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文学奖

~
来自: ~ (北京) 2018-05-22 17:04:19创建   2021-12-22 09:40:15更新
瑞典学院颁发的诺贝尔奖之一,根据诺贝尔的遗嘱,每年表彰“在文学领域创作出具理想倾向之最佳作品者“。

首届诺贝尔文学奖于1901年颁发,每一位获奖者都会得到一块奖牌,一份获奖证书,以及一笔不菲的奖金,奖金的数额每年会有变化。

1904年、1917年、1966年和1974年将奖项同时授予了两位获奖者。

1914年、1918年、1935年、1940至1943年因各种原因没有颁奖。

1915年、1919年、1925年、1926年、1927年、1936年、1949年和2018年延迟一年颁发奖项。
8 人关注
101
来自:豆瓣读书
亨利克·蓬托皮丹,丹麦小说家。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去翳》,长篇小说《乐土》,三部曲《幸运的彼尔》、《守夜》、《死者的王国》和《人的乐园》等。1917年作品《天国》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由于他对当前丹麦生活的忠实描绘”。
评语:1917 | 由于他对当前丹麦生活的忠实描绘。
回复
102
来自:豆瓣读书
卡尔·耶勒鲁普,丹麦诗人、小说家。早年在哥本哈根读神学。1892年起定居德国德累斯顿,也用德语写作。早期作品有诗集《红山楂》、小说《日耳曼人的学生》,反映作者与基督教的决裂。20世纪初受印度佛教哲学影响,宣传出世思想,写有长篇小说《朝圣者卡马尼塔》。晚年重新皈依基督教,著有《神的女友》。由于“在崇高理想鼓舞下写出了丰富多彩的作品”,于1917年与他的同胞、丹麦作家蓬托皮丹分享了诺贝尔文学奖。
评语:1917 | 因为他多样而丰富的诗作——它们蕴含了高超的理想。
回复
103
来自:豆瓣读书
魏尔纳·海登斯坦,瑞典诗人、小说家,1897年至1898年间,他以瑞典十七世纪前后的一段历史写成小说《查理士国王的人马》,这部作品是作者“最引起国际注意的一本书”。1916年为“褒奖他在瑞典文学新纪元中所占之重要代表地位”,获颁诺贝尔文学奖。
评语:1916 | 褒奖他在瑞典文学新纪元中所占之重要代表地位。
回复
104
来自:豆瓣读书
罗曼·罗兰(法语:Romain Rolland,1866年1月29日-1944年12月30日),20世纪的法国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批判现实主义作家、音乐评论家、社会活动家。作为作家,他创作了《约翰·克里斯多夫》、《母与子》(又名《欣悦的灵魂》)等作品,除此之外还获得1915年的诺贝尔文学奖。他的小说特点被人们归纳为“用音乐写小说”,也是传记文学的创始人。作为社会活动家,他一生坚持自由真理正义,为人类的权利和反法西斯斗争奔走不息,...
评语:1915 | 文学作品中的高尚理想和他在描绘各种不同类型人物时所具有的同情和对真理的热爱。
回复
105
来自:豆瓣读书
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孟加拉族人,英属印度诗人、音乐家、社会活动家、哲学家和反现代民族主义者。1861年5月7日,拉宾德拉纳特·泰戈尔出生于加尔各答一个富有的贵族家庭。1913年,他以《吉檀迦利》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人。他的诗中含有深刻的宗教和哲学的见解,泰戈尔的诗在印度享有史诗的地位,代表作《吉檀迦利》、《飞鸟集》、《眼中沙》、《四个人》、《家庭与世界》、《园丁集》、《新月集》、《最后的诗...
评语:1913 | 由于他那至为敏锐、清新与优美的诗;这诗出之于高超技巧,并由于他自己用英文表达出来,使他那充满诗意的思想业已成为西方文学的一部分。
回复
106
来自:豆瓣读书
盖哈特·霍普特曼(1862—1946)生于德国西里西亚中部的萨兹布隆。祖父是织工,父亲是旅店老板,哥哥卡尔·霍普特曼是著名的诗人。盖哈特·霍普特曼早年学过雕塑,后受自然主义思潮影响开始文学创作。成名剧作《日出之前》(1889)首演成功后,他又转入写实主义,接连发表了《织工》(1892)、《海狸皮大衣》(1893)和《弗洛里安·盖尔》(1896)等现实主义剧作。其中《织工》被看作是德国戏剧发展史上的里程碑。1894年,梦幻...
评语:1912 | 欲以表扬他在戏剧艺术领域中丰硕、多样的出色成就。
回复
107
来自:豆瓣读书
莫里斯·波利多尔·马里·贝尔纳·梅特林克(Maurice Polydore Marie Bernard Maeterlinck,1862年8月29日-1949年5月6日),比利时诗人、剧作家、散文家,1911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其作品主题主要关于死亡及生命的意义。 梅特林克在比利时根特一个富裕的法语家庭,1885年在根特大学完成法律课程后曾赴法国巴黎参加象征主义文学活动。1889年,他的第一部戏剧《玛莱娜公主》(La princesse Maleine)得到《费加罗报》文学评论...
评语:1911 | 由于他在文学上多方面的表现,尤其是戏剧作品,不但想像丰富,充满诗意的奇想,有时虽以神话的面貌出现,还是处处充满了深刻的启示。这种启示奇妙地打动了读者的心弦,并且激发了他们的想像。
回复
108
来自:豆瓣读书
保罗·海泽(Paul Heyse,1830.3.15~1914.4.2),德国犹太作家。生于柏林。父亲是当时有声望的古典语言学家,与文化界名流如威廉·洪堡等都有很深的交谊。母亲是犹太大银行家的女儿,酷爱文学,精通英、法文,从事过文学翻译和戏剧活动,她的姊妹中有两人成了作家。海泽曾在柏林和波恩接受教育,学习古典语言。此后,他翻译了一些意大利诗人的作品,也开始写作短篇故事,并发表小说,其中最著名的是长篇小说《人间孩童》。
评语:1910 | 表扬这位抒情诗人、戏剧家、小说家以及举世闻名的短篇小说家,在他漫长而多产的创作生涯中,所达到的充满理想主义精神之艺术至境。
回复
109
来自:豆瓣读书
塞尔玛·拉格洛夫 Selma Lagerlöf (1858—1940),瑞典女作家、1909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她于1858年11月20日出生于瑞典中部韦姆兰省的一个军官的小庄园——莫尔巴卡庄园,并且在那里度过了童年、青年和晚年。她是瑞典第一位得到这一荣誉的作家,也是世界上第一位获得这一文学奖的女性。1885年她从斯德哥尔摩罗威尔女子师范学院毕业,受聘到伦茨克罗纳斯女子中学教了十年书,在这里她开始创作她的第一部文学作品。
评语:1909 | 由于她作品中特有的高贵的理想主义、丰富的想像力、平易而优美的风格。
回复
110
来自:豆瓣读书
评语:1908 | 他对真理的热切追求、他对思想的贯通能力、他广阔的观察,以及他在无数作品中,辩解并阐释一种理想主义的人生哲学时,所流露的热诚与力量。
回复
111
来自:豆瓣读书
吉卜林(Rudyard Kipling,1865-1936),著名英国作家、诗人,1907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为“他的作品以观察入微、思想新颖、气势雄浑和叙述卓越见长”。其杰出的叙事与高超的文学性备受后世推崇,对世界文学影响深远。 出生于印度,1870年被送回英国上学,1882年返回印度,成为一名记者并开始写作。主要著作有短诗《如果》,诗集《营房谣》《七海》,短篇小说集《山中的平凡故事》《正是如此故事集》《普克山的帕克...
评语:1907 | 这位世界名作家的作品以观察入微、想像独特、气概雄浑、叙述卓越见长。
回复
112
来自:豆瓣读书
焦苏埃·卡尔杜奇(1835~1907)意大利诗人、文艺批评家。主要作品有诗集《青春诗》、长诗《撒旦颂》、专著《意大利民族文学的发展》等。1906年作品《青春诗》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不仅是由于他精深的学识和批判性的研究,更重要是为了颂扬他诗歌杰作中所具有的特色、创作气势,清新的风格和抒情的魅力”。
评语:1906 | 不仅是由于他精深的学识和批判性的研究,更重要是为了颂扬他诗歌杰作中的创作气势,清新的风格和抒情的魅力。
回复
113
来自:豆瓣读书
亨利克·显克微支(H.Sienkiewica),生于1846年5月5日,逝世于1916年11月15日,波兰十九世纪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出身于贵族家庭。中学毕业后,进入华沙高等学校语文系学习,后因不满沙俄政府对学校的钳制,愤然离校。1872年起起任《波兰报》记者。主要作品有三部曲:《火与剑》、《洪流》及《渥洛杜耶夫斯基先生》、《十字军骑士》、《你往何处去》、《在沙漠与荒野中》等。由于“他史诗一般的作品表现出的卓越成就”,获19...
评语:1905 | 由于他在历史小说写作上的卓越成就。
回复
114
来自:豆瓣读书
何塞·埃切加赖(José Echegaray,1832年4月19日-1916年9月4日),出生于马德里。西班牙土木工程师、数学家、政治家,他是19世纪末期西班牙最杰出的剧作家。他与法国诗人弗雷德里克·米斯特拉尔一起获得了1904年诺贝尔文学奖,成为第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西班牙人。他的代表作为《伟大的牵线人》(ElgranGaleoto)。
评语:1904 | 他以个人的独特风格创作的丰富又杰出的戏剧,复兴了西班牙喜剧的伟大传统。
回复
115
来自:豆瓣读书
弗雷德里克·米斯特拉尔(1830—1914)生于罗纳河口省的马雅纳,从小深受普罗旺斯母语和当地习俗影响。在艾克思普罗旺斯学院取得法学学位之后,米斯特拉尔便致力于诗歌创作。1852年发表第一首长诗《普罗旺斯》,此后用了7年时间创作了长诗《米赫尔》(1859),从而赢得了世界声誉。 继《米赫尔》之后,米斯特拉尔又出版了一部英雄史诗《卡朗达尔》(1866)、诗集《日历》(1867)、《黄金岛》(1876)、叙事诗《奈尔特》(18...
评语:1904 | 他的诗作蕴涵之清新创造性与真正的感召力,它忠实地反映了他民族的质朴精神,加上他对普罗旺斯语言的重要研究。
回复
116
来自:豆瓣读书
比昂斯滕·比昂松(1832—1910)生于挪威克维尼一个乡村牧师家庭,17 岁时去奥斯陆并开始学习写作,1855 年起任《每日晨报》的文学戏剧评论员,1857年接替易卜生任卑尔根国家剧院编导。他积极主张发展挪威的民族文化,使之逐步摆脱异国文化的束缚,几乎在文学的所有领域都有所建树,作品有小说、诗歌和戏剧。抒情诗《是的,我们永远爱此乡土》成为挪威国歌的歌词。但他的主要文学成就还是在戏剧创作方面,是现代戏剧的开创者之一...
评语:1903 | 他以诗人鲜活的灵感和难得的赤子之心,把作品写得雍容、华丽而又缤纷。
回复
117
来自:豆瓣读书
克里斯蒂安·蒙森(德语:Christian Matthias Theodor Mommsen,1817年11月30日-1903年11月1日),德国古典学者、法学家、历史学家、记者、政治家、考古学家、作家,190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他关于罗马历史的作品对当代的研究仍十分重要。他也是一个突出的政治家,曾是普鲁士和德国的国会会员。他对罗马法和债法的研究对德国民法典有着重大的影响。
评语:1902 | 今世最伟大的纂史巨匠,此点于其不朽巨著《罗马史》中表露无疑。
回复
118
来自:豆瓣读书
苏利·普吕多姆(Sully Prudhomme,1839-1907),法国第一个以诗歌著称的天才作家。生在巴黎一个工商业者家庭,父亲是工程师。苏利·普吕多姆自小聪颖好学,但由于健康原因未能入大学深造。早年当过职员、工程师、并从事过法律工作后转入诗歌创作。坚实的科学修养使他想沟通诗与科学;而强烈的哲学兴趣,使他更想从哲学思考中捕捉灵感,提炼诗的主题。主要诗作有《命运》,散文《诗之遗嘱》和《论美术》等。1901年作品《孤独与深思...
评语:1901 | 他的诗歌作品是高尚的理想主义、完美的艺术的代表,并且罕有地结合了心灵与智慧。
回复
<前页 1 2 3 4 5 后页>

什么是豆列  · · · · · ·

豆列是收集好东西的工具。

在豆瓣上看到喜欢的内容,都可以收到你自己的豆列里,方便以后找到。

你还可以关注感兴趣的豆列,看看其他人收集的好东西。

这个豆列的标签  · · · · · ·

读书

~的其它豆列  · · · · · ·  ( 全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