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书评

楚凝
来自: 楚凝 (北京) 2020-06-14 22:48:52创建   2023-12-09 12:31:28更新
来自:豆瓣日记
张慕晖 1人喜欢
但点评课我还都没看啊完蛋了 总的来说,有同学做得非同寻常的好,令人叹为观止,也有同学做得比较平凡,就是随手写个笔记或是写篇小读后感,好像是我伸手也能够到的那样,所以还是不要太焦虑了,能做多少就做多少吧。 马凌·读书笔记训练营系列总结: 【马凌·读书笔记训练营】参考书目 【马凌·读书笔记训练营】第一讲总结 - 读书的谱系学 【马凌·读书笔记训练营】第二讲总结 - 精读经典:读书的境界 【马凌·读书笔记训练营】第三讲总结 - 泛读书籍:读书的视野 【马凌·读书笔记训练营】第四讲总结 - 如何用Notion做读书笔记 【马凌·读书笔记训练营】第五讲总结 - 输出性阅读:读书的精髓 【马凌·读书笔记训练营】第六讲总结 - 研究型阅读:读书笔记的文献方法 【马凌·读书笔记训练营】点评课总结 【马凌·读书笔记训练营】结营仪式 - 最终总结
回复
来自:豆瓣日记
张慕晖 1人喜欢
大纲 这讲基本上讲的是如何为专题论文写研究性笔记。 (-1)文献笔记的定义及其与学术的关系 先讲了这么一大段学院相关的内容,我觉得这可能是帮助我们给“学术”进行袪魅吧,不要特别害怕学术这几个词,我们也是可以写研究型笔记的,也许有朝一日也能写出自己的书来。 (-1.1)什么是文献笔记? (-1.1.1)定义:按照文献整理和学术写作的规则进行的笔记。 (-1.1.2)核心:精确,包括精确概括内容、精确表达观点和精确标注引用出处三方面 (-1.1.3)用途:文献笔记是做学问的必要条件,可以帮助你学会学术语言,但读书(笔记)不等于学问,会应用(写论文)才是学问 (-1.2)学术与学院生活是什么样的? (-1.2.1)学术爱好者和学术研究者看到的学术是有区别的,对专业研究来说,学术不见得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它可能是非常辛苦而枯燥的。 (-1.2.2)但也不必神化象牙塔中的生活,真正的学院生活其实就是...
回复
来自:豆瓣日记
张慕晖 1人喜欢
大纲 (0)在读书时,输入和输出应该是平衡的,而且,输出也可以倒逼笔记记录和整理的提升。所以这次讲的是比较专业的部分,如何任务式(或者项目式)地撰写书评。具体可以分为以下四个步骤:掌握结构、梳理体系、收集补充信息和深入研究。 (1)掌握结构 因为是任务为导向的书评,所以时间和体量都是有限的,不能无限延伸,或者一直拖延。在做读书笔记的时候,除积累材料外,逻辑也非常重要,所以应该全面地掌握书的结构,要有宏观、中观和局部细节三个层次的掌握。 (1.1)书的形式结构(装帧):封面、护封、折页、腰封、勒口等 这些部分是作者和编辑提炼出的本书的精华,值得认真研究。 参考: 一本书的结构组成部分? (1.2)书的序跋结构:序言、导读、后记、跋语等 之前曾经讲过,在第一遍阅读时,推荐不看这些部分;但开始做笔记时,一定要认真研究这些部分。 (1.2.1)序言:序言通常是全书知识密度最大的部分,同时也可以看到...
回复
来自:豆瓣日记
张慕晖 7人喜欢
大纲 (1)电子笔记可以做成什么样子 这段是老师展示了自己的Notion页面,上面有正在读的书、读书进度、小书单、关键词、今日摘录,网络剪藏、小图书馆等模块,我没有截图,不过和网上常见的那些Notion主页模板是类似的。[1] (2)为什么要记笔记 & 为什么要记电子笔记 (2.1)为什么要记笔记?显然是因为你自己脑子不够使的。 (2.2)为什么要记电子笔记?因为和传统纸质笔记相比,电子笔记具有方便、灵活、持久的特点,而且数字文本突破了普通文本线性的限制,可以互相链接。 (3)如何借助电...
回复
来自:豆瓣日记
张慕晖 0人喜欢
大纲 本讲的内容是如何进行泛读。 (1)泛读和精读一样重要,不能光精读,也不能光泛读,二者要互相平衡,互相补充,要兼顾广度和深度。有的书值得精读,有的书则没有那么值得,可以自己进行判断。 (2)可不可以为开心而读书呢?当然可以啦!不要为泛读的方法、泛读的内容和泛读的结果太焦虑,快乐读书很重要,效果也最好。读书鄙视链是客观存在的,有些书的目标读者就不是普通的大众读者,这种书可以直接忽略掉它。 (3)虽然说不要焦虑,但还是有各种训练方法和注意事项可以帮助提高泛读的效果的,也并不是很困难。所以接下来就讲这个。 (4)“零存整取”日常笔记法:零存零取、小任务、知识管理 (4.0)如何提升阅读速度? (4.0.1)不需要腾出特别大块的时间读书,可以只读一小会,如15分钟,但需要保证在这这段时间里聚精会神 (4.0.2)打开视幅,一目多行,不要一行一行地扫视 (4.0.3)以书签或折页替代标记,追求一...
回复
来自:豆瓣日记
张慕晖 4人喜欢
大纲 (1)什么是经典? (1.1)你知道该读但是一直拖着没读的书是经典。 (1.2)具备奠基性、权威性和开放性的书是经典。 (1.3)需要重读的是经典。 (2)读者阐释作品时有怎样的权利和限度?埃科在《悠游小说林》里将读者分成三类:经验读者、专业读者和模范读者。[1][2] (2.1)经验读者就是常见的一般读者。他们对文本的态度是“使用”。 (2.2)专业读者就是大学里常见的搞研究的读者。 (2.3)模范读者信任文本、和文本互相合作。 我个人对此的理解是,你愿意当哪种读者都行,不过今天讲的是模...
回复
来自:豆瓣日记
张慕晖 8人喜欢
相关链接: 复旦教授:别再做只能"感动自己"的读书笔记了 现在第五期也已经开放报名了,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去三联生活周刊公众号查看。 写在前面 我一直很喜欢看书,从小就开始看各种世界名著,自己乐在其中,在朋友间也博得了一个“热爱读书”的名声;但最近一年来我逐渐感到,光这样泛读是不行的,很多书我读过后就直接忘了,还有一些书只是留下了模糊的印象,只有非常少的书留下了清晰的回忆,我偶尔还能回想起来。对于那些没有太大价值的书,忘了也无所谓,但有些书这样读就很可惜了。至少应该记住主要人物和情节,留下几个金句吧...
回复
来自:豆瓣日记
张慕晖 3人喜欢
报班链接: 复旦教授:别再做只能"感动自己"的读书笔记了 豆瓣书单链接: 书单|马凌·读书笔记训练营书目 和豆瓣书单比起来,我更喜欢这种文章介绍的形式,所以又写了一篇文章。未来如果我能把这些书读完,我会在底下写点简介。 必读书目 《透明社会》,[德]韩炳哲著,吴琼译,中信出版集团,2019年 《透明社会》这本书我翻完了,但基本看不懂。 《包法利夫人》,[法]福楼拜著,周克希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年 《包法利夫人》 《游戏的人 : 文化的游戏要素研究》,[荷]约翰·赫伊津哈著,傅存良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 《游戏的人》 延伸阅读 《一生的读书计划》,[美]克利夫顿·费迪曼 [美]约翰·S. 梅杰 著,马骏娥译,译林出版社,2018年 《一生的读书计划》 原书单里收录的是海南出版社2002年版,但我强烈不推荐这个版本,详见这篇书评: 海南社的这个糟糕的"阉割版" 其他几个旧版: ...
回复
来自:豆瓣读书评论
Francesca-CY 88人喜欢
2022年5月26日发表于北京青年报,北青艺评 https://mp.weixin.qq.com/s/JFXlyip33Aw2ggWacRFxQA 我们都知道钱钟书的那个譬喻:吃了一个鸡蛋,觉得味道很好,为什么要去看下蛋的母鸡?可一旦接触了费兰特那些充满激情、富有魅力的文字之后,我们难免会思忖:这么激动人心的作品,是怎么创作出来的啊?尤其是正在探索的写作者,对于费兰特的创作和工作状态一定很好奇。关于这点,她在访谈录《碎片》中谈了很多,最近出版的《偶然的...
回复
来自:豆瓣读书评论
Francesca-CY 97人喜欢
原载于《北京青年报》2020年10月23日 “碎片”像沉渣泛起 费兰特的访谈集《碎片》原标题是“Lafrantumaglia”,这是一个在任何词典里都找不到的词。它是一个方言词汇,是作者的母亲常说的,揭示一种女性的、隐秘的、难言的体验。这个词在费兰特这里成了一种写作体验,就是把脑子里不断浮现的东西呈现出来。因为我们头脑里的碎片或齑粉,伴随着一个个念头闪现,我们有时想不起来它们来自哪里,但它们会在脑子里形成一些声音,有...
回复
来自:豆瓣读书评论
Francesca-CY 145人喜欢
她往女性伤口上撒盐,写出了人人都爱的天才女友 原载于新周刊《硬核读书会》2020年11月19日 陈英 01 情感的真实:不可救药的烂人 “那不勒斯四部曲”在平淡的情节下蕴含着难以名状的激情,这是费兰特的魅力所在。比如在意大利恐怖组织“红色旅”猖獗的七十年代,埃莱娜在佛罗伦萨城里过着优渥的生活,知识分子家庭出身的娜迪雅后来一事无成,和帕斯卡莱厮混,他们一起去找埃莱娜,表面上是探望旧友,其实是进行恐怖活动的间隙去...
回复
来自:豆瓣读书评论
Francesca-CY 167人喜欢
当我学习了几门语言之后才发现没有什么可说的了,在很多朋友的聚会上面,我大约是最沉默的那一个。我在那不勒斯,他们都喜欢大声嚷嚷,四处都看见那些夸张的口型和手势,人们说话说得畅快极了。我去那不勒斯没有带相机,大约,我只是想记住那里的喧嚣吧。 我在绿小姐那儿,她妈妈年芳70,依然底气十足,开车很疯狂,很自信地反复强调:我开车都52年啦,52年!你们都无法想象!但是她有时候也抱怨自己手臂疼。回她家的路上,巷子...
回复
来自:豆瓣读书评论
Francesca-CY 232人喜欢
原载于《北京青年报》2021年8月20日 星期五 青阅读 B3 费兰特在2014年出版了《失踪的孩子》之后,历时五年,在2019年推出了《成年人的谎言生活》,出版后又一次把读者带入一个炽热、情感激烈的那不勒斯。与“那不勒斯四部曲”不同的是,这部新小说用犀利的笔触,描述...
回复
来自:豆瓣读书评论
Francesca-CY 103人喜欢
关于费兰特的交谈 2017年6月7午后,上海领馆文化处 这是让我很期待的会面,首先我得知前段时间在那不勒斯举行的费兰特研讨会是De Rogatis女士组织的,争论非常激烈,自然也遭到了那不勒斯很多热爱体面、但实际猥琐的小资产阶级的抵制。(那不勒斯难道不是世界上最美的城市吗?) 我们聊到了翻译语言,De Rogatis和美国译者Ann Golstein已经很熟了。我说,那不勒斯方言无法还原,无法体现文中的意大利语是那不勒斯方言的翻译,我...
回复
来自:豆瓣读书评论
Francesca-CY 416人喜欢
亲爱的桑德拉: 上次我和你还有你先生见面,我们相谈甚欢,你问我打算为《恼人的爱》(我现在已经习惯这本书最终的名字了,真是太好了)的宣传做些什么。你用开玩笑的语气问我,同时你锐利的眼神饶有兴趣地看着我。我当时没勇气回答你,我觉得我跟桑德罗已经说得很清楚了,他表示绝对支持我的选择,我当时希望不再谈论这个话题,即使只是开玩笑。现在我通过文字回答你,因为文字可以抹去那些长时间的停顿,抹去我的犹豫和妥协。...
回复
来自:豆瓣读书评论
Francesca-CY 298人喜欢
那不勒斯的混乱与激情 “消失”和“隐匿” 《我的天才女友》小说的开场就是一场事先张扬的“人间蒸发”,莉拉失踪了,而书中的“我”是默认这种失踪的,认为这是她一直想做的事儿,并且劝说莉拉的儿子不要找她。莉拉性格乖张,一辈子都奉行“我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谁的脸色都不看,谁都无法收买她,这是她的迷人之处,也是让她遭受磨难的原因。抹去一切痕迹其实是很难的,最需要的是决心,而后面的故事会说明莉拉最不缺的就...
回复
来自:豆瓣读书评论
Francesca-CY 434人喜欢
那不勒斯女友 大约十年前,我在意大利中部一个中世纪小城里居住,日子非常清静。星期日大中午走在市中心,艳阳高照,放眼望过去,有时候只有一条狗在广场上垂着头走;在巷子里散步,会见到老得不能再老的人坐在门口的椅子上晒太阳。我之所以提到这个城市,就是想说,相对于那不勒斯,这个中部古城几乎是无色无味的。我就是在这个城市认识了那不勒斯朋友绿小姐,她的姓氏如果直译的话就是“威尔第”,但我在想起她或者提到她的时...
回复
来自:豆瓣读书评论
Francesca-CY 752人喜欢
原载《北京青年报纸》2018.6.26 http://epaper.ynet.com/html/2018-06/26/content_292386.htm ◎陈英 “那不勒斯四部曲”的第四部《失踪的孩子》在六月终于出版了,莱农的故事在继续,小说一开头就是一场公然的私奔。作为有夫之妇的莱农,她离开了安稳、富裕的家庭生活,离开了两个女儿和一个对她非常依赖的丈夫,她遵循内心的呼唤,毅然和尼诺去了蒙彼利埃。这场出轨必然充满了泪水、屈辱、要挟、激烈的矛盾和痛苦。 磨难、成...
回复
来自:豆瓣读书评论
Francesca-CY 139人喜欢
原载于《北京青年报》2022年11月11日文艺评论 B1版 费兰特在早年的访谈中,有一次有些夸张地说:我好像除了母女关系没写别的。她其实有充分的理由说这样的话。作者坦言,《烦人的爱》写出来之前,她写了很多故事,但那些故事都无关紧要:“后来我写出了《烦人的爱》...
回复
来自:豆瓣读书评论
Francesca-CY 90人喜欢
《鞋带》并不是婚姻劝退手册 原载于《云端》杂志,2020年7月 陈英 《鞋带》是那不勒斯作家斯塔尔诺的热门作品,最近意大利导演卢凯蒂(Daniele Luchetti)正在把这部小说改编成电影,用的全是意大利的顶级演员,让很多热爱意大利文艺片的人拭目以待。比如女主角是《幸福的拉扎罗》里的女一号阿尔巴·洛尔瓦彻(Alba Rohrwacher),男主角是意大利“梁朝伟”——路易吉·洛卡肖(Luigi Lo Cascio)演的,还有在《年轻的教宗》里...
回复
来自:豆瓣日记
罗成 960人喜欢
看电影这个事,貌似不用学,但是不学,很难真正的欣赏电影艺术之美。 如何学习看电影?也许读书是个不错的路径。下面的电影书单,可以从不同角度、维度和层次去了解电影,这样可以更全面深入的认识电影。 影单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电影最好的方式就是去看电影,如同可以1万小时定律,但是如果没有指导和反馈,这种方式效率很低,因此需要高质量片单和好的影评作为指导和反馈。 《天堂沉默了半小时》 对于经典电影,大部分人一看容易睡觉,所以不妨从我们熟悉的通俗电影开始。这本书就是对近些年我们熟悉的一些电影进行的解读,...
回复
来自:豆瓣日记
是一颗米 2755人喜欢
一、写在前面 并不是所有的书都需要认真做读书笔记,而且做读书笔记的方式应该“因书而异”,也应该“因读书目的而异”。 日本作家樋口裕一将读书分为“乐读”和“实读”,这两个词很好地概括了我日常的两种阅读。“乐读”以读书为兴趣,享受放松为目的。“实读”以读书为粮食,以产出为目的。 “实读”的书可以根据自己的方式做思维导图,利用卡片阅读、分析阅读等方法消化吸收。 我会刻意练习并不断调整、完善自己的实读方法论。 对于乐读的书则是“不求甚解”,不盲目追随别人的书单,更不会为了读书而读书。只是单纯找到感兴趣的...
回复
来自:豆瓣日记
读旅世界 1027人喜欢
有一天,我心血来潮突然打开了某app,发现自己的主页有三个字:书评人。 哦!原来我还有一个身份标签是书评人。虽然我一直在做这件事情,但又很少去提它。为什么呢?没有为什么。这就如电影里《海上钢琴师》中的钢琴师1900说的:“人们总是很喜欢问为什么,为什么,可是哪有那么多为什么啊? 我想,真正喜欢做某件事,就谈不出那么多为什么。因为喜欢本身,就是一个最好的理由了。 基于“喜欢”二字,我"无心插柳柳成荫"。近两年来,我写了100多本书的评,也获得一点小成就。其中,有获得某平台文化领域的特等奖,有青云奖...
回复
来自:豆瓣日记
Page Zero 131人喜欢
抗疫长假期间把家中书房进行了一次“断舍离”,为多抓鱼贡献了近百本书,这个过程发誓无数遍,以后绝不因为“活动”而凑单买书。24日,还暗自高兴,自己挺过“读书日”,没有参加满减活动,月底整理书桌,还是吓了一跳,这个月还是买书如山。不过,还好只有一本“遇雷”,其他书籍都值得收藏。 图像小说类 《Sunny 星之子》 话说很早之前,我曾看过此书的台版,当时对日漫有一种莫名的抵触,愣是没看进去,弃之。后来 因为“当卢浮宫遇见漫画”项目 ,收到松本大洋的《卢浮宫的猫》(台版套装),彻底进了他的坑!所以,当得...
回复
<前页 1 2 后页>

什么是豆列  · · · · · ·

豆列是收集好东西的工具。

在豆瓣上看到喜欢的内容,都可以收到你自己的豆列里,方便以后找到。

你还可以关注感兴趣的豆列,看看其他人收集的好东西。

这个豆列的标签  · · · · · ·

楚凝的其它豆列  · · · · · ·  ( 全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