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信的这几首诗

joe

来自: joe(2012年9月10日桂花香) 组长
2020-05-19 21:39:15

×
加入小组后即可参加投票
  • joe

    joe (2012年9月10日桂花香) 组长 楼主 2020-05-21 10:29:46

    又读了一遍报道。报道中提到的这些评论,在我看来,着眼点都是不对的。不是很确切知道我为什么会这么想,不知道这么想的道理究竟能不能站得住脚。每一个评论,代表评论人自己的思想体系和读诗体验,但在我看来,脱离了诗本身。在我看来,阿信的诗里,有一层天人合一的内容。天一直在那里,人(诗人自己)要想与天合一,必须从自己的理解的角度来做到合一。这种天人合一,基本是人自己的事情。第一首基本上把自己代入到古代的情景中去,这与诗人是哪里人又在哪个外乡长期生活这个话题,没什么大关联。要证明有关联,一定是很曲折,很拗口,这种证明,与诗本身没什么关联。诗人想象自己当时在场当时目睹见到之后的后来。在我看来,能跨出这一步,才是诗人。尤其是写诗这件事情已经前有古人这么多年的情况下。通过诗,重构历史,重构自己,重建各种关联,这对诗人来说,是何其浪漫的一场穿越。由此获得的幸运感,弥足珍贵。一个诗人的见识,通过想象和虚构获得开拓,内心情感,由此丰富多彩。写一首之前,写成一首之后,一个人的内心,已经永远不一样。任何理论,与诗作品相比,都显得苍白,显得毫无关联。只有诗本身,闪闪发光,是一个切实存在。如生命之树。即使阿信,一旦想要上升到理论高度来讨论其他事情,都显得勉强和笨拙。

  • joe

    joe (2012年9月10日桂花香) 组长 楼主 2020-05-21 15:57:03

    所谓着眼点不对,我现在想,大约是那些评论人将诗和诗人纳入到各自的诗评体系中去后产生一套话语。这套话语,是属于诗评的,属于评论体系和评论理论,与具体诗作似乎关系不大。不知道这么想有没有道理。

  • joe

    joe (2012年9月10日桂花香) 组长 楼主 2020-05-21 17:00:05

    继续大放厥词。这些评论,都遵循一定的规范,主要对象是其他评论人,主要目的是符合现有评论体系和评论理论。评论,有评论的生存之道和发展之道。虽然看起来好像依附于诗,其实不是。写诗是写诗,是诗人自己的事。评论是评论人自己的事。评论人是以评论立身,以评论谋求职位和走职业道路。评论是以诗为原料打造的,打造评论是评论人自己的事,自己的成果。而诗,虽然重要,但也只是原料而已。没有甲的诗,就有乙的诗。诗人诗作与评论人,大体上各不相干。

  • joe

    joe (2012年9月10日桂花香) 组长 楼主 2020-07-09 07:48:10

    当时在书店里下了预订,第二天接到电话说定不到。刚才在淘宝搜了,还是没有,却找到阿信的另外一本诗集。下了单。估计要等几年才会上线。有的书说是出版了,但走路时间很慢很长。到书店零售第一线,大约要很久,且这些书的印数本身就不大,很容易就买不到。

  • joe

    joe (2012年9月10日桂花香) 组长 楼主 2020-07-10 08:03:19

    另一本诗集刚下订单,就接到了书商的短信,说是绝版,因此是复印本,但不影响阅读。需要向我说明。我回了ok。只要可以读就可以了。这两天能到货了吧。该书商说是二手,其实就是大家心知肚明的版本。蜗居某偏远地方的。但,居然会有心复制这么一部诗集,也让我有点好奇。

  • joe

    joe (2012年9月10日桂花香) 组长 楼主 2020-07-10 08:08:36

    早几年,曾经有国内书商大批量复制国外英文书。我看到的,是在二手书市场出售。很多新书。记得当时买了百年孤独等等。那些版本的书里,有一部分是所谓成功学的书。但畅销书和文学书居多。后来这个渠道消失了。出现和消失,都是我看到的。但背后的因果,则是我了解不到的。读库这种刊物,应该会很高兴刊登一长篇稿子,完整讲述这件事情的。某出版项目的崛起和消亡。

  • joe

    joe (2012年9月10日桂花香) 组长 楼主 2020-07-13 20:16:26

    收到书了。拆开包装,书拿在手里还有点温暖的感觉。估计是在快递车上久了。迫不及待地翻了一下,有点失望。有一些诗还可以,但至少有一半都是习作水平的。好像还在挣扎在寻寻觅觅,还没找到自己。上面报道中《惊喜记》的那几首,与这本草原诗歌的作品相比,似乎不是一个人。草原诗歌是2014年出版的,其中的作品还是那之前的。这六年阿信进步很大,如果报道中引用的三首可以作为一个范本一个标准的话。

  • joe

    joe (2012年9月10日桂花香) 组长 楼主 2020-07-13 21:30:35

    用最前面用过的一个描述来说,当时阿信尚未穿越。穿越后的他,有了浑然的历史感,现场感,眼界和见识已经卓尔不同,表达出来的想法,更为灿烂,更为神秘,更有意境,仿佛有神明附身。之前,甚至标点符号的使用,偶尔显得笨拙;有些词句,尚未达到删繁就简的老练。但,若没有之前的历练,若没有本身就具备的一些特点,穿越不会发生。

你的回应

回应请先 , 或 注册

909 人聚集在这个小组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