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超法师佛学丛书

铅笔刀客三分部
来自: 铅笔刀客三分部 (杭州) 2011-08-12 22:31:01创建   2011-08-12 22:33:28更新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9905630100e5k1.html
广超法师佛学丛书共有七册,其中包括
《佛学基本知识》
《四圣谛讲记》
《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记》
《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讲记》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记》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讲记》


广超法师以自己修行、体验、证悟佛法,多年来为广大信众讲经说法,这套丛书是法师讲解经典、开示佛法并编辑成书之中一些比较重要的著作。此次出版,法师又在其中增添不少新的内容,希望有缘佛弟子能从中受益!下面就将广超法师写在每本书前面的序言摘录一部分,作为每一本书的简单介绍。

《佛学基本知识》:这本书的内容,是1985年我应剃度恩师宏船老和尚的要求,在新加坡光明山普觉禅寺图书馆,为初级佛学班的学员所开示的基本佛法。由于当时佛学参考书不多,于是我参考《显扬圣教论》的部分名相及马来西亚出版的《佛教手册》的内容,来编写课程纲要。~~书之末,我摘要附列了由日本学者编辑的《佛教大事年表》,并补充了关于南传、藏传、禅宗等宗派的发展资料,以使其内容更加丰富多彩。


《四圣谛讲记》:《四圣谛讲记》目的是希望让初学者能够一目了然地掌握正确的基本佛法概念,不会因为经典太多不知从何下手。看完本书之后,对佛教在修行方面所需知的基本教义有个比较全面的认识,再进一步学习各宗各派的教理。也可以此为敲门砖,深入学习佛教经典,选择适合自己的修持法门。


所谓“四圣谛”,是佛陀依人类的思惟方式,非常科学化地开示生死与解脱的因果关系。若不懂得四圣谛,必定不知佛所说的生死与解脱是怎么回事,所以,四圣谛是佛教徒必须学习的最基本佛法。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记》:由于各宗都注解本经,有时看注解其实是学该宗派的知见,所以在开示此经时,我先介绍各种讲经方式,让初学者晓得将来看经典的注解时,是学经还是学宗派之说。为了让大家有个比较,我先讲解南传佛教的菩萨十度,再说大乘佛教的菩萨十度。由于受限于时间,讲解此经时只好作简单开示,但是,甚深般若性空不是几堂课就说得清楚的,总觉得言未尽意,所以重新整理这本讲记时又添补了一些内容,希望它能成为读者认识般若空义及般若经典的入门书。



此书把般若空义的觉悟分为:一、依意境法尘分别色有,所言色无体之假名空,二、依识境根尘了别缘起,见色性依他缘之自性空,三、依智境证真如非缘,色显即一心法界之毕竟空。



《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记》:如佛法所说:人的心念繁杂难知。大乘佛教将它划分为八大“心王”,即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其他随着心王而生起的心念,皆称为“心所有法”,简称“心所”。



本论中重要的心所有五十一种,若以善恶来分,“烦恼”与“随烦恼”这二十六种心所是恶的;十一种是善心所;四种“不定”心所是善恶不定;“遍行”和“别境”这十种心所是没有善恶的。修道者应当知道如何断除所有的恶心所,保持善心所,将不定心所转化为善性,使善心所一直生起;同时,觉知“遍行”、“别境”心所,只有这样才有能力掌握自己的其他心念。


由于人的心念生灭神速,所以有些心所必须有相当的定力才能觉察到,不过先知道这些心王与心所,对于静坐会有很大的好处。我们学佛法应以修心为主,修持戒、定、慧皆为了明心见性,能把握自心者,就能把握生死。

《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讲记》:在《普贤行愿品》的回向偈颂里,我们可以发现普贤菩萨的行门是从凡夫修起的,即:
(1)来往六道修菩萨资粮,成就宿命善说佛法。
(2)坚固菩提心,于世间道解脱无染。
(3)进入菩萨加行位,已不堕恶道。
(4)菩萨师生常集会,共修普贤行。
(5)常生佛前,见佛供养,得佛指导菩提行。
(6)破一分所知障,能见尘刹佛土。
(7)破少分所知障,游无量时空诸佛刹修行。
(8)破多分所知障,心幻一念入诸佛的一切境界。
(9)所知障已薄,能显现无量幻身于佛报化土。
(10)所知障全破,成就佛力,降伏一切魔。
(11)继续圆满修普贤行,得海量功德。
(12)行愿已圆满,愿做佛长子。
(13)继续遍修普贤大行文殊大智。
(14)证菩萨八地,自己到极乐净土得弥陀授记。
(15)遍十方化无量身,普利一切众生界。


所以,从以上普贤行的成就,就可以了解这是非常广大的菩萨行门,如此行门才符合《华严经》所说的菩萨如诸佛不思议境界,而普贤十大行愿正是其基础。不过,当前有些佛教信徒,已经忘记其广大行门,把《普贤行愿品》当成是修净土法门,更要不得的是把它当成是修善行而已。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记》:此讲记不以三十二分来讲解,而是依须菩提的提问而分上下篇:


上篇是于法无住生心,悟有为非相不可得。属于菩萨半教,即离有为证无为智境,在有为识境修无为果。


上篇的境行果是:其智所对境是有相识境皆虚妄相、实相是心智之非相显现——离有为境,其所行是修无住心而现观金刚智之非相显现——离有为行,其所证果是心无所住而证无为、无所得而得圣贤果——离有为果。离有为只能和罗汉一样证无为,所以称为半教。


下篇是于心如实知见,证无为法性不动智。属于菩萨满教,即离无为证无二境,在无为智境修有为佛果。


上篇的境行果是:其智所对境是证诸法如义、诸佛法无实无虚——离无为境,其所行是无作修得相好、眷属、佛土,证五眼、一切智——离无为行,其所证果是证一切智之圆满佛果、所作皆法界一心所显——离无为果。下篇能成佛果,所以称为满教。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讲记》:《圆觉经》所阐明的重要教法是:一切法都是圆觉妙心的显现,每一法都周遍法界,而觉性也周遍法界。觉性不只是一般的见闻觉知,甚至没有思想的物质——能量的聚合,都是觉性的显现,都是圆觉妙心的流露。所以,众生与佛都在大觉中。然而,众生迷惑于根尘识的识境,不知自己与佛同具觉性的平等法性。


大小乘皆同意证悟涅盘时,是根本智觉悟涅盘寂静无生,证无生之智当然不是生灭法,因此,此智非证时新生,乃至迷时(本不曾迷)亦不曾失去。迷时的心虽不知有此智,却未曾离开过此智。此能证悟无生的根本智,在大乘经典称为“大圆镜智”,本经说是遍满法界的“本具圆觉妙心”。

1人
25 人关注
来自:豆瓣读书
9.3 (84人评价)
作者: 广超法师 讲述
出版社: 复旦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 2009-7
回复
来自:豆瓣读书
9.0 (58人评价)
作者: 广超法师
出版社: 复旦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 2009-7
回复
来自:豆瓣读书
9.6 (35人评价)
作者: 果逸居士
出版社: 复旦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 2009-7
回复
来自:豆瓣读书
9.3 (25人评价)
作者: 广超法师 讲述
出版社: 复旦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 2009-7
回复
来自:豆瓣读书
8.3 (36人评价)
作者: 广超法师 讲述
出版社: 复旦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 2009-7
回复
来自:豆瓣读书
9.2 (22人评价)
作者: 广超法师 讲述
出版社: 复旦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 2009-7
回复
来自:豆瓣读书
9.2 (116人评价)
作者: 广超法师 讲述
出版社: 复旦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 2009-7
回复

什么是书单  · · · · · ·

书单是收集图书的工具,创建书单后,在豆瓣看到符合书单主题的图书时可以将它放入书单,方便以后找到。

你还可以看看其他人的收集,关注你感兴趣的书单。

这个书单的标签  · · · · · ·

铅笔刀客三分部的其它豆列  · · · · · ·  ( 全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