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文学奖

~
来自: ~ (北京) 2018-05-22 17:04:19创建   2021-12-22 09:40:15更新
瑞典学院颁发的诺贝尔奖之一,根据诺贝尔的遗嘱,每年表彰“在文学领域创作出具理想倾向之最佳作品者“。

首届诺贝尔文学奖于1901年颁发,每一位获奖者都会得到一块奖牌,一份获奖证书,以及一笔不菲的奖金,奖金的数额每年会有变化。

1904年、1917年、1966年和1974年将奖项同时授予了两位获奖者。

1914年、1918年、1935年、1940至1943年因各种原因没有颁奖。

1915年、1919年、1925年、1926年、1927年、1936年、1949年和2018年延迟一年颁发奖项。
8 人关注
51
来自:豆瓣读书
海因里希·伯尔(Heinrich Böll,1917.12.21~1985.7.16),德国作家,诺贝尔文学奖(1972)得主。生于科隆一个木匠之家。1939年入科隆大学学习日耳曼语文学,同年应征入伍,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曾负过伤,当过俘虏,对法西斯的侵略战争深恶痛绝。在早期作品中,伯尔审视纳粹主义的恐怖统治,看到战争和政治力量给普通民众带来的毫无意义的苦难。在后期作品中,他猛烈抨击经济繁荣下的道德沦丧,批评社会和宗教机构的专...
评语:1972 | 兼具有对时代广阔的透视和塑造人物的细腻技巧,并有助于德国文学的振兴。
回复
52
来自:豆瓣读书
巴勃鲁·聂鲁达(Pablo Neruda,1904年7月12日-1973年9月23日),原名内夫塔利·里加尔多·雷耶斯·巴索阿尔托(Neftali Ricardo ReyesBasoalto),智利当代著名诗人。生于帕拉尔城中的一个铁路职工家庭。少年时代就喜爱写诗并起笔名为聂鲁达,1945年被选为国会议员,并获智利国家文学奖,同年加入智利共产党。后流亡国外。1949年被选进世界和平理事会,获斯大林国际和平奖金。1952年回国,主要作品有作《二十首情诗和一支绝望...
评语:1971 | 诗歌具有自然力般的作用,复苏了一个大陆的命运与梦想。
回复
53
来自:豆瓣读书
亚历山大·伊萨耶维奇·索尔仁尼琴,中国大陆译作索爾仁尼琴,台湾译作索忍尼辛, 港澳译作索贊尼辛(俄语:Александр Исаевич Солженицын,拉丁化:Aleksandr Isayevich Solzhenitsyn;1918年12月11日-2008年8月3日),苏联—俄罗斯的杰出作家,苏联时期最著名的持不同政见者之一。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俄罗斯科学院院士。他在文学、历史学、语言学等许多领域有较大成就。
评语:1970 | 由于他作品中的道德力量,借着它,他继承了俄国文学不可或缺的传统。
回复
54
来自:豆瓣读书
萨缪尔·巴克利·贝克特(1906年——1989年),爱尔兰著名作家、评论家和剧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1969年)。1927年毕业于都柏林的三一学院,获法文和意大利文硕士学位。他以创作荒诞派戏剧闻名。1969年,他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代表作品有《马洛伊》、《马洛纳正在死去》和《无名的人》、《等待戈多》等。
评语:1969 | 他那具有奇特形式的小说和戏剧作品,使现代人从精神困乏中得到振奋。
回复
55
来自:豆瓣读书
川端康成(かわばた やすなり,1899-1972),毕业于东京大学,日本新感觉派作家,著名小说家。1899年6月14日生于大坂。幼年父母双亡,其后姐姐和祖父母又陆续病故,他被称为“参加葬礼的名人”。在东京大学先是在英文系学习然后转入国文专业学习,在学习国文时他参与复刊《新思潮》(第6次)杂志。1924年毕业。同年和横光利一创办《文艺时代》杂志,后成为由此诞生的新感觉派的中心人物之一。新感觉派衰落后,参加新兴艺术派和...
评语:1968 | 由于他高超的叙事性作品以非凡的敏锐表现了日本人的精神特质。
回复
56
来自:豆瓣读书
米盖尔·安赫尔·阿斯图里亚斯(1899-1974)是危地马拉著名作家、记者和外交官,在拉丁美洲文学史上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阿斯图里亚斯生于危地马拉城,父亲是位有名的法官,母亲是小学教师。由于父亲不满当时卡布雷拉的独裁统治遭到迫害,全家被迫迁入内地,这使他从小就受到反独裁思想的熏陶,并有机会接触土生土长的印第安居民。1930年,他的第一部故事集《危地马拉传说》在西班牙出版,被认为是拉丁美洲第一本带有魔幻现实...
评语:1967 | 因为他的作品落实于自己的民族色彩和印第安传统,而显得鲜明生动。
回复
57
来自:豆瓣读书
内莉·萨克斯(Nelly Sachs,1891.12.10~1970.5.12),德国犹太裔诗人、剧作家,诺贝尔文学奖(1966)得主。生于柏林一个富有的工厂主家庭。1940年流亡瑞典。萨克斯的戏剧创作主要有著名的戏剧选集《沙上的记号》(1962),该选集收有14个剧本,其中诗剧《伊莱》最为诺贝尔奖评委会赏识。萨克斯在创作上,早期师承歌德和席勒的浪漫主义,希特勒当权后才转向犹太民族的传统文化,探讨《圣经·旧约》中的神秘的犹太教义。
评语:1966 | 因为她杰出的抒情与戏剧作品,以感人的力量阐述了以色列的命运。
回复
58
来自:豆瓣读书
萨缪尔·约瑟夫·阿格农(1888年7月17日——1970年2月)男,犹太人,以色列作家,希伯来文小说家。作品大多具有一种浪漫主义风格,既是现实主义的,又有着幻想成分。作品有小说集《新婚的华盖》、《海洋深处》、《夜间来客》等。1966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评语:1966 | 他的叙述技巧深刻而独特,并从犹太民族的生命汲取主题。
回复
59
来自:豆瓣读书
米哈依尔·肖洛霍夫(M.A.Sholokhov)(1905-1984),是二十世纪苏联文学的杰出代表,也是我国读者十分熟悉且至今仍给予特殊关注的作家。这不仅仅因为他给世界人民留下了《静静的顿河》、《新垦地》(旧译《被开垦的处女地》)、《一个人的遭遇》等珍贵的文学遗产,还因为他一生的创作和文学活动与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始终存在着或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并产生了一定影响。
评语:1965 | 由于这位作家在那部关于顿河流域农村之史诗作品中所流露的活力与艺术热忱——他藉这两者在那部小说里描绘了俄罗斯民族生活之某一历史层面。
回复
60
来自:豆瓣读书
Jean-Paul Charles Aymard Sartre (21 June 1905 – 15 April 1980) was a French philosopher, playwright, novelist, political activist, biographer, and literary critic. He was one of the key figures in the philosophy of existentialism and phenomenology, and one of the leading figures in 20th-century French philosophy and Marxism. His work has also influenced sociology, critical theory, post-coloni...
评语:1964 | 因为他那思想丰富、充满自由气息和探求真理精神的作品对我们时代发生了深远影响。
回复
61
来自:豆瓣读书
乔治·塞菲里斯(1900-1971),希腊诗人。塞菲里斯在巴黎获法学士学位,转攻文学。在法西斯占领期间随希腊政府流亡国外,以历史的眼光吟咏当代,在民族命运的背景中抒写情怀。1948年以后从事外交工作,先后出任希腊驻叙利亚、约旦、伊拉克、英国大使。1962年从外交部退休。1963年以《画眉鸟号》获诺贝尔文学奖。1971年9月20日逝世。 主要作品有诗集《转捩点》、《神话和历史》、《航海日志》和《画眉鸟号》。
评语:1963 | 他的卓越的抒情诗作,是对希腊文化的深刻感受的产物。
回复
62
来自:豆瓣读书
约翰·斯坦贝克,20世纪美国作家。代表作品有《人鼠之间》、《愤怒的葡萄》、《月亮下去了》、《伊甸之东》、《烦恼的冬天》等。 1902年,斯坦贝克生于美国加利福尼亚。1925年,斯坦贝克曾在《纽约时报》担任记者。 但是没过多久,他就对记者这种职业感到失望和厌烦。 于是,他返回加州,投身到自己的创作中去。1937年发表小说《人鼠之间》,1939年出版小说《愤怒的葡萄》。196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1966年初,斯坦贝克作为纽约...
评语:1962 | 通过现实主义的、寓于想像的创作,表现出富于同情的幽默和对社会的敏感观察。
回复
63
来自:豆瓣读书
伊沃·安德里奇(Иво Андрић,Ivo Andrić,1892.10.9~1975.3.13),前南斯拉夫文学大师,诺贝尔文学奖(1961)得主。小说家、诗人、散文家、游记作家、文学批评家。 一战时参加爱国运动而被捕入狱,惨遭流放,在此期间目睹并经历了种种苦难,获释后任职高级外交官。二战时期拒绝与法西斯合作,写下构思巧妙的史诗代表作“波斯尼亚三部曲”《德里纳河上的桥》《萨拉热窝女人》《特拉夫尼克纪事》。
评语:1961 | 由于他作品中史诗般的力量——他借着它在祖国的历史中追寻主题,并描绘人的命运。
回复
64
来自:豆瓣读书
圣-琼·佩斯(Saint-John Perse,1887—1975),法国外交官诗人。出生于加勒比海法属瓜德罗普岛,自幼热爱自然、喜欢航海。青年时代开始诗歌创作,曾于1916至1921年在北京法国使馆任职,其间写出长诗《阿纳巴斯》,经T.S.艾略特、本雅明、翁加雷蒂等人翻译后,引起国际诗坛的瞩目。之后他一度告别诗坛,长期主持法国外交部的工作。二战期间,因反对纳粹被迫流亡美国,其间创作长诗《流放》、《雨》、《雪》、《风》、《航标》等...
评语:1960 | 由于他高超的飞越与丰盈的想像,表达了一种关于目前这个时代之富于意象的沉思。
回复
65
来自:豆瓣读书
萨瓦多尔·夸西莫多(Salvatore Quasimodo,1901-1968),意大利诗人。他出生于西西里岛的莫迪卡镇,七岁那年西西里岛发生大地震,故乡的悲苦和忧伤深深根植于他的心灵。受酷爱诗歌的姑母影响,他开始阅读意大利古典诗歌,十四岁时开始写诗。1929年前往佛罗伦萨,次年出版第一本诗集《水与土》,成为继蒙塔莱和翁加雷蒂之后的“隐逸派”诗人。1959年,他荣获诺贝尔文学奖。1968年6月14日,他在那不勒斯去世。
评语:1959 | 由于他的抒情诗,以古典的火焰表达了我们这个时代中,生命的悲剧性体验。
回复
66
来自:豆瓣读书
前苏联文学家,诗人。作品《日瓦格医生》反映二十世纪初的俄罗斯知识分子的生活状态,作者凭此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由于苏联政府的极力反对,作者没有领取。
评语:1958 | 在当代抒情诗和俄国的史诗传统上,他都获得了极为重大的成就。
回复
67
来自:豆瓣读书
阿尔贝·加缪(法语:Albert Camus,1913年11月7日-1960年1月4日),生于法属阿尔及利亚蒙多维城,法国小说家、哲学家、戏剧家、评论家,其于1957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加缪位于20世纪最有名的和最重要的的法国作家之列。
评语:1957 | 由于他重要的著作,在这著作中他以明察而热切的眼光照亮了我们这时代人类良心的种种问题。
回复
68
来自:豆瓣读书
胡安·拉蒙·希梅内斯(Juan Ramon Jimenez,1881–1958年),西班牙诗人,出生于安达卢西亚平原南部的小镇莫格尔。1896年去塞维利亚学画,同时在大学攻读法律。不久便放弃作画和法律,开始文学创作。主要作品有《一个新婚诗人的日记》(1917)、《空间》(1938),1956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对艺术极为挑剔,创作的时候总是精雕细琢以求完美。他曾影响了加西亚·洛尔迦和其他一些作家,被成为“诗人中的诗人”。他最优秀的作品...
评语:1956 | 由于他的西班牙抒情诗,成了高度精神和纯粹艺术的最佳典范。
回复
69
来自:豆瓣读书
哈尔多尔·基尔扬·拉克斯内斯(Halldór Kiljan Laxness,本名哈尔多尔·格维兹永松(Halldór Guðjónsson),1902年4月23日-1998年2月8日),冰岛小说家,1955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主要作品有《独立的人民》(也有译作《独立的人们》)、《渔家女》(也有译作《沙尔卡‧瓦尔卡》)、《原子站》、《快乐的流浪人》、《小小的故事》、《唱歌的鱼》、《春返乐园》,以及所谓的“三部曲”(由《冰岛的警钟》、《欢乐的少女》...
评语:1955 | 为了他在作品中所流露的生动、史诗般的力量,使冰岛原已十分优秀的叙述文学技巧更加瑰丽多姿。
回复
70
来自:豆瓣读书
"欧内斯特·米勒·海明威(Ernest Miller Hemingway,1899年7月21日-1961年7月2日),出生于美国伊利诺伊州芝加哥市郊区奥克帕克,美国作家、记者,被认为是20世纪最著名的小说家之一。\r\n海明威的一生之中曾荣获不少奖项。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被授予银制勇敢勋章;1953年,他以《老人与海》一书获得普利策奖;1954年的《老人与海》又为海明威夺得诺贝尔文学奖。2001年,海明威的《太阳照样升起》(The Sun Also Rises)与...
评语:1954 | 因为他精通于叙事艺术,突出地表现在其近著《老人与海》之中;同时也因为他对当代文体风格之影响。
回复
71
来自:豆瓣读书
温斯顿·伦纳德·斯宾塞·丘吉尔( Winston Leonard Spencer Churchill,1874年11月30日-1965年1月24日),英国政治家、历史学家、画家、演说家、作家、记者,出身于贵族家庭,父亲伦道夫勋爵曾任英国财政大臣。 温斯顿·伦纳德·斯宾塞·丘吉尔1874年生于英格兰牛津郡伍德斯托克。1940年至1945年和1951年至1955年两度出任英国首相,被认为是20世纪最重要的政治领袖之一,领导英国人民赢得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是“雅尔塔会议三...
评语:1953 | 由于他在描述历史与传记方面的造诣,同时由于他那捍卫崇高的人的价值的光辉演说。
回复
72
来自:豆瓣读书
弗朗索瓦·莫里亚克(法语:François Mauriac,1885年10月11日-1970年9月1日),法国小说家,195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里亚克在法国波尔多出生,1905年在波尔多大学文学系毕业。他的主要作品有诗集《握手》、小说《爱的荒漠》等。
评语:1952 | 因为他在他的小说中剖析了人生的戏剧,对心灵的深刻观察和紧凑的艺术。
回复
73
来自:豆瓣读书
评语:1951 | 由于他在作品中为人类面临的永恒的疑难寻求解答所表现出的艺术活力和真正独立的见解。
回复
74
来自:豆瓣读书
伯特兰·罗素(Bertrand Russell,1872年5月18日—1970年2月2日),英国哲学家、数学家、逻辑学家、历史学家,也是上世纪西方最著名、影响最大的学者和和平主义社会活动家之一。伯特兰·罗素毕业于剑桥大学三一学院,为无神论或不可知论者,被认为是与弗雷格、维特根斯坦和怀特海一同创建了分析哲学。伯特兰·罗素与怀特海合着的《数学原理》对逻辑学、数学、集合论、语言学和分析哲学有着巨大影响。1950年,伯特兰·罗素获得诺...
评语:1950 | 表彰他所写的捍卫人道主义理想和思想自由的多种多样意义重大的作品。
回复
75
来自:豆瓣读书
威廉·福克纳,美国作家,一生共写了19部长篇小说与近百篇短篇小说,其中15部长篇与绝大多数短篇的故事都发生在约克纳帕塔法县,称为约克纳帕塔法世系。其主要脉络是这个县杰弗逊镇及其郊区的属于不同社会阶层的若干个家族的几代人的故事,时间从1800年起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系中共600多个有名有姓的人物在各个长篇、短篇小说中穿插交替出现。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喧哗与骚动》。 1897年9月25日-1962年7月6日。...
评语:1949 | 因为他对当代美国小说做出了强有力的和艺术上无与伦比的贡献。
回复

什么是豆列  · · · · · ·

豆列是收集好东西的工具。

在豆瓣上看到喜欢的内容,都可以收到你自己的豆列里,方便以后找到。

你还可以关注感兴趣的豆列,看看其他人收集的好东西。

这个豆列的标签  · · · · · ·

读书

~的其它豆列  · · · · · ·  ( 全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