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本华,尼采,佛洛依德与存在主义

元英
来自: 元英 (上海) 2022-04-07 12:10:39创建   2022-04-07 13:58:23更新
来自:豆瓣读书
9.5 (6661人评价)
作者: [美] 欧文·亚隆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出版年: 2015-5
评语:1.存在主义立场挑战了传统的笛卡尔式世界观,后者是由客体和感知这些客体的主体所构成。存在主义立场则超越主体——客体的分割,不把人看作是可以在适当环境下感知外在现实的主体,而将人视为参与建构现实的觉察者。为了强调这一点,海德格尔总是谈到人类是“此在”(dasein)。2.念兹在兹的存在状态中,人着眼于事物本来的样子而不是它应该的样子,并为之感到新奇。以这种模式存在意味着对生存的持续意识。3.人意识到必须创造自己的意义(而不是寻找上帝的或者是自然的意义),一些能够给人提供生活目的感的世俗活动:利他、为理想奉献、创造性、享乐主义的解决方法、自我实现、自我超越。 https://github.com/zhangjunhd/reading-notes/blob/master/psychology/Existential-Psychology.md
回复
来自:豆瓣读书
(2人评价)
作者: 汪胤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 2017-3-1
评语:1.任何认知对象的知识意义都是由一个现实具体的认知者,在实施一个具体现实的认知过程之后的结果,也就是认识者、认识行为和认识成果三者之间的一致,后者绝对不可能脱离前两者而具有独立的意义。2.任何有关生活的理性知识必须作为一个具体生命行动和实践之后的结果,绝对不存在超越任何具体生命实践活动和生存展开行动的所谓“先验知识”或“绝对知识”。3.一切人的思考就其实质而言,不是人自我意识的理论反思行为和知识抽象行为,而是个人的“自身”置于“他人”和“他物”世界中的生存行动。4.人类的实践活动本质上并不是一个基于知识化的精确制作过程,而是一个“去知识化”的实际创造过程。5.生命的最终意义和本质并不在于终极的理念和绝对的本质,而在于生命生生不息的过程本身。这就是作为“积极生活”的生命运动的全部意义。 https://github.com/zhangjunhd/reading-notes/blob/master/western_philosophy/Essence-and-Condition.md
回复
来自:豆瓣读书
8.6 (17158人评价)
作者: [英] 莎拉·贝克韦尔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出版年: 2017-12-1
评语:1.除了我决定要成为的人,我真的什么都不是。2.自由并不意味着完全不受约束地行动,当然也不意味着随意行动。我们常常误以为,那些能够使我们自由的事物——语境、意义、事实性、境遇、我们生活的大体方向——是定义我们并夺走我们自由的事物。但其实,只有依靠所有这些,我们才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自由。3.即便是战争、监禁或即将死亡,也不能带走我存在的自由。它们构成了我的“境遇”的一部分,这可能是一种极端和无法忍受的处境,但仍然为我接下来选择做什么,提供了仅有的一种背景。如果我要死了,那我可以决定如何面对死亡。 https://github.com/zhangjunhd/reading-notes/blob/master/western_philosophy/At-the-Existentialist-Cafe.md
回复
来自:豆瓣读书
8.6 (7729人评价)
作者: [奥]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出版年: 1984-11-1
评语:1.男孩子早就对他的母亲发生一种特殊的柔情,视母亲为自己的所有物,而把父亲看成是争夺此所有物的敌人;同理,小女孩也以为母亲干扰了自己对父亲的柔情,侵占了她自己应占的地位。根据观察的结果,可知这些情感起源极早,我们称之为“伊谛普斯情结”。而和此情结有密切关系的,还有所谓“阉割情结”(castration complex),即因父亲对于早年幼稚的性活动加以恫吓而引起的反应。2.里比多和饥饿相同,是一种力量,本能 ——这里是性的本能,饥饿时则为营养本能——即借这个力量以完成其目的。 https://github.com/zhangjunhd/reading-notes/blob/master/psychology/freud-jinshenfenxiyinlun.md
回复
来自:豆瓣读书
8.8 (1523人评价)
作者: 周国平
出版社: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出版年: 2019-6
评语:1.价值真空意味着人生并无超验的约束,于是人的自由、人性的开放性和无限可能性也成了现代西方文学和哲学的一个主题。2.尼采认为始自苏格拉底的科学乐观主义相信科学至上、知识万能,凭概念指导生活并不能触及人生的根底。至于基督教相信在现实的世界之外还有一个“真正的世界”,它赋予人生以神圣的意义,这种信仰貌似乐观,其实是一种坏的悲观主义,因为它用“真正的世界”否定了现实世界的价值。3.既然宇宙生命本身生生不息,个体生命稍纵即逝,那么,要肯定生命,就必须超越个人的眼界,立足于宇宙生命,肯定生命的全体,包括肯定其中必定包含的个人的痛苦和毁灭。这是酒神精神的真髓。4.强力意志是以自然界中生命的丰富为前提的。真正的强者不求自我保存,而求强力,为强力而不惜将生命孤注一掷。5.评价也就是赋予意义,评价就是创造。 https://github.com/zhangjunhd/reading-notes/blob/master/western_philosophy/FriedrichNietzsche.md
回复
来自:豆瓣读书
8.9 (518人评价)
作者: (德) 尼采
出版社: 译林出版社
出版年: 2012-3
评语:1.每个人都是一个一次性的奇迹,应该听从良知的呼唤:“成为你自己!”。懒惰和怯懦是使人不能成为自己的主要原因。2.叔本华生长过程中的三种危险:孤独,对真理的绝望,否定此岸。3.我们时代普遍的匆忙是文化整个被连根拔起的征兆,世界从来不曾如此世俗化。伟人和小人物的区别在于,不愿在涉及自己的事情上自欺和受骗,一定要深入存在的底蕴,追问为何活着的问题。4.动物止于何处,人始于何处! https://github.com/zhangjunhd/reading-notes/blob/master/western_philosophy/SchopenhauerAlsErzieher.md
回复
来自:豆瓣读书
9.2 (1525人评价)
作者: [德] 阿图尔·叔本华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 2009-1
评语:1.论思考:大量的知识如果未经自己思想的细心加工处理,其价值也远远逊于数量更少、但却经过头脑多方反复斟酌的知识。2.论阅读和书籍:在阅读的时候,思维的大部分工作是别人帮我们完成的。这就是为什么当我们从专注于自己的思想转入阅读的时候,会明显感受到某种放松。但在阅读的时候,我们的脑袋也就成了别人思想的游戏场。3.论历史:一个民族只有通过历史才可以对自己的民族有一完整的意识。因此,历史可被视为人类的理性自我意识;历史之于人类就等于以理性机能为条件的协调统一、反省的意识之于个人。4.论死亡:我们的整个自在本质就是生存意欲,这一生存意欲本身是没有认识力的,是盲目的,认识力揭发了生存的毫无价值并以此打消对死亡的恐惧。意欲真正关心的惟独就是种属的延续。 https://github.com/zhangjunhd/reading-notes/blob/master/western_philosophy/Schopenhauer4.md
回复
来自:豆瓣读书
9.4 (1760人评价)
作者: (德)叔本华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 2008-10
评语:论教育:一个人认识力的成熟,就在于他所掌握的总体抽象概念与他的直观认识能够精确地联系起来。论天才:智力从为意欲的服务中解放出来,认知活动压倒了意欲活动。 因为一切痛苦都来自意欲活动,认知本身却是不带痛苦和愉快的,所以,这使天才具备清澈直观的眼神。论美:幸福本质是否定的,它们只不过是痛苦的终止;但痛苦的本质是肯定的。因此,当所有意欲活动从意识中消失以后,留给我们的就是愉悦的状态,即没有任何痛苦。论命运:没有什么是绝对偶然的;相反,一切都必然地发生,甚至那些彼此之间并没有因果联系的事情同在某一时间发生,其发生也是必然的,因为现在同一时间发生的事情在很久以前就已经通过各种原因的作用,确定了要在此时发生。论性爱:情欲建立在一种错觉之上——这种错觉把只是对于种属才具有价值的东西误以为对于个体具有价值。 https://github.com/zhangjunhd/reading-notes/blob/master/western_philosophy/Schopenhauer3.md
回复
来自:豆瓣读书
9.3 (562人评价)
作者: 叔本华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 2011-1-1
评语:1.人的意欲自由即一个人的意欲在外现(意欲活动)时,并不受到原因或者充足根据、理由的左右和决定。2.自身意识是相对我们对其他事物的意识而言的,对其他事物的意识是我们的认知官能的任务。认知官能的形式:时间、空间、因果律。认知官能首先是以直观的方式认识、把握这一现实外在世界;然后,它就反思、琢磨以此方式所获得的直观认识,并把这些认知加工、整理成概念。自身意识的对象物始终就是自己的意欲活动即所有一切的情感和激情。3.虽然意欲是自由的,但只在现象界以外。在现象界里,这意欲已经显现为带有某一特定的性格;他的所有行为都与这一性格相符。所以,再经过动因更精确的限定以后,他的行为就必然是如此这般,而不会是另外一个样子。4.“先有本质,后有本质的发挥”,那并不存在于“发挥”过程中的自由,必然只存在于本质之中。 https://github.com/zhangjunhd/reading-notes/blob/master/western_philosophy/Schopenhauer2.md
回复
来自:豆瓣读书
9.2 (32913人评价)
作者: (德)叔本华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 2008-10-01
评语:1.决定凡人命运的根本差别在于三项内容,人的自身;人所拥有的身外之物;人向其他人所显示的样子。2.痛苦和无聊是人类幸福的两个死敌,我们的生活确实就是在这两者当中或强或弱地摇摆。人的内在空虚就是无聊的真正根源,使我们免于这种痛苦的手段莫过于拥有丰富的内在,即丰富的精神思想。3.人的三类快乐的源泉:机体新陈代谢能力所带来的乐趣;发挥肌肉力量所带来的乐趣;施展感觉能力方面的乐趣。4.一个具有思想天赋的人过着双重的生活,一种是他个人的生活,另一种则是思想上的生活,后者逐渐成为了他的唯一目标,而前者只是作为实现自己目标的一种手段而已。5.“理性的人寻求的不是快乐,而只是没有痛苦。”所有的快乐,其本质都是否定的,而痛苦的本质却是肯定的。每一快感的产生其实就是意欲所受到的抵制得到了消除,意欲获得了解放。 https://github.com/zhangjunhd/reading-notes/blob/master/western_philosophy/Schopenhauer1.md
回复

什么是书单  · · · · · ·

书单是收集图书的工具,创建书单后,在豆瓣看到符合书单主题的图书时可以将它放入书单,方便以后找到。

你还可以看看其他人的收集,关注你感兴趣的书单。

这个书单的标签  · · · · · ·

西方哲学

元英的其它豆列  · · · · · ·  ( 全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