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文学奖

~
来自: ~ (北京) 2018-05-22 17:04:19创建   2021-12-22 09:40:15更新
瑞典学院颁发的诺贝尔奖之一,根据诺贝尔的遗嘱,每年表彰“在文学领域创作出具理想倾向之最佳作品者“。

首届诺贝尔文学奖于1901年颁发,每一位获奖者都会得到一块奖牌,一份获奖证书,以及一笔不菲的奖金,奖金的数额每年会有变化。

1904年、1917年、1966年和1974年将奖项同时授予了两位获奖者。

1914年、1918年、1935年、1940至1943年因各种原因没有颁奖。

1915年、1919年、1925年、1926年、1927年、1936年、1949年和2018年延迟一年颁发奖项。
8 人关注
26
来自:豆瓣读书
玛丽亚·维斯瓦娃·安娜·辛波斯卡(Maria Wisława Anna Szymborska,1923.7.2~2012.2.1),波兰女作家、翻译家。波兰作家协会创始人(1989),波兰艺术与科学院院士(1995),波兰骑士十字勋章 (1974)、白鹰勋章(2011)获得者,诺贝尔文学奖(1996)得主。生于普罗温特(现为科尔尼克的一部分),卒于克拉科夫。她的早期作品受到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影响,但后来逐渐转向对日常生活和个人情感的关注。除诗歌以外,她还在...
评语:1996 由于其在诗歌艺术中警辟精妙的反讽,挖掘出了人类一点一滴的现实生活背后历史更迭与生物演化的深意。
回复
27
来自:豆瓣读书
谢默斯·希尼,爱尔兰诗人。生于爱尔兰北部德里郡毛斯邦县一个虔信天主教、世代务农的家庭。希尼不仅是诗人,还是一位诗学专家。1995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的诺贝尔奖演讲《归功于诗》(Crediting Poetry,1996)也是一篇重要诗论。他还写过一个剧本。希尼把古英语史诗《贝奥武夫》(Beowulf,2000)译成现代英语,轰动一时。是公认的当今世界最好的英语诗人和天才的文学批评家。希尼自小接受正规的英国教育,1961年以第一名的...
评语:1995 | 由于其作品洋溢着抒情之美,包容著深邃的伦理,揭示出日常生活和现实历史的奇迹。
回复
28
来自:豆瓣读书
大江健三郎,日本小说家,出生于日本四国岛的爱媛县喜多郡大濑村,1959年3月,大江健三郎完成学业,从东京大学法文专业毕业,著有《广岛日记》( 1965年 )、《作为同时代的人》( 1973年 )和《小说方法》( 1978年 )等作品和文论。1994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评语:1994 | 通过诗意的想像力,创造出一个把现实与神话紧密凝缩在一起的想像世界,描绘现代的芸芸众生相,给人们带来了冲击。
回复
29
来自:豆瓣读书
托尼·莫里森(Toni Morrison,1931.2.18~2019.8.5),美国黑人女小说家。诺贝尔文学奖(1993)得主。生于俄亥俄州洛雷恩。霍华德大学毕业。20世纪60年代末登上文坛,其作品情感炽热,简短而富有诗意,并以对美国黑人生活的敏锐观察闻名。主要作品有《最蓝的眼睛》(1970)、《苏拉》(1974)、《所罗门之歌》(1977)和《黑婴》(1981)等。她所主编的《黑人之书》(The Black Book),记叙了美国黑人300年历史,被称为“美国黑...
评语:1993 | 其作品想像力丰富,富有诗意,显示了美国现实生活的重要方面。
回复
30
来自:豆瓣读书
德里克·沃尔科特(Derek Walcott,1930—),生于圣卢西亚的卡斯特里。先后就读于圣玛利大学和西印度的牙买加大学,毕业后迁居特立尼达岛。在波士顿大学教授过文学课程。诗人、剧作家及画家,代表作有《奥美罗斯》《白鹭》等。国际作家奖、史密斯文学奖、麦克阿瑟奖、艾略特诗歌奖等的获得者。1992年,其诗因“具有伟大的光彩,历史的视野,献身多元文化的结果”,获诺贝尔文学奖。他被布罗茨基誉为“今日英语文学中最好的诗人...
评语:1992 | 他的作品具有巨大的启发性和广阔的历史视野,是其献身多种文化的结果。
回复
31
来自:豆瓣读书
"纳丁•戈迪默(1923年11月20日~2014年7月14日)Gordimer,Nadine南非作家,南非历史上首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也是第一位获得此奖的南非作家。她的长篇小说和短篇小说描述了南非的防备性社会准则对每个人和他们彼此间的关系所造成的影响。用英语创作。她生于南非德兰士瓦的斯普林斯。她抨击种族隔离制度,其作品被多次列为禁书。1991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对戈迪默而言,最骄傲和最自豪的,并非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而是1986...
评语:1991 | 以强烈而直接的笔触,描写周围复杂的人际与社会关系,其史诗般壮丽的作品,对人类大有裨益。
回复
32
来自:豆瓣读书
奥克塔维奥·帕斯(Octavio Paz,1914.3.31~1998.4.19),墨西哥诗人、散文家。生于墨西哥城。帕斯的创作融合了拉美本土文化及西班牙语系的文学传统,继承欧洲现代主义的形而上追索以及用语言创造自由境界的信念。1990年由于“他的作品充满激情,视野开阔,渗透着感悟的智慧并体现了完美的人道主义”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评语:1990 | 他的作品充满激情,视野开阔,渗透著感悟的智慧并体现了完美的人道主义。
回复
33
来自:豆瓣读书
卡米洛·何塞·塞拉(Camilo José Cela,1916年5月11日—2002年1月17日),西班牙作家、诗人,出生于西班牙加利西亚(Galicia)哥鲁那(La Coruña)巴特龙(municipio de Padrón)伊里亚‧福拉比亚(Iria Flavia),2002年1月17日在西班牙首都马德里逝世。 他是1989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其他荣誉包括1956年西班牙文学批评奖(Premio de la Crítica)、1984年国家小说奖(Premio Nacional de Narrativa,西班牙)、1987年阿斯...
评语:1989 | 带有浓郁情感的丰富而精简的描写,对人类弱点达到的令人难以企及的想像力。
回复
34
来自:豆瓣读书
纳吉布·马哈福兹(Naguib Mahfouz 1911—2006),埃及作家。1988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享有“阿拉伯文学之父”美誉,被视为阿拉伯世界最重要的知识分子之一。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文学生涯中,创作了近五十部作品,他“丰富的著作使人们思考生活中的重要课题。像时代的爱情和本质、社会和准则、知识和信仰等主题在多种情景中反复出现,引人深思,激发良知,鼓舞人们勇敢对待。”(诺贝尔文学奖授奖词)其小说力作包括享誉世界的《宫...
评语:1988 | 他通过大量刻画入微的作品—洞察一切的现实主义,唤起人们树立雄心—形成了全人类所欣赏的阿拉伯语言艺术。
回复
35
来自:豆瓣读书
约瑟夫·亚历山德罗维奇·布罗茨基(Иосиф Александрович Бродский,Joseph Brodsky,1940.5.24~1996.1.28),生于苏联的犹太裔美籍诗人,散文家。生于苏联列宁格勒,是一个著名的古代拉比家族肖尔(Schorr)的后代。父亲亚历山大·布罗德斯基是苏联海军的专业摄影师,他的母亲玛丽亚·沃尔珀特·布罗德斯卡娅是一名专业口译员,他的工作经常帮助养家糊口。他们住在公共公寓里,处于贫困之中,因为犹...
评语:1987 | 他的作品超越时空限制,无论在文学上或是敏感问题方面都充分显示出他广阔的思想及浓郁的诗意。
回复
36
来自:豆瓣读书
评语:1986 | 他以广博的文化视野创作了富有诗意的关于人生的戏剧。
回复
37
来自:豆瓣读书
克劳德·西蒙(1913-2005),法国新小说派作家。一九一三年出生于马达加斯加,一九三六年参加西班牙内战;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参加地下抵抗运动。战争的经历对他的小说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代表作有《弗兰德公路》、《农事诗》和《历史》等,一九八五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评语:1985 | 由于他善于把诗人和画家的丰富想像与深刻的时间意识融为一体,对人类的生存状况进行了深入的描写。
回复
38
来自:豆瓣读书
雅罗斯拉夫·塞弗尔特(1901-1986)是当代捷克斯洛伐克最重要的诗人。他一生中总共出版了三十九部诗集,主要有《泪城》、《全是爱》、《信鸽》、《裙兜里的苹果》、《维纳斯之手》、《穷画家到世间》、《妈妈》、《铸钟》、《皮卡迪利的伞》、《避瘟柱》、《身为诗人》等。除了诗歌创作,塞弗尔特还译过法国诗人阿波利奈尔的作品,创作出版过《极乐园上空的星星》、《手与火焰》、《世间万般美》(1983)等文集。塞弗尔特于1996...
评语:1984 | 他的诗富于独创性、新颖、栩栩如生,表现了人的不屈不挠精神和多才多艺的渴求解放的形象。
回复
39
来自:豆瓣读书
威廉·戈尔丁(威廉·杰拉尔罗德·戈尔丁爵士,Sir William Gerald Golding,1911年9月19日-1993年6月19日)男,英国小说家、诗人,他也是198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代表作为《苍蝇王》。威廉·戈尔丁于1988年由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在白金汉宫册封为爵士。2008年,泰晤士报在“1945年以来最伟大的50位英国作家”名单中将戈尔丁名列为第3位。他的小说富含寓意,广泛地融入了古典文学,神话,基督教文化以及象征主义。
评语:1983 | 他的小说具有清晰的现实主义叙述技巧以及虚构故事的多样性与普遍性,阐述了今日世界人类的状况。
回复
40
来自:豆瓣读书
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Gabriel José de la Concordia García Márquez,1927年3月6日-2014年4月17日),是哥伦比亚作家、记者和社会活动家,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198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作为一个天才的、赢得广泛赞誉的小说家,加西亚·马尔克斯将现实主义与幻想结合起来,创造了一部风云变幻的哥伦比亚和整个南美大陆的神话般的历史。代表作有《百年孤独》(1967年)...
评语:1982 | 由于其长篇小说以结构丰富的想像世界,其中糅混着魔幻于现实,反映出一整个大陆的生命矛盾。
回复
41
来自:豆瓣读书
"埃利亚斯·卡内蒂(Elias Canetti,1905-1994 ),德语作家,1981年因其作品具有“广阔的视野、丰富的思想和艺术力量”获得诺贝尔文学奖。\r\n卡内蒂是文学史上著名的“难以归属”的作家,他出生于保加利亚的鲁斯丘克,祖先是居住在西班牙的犹太人,6岁时随父母来到英国,次年丧父,随母亲迁居维也纳。他先后在瑞士的苏黎世和德国的法兰克福读完小学和中学,1929年在维也纳大学获得化学博士学位。纳粹吞并奥地利后,他流亡英国...
评语:1981 | 作品具有宽广的视野、丰富的思想和艺术力量。
回复
42
来自:豆瓣读书
切斯瓦夫·米沃什(Czesław Miłosz,1911.6.30~2004.8.14),波兰诗人、散文家、文学史家。诺斯达特国际文学奖(1978)得主,因“在自己的全部创作中,以毫不妥协的深刻性揭示了人在充满剧烈矛盾的世界上所遇到的威胁”获诺贝尔文学奖(1980)。生于波兰第一共和国的立陶宛。“二战”期间在华沙从事地下反法西斯活动。“二战”后在波兰外交部供职,曾在波兰驻美国及法国使馆任文化专员和一等秘书。1950年护照被吊销,后选...
评语:1980 | 不妥协的敏锐洞察力,描述了人在激烈冲突的世界中的暴露状态。
回复
43
来自:豆瓣读书
奥德修斯·埃利蒂斯(Odysseas Elytis,1911.11.02—1996.03.18),希腊最杰出的现代诗人之一,出生于克里特岛。曾在大学学习法律。二战时期在希腊军队服役。1979年凭借作品《英雄挽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从源远流长的希腊传统中汲取营养,以强烈的感情和敏锐的智力,展示了现代人为争取自由和从事创造性活动而进行的斗争。”主要作品有诗集《初生的太阳》、《英雄挽歌》、《理所当然》等。
评语:1979 | 他的诗,以希腊传统为背景,用感觉的力量和理智的敏锐,描写现在认为自由和创新而奋斗。
回复
44
来自:豆瓣读书
艾萨克·巴什维斯·辛格(Isaac Bashevis Singer,1903.11.11~1991.7.24), 波兰出生的美国犹太裔作家,诺贝尔文学奖(1978)得主。被称为20世纪“短篇小说大师”,是意第绪语文学运动的领军人物。生于波兰莱昂辛村。 1919年开始用希伯来语写作;1921年又改用意第绪语创作。1923年在华沙跟哥哥在报社工作。1935年德军占领华沙前夕离开波兰移民美国,在美国以当编辑和写作为生,后来在纽约的《犹太每日前进日报》担任记者和专栏...
评语:1978 | 他的充满激情的叙事艺术,这种既扎根于波兰人的文化传统,又反映了人类的普遍处境。
回复
45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BB%B4%E6%A3%AE%E7%89%B9%C2%B7%E9%98%BF%E8%8E%B1%E5%85%8B%E6%A1%91%E5%BE%B7%E9%9B%B7
评语:1977 维森特·阿莱克桑德雷·梅洛 | 他的作品继承了西班牙抒情诗的传统和吸取了现在流派的风格,描述了人在宇宙和当今社会中的状况。
回复
46
来自:豆瓣读书
索尔·贝娄(Saul Bellow,1915-2005)美国犹太裔作家。诺贝尔文学奖(1976)获得者。生于加拿大魁北克省拉辛,在蒙特利尔度过童年。1924 年举家迁至美国芝加哥。父亲是从俄国移居来的犹大商人,贝娄是家中四个孩子中最年幼的一个。1976年索尔·贝娄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他的作品被认为“融合了对人的理解和对当代文化的精妙分析”,瑞典皇家学会授奖时特别提及他的小说《抓紧时光》,认为是现代典型作品之一。贝娄被认为是美国当...
评语:1976 | 由于他的作品对人性的了解,以及对当代文化的敏锐透视。
回复
47
来自:豆瓣读书
埃乌杰尼奥·蒙塔莱(Montale,Eugenio,1896—1981),意大利诗人。1896年10月10日生于热那亚,1981年9月12日卒于米兰。少年时学习声乐,酷爱文学。1917年被征召入伍。战争结束后开始诗歌创作。第一部诗集《乌贼骨》,使诗人声誉鹊起。它从大千世界中精心选取一系列富于象征意义的艺术场景,着力刻画人的内心世界瞬息间的细微感情。1938年,因拒绝加入法西斯党,被解除佛罗伦萨文学馆馆长之职。
评语:1975 | 由于他杰出的诗歌拥有伟大的艺术性,在不适合幻想的人生里,诠释了人类的价值。
回复
48
来自:豆瓣读书
哈瑞·马丁松(Harry Martlnson,1904-1978)瑞典诗人。马丁松没有受过正规的文化教育和艺术熏陶,他的文学天才是在流浪生涯中生发的,因此被称为“文学界的流浪儿”。1926年,马丁松以海员生涯为题材,发表处女诗集《鬼船》,获得成功。被公认的代表作是发表于1956年的科幻大空长诗《阿尼阿拉号》。其诗作的艺术魁力,不仅表现在想象丰富,联想奇特,语言流畅,感情细腻等方面,而且主要表现在诗人善于采用新的视角观察人生,...
评语:1974 | 他的作品透过一滴露珠反映出整个世界。
回复
49
来自:豆瓣读书
埃温特·约翰逊(Eyvind Johnson,1900~1976)瑞典作家。主要作品有小说《乌洛夫的故事》等。1974年由于作品《乌洛夫的故事》获诺贝尔文学奖。 1974年埃温特·约翰逊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的原因是“以自由为目的,而致力于历史的、现代的广阔观点之叙述艺术”。在颁奖典礼上卡尔·拉格纳·吉罗在讲话中强调指出,约翰逊和马丁森是“代表无产阶级作家的数组或工作诗人谁大致闯进我们的文学不蹂躏和掠夺,而是用自己的财富充实它...
评语:1974 | 以自由为目的,而致力于历史的、现代的广阔观点之叙述艺术。
回复
50
来自:豆瓣读书
帕特里克·怀特(Patrick Victor Martindale White,1912-1990)澳大利亚小说家、剧作家。生于英国。1932年,怀特赴英国剑桥皇家学院研读现代语言,毕业后留英国。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服役于英国皇家空军情报部门,赴中东工作五年。1948年回澳大利亚定居,先经营农牧场,后专门从事写作。怀特的第一部小说是《快乐的山谷》(1939)、成名作是《人之树》(1955),这部长篇巨著获“澳大利亚的创世纪”之称,给作家带来国际声...
评语:1973 | 由于他史诗与心理叙述艺术,并将一个崭新的大陆带进文学中。
回复

什么是豆列  · · · · · ·

豆列是收集好东西的工具。

在豆瓣上看到喜欢的内容,都可以收到你自己的豆列里,方便以后找到。

你还可以关注感兴趣的豆列,看看其他人收集的好东西。

这个豆列的标签  · · · · · ·

读书

~的其它豆列  · · · · · ·  ( 全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