很好的兴趣点,所以对长篇的评价可能连入门也算不上,因为对比有限所以参考价值不是很大,如果要慎重选择的话可能还是看专业研究者的推荐会更权威一些吧哈哈😂

  • 豆友196270045

    豆友196270045 2022-07-22 22:12:49

    哈哈推荐这个真的不敢当因为我看过的作品也实在太少,目前的阅读感受也仅仅是就有限的几部作品讲 哈哈推荐这个真的不敢当因为我看过的作品也实在太少,目前的阅读感受也仅仅是就有限的几部作品讲一点很粗浅的个人认识😂我首先读的是一个短篇选集,里面收录的作品都很棒,也些微感受到了巴尔扎克写中短篇的功力非常深厚,所以我感觉中短篇选集应该都不差,只是译者这方面我没太关注过不敢随意评价译本差异,长篇的话我个人会比较着意选择作品主题,目前读到的两部长篇里《幻灭》算是让我觉得非常惊艳的,之前借阅时也是因为大致翻看了里面有很大篇幅涉及对当时出版界、作家群体的讨论所以就比较有兴趣,不过读下来收获也远远超出我的预期,其他知名度较高的像《高老头》、《驴皮记》一类我还没机会拜读,可能因为目前也没能找到很好的兴趣点,所以对长篇的评价可能连入门也算不上,因为对比有限所以参考价值不是很大,如果要慎重选择的话可能还是看专业研究者的推荐会更权威一些吧哈哈😂 ... KerichyZ

    [内容不可见]

  • KerichyZ

    KerichyZ 楼主 2022-07-22 22:55:51

    [内容不可见] [内容不可见] 豆友196270045

    哈哈好的 不客气!

  • KerichyZ

    KerichyZ 楼主 2022-07-24 18:41:53

    读到这里,又想到巴尔扎克深入全面展现的巴黎上层社会以及贵族婚姻的状态,恰与《波斯人信札》中论述的完全一致,而巴尔扎克的小说无疑为孟德斯鸠之论提供了鲜活的案例。即使在只是读到单纯的论述之语时也不免忍俊不禁,但还是在看到细节的场景描写时觉得荒唐得让人发笑,只是从个人读书喜好来看,这类描写某一时期具有一定地域特色的社会小说看一部就好,看多了也不免审美疲劳😂尽管题材无聊,描写依旧十分精彩,充满了正经文学经典的那种易读与畅快,让历来烦厌刻画贵族生活文艺作品的自己,也能读得十分愉快…

  • KerichyZ

    KerichyZ 楼主 2022-07-25 09:22:56

    第三部里与前作接续最明显的注脚,吕西安缺乏坚定意志因而与“魔鬼”交易、出卖灵魂是《幻灭》的结局,而这一落定的结局在续集里以“解读”的方式出现,吕西安活力的再次获得应当归功于雅克·高冷,他巧妙地利用了吕西安的弱点并略施口舌之计,使对方归到自己麾下,成为被摆布的同谋…然而或许是这一部作品主旨本就如题目所言,讲的是巴黎上流社会交际花群体的盛衰,所以雅克·高冷这样的大奸大恶之徒也不过是充当了讽刺权贵操纵司法体系的注脚,确实后半部分也能看出,作者更多地将注意力放在了上流社会的交游日常,以及经此引发的现实政治生活的变动与社会风俗的变迁,雅克·高冷之所以能频频得手又步步赢得回旋余地,也恰是因为利用了贵族群体与官僚体系之间联系的缘故。

  • KerichyZ

    KerichyZ 楼主 2022-08-01 09:22:17 北京

    加缪索夫人费尽心机地到处游说与吕西安一案有关联的贵妇们,希望通过上层的重重引荐获得吕西安与诸多贵妇往来的情书,以作为给他定罪并坐实雅克·高冷苦役犯身份的证据,同时丈夫也能因此案的揭露获得国王器重,升官进爵不在话下…万万没想到雅克·高冷为了团伙内其他罪案的洗刷主动自曝身份并愿意提供信件供检察长查阅,就晚了几分钟的功夫,这边层层托人刚到监狱传达指令,雅克早已与检察长商量完毕,真是 不可思议……

  • KerichyZ

    KerichyZ 楼主 2022-08-02 14:18:25 北京

    读到最后忽然有些感慨,可能因为最近想法多多儿更多把情绪放在了生活里,于是终于能以相对客观的局外人视角来看待整个故事,无论是上层贵族的荒唐情事,还是雅克·高冷善于利用那些浮华间隙来施展伎俩的本领,已不足以再引起自己斥责或贬抑的欲望,相反开始觉得,那样时代那样的社会风貌下,所有身处其中的人和事,也都自有其合理性。以及本想着读完这本就暂且搁置巴尔扎克的作品,奈何“人间喜剧”的架构实在太过庞大缜密,书中数次提到的《纽沁根银行》是金融主题,也包含了与本书相关的很多背景知识,想着是巴尔扎克拿手的领域,于是又有了阅读兴趣😂想再抽空读一点,但吕西安的幻灭和雅克高冷利用上层交际而求荣得荣的故事就此完结,规则之内人情之里,自有虚荣和空洞的辗转余地。

  • 豆友196270045

    豆友196270045 2022-08-15 23:49:20 上海

    [内容不可见]

  • KerichyZ

    KerichyZ 楼主 2022-08-16 00:08:56 北京

    [内容不可见] [内容不可见] 豆友196270045

    说实话莫泊桑笔下的女性让我印象最深刻的还就是羊脂球里的女主…记得初看时觉得很惊艳,但是印象是针对小说本身,但人物形象对我而言好像没什么记忆点,今年我又重看了一遍,的确也注意到了里面的女主形象。一方面我能共情他作品里表现的那种强烈的戏剧冲突的氛围给人带来的压抑和愤怒,一方面我也完全理解女主前后的行为和心理,让我觉得对她的选择和经历很痛心但又无能为力,其实也是刚刚回忆的过程中才想到一个点,就是女主之所以之前坚定不愿意委身于那个将军而后来又被“说服”,其实也是被一起逃难的那些贵族的花言巧语所蒙蔽,因为他们的虚伪浮华的社交话术很擅长诡辩,但女主却识破不了这一点,这是她的局限,也是她代表的那个社会阶层的整体局限吧可能…这一点我之前一直不明白,也是最近看了一些法国文学作品之后才稍微有了点思考,但我记的也不太全,印象还是太主观了些😂

你的回应

回应请先 , 或 注册

60516 人聚集在这个小组

最新讨论  ( 更多 )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