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理论&分析&实例

云落也
来自: 云落也 (上海) 2019-11-12 08:53:02创建   2024-04-24 08:31:55更新
8 人关注
来自:豆瓣广播

A的广播: #torus collections# torus 能保证每个面板一致,即便是双曲,也只需要一个模具,极大简化加工还有现场安装所需的措施 做建筑方案可以从一个完整的torus上裁出各种各样的形状

回复
来自:豆瓣日记
青鹿 194人喜欢
昨天和兄长聊天,谈及佛村的圣母百花教堂立面如何美轮美奂。的确精美绝伦,但这个立面却是在19世纪下半叶完成的。他和我最开始了解这段信息时候的反应差不多,我们都很难接受这个事实。一是震惊于这段工程竟然是近现代时期的产物,二则很难想象如此浪漫的佛村人民能够忍受一个光秃秃的正立面长达四百年之久,那效果甚至还不如博洛尼亚的主教座堂。看来经过宗教信仰和精神追求的加持,有些东西可能真就不太一样。 那么,简单梳理一下圣母百花正立面的发展过程吧。 圣母百花的建设过程 至 14 世纪初,佛罗伦萨已经到达了政治和文化...
回复
来自:豆瓣日记
青鹿 43人喜欢
依旧是整理照片的时候发现了之前未曾注意到的一个细节。 这次要说的是里贝拉(Adalberto Libera)的作品,位于罗马的EUR区。 乍看依旧是没有什么奇怪的点,但是放一张晴天的照片可能会明了一些。 上部体量挑出的部分是个什么构造呢,有点突兀啊,找个细部照片看一看好了。 雨棚?没遮住啊....阳台?墙上没有门洞,挑檐也没有栏杆...奇了怪了...周边三个立面都没有类似的东西,也不像是为了突出正立面而做的装饰性构造,而且只是这样的话从整体的角度会显得有些过于细碎了。细看出挑尺寸还挺大的...这...
回复
来自:豆瓣日记
远古超萌武士 149人喜欢
首先感谢fwb,希腊小庙,薛老师,醒了等各位师友对史料的补充和指正。 方塔园里至少有四个单体值得探讨,它们是:桁架凉亭(名称待确认)、北大门、赏竹亭、何陋轩。 1.桁架凉亭(张遴伟设计,年代xxxx) 桁架凉亭用了很少的支点去支撑这么大一个屋顶。所以里面的大跨是必须的,比如那个简单的座位就用了木桁架。悬挑也是必须的,从中间两大大支点既挑出了座椅,也延展出四个方向的斜撑。从原始设计意图上来看,建筑师是希望所有支撑都从中间的两个点出发。后来为了防止倾倒,公园管理方在外面又补了6根柱子。按照今天杂技派...
回复
来自:豆瓣广播

心匠的广播: 上周去看瀫石光那个展,在那么多组装置和建筑中最喜欢的居然是这个地方。地形学和历史的废墟冲撞在一起,新的介入看似什么都没做,但是却把这个空间的场所感一下子建立了起来。(以下图片摄影师:另一个会唱歌的林俊杰)

回复
来自:豆瓣广播

fwb的广播: 这几年,在我的与二年级设计课密切相关的《设计原理》课上,根据情况,我增加了一个环节“领读文献”。 目前二年级设计课处在“建构”环节”,因此,原理课上准备领读学生看马德里理工construction 老师阿贝托基于他四年级“construction3”课程整理的《12个建造议题》一书,有个特别大的感慨—就是综合性、实践性。 建筑师或建筑学的学习,最重要就是“多面手(generalist)”能力,即大概懂一些学科的知识(完全不必精通),然后要融会贯通,统领、贯彻到以“设计”为导向的行为中(这个设计可以理解为设计一个object,也可以理解为综合多学科解决一个问题)。 比如谈到钢材料,他会讲钢建筑的发展历史,以钢结构为主的典型建筑类型及钢在其中起到的作用,钢的加工类型,钢作为材料形成的结构体系种类,钢的力学性能,材料表达性能,与钢相关的构造做法。所有这些内容,都有建筑学容易理解的图片与解释。 这其实涉及我们这里《设计课》《历史课》《结构力学课》《材料力学课》《构造课》《建筑物理课》等。有一个这样的老师及体系,的确可以省出大量课时。 但以国内现有专业格局,出现这样兼具设计实践、力学经验、历史理论感知、建造实践经验的老师的可能性,越来越渺茫。 我绝对同意,现有建筑学课程其实真的可以删掉1/3。但是,破容易,立的难度,以国内现有专业格局,几乎不可能解决。 想到了昨天看到的甘阳这篇文章https://douc.cc/2u67Se

回复
来自:豆瓣日记
i 27人喜欢
半翻译半总结了Markus Peter的书《汉斯夏隆和小住宅平面的发展(Hans Scharoun und die Entwicklung der Kleinwohnungsgrundrisse) 》中的第三节:德国住宅发展谱系。 原文语言比较晦涩并且喜欢旁征博引,尤其喜欢引尼采,我在我觉得不是特别重要的地方就意译然后把引用省略了,所以这篇仅算是介绍,有兴趣的看原书吧,也有英文版。图片未注明的出自本书。括号里的中文为引用信息或者是我加的内容,德语为原文。 这本书以Scharoun的Romeo和J...
回复
来自:豆瓣日记
imguo 777人喜欢
藤本状介文,平辉译,郭屹民校 家——记忆的重现 我没有见过移筑前原先的白之家,所以就算它完全变了样我也不知道。但当我看到这个以全新姿态出现的白之家时,(无论如何)我感受到了“家—记忆的重现”,这是一种不可思议的体验。 第一次拜访时,总觉得白之家有些冷...
回复
来自:豆瓣广播

远古超萌武士的广播: 这个“用板悬挑”的形式无论螺旋与否,再早上5年都无法实现。因为其成功的物质基础:编制钢筋网(Bewehrungsmatte)于1929年才在市场出现。在此之前,就只有自带施工队的结构大师才可能做得出(Mallart)。。。但在1930年以后,“用板悬挑”的形式可能被充分挖掘,Nervi的罗马束棍体育场,Allenmoos瑞士龙美,都在形式上大放异彩。其实所谓的早期现代主义语言在这个时期就已经被突破过一次。而当建筑史意识到的时候,已经是朗香了

回复
来自:豆瓣广播

Jr.hoct的广播: 哎 这才是设计作为生活方式 酸了又 Studio Ser

回复
来自:豆瓣日记
过客 12人喜欢
Neil Denari最近给UCLA M.Arch 1 Core studio做了一个配套lecture,讲structure,好像他们的这个core 是开始上量的building design studio,关注点在design和structure的融合和表现。他开篇用的是俳句,和十四行诗的结构来切入,贯穿音乐,戈达尔的构图,乔姆斯基deep and surface structure到Eisenman,中间不断切换西方和东方(主要是日本)的视角,从foster的早期较为理性,切面的结构到LA...
回复
来自:豆瓣广播

源的广播: #建筑旅行地图# 天府社创中心,原宏明电子器材厂车间改造,参观时就觉得这个项目作为社区共有空间的案例在策划和运营上做得相当完善,在构造上模糊的想起谁曾讲过类似“街道城市”的方法(下文详述)。 经公园,进入室内,人们可以看书、自习、开讨论会和兴趣班等等,还有公益餐厅、乡镇特产市集和面向特殊群体的人文关怀服务,儿童友好区和老人专用浴室及卫生间也有,还隔出室外部分用作打牌、唱歌和跳交际舞的场地。在空间使用方式上请看设计者的想法: ① “你所看到的空间结构,准确的说是社会结构。” ② “能够让人和人促成新的生产关系,才是有效的社会公共空间。” ③ “空间功能的定义只是你想象出来的,最终决定空间活动方式的,是空间的使用者。” 在一楼有很多家具物品都是用废弃建渣回收制成,作为可移动的功能区域使用;二楼则是用不同尺度的白盒子划分出共享会议厅和社会公益团体的办公室,这种室内空间的布局让我想起荷兰结构主义Team 10小组的建筑师阿尔多·凡·艾克所倡导的“串联起来的场所”(bunchesof places)概念,即用内部街道的形式把这些基本结构框架单元联系起来,形成不同的剖面和尺度,赫曼·赫茨伯格延续了这种做法,通过家具摆放灵活使用,相邻单元还可以组成不同规模的办公空间,让每个单元都能保证使用者对空间最大可能的再创造。 在建构上天府社创中心或许只是涉及了结构主义的部分做法(只是我主观意向,仅做参考),但在人们的使用环境上,则对应着东京工业大学塚本由晴研究室在《共有性:行为的生产》里写的:“它们既不是特殊的行为,也不是特别的娱乐活动,而是以每日、每周这样的频率,在人们身上无意识地发生着的日常行为……说到底,我们所关注的是某个街区所特有的,超越主体间差异而反复出现的人们自发的行为。”

回复
来自:豆瓣日记
旧日 402人喜欢
前记 在瑞士留学的三年当中,竟不断往返于苏黎世Oerlikon区的一隅和Hönggerberg上的建筑学院之间也有两年半有余。说来也是幸运,刚来苏黎世三个月的时候找房,竟直接找到了自己后来重要的老师——Prof. Miroslav Šik设计的房子(Haus K),与此同时也入住了在整个瑞士的颇具盛名的新居住项目Mehr als Wohnen (More than Housing)。我们常会说盛名之下,其实难副,然而作为一个留学学生、准建筑师、使用者,经过亲身的体验,还真想为这个居住小区点个赞。...
回复
来自:豆瓣广播

龙猫薄荷的广播: 这学期的设计课在今天结束了授课,竟然有一点儿不舍得。太难遇到这么清醒的老师了,两位永杰在这短短一学期传授的知识可以说比我前三年学到的都多。 外人如果只是看图或者课题的话也许会觉得有些过分简单,但正如他们说的,我们在做城市设计的题目时水平和新生无异,主要教学的目的应该是架构起对于城市及街道的认知框架。“像其它组一样什么都不懂直接上手几十公顷的设计简直就是过家家,一学期下来只是浪费了大家的时间”(简直和我一直以来的想法一模一样!) 从对于全球典型的城市案例入手(巴黎巴塞罗那柏林等)研究不同的地块划分模式及典型居住平面。即使当下并不能理解这些案例背后的逻辑规律也没有关系,因为紧接着就是做一个类似的街坊设计,聚焦于其混合功能之间的关系及交通组织——甚至不应该称之为设计,而是对于前面案例的规律进行抽象重建。此时就会重新注意到一些之前没有看到的特征(也得益于两位老师不厌其烦地一次次讲解),比如街坊的平均尺寸?地块的进深?如何进入街坊内部?公共地块或通道的所属权?地块的演化规律?诸如此类,每个城市都有自己一套很强的逻辑系统,绝不是图纸上随便就能画的“图形”。 其实道理看起来可简单,真正实操时总会犯老毛病,试图自己“创造”一套完全无法推敲的东西,然后老师给的唯一的建议是:你如果能找到哪个城市有这样的原型就先大胆地做,我们会告诉你好坏如何;但如果是空穴来风,我们就没什么点评的意义了——它百分之九十九是有问题的。很感谢老师们丰富的经验,在我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一眼就看出我参考的案例是德国臭名昭著的出租房。 完成了街坊的设计后就是街区,逻辑也很简单,归根结底就是街道氛围的塑造——因为城市生活的最大空间载体就是街道(只是中国现在并没有很好的街道所以很多人没有这样的意识,大家设计时也总想让人们往街坊或建筑里跑)。那么街道的形成要素也就是街坊立面、道路划分等等等等。这时候又要回过头去看自己的街坊设计是否合理,有没有没考虑到的要点。如此一条逻辑顺下去,也就能大概对于城市设计究竟是干什么有个基本概念了。 两个老师的上课模式基本就是百分之九十的时间他们俩对话,不断抛出他们的相关经验和感悟,是在诚恳地向同学们传授知识(而不是那种评委式上课的高高在上)。能感受到他们和学校的主流老师很不一样,有自己的脾气和追求(尤其是沙老,超酷)。最幸运的是这学期有一位往年的校友zy学长一直在和我们一起上课,已经工作多年,却仍保持着虚心学习的态度,每次都和我们一起进行案例研究,深度是我们完全达不到的——便也成为了一个很好的学习对象。他和两位老师一样,非常乐于帮助我们并提供了许多找不到的研究材料,分享他在多年的商业建筑设计积累下的经验。可以说他是我们的第三个老师。 很少在设计课结束后有这么感慨的时候,如果之前的每个老师都是这样我也不至于在每学期结束后都觉得自己又浪费了那么多时间做无用功。但能选上他们的课已经是我最大的幸运,甚至很多之前一直没想通的问题都在一学期的学习后有了答案。除了感谢还是感谢。

回复
来自:豆瓣日记
远古超萌武士 25人喜欢
从原理上讲,由于地下水渗透压的存在,主要是“防”,作为双保险,可以考虑“排”。另外之所以强调“民用”是因为基础设施防水完全不是一个类别,比如隧道,地铁管片。人家可以对某个环节搞攻坚,民用建筑是绝无可能实现的。 1.高配版 1.1混凝土部分 高配版是全混凝土地下室,这是目前整体性最好的基础解决方案。而且混凝土在抗渗性方面也有很大进展,在国内现在分P6、P8、P10、P12,P12以上五个级别。德语区叫WU Beton。 1.2卷材部分 但单靠混凝土是不行的,弱点有两处:一个是混凝土要分次浇筑,因此...
回复
来自:豆瓣广播

FAKEWORM的广播: 卡洛斯卡帕不太常见到的一个房子 Palazzina Borgo in Chiusi della Verna

回复
来自:豆瓣日记
t 51人喜欢
在洛杉矶路过了卒姆托的LACMA扩建工地。工期刚刚过半,$750m造价也不知道能不能守住。当初我没有特意了解过这个设计,只记得形态好似用来做罗夏测试的墨迹,平平摊成一片,相对这个尺度,设计简单得仿佛偷懒,天外来物一般,跟卒姆托的标签(隐士、建构、在地)好像也没有什么关系。 这次来洛杉矶,原本的行程里有LACMA,但是当天一看“此刻在展”,实在无聊,当场改主意。正愁没地方去,想起来刚刚在路上看到的牌子:La Brea Tar Pits 嗯考古公园?去看看。 La Brea Tar Pits通常译作...
回复
来自:豆瓣日记
Conan Xin 6人喜欢
编译自: 《New Views on R. Buckminster Fuller》 上的一篇文章——“Buckminster Fuller: A Technocrat for the Counterculture”,这篇文章的作者是弗雷德·特纳,写过《数字乌托邦》一书。 1965年,巴克敏斯特·富勒70岁。他身材矮小,胖胖的,戴着眼镜,当他在公共场合演讲时,经常穿着一套三件式的西装,腰间挂着美国优等生联谊会(Phi Beta Kappa Society)的钥匙,富勒看起来就像一个20世纪早期的富...
回复
来自:豆瓣广播

源的广播: 至此,这次江浙之行的35条动态全部更完,整体而言杭州的masterpiece质量挺好。先前就说是以王澍为主线,现场体验10个项目后,觉得他是地域性很强的建筑师,大量使用原生材料,例如夯土、石料、瓦爿墙等,这些摹本都来自江浙乡村的做法。 而用“人工的方法建造一种相似性的自然”,遵循的则是分类法,在不同的尺度层级上拼合,来表达他自己的知识系统,却太重视形意,而不是日常的状态,也可以说是在用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凹造型,做表皮,意图表现得很清晰(或者说,过于直白)。 或许王澍最大的功劳,是提供建筑范型,金秋野写有篇《王澍的“造字法”》:https://douc.cc/47TXFM里提及“模件化倾向”就很好的解释了这种方法,他也倡导返回“建造现场”,培训当地工匠,协作承包施工,总之是在不断完善其体系与实践,让建筑变成在场的经验。 按建成年份排序的到访记录: 五散房:https://douc.cc/0SMulU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二期 ① https://douc.cc/0QtHRo ② https://douc.cc/0szEPh 宁波博物馆:https://douc.cc/0pPHRi 华茂美术馆:https://douc.cc/1D9aXL 南宋御街:https://douc.cc/0dFolb 水岸山居:https://douc.cc/4EgtQB 田螺山茶室:https://douc.cc/0Nw0xz 富春山馆:https://douc.cc/2UU7r8 临安博物馆:https://douc.cc/2CW0aK 杭州国家版本馆:https://douc.cc/32owWw

回复
来自:豆瓣广播

Qfwfq的广播: 国内的数据调整了一些,不过还有一些是明显有问题的,比如SANAA的。新的发现是商业的造价总是很离谱,比如远洋太古里和上海来福士广场,后者也是国内单方造价最高的建筑,达到了惊人的133534。另外ZHA加入澳门酒店的项目之后排名飞升。项目类型的影响看来远大于公司。新增了约六十条主要是美国建筑的数据,目前单价最贵的项目已经出现,MAD的Lucas Museum of Narrative Art,单方造价384408元。其他贵的建筑师仍然是盖里、福斯特、皮亚诺、努维尔这些,只是萨弗迪和国内比没那么贵了,霍尔、贝聿铭贵了很多。ZHA和Herzog & de Meuron仍然反常地便宜。霍尔不知道为什么可以接到大量的高校文化设施项目,感觉是项目最优质的公司。另一个反常的地方是两个体育场造价非常高。同类型在国内最便宜,但是在国外几乎是最贵,计算方法是一样的。全球最贵建筑里有很多商场,其中有很多是凯德集团投资请明星建筑师设计的,潘石屹可能是参考了这个做法。大概看了一下面积,国内观演建筑规模一般是国外的两倍,美术馆、图书馆五倍,总之都偏大。当然,数据总是会有偏差,通胀等因素,整体而言,可能大部分项目造价是偏低的。

回复
来自:豆瓣日记
Z 43人喜欢
我是在第一时间拿到的这本《东京制造》,这本书的简中版本之前虽然没出,但是在国内的建筑圈子内非常有名。三位作者中的两位,塚本由晴和贝岛桃代,是犬吠工作室的创始人。这个工作室在国内的建筑学圈子里也很有名气。普通的读者或许知道这本书不多,但建筑学的学生,很多人都读过。它是一本老书了,日文原本2001年出的,2007年台湾出了繁体译本。 这次沾明室的朋友的光,我在第一时间就读到了新译本。花了一个月零零碎碎读完,再加上今年从大公司出来做一些小实践,心里很是感慨。我觉得在这个时间点读这本书是有非常特殊的意义的。 塚本由晴和贝岛桃代都是从东京工业大学毕业的,他们延续了从筱园一男到坂本一成这一系的建筑师。理论很扎实,所以实践很审慎。他们的作品非常关注社会,关注当下,关注具体的语境。可以说是相当有社会批判意识和作者性的独立建筑师。他们的犬吠工作室是当得起独立建筑事务所这个名字的。 关注社会的设计师往往会在设...
回复
来自:豆瓣日记
51人喜欢
因为局部不开门无法看完整个建筑,尤其最想去看的地面层入口中庭天井的效果,所以还难以从整体上完整理解整个建筑。 A,关于核心筒 核心筒被拆散为多个拉至立面外围。从周末有一个核心筒的个别商用租户还在运转,推测这种做法可能来自任务书中制定了关于租户使用建筑方式的灵活性要求,比如个别区域及楼层的可以独立其它部分灵活自治运转而流线不受影响,而惯常的单一核心筒单一电梯厅做不到这点。底部三层可以看到部分通过内部附加楼梯连接起来,推测这部分属于同一租户,应该也是前期已经规划在任务书里。 拉至外围后一个顺带的优势...
回复
来自:豆瓣广播

心匠的广播: 心匠最新的文章,可以说是1.0版心匠升级到2.0版心匠的以后的第一篇向大众公开的研究文章。

回复
来自:豆瓣广播

黄油老虎饼的广播: 流动的平面

回复
<前页 1 2 3 4 5 6 7 后页>

什么是豆列  · · · · · ·

豆列是收集好东西的工具。

在豆瓣上看到喜欢的内容,都可以收到你自己的豆列里,方便以后找到。

你还可以关注感兴趣的豆列,看看其他人收集的好东西。

这个豆列的标签  · · · · · ·

云落也的其它豆列  · · · · · ·  ( 全部 )