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
来自:豆瓣小组
因为被反复问到这个话题,所以我列举下我考虑这个问题时征用的智识材料。我已经尽量长话短说了,但没有办法。我的焦点是康德与黑格尔,会顺带讲一点费希特与谢林。
我们先看它的含义,再想怎么翻译。
康德哲学分为前批判和后批判两个时期,至多再分一个晚期遗稿,...
来自:豆瓣读书评论
标题自拟,内容从p280起。【】中的内容是我个人所强调的。这是一篇用来给富尔达的 [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 ↑这本书中关于《逻辑学》部分的讲解打补丁。译文已发: https://www.douban.com/note/864923363/?_i=3604736aey1rfV 。之所以可以将科赫的逻辑学研究视为对富尔达的补丁,原因有二。其一,通过阅读两篇文章,可以看出其问题意识的相似性,并且如果你会德语的话,可以看到科赫的许多措辞完全就是借用了富尔达...
来自:豆瓣读书评论
译自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 GESAMMELTE WERKE BAND 4(GW 4 197-238),Felix Meiner Hamburg 1968 KRITISCHES JOURNAL · BAND 1 · STÜCK 2 1802 1-74 VERHÄLTNISS DES SKEPTICISMUS ZUR PHILOSOPHIE, DARSTELLUNG SEINER VERSCHIEDENEN MODIFICATIO...
来自:豆瓣广播
用anna’s archive可以下载所有电子书哦,只要有人上传过。很可惜你的理解大体上都不太对。
1、我同意要结合“认识过程”看。
2、但概念不是思维的抽象,黑格尔不这么抽象。
3、概念确实是具体的,但“具体”的含义与字典里不同。哲学家都是自己所使用的语言的唯一解释者,而黑格尔是那个对语言特别贪心的人,他独自规定他所使用的所有语言。对黑格尔的语言哲学研究可以告诉我们,他在思维与表象之间设立了一个严格的分界线,从而也就是在日常意识(其中,表象是体系位置上最接近哲学但从哲学的角度与哲学最遥远的)与哲学之间划分了一个严格的界限,而唯一可以在这条界限两侧自由移动的只有语言,语言是唯一贯穿日常意识和哲学的精神性产物。这是主观精神哲学中心理学里的内容。
4、并不能简单说“概念是思维与存在的统一”。因为无论思维还是存在,都只是表象性语言的产物,你口中的“存在”无非只是被言说出来的一个词汇,而不是那个你想去指称的对象。为了达到一个有超越性的指称,人们要做的可不只是简单地用手一比划,然后说:“看,那就是存在。”在概念中,是概念与其自身的实在性的符合(correspondence),而不是思维的产物与某个与思维无关的东西的符合,后一种想法在哲学上太幼稚了,黑格尔早已在小逻辑导论里批评过了,他将其称作die vormalige Metaphysik=从前的形而上学。
5、“石头”不是概念。黑格尔概念论里的“概念”是思辨性概念。而“石头”只是表象性词汇,而人们在日常语言中可能会将这样的东西称作“概念”,但黑格尔并不认可这种称呼。
6、概念并不简单地只是“从思维中产生”,因为一切思维的产物都有一个直观中的来源,黑格尔从来不否认任何思维的产物都有自然基础,黑格尔在小逻辑导论和自然哲学的开头导论部分都强调过这一点,我原文摘录一下吧:
【在全书的导论中我们已经谈论过哲学与经验科学之间的关系。哲学不仅必须与自然经验相吻合,而且哲学科学的起源与培育必须以经验物理学作为假设和条件。然而,科学的起源进程以及准备过程是一回事,科学本身则是另外一回事;在后者中前者不再作为基础,这里真正的基础应该是概念的必然性。】黑格尔从来不攻击经验性科学,他只是认为经验性科学的观测结果不能得出人们偶尔得出的形而上学结论,换句话说,他批评有些哲学功底太烂的人在滥用经验性科学的结论,对此他是这么说的,同样出现在自然哲学导论里:
【物理学和自然史首先是经验科学,而且它们自认完全属于知觉和经验,并以这种方式与自然哲学、与思想构成的自然知识相对立。但事实上首先必须向经验物理学指出的是,它包含着比它自己所承认和所知道的多得多的思想;它的情形比它自己认为得要好,或者说,如果思想在物理学中被作为是坏东西的话,那么物理学的情形就比它自己认为得要坏。物理学和自然哲学之间并不像知觉和思那样彼此分别,而只是通过思的方式和方法来相互区分;它们两者都是关于自然的思的知识。】
7、也是因此,思维并不简单“‘过渡’到‘存在’”,因为“存在”对黑格尔来说最最贫乏的思维规定,从而只构成对纯粹思维的考察的起点。而在对纯粹思维的考察的终点,这个考察确实会回归到起点,从而也的确过渡到存在,然而这时候的“存在”早已不是空洞贫乏的思维规定,而是被思辨概念的内容所填充的东西。人们总是误以为自己可以轻而易举地在哲学上指示出“存在”,黑格尔喜欢嘲笑这类人。
8、概念的确是“自己认识自己”,然而它是通过【我们对它的认识】而达到【自己认识自己】的。所以我总是强调,困难的地方在于理解作为认识活动的实际发起者的【我们】与在逻辑学考察中所关注的那个【纯粹思维】之间的关系。简单点讲就是,实际是【我们】在考察它,然而为什么黑格尔最后却自信地告诉我们,是【它自己】在考察它自己。所以,我们是谁,它(也就是我刚才一直提到的这个“纯粹思维”)又是什么?这才是黑格尔逻辑学研究的重点。
9、“概念”也并非“真理的存在形式”。概念自己就是真理。因为真理意味着概念与其自身实在性的符合。当这种符合切实地发生时,概念就成为了理念。
10、在哲学工作中,理解和表达的准确性是最重要的,黑格尔相信语言更多地是揭示而非遮蔽了真理。在他对自己在柏林大学的同时佐尔格(Solger)写的评论里,他曾说:【知道自己在说什么,比人们以为的要少见得多。】但即使如此,语言仍是解放性质的而非压迫。所以黑格尔最终想做的事情之一是帮助我们训练自己对语言表达的敏锐性,从而能够知道自己在说什么,以及要如何说出自己所“意谓”的东西(顺带一提,意谓=Meinen,它也是《现象学》中的一个“意识(的)形态”)。这是语言上的解放,是通往自由的必由之路,黑格尔在精神哲学·绝对精神章中说,这种解放是【科学显现为一种主观的认识,这种认识的目的是自由,而认识本身就是自由把自己产生出来的道路】。当然,黑格尔不会...
来自:豆瓣广播
1、马克斯这个区分不是原创,因为这是黑格尔所暗示的,不过表达方式不太一样,因为在黑格尔那里,智识(Wissen)不是什么重要的东西,在《精神现象学》之外黑格尔甚至几乎不用“知识”这个词,而《现象学》甚至不属于“教学体系”,因此可以认为黑格尔在他的最后一个“教学体系”中根本没有为知识预留什么重要的位置。他在“教学体系”中最经常提到“知识”的地方反倒是Vorbegriff,也就是思想对客观性的三种态度中所论述的“直接知识”,然而这个显然是黑格尔对某些人(例如雅各比)的批评性用词,他本人并不赞成什么“直接知识”。那么黑格尔用什么词呢?答案很简单,科学。知识是Wissen,科学是Wissenschaft,也就是体系性的知识,黑格尔只在乎体系性的知识。黑格尔会认为,在《现象学》里存在科学的显象和自然意识的显象的区分。因为《现象学》,如我一直所强调的,是精神的自我矮化并成为意识,由此才能和自然意识对话。在自然意识眼里根本不存在什么科学,在它眼里一切都是显象,而科学也因此只能以显象的面貌示人。
2、反思哲学倒不能直接等同于自然意识,因为这二者是在特定范围内的措辞,超出这个范围,需要变换措辞,但你在理解上,可以模糊、含混地将二者理解为结构上相同的东西。
3、历史在德语里是Geschichte,Schicht是层次,相当于layer,所以历史是layers的集合,因此Geschichte从一开始就既是共时又是历时的,这一点在黑格尔学界是共识。没有人真的会彻底历史主义地解读《现象学》吧?除非是来闹的。我连在非常看重历史主义的福柯当年的硕士论文里都没看到这么偏激的说法。
4、Fulda确实也提及了《现象学》里的提纯。《现象学》里的提纯他会称之为Läuterungsprozess,而《逻辑学》里的提纯他会称作Entmischung。前者偏向于令某个东西纯净化,后者偏向于分离、去除杂质。而这两个提纯的过程在亨利希及其徒子徒孙那里都被解读为存在【一一对应】的联系,但究竟是什么和什么对应,还没争论出来。
5、我认为黑格尔会把新的东西当做意识(的)形态放进《现象学》里,否则他也不可能再将其提炼为思想的要素后放进《逻辑学》里。所以我基本上同意你的说法:“在我们这个时代,《精神现象学》也是一个很好的抓手,让我们重新出发?因为我们这个时代有我们这个时代出场的自然意识”。不过是否这意味着“重新出发”,可能需要更仔细地界定。
来自:豆瓣小组
原文链接:http://plato.stanford.edu/entries/pineal-gland/
译者:赵春皓
笛卡尔的哲学中有一个东西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那就是松果体(pineal gland),一个位于大脑中心的小组织。笛卡尔认为这个组织就是人类的灵魂位置所在,而我们的所有思想就在那得以形成。在这篇文章里,我们将讨论笛卡尔关于松果腺的观点,同时我们也会把放到一个历史背景下去探讨人们过去和现在对它的看法。
...
来自:豆瓣读书评论
删完还是这么多字,没办法了,先放这儿吧,万一未来我隐藏了这篇书评,那就是因为我改了改拿去小刊物投稿了( 余玥的著作脱胎于他的博士毕业论文,研究的主题是黑格尔在耶拿生活期间对于哲学体系的初步构想。我们现在拿到的文本是经过修改后的版本,并且补上了余玥后续在这个方向进一步思考的成果。他借助“时间”概念梳理早期黑格尔对于自然与精神之间复杂关系的思考,这一点在标题中已有表达。 我认为这本书主要有三点突出的...
来自:豆瓣读书评论
明明827是黑格尔生日,为什么828才发?因为828是歌德生日,俩人的生日一起庆祝是传统! 参考文献:Pinkard: Hegel. A Biography.第451页、544页。 这篇偏难,阅读时感到困难是正常的。我个人认为他这篇确实言之有物,可惜写作技巧依然堪忧(和他博论一样)。我感觉换我来写相同主题,我会写得更通俗和好接近一些。一来我对自己写作技巧有信心,二来德语中方便的措辞在中文里可能反倒会带来理解困难,所以最好在构思修辞时就带着...
来自:豆瓣日记
Gabriel Tupinambá 著 / Jack Cade 译 / 我魔法少女呢 五光十色的垃圾 关于分析结束的复杂性已经说了很多,但如果关于分析序列的极限点的理论不同时说明它的第一次出现,即对这个转移边界的第一次跨越,也就是对分析的进入,那么这个理论能完整吗?如果说欲望的地位在“主体的匮乏”1这一点上已经在精神分析和哲学文献中得到了充分的讨论,那么对于一个人如何从所谓的“访谈过程”2到建立转移性纽带这一同样神秘的问题,就不能这么说。这并不是说我们不了解转移的逻辑,不了解应该知道的主体的作用...
来自:豆瓣日记
因为太喜欢卢梭了,所以去年其实写了一篇卢梭论文,因为是英文的而且我自己也没有中文稿,所以就机翻成中文放这儿,我快速瞄了一眼,感觉没太大误译,就不改了。 我卢梭课的老师看了觉得挺好的,我的卢梭专家朋友也觉得这种符合主流解读的写法没太大问题。所以就放在这里给有帮助的人,我觉得我这篇文章材料上比较翔实,符合我一贯追求的写作风格,另外我在对卢梭的阅读中发现了一些德古历史哲学的影子,我不确定我是否太强烈地将我比较了解的德古投射进了卢梭的写作中,但我印象中我在写的时候还是提供了我认为恰当的文本依据,我还是比较推荐阅读这后半部分的。卢梭确实是非常值得阅读,而且终生阅读的人,而我只是刚起了个步,肯定有不少问题,请各位指正。 写富尔达遗稿论文时搬了一些下文中的说法进去,才想起来还有这么一篇论文,所以现在才发出来。但这种破事我觉得没必要发刊物,而且水平也没到值得发刊物的程度。我还是老老实实多写多发德古比较实际...
来自:豆瓣日记
原文选自《未来考古学:乌托邦欲望和其他科幻小说》[美])詹姆逊著,吴静译,第一部分第4章 很少有文本能像莫尔的文本一样将乌托邦的愿望满足的结构揭示得如此明白。在第一卷书里,莫尔描绘了一幅令人惊恐的、关于英国社会及其矛盾的图景;作为回应,在第二卷书里,他提出了一系列极具独创性但也颇为可信的解决方法。但是,对立面远比这些描述所暗示的东西要复杂得多,因为它似乎被遮蔽在另一种张力之下。这是一种介于集体评价与个体建议之间的张力,它同时也介于一系列相对比较客观的不公、罪恶、苦难和拉丁式的智慧与创造的游戏之间...
来自:豆瓣日记
首先我们可以模仿德里达的名言来戏仿一句:There is nothing outside of politics. 这句话并非说所有的事务必然就是政治的,而是说所有的事务都必然涉及政治。这么说显然并没有真正清楚地解释这句话的含义,所以我们可以试着把这句话放到一个更具体的语境或处境当中来理解。 在文学、电影或者其他艺术研究领域里总是长期存在着所谓“形式派”与“意识形态批评学派”(或“憎恨学派”)的对立。我要说的是,这种对立的实质根本不存在,存在的只有建立在鸡同鸭讲之上的标签互掷和话语对殴。“形式派”对“憎恨学派”不关心文本而只关心文本生产与接受状况的方法不屑一顾,因为本质上后者并不是同行,而是社会学、历史学、政治学等隔壁学科过来的插班生。后者关心的问题本质上不是文学和其他艺术的问题,而是通过文学和其他艺术形式来体现社会、历史、政治问题。很显然,这种批评确实是成立的,不少只关心文本内容的意识形...
来自:豆瓣读书评论
(声明:1.严禁站外转载;2.只用作学术交流,禁止用来挑起性别对立。) 先附篇译文应该(不完整但基本都有)。 严泽胜译 1集成电路中的妇女的共同语言的反讽之梦 一、何为赛博格? 1、Cyborg:赛博(格)为音译,真正含义是半机械人,即人的身体部分器官被用机械替代...
来自:豆瓣日记
原作:《小角色的时代》 作者:宇野常宽 翻译:柴来人 本翻译基于CC BY-NC-SA 4.0发布,仅供个人学习,如有侵犯您的布尔乔亚法权,请提醒号主立刻践行游士删文跑路伦理;欢迎有志者私信加入或投稿(翻译或原创):lab_on_roof@163.com 第二章 英雄与公共性 1.英雄的回路 如果说大人物\老大哥(Big Brother)是奥特曼,那么小角色(little people)可以指假面骑士——本章将通过对奥特曼、假面骑士这两个足以代表日本的英雄(番组)之分析,来回顾村上春树所持续书写...
来自:豆瓣读书评论
首发于: https://mp.weixin.qq.com/s/MUXsUZtL9V3GcvwwJHbrtQ 让·拉普朗什(Jean Laplanche),只要稍微涉猎精神分析,就不可能没听说过这个名字。无论是精神分析的初学者还是从事研究多年的学者,都参考过他与蓬塔利斯编写的《精神分析词汇》(Vocabulaire de la ...
来自:豆瓣日记
丹尼尔·查尔斯·巴克自从1992年起担任金斯波特学院(MVU,Mass)无机符号学教授。他天赋异禀的知识成果无法简简单单进行总结,包括对生命,地球科技广博而深刻的研究,更包括古文化研究,数学符号学,解剖语言学以及信息工程学。他在20世纪70年代早期曾接受密码学训练,并用尽一生时间解码古代文本,准生物残骸以及异常矿物图形。1998年深秋,CCRU在其位于MVU的办公室见到了巴克教授,接下来的内容记录了这场会面的访谈。 痉挛系统 密码学始终是引导我研究的线索,你问我地质创伤是什么——我会告诉你是一种...
来自:豆瓣日记
原著:母性のディストピア 原作者:宇野常宽 翻译:米岡,Ud Trn 校对:柴来人 编者前言:最好连着前边的富野论一起看。发布后还会校对改良。 本文章基于CC BY-NC-SA 4.0发布,仅供个人学习,如有侵犯您的布尔乔亚法权,请联系并提醒号主立刻践行游士删文跑路伦理 欢迎有志者私信加入或投稿(翻译或原创):lab_on_roof@163.com 《高达F91》与“母亲”的和解 把少年们囚禁在虚构的历史之中,最终再用诅咒杀死他们,如此的"母性的敌托邦"对于富野而言,是他亲自参与构建的"宇宙世纪...
来自:豆瓣日记
原著:母性のディストピア 原作者:宇野常宽 翻译:Disordered Heaven 校对:柴来人 编者前言:本部分是全书最后一章的上半,押井守论跳过了。 本文章基于CC BY-NC-SA 4.0发布,仅供个人学习,如有侵犯您的布尔乔亚法权,请联系并提醒号主立刻践行游士删文跑路伦理 欢迎有志者私信加入或投稿(翻译或原创):lab_on_roof@163.com “政治和文学”的重新设定 “映像的世纪”与“母性敌托邦” 宫崎骏、富野由悠季、押井守——本书循着三位作家的轨迹,考量了战后亚文化的想象力...
来自:豆瓣日记
这是日本著名漫画编辑、原作者、民俗学家大塚英志于2012年在加拿大康考迪亚大学的演讲稿,由加拿大动画学者 Thomas Lamarre 译为英文。本人将由英文译文将其全部转译。 与不是日本人的听众谈论日本动画和漫画,这件事本身就令我诚惶诚恐了。当我还年轻,只有三十岁出头的时候,我们是第一代被称作“御宅族”的人。这种被动的表述方式——“被称作”——会令人产生一种错觉。更接近事实的讲法是我们主动采用了这个名称。实际上,御宅族(Otaku)这个术语最早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担任编辑的色情漫画...
来自:豆瓣日记
编者按:这是日本著名漫画编辑、原作者、民俗学家大塚英志于29年前出版的《故事消费论》中的重要一章,其中创造性地提出了“故事消费”的概念,对之后的御宅文化研究产生了重大影响。本人由英文译文将其全部转译。 让·鲍德里亚认为,在现代消费社会中,人们消费的不是具有使用价值的实在的“事物”,而是将“事物”作为符号,显然,这已成为我们这些生活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的日本人所感受到的现实。我们清楚地意识到,眼前的事物只是作为符号而存在的,它们不可能有任何其它价值。事实上,我们甚至有一种感觉,觉得期望事物有任何...
来自:豆瓣日记
选文简介 本文四篇选段摘自雅克·朗西埃的著作《哲学家和他的穷人们》中“柏拉图的谎言”第二节“话语秩序”,选段为:①从一个洞穴到另一个洞穴;②杂交的思想;③哲学家的奴隶;④健谈的哑巴。 1 从一个洞穴到另一个洞穴 当然,奴隶只是一种隐喻而已。但是,它却不是随便哪个隐喻。在第六卷结尾处,哲学家在埋怨什么呢?他们在埋怨那些试图躲到哲学大厦里以求摆脱奴隶关系的人们。那么,第七卷的开篇又在探讨什么问题呢?它在探讨从出生之日起就开始解救那些被束缚的、不知真理的人。我们也了解他在抱怨什么:他会认为洞穴里的居民...
来自:豆瓣日记
原文地址:https://www.wired.com/1997/02/ffharaway/ 本文是《连线》杂志对哈拉维的采访,可以视作较为通俗版本的《赛博格宣言》。 记者Hari Kunzru曾是CCRU成员。 对于唐娜·哈拉维来说,我们已经被同化(assimilated)了。 怪物打开了维克多-弗兰肯斯坦的床的窗帘。施瓦辛格撕开了他前臂的皮肤,展示出铬和钢的闪亮的骨架。铁男(Tetsuo)的皮肤冒出气泡,因为电线和电缆迸发到表面。这些科幻小说的狂热梦想源于我们对科学、技术和社会最深切的关注。随着医学、机器人和人工智能的进步,它们正不可阻挡地接近现实。当技术在身体上工作时,我们的恐怖总是与强烈的迷恋交织在一起。但是,技术究竟是如何进行这项工作的?它在多大程度上穿透了我们的皮肤膜? 答案可能就在加利福尼亚州的索诺玛县。它不是世界上最有未来感的地方;恰恰相反。点缀在俄罗斯河上下的小木屋群似乎属...
来自:豆瓣日记
什么是当代人 [意]阿甘本 lightwhite 译 1 在这个研讨会[1]的开头,我要刻写的问题是:“我们是谁和什么的当代之人?”而首要的问题是:“成为当代的人意味着什么?”在研讨的进程中,我们将有理由去阅读那些作者距离我们许多世纪之久的文本,同样还有更为近代,甚或极其近代的文本。无论如何,我们都有必要努力以某种方式成为这些文本的当代之人。我们研讨的“时间”是当代性(contemporariness),因而就有一个紧迫的要求去和...
什么是豆列 · · · · · ·
豆列是收集好东西的工具。
在豆瓣上看到喜欢的内容,都可以收到你自己的豆列里,方便以后找到。
你还可以关注感兴趣的豆列,看看其他人收集的好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